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9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读后感精选10篇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是一本由G.Pascal Zachary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读后感(一):此书的翻译体会

  很多人都知道微软公司,它依靠软件变得非常富有。关于微软是如何从一个只有十来个人的小公司成长起来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听了后,不少人都觉得它很幸运。那么除了幸运之外,微软还有什么过人之处么?很基本的问题,它是如何开发软件的呢?这个问题容易回答,很多人都能讲上几句。但如果只是讲讲有哪些“工种”,立哪些规矩,也很乏味。要是能从头到尾的讲讲一个很大的产品是怎么从无到有开发出来的,该多有趣

  微软的软件产品很多,但是在其产品线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的当属操作系统,即Windows,中文称视窗。Windows有众多版本,但不论是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Vista,还是即将问世的Windows 7,都是基于经典的Windows NT内核。NT内核从1988年开始酝酿,1989年开始编码,历时将近五年,于1993年7月正式发布,即Windows NT 3.1(在本书中简称NT)。通常,软件的版本号是从1.0开始的,但NT的第一个版本就是3.1。

  T的最初开发计划是18个月,但实际用了快5年,是计划的好几倍。软件项目延迟是常有的事,但延迟了这么久还没有被枪毙掉也是有些不寻常的。在行业外的人看来,编写软件的人,特别是所谓的高手,大多有些古怪之处。NT团队最初只有几个人,结束时发展到两百多人,其中一定不乏特立独行或者离经叛道之士。这些人聚到一起,吃顿饭都可能争吵起来,何况要像绣花一样合作写软件呢,而且是写操作系统这样的复杂软件。

  弹指一挥间,距NT团队成立日子差不多20年了。亲历过那段“美好的旧日时光(the good ole days)”的人,都早已声名显赫腰缠万贯了。请他们讲一下从前的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如何满足一下好奇心,或者冠冕堂皇一些,“师夷长技”呢?幸运的是,有一本书很好的记录了开发NT的全过程,它是用英文写的,名字叫《Showstopper》。

  “Showstopper”这个英文单词很有趣,在观看戏剧或者其它演出时,人们使用这个词来形容节目格外精彩,让人拍手叫绝,以至于被观众掌声和喝彩声所打断,不得不等人们安静下来后才能继续。在日常用语方面,它也是一个很好的词,人们用它来形容超乎寻常的美丽迷人……

  但当这个词被引入到计算机特别是软件领域后,它的含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代表的是最严重的问题。因为在软件领域,人们经常使用臭虫(英文为BUG)这个词来称呼软件中的瑕疵或者问题,并根据严重程度,将臭虫分成若干个等级,而“Showstopper”用来指最严重的那类臭虫,它如此严重,以至于影响了产品的核心功能,不解决它产品就不能用。如果是在开发阶段,Showstopper的存在会导致产品就不能发布,其它很多工作也无法进展,整个项目不得不延期……

  《Showstopper》一书以时间为主线,生动了描述了开发NT的整个过程,讲述了5年中的很多精彩故事,特别是NT团队如何解决开发中的Showstopper类问题的动人情节。开发软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分析需求定义功能、设计架构、编写代码、测试集成……,每个环节都不容易做。但难度最大的,最难以控制进度的,其难度又经常被低估的,就是定位和去除臭虫,也就是所谓的软件调试。如果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每一个比特位看作是一个水滴,那么今天的典型计算机系统就都是一片海洋,定位臭虫的过程就好像是在这个海洋中捞针。而去除Showstopper类型的臭虫,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这样的问题往往关系着整个产品或项目的成败,关系着很多人的事业命运

  在介绍紧张的开发过程的同时作者用简炼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包括他们的学习工作经历性格家庭、婚恋,以及他们面对困难压力时的反应。在作者的妙笔之下,几十个人物跃然纸上。他们有些是公司的管理者,有些是项目经理,有些是团队的技术首领、小组长,有些是普通程序员、测试员、构建员和技术编辑。他们各司其职,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尽管也有争执、摩擦、甚至冲突……

  我在四年前买了这本书,放在案头,有空的时候就拿起来读一读,有些内容读了很多遍,但是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能受到不同的启发,有技术方面的,有项目管理方面的,也有处世人生方面的。

  2005年的时候,我开始写一本软件调试方面的书,旨在帮助人们提高去除软件臭虫的效率。在写作过程中,我还经常拿起

  《Showstopper》,有时是为了小憩一下,有时是为了汲取灵感。有一天,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这么好的一本书翻译成中文,让更多国内的读者可以看到呢?于是我开始想办法联系书的作者。费了些周折后,终于找到了两个邮件地址。于是便写了一封简单的邮件,发了出去,时间是在2007年的5月8日。信写的不是很长,因为担心作者收不到,白费功夫。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就收到了回信。信落款处的署名是Gregg,也就是作者全名G. Pascal Zachary中G的完整形式。Gregg格说,他很高兴收到我的信,愿意让他的书在中国出版,末尾他还说:

  lus, Chinese readers are keen on books about management of tech projects.(此外,中国的读者很喜欢如何管理科技项目的书。)

  是啊,这何尝不是一本软件工程管理方面的好书呢?尽管大多时候我是将其当作报告文学来读的。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找一家国内的出版社。这并不像我预想的那样顺利。前两次尝试都很快就失败了。过了几个月后,又有了第三次机会,为了让这次机会成功可能性大些,我特意邀请了两位编辑见面来谈。我先是花了些时间告诉他们这不是一本专门介绍技术的书。然后我讲了书中的一些精彩内容和这本书对于程序员、测试员、项目经理、公司老板以及历史爱好者的意义.在我滔滔不绝激情澎湃的讲了一个多小时后,两位编辑有兴趣了,想看一下这本书,然后推荐给社里的领导来审判。过了几周后,我得到了答复:社里的领导不同意。这时已经是2007年底了。当时,我自己写的书已经完成了大半,在写第5篇——“软件的可调试性”时,我很自然地想到了《Showstopper》中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征得了Gregg的同意后,在我的书中有了“Showstopper和未雨绸缪”这一节。

  2008年初,我又向另一家出版社推荐。这次很顺利,出版社很快决定购买版权。2008年3月,Gregg很高兴地发邮件告诉我他已经和中国的一家出版社签约了。之后的一些细节又花了些时间。2008年秋,《Showstopper》的翻译工作开始了。

  翻译难。尽管在打算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就预计了这个任务会很难,但是实际感受到的难度还是超出了预料。这本书的作者是《华尔街杂志》的著名记者,也许是因为写惯了针砭时弊新闻稿,他的文笔很是犀利,用词泼辣,豪放不羁。不管是书中的小人物,还是大人物,作者都不加任何粉饰,直言其原貌,甚至缺点毫不留情。另外,为了力求生动,作者在很多地方使用了口语化的描述方式,用了很多俚语和固定用法的短语。这些特点,使这本书让人读起来感觉很是过瘾,但是却给翻译带了很大的挑战。很多俚语和短语是词典里查找不到的,有些即使能查到,但是词典上给出的词意看起来也不符。更何况,如果完全照搬词典上的解释,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会失去原作的风采。

  就拿书名为例吧。作者使用Showstopper这个词作为书名,是有一语双关之妙的。一方面是使用了这个词在计算机领域的含义,即最严重的臭虫,这是对这本书主要内容的一种直白表达;另一方面当然还是使用了这个词的传统含义,把打造NT的过程比喻成一场“戏”;一场虽没有刀光剑影,但也绝对堪称紧张激烈的戏;一场发生在高科技领域,但也处处彰显人性光芒的戏;一场有欢乐,也有悲伤的戏;一场让人拍手叫绝的戏……

  如何翻译这个书名呢?从打算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也与一些朋友一起探讨过,希望用“头脑风暴”激发出一个好的中文名字。关于这个词在计算机领域的用法,在我们尝试过的词典中,都没有包含这种用法。关于传统用法,词典中一般也只是一句说明,没有给出中文的对应词汇。在想出的很多种译法都被否决后,我们想到了保留这个词不译,这是最省事和稳妥的做法,但还是觉得那样做有些不好,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太熟悉这个英文单词的人来说。

  最近几年,我越来越喜欢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当写作或者翻译中遇到困难时,我经常会翻看古人的作品寻找答案或者灵感。这一次,在翻看了几本书都没什么收获后,有一天,当我在书柜中搜索其它可看的书时,我看到了一本小小的书,128开本,大约一寸多厚,是典型的“口袋书”。拿起来一看,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袖珍本《古文观止》。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本书,但是当时还不知道这个书名的含义。后来慢慢明白,观止是“好到极致”的意思,出自著名的历史典籍《左传》。原文是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访问,请求观赏一下周朝的音乐,于是鲁国派了乐队为他演奏,季札一边观赏,一边称赞。当看到歌舞《韶箾》时,他发出由衷的赞叹:“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有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成语叹为观止就出自于此。

  看来汉语中的观止本来也是用来形容精彩的演出,“观”意为观赏、欣赏,“止”即停止。这与SHOWSTOPPER这个词何其相似,SHOW即表演,STOP即停止,二者加到一起就是令演出停止,后面的ER是英文中名词的常用后缀。看来,中国的古人和西方的圣贤不约而同的使用了同一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终极赞叹,最由衷的情感和最美丽的语言是跨越地域差异的。想到这里,我如获至宝,决定将“SHOWSTOPPER”翻译为“观止”。

  除了封面上列出的译者外,还有很多人为翻译这本书倾注了智慧汗水。刘颖翻译了第6章,王宇翻译了第1章的前半部分(初稿)。本书原作者Gregg在百忙中回答了我提出的很多问题。我的英文老师Barry October帮助我消除了很多疑问。高端调试网站(ADVDBG.ORG)的很多网友(KernelPanic、neilshu、dos、applepwc、merryzhao等)为翻译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是与他们讨论后,才决定了本书中人名和地名的翻译方式(译为中文,但是在每章第一次出现时在中文后标注英文)。在此向上面的各位朋友以及曾关心过这本书的引进和翻译工作的所有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为译者的水平有限,书中定有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银奎

  2009年2月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读后感(二):show stopper

  英文题目是showstopper,作者翻译为“观止”,极富想象力,但是全书的翻译不够流畅。即便如此也掩盖不了故事本身的精彩。

  包含如下内容:

  1.开发人员都成了百万富翁

  2.开发人员都离婚了,因为繁忙的工作。没离婚的在老婆生产的时候带着笔记本,读邮件的时候孩子诞生了。

  3.性能成了NT的最核心问题,相当的章节在讨论性能问题,看来性能领先在各个领域都是一个杀手特性。

  4.很多牛人在微软的故事,艾布拉斯。

  5.一个强悍的领导:卡特勒

  6.工程一大,build master就很抢眼了。

  7.漫长的五年的开发周期,在发布前一年修改了三万个bug。

  一些趣事:

  唐尼安排播放职业橄榄球赛转播,员工修改了50个bug作为回馈。

  如果某个员工某天所有的bug都fix完毕,会获得0bug俱乐部衬衫。

  为了应对巨大的压力,很多人选择空手道、日本剑道等。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读后感(三):这本书让我对windows改观

  IT界似乎非常流行Unix/Linux比windows优秀的观点。本书虽然没有几行代码,却展示了NT很多设计思想,例如注册表起初是为了远程改变软件设置而提出来的,为了兼容早期的dos和windows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很惊讶那时的其他很多新系统几乎不考虑兼容旧程序),而也是NT的出现让Unix阵营开始统一接口标准。

  同时也学到了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发现原来很多现在习以为常的东西当初困扰了多少顶级的程序员,例如一个应用程序崩溃居然会影响到其他程序,这问题在现代操作系统几乎不会出现。

  从中也可以看到软件开发远比想象中困难的多,即使在那帮顶级程序员的辛勤工作下,项目也一再延期,无数的bug,最后交付的系统仍然只是可接受也非完美。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读后感(四):《观止》点滴

  译者序里张银奎解释了中文译名的由来,从英文名“Showstopper”这个词,用来形容戏剧或其他演出精彩得被观众的掌声喝彩声打断,不得不停下来等待安静后才能继续,几经头脑风暴没有找到合适的译名,到突然从《古文观止》得到灵感,看到这里,可以休止了,由此定名。

  这让我想到了《悲惨世界》,李丹、方于译本,从高三开始,到现在都没读完,每次读上几页,都会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合上书,平复心情。好,真好,好得不能再翻开读下去。

  Dave Cutler,在DEC的办公桌上有一个橡皮章,刻“Size Is The Goal”,每当程序员要增加的功能会大大增加内存需求时,他就会盖个章在驳回备忘录上。后来,很多男员工的办公室里都出现一句“Thighs Is The Goal”。辛勤工作,为了漂亮的大腿。

  全书以Cutler为主线,讲述这个传奇人物带领NT开发团队的故事。他是个程序天才,对待员工却像个法西斯。他认为工作时不要去顾忌情绪问题。 “我们来这儿是工作的,拿薪水的”,他觉得,一个领导不应该“好像走在鸡蛋壳上,四处小心。伙计,今天感觉怎么样呀?情绪不错,可以工作吧?你能来上班,这简直太棒了”。他的逻辑很简单,“只要他们好好工作,就能和我相处得好,如果他们工作不好,跟我就相处不好。”

  在对待代码的check in这件事上,他也是一样的偏执。Culter为之发疯的一件事是,还是有很多程序员不理解一定要高质量check in的重要性,“不知道是因为懒惰还是愚蠢或者是两者都有”,那是20多年前。Culter经常说,如果因为你打断了构建,“你的屁股就是草坪,而我是割草机”。他治愈槽糕check in的方法是自己扎营构建实验室,亲自检查每天多达近百次的每次check in,他简单的逻辑是,“如果我在构建实验室,那么程序员们就会意识到:‘我最好不要把狗屎check in进去。’”

  在Culter的法西斯统治下,犯了错误的程序员都会想起那个关于“草,屁股和割草机”的威胁,怕到脸发绿。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张银奎在译者序里写道,两百多人的NT开发团队,不乏特立独行、离经叛道之士,这些人在一起,吃顿饭都能吵起来,何况要像绣花一样合写操作系统这样复杂的软件。

  还是Cutler,他在DEC时从不接受采访,到了微软,也坚持不见媒体,他甚至警告Bill Gates:“如果你带媒体来见我,我就会做出使你永远不会再把他们带来的举动。”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读后感(五):在微软比尔-盖茨都害怕的人

  在大部分的中国人心中,提到微软可能马上能想到以下几个人物:

  (1)盖茨 他是微软的创造者

  (2)李开复 离开微软到Google事件,一下声名大振

  (3)唐峻 这个曾在微软打工的打工皇帝

  这些人或多或少我们都因为他们的一些自传更多的了解了他们,可无论是李开复也好,还是唐峻也好都曾经经受过比尔盖茨那严格的督导与训练。而在盖茨风光的背后,大家可能不知道,比尔盖茨曾经害怕过一个,那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Culter(卡尔特),而中国人对Culter的了解几乎为零,因为他太强势了,以至于有关描写他的一本书《Showstopper》也是在15年后,才在中国出版,出版的中文书名是《观止--微软创建NT以及未来的夺命狂奔》。

  Cutler说,他从来没有仰视的人,他有这个实力。Richard Rashid开始还想修改Windows NT(微软最核心的操作系统),Cutler极力反对,两人的冲突也比较有意思,这本书里有描述。Cutler可能是Gates唯一不敢批评得罪的人, 所以Gates一直不敢接近他,保持距离。看过很多文章和书,没有见过还有第二个人,Gates对他对此敬畏。包括李开复,都被Gates劈头盖脸的骂过。

  这本书里面写的很多人,都是顶级牛人。别的地方,找不到这么详细的有关人员介绍。像Mark Lucovsky,这样的牛人,书中也说了,他那时候就是近次于Cutler的天才了,才华横溢。还有Michael Abrash,在NT图形组,也是非常突出的,连John Camack都是跟着他的文章学习图形编程的。开始时Cutler不懂图形学也排斥图形,最后为了提高NT性能,他亲自修改图形模块的代码,而Abrash看了说,Cutler是他见过最厉害的汇编高手。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回来想想,如果你有如此大的能量,怎会怕哪个人呢?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读后感(六):结构不太好,我给理一下微软办出NT的过程

  看了新机器的灵魂之后,接下来看的这本书。感觉它没有前者好读,一方面是因为它更长,而一本书如果结构好,那么越长就越好读,反之结构不好,那么越长会越难读,这本书的结构不够好。

  这本书的主线似乎是按时间来的,而每个章节之中又穿插了以工程师为线索写故事,总体看起来,不仅时间方面,而且人物之间的结构,项目的组成结构都交待得不够清晰。

  另一方面,这本书里面介绍的人物非常多,最重点是NT开发组里当头的Dave Cutlier,还有bill gates, steve ballmer, 这么多人物组织在一起,不能仅仅做成一个访谈录,既然是围绕着NT的开发来写的,就应该写明白,这些人在不同的时间,在负责干NT的哪个部分。说实话,作者把细节和主线掺杂在一起写,所以难看清楚,谁是干嘛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头痛的是哪些东西。所以我的印象就是,这本书是 poor structured.

  我看过Mitbbs上一个在微软混的哥们写的Dave cutlier的故事,那个贴子应该从这本书里面找了不少素材,但那个贴子的主线很分明,容易理清人物和事件,看的我很来劲。

  Cutlier算是PC界最重要的工程师,现在也是七十岁的人,在做计算机工程师的生涯里,他主要弄了两件东西,都是赫赫有名的。前者就是在DEC干时,弄了个VMS,这是跑在小型机VAX上面的操作系统,VAX系列让DEC这公司赚了大钱,而且硬生生的在IBM把持的计算设备市场里,搞了个Minicomputer的市场出来挣钱。当年IBM的主机一台都是几十上百万美元,VAX一台成本价是2万,卖出去10万,还是比IBM便宜得多,一样大把的挣钱。

  正是由于32位小型机的VAX出来了,才有了新机器的灵魂里的那本书中的那一帮DGC工程师铆足了劲,要用个快而糙的方法,也搞出一个32位的小型机出来,只买几万块钱,又比VAX便宜一大截,同样是在市场上风靡一时,大受欢迎。

  可惜的是,minicomputer再怎么便宜也便宜不过microcomputer,后者就是著名的Macintosh和PC了,这些都只卖几千块钱,慢慢地也能干小型机所能干的所有活了。

  how stopper这本书开场的大背景,就是在微机取代小型机的那个时代,小型机的市场逐渐被微机市场所蚕食,DEC,DGC这些小型机公司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基本上处于抱残守缺,日薄西方的境地。小型机那么贵,软件又那么难开发,怎么能不败给又便宜又灵活的微型机呢?尽管那时候,微机的计算能力很弱以至被认为只是小孩的玩具,这也是Dave Cutlier当时对微机的看法。

  可惜的是,Cutlier为DEC开发了小型机操作系统VMS,但是仍然无法逆转小型机败于微机的历史潮流。Cutlier是个工程技术的Geek,他是不管市场的,他干成了VMS之后,带了一批约两百人的队伍去了西雅图开分基地,满心沉醉在要做一个更强大,更完美的小型计算机的迷梦之中。

  然而没待他把东西弄出来,DEC的生意已经不好做了,公司内支持Cutlier的副总也辞职了,Cutlier的项目,当时名叫Prism也因为压缩成本被DEC取消了。Cutlier这才醒过来,项目断炊了,做更好的小型机的梦想破灭了。

  但是Cutlier这个人在当年计算机工业这个江湖上,是名声赫赫的。他在西雅图开的分基地虽然被DEC抛弃了,但是总部同样在西雅图的微软的Bill gates乘虚而入,把Cutlier接过去了,当年Cutlier是22万美元的年薪,手下一两百工程师,微软给的薪水没开那么高,但是给了Cutlier股票认购权,而且答应他,你的队伍可以都带过来,不过薪水可能要减,因为微软不做硬件,你的硬件工程师我们给你养起来都可以,只要你愿意在这里干。你不是想做最好的计算机吗,我们在PC的基础上做最好的操作系统,把PC变成最好的计算机。

  ill gates真是个能识才的人,硬是把Cutlier的这个团队都吸纳进去了,只要是Cutlier带过来的,都接了,这才是干大事的样子。Cutlier这个人是个Geek,也是个Nerd,脾气暴燥,干活不要命,喜欢搞计算机,一门心思就扑上这上面,这种人特点就是,你不去打扰他,不去给他安排这安排他,他就能办出东西来。

  干操作系统其实也有很多细节,其中核的部分由Cutlier负责,图形,网络,文件系统,多媒体之类的,又都是另外的组来配合。而且当时,芯片生产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小型机上都是用的RISC指令集,Intel用的则是CISC指令集,88年他们刚开始干的时候,谁强谁弱并不明朗,当然等到NT系统搞完,93年交付的时候,市场已经作出了回答,Intel的产品赢了大多数的市场。

  当NT项目启动的时候,是作为一个操作系统的内核来干的。微软有很多个其它的产品也在同时搞研发,包括运行在DOS内核之上的Windows,以及跟IBM签的单子,就是给IBM的机器开发下一代的操作系统OS/2。还有Basic语言开发工具之类的东西。总之是各路活计都有,Windows 3.1出来之后,大卖,比尔盖茨就看出来了,市场就是喜欢图形化界面。他决定把下一代Windows的建立在NT核之上,然后NT的项目就又中途变向了,NT最先是打算用在CISC芯片中的,后来变了,跟了Intel主推的CISC。NT最先是打算作为OS/2的内核的,后来也变成了作为Windows的内核,因为微软认为,OS/2是IBM的东西,如果它卖得好了,对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打工的,而Windows是它自己的东西,干好了,就是自己挣钱。这也是为什么OS/2最终悲剧了的原因——微软在Windows大卖之后,基本上定下了自己买自己的操作系统的战略,不会再在IBM外包给微软的OS/2上花大力气了。

  但是开发一个新操作系统的内核谈何容易,最初比尔盖茨预计18个月可以搞出来,其实最后搞了5年,从88年到93年。这个项目花了200多个工程师,包含了600万行代码,以稳定、高效的内核,这就是“以正合”,在硬指标上不输当年的Novell的Netware,然后加上无须命令,方便快捷的图形化界面,“以奇胜”,赢得了整个PC工业老大的地位和大众市场上高达9万的份额。NT也成为了人类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产品。

  最后再评价这本书,这本书材料挺多,但组织不得法,因而不适合一气看完。可以放在书柜里面,有兴趣了拿来看一看,里面有一些挺有意思的情节,有一个是说,david treadwell是负责NT网络部分的工程师,由于一年内写了惊人的一万五千行代码,这个数字是一般程序员的数倍,而获得了微软一年一度只有两个获奖人的新人奖。还有一个故事是说,Johanne Caron因为男朋友接受了微软的工作,因此两人骑自行车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到西雅图的微软公司上班,路上花了两个月。后来Caron因为有一个计算机的硕士学位,所以也去微软干活了,而且写了NT里面的任务管理器。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读后感(七):一曲软件开发史上的传奇

  说实话,微软当年起家靠的是DOS,是字符型操作系统,而后推出的windos3.1也只是披着图形界面的字符系统,为了改变和突破,比尔盖兹请来了大卫科特勒的开发团队,于是造就了本书描述的windosNT开发这一曲软件开发史上的传奇。也成就了微软的帝国霸业。

  这本书以时间的线索,描述了整个NT团队开发的整个过程,其中大卫科特勒的领袖风采、比尔盖兹的领导艺术、对软件团队开发人员的协调和管理、工作人员的事业与家庭冲突等等描述的栩栩如生,最后,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大卫科特勒,NT不会像今天一样成功,我查阅了一下,他老人家至今仍在微软负责技术开发的领导工作,这不得不叫人佩服,他可以说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发现的那种不因为物质,自己沉浸于心流中的杰出人物典范……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读后感(八):不得不推荐的一本好书

  昨天收到了华章寄来的新书《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其实这本已经算不上是新书了,15年前英文版已经上市,而在15年之后终于有机会看到中文版。本来对这样一本书我是没有多大兴趣的,我一直认为这是一本歌颂微软有多么伟大、微软是多么有远见的书,但是当我读完前面几页的时候,发现我错了,这真的是一本绝佳的好书。微软NT从最初的计划的18个月,到实际的5年时间,这期间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在NT团队中的大牛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物?我们无从知道,《观止:创建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这本书详细记录了NT开发的全过程,从团队的组建到最终NT问世。

  作者是一位《华尔街杂志》的著名记者,文笔犀利,用词泼辣,豪放不羁,微软NT团队的几十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作者直言不讳写出的他们的缺点,甚至于相貌、家庭、婚恋、事业,大卫·卡特勒是其中的灵魂人物,他是一位计算机的天才,汇编高手,但他的性格很暴躁,脾气倔犟,这也许就是我们传说中的鬼才吧,看看书中对大卫·卡特勒的一段描述:

  卡特勒骂人的功夫也炉火纯青。反复无常而且脾气倔犟,他可能根本不顾及脸面,大喊大叫,根本不顾及丧失最起码的礼貌。他发脾气时,嘴里动不动就冒出一连串污言秽语。每次新的爆发都把他的形象又磨砺一番。陌生人是最受不了的。有一次,一位女工程师在放满打印机的房间里第一次遇到卡特勒,卡特勒正在那里把卡在打印机里的碎纸往外抠。这位女工程师以期待的眼神看了卡特勒一眼,这时正好卡特勒也抬眼看见了她。于是,卡特勒咆哮起来了:“你就是那个把打印机搞垮的混蛋么?”

  在昨天刚拿到书时,我并没有立即去看这本书,随手放在了桌边,晚上躺在床上顺手翻了一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看到早晨5点多才睡觉,要不是顾及今天上班,估计我还会继续看下去。有人说在本书中仅看对卡特勒的描述就很值了,建议大家有空时也读读这本书,看看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的传奇故事,也许我们应该从中学到点什么。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读后感(九):微软青年的时候--每个做软件有关产品的人都可以读读

  IT和软件项目经理

  本书的成书时间是1994年,所以不会因微软后续发迹而产生偏见,也没有对后来各位微软大拿鼓吹。

  作为一部报告文学,应该是相对客观的,描写了整个项目的众生相,每个出场人员都会从相貌、性格和经历介绍起,倒很像古典派的小说。

  特别是作者还试图描述了一些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尽管不甚准确,但是意思还是在那里。

  花了两天看完,还沉浸在书的内容之中,趁记得起来感悟一下:

  1.做过IT项目管理或者产品项目管理,本书的很多内容会有感触:测试,争吵,BUG,底线和妥协,关键还是项目的延期

  2.微软的测试一开始也很烂嘛,而且项目团队好乱;关键是能在特定的时间推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看来MS吹嘘的自动化测试,每日构建都是以后的事情,对他们取得成功的windows和NT助力不大

  3.发现其实gates同志对MS的影响其实不是太大,NT项目中也是多次会被cancle掉,最终还是gates管的少才能幸免;vista是不是因为billG管的太多了?

  4.吃狗粮看来是提高自己产品质量的最好方式,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对外公布产品发布计划:仅仅依靠内部的deadline有时候不能形成压力

  5.现在提倡的敏捷:减少功能,迭代发布的思想实际上早就有人用了;只是在MS当时的团队是产品经理定下功能,不断做加法也就不可避免“产品经理会走进门说,如果不加这个功能,整个产品就失败了。绝对是个失败。而你坐在那里

  ,已经花了数年的时间,日日夜夜的为了这个东西操劳,而这个家伙过来就说因为没有这个功能他卖不出去产品。然而,过段时间你就知道一旦你把这个功能完成来了,马上就会有另外一个。”

  6.这个我喜欢:“我们主要雇佣那些必须限制他们工作的人,而不是催促他们工作的人”。我们需要那些没有事找点事做的人,特别是对产品有意义的。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读后感(十):NT观止。。

  一直以来对microsoft都很有感情,算是它的粉丝。可能源于第一次接触计算机使用的软件都是其开发的,给人感觉好用,舒坦,赏心悦目。

  之后学习编程也是从windows系统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每每对微软充满敬意和崇拜,其出品的几乎每一款软件和技术,都要搞来尝试尝试,对于比尔盖茨更是神人待之,视作偶像。

  近几年微软明显走下神坛,步步下滑,web时代,专注软件,尤其是桌面软件开发的微软,渐渐力不从心,在互联网和软件这两个方向上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逐渐把高科技霸主的地位拱手让给了谷歌,facebook,苹果这些弄潮儿。

  就我个人而言,其实微软还是在重复一个老套的失败案例。那就是:当自己有锤子的时候,看什么东西都是钉子。。当微软有了windows的时候,总想在什么设备上都跑上windows,无论实际上这些设备到底适合不适合。。这样一来,自然就错过或者说有意忽视互联网方向上的发展,死死抱住windows。李开复的自传对这点是有阐述的,其中还提到了吉姆阿尔钦。

  好在windows phone7和windows云计算有所改观,算是扳回一城。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铺垫了这么多废话,该是言归正传,聊聊本书的时候了。这本书就是讲述了我们目前世界上超过90%的PC正在使用的绝大多数微软“锤子”的基础,NT系统,是怎么被开发出来的,经历了哪些疯狂的人和事。

  其中令我感兴趣的是:

  1. Dave 卡特勒真是一个超人,他不仅拥有绝伦的计算机编程技能,而且有做事目标确定不受干扰的恒心和毅力,精力过人,同时把自己的强大气场凌驾于整个NT团队之上,保证了项目的至始至终的贯彻执行。

  2. NTFS那么复杂的文件系统居然只有三个程序员在撰写,验证了那句老话“不在多,贵在精”。

  3. 比尔盖茨只是形式上的技术领袖,实际上他早已不关注具体技术或者说他没有时间关注具体技术了,只能说他的宏观技术洞察力还在。微软以及整个科技界需要盖茨的作秀。这一点李开复的自传里能嗅到这类气息。至于唐骏说盖茨如何看重他基本上可以当做他的博士头衔来看待,这本书里头描述的很清楚,在遥远的1993年,能被盖茨看重和表扬,已经是相当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了,那个时候的微软,已经是人多手杂了。况唐博士年代乎?

  4. 成功大型软件的研发,必然起于壮志,途于混沌,末于拼命,止于激喜。混乱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银弹也确实是没有的。重要的是要有Dave 卡特勒这样的铁腕领导。

  5. 微软如今步履蹒跚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目前人员太多了,公司太大了,已经失去了控制,也失去了锐意进取。看看NT系统的研发,总共才200来号人,看看现在的软件,李开复自传里头透露的光office就有几千人。。。

  6. 事有轻重缓急,bug有上品次品,永远没有完美无缺一尘不染的软件,重要紧急四个象限,作为领导人呢,要把握好。

  7. 很多人在研发NT的过称中失去了很多,有离婚的,有家庭关系紧张的,有事后骂不值的,不知道有没有累残的 :)。诚然,他们中的很多人得到了许多报酬,但,这是一个在我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总之,这是一本不需要动多少脑子就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至少我是分两天两口气读完了。总体感觉不做,值得推荐给那些对windows如何产生,以及对超大型复杂软件研发的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品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