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失败的逻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10篇

2018-01-17 20: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10篇

  《失败逻辑》是一本由迪特里希·德尔纳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1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一):笔记

  1.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系统同时存在多个变量且多个变量之间相互影响,而且这些变量是不透明的看不见的。 2.相应地,要解决问题,就要搞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目前掌握什么信息?变量与变量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系统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3.一次目标完结就是一次反馈,能够清晰判断成败提供反馈的目标才是好目标。 4.在计划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会不会衍生出其他什么严重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必须保证其他方面不被衍生破坏。 5.大脑不擅长预测非线性的指数型增长和振荡运动模式,只能进行简单的线性外推,因而总是预测未来失败。 6.决定事情发展的各个因素是什么关系?整个系统是什么状态回答这些问题才能预测未来。 7.面对复杂系统问题,还需要进行预演,演练那些关键时间点的行为。 8.指数增长意味着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会迎来意想不到的“飞扬”。(指数函数图像随时间推移而飞扬起来)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二):复杂性导致认知困难思维懒惰导致失败

  1)本书讲述事物的复杂性导致认知困难和思维懒惰导致行动失败。

  2)归类学术,则琐碎口水;归类科普,有点无趣。

  3)翻译不怎么样。

  1、有良好意图的人,通常很少对自己的目标追求产生疑虑。但缺乏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原本无害却变得危险;由于“善意”,对行动后果也缺乏反省,良心上较少不安

  2、组织复杂行动的步骤:

  1)明确目标

  2)建立模型和收集信息

  3)预测和外推

  4)行动的规划、决策和行动的执行

  5)审查行动效果和修订策略

  3、成功的行动,1)行动目标和规划具有稳定性,2)经常自省并改正,而不是简单概括。

  复杂性,体现在其因素的繁多、动态性、因素的隐性和互相影响,所以难以测量评估。

  1)具体阐明目标(可以先确定大目标,然后再分层划分),平衡部分矛盾的目标,区分其优先次序;然后开始规划行动和收集信息。

  (多目标时,目标互相冲突可能是因为在系统中联系它们的变量是负相关的。所以,解决的最佳方案,是改造整个系统,使其不对立。)

  2)我们常常把思维方向实际的目标改变到能够保持我们能力感的目标。

  (墨守成规优点:不必每种情况都从头做起,不必寻找最优。)

  在思维过程中,选择“捷径”、省略。懒惰或者逃避,选用熟悉模型,可能把新问题强硬归类于旧模型中;简化变量,简化假设,只去解决知道可以解决的问题。

  评论:面对纷杂数据,不能因其复杂而放弃道路必须开拓,必需试错,虽然有时代价很大,这必需。当然,能够避免,或者减小代价,更好。

  3)人的记忆流入容量有限。通过屏蔽多余的信息干扰,进行分类分级,来为方案、模型服务

  会失会时间结构系统图影,不能重现时间模型来矫正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评论:尽力从宏观把握,在收集、整理信息的同时,时常从系统视角审视工作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三):「笔记」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都是难以估测的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都是难以预料的,需要根据具体系统具体分析,实施详细的切合实际系统的分析方法

  我们认为,存在一种神秘的智力诀窍一举使人的大脑变聪明,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此种可能性实际上为零。我们的大脑隐含着大量的潜能一说同样也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大脑并不存在根本缺陷,只是我们养成了一些坏的习惯,当我们无法解决一个问题时,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往往在这儿犯一个小错误,又在那儿犯一个小错误,而这些小错误累加了起来;定目标时,这儿不够具体,那儿过于一般,做计划时,这儿太细,那儿太粗,等等。//我们做计划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详细对应于系统的描述分别用细致和粗糙的方法。

  不管喜欢与否,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具有多重效应。//现实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入单出系统,通常都是具备多的影响力的。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描述。

  我们认为,智力将确定像这样复杂情况中的行为,因为复杂的规则过程--阐明并作出决策----大概对心理学传统上标注的智力提出了要求。但是在智商测试测验得分和格林威尔实验或任意其他解决复杂问题实验中的表现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智商并不代表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还看经验以及其他复杂的因素。

  当人们错了或由于不确定而困惑时,最倾向于坚持自己是正确的。甚至发生这种情况,人们宁愿偏爱自己错误的假定而不愿意接受正确的东西,宁愿竭尽全力斗争而不愿放弃确属错误的思想。能够承认无知或者错误假定,的确是智慧的一种象征,但在这拥挤的复杂的环境里大多数人不是,或者还不够明智。//需要勤于更新错误的观念,承认自己的无知和错误的假设。

  一盘棋中过载地严格定义最终目标会使棋手对发展过程失去判断力,并限制他们的灵活机动性//在现实环境下需要灵活地随机应变,因为环境的改变不是人为能够约束的。

  过多地关注相对不太重要的问题,而对真正重要的问题,要么忽视了,要么不能恰当地评估。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不大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所有的帮助,而最需要帮助的人却什么也得不到。//资源需要合理分配,对于重要的问题需要进行优先级的排序。

  一个还没有分解成具体分目标的目标,是以其本身的生命来冒险的。//一个大目标需要分解成多个小目标才有助于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按照一定的次序解决分问题才有助于最后解决大问题。

  心流是这样一种状态,在其中形成紧张,然后又放松,是一个序列,当事人经历着害怕的失败,战胜障碍,又一次害怕失败,在胜利,如此等等。

  在复杂情况下,至关重要的几乎总是要避免仅专注于一件事和只追求一个目标,而不是同事追求几个目标。

  系统究竟是什么?系统是由彼此处于因果关系中的许多变量所构成的一个网络。//我认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没有形成系统性。一个系统中内部的因素可以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也可以把他们看做一个个子系统。

  正反馈往往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一个正反馈控制的多变量系统很容易变得杂乱不堪。

  由于这种沉思,重要的是理解广义和狭义概念之间的关系,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认识我们要影响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不需要详细地了解构成那些变量的具体成分。//了解输入--输出关系,而不是了解其中(功能的具体)网络结构。为了驾驶汽车,去了解复杂的操纵连接,对于手头上的这个任务是过于细致的多余的知识。不用了解有些事物的细枝末节,除非绝对有用

  论及直接关联,不是所有事物都有直接关联的,系统中不是每一个元素都与其他每个元素相互作用,但其中的确用许多元素与其他许多元素相互作用

  不要信息过剩。没有闲暇考虑哪些并非燃眉之急的问题。

  万事万物变化,因此我们必须相应适应。

  使你的对手冷静,然后他大概会犯错误。

  事实的复杂性甚至比简单的指数增长更为复杂。

  对于数学家和逻辑学家来说,反向规划常常是一种标准的方法。

  逃避他的无依无靠和实际决策的复杂性。仔细考虑一个问题往往增加我们的不安全感,而退却到一个很小又详细的规划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感觉到,我们是在应用全部理性力量来对待情况的不确定性,推迟那个行动的坏日子。要知道,在行动之前我们必须仔细规划。

  战争中所需要的知识虽然很简单,但运用它们却不是那么容易

  战争,从它的最高角度来看,不是由大同小异的,处理得好坏取决于方法好坏的无数细小时间构成的,而是由需要分别处理得,具有决定意义的各个重大事件构成的。//由上而下的系统设计就是如此。

  低劣问题解决者万网使用不合格的措辞。//独断的,决定的.而优秀问题解决者却倾向于可能性的措辞。不绝对地概括事物。

  制定计划常常是一种思维丰富和自负心强的职业,因此,通过查询它自己不能提供的东西,责难它不能改进的地方,以及提议它要知道而从无发现的东西,而得到具有创造天赋的好名声

  要紧的事情先做。在处理复杂系统时候,节省的倾向似乎起着重要作用,促使我们省略思维过程的某些步骤或尽量将其简化。

  有时我们需要对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但轮廓粗糙的了解;而另一些时候可能必须密切注意细节。有时候需要全盘考虑问题。

  以最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似乎是智慧的特点而不是天赋的标志。

  反省我们自己的思维的过程--没有任何指导--能使我们成为更好问题解决者。

  系统,正反馈,负反馈,临界变量等概念,阐明目标。

  必须把目标讲清楚。设定工作的优先级,但不能永远坚持相同的优先级,可能不得不改变优先顺序。

  我们能学到如何使收集工作适合我们手头任务的需要,既不过分详细,也不草草了事。开发我们的判断力,分析错误。

  犯错误对于认知来说很重要。人们常说的系统思维,不能看作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不能看做是一种独特的,孤立的能力,而是一大堆能力。正常的思维过程,运用我们的判断力的能力。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四):失败怎么破?

  ——《失败的逻辑》读书笔记

  一

  我们无法解决一个问题,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失败的原因在于:定目标时,这儿不够具体,那儿过于一般;做计划时,这儿太细,那儿太粗;实施过程中这儿犯了一个小错误,那儿又犯了一个小错误,而这些小错误累加起来;解决这些小错误小问题时,没有考虑到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如此等等。

  失败并不会突如其来晴天霹雳,而是按照自己的逻辑逐渐发展的。多数事情的失败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从那时起,日渐复杂的任务和逐步增长的对失败的忧虑,促成了更多增加失败的可能性乃至不可避免的决策方法。

  现代世界由无数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所组成,我们必须从这些相互联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观察问题必须考虑到它包含在许多相关问题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是原则而非例外。

  现在,如果我们理解了有待解决的问题对我们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以及我们试图满足这些要求时容易犯的错误,我们将更有能力明智的开始,中途及时进行修正,最重要的是,从未能避免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我们需要用丰富的想象力去认识应对复杂问题时正确的和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而打破失败的逻辑。

  二

  当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时,面对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整个系统。

  复杂性、不透明性、内部动态,以及对系统不完全或不正确的理解——是所有错综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在这些情况下,要求人们小心规划,谨慎行事,这些特征对决策者提出了特殊要求。

  ●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我们给予某个特定系统存在许多相互依赖的变量的别称。变量越多,它们的相互依赖关系越强,那么系统复杂性越高(对应软件开发即各模块间耦合性与系统复杂度成正比)。变量之间的关联,要求规划者做规划时要同时注意大量特征,而不可能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只采取一种行动。

  复杂性不是一个客观因素,而是主观因素。

  同一事件相同条件不同人来说复杂性不同,这取决于能否运用“超信号”。 超信号减少复杂性,使许多特征合为一体。运用超信号面对复杂情况时面对的是整体,而不是各个变量。 超信号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而获得。 比如老司机开车,路况车况车流人流是一个整体,面对这种复杂情况时就采用的是超信号。而新手面对这些情况时,会顾此失彼,他们面对的是各个变量。

  ●动态特性

  现实不是被动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主动的,这一事实产生时间压力。时间压力决定了不可能无限的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详细规划,我们必须经常设法用实验性的解决方案应付,因为时间压力迫使我们在收集完备信息或勾画出一个全面计划之前就行动起来。

  系统固有的动态特征使认识发展趋势成为很重要的问题。不能只满足于观测和分析任一时刻的情况,而必须设法确定整个系统将随时间的推移走向何方。这个,很难。

  ●不透明性

  规划者和决策者不能直接或根本不能获取他们必须考虑的情况的信息。他们必须作出影响某一系统的决策,但只能部分地,不清楚地,模糊地,看见该系统的一些瞬息间的特征,或什么也看不见。这样的不透明性给规划和决策者增加了另一个不确定性。

  ●无知和错误假定

  面对复杂系统,我们要了解它的当前状态、未来状态、可能状态,还要知道我们采取的行动对系统各方面的影响。这要求我们具备“结构知识”——系统中的变量如何相关、如何相互影响的知识。

  在个人头脑中,有关简单关联或复杂关联的假定,有关变量间单向影响或相互影响的假定,其总体结构构成个人头脑中的“现实模型”。现实模型可以是显式的,即理论知识,以有意识的形式存在在个人头脑中;它也可以是隐式的,即通常说的“直觉”——个人按照某一套假定办事,但说不清那些假定是什么。对于实践来说,直觉比理论有用。

  个体的现实模型可能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也可能是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但通常是既错误又不完全的。牢记这一点很有好处,但做起来很难。当人们错了或不确定而困惑时,最倾向于坚持自己是正确的。人们甚至宁愿偏爱自己错误的假定而不愿意接受正确的东西,宁愿竭尽全力斗争而不愿放弃确属错误的思想。

  能够承认无知和错误假定,是智慧的一种象征;能够识别出不完全的和错误的的信息和假定的能力,是解决复杂情况的重要条件。但,在这拥挤而复杂的环境里,大多数人还不愿或不能,还不够明智。

  三、

  了解了失败的原因,识别出了复杂系统单位一般特性,那可以开始考察应付这些情况的准则了,可以通过回答两个重要问题来考虑:

  ●评估一个复杂问题,我们必须做些什么特定的事情?

  ●解决这些问题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尽管有时候我们只有片面信息,但我们也必须找到一种途径可以密切关注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的动向并推论各种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确定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达到。随后,我们还必须判断成功与否。

  把这样深思熟虑的各个步骤离析出来,以便研究我们该如何想、如何做。下面是一种可能的表示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该过程每一步都可倒推至上面任何一步循环):

  明确目标→建立模型和收集信息→预测和外推→行动的规划决策和行动的执行→审查行动效果和修订策略

  下面逐步分析。

  ㈠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是处理复杂问题的第一步。没有目标,我们将一事无成。我们活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防止或阻止某种情况的发生。我们想把事务弄成它应有的样子,或者防止某种东西改变它原本的样子。这些期望是行动的灯塔,告诉我们该走哪条路。明确的目标将给我们提供评估的准则和判断依据,评估我们可能提出的措施是否恰当,对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要考察成功确定目标的各种陷阱和困难。

  首先要明确目标的分类,目标可分为:

  ●积极的/消极的

  ●一般的/特定的

  ●清楚的/含糊的

  ●简单的/多重的

  ●显式的/隐式的

  在确定目标时,我们必须了解并知道如何对待这些特征。

  ⒈可能的话,应设法将消极目标转化为积极目标。

  ⒉一般目标由单一的或少数的标准所定义。只有目标,没有实施步骤。如比赛要赢,关注的是最终结果,而不在乎过程中的阶段目标。特定目标由许多标准所定义,它可以非常精确地描述和概念化,是为了实现一般目标而制定的各个步骤的阶段性目标。

  两者孰优孰劣,是否一定要转换,不能一概而论。

  在确定如何应对这种目标时,要根据最大“功效差异”作为判断依据设定中间目标。如果一种情况对于具有较高成功概率(“功效”)的活动给出许多不同的可能性(“差异”)(即有更多提高成功概率的选择),那么这一情况便是以高功效差异为特征。

  ⒊含糊目标是伴有抽象形容词的目标,如“美好”、“用户友好”、“幸福”、“舒适的”、“方便快捷”……这些模糊的概念化的东西。而清楚的目标就是可验证可测量可确定的目标。

  把含糊的目标化为清楚目标,有助于我们制定方案,但是这个过程我们常发现一个模糊目标分解后成为多个侧面局部问题。这就成了处理简单的和多重的目标的问题。

  ⒋解决多重问题,要知道通常不可能同时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组织这一系列问题:

  ①确定中心问题,即与其它各变量关联最多的问题。(缺钱经常是一个明显的中心问题,别的中心问题就不像这样显而易见。)

  ②如不能确定中心问题,可以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来给问题分类,优先处理重要性高的问题,而不是紧迫性高的问题。

  ③问题分类后,可以通过委托(外包)的办法减轻处理多重问题的负担。

  当有一个以上目标时,分类和委托是好的策略。但并不万能。有时两个目标是相互冲突的。在实现一个目标时,就会远离另一个目标;解决一个问题时,可能使另一个问题恶化。

  这时解决的办法一个是折中妥协,对每个目标都不完美达成;另一种办法是,只把其中一个问题解决好,无视另一个问题。这两种都不太好,最好的是第三条道路,改造整个系统,使系统中不出现对立冲突的关系。

  ⒌隐式目标存在危险,因为规划过程的早起阶段它们不被注意,只有在我们追求别的与与这些隐式目标对立的目标后,它们才显现出来。

  在处理一个问题时,我们只集中于那个单独的问题,而不管尚未出现的其它问题。这不是恶意或利己主义,而是把注意力集中于紧急问题的思维方法的结果。(典型的就是为了事业而毁了健康忽视了家庭这种狗血剧情。)

  要避免这一陷阱,只要牢记:每当着手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想保持的当前状况的特点是什么。努力把隐式目标转为显式目标加以对待。

  提倡进步的人们对于已经存在的事物的看法,往往过于肤浅。即,当我们开始改变某些东西的时候,对于那些我们希望保持不变的东西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㈡信息和模型

  有时候目标实现了,但所得的利益却是短暂的。这是由于定义目标的方式局限于解决表面问题而没有深究其根本问题。

  这种不充分定义目标的原因是什么?对现实评估不够——一个太粗糙,太不精确,或者有缺陷的现实模型——是一个原因。精确细致的现实模型,意味着知道一个特定系统中各种可能的相互关系。它告诉我们目前什么是重要的,将来什么可能是重要的。

  那么系统究竟是什么?系统是彼此处于因果关系中的许多变量所构成的网络。解决问题重要的一点就是考察系统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只解决了表面问题,而没有触及根本问题,还可能引起新的问题。

  这些关系可以分组分类,有正反馈、负反馈、缓冲、临界变量以及指示变量。

  ☞正反馈是指某些已知变量的增加引起其它变量进一步增加;下降导致其它变量更大的下降。(变量之间成正比)

  ☞负反馈指一个变量增加引起其它变量减少, 反之亦然(变量之间成反比)。这种负反馈倾向于维持现状。它保持一个系统内部的平衡,如果发生骚乱,他会使系统重新恢复平衡。

  ☞一个包含许多变量,由负反馈调节的系统,是一个缓冲性能良好的系统。它可以吸收大量的扰动而不会失稳。反馈系统是消耗物质和能量的,如果其中任何一种耗尽,系统都可能崩溃。

  ☞系统的临界变量,是同系统中大量相互作用的那些变量。所以它们是关键变量:如果我们改变了这些变量,就是对整个系统的状态施加一个较大的影响。

  ☞指示变量是依赖于系统中许多其它变量,而自身对系统施加很少影响的那些变量。

  理解一个系统中的多种联系,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缺陷,对我们非常有利,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特定缺陷的根源所在,并开始更加恰当地定义我们的目标。

  为了有效的处理各种系统,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抽象和类比的思维方式:

  ●我们必须知道要影响的目标变量依赖于什么别的变量。换句话说,必须懂得系统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如何在系统中一起发生作用。

  ●我们必须知道系统中的各个变量如何适合一个广义的和狭义概念的分层结构。这可以帮助我们用模拟的方法填充系统中我们不熟悉的那些部分。

  ●我们必须知道系统的各元素可以分解成的那些部分,以及包含各元素的较大符合体。我们必须知道这些以便能对以前未辨认出来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假定。

  弄懂了系统的结构,即使我们对该系统有了足够的了解以后,还必须继续搜集信息。我们必须知道系统现在的状态以便预测未来的发展,并对过去行为的影响进行评价。这些需求使信息成为规划工作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是如果信息过多,就会发生信息过载,造成决策困难,没有闲暇考虑那些并非燃眉之急的问题。

  无论是谁,若拥有大量信息,考虑很多,并通过思考增加对情况的了解,对作出明晰的决策,将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麻烦。我们知道的越多,便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在无知者看来,世界是简单的。

  所以在建立模型时,人们倾向于对我们面对的环境提供一种简化假定。简化假定对于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给出过分简单化的解释,不仅说明了简化假定的普遍性,而且说明了它们的持久性。一旦知道了是什么把世界真正黏合在一起的,就不愿放弃那种认识,并求助于由若干连接在不一目了然层次上的变量所组成的一种不可测量的系统。不可测量性产生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产生畏惧。这也许是人们坚持简化假定的一个原因。人们运用多种托词反对合乎逻辑的论点或经验证据来维护他们宠爱的假定。无限期地维持一种假定的极好方法,是忽略不适合该假定的信息。

  但是在具有许多连锁元素的复杂系统中,这种简化的去条件抽象有时是危险的。一种措施的有效性几乎总是取决于实施该措施的情境。在一种情况下可能产生好效果的措施,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产生破坏作用。情境依赖性是指几乎不存在可以用来指导我们行动的普遍准则(即不管周围条件如何都有效的准则)。每种情况都必须重新考虑。一个明智的决策总是取决于所给定的条件格局。

  万事万物皆在变化,我们必须适应变化。

  策略是一套权宜之计。它比一门科学更为丰富,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进一步确立一种独到的指导思想,是在最苛刻条件的压力下行动的艺术。

  适应特殊环境条件需要归纳并形成抽象的行动计划。这对组织和驾驭复杂情况有用。但却不能随意滥用概括和抽象。在进行一种概括前,我们应该考虑这样做是否有足够的根据。在把一个抽象概念应用于一个具体情况前,应该进行“策略上”的详细调查,以决定它是否适合于情境。

  ㈢预测

  我们在一个四维系统中活动。除了空间的三维外,还包括第四维——时间,它沿一个方向运动,这个方向指向未来。

  我们比较好确定空间结构的问题,因为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观察,用以精确地确定它们独特的结构。但这并不实用于时间结构——只有在回顾时,才能考察时间结构。

  生活迫使我们努力认知时间模式。商业必须注意销售、市场和生产的趋势。任何策略性规划都必须考虑时间的演变。

  我们却常常忽略时间结构,将一个时间发展的各个阶段视为若干个个体事件。即使在时间结构方面进行了考虑,我们的直觉也很有限。我们确定系统缺失部分的能力远小于空间结构。我们只能依靠少数几种模式预测未来。

  一种基本的模式是根据当前情况推测未来。这时会出现两个因素:

  ☞对当前显著特征关注有限;

  ☞以一种或多或少是线性的及“单调的”方式扩展已察觉到的倾向(就是说,不考虑任何方向的改变)。

  不幸的是心理学实验表明,我们不擅长处理非线性时间结构是一种普遍现象。

  常见的非线性时间结构有:

  ●指数增长。一个数量被说成“指数”增长,是指它的值在任何时候都是前一个值乘上特定的数,每次都是这个同样的数。复利就是一种指数增长。

  ●震荡。对系统施加一个操作,这个操作产生影响有一定的延迟。信息的每一次传输需要时间,而这些“死时间”就产生震荡。

  ●逆转。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发展,其方向突然逆转。“大灾难”似乎突然来袭,但实际上祸根早已种下。在必须支持有利发展的背后,未被注意的力量逐渐侵蚀,直至系统最后无法再坚持,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崩溃。

  在预测方面,不要迷信专家。虽然专家不同于外行——是在运用一个表示为数学函数的过程模型进行外推——有意识地作出选择,不是盲目地根据“感觉”或“直觉”选择。但这个过程中“感觉”仍在起作用,选择的函数、参数、对结果的分析都可能有主观因素在里面。这些难逃不可避免的心理学弱点。

  那么面对这些时间方向上的改变,该怎么办?只能牢记几条简单的规则: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努力认识过程中的全部状况,记录那些状况,从而分析思考过去的事件, 努力预测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而不是面对现在的无所作为。

  ㈣规划

  什么是规划?在规划的时候我们不做任何事情;只考虑可能会做什么。规划的本质就是考虑某些行动的结果,研究这些行动是否将带领我们更加接近所期望的目标。如果各个单独的行动不能达到目的,我们必须安排一系列行动。

  规划由几步组成,首先考察各单独行动的结果,接着将各单独的行动串在一起构成若干系列,并考察这些系列行动可能产生的结果。

  我们在头脑里或纸上或计算机上做这些工作,或多或少提出想象中行动的若干长链。这些长链由各单独的链环组成,而每个链环如果是完整的话应由三个元素组成:条件元素 、行动元素和结果元素。“已知某条件,可采取此行动并取得这样那样的结果。”——这将是规划系列中一个简单单元的完整形式。

  有两种规划制定的过程:正向规划和方向规划。正向规划是采用“自然”的形式,从出发点开始,规划实际上要向前行动的路线。反向规划,是考虑在期望目标之前的主要条件必须是什么,以便采取一种特殊行动达到目标。对于反向计划,我们必须要有清楚明确的目标。

  一般我们只在很少的情况下,如面对自己不太擅长或者陌生领域时,才会进行完全的规划过程。如果现实是一个圆盘的话,说到底,规划工作是迫使我们去研究现实的一个扇面——一个“问题扇面”——以便确定我们希望相应的行动产生影响的范围。

  这时我们可以认为规划是这样一种过程:聚焦目标,缩小问题扇面,仔细寻找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搜索不成功就调整或改变目标,扩展问题扇面,限定新的问题扇面,并对其进行搜索,如此等等。

  理论看来,规划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规划的精髓是掌握一个适当的详细程度。但怎样才算适当呢?

  规划的太过详细,容易形成教条、方法主意,失去灵活性。还有可能产生不安全感,详细的规划后,仍然出错或失败,还容易产生挫败感。

  但是粗糙的规划像过细的规划一样危险,那样行动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就会失去力量。

  在非常复杂和快速变化的情况下,最合理的规划策略是仅仅规划大体轮廓,将尽量多的决策下放到具体实施环节中去。这种策略,要求在特定的情境内,成员都能够根据规划轮廓完成领导任务进行决策。

  即在这种复杂情况下,考虑少数典型的性质并根据它们提出一个适当的行动过程,这不是本质问题。相反,最重要的事情是考虑这些性质特殊的、“单独的”形态 ,并提出一套完全独特的适合于该形态的行动序列。

  好的规划应该包含以下特点:

  ●目标明确

  ●详略得当

  ●包含意外状况的应对方案

  ●正确估计实施时的困难

  ●可测量效果

  ●具备修正改善机制

  规划应该是为目标服务的,不应成为阻碍实现目标的借口或障碍,实在不知道如何规划时,应该听拿破仑的:

  先跳进战场,然后再考虑下面该干点什么。

  在面对复杂系统时,人的思维先天不足。这些思维的缺陷如之前三篇所述:

  ●人们不能具体阐述自己的目标

  ●很难发现自己的目标彼此矛盾

  ●无法区分设置任务的优先顺序

  ●处理时间发展过程时严重失当

  ●错了还死不认错并且拒不改正

  如何纠正这些失败?一种有用的办法是了解这些不足的主要心理学原因,从而寻求根本上规避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许多失败的第一个原因,仅仅是由于人类思维过程太过缓慢。这里说“思维过程”,是为了与无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超信号)相对照。

  我们有意识的思维,才是我们对待未知现实真正需要和有用的“工具”,但是这个工具太迟钝了,活动缓慢,而且不能同时处理许多不同信息。我们的迟钝迫使我们选取捷径,尽量有效利用不多的资源——总希望节约时间和精力,这种需要,成为思维过程中许多失败的基础。

  我们处理复杂系统时,“节省”的倾向起着主要作用,促使我们省略或简化思维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步骤。习惯和热衷于“方法主义”、“弹道式决策”等思维方式。

  ☞方法主义——以老方法老经验对待新问题新情况,远比每一个情况考虑特殊的局部条件需要什么反应方式经济。

  ☞弹道式决策——炮弹一旦发射出去,就难以改变其轨道。这种决策就是只管决策,不顾后果。(贵国官员经常就是这么干的。)

  第二个原因是,人们对自己拥有能力这件事看得太重,严重影响思维过程的方向和路线。

  只有当我们觉得至少得具有最低限度的能力去完成要做的事情的时候才敢去行动。太看重成功结果,而害怕失败。没有成功的期望,就根本不会行动而宁可听天由命。还常常把思维方向从实际的目标改变成感觉自己能够实现的目标,以保持自己的能力感。——只想蜷缩在自己舒适区,这舒适区还有可能是自己的幻觉。

  人们还有一种保护自己能力感的方法,是只去解决那些我们知道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解决了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拒绝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便加强了自己的能力感。

  第三个原因,是人类记忆存储系统接受新信息的速度太慢了。人的记忆可能有一个很大的容量,但他的“流入容量”较小。这就像1T的硬盘,你想拷个片进去,一看传输速度1kb/s。

  这种现象应该自有其功能,能过滤掉不重要的垃圾信息,忘掉痛苦,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这也确实导致了面对时间结构时的缺陷。我们不能全面考虑较早发生的每一件事,因为那种信息已经不存在于记忆中了。

  第四个原因,是人们不考虑不存在的问题。但是在解决复杂的动态的现实问题时,我们必须考虑现在没有但可能出现的起副作用的问题。

  我们是当前的俘虏,很难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那样考虑规划措施太难太复杂,我们难看重负。

  以上四种可总结为——懒、怂、笨,还目光短浅。不是某一个人,是人类在处理问题时犯错误的简单原因,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障碍物,大多时候应该能找到办法避免。

  我们要做的不是改造大脑,不是发展异乎寻常的精神能力,不是充分使用被忽略的右半脑,不是解放某些神秘的创造性潜能,也不是动员潜在的90%智力(根本就没有这回事);要做的一切只是更好的利用大脑的可能性,提高我们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一种“运用智能”的能力,即个人所具有的运用它们智能和技能的能力。

  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这种判断力。

  特定的时间的一切事物对存在的条件都有特殊的要求,不存在普遍适用的规则,不存在可以应用每种情况的万能法则。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动。以最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似乎是智慧的特点而不是天赋的标志。

  可能不存在事先准备好的方法教导人们处理复杂的、不确定的动态的现实,因为这样的现实从来就不以预定的方式出现。但是,一些较简单的方法可以改进我们的思考能力,提高判断力。

  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系统、假扮其中的角色,一次又一次置身于同一危机之中,面对系统提出的各种需求,在这种给定环境下,运用我们正常的思维过程,提高对这种情况下特殊性质的敏感性,提高我们运用判断力的能力。这个过程犯错误很重要,对错误进行有指导的反省,能够帮助我们减少真实环境时犯错的几率。

  在这种训练中我们学习什么呢?

  ●学习把目标讲清楚;

  ●了解永远不能一次实现所有目标,不同的目标可能互相矛盾,要在不同目标中间采取折中方案;

  ●学习设定工作优先级,但还不能永远坚持同样的优先级,可能要根据情况改变优先级;

  ●学习对待一个已知结构,应该形成系统模型,预测副作用和长远影响,且不被征服;

  ●学习收集满足需要的信息,既不过分详细,也不草草了事;

  ●学习过分抽象简化的后果;

  ●学习将某一类问题简单归咎于一个原因的后果;

  ●学习何时要继续收集信息,何时停止;

  ●学习方法主义的危险;

  ●学习分析错误,并从中作出结论改善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学习有时行动只是因为想给自己证明,自己能够行动。

  这些理论只能算是“言语智能”,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谈论人们思维、行动和曾面临的问题,但是谈论某些事物的能力,不一定能反映现实中处理事物的能力。理论绝不能替代经验,仅仅行动也是没有价值的。

  我擦,导出的结论竟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形成经验,经验完善理论。

  —————————分割线——————————

  您的小小鼓励是我的巨大动力,如果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赞转发,如果觉得这个账号(微信账号:daokeread)还不错,请推荐给您的朋友。谢谢。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五):《失败的逻辑》读书笔记

  前几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一对情侣,恋爱三年后终于要见父母了。

  就在见父母的当天早上,男主和因为些小事和卖煎饼的大妈吵了起来,最后不欢而散,煎饼也没有吃到。

  虽然有些不高兴,但男主人公还是收拾整齐,提着礼物去见女方父母。结果开门一看,未来的丈母娘就是刚刚卖煎饼的大妈。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评论区中提到,二人最后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过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准女婿上门的第一顿饭吃的一定不太舒服。

  这个故事除了告诉我们煎饼加蛋这样的事情不要太计较之外,也颇有些戏剧性的告诉我们一个哲学原理——世界是联系的。

  我不知道你是如何看到世界是联系的这件事的,对我来说,这句话很长时间都只是政治考点,没有仔细想过这句话有什么现实含义,更没有什么现实的体验。

  不过,最近读到的几个故事倒是让我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远超我的想象,而且相互之间的作用也没有我们看起来那么简单。

  即使人类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也很难发现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从而导致了很多难以挽回的后果。

  就比如说,修大坝这件事。

  人定胜天?

  大家都知道,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譬如说两河文明,华夏文明,都与河流有直接关系。

  不过,经济学告诉我们,凡有收益,必有代价。住在河边享受河流的好处,就要承担河水泛滥的风险。

  埃及就是一个典型。尼罗河一年一次的泛滥使得尼罗河两岸的土地十分富饶,得益于此的埃及诞生了伟大的文明,并自称为”尼罗河的馈赠“。

  但也由于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泛滥,导致两岸土地利用率很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要看天吃饭。

  所以,到了现代,埃及人想要摆脱尼罗河的束缚。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可以控自然环境,尼罗河应该由埃及人自己说了算。

  在这个念头下,阿斯旺大坝的计划应运而生。

  从构想到完成,埃及整整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终于在1967年建成大坝,将尼罗河拦腰截断,阿斯旺大坝也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坝。

  大坝建成之初,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库区附近的农田得到了很好的灌溉,尼罗河航运也得到极大的改善,人们都在感慨阿斯旺大坝的好处。

  然而,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当年修建大坝时没有意识到问题就都出现了。

  最开始,由于大坝导致的水流减缓,大坝库区大量的淤泥积存,库区容量很快就大面积减小。

  而由于没有了尼罗河带来的大量养分,下游沿岸的土地出现了严重的盐碱化和肥力下降,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同时,环境的改变和花费的使用,使得尼罗河的水质也开始迅速恶化,下游依靠河水生存的居民苦不堪言。

  这些还是直接与埃及居民相关的事件,很多简介的也在发生,譬如说尼罗河入海口不断变小,埃及海鱼减产等等。阿斯旺大坝,这个埃及历史上的荣耀,现在已经成为埃及经济发展一个巨大的障碍。

  大坝为什么没修好?

  因为阿斯旺大坝带来的后果,很多人都开始反思阿斯旺大坝建设中的问题。

  譬如说,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

  譬如说,太过急功近利,不该修这么大大坝。

  但是,站在当时埃及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阿斯旺大坝是当时的选择并没有问题。工程建设者已经考虑到他们能考虑到的所有问题,施工过程也没有出现大的偏差。

  而之所以导致今天的结果,是因为像是世界第一大坝这样的超级工程,其背后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过人类的理解程度。

  就比如说,当初大坝的设计师经过严密的计算,认为库区的容量有24%会由于泥沙沉积无法利用,但也就这么多了,

  但建成后,水流速度变化导致的泥沙沉积十分严重,远超设计容量,很快,库区近一半的空间就全部都是泥沙了。

  而大量的泥沙沉积导致微生物繁殖,进一步导致了水中缺氧,水质也进一步恶化,这也是当初完全没有想到的问题。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许多在理论上十分合理的决策,现实中都没有实现,而且还造成很多负面效果,也就无怪于许多人声称要拆掉大坝

  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按照标准流程完成了我们的任务,但依旧没有实现我们的目的?是我们的标准出现了错误,还是人类不应该修建这样的复杂工程?

  《失败的逻辑》这本书为什么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思路。

  失败的逻辑

  《失败的逻辑》是德国心理学家迪特里希·德尔纳的一本著作,作者是认知心理学的领军人物,曾获得过莱布尼茨科学奖,这可是德国科学界的最高奖项。

  在书中,德尔纳从人类心理的角度分析了,我们为什么会在面对复杂的系统时,陷入困境。

  《失败的逻辑》中提到,人类面对复杂系统的时候,会受到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隐形条件和错误的假设影响导致我们的失败。而想要能够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失败,并回避这些问题,这样我们自然就能取得成功。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就好比你哄你的女朋友。

  在你的女朋友生气的时候,她的内心活动都很复杂(复杂性),刚刚高兴,待会就不高兴了,一阵一阵的(动态性),而且常常你都不知道为啥就突然不高兴了(隐形条件),最可怕的是,你还有可能会认为错不在你(错误的假设)。

  最失败的做法是说:”是我错了,行了吧!”

  稍微好一点的做法是:“带你去吃好吃的,不要生气了好不好?”

  但这些办法都治标不治本,最好的办法是,知道你女朋友什么时候会生气,为什么会生气,然后绝对不让她不高兴,这样你就连哄都不用哄了!

  怎么样,棒不棒。

  例子虽然不太恰当,但是道理基本是个道理。

  而且,这本书的价值不仅限于此。德尔纳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使用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方法——游戏模拟。

  所谓游戏模拟,就是通过计算机设计游戏,模拟现实场景,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某种角度上讲,也算是一种养成类游戏了~作为一本豆瓣8分的作品,《失败的逻辑》也深受读者的喜爱~

  不过,虽然失败的逻辑这本书很好,读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想要更快的掌握书中的核心,读的时候更轻松一些的话,欢迎你去得到收听成甲老师为你讲解的「失败的逻辑」。

  在这一期的节目中,成甲老师不仅为你详细的讲述了人为什么会在复杂系统面前陷入失败的逻辑,还想你详细展示了系统思维对人的重要性。

  在成甲老师的解读下,相信你对本书的理解能更上一层楼~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六):绝望是在于,我之前写的书评,不见了。

  作者最后所提倡的,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局面。

  但我认为更有意义的是之后那几段:

  我们能学到永远不能一次实现所有的目标,因为不同的目标可能彼此互相矛盾,我们必须常常在不同的目标中采取折衷方案。

  我们能学到必须设定工作的优先级,但是不能永远坚持同样的优先级,我们可能不得不改变优先顺序。

  我们能学到当对待一个已知结构时,应该形成系统的模型。我们必须预测副作用和长远影响,且不要被它们征服。

  我们能学到如何使收集信息工作适合我们手头任务的需要,既不能过分详细,也不能草草了事。

  我们能学到过分抽象的后果。

  我们能学到将某一领域所有的事件都草率地归咎于一个中心原因的后果。

  我们能学到何时要继续收集信息而何时停止。

  我们能学到有时行动只是因为想给自己证明,我们能够行动。

  我们能学到必须分析错误,并从中作出结论改组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实际上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这就是开发我们的判断力。

  当然,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这种判断力。例如,时间结构问题似乎常常超出判断力范畴。通常,我们对随时间展开过程的特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昨天做的事情已经消失在过去的朦胧之中,而明天应做什么还是完全茫然不知。我们人类是当前的创造物,但是在当今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在时间结构中思考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措施的执行和它的效果之间有一个延迟时间,必须学会识别时间方面的“形状”,必须知道时间不仅有它们即刻、可见的效应,而且还有其长远的影响。

  我们还必须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必须认识到在复杂系统中不能只做一件事情。不管要不要,我们所采取的任何一个步骤讲影响其他许多事情。我么那必须学会应付各种副作用,必须认识到决策的影响会出现在我们从未期望看到它们的地方。

  犯错误对认知来说很重要。但当我们处理现实的复杂系统时,难以查明错误。现实世界里,危机(幸运地!)不常见;一个人很少有机会把他在一次危机中得到的经验带到另一次同样的危机中去。结果,在对待十分复杂情况时所犯的错误往往不教给我们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人们常说的“系统思维”不能看作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不能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孤立的能力,而是一大堆能力,其核心是在给定环境条件下,运用我们正常的思维过程,运用我们的判断力的能力。环境永远是不相同的!一会儿这个部分是决定性的,一会儿那个部分是决定性的。

  (这两段都是阐述,在现实世界中训练某种能力,尤其是判断力能力的缺陷,以及为什么模拟和假扮可以弥补这种缺陷)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七):为何我总觉得这类书没有任何价值?

  这是一本讲逻辑的书吗?不是。

  这是一本讲失败经验的书吗?也不是。

  这是一本试图用逻辑去分析和避免失败的书,这就注定本书无新意也无价值。

  本书有很多案例,阿斯旺水坝、切尔诺贝利等等,而且很多情节确实也很吸引人,但我认为本书无价值。

  拿切尔诺贝利说,作者说操作员平时总在安全范围以外操作,因为这样有很大便利。虽然暂时没什么危险,但是每一个小的安全隐患的积累可能会爆发严重的灾难,就像切尔诺贝利,这是事后的经验总结,和逻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事前不能用逻辑预测出何时爆发灾难?当然这是强人所难,要是能预测出灾难还能让它爆发吗?或者说,你给出一个概率,把能发生的灾难当成代价,把能引起灾难的便利操作算作收益,看看收益和代价孰轻孰重,这不成经济学了吗,和逻辑何干?再或者,要求员工必须按安全规程操作,但是员工为了方便,养成违规操作的习惯,这是企业管理的内容,又与逻辑何干?

  既然逻辑和切尔诺贝利无关,你为何要举这个例子?

  想起一个故事,未必是真事,讲的是这个意思。有一艘失事的船,船上大概有16人,全部遇难,包括船长、水手和工程师等人,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后来发现,出事的恰当,每个人都有发现事故的机会,避免出事,但每个人都疏忽了一点点,结果事故就在全体船员的不经意间发生了。这个故事就叫每人都错一点点,是一个类似心灵鸡汤的小故事,肯定会被人加上很多哲理性的点评,然后让你恍然大悟,觉得受到了莫大的启发,马上掏钱买书。这个基本过程和切尔诺贝利差不多,你怎么能和逻辑联系起来?这些分析都是事后诸葛,用类似作者的方法,不但不能预测事故的发生,也不能分析出事故的真正原因,更不能避免以后类似的事故发生,这样评述除了能过把嘴瘾外,能有什么用?

  本书前半部分有很多例子,再加上作者东扯西扯,还算有趣,但后边就是直接指导读者了,比如事前你一定要做好预测,避免失败的发生等等,全是废话。

  逻辑学没错,总结失败的经验也没错,但是用逻辑去指导现实中的失败,总觉得有点八杆子打不着。像算命先生一样胡扯,再加上逻辑学,给人感觉像是披上了科学和理性的外衣,就更能迷惑人,成功励志类的书籍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这本书是上海科教出版,归到科普类的图书,我觉得还是归到成功励志类,把版权卖给海南出版社出版比较适合。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八):避免失败的良方

  失败的逻辑谈到人的失败归结于人类的弱点,这种弱点并非对我们完全有害,它们甚至来源于人类适应环境的进化,但是优点往往不会一直是优点,在很多时候这些进化而来的人类习性,包括,集中于非常有限的几个目标,迫不及待的采取策略,简单化思维方式,应用习惯熟悉的方法,还有包括我们逃避的态度,在面临复杂问题时的狂乱;这些都是容易导致我们走向失败的因素,这样的情形极为常见,小的失败可能导致我们无法达成一个小目标,大的失败可能酿成祸害或则悲剧,所以认识到我们失败背后的因素并且克服他们显得那么诱人和必要。

  1、系统化思维

  复杂问题往往很难一窥全貌,正确的做法是将具有有机整体的事物视为系统,应用彼此联系和层层分析的认识方法来理解它,并成为决策和行动的依据。

  2、收集信息成为重要任务

  收集信息是我们建立持续的接触真实复杂系统的一种正确的态度,在建立系统理解和系统跟踪方面意义明显。

  3、借助辅助方式克服一些必要的弱点

  我们不能同时关注多个目标,那么我们可以借助记录和绘画的方式将问题展现出来,借助提醒功能让我们不至于在忙于处理一件事情时而将另外一件也很重要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同时我们借助日记、工作记录来来即时记录我们的心理状态和决策依据,同时可以在未来对比预想结果时起到反馈对照作用。

  以上三点当然并非书中避免失败方法的全部,但它们是我映像最深的部分,完成阅读后略作记录供与相同爱好者套利和自我学习之用。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九):精华撷取

  现代世界是由无数联系的子系统所组成,我们必须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好坏决参加者的差别

  1会做出更多差别。好参加者会继续做出越来越多的决策,而坏参加者的决策树木开始减少

  2为实现同一目标采取几种措施

  3焦点不同,很早就认识到哪里是实际问题,重要问题所在

  4是否会经常检验自己的假说

  5提出更多是“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更感兴趣是影藏与事件之后的各种因果联系。坏参加者倾向于只看事件的表面含义并认为相互没有练习

  系统以及错综复杂情况的基本特征

  一、复杂性。复杂性使我们给予某特定系统存在的许多相互依赖的变量的别称。 变量很多时候使人们忽视副作用和长期影响

  二、动态特征

  三、不透明性。规划者和决策者不能直接获取或根本不能获取他们必须考虑的情况信息。他们必须作出影响某一系统的决策,但只能部分地、不清楚地、在模糊的轮廓看到该系统一些瞬息间的特征。

  四、无知和错误假定

  二、组织复杂行动的步骤:

  (一)明确目标

  2)建立模型和收集信息

  3)预测和外推

  4)行动的规划、决策和行动的执行

  5)审查行动效果和修订策略

  注:每一步都可以退到第一步

  (一)明确目标

  目标的分类

  积极目标。朝着合乎需要的事物状态去工作——我们要达到某种确定的状态

  消极目标:防止事物的不完善状态——我们希望某种情况不要发生

  一般目标:由单一的或少数的标准所定义

  特殊目标:由许多标准所定义,可以被非常精确描述和概念化(过早严格定义最终目标会使人对发展过程失去判断力,并限制他们的灵活机动型)

  清楚地

  含糊的:缺少一种标准,无从确定目标是否已经达到。运用比较级说明讲话者并不精确知道他所期望事态应该是什么样子。他所知道的一切,只是事态应该和现在有所不同。

  简单的

  多重的。目标运作时我们必须同时关照许多因素。寻找中心问题,进而解决外围问题

  目标退化:专注于错误的,无关紧要的问题上

  (二)信息和模型

  系统内的变量的相互关系有:正反馈、负反馈、缓冲、临界变量(关键变量,如果改变这些变量,就是对整个系统状态施加一个较大影响)、指示变量(依赖系统中许多其他变量,而自身对系统世家很少影响的那些变量。

  知识迁移:各个层次的类比:平行,泛化抽象,降维

  信息过载的一种描述:如果对某事一无所知,我们可以对其形成一个简单的图景并据此进行工作。但是一旦收集到一些信息,我们认识到还有多少任然不知道,并感受到获得更多信息的强烈欲望,因此只能是我们更加意识到自身所知是多么少。 当我们收集越来越多信息,对已经形成的准确世界图景的信念就逐渐被怀疑和不确定型所取代

  (三)时间序列

  理解时间的基本机制:从当前时刻往外推。以现在的因素为据点推测到未来。 会出现两个因素:1对当前显著特征的关注有限 2以一种或多或少的线性和单调方式扩展易察觉到的倾向(例:线性推断六岁女孩身体,在20年后能有多高?)

  我们很难理解指数模式的威力,很难理解非线性时间结构(增长率,指数增长)

  总对时间的当前状态作出反应,而忽略和时间有关方面的问题。从来不了解是在对待一个时间过程,始终是当前状态的俘虏

  (四)规划

  通过规划,会形成一条行动长列,每个链条三要素:条件,行动,结果。

  长链中包含:回路(重复,再做一次) 出发点,最终目标,分歧

  长链可以正向进行,亦可反向(时间顺序规划和倒推规划)

  规划过大,则会忽略所有烦人的细小条件

  优秀问题解决者喜欢那些考虑环境和例外的措辞,强调重点但并不忽略次要问题的措辞,以及那些提出可能性的措辞。低劣问题解决者使用不容许其他可能性和环境条件的绝对概念 **重新描述;优秀问题解决的人会考虑多方面因素,使用一些相对的词语来表达,这样更接近事实和原因;低劣问题解决者多因果单一化,思考狭隘,使用绝对词语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十):复杂系统总是以非线性发展过程超出预期

  1.现代世界由无数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我们必须从这些相互联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人类好像从很早就开始形成一种倾向,即处理问题都是有某种特别的根据。

  2.我们所以用简单的因果链方式进行思维,是因为从遗传学上讲,我们已经被预先编程了。

  3.存在一种神秘的智力诀窍一举使人的大脑变聪明,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此种可能性实际上为零。我们大脑隐含着大量潜能一说同样也是不可能的,如果真存在这些东西的话,我们早就使用他们了。(这可以视为目前尚未激发自己的潜能,而激发潜能的时机可以无限遥远,至少当下没有。)犹如自然界也没有发现过这样的一种动物,它只使用自己的3条腿跑动,而拖着自己第4条功能完备的腿却不用。那归结到我们的大脑运作情况也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不存在隐藏的神奇力量,能够让我们顷刻间思想变得深沉且强而有力。

  3.复杂的情况中可以诱导出这样的思维习惯:从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从那时起,日渐复杂的任务和逐步增长对失败的忧虑,促成了使失败变得更加可能乃至不可避免的各种决策方法。

  4.不确定性的承受能力似乎与参加者的行为之间有着某种关系。

  5.在时间的压力下,超负荷去实施已确定的措施。我们发现不能用因果关系的非线性网络,而要用因果关系链进行思维。

  6.不能看到一个指数发展的过程一旦开始,便用难以置信的速度到达其终点。所有这些都是认识能力的错误。

  7.难以控制时间,难以评估指数发展过程及难以估定副作用和长期影响。根据孤立的因果关系进行思维的倾向。

  明确目标 → 建模和收集信息 → 预测和外推 → 行动规划,决策和行动执行 → 反馈效果和修正策略

  8.确定目标是处理复杂问题的第一步。常常我们并不确切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在开始形成判断直到下决心之前,我们心目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才行。明确的目标将提供给我们评估的准则和判据,评估我们可能提出的措施是否恰当。

  9.当受到时间的压力时,可能看不到问题堆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也变得“胡乱应付”,集中注意了紧迫却不重要的问题,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问题。

  10.完全无视眼下可能不存在而晚些时候才出现的失败和故障,如果我们的行动是以某种程度上随机产生的抱怨清单为依据,那么必然还受限于当前时刻。解决问题而可能产生的隐式问题仍然看不见。

  11.一个依然含糊的目标,一个还没有分解成具体分目标的目标,是以其本身的生命来冒险的。没有具体的目标,就没有可以用来判别事实上是否取得了进步的判据。

  12.心流(flow experience)是这样一种状态。在其中形成紧张,然后又放松;一个序列,当事人经历着害怕失败,战胜障碍,又一次害怕失败,再胜利,如此等等。

  13.无论是谁,若拥有大量信息,考虑很多,并通过思考增加对情况的了解,对作出明晰的决策,将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麻烦。

  14.在无知者看来,这个世界很简单,不过不必大量收集信息,我们很容易形成一个对现实的清晰图景,并据此做出明晰的决策。

  15.一个收集信息和乐于行动之间的逆变关系。收集到的信息越少,行动的愿望就越高。反之亦然。

  16.形成关于将来的思想,能够识别,人在对待时间和认识时间模式中遇到的典型困难,那将会改进我们在时间上的直觉。

  17.不重视实现行动的条件,简化了规划但不简化行动。计划往往失败,因为计划者没有考虑所有烦人的细小条件,计划可能很简单,实现起来却不容易。

  18.行动可能助长一种对能力的幻想。通过大量的介入,一个人证明他的能力,证明他能够把握形势。相反,一个人觉得是被迫对自己或他人证明他相信他不具有的一种能力,他很可能就放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