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国式厨房规则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德国式厨房规则读后感10篇

2018-01-17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国式厨房规则读后感10篇

  《德国式厨房规则》是一本由[日]门仓多仁亚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式厨房规则》读后感(一):东西方视角看厨房

  抱着为装修新家学习态度读门仓多仁亚的这本书,随着她的指引了解德国的厨房生活。整本书基调很平和语言平实,让人读起来很舒服作者是一位日德混血,字里行间将她的所见所想娓娓道来。让我从影视剧以外的角度了解了德国的美食、厨房和饮食习惯。不过整本书内容还是相对空泛,字体较大,讲的东西也并没有很全面。不过作者还是很认真地在写书,配以图片,甚至是做菜菜谱也算是很用心。都说旅行到一个陌生地方,都要先品尝一下当地美食。以后有机会去德国旅行,我肯定是要尝尝作者笔下的德国传统美食白色香肠、只有6周上市时间的白色芦笋、被称为“树蛋糕”的年轮蛋糕,还有特色的辣口、甜口德国白葡萄酒。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不论在国内国外都有着悠长的历史。中德的饮食习惯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以米面作为主食;德国却以土豆作为主食,作者说全世界共有5000多种土豆,德国允许销售大约200种,要想购得新鲜的土豆还要特地跑到果蔬店去。土豆又分为3种:难以煮烂的土豆、相对不容易煮烂的土豆、非常容易煮烂的土豆。德国将土豆作为主食的方式是用盐水煮好,当做配餐食用;作者向我们介绍了12个柏林厨房,有的在19世纪末建造的老公寓里;有的在二战后建成的房子里;有在自己建造的住宅楼里;还有的在楼顶扩建的房子里。在德国,通常将厨房作为大家聚集的场所,吃饭时要铺上考究的桌布,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度美好时光;饭后,大餐桌又变成是大人孩子读书工作的绝佳之地。所以,厨房是长时间停留的场所,要使其方便舒适。厨房的空间也要合理利用。我自己在装修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德国的厨房都是开放式的,无论是年代久远的老公寓(Altbau)里的厨房,还是宽敞明亮直通花园的新式厨房;餐桌都摆放在厨房里。但这种开放式厨房并不适用于中国家庭,西餐制作很少有爆炒、炝锅环节,所以产生油烟较少;而中餐几乎每道热菜都需要热油烹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在装修时舍弃了将餐桌放在厨房的想法。但是,德国式厨房有个值得参考的地方就是要将各种厨房用品进行收纳。各种柜子、抽屉、储物架子应有尽有,而且几乎每家厨房都收拾的井井有条,瓶瓶罐罐码放整齐,德国人的细致认真体现于此吧。文章中还让我看到的不同之处还有,他们很喜欢收藏和使用年代久远的餐具,比如咖啡机、罐子之类的;德国人将厨房认为是家具的一部分,每次搬家要将厨房整体搬走再重新在新家组装,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整体看来,德国人对待厨房的态度要比我们更细腻,会花更多的心思在收纳和装饰厨房上,整体的文艺气息要比我见到的中国家庭多一些,中国厨房只是做饭时使用,其实厨房也是家的一部分,理应更加用心地对待。

  由此看来,阅读此书我还是蛮有收获的。我不但从些许方面了解了德国厨房和德国美食,还在收纳、装饰厨房方面获得了经验和灵感。我自己的厨房,不仅要精心挑选与家居风格一致的橱柜、厨具,还要注重小空间的收纳、便于使用方便,同时不能忘记在装饰上花些心思,毕竟营造良好的做菜氛围,才能让主厨心情愉悦,做出更美味的菜肴。

  《德国式厨房规则》读后感(二):与厨房和德国的美食有关

  《德国式厨房规则》是德国生活系列三本书中的一本,主要是围绕德国的饮食习惯、德国的美食和厨房进行展开的。这本书分为德国的美食餐桌、访问柏林的厨房、德国的饮食习惯三部分内容。

  德国的美食餐桌,比较适合喜欢面包和西餐的人。里面地介绍了德国各种面包和一品料理的做法,甚至附有详细的制作方法和每种材料的用量,是一份完整的食谱。

  访问柏林的厨房,比较适合室内设计师和享受在厨房中做饭的人。里面介绍了柏林很多户人家的厨房,附有许多精美的厨房布置插图,它们给人共同的感觉是都很有家的味道

  德国的饮食习惯,比较适合想去德国或者对德国的饮食感兴趣的人。里面介绍了德国复活节的野餐、香肠、土豆、啤酒花园、年轮蛋糕、葡萄酒。

  这本书只有6万字,图文搭配,字体比较大,图片也很多,看着比较轻松。相对于《简单就好,生活可以很德国》(8万字),我觉得《德国式厨房规则》的排版要更舒服一些,字体小了一号,图片更多,排版也更紧凑。《简单就好,生活可以很德国》因为字体太大,图片又比较少,很多页有半页是空白的,看着有一种空空的感觉。就内容而言,我更喜欢《简单就好,生活可以很德国》,跟我不太喜欢西餐有关。

  《德国式厨房规则》读后感(三):德国式风采,小空间巧设计

  每一个家庭的美妙生活都始于厨房,清晨的一杯温暖开水,中午的一席品种繁多的丰盛美食,入夜后热气腾腾晚餐,大家自然地围拢在厨房里,在整理干净的餐桌上一起享用美食。厨房,是长时间停留的场所,是家庭港湾式的聚集,需要变得更加舒适惬意

  理想中的厨房,空间不是很大,一排嵌入式书架立于门墙一侧,各种艺术品、烹饪菜谱、心灵鸡汤、各色杂志均可收纳其中;横墙上暖色调的墙纸配上高雅的艺术画,为小厨房平添一点艺术气;墙角摆放着餐桌,大小房间相称,用于喝茶和就餐;坐在懒人椅上,一抬眼便可望见直垂而下的横木吊灯,横木两端各置一绿植,长长的枝叶蔓延开来,让你仿佛置身于森林之间;横木顶部绿植间隙处搁置一排白色蜡烛,到了晚上,熄灭灯光,点燃蜡烛,闪闪火苗将小厨房衬托得分外妖娆

  带着这样的遐想拿到了《德国式厨房规则》这本书,这是一个日德混血的女性料理生活家写的。原以为德国的美食应该是很丰盛的,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德国的餐桌上多是各色面包和搭配的水果沙拉,顿觉天朝的生活无比享受。不过,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烤制面包,并能从中得到享受的人,那这本书里有着详细的面包烤制方法,相信可以帮助到你。

  话说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美食的生活家,对空间构造却格外有兴趣,这本书最让我觉得受益的是因人而异的厨房篇,书里有个理念就是居住舒适的房间需要自己思考和动手制作出来。这在天朝是不可想象的,柏林格尼斯贝尔先生家的厨房一应俱全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家具,洗碗槽、橱柜还有桌子,每一处都显示出惊人的创造力。这是当下中国制造需要学习的精神,原来创造来源于生活本身。

  《德国式厨房规则》读后感(四):关于厨房

  看一本书,想起有关厨房的一些记忆,而且想了很久,这大概也出乎作者写书的意料吧。

  每个屋檐下,最温暖的时刻是不是有一个声音响起,“来,吃饭吧!”,这声音一定出自厨房,那里那一刻的热度应是全家中最高的地方。

  在房子各个角落里的人们,会陆续出来,聚集在餐桌旁,一桌子的饭菜,或丰盛或简单,但是热气腾腾,吃饭的人们可能半个小时就吃饱喝足,而厨房的热度,却还余温未了。

  旅途中道吉大叔的厨房

  这是藏村里一个普通的人家,家长是道吉大叔,几个来路不同的游客住在他的家里,陌生的游客们拼饭,然后点好了吃什么就告诉道吉大叔,他往往说,你们等上一会儿吧,一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开饭了。他转身就进了他的厨房,开始忙碌

  大叔的厨房是院子中的一个小屋,小炉子连着一个小火炕,白天,道吉大叔的小女儿会在炕上放个小方桌,她趴在桌上写作业,晚上,她会睡在这个小火炕上。大叔忙前忙后地在小屋里鼓捣着,饭菜的香味一会儿就飘了满院子,而正屋里大叔的媳妇在方桌上摆好了碗筷,游客们临时搭伙拼凑的像家庭晚餐一样的温暖,一会儿就会上演。

  大叔终于从小厨房里出来,他站在院子里,大声喊,来,吃饭吧!一下子小院子里响起好几种和声,好嘞!

  那时候,我站在院子的门口,出神地望着甘南扎尕那的天空村子中各家的炊烟正在飘起,袅袅地升到天空中汇合,炊烟味道弥漫,我贪婪呼吸

  炊烟味,是我喜欢的味道,也是童年记忆里的美妙时光。黄昏时分,村子从头到尾,家家户户烟囱里飘出的,是一阵紧似一阵的炊烟香,催促归家的人们,快点回家吧,饭菜就要上桌,一家人的晚餐时光,无论肥瘦,都香喷喷的。

  我想起了奶奶的厨房。

  儿时记忆中奶奶乡下的厨房

  河北,乡下,也是黄昏时分。

  奶奶那时忙碌在院子的西厢房里,那就是一个小厨房,一半的空间堆着杂物,大约有柴火、有粮食、盆盆罐罐的,门口右侧是一个盛水的大缸,盖着麦秸编成的盖子,炎热的夏天,从大太阳底下回家,直接进西屋,掀起大缸上的盖子,用葫芦瓢舀起半瓢水,仰脖子咕嘟咕嘟喝一大口,井水的甘甜冰凉就解了一身的暑气。

  西屋门左侧就是奶奶围着转的锅台,泥砌的灶台有大锅长年放置着,风箱拉动,铁锅下加柴点火,风道砌在墙壁里,灶烟和着铁锅里的炖菜、炒菜的油香,飘荡着到了院子的上空,汇聚进整个村子的炊烟大军。锅热、灶台热、一家人热乎乎的,这是乡村的傍晚。如果你进入一个农家的厨房,冷锅冷灶的,那必是家里人稀少了,或者正经历家散人去的悲戚时光。

  其实,在我记忆里这么香浓的村里炊烟,是很久前的事了。那时候我从4岁长到8岁的,童年的味道掺合着奶奶厨房里的忙碌,我是快乐的,在院子里养20多只鸡,猪圈里爷爷养着两头肥猪,南房的窗下西番莲总是开出美丽的大花,院子正中两棵几十年的大树荫凉罩着树下散落的小桌和小椅子,5-6棵香椿树春季总是抽枝发芽,鸡窝里摸出鸡蛋,温热的感觉,每天都有。

  奶奶的晚餐,通常都很简单,素菜居多,一般过节,才会让爷爷操刀,荤腥的香味,也是极其珍贵的,日子不那么富裕,奶奶的厨房里却让我充满期望渴望爷爷下厨的日子,渴望着为数不多的解馋的盛宴。

  长大中妈妈城市厨房

  妈妈的厨房,是城市中最普遍样子,狭窄的一个细长的过道,排列着煤气炉灶和橱柜、洗菜池,厨房的尽头连着阳台,这个阳台在房子的北侧,没有太阳晒,因此是家里的天然储藏室,妈妈会买些放的住的土豆、萝卜、白菜,堆在窗户下方,妈妈常说,救急用的菜就是这些,你们这些孩子,回家没时没点,突然回家来吃饭,至少有这些菜可以救急,不至于给你们煮方便面。

  妈妈从年纪轻轻时的细腰身,到年老时的水桶腰,转磨在这细长憋屈的厨房里,养育了我们四个孩子,还有我们这些孩子的孩子们,妈妈的刀削面好吃到哭,自己离开家后最难忘的镜头,是妈妈在厨房里对着热气腾腾的锅,举着一团面,一下一下的,柳叶样的削面飞进翻滚着的热汤中,那一种刀削面的销魂味道,如今成为再也触碰不到的伤痛

  我自己的现代厨房

  其实一家人的相守,更多的不过是厨房和饭桌上的时光。从大家变成小家,再从小家变成大家,总归是这样的。

  我自己的厨房,已经属于现代时尚的优渥厨房了,很符合眼前这本门仓多仁亚书中所描绘的样子了,应该有些厨房规则,是中国式厨房规则?还是西式厨房规则?

  开放的、敞亮的、多储藏功能的、有艺术布置的,这些种种因素在当初装修房子时很费了心思,想必是自己心里倾向于要跟我的妈妈和奶奶有个不一样的厨房,人生要有很多时光消磨在厨房里,因此我的厨房不能逼仄,不能油烟漆黑,不能不养眼,不能不洁净,我的厨房里,用天然蓝和白色做主色相配,厨房大窗外,蓝天白云对应着远山,洗菜做饭时,抬头看着远方,不知道料理里有没有加上一道不同的味道?

  可是,我这样的厨房建成时,奶奶和妈妈都已去了天国,我无法将这样厨房料理出的饭菜,献给她们了。天下遗憾事太多,而最难过的是,我有着她们在厨房忙碌时的饭菜飘香的深刻记忆,而她们没有我的。

  关于厨房,阅读一本书带来的思念延伸,竟然挡也挡不住。这已与厨房规则无关。

  《德国式厨房规则》读后感(五):温馨的料理从温馨的厨房中诞生

  这本书是这个系列里着重介绍德国厨房的,第一部分介绍一些德国常见的餐桌美食,如面包、水果制作等,第二部分介绍德国的一些比较有想法和有代表性的厨房布置,最后介绍一下德国人的饮食习惯。

  这本书的配图比其他两本要来的多,让我们更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提到德国家庭的早餐都是吃自己烘制的小圆面包或是德式面包,包含着满满爱意的小面包新鲜出炉,摆在精心挑选的容器里,相信家里吃的人一定会涌上阵阵暖意。

  其实在中国也是一样,家人的爱意可能是融在一碗粥、一碗面条甚至是一个煎饼果子里,各地的食物五花八门,但是不变的,是为我们准备食物的家人的爱。早晨起来能在出门上班前吃上他们为我们准备的早餐,下班回家看到已经准备好晚餐的他们在等我们一起吃饭,那种满足与感动,是会随着岁月的推移历久弥新、越发醇香的。

  我个人比较喜欢吃完早餐才出门上班,吃什么其实无所谓,但是一早就能和家人围坐在一起,一同吃完饭,然后带着暖融融的爱走出门,这对我来说是一天中很大的支持。

  想要准备温馨的食物和料理,就要有温馨的厨房,布置舒适、工具称手,将会大大提高制作料理的积极性,也会激发创新的灵感。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不同风格的德国厨房,适合单身居住、两人居住以及适合3至5口之家使用的厨房。虽然在装修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发现有个共同点,就是厨房用品的摆放,都是整齐、有条理的,厨房的整体是井然有序的,决不会乱糟糟,这和德国人的严谨作风实在太符合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做出美味的料理,得力的厨房是少不了的,我们可以借鉴书中作者为各种类型的厨房提出的建议,改善自己的厨房,让做饭烧菜不再是一件自认为枯燥的事情,放松自己的心情,在自己喜欢的厨房,为家人准备温馨的一餐。

  书中还提到,在德国,做饭烧菜不只是女人的事情,男人也会下厨,这一点,我看着甚是喜欢。虽然现如今我们国家已经有不少男士进厨房了,但比例却还是不容乐观的,呼吁更多的男士能够参与到家庭每日的“三餐”事业中来,既能减轻另一半的负担,自己又能从中获得乐趣并习得一技之长,还有利于家庭和谐、感受家庭温馨,是多么百利无一害的事情啊!

  《德国式厨房规则》读后感(六):看看德国人的厨房

  据说日本女人婚后无论家中经济状况如何,多数都会在婚后放弃工作,只在家做一名乖乖的主妇。这种扫扫地做做饭,料理家中一切的生活方式让我羡慕不已。《德国式厨房规则》中作者门仓多仁亚便是令我艳羡的万千日本主妇的一员。不过,与一般日本主妇不同,门仓多仁亚是生长于德国,日本和美国。先后于东京、伦敦、香港等地任职。并具有烹饪证书的一位混血儿。母亲为德国人,父亲为日本人。以此而知,她的血液里不仅有日本人倾向于主妇职业的居家属性,还流淌着德国人对于家中事物(这里专指厨房)的严谨、质朴、精细因子。

  有人觉得,放弃事业在家做一名全职主妇并不是什么值得颂扬的主意。相反,一大堆女权主义者会跑出来与我理论一通,告知我女权一二三四。然而我却想谄媚着脸,乞着解释:在我眼里,能把一个家庭事务,人际,家居环境打理得一清二楚,并且还有可能做到温馨美丽。还在硬件上镌刻起极具家庭个性图腾来,这样是多么艺术的一件事儿啊!

  本书中,作者将书氛围单个方面。1、德国的美食餐桌。2、访问柏林的厨房。3、德国的饮食习惯。

  1、德国的美食餐桌中,介绍了各种德国式的食物,附带一些食物菜谱的制作方法。适用对德国面包及异国风情食物感兴趣的,热爱烹饪的读者们。3、德国的饮食习惯也是关于德国食物的部分。只不过着重介绍了在不同日子里各种聚会、野餐里的食物。对于热爱聚会的读者是一种盛宴。

  我个人最爱的部分是2、访问柏林的厨房。平时便最爱破坏与重建家中各种房间。却从来没有染指过厨房。见到这部分,让我蠢蠢欲动起来。德国保留了许多老式建筑。与中国日本不同,无论是在自己拥有或租赁的房子里,一旦住进去都获得了私有空间的权利,都可以私自改造她。看来德国人对自己的私有性这部分是比较注重的。大概是源于对生活严谨要求的驱使。书中介绍了几所住处里的厨房,有简约实用的,有美观大方的,有全手工制作的,有虽小却五脏俱全的,也有自然和谐与纯美的。总而言之,可看性强是绝对的。在此基础之上,实用性、简约性、方便性各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他们或是因地制宜,或是就地取材,或是纯手工打造。或是怎么方便怎么来。都无不体现了德国式厨房的一套铁铮铮的规则:即是没有规则,都在德国人与生俱来的骨子里的慎密,严谨思维之下在一切不自然,自然之中改造得完完全全倍儿棒!你无话可说也说不出来。只有喜欢,只有蠢蠢欲动。只有艳羡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份。

  当然我的手工能力很强。我已然决定在看完此书后对厨房进行一番侵蚀和改造。再做出一桌中国、德国、日本式混血的菜肴来。你,也来尝一尝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