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乡天下黄花》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故乡天下黄花》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9:0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乡天下黄花》的读后感10篇

  《故乡天下黄花》是一本由刘震云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一):无心插柳看到的好书

  作为一个很想成为爱书人,但由于精神深处的劣根性而迟迟无法成为爱书人的人,拿着《新浪2012年推荐书目》,去上图找《温故一九四二》,找来找去找不着,在对应的格子里发现了几本同一作者的书,好吧,翻一翻,有《手机》这一篇目,噢“墨菲”这个人物,还真是冯小刚电影《手机》里的人物,好吧,又借书指标满了,只能借一本,就《故乡天下黄花》吧,里面第二章节是《鬼子来了》也,我喜欢的姜文导演的电影也。

  怎么?怎么?不是那么回事儿,看第二章节,什么乱七八糟的村长、佃户、汉奸、话语不多的鬼子队长?不是村民抓到鬼子和汉奸,而是有世仇的孙李二家的孩子分别加入共军和国军,还有都想利用鬼子定期来征猪征粮的机会干掉鬼子向上级邀功,后来做得不干脆导致鬼子进村报复,村民遭殃。

  在看按章节一、三、四的顺序看,居然人物有关联。无论太平是夺权,还是有外来敌对势力,其他政治势力介入,屁民的相互斗争都是波澜壮阔的。仔细想想,在旧中国背景下的乡村,一路走到抗日、解放、土改、文革,可不是这样吗?这是中国每一个村发生过的事情。

  结论:没有一只好鸟!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二):100年内

  故乡天下黄花

  布袋和 痞子去曾经土匪窝藏的芦苇地,遇到了逃窜的孙家的中央军后人被捕捉,布袋被仇人关在笼子里冻死了。刺猬和赖和尚,葫芦,三方势力相互争夺权力。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三):有分寸的狠毒

  这部小说描绘的是民国时代的乡村政治生活。

  两个村长因为权力争斗相继死于非命,像极了民国城头变大王旗的时局。

  其中刻划地比较成功的是两位长者—孙老元和李老喜。

  两人都做事老道持重,可以说是老派的政治人物。

  李老喜是村长世家(三代人都当村长),有权谋,也果决。

  孙老元一家是政治新贵,但他也老成持重、忍辱负重,厚黑但有底线,终于为儿报仇成功。

  那个时代能弄权弄枪的,肯定不是良善之辈,但怎么说,还算有分寸的。

  杀人越货都是带着礼节的,比如要给某人找麻烦,到了别人家里这样说,得罪了;要收拾别人,用的话是开导某人一下。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替李家杀孙殿元的那个杀手,李文闹给钱给少了二十块,回来找李文闹算账,把李文闹勒死了,把李家的银元都拿出来,他也不多拿,只拿200块,说,以一当十。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四):一切都为生活

  不喜欢写书评,大概觉得写不出个道道来,不过看完后却又想说点什么的感觉。

  书本身不长,两个晚上的时间就看完了,不过时间跨度很大,有半个世纪那么久。两个晚上的时间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我爷爷辈经过的那个年代。作者从小处着眼,一个小小的村,几百来人口,约三辈人,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里面透露着小人物的辛酸、愚昧、麻木,让人看得是可怜、可恨,却又觉得真真切切,这哪里写的是一个村,就是整个中国嘛,写得又何止是那个时代,要拿现在一些事往上对也没什么不可啊。

  对书中的内容我没什么多讲,因为这并不是故事型的小说,全书的特色就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每次看到这些心理描写的时候,我就会那个情况下我会不会也是这样想的,会不会为了一个鸡蛋去杀人,而鸡蛋只是导火索,派系斗争才是根源,可最后人家倒不管那派系斗争了,杀人的人依然偿命,还是被那些引起派系斗争的人给杀,真是讽刺啊。这个时候就会想都是权利惹的祸啊,你们争权夺位的,白白牺牲了小老百姓,最后还光明正大的拿出你们的武器-法律来解决问题,可这法律究竟是谁的法律呢,是不是也是用来权利斗争下的法律呢。可是权利啊、阶级啊这些都是什么带来的啊。以前是地主和贫农,地主有财有地自然有势,后来农民翻身了啊,生活有着落了,但是产生了权利,权利带来差别,差别带来矛盾,矛盾又激化了权利斗争。本来以前关系好的赵和赖就干上了,其实终归到底不过时为了一口气(互相瞧不起)而已,只是文革那个大背景让这口气有机会吐出来,渐渐地越放越大。都在一起生活而已,谁跟谁还没个不如意来着了,可就竟是这点不如意带了血的代价。

  发现有点离题了,最初起题的时候是之前看有人评说里面的人都不是好人,我觉得吧,那些老百姓没啥好诟病的,不管是地主还是后来的村子的掌权人,其实心肠没个坏的,有那么一些小心眼也是正常的,谁还不为个吃穿面子跟人较较劲的,一切都为了生活,或者还只能说为了生存。我所不太能理解的是里面的人把人命看得太轻贱了,没觉着出生命的可贵,如蝼蚁一般,没钱没权的死个人也就认命了,有点资本的吧当然不会就此罢休,如此一般互相复仇也就没完没了了。或者不仅人命如此,其他的东西也是这般。

  还有一点我觉得看后特觉得可怕的东西,那就是集体,或者可以称集体主义。个人愚昧本是小愚昧,可是一摊上成集体的,那流血事件就没办法避免了。以后碰上蓄意煽动情绪的事情或者是众人跟风的事情,跟对了不代表无忧,跟错了也没必要懊恼,还是多想清楚为妙。

  :不太理解书名,有故乡,有天下,那黄花?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五):一个村庄六十年来的变迁

  晚清以来,中国开始由乡土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型,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理应有史诗般的文学作品反映这一变化,遗憾的是这样的作品至今尚未诞生。看过不少农村题材的小说,不满意者居多:《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垃圾就不必说了;《平凡的世界》曾经让我如痴如醉,现在看来作者过于理想主义,至少与我所经历和观察到的农村生活大相径庭;《白鹿原》下流和装神弄鬼的成分(这些与作品主题完全无关)过多,可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余华的《活着》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但是有些细节也经不起推敲。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情况,是一部比较令我感到满意的农村题材小说。

  《故乡天下黄花》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或者说不大像小说。小说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个村庄,小说讲述了这个村庄在四个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反映了这个村庄自民国初年到文 革结束这六十年间的变迁,或者说沦陷。

  第一个时期是民国初年。几十年前,村里只有一个大户——李家,后来,李家的一个姓孙的佃户慢慢发达了,开始与李家分庭抗礼。一山不容二虎,孙李两家为了争夺村长之位明争暗斗。两家的老一辈(李老喜和孙老元)心不和,面和,一直保持着表面的客气。但是小一辈就不一样了。先是孙家的小一辈(孙殿元、孙毛旦)利用清朝灭亡,革命党上台的机会,将李家的主人赶下了村长之位。李家咽不下这口气,决定请一个土匪将孙殿元弄残,使他当不成村长。没想到,李老喜的大儿子李文闹假传圣旨,叫土匪弄死了孙殿元。李老喜重等村长宝座。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孙家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决定以牙还牙。孙老元叫干儿子许布袋暗杀李老喜。最后暗杀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李老喜还是受惊吓而死。当然,李家很快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李老喜颇有头脑的二儿子李文武决定报官。由于孙毛旦的通风报信,许布袋外逃,孙老元派去接应他的两个佃户被杀头(孙家厚恤两家佃户)。李文闹当上了村长。几年后,李文闹始于土匪之手,许布袋和孙毛旦不听孙老元的劝告,使了些钱财,分别当上了村长和副村长之职。许孙二人利用手中的公权力,使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手法,终于坐稳了村长之位。

  老年人思想一般较为传统、保守,讲求与人为善和不为已甚,所以孙李两家尽管为了村长之位(准确地说是为了在村里地位)明争暗斗,但老一辈的孙老元和李老喜(他们可能还在私塾里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一直保持着表面的客气。年轻人血气方刚,好争强斗胜,行事难免走极端;孙殿元、孙毛旦和李文闹即是如此。自古以来军队里面的黑暗程度都是远远超过社会上的,彼时军阀混战,军队里的黑暗程度尤深,当过兵的破落子弟许布袋就利用在军队里面学到的那一套铲除异己。比之孙殿元、孙毛旦和李文闹,许布袋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孙老元连呼“看不懂”。

  自古至今,农村都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村庄不过几十户人家、数百口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凡事不会做得太过分。所以村里面尽管存在贫富分化——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存在富人欺压、剥削穷人的现象——这也是难免的,富人与富人、穷人与穷人之间也会发生冲突,但是剥削不是那么严重,阶级矛盾也不是那么尖锐。如果没有外来因素,主要是战乱和横征暴敛,绝大多数农村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一种略显平淡但是不乏幸福的生活——总之,农村既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

  第二个时期是抗日时期。抗战军兴,村庄处在中央军、八路军和日军夹缝之中,许布袋和孙毛旦仍然当权,但是村长的位子越来越不好坐,大家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因为三方都向村里派粮派款。值得玩味的是,李文武的儿子李小武作了中央军的连长;他的同学,孙殿元的儿子孙屎根当了八路军游击队的中队长;孙屎根的叔叔孙毛旦则当了伪军的小队长。事情起源于孙毛旦向许布袋传达了日本人的派粮命令。李小武、孙屎根还有作了土匪的路小秃,三路人马伏击日本人,出了差错,孙屎根的游击队还和李小武的中央军发生了冲突,孙屎根被俘,不过李小武放了他。孙毛旦跑到县城报信,日本人报复,在村子里烧杀抢掠,许布袋的女儿被奸杀、李小武的妹妹被轮奸,好几十个村民被杀,其中包括孙毛旦,因为他不愿意随便指认村民。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有四点:一是孙屎根他妈对孙毛旦说的一句话:“你在日本,屎根在八路军,不管谁赢了,咱家都有大官,不是更好!”对于老百姓而言,活着是第一位的,什么爱国情操、民族大义对于维持生计而言都是狗屁。所谓保家卫国,卫国不过是保家的附带品。二是八路军也会向农村派粮派款,这一点其他的文学作品还没有反应过。这应该是事实,否则土公岂不要喝西北风。老家麻城是有名的革命老区。我们家以前是村里的首富,曾祖父出世后,伯祖年方十六即被我们那一片的地下党活活烧死;邻村有一年幼的富家子弟被地下党绑架,赎回来后变成了傻子。父亲还说,村里老一辈讲过,村里必须保证地下党的安全,如果有地下党在某一个村子里出了事,同党就会血洗该村。对此,我不能理解,父亲倒是很看得开,“刚开始起家造反的时候,都是这么干的”。三是日本要求孙毛旦指出村民里面的八路军、中央军、土匪,他不愿意冤枉人,以致被日本人杀死;其实,他完全可以公报私仇。四是书中没有一味丑化日本人,而是反映了他们人性的一面。

  第三个时期是土改时期。以前在李家喂马的老贾回到村子里面主持土改。在孙李许(许布袋)三家的积极配合下,老贾很顺利地完成了土改。但是区里面不满意,说是土改过于和平,派曾在东北主持土改的老范到村里重新进行土改。于是村子里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李家被赶出李家大院,李文武为了救刚出生没几天的孙子(李小武的儿子),被以前的二流子、现在的贫农团团长赵刺猬砸死。被批斗吓怕了的前村长许布袋、前土匪头子路小秃出逃,在大荒洼被李小武抓住,锁在铁笼子里,许被冻死。李文闹的两个儿子也跑去投靠李小武,将村里发生的事告诉了他,并鼓动他报复。新年第一天,贫农团正副团长赵刺猬、赖和尚假借审问,先后强奸了李家的两个媳妇,以及路小秃的老婆。李小武派去村里侦察的人告诉了他老婆被强奸的消息。怒极之下,李小武去村里实施报复,但是赵刺猬、赖和尚去了外村看戏,就杀了他们的几个家人。路小秃也去区里杀了老范夫妻。最后,政府派军围剿大荒洼,路小秃被枪杀,李小武被俘枪毙,死前说“后悔抗日时放了孙屎根”。

  我家以前是村里的首富,在伯高祖和伯祖惨死(他们的名字都篆刻在老家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之上)之后,村里(全部同姓)不但瓜分了我家的绝大部分财产,还准备卖掉曾祖母。有好心人把消息吐露给了曾祖母,情急之下,她赶紧招了一个人进门,才避免被卖的厄运。与《活着》里面的情形一样,因为我家的财产都被族人瓜分了,后来避免了被评为地主或富农的厄运。外公是个老党员,“解放”之初就开始当村干部,一直当了几十年。外公就经常讲他早年是领导群众如何斗地主和富农的:如何把人吊起来打,几天几夜不让睡觉;如何挖地三尺,在地主家挖出来多少银洋什么的。当时小,没什么概念,现在想来,真是血腥。普通百姓一时是很难狠下心来对乡亲下毒手的,所以土改中的积极分子多是为人所不齿的二流子。他们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身无长物,喜欢没事找事,寻衅滋事,土改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从李老喜到孙殿元、李文闹,再到许布袋、孙毛旦,最后到赵刺猬、赖和尚,农村掌权者的道德水准直线下降,农村随之一步步沉沦下去。

  关于土改的目的,应星的《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局外人的谈话录讲得很清楚,一是在农村中制造阶级对立的局面,为没收所谓的地主、富农的土地和财产制造理由;二是借以打破农村原有的权力结构,确立土公在农村的统治地位;三是借大批斗和大审判的“剧场效应”塑造一代新人:而最终目的则是动员、控制农村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第四个时期是文 革时期。正如孙李两家一样,赵刺猬和赖和尚为了争夺权力,开始明争暗斗。他们本就是流氓,文 革彻底释放了他们人性中的恶,加上上级的推动,村里经历一场更大的浩劫。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干部“吃夜草”的情节。父亲就跟我讲过,在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小队长的爷爷经常从外面带吃的东西回家,或者在晚上偷偷带他到别的村里面去吃粥什么,所以我们家没有饿死人;而我的亲外婆、老婆的外婆都是在那三年间饿死的。外婆和母亲是被不成器的亲外公赶出家门的,外婆饿死后,母亲在孤儿院待了一段时间,后来被姨父姨妈收养。后来的外公当官,妈妈就再也没有挨饿了,顿顿都能吃到白米饭,而别人家的小孩很少能够吃到白米饭。土公一直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党,干部按照级别的高低享受各种特权,可惜普通老百姓对于这些知之甚少,还以为毛时代的官员很清廉,甚至渴望毛魔王再世,左派又在一旁蛊惑人心,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危险。

  《故乡天下黄花》在反映农村的变迁方面是相当出色的,可惜还是失之于简略,所选取的这四个时期并不足以反映中国农村在那六十年间的变迁(比如合作化、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知青下乡等重要历史事件本书都未涉及),作者如果在人物和情节的塑造方面再下一番工夫,这部作品将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据更高的位置,就像《静静的顿河》之于苏联文学。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六):刘氏幽默

  刘震云的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他的幽默,冷幽默。在中国当代作家之中,幽默的没有几个,刘震云算一个,东西算一个。王朔的“幽默”和此不是同一类型。并非一幽默,好像严肃的文学就不严肃了,刘震云的小说不会比毕飞宇、比苏童的不厚重。这种幽默特质使得刘震云的小说很容易上手读。一路绵延而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幽默是基于生、死、民族、政治等重大命题之上的。他写死亡,写肠子掉出来,还要用尽最后力气和狗争夺。正是在他这种看似零度叙述之下,流露出他幽默中之类。

  一句话,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何必要拆穿,为何不开心点?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七):刘震云的块状叙事

  这本《故乡天下黄花》又是两天就读完了,手不释卷,非常喜欢,非常感慨。以前见刘震云“触电”,以为他“俗”,连着读了他的两部长篇,才知道其实人家是有“触电”的资本:他的人物太鲜活,太生动,太真实……我禁不住要像赞赏一幅画那样说,“太像了!”尤其是读《一句顶一万句》时,我觉得自己在看一幅文字版、民俗版、二十世纪版的《清明上河图》。除了书中的人物多为操持种种传统技艺的手艺人、小生意人——什么卖豆腐的老杨啦,赶大车的老马啦,卖姜的老魏啦,杀猪的老曾,等等等等——让我如览“清明”的,是每一个人物都惟妙惟肖,不管是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哪怕只出场了半页纸、几句话,也都既朴实如常,又活灵活现。刘震云小针细线勾画人物的手艺,令人叫绝!  

  刘震云像是要把“草根现实主义”进行到底!但他的现实主义没有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倒是将草蛇灰线等传统小说的叙事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

  刘震云的叙事策略很有意思。我将他的《一句顶一万句》称为线性叙事,而《故乡天下黄花》就明显是块状叙事,无论是点、线、面(“出延津记”临末了还氤氲着浓郁的空茫与参悟)的描画,在当代文坛平庸的创作现状中,刘震云都堪称大师。

  他的文字看起来寻常,却字字简练,又句句都接地气。许多作家视为难题的“写作腔”、“架着写”的问题,在刘震云这里却不存在。他轻松自然地就进入的写作姿态,并且故事与人物密集连缀,让人怀疑他简单就是端着本子站在人物身边做着实录。如若不然,就是上天太优待他了,给了他这样完美的叙事天赋。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八):故鄉天下,風雨黃花

  喜歡看劉震雲的作品,不僅是因為他獨特的幽默感,更是常常會被他筆下雖不細膩卻機真實的文字打動。

  故鄉天下黃花,曾乍看書名以為是本抒情散文,可翻閱過後發現它真正講述的話題卻遠比表面沈重的多。

  全書從民國講到抗戰,從土改講到文革,故事的主角不僅僅是一個或幾個人,而是整個村子裡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作者並非想塑造一個典型形象,這是一個群體。從兩大家族爭鬥逐漸添加新人物進來,作者將村民們的生活描繪的無比豐滿,整個村子的風貌都在作者筆下舖開。

  貫穿整本書的主線就是奪權,無論哪個時期,無論哪家當大,權力的爭奪從未停止過,奪權彷彿是村子裡代代相傳一般,權力的地位超過了一切,甚至為了奪權可以以生命為代價。

  看這本書,總會突然覺得這並不是小說,即使書中人物的名字再滑稽可笑,人們的做法如今看來可笑至極,加上書中前言時間附記的編排,雖是誇張,可這樣的鄉村似乎也有很大可能真實存在,畢竟關於那段歷史時期的紀錄實在太少,我們無法以專業的眼光去探尋人們經歷了什麼,可這樣的鄉村,誰能保證不存在。

  看到過很多人說劉的書粗俗也好,鄙薄也好,我始終不這樣認為。鄉土小說,尤其是書中這樣年代的鄉土小說,它面對的讀者群體很廣闊,並非陽春白雪之物令我等凡人欣賞不來,倘若鄉土小說都不能貼近鄉村生活,那麼當初的鄉村風貌又如何能展現呢?

  合上書,書中的人物從腦海中匆匆走過,或許明天,他們的名字身份我都難以記起,可當重新把他們如演員般安置進書中,小村幾十年的風雨又會重新上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