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盲刺客》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盲刺客》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5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盲刺客》的读后感10篇

  《盲刺客》是一本由(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5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盲刺客》读后感(一):笔记

  笔记:

  再好的地方,倘若我们出不去,那也是地狱

  在这样的沉默中、这样的黑暗中,我们都无视自己。我们仿佛在跳一曲彼此都熟悉的舞,两个人盲目而又坚定的走向对方

  我们使用语法的口令——我说、你说、她和她说、它、另一方面、没有说——使用流通的货币以及约定俗成的语意思购得清醒理智权利

  是不是这些姑娘鲁莽之极或狂妄之极,认为把自己奉献给某个理论祭坛,就能阻止这些事情的继续?或者这是一种验证?如果你钦佩执着信念,那么这种行为就是令人钦佩的。同时也是勇敢无畏的。然而,这完全是徒劳的。

  不要触摸偶像,以免金漆沾手。

  同亲人告别的痛苦人心碎,可归来的痛苦却有增无减

  我的父亲母亲就这样重逢了。他们如何为自己如此大的变化而补偿对方呢?——他们俩都无法符合对方心目中的形象。他们之间怎能没有怨恨呢?有怨恨也只能委屈地默默忍受,因为谁都没错,也没法去指责谁。战争又不是某个人。

  可能开头在百慕大,后来在英国,他都抵挡着诱惑,一直到艾迪和珀西阵亡,而自己也受伤之后,他的防线就奔溃了。从那时开始,他就紧紧地抓住生活——无论什么,来着不拒。她怎么能不理解在那种情况下他的需要呢?

  她希望由她独自照顾父亲——不辞辛苦忠心耿耿地照顾他,直到康复。这是无私的另一面:无私的专横。

  她有一种雷达系统,可以探测父亲的情绪

  她年轻丈夫可能会因此丧命。他的身体可能会被毁灭;可能会被撕碎,可能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看来,现在不得不做出这样的牺牲了。伴随这种意识而来的是绝望恐惧。不过,我相信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凄凉自豪

  《盲刺客》读后感(二):两生花

  如果没记错,艾丽丝和劳拉都是金发碧眼,Blonde,这是个刺眼的字母,胸也是B,亚历克斯的故事里的姑娘也是个金发的B。我也记得blonde在英文里的言外之义,“你的头发黄金黄的,太惹眼了。金发女郎就像是小白鼠;小白鼠只能关在笼子里。它们在自然界的生命不长。它们太引人注目了。”亚历克斯为她们忧虑。连沃尔特都说。“当然啦。她们都傻乎乎的。特别是金发姑娘。”我虽然不了解西方男人这种认为的根据,但似乎能明白那种不堪一击的美的诱惑,纯洁善良可爱的小羊羔,天生是让狼来吃的,心底泛起血腥的欲望。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注定只能成为祭品。作者冷眼看着,难道她也是金发碧眼的吗?

  不是被封底的内容简介误导了,就是被作者绕进去了。看到戴安娜甜品店时,我差点惊叫起来,感觉自己就像被骗了。原先切割得多么整齐,艾丽丝做她的洋娃娃,扮演着人们认为的傻姑娘,劳拉负责个性叛逆,刺激和偷情似乎该是属于她的。虽然小细节有些疑惑,比如站在窗前看栗子树,比如难道艾丽丝真的傻到家了?,作者也在刻意模糊着那些细节的归属,也许她乐意看到读者为她的巧思折服,也许艾丽丝和劳拉本来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本来就是一体的。仿佛各自生活在不同空间,但却同时有意无意维护着对方,姐姐牺牲了婚姻妹妹牺牲了肉体。为什么艾丽丝要把自己的故事用劳拉的名字出版呢?除却现实的考虑,那是对劳拉的回报,她的付出和牺牲,她的美丽身体保护着的艾丽丝和亚历克斯的爱情,这浪漫的故事就像沙漠里的玫瑰弥足珍贵,艾丽丝把这个故事献祭给劳拉。或许还带着她对劳拉的一丝忏悔

  不要小瞧了羔羊的力量,我们只是不知道我们的底线在哪里,会做出怎样的事来。不管为了什么,爱情也罢,理想也罢,如果非要选择非要让步,那务必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往往我们的让步会让我们的付出比预想的要多得多。

  . 如果是Iris,那么我反对把这个名字译成艾丽丝,不忠于发音。我也不同意用俄罗斯套娃来比喻小说的故事结构,哪部小说不是故事里有故事的?,历史就是个什么什么的老太太,不是吗?作者只是把倒叙装在了一个美丽的银盒子里特别吸引我们来看。至于封底的介绍,还是不看为妙。

  《盲刺客》读后感(三):结合译序,谈《盲刺客》的精彩结构和新发现

  1月9号,刚进入新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了。四天的时间,断断续续把这本书看完了,结尾还是挺让我吃惊的。艾丽丝借劳拉之名进行写作,作为一位80几岁的老太太,”你可以说她是我的合作者。真正的作者不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拳头大于手指的综合。“”劳拉是我的左手,我也是他的左手,我们一起写出了这本书。“而原因呢?也许是”属我自己的名字将会让我永远失去爱梅(女儿)“。

  劳拉搬进理查德家又因为他的诱奸而怀孕,被送去一个诊所,一大堆的说辞,让艾丽丝产生怀疑。故事从劳拉之死写起,用追叙的手法,从他们的家族说起,中间穿插各种新闻,以及所谓的劳拉写的《盲刺客》的故事,在回忆中,我们了解了这个家族,不同的人物,虽然以艾丽丝的口吻无法还原最真实的人物,因为个人色彩很强,有时甚至她自己也说记忆不太可靠,但理查德,威尼弗雷德,瑞妮(女仆)、米拉(瑞妮之女)等等各种人物,都如同照片一样,艾丽丝讲述了关于她和他们的故事,最终,又回到了劳拉之死的原因,绕了一个大圈,用一部长达40多万字的长篇,谈及了一生之长所发生的是,从祖父、父亲、到自己小时候、出嫁后、劳拉死后......甚至到最后才给了读者两个真相:劳拉之死和关于书的秘密。整部小说以《盲刺客》命名,《盲》中又出现了另一个《盲》的故事,故事中套故事,书名套书名,结构上,的确是有趣

  印象式的读后感,必定还是不够深入的。结合译序,便可以将这些感性的东西理性化:

  首先,劳拉,在译者看来,”所代表了西方妇女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反抗精神,但在现实制度下,反抗的结果必然是失败和毁灭。”“她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姑娘......与姐姐艾丽丝的逆来顺受相反,劳拉不断同命运抗争,最后宁可驾车坠崖身亡也不肯向命运低头。”将任务的形象抽取出来,确实是一种概括的方法,但译者认为“劳拉是为救亚历克斯才与理查德大成三方交易,用自己的肉体换来其平安无事的诺言”等这些评价,我确实不太赞同。小说中的《盲》中,富家千金与流浪汉的爱情可能影射的是劳拉与亚历克斯,但毕竟这些都是借劳拉之口的艾丽丝所虚构的,因为在回忆中,亚历克斯是一个她一直放不下,却又总是以为他会和劳拉有关的人,所以当她被告知劳拉有身孕时,她想如果这不是谎言,那孩子的父亲一定就是亚历克斯,她也曾说过,正如小说中流浪汉讲述的是另个星球上的故事一样,劳拉,甚至亚历克斯,都只是生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平行空间里,是在艾丽丝所处的世界中不存在的。但这种幻想,反映出来的是艾丽丝对年少时的这份微妙的感情,对三个人照片中自己只存在一只手的芥蒂,并不能瑞到处译者的这段评价。

  其次,译者总结了这部小说的艺术上创新之处:1、复杂奇巧的结构,像“俄罗斯套娃”。2、叙事手法打破了传统模式采用了许多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时空交错、人称变幻、象征性描写、潜意识挖掘等等。其中较为新颖的有两点,一是有的章节是剪报,用其来反映线索,并与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二是部分内容中,人物对话不加引号,对话和叙述浑然一体,由读者自己区分、判断。关于这一点,我在想,即使还原引号,正常的人物对话,似乎也没有多大区别吧。其实所谓的部分内容,就是小说中的《盲刺客》的故事以及男子女子的故事,其中没有引号。而艾丽丝的回忆则是有引号的。我想,除了这种方式增加了读者的参与以外,还可以是作者——阿特伍德的一种暗示,第二层故事与第一层故事之间存在区别的一种暗示吧,从而就可以使整部小说的结构呈现出一种阶梯式,我们在不同的故事中“上上下下”,最后,走到了“出口”——真相。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耐心看下去的书,一部值得看下去的书。当然,也会让人联想到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的特色

  《盲刺客》读后感(四):我只是不想说再见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一本跟自己有点特殊缘分的书总是觉得要写下点什么才算是完结。其实这个有缘,也没有看上去那么玄乎,它大致可以解释我喜欢的,或者是认识很久,一直打算要看,可是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看的书。或许还有一种是我们遇见的方式比较特别。总之,《盲刺客》就属于这一类和我有点特殊缘分的书。

  我认识它是通过一篇《格言》上的文章,我大致记得那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台湾的中学老师学生之间的故事吧,它其中有一段写的是他推荐给学生看的书,我当时挑了几本名字看起来比较有趣的找了张便条写了下来。我桌上时常有很多这样的小便条,突然想起个什么就随手抓来写。按理说这样好像比较容易丢失,不过还好没有人会来随便动我桌上的东西,而我自然也不会随便乱扔纸片,于是它们就得以静静地躺在某个角落里等着我哪天不经意的再次发现它们。

  我到中大之后,就去逛了学校里的书店,于是就遇到了我已经认识很久的两本书,一本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本就是《盲刺客》。于是,它成了我这学期开始读的第一本书。一句题外话,我喜欢这种没有书评,没有作者介绍,没有多余的壳和腰封的书,干干净净的,这才是书本来的样子

  它带有国外优秀女性作家共有的一些特征,语言细腻,触角敏锐,带有明显的女性视角,对很多东西的描述与看法娓娓道来波澜不惊,却在某个瞬间,刺到你的某根神经,进而产生一种石破天惊的感觉。那种来自语言的震撼,不是突发的,而是经过前面无数绵密的铺垫,就在你以为前面将会一马平川,甚至是平淡琐碎的有些无聊时,那座山峰就那样拔地而起,刺破平静。那种感觉很奇特,我记得我被刺到过,却不记得刺到我的文字具体是什么,只有个模模糊糊的印象,超越了原有文字的存在,只记得那一瞬间我脑海中闪现的东西,似乎是些破碎的片段。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如此,杜拉斯如此,多丽丝莱辛也如此……

  一本五百多页的书,中途我真的有那么一瞬间失去兴趣,真的有那么一瞬间急躁的觉得怎么还没看完,作者将那种老妇人衰老,枯槁,甚至是肉体本身的腐朽气息都深深的嵌进了整本书的写作当时中,你仿佛就能感受到那地板的发霉味,地下室的潮湿黑暗,港口河流的衰败腥臭,小吃店发硬油腻的蛋糕。那些味道,那些气息,在你打开书的那一瞬间就弥漫开来。我之所以说写作当时是因为这是一本故事套故事的小说,这也就奠定了其结构奇巧而情节曲折的基础。到三四百页的时候一切都被描述的风平浪静,一个将死的老妇人拖着臃肿僵硬的身体碎碎念着当年那些不快乐也没那么悲痛往事,她埋下伏笔的速度缓慢到让你的好奇心都会被磨掉,于是,那些线索就那样沉下去,藏到故事的深处,在你要忘不忘的边缘。正是这样的安排,造就了这部小说的震撼与独特。全书最震撼的部分或者说高潮只有三四十页,你能想象这对于一本五百多页的书来说是多小的比例,就是那最后的三四十页揭开了之前的一切谜团,颠覆了你之前看到的一切,整个世界都被揉碎重塑。这个时候,你会明白,之前的那些折磨都是值得的,你会深深为之折服,那些该死的味道,那些压抑氛围,那些絮絮叨叨的念叨,都是为了最后一刻的喷薄而准备的。在你将要失去耐性继续读下去的时候,那个真相终于出现,让没有准备的你被深深震撼,你甚至不会意识到你一直都在抽丝剥茧地接近着真相。

  不得不说,作者太丰满的塑造了女主角,我实在是无法概括出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那种人性的复杂性,人格的多面化就这样被作者一刀一刀的刻画的淋漓尽致。她的身体里住着一个与外表完全不同,比外表坚强、无情、恶毒、鲜活、勇敢……的灵魂。原谅我词语的匮乏实在是无法描述出女主角给我的感觉。或许可以说,这是在我有限阅读体验中,所见过的最丰满、最有血有肉的人物。

  我相信,没有之前那几百页的近乎折磨的铺垫,结局不会让人心有如此的震动,看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页的瞬间,我真的有阵痛。我不愿意就这样说再见。

  “照片是幸福的,而故事不是。幸福是一座围着玻璃围墙的花园:没有进去或出来的途径。天堂里没有故事,因为那儿没有旅行。是丧失、悔恨苦难渴望驱赶着故事,让故事沿着它崎岖的道路前进。”

  “然而,我把自己交到你的手中。我还能有什么选择呢?当你读到这最后一页时,那里——如果我在什么地方的话——将是唯一我存在的地方。”

  《盲刺客》读后感(五):一场叙诡的爱情罗生门

  首先必须吐槽下,这书的封底真是透了一手好剧,作为一本情节本不复杂的小说,编辑剧透到这个份上真的呆胶布?

  只要你看了封底加前面一点点内容,基本就能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了。本书讲了三个故事,一个是蔡斯家姐妹艾莉丝和劳拉的感情纠葛,这个故事由晚年的艾莉丝讲述,第二个故事是一本名为《盲刺客》的小说,讲了一个富家女和在逃赤色分子的爱情故事,第三个故事是这对年轻人虚构出的发生在遥远星球上的一个相当cult的科幻故事。作者之所以能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写成一部五百多页的小说,靠的就是有技巧的将这三个故事相互切换,每个故事的讲述者都只透露一部分真相,吊足读者的胃口,知道最后几十页真相大白。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小说爱好者,那么对此种写法一定不陌生,这种写法在侦探小说中非常常见——被称为叙跪。

  叙跪,即叙述性诡计,通过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变换人称,模糊讲述等一系列手段,让读者对真相产生误会,最后才揭开谜底,而且一副“我早就告诉你了,谁让你自己误会”的无辜欠打样。叙跪就是明目张胆的骗人,但读者往往就喜欢看作者是怎么骗人的,骗的越巧妙越能博得读者的喝彩。

  《盲刺客》不得不说是一部骗技高超的小说,要不是无良超级封底剧透,我不至于看了不到一半就猜出真相。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写法在侦探小说中也很常见,火过一阵子的《爱的成人式》就并行讲了两个故事,不过那本书弯子绕的太大,不仔细看到最后根本不知道作者想干嘛,《盲刺客》就巧妙多了,各种细节穿插出现,作者把真相隐藏的很巧妙,但又不至于巧妙到你根本看不出来。不过看到最后我也没明白作者写那个外星人的故事到底想表达啥,我简直错觉最后要跑出来个侦探出来揭开那个故事其实隐藏了第三重真相:劳拉其实是艾莉丝杀的,亚力克斯其实是艾莉丝告发的,因为亚力克斯其实喜欢劳拉,《盲刺客》这本书也是假的,那个外星人的故事才是真的,盲刺客就是亚力克斯,劳拉就是哑巴女。。。。。。不过这故事如果这么扯就真成了侦探小说了,要不是这书文笔那么文艺,我都差点以为是岛田庄司写的了,要不咋外星人都整出来了。

  虽然这是一本叙诡的故事,但并非叙跪就只能是侦探小说。其实所有叙诡都有个老祖宗——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但人人都说的不是真相,这是因为人本性爱撒谎,还是因为人本来就只能看到自己主观中的世界?那么客观真的存在么?在《罗生门》里最后连死者都没有说真话,那么《盲刺客》里垂死的艾莉丝所讲的是否也是假话呢?也许《盲刺客》就是这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不会有一个侦探出来解释这一切,而这也正是一部书的魅力所在。

  《盲刺客》读后感(六):故事里的故事

  已经有一段时间不想写稍微长一点的书评了,但觉得这本书值得花点时间。

  书很厚,有500多页。这本书的故事的核心其实是平庸的,姐妹与两个男人,但作者对写出这个故事所使用的技巧非常惊人,整体架构,以及组成部分之间的嵌套、映射和对比,让这个故事呈现一种形式感,就像一出歌剧,也许故事都是烂俗的才子佳人,但在听到女高音唱出花腔、颗粒音、装饰音时,你仍然为这个故事感动,感动的原因是因为她在一出台上台下都明白的故事里,还能奉献出自己真的感情,那种感情在形式的框框内,仍然是美的。仿佛一个标本。是死的,却是美的。

  翻译得很好,上海译文是品质的保证。译前序里讲到作者是诗人兼小说家,所以笔触诗化,也许这也是整个作品读来很美的原因。

  小说是2000年的布克奖得主,布克奖不能再多说了,老在讲它,被它打个标签,确实就是你“应该去读”的权威认证。我想再买几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Atwood)的书来看,但扫了一眼,好几本都是南京大学出版社,译林出的书,又开始犹豫,怕倒了胃口。

  工作太忙碌了,生活也没什么可记录的。

  《盲刺客》读后感(七):悲剧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我想不出具体的什么吸引了我,可能是复杂的故事情节,和那种注定是悲剧的氛围吧!

  看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小说里的《盲刺客》不是劳拉写的,原来那个“她”是爱丽丝。两人相爱,却注定不能在一起,看着让人揪心。但是,更难过的是,劳拉为亚历克斯付出那么多,我觉得要比爱丽丝付出的多得多,最后却没有任何回报,而她姐姐,我个人觉得她什么也没做,就是不停地装傻,和亚历克斯好了这么久。。我总觉得是爱丽丝背叛了劳拉,这可能是后来劳拉自杀的一个原因吧!她对不起劳拉,但是爱情很奇怪,有时候不见得你付出的和你收获的有什么正向关系,看着真是感觉阵阵遗憾和凄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