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慈禧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慈禧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3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慈禧传经典读后感10篇

  《慈禧传》是一本由(英)约翰•奥特维•布兰德 / (英)埃特蒙德•白克浩斯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0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慈禧传》读后感(一):为权力而生的女人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讲究男尊女卑,女人走到历史前台掌握政治权力的例子并不多,屈指可数。如果抛开施政后果不谈,仅以掌权的时间,以及对权力的欲望执着、掌控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而论,这其中要属把持晚清朝政近50年的慈禧太后更胜一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是一个喜欢追逐权力、掌握权力的女人,权力贯穿了她的一生,在她的生命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左右她命运的主旨。

  她后来的经历一再证明,她入宫前的17年就是在为后来执掌权力创造条件。当她作为一名旗人的世家女选秀入宫的时候,即便她心中会有有朝一日能够母仪天下梦想,要想在佳丽云集的后宫中出人头地也非易事,权力于她来说还是很遥远事情。但她工于心计,又巧于经营,通过巧扮江南女子引起咸丰的注意和垂青,得以常伴左右;而早年所受的教育又让她精通蒙汉满双语、粗通文墨,顺利成章的成为帮助咸丰批阅奏章、处理政务的得力助手;幸运的是,并不太多的侍寑机会竟让她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儿子,为她攫取权力铺平了道路

  但是,拥有机会并不意味着必然,她通往权力宝座的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斥着阴谋诡计和血腥杀戮。咸丰驾崩后,母以子贵,她抓住机会,与奕联合发动辛酉政变,一举诛杀八大臣,开始垂帘听政。此后的47年里,她象章鱼一样用吸盘和触角把权力纳入彀中,始终都在为保持权力而苦心经营,甚至不择手段——她遥控朝政架空自己的儿子同治,使其成为傀儡;她打击慈安太后,对其痛下杀手;她在汉满大臣之间大搞政治平衡,引诱其相互斗争而从中渔利;她选择立四岁的载湉为帝,继续垂帘听政;她悍然发动政变,囚禁光绪,诛杀六君子,扼杀戊戌变法;甚至在她去世的头一天,还因为怕自己死后遭到报复而毒杀了自己亲手所立的光绪(存疑)……

  她热衷于权力,权力同样成就了她。权力为她带来了奢华的生活,即使在“西狩”期间,她在西安每天的饮食仍需耗200两银子,这还只是平常的十分之一,其生活的奢靡可见一斑;权力让她高高在上,手握生杀予夺大权,为所欲为,甚至只为一次祝寿就置国家苍生于不顾,而挪用北洋海军的经费去修建颐和园;权力也让她利令智昏,仅仅是因为自己厌恶就去鼓动、支持义和团诛杀外国人。但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她身后的毁誉也都因为权力而起。因为她所掌握的权力,成就的只是她自己,只是她自己的一己私欲,国家社稷、天下苍生、儿女情长等等皆不在她的考虑之内。作为掌权者,她的所作所为无不一步步加深了国家的灾难,而那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名言则把她牢牢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我习惯于用二分法来看待历史人物,但在慈禧身上我找不到一点正面的意义。有人说她有决断、能识人,任用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晚清能臣,让清帝国这样一个早该灭亡的王朝又苟活了40年,执政能力非同一般。这样的评价真是本末倒置,让人啼笑皆非了。我不否认她有能力,能够在男权社会中执掌朝政近50年,足以说明她并非一般女人,但她所有的不是雄才大略,不是治国良策,而只是政治手腕,而只是阴谋诡计。可以肯定的说,清王朝之所以能够维持危局71年方倒,并非因为她的一己之力,而是因为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对人的控制——使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始终不敢有二心。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了慈禧的清王朝并不一定会更差,甚至会更好,可能正是她的贪欲无度、昏聩无能和顽固守旧才使清王朝错失了一次次机遇,从而加速了崩溃。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即使说她于清王朝有维持之功,但这样一个已经腐朽糜烂政权的苟延残喘对于我们的民族又有什么意义呢?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以等待民智之开?显然不是。

  所以,慈禧太后不管是在历史教科书中,还是在影视文艺作品中,一直都被刻画成一个臭名昭著的负面形像,不但腐朽愚蠢贪婪奢侈,而阴险毒辣残暴成性。她一生都在追逐权力、巩固权力、玩弄权力,却弃国家、民族,甚至家庭于不顾,全部用来满足私欲,成为祸国殃民的代名词。可以说,慈禧对权力的掌控深深的影响了19世纪甚至20世纪的中国,是理解中国近代史所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与此同时,权力贯穿了她的一生,她也深深的被权力所改变、所异化,整个生命里只剩下权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本身就是一个为权力而生的女人,也是一个被权力深刻改变的女人。

  之所以谈到慈禧太后,是因为手头这本约翰·奥特维·布兰德和埃特蒙德·白克浩斯合著的《慈禧传——两个英国人清代北京见闻录》。这本书站在外国人的视角,从是否有效掌控权力,是否对清王朝有利的角度来评价了慈禧,对其有不少肯定的地方,说她坚毅果敢,善杀伐决断,甚至将其誉为“晚清改革总设计师”(这个题目我疑为译者所加),这样的评价足以让我瞠目结舌了。他们对慈禧的描述和评价并不足采信,相较而言,书中所引用的《景善日记》,所记下的在北京生活的街头巷议,所记下的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观察和理解,则更有价值,更让我感兴趣。象书写到的义和团活动场面、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场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生态;而写到的满族官员对汉人的防范、对现代科技恐惧,就只能让我们慨叹他们的愚蠢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慈禧传》读后感(二):真的不容易

  通读有关慈禧的书籍不多,之前不少作品都是从反面介绍慈禧,特别是李翰祥的电影作品《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加上很多教材中对其的描述,更是让人无法接受。而对其深入了解是通过《百家讲坛》这个栏目,这本名为《慈禧传:两个英国人清代北京见闻录-两个英国记者眼中的晚清宫廷与北京八卦史》从外国人的角度来评价慈禧,究竟评价如何,这就是我选择本书的初衷。

  两个英国人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描写慈禧,并公布了很多私人信件、奏章以及相关照片,让我们从西方人的角度真实还原一个真正的慈禧,同时,通过一些后宫的描写也进一步了解到清廷当时后宫生活的点点滴滴

  慈禧天生就有自己独特领导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做事机警、果敢。在当时清廷后宫中能有她这样能力的人少之又少,绝对是红颜不让须眉。书中对咸丰病逝到垂帘听政形成这段的记述,可以完全展现出慈禧不同常人的胆识和才能。朝廷当时在顾命大臣的把持下,慈禧能够依靠在京城的外援(奕),同时清晰理智的分析中顾命大臣中主角是谁?哪些是可以暂时利用的,哪些是一定迅速除掉的?而且能够派心腹人把热河真实的情况送达出去,没点政治头脑和手腕岂能做到。估计在她心里面看着朝廷这帮人,能够达到她高度的人没几个。所以这更促使了她攫取权力的欲望。垂帘听政的局面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这场政变中,奕给了慈禧很大的帮助,但是政治就是如此,至高的权力不能被分享,只具有独占性,最终奕不得不为自己的高调付出代价

  慈禧对权力的欲望随着年龄的增大变得更加强烈,她不适应失去权力。所以对光绪后续的做法也不是很满意,加之光绪任用康有为竟然要发动废除自己的政变,你说慈禧能不愤怒么。同样,她的一切行动迅速完成,朝廷再一次回到了她的掌控之中,这种胜利喜悦只有她能体会到。

  对外,慈禧对洋人对其不断地条约也是充满不满,本想借着义和团的“神勇”扭转一直被动挨打的局面,结果是让人人民背负了更大的灾难。

  慈禧自己生活后期也是很奢华,作为清朝政治的顶峰人物,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哪里还管人民的死活啊,导致李鸿章一手缔造的北洋水师最终走向了覆灭。

  慈禧作为一个女政治家能否在清朝风雨飘摇的晚期,依然使得清朝维系了那么久,从她的角度出发,维系着不要倒台就是最终目的,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慈禧传》读后感(三):站在慈禧的立场上想一想

  通常,在我们的概念中,慈禧是一个专狠断独的女人,在她实际统治的晚清后期,中国饱受了帝国列强的欺负,历史把很多的屈辱和仇恨统统归咎于她的掌权和腐朽。是的,她的确也欺软怕硬,做过许多坏事,然而从最近几年出版的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之中,也看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描述,虽然不是替她申冤,也无法改变那些即成的事实,却能从真实的人性方面来仔细观察一下其举止行为,也许从这些多角度的透视来分析和判断,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一个真实的人生轨迹

  这本《慈禧传》是由两个同事代的英国人撰写的,他们通过当时在北京的一些观察和亲身的一些经历为依据,更找到了一部珍贵的《景善日记》作为参考,同时在这本书中也穿插了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这之中包含了咸丰、同治、光绪、恭亲王、荣禄、安德海、李莲英、曾国藩、袁世凯、翁同龢、康有为、慈安等与慈禧的交往关系,通过一些重要的书信来往、公文和历史的记录,把慈禧得宠、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铲除戊戌变法的政敌、利用义和拳对付洋人、八国联军的入侵、庚子赔款、着手宪政改革到架鹤西去的隆重葬礼等大事也作了详细的交代,让读者理解在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面前,内有太平的叛乱,外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一个女人却有如此的本领和非凡的毅力去统治这么大一个烂摊子,在权利的争夺和政敌的争斗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平衡各种力量,用准人才,尽量为帝国的和平发展扫除障碍,在危及自身安危的情况下也毫不手软,果断铲除异己。

  现在想来慈禧也是生不逢时的人,假如有盛唐时期强盛,那么她所统治下的帝国不一定就比武则天时代差;其实她也不是想一直垂帘听政,她也希望过逍遥安逸奢华的生活,只是身在政治和权谋的宫廷争斗中,有些事是身不由己而已。可以肯定地说,她是一个聪明又有才华而且懂得政治的女人,她本意也是希望兴盛治国重振国威的,只是那些老旧的体制和盘根错节的官僚文化已经极其腐朽,想力挽狂澜对于晚年的她已是力不从心了。看看那些弱不禁风皇帝们,自咸丰以来,很多都没有活过三十几岁就驾崩了,其实大清帝国的垂垂暮年还要靠这么一位女子来支撑已经很难为她了。所以我们看完那些真实的细节后,不妨站在慈禧的立场上想一想,换了你该怎么做?

  《慈禧传》读后感(四):晚晴掌故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有政治头脑和执政能力的女人,除了武则天之外可能就非慈禧莫属了。但是这个雄踞晚清历史几十年的权力人物,在现代人的认知中,实在是太坏了。简直坏到了极致,这主要的是因为她不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霸权、独裁和狠辣的执政者,更是一个卖国、辱国和苟且偷生的下流之人,所以稍微有点民族情怀有点正义感的人,都会对她不由自主地恨。这么说不是我对慈禧这个人和她所处的那个晚清时代有什么更加深入的了解,同绝大多数人一样,对于慈禧的认识,甚至是对于很多历史上稍微有点代表性的人物的了解,都是通过影视剧的渲染和市井之间口口相传或道听途说而已。

  其实从与晚清历史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曾经无数次听到和看到垂帘听政几十年雄踞晚朝历史的著名的老佛爷——这位老女人的故事,可以说她的外貌形象、她的言谈举止、她的行事作风、和她的狠毒、她的刚愎对于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但是那都是口口相传耳染目濡的演义版的慈禧,都是影视作品中因为剧情的需要、因为创作主旨的需要,剧作家和演职人员们一起杜撰出来的。对于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慈禧和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相反,在我看到如《慈禧专:两个英国人清代北京见闻录》一样的传记版的履实作品的时候,甚至还会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不断地产生怀疑。

  这是一本由曾经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很多年的两个英国记者写在百年前的作品,书名虽为《慈禧传:两个英国人清代北京见闻录》,但是通篇读来其内容俨然就是一部微缩的晚清历史,因为它不仅包含了从咸丰到同治,再到光绪等几个时代大大小小各种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事件始末;还还原了曾经相伴在慈禧身边的咸丰、同治、光绪、慈安、恭亲王、安德海、李莲英…….等这些与慈禧一同构筑了历史的人物们,彼时的境遇以及他们在历史的缝隙中所处的位置和之于那段历史的重要作用;另外书中还收集了极具历史价值的各种皇帝手谕、奏章、私信、密信以及图画和照片,增加了阅读的吸引,也提高了它的可读性。

  “这是一部关于晚清危机时刻的中国近代史的典故记录,”它以作者自己所见所闻的晚清典故,帮助我们梳理了一下晚清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彼时在西方人的视角中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和彼时“为了权力既是牺牲一切也在所不惜”的慈禧老佛爷,更让我们对那些隐循在历史深处的如始祖、礼法、太庙、继嗣……等风俗礼教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慈禧传》读后感(五):何苦为难一个女人

  我对慈禧的态度,早些年是痛恨她祸国殃民,把持晚清三代朝政,好大喜功贪图享受,国家亏空,挪移海军军费,至使国家饱受帝国列强欺凌。后来看未代皇帝,又觉得这个女人,专狠独断堪比吕后,而谋权用才之能断也可与武后媲美。只可惜慈禧并无武后那样有好儿子好孙子一继大统、持续繁荣,一人的勉力维持,也挽救不回大清帝国衰败的命运,最终只落得一身骂名。这种看法的转变,其实也只是从纸上固有的慈禧定论转而可以立体而人性上还原一个人的真实。 英国人写晚清时政的《慈禧传》,简直是简笔勾勒晚清政史图景。晚饭前后通读下来,倒是意趣盎然,颇为生动。从咸丰帝临终的两道圣旨,大臣与后宫的相互钳制,到同治帝的背心离德,再到幼帝光绪和宣统。顾命大臣,朝中要员,赫赫有名的大太监,一笔笔,一桩桩的事,慢慢展开来讲,似专题,又密切联系。慈禧三次垂帘听政,把持朝政四十余年,历经四朝皇帝,并成为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老佛爷-----不说什么女权主义,单是这股气魄手段都让人爱恨亦有,同情亦有。 书中有许多珍贵的书信、手谕、诏书还有十九世纪未大清王朝难得的宫廷私藏照片,比如慈禧的西洋画像、太后与宫女们的合影,生活照,出行图,乘船图,穿着时尚的珍珠衫拍下的或坐或立的照片等,甚至还有与大太监李莲英宫女等扮观音的老照片。光是看这些老照片,便让人不住唏嘘,老佛爷的生活很是丰富多彩。而我们也全被影视清宫戏、戏说明清的各种古装剧误导着啊。太后皇帝宾天,群众搬运梓宫、逝世灵堂、祭品中用纸做亭台法船等老照片以及一些外谋报道都是难得的历史资料。 晚年的太后敛财享乐之心多于为国之心。纵观太后平生,作者对慈禧太后整个态度是赞誉并惋惜的。用了许多很美好的词,比如“心思缜密,聪明智慧”、“天资卓越,性格坚毅、热衷政权”、“心思聪瑞灵敏”,“不偏执于某一件事情”,对太后性格弱点也直言不讳“好大喜功,老而不衰”“贪权势且暴怒而善报复”,也同样指出百姓认为太后的“仁兹与恩惠”一部分功劳在于善于调和矛盾凝聚人心的“谕旨”上。十九世纪未的大清帝国其实遍地烽烟,连大臣们都有危机感,同治帝时就对皇室少嗣而认为清朝将亡。光绪皇帝的年号也是寄托着希望咸丰同治二朝的内忧外患能到此结束的美好意愿。可惜大国病入膏盲,又有外敌环伺,至宣统帝时挣扎着终告结束。 作为英国记者的立场,有一章专门评价醇亲王“智者”,不知是反语还是真的赞美,让人纳闷。太后亲信醇亲王,中法之战后曾说“宁可把天下送与洋鬼子,不愿使汉人得之”此等大言排汉亲敌的言辞让人愕然。让这样的亲王掌水军、陆军,即便对慈禧“忠心”,怕也是打了很大的折扣。为太后加字祝寿筹军费而设的海军部,一无所事即撤,中日甲午海战的失利,与人事,与整个腐朽帝制都脱不开干系。 全书读下来,文字直白,也让我们看到影视之外的一个慈禧太后,有当位者的残酷,也有女性的性情。也让我们反思晚清衰亡的必然命运,掌舵者行舟,从来都不是戏子杜撰或书生想象。

  《慈禧传》读后感(六):《慈禧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女皇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多关于皇帝的文字记载和历史记录。而在这其中的屈指可数的女皇,更是话题诸多,版本不一。毫无疑问的是慈禧太后便是其中的比较占据风口浪尖的话题人物。

  自己曾经读过不少的有关慈禧的书作,诸如《太后与我》,《慈禧大传》,《慈禧太后》,《清慈禧皇太后传》等等。不同的剖析面,不同的着眼点,不同的写作立场造就和完善着这个中国历史上绝对有争议的女子。虽然我读的关于她的书很多,但是我还是很感兴趣于任何自己不曾了解或者知道的话题。而此刻,手中的《慈禧传:两个英国人清代北京见闻录-两个英国记者眼中的晚清宫廷与北京八卦史》一书却更是透过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讲述这位女皇的故事。那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女皇又是如何的呢?带着某种好奇,带着某些疑虑,我踏上了这条追踪之旅。

  尽管题为《慈禧传》,但是本书却更是透过两个角度来讲述相关的慈禧事迹。一如本书的副标题,很是清晰明了地表达了本书的切入面。其中既有外国人对于清代背景见闻的记录,其中也有关于外国人眼中晚清宫廷与北京八卦史。几大板块,多个方面,更加透彻地让我们了解不同角度下的慈禧。

  虽然本书出自外国人之手,但是其中的内容经过稳妥的翻译使得读者并没有感觉阅读之时的混淆或者混乱。相反的是,有别于中国类型的史书记载。透过本书,我觉得更大的亮点还在于让我们一并在读书的过程中了解那个时代的那群外国人士对于中国的政局,中国的政治人物的认知和分析。在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的有关于慈禧的相关文字记录。配合有关的照片,日记,私人信件,奏章等作为文字的佐证,更是全面地展现着一个全面的,详实的中国清廷以及清廷的女皇。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这里我们见证着外国人对于中国那段历史的品评;对于外国人而言,我相信他们可能更是第一时间接触和触碰着这些异国的政治讯息。作为书写这本著作的作者而言,他们更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字的记录,宣言某些政治的主张。于他们的那个年代,本书其实更有着诸多政治的意图和目的的所在。于我们的这个年代看本书,我们也可以深入浅出地透过外国人的品评了解当时异国对于中国的政见和想法。

  跟随着外国人的见解,我们解读着慈禧这个中国的女皇。一个曾经影响到中国政治历史的女人由此变得更加复杂和耐人寻味!

  《慈禧传》读后感(七):相互作用下的历史

  说到慈禧,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垂帘听政这事,以及“老佛爷”这称号,大多数人看来慈禧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坏家伙”,如果没有她,晚清也许会有另一种格局?在某部讲述晚清的电影里刘晓庆饰演的慈禧,让我印象深刻——几乎见不到皇帝的面到深受宠爱,都无不显示着兰贵人是个聪明的女子,当然从兰贵人变身到慈禧,不仅仅只是聪明而已。是什么让她成为了我们眼里的那个“坏家伙”?在外国人眼里她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一段穿梭历史的旅行。

  虽然书名是《慈禧传》,但并不是我们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人物传记,它更像是一部晚清的重要事件的汇集,展现一些所谓的秘密,试图让我们更清晰的看清楚过往的这段历史,里面不仅讲述了和慈禧有关的各类事件及人物,也囊括了这个时期的一些风雨变化,试图想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中,慈禧到底做了什么,而这些是对是错,也许你读过后会有一定的见解。慈禧在这段历史里是无法跳过的人物,而更多的人物被慈禧所改变命运,而那些无论何时都值得信任的人,他们或左或右都间接影响了慈禧,当然也改变了他们的未来,一步步画着历史的走向,最终画出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历史。人家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慈禧就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兵,非一般的雄心,非一般的对权力的喜爱,造就了非一般的历史,也让后人为之不满的历史。

  如果你只是好奇慈禧的那些故事,八卦一下的话,那就真不好意思了,我想你翻阅完全书以后,也找不到什么可以来八卦的,它就像是我们读书时期的历史学科一样,充满严肃感,对于不爱历史书籍的人来讲略显沉闷,不过比历史书强的是有着不少可以见证的图片,让你不再是想象慈禧是什么样子,而亲眼看看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期,那些已经故去的历史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当然你还可以在作者的言辞间,发现他们对这个时期的某些看法,也许在某些地方你会觉得是不是言辞有点过呢?是不是有点包庇他们自己人呢?也许谈论历史的人总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喜好,当然也包括他们所站的角度,呵呵,这些也许都可以算作是本书的乐趣吧?

  《慈禧传》读后感(八):慈禧印象

  关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年间的历史,让我有一种吊诡之感的是关于他们俩的死,这两个(实际上实际掌权者仅是慈禧太后一人)大清帝国的最高掌权者,怎么那么巧,他们的死亡时间仅相差一天一前一后相继死去?光绪帝先于慈禧太后一天而亡,令人对光绪帝的死因疑云重生,而关于光绪的死因已成为了历史的一桩悬案,真正的死因只有太监总管李莲英知晓,现在各种历史书上说光绪病死(包括阅读本书所说病死,还是不敢确切肯定光绪皇帝真正的死因。),或是被慈禧太后害死也是一种猜测罢。李莲英作古,真相已无从可寻,留给后人一段悬案,诸多猜想……

  通过阅读众多关于清朝的历史书,慈禧基本上给了我一个穷奢极恶、独断专横、心狠手辣、贪生怕死的贬损形象。但是通过本书的阅读,两个英国人写的关于清代在北京的见闻,关于写慈禧的文字颠覆了以往对慈禧的印象。也许通过两个外国人居于中立的立场,他们在当时的见闻实录,大量有关慈禧、晚清宫廷的日记、私人信件、奏章等等,更公正地还原出真实的慈禧太后。本书摒弃从人所共知的大事件写起,更着重于宫廷内部事件的具体细化,让人近距离看到一个真实的清朝朝廷,慈禧、光绪、李鸿章、曾国藩、翁同龢、康有为、荣禄、景善、李莲英等等一众人的宫廷活动细节。看似流水账似的记述,却正是慈禧执掌下的真实大清帝国、一代太后、一代帝王、一代臣子。本书从咸丰宾天,同治帝登基慈禧太后首度垂帘听政开始写起……慈禧作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掌权人,使大清朝这个到咸丰时已颓败丛生的大清帝国,在她手上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只能说,慈禧这个女人不简单,像这些当时臣子的日记、私信中所说,慈禧固然有很多令人诟病的恶行,但也不能抹杀她的坚毅果敢和聪慧,以及宽严并重的政治手腕。从景善的日记以及两作者的叙述细节当中(特别是慈禧死后浓重葬礼的记述),还告诉读者一个慈祥、宽厚、公正的慈禧太后,不过,即使读上去真实可感,但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一个“慈祥、宽厚、公正的慈禧太后”。也许她做的坏事太多了,如携光绪出逃西安时残忍指使李莲英推珍妃下井而亡;如是自己一手促成义和团运动想借此消灭支持光绪归政的洋人,义和团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转而又将所有罪过归于臣子,为讨好洋人又杀害大批参与义和团运动的臣子,支使李鸿章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所谓平息“庚子之乱”;借建设北洋海军之名大肆收刮钱财作维修颐和园之费用……总之她做的坏事太多,好的方面不足以抵消其犯下的过错。不过作为一个妇人,二十多岁开始垂帘听政走上政坛,使晚清这个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的昔日大帝国在她手里维持了近50年之久,她的政治智慧、她的勇敢坚毅,还是必须要承认的。

  读这本书,不足以推翻我心目中慈禧的恶劣形象,但起码使我对慈禧的看法有了一些改观。也许这才是历史中更接近真实的慈禧太后。这样从大量当时真实的一手资料当中读慈禧,令人有了更多的信服感。

  《慈禧传》读后感(九):以古鉴今

  以古鉴今

  19世纪末大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已是满目苍夷,遍地烽烟,一片萧杀的气氛。当年创造过康乾盛世而傲视环球万朝来贺的强盛大国这时已沦为被各国列强随意欺压赔款割地的丧权的贫穷弱国,这条东方巨龙现已如暮年的老者一样龙钟老态,病入膏肓,岌岌可危了。

  其实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已经一蹶不振,于外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在经济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于内阶级矛盾加深,吏治腐败,官场黑暗,民不聊生,激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在政治上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在朝廷内部又皇帝昏庸无道,英年早衰,后继乏人,加之宫廷挥霍无度,派系斗争激烈,使已根基动摇的大清王朝更加摇摇欲坠,既有顷刻倒塌之势。这几方面足已使清政府即刻垮台,但却又奇迹般的生存了六七十年,到1912年才真正被推翻。究其原因却有其如荣禄,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翁同龢,李鸿章等国之重臣的拳拳报国之心,鞠躬尽瘁之德。更有慈禧老佛爷高超的政治手腕,严厉的独裁统治,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再一方面当时的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封建社会思想的熏陶下,有着根深蒂固的被奴役思想,极力维护皇权至高无上,讲究君臣义,甘愿接受君为父,臣为子的思想的禁锢,对于革命造反等都是大逆不道,甘于接受和维护皇帝统治,在没有逼到绝路前是不可能起义和造反的。

  对于慈禧,历来是具有争议的人物。垂帘听政四十余年,虽在同治和光绪年间迫于祖制和压力还政于皇帝,但实际却操控着军政大权和国家走向,是当时清政府的实际掌权人。作为一百多年前老外著写的《慈禧传》,通过依据的事实,出于宫廷档案和老臣的日记等资料,还是比较可观的记录下了慈禧执政几十年来的个人生活和经历,叙述了宫廷内争和大清王朝从衰败走向灭亡的大事记。但文字过于直白,内容不丰满,并没有把慈禧真正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没有看到一个丰满的慈禧。

  慈禧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统治中国47年,她两次决定皇室,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她将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运用权谋之老练,政治手腕之娴熟,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在维护权力是成功的,但治理国家却是一个失败者。在她47年的统治中,正是由于她的不谙世事,使得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还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查阅资料,看到一篇写慈禧的文章,非常好,忍不住借用以下文字,请抱歉我的借用:“当你读完了一个人的一生,心情必定是很沉重的,在钦佩慈禧在男人的世界中如此善于玩弄权术,和处事不惊的人生态度时,也对当时的百姓感到无比的同情。这么一个受人敬仰的圣母皇太后不仅没有带领人民抵抗外国的入侵,反而大大的增加了人民的生活负担,使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对于慈禧太后的一生,后人褒贬不一,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历史也无法重演,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站在当时人们的立场上去看待历史,却无法改变历史的结局。这一段使中国蒙羞的屈辱历史也见证了“落后便要挨打”的客观事实。正是由于那段历史,使中国走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进入了共和国时期,也正是由于那段历史,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无数中国人清醒过来,认识到了自己国家与西方的差距。我至今不敢想象,如果没有那段历史,我们是不是还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之下。

  从慈禧身上反映出的不仅是她那短暂的一生,更能反映出的是清朝从衰弱与走向灭亡的过程。这不仅仅是给统治者看的,作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如何做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许慈禧所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反面教材。俗话说忆苦思甜,回想当时人民的食不果腹,与我们如今的衣食无忧,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是否更该去珍惜呢?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火洗礼的中华大地上,我们如今的和平年代是否更可贵呢?这都是我们从中所应该去思考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