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打工外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打工外传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9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打工外传的读后感10篇

  《打工外传》是一本由董鸣鹤著作,外文出版社出版的520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工外传》读后感(一):(转载)打工外传,冷眼看社会

  拿到书以后有点吃惊,比想象的要厚。毕业以后就没读过这么厚的小说了,于是在一个周末里窝在床上读完整部小说,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光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全景式地表现中国社会底层打工者的生活,留守与外出,挫折追求痛苦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社会底层阶级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正像封皮上写的那样,对于想了解真实的打工生活、中国的底层阶级的人来说,本书不可不读。

  《打工外传》读后感(二):董鸣鹤《打工外传》再版自序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民孩子。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个作家。无论风平浪静,还

  是风暴雨狂,我都一直坚持着这个梦想。

  《打工外传》的写作过程,让我回到了过去,再次体验过去的酸甜苦辣咸,有一种生命被撕裂的感觉,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相互纠结、搏斗,个中的滋味除了我自己,还有写作时陪伴我的漫漫长夜知道。

  文中的打工者离乡背井四处漂泊的目的是赚钱,赚钱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人。我即小犬(男主人公小名),辍学打工的初衷就是为了赚钱给父亲治病,帮家里还债,供妹妹读书。在天津的打工岁月里,与一群打工者,包括小矮子、白老、黑大、公鸭嗓子、老操以及牛哥、牛嫂等,结下了或深或浅的友谊,虽然谈不上同甘共苦相依为命,但是彼此需要,同是离乡背井的打工者,即便相互之间的一句问候、一眼关注,都足以减轻孤苦抑或烦恼一线阳光就是一线温暖

  文中的一条线索是刺猬头与冲天炮的爱情。刺猬头是男主人公的绰号,冲天炮是女主人公的绰号。人生美好事情莫过于一对男女的相爱,相爱在懵懂中、青涩时。无论什么都阻挡不了亲情,不管什么都摧毁不了爱情。无情时,咫尺天涯;有情时,天涯咫尺。

  “十年磨一剑”,终于可以提起笔来一吐为快,我诚惶诚恐……

  我一直认为一个写作者应该以仰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姿态写作,以匍匐、哭泣的姿态写作,而不是以俯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姿态写作。一个个人是一枝枝“受伤的芦苇”。我非常推崇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曹雪芹,他们的作品是匍匐的、哭泣的。

  仰视,换一种说法,即悲天悯人。悲悯情怀核心是有情。“有”情即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打工外传》是围绕着“情”铺展开来的,或者说是“情”将故事情节一步步地推向高潮的。

  今天,我之所以提笔书写天津打工的岁月以及那些背井离乡的打工者,是因为难以忘却,更是因为不敢忘却。岁月早就远走高飞朋友早就各奔东西。我怀念那些曾经与我相遇、相识、甚至相知的朋友,其实就是在怀念自己。怀念是一种祭奠,是对已经流逝的岁月的一种祭奠,是对我与已经分离的朋友之间曾经有过的情感的一种祭奠,更是对过去的自己的一种祭奠。

  文中的打工者几乎都没有出现过大名,只出现过小名。其中的一个打工妹的一句话道出了个中真谛,这句话是:“我们这些打工的要不要大名无所谓,小名更管用。”这恰恰是这些低微的打工者的真正人生境遇的真实体现。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他们是一群游走于乡村城市之间的无名者,在城市与乡村的夹缝中苦苦挣扎着以求生存、发展。我曾经是这样的打工者中的一员,感同身受他们的哭泣与欢乐。哭泣是大海,欢乐是溪流。

  上天垂怜,几经周折,我接受了比较系统文学专业学习知识经验上双重累积,累积于心,愈发沉重,一朝不得不爆发,不能不爆发,我终于提起笔来书写我的打工岁月——我们的打工岁月。完稿之后,我有一种整个身心被掏空的感觉,同时深深感觉自己终于解脱了。写作《打工外传》已经不仅仅是我的责任使命,更是我的命运了。

  《打工外传》的再版给我提供了一个修改提炼的机会,经过反反复复的斟酌与推敲,终于尘埃落定了。

  《打工外传》读后感(三):他们的中国梦

  最近在读董鸣鹤先生的作品《打工外传》。这部长篇小说以董鸣鹤先生高中辍学远赴天津打工的经历为故事原型,向我们呈现了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真实生活。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使得作品在忠于现实的前提下具有十足的可读性。风趣幽默与夸张的描述,反讽与意识流的运用,让读者笑着流泪,在阅读酣畅淋漓中始终感到生存的沉重。在小说中,现实与梦想交织,每个人在生存的困境中仰望那一束光,那个简单的梦想。

  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着求生存,他们建造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道路桥梁,在流水线上没日没夜,奔波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送水、送快递、油漆、做钟点工……他们用自己的血汗一滴一滴的汇聚GDP,可是他们要的并不多,只要能够温饱,只要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要家人生病能够看得起,只要孩子能够正常上学,只要自己在晚年能够养活自己。但是这些简单的梦想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奢望

  作者“因为难以忘却,更是不敢忘却”,提笔写这些背井离乡的打工者,怀念这一群为生存苦苦挣扎但又从不放弃的打工者。梦想是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力量。小犬为了挣钱给爸爸治病,供妹妹读书,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小白、公鸭嗓子、黑大是为了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日子;小矮子为了能娶个老婆,瞌睡木工的梦想是望子成龙,“大表哥”为了让孩子衣食无忧……每个人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走进打工队伍的洪流,这洪流充满了惊涛骇浪不测风云。其中多辛酸、多艰苦,只有自己能深切的体会到。但是再心酸、再艰苦,他们竟也没有退缩过,都咬牙坚持下来了。

  现在中国最流行的词汇是“中国梦”,习总书记报告中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对于我国为数两亿的外出务工人员来说,这个激动人心的“中国梦”里可有他们?他们大多坚韧勤勉,少欲知足,即便这样,他们的幸福,他们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进步的机会可有人已经去创造?

  感谢董鸣鹤先生的《打工外传》,又一次将这些数量庞大的边缘人拉进我们的视线,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了心头沉甸甸大的责任,为了唤醒冷漠心灵,也为了让奋斗有机会实现梦想。

  《打工外传》读后感(四):(转载)董鸣鹤《打工外传》——凝重的美

  得知董鸣鹤先生发表长篇小说《打工外传》,我就急不可奈拜读起来。我和董先生是相熟的,曾长聊过一次,先生内心厚重的积淀让我感叹不已。他博学多闻,谈吐不凡,心中始终充满着理想主义正义感,让人尤为为钦佩。我不知道《打工外传》有多少是先生自传的成分,但勿庸质疑这里面有生活,有一个刚到不惑之年男人对凝重生活的品味。 有人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样说来,小说的主人公无疑是不幸的。生活在70-80年代贫困的小山村,就注定了是痛苦的。祖母的死、姑父的离去,冲天炮父亲的意外、乃至于冲天炮的含恨而去,让整部小说在无比凝重中进行,甚至让读者喘不过气来。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本质,一种凝重的美,是残酷,是不屈不挠、也是觉醒,主人公在凝重中成长,痛并快乐着

  小说以刺猥头和冲天炮的爱情贯串始终,这一爱情同样是凝重的,冲天炮的死给整部小说划上了凝重的句号。但凝重的爱情依然不缺乏美,有初次相识时的纯真无邪美,有相交时两情相依的和美,有分隔两地苦苦思念相思美,更有生死两茫茫的凄美。这就是他们的爱情,足以生死相许,足以海枯石烂,足以撼天动地

  曹雪芹曾说《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打工外传》又何偿不是这样呢?一个中途缀学打工的孩子,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凝重、困苦,而也在其中体会着生活的甜美。我们都在这样的生活中成长!

  《打工外传》读后感(五):(转载)董鸣鹤《打工外传》之我见

  早就想对董鸣鹤先生的《打工外传》说点什么了!

  我迟迟不敢下笔,生怕我自己一个文学专业之外的人,因为自己粗浅的议论,辱没了这样一部真诚的作品!我读书有个怪毛病喜欢自己喜欢的章节段落去读,再整体去读、去揣摩。我读这部书,头一次破了例,从头至尾,一口气读完!我感觉我说不出话,那些情节!那些场面!那些让人又哭又笑的“段子”!是的,这部书承载的东西太多了,让你的思维阻滞!让你想说的东西很多,而又无法起题!

  之后,我想,是不是从当代文学中能够找出像这种类型的作品便于我参照呢?结果证明,我在做无用功。后来,还是思维阻滞!无法起题!

  最后,我在想,急于寻找这部书在当代文学中的类型,是不切实际的,也没有必要。或许,这样做还为时过早,因为,现代阐释学早就提醒我们,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是特定地点中写出来并被一再阅读的文本,根本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先验性的文学作品!任何的作品都是唯一的、一次性的、不可复制的,所以,任何的评说都做不到对文学文本恰如其分评价!而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我只能以自己的感受判断去谈论这部作品,诠释也好,延异也罢,任由它去!我不过分希望能够“召唤”出什么特别意义来,只想表达对本书的祝福

  我觉得,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在本书中制造了两种对立。

  1、叙事语言的对立。董在叙事语言上,选择了极其的对立两种叙述方式:即“粗俗化”、“戏谑化”和“文雅化”、“诗歌化”两种语言的对立。这样的描写需要高度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对情节的把握能力,他做到了,而且,这两种语言在他的作品中整合的是那么的协调,与情节是那么吻合!这恐怕就是作品感动我们的原因吧!一方面,我们看到,作品中充斥脏话、充斥鄙俗化的描写,把底层社会人的心理状态精神特质写的惟妙惟肖,那种粗鄙的、戏谑的、极具民间特点的对白,体现出草根阶层的心灵状态!如:工友小矮子赋得一首诗,“亲爱的,你是一只狼你住在我家宝贝,你是一只贝,我住在你家亲爱的,你是一只狼你一见钟情我好色宝贝,你是一只贝我情有独钟你浪荡亲爱的,你是一只狼宝贝,你是一只贝亲爱的,既然你和我两厢情愿,我们就狼狈为奸吧。宝贝,既然你和我心心相印,我们就狼狈为奸吧。”这些粗俗的语言,带有很强的嘲讽和后现代主义色彩的语言,让我们感到作者的幽默和智慧,同时,也体会到了这群处在边缘的人的卑微、挣扎、豁达乐观。。。。。。。同时,书中又使用了朗朗上口,具有民谣化的一些诗歌及语言,这些语言撩人心弦,和故事情境是那么吻合,很好的衬托出人物心境,对整部书的情感表现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董不是在玩弄语言,他能自如的对自己熟悉的写作语言进行架构,并使这些看似对立的语言最终形成了他的思想,并贯穿全书。

  2、故事情节的现实化和虚幻化对立。读本书的过程中,细心的读者可能会体会到,作者在有意设局,在这个局中,现实的情节尽量写的更现实,把一些丑陋的、龌龊的人和事写的更丑陋、更夸张,甚至被加以喜剧化的描写,让人哭笑不得,拍案称快!如:金师傅几人围着桌子抢着吃蛆虫的一段,作者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人物的喜剧化的一面描写的及其具有现场感!还有,个别故事情节让人感觉很荒谬,很虚幻、很不可思议,如很多情节作者天马星空,根据故事情节,大胆展开想象。我觉得,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知道怎样俘获读者的心,怎样使自己的作品情节锦上添花。这一切,构成了董式幽默的基本方式,也成为本部作品文学性的基本标志。

  总之,董先生的这部书是真诚的,他不但揭示了人生的心酸,也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心酸。

  作者: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郑彦军讲师

  《打工外传》读后感(六):(转载)屁股上所能开出的那道窗

  周六晚班后,蒙友人即本书的作者董鸣鹤赠书一本,倍感欣喜。早闻本书之精彩,垂涎已久,苦于出版社排版印刷之故,近日才得以拜读。

  早年素喜文章,也有篇章见于报端,怎奈工作繁忙,也许久未赏佳作了。近日得此契机,以解心灵之饥渴。《打工外传》一看名字便知是作者亲身的打工经历。从早些年前讲起,虽然我跟此书的作者不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那时的生活背景还是大致相同的。贫穷每个人都经历过,程度不同心态不同,结果不同罢了。但贫穷就像一个符号,埋在记忆的深处,一旦挖掘出来,往事历历在目,好像在看别人演的故事,泪却在自己的眼中流出。

  头一次感觉不一样的文字风格,像五线谱上的音符,跳动着,每一个音符都有自己的旋律,把思绪拉到作者生活的场景中,感受到他的心跳,他的欢喜,他的斗争,他的愤慨……

  节奏时而轻快,时而沉重,时而悠长,时而落寂,在他既定的“命运”里翻滚着,沉浮着,妥协着,抗争着。忘记不了过去,沉重的情债,求学的渴望,充满讥讽的社会,虚伪的脸孔,打磨着他的傲气,蚕食的他的意志,现实的生活一次又一次的为他打开绝望之门,他却一直在寻找他所谓的“屁股上所能开的那道窗”。作者的语言很俗,但俗的让你身临其境,所用修辞极尽夸张之能事但又不感觉到过分,极其过瘾。他的文字极富色彩,像调色板上的颜料随意勾勒,点点心血蕴藏其中,混杂着喜怒哀乐,描绘着悲欢离合……

  这本书一旦翻开就舍不得放下,它会让你陪着它笑,陪着它哭,陪着它共同经历这残酷生活,美的,丑的,光鲜的,暗淡的,高贵的,低下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重视的,忽视的,敢于面对的,急于逃避的,都一一呈现在你的面前,就在那里,不远不近。

  《打工外传》读后感(七):董鸣鹤《打工外传》读后感

  一个周末,百无聊赖在街上漫步,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马路让人不得片刻安宁,无处可逃。突然想起前几天读的董鸣鹤先生的《打工外传》,虽然这本书是以一个底层打工者的视角叙事,但是却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悲哀。

  作者对城市的沙漠化和人心之冷漠深有感触。这何尝不是我,不是你,不是他的处境呢?作者在文中写到:“现如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越来越稀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如同传染病一样地蔓延、蔓延、蔓延……”现如今,生活在城市里,大家都是陌生人,陌生人之间只有陌生与距离,陌生人都在为自己的生计劳碌奔波,无暇顾及其他人,甚至自己的亲人。即便内心痛苦大声哭叫,又有谁能听见,听见了又有谁会理会?“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信条。在小说中,小犬的物品和衣服都被抵押,只穿着一条破旧的小裤衩走在萧瑟的夜色中去求援,有谁感受到他的羞耻和寒冷?当小孩打工者的工具箱被城管扔到河里,小孩在暴风雨中嚎啕大哭时,有哪个避雨的行人为他停留?小孩打工者投河自尽了,一个幼小生命的逝去给生者带来震惊和悔恨,若当时有人能够劝慰他,或者伸出援手帮助他,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这一切在现实中何尝没有写照呢?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死在邻里冷漠中的三岁女孩李思怡……这样令人心痛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都拷问着人们的良知。心灵被冷漠侵蚀,相互传染,当别人需要帮助时视而不见的你,有一天也陷入无助的境地时,谁又会来帮助你呢?整个社会陷入人人自危,相互防备的泥潭,又有什么资格谈论幸福啊!

  董鸣鹤先生在小说中讲到:“四面八方纵深的水泥地和鳞次栉比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构建成一座座城市。一座城市相当于是一个人造沙漠。真正的沙漠是松软的,人造沙漠却是坚硬的。人造沙漠的规模正飞速地扩大,数量正快速的增多,并且不断地向农村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人造沙漠上。常年生活在人造沙漠上,毕竟还可以偶尔去人造沙漠之外透透气。生活在人造沙漠上以及生活在人造沙漠之外的人们心灵的沙漠化才是最可怕的。心灵一旦沙漠化,就什么都无所谓了。一旦什么都无所谓了,就意味着什么都可以不做了;什么都可以做了。”在这个市场化利益至上的社会,人们为了追求物质,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全感,不顾一切的逐利。殊不知这样让所有人都处于不安全的境地,而变本加厉不择手段的逐利让人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难以自拔。那些淳朴的感情,对人,对自然的尊重、感恩与热爱不知何时与我们渐行渐远。人们渐渐失去了爱得能力,不懂得如何爱别人、爱家乡。底线尽失,为所欲为。这是最可怕的。现在国人有深刻的感受,水不再清洁,空气不在清新,饮食已化为毒药;在钢筋水泥的包围之中,戴着面具,说着和内心相反的话,以唯一的标准丈量一切。没有什么是必须顾忌的,也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人为之人已将私利放到无限大。

  董鸣鹤先生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情。人间之所以是人间,是因为人间有爱。”何时能霞光普照,爱满人间?董鸣鹤先生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在小说中,作者刻画的冲天炮、冲天炮父亲、小白、小矮子、黑大、瞌睡木工等等人物,他们在现实的挣扎中仍然坚守自我,不媚俗不妥协,始终保持着内心那一份善良和纯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也感化冷漠的心灵,让真挚的爱融化内心的坚冰,我相信这不仅是董鸣鹤先生的期望,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期望。

  《打工外传》读后感(八):(转载)董鸣鹤的《打工外传》——心酸的浪漫

  娱乐为王的年代,已经很不怎么读到这样的文字了,仿佛苦难早已偏离我们远去,并且一去不复返。

  但是还有人的记忆里深藏着当年的故事。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欢喜伤悲,老病生死。芸芸众生,麻木的心总是容易忘却或者亢奋,短暂的亢奋也总是以忘却告终。而有些东西是不能忘却的,比如亲情、爱情、还有我们经历的苦难。是的,苦难。

  有一个人没有忘却,董鸣鹤大哥。既称大哥,自然是相熟的。2011年他来到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任教,与我同在文学与新闻系,两人一见如故。正因如此,我知道了他的一些故事。年少才高,因故辍学,离乡背井,浪迹江湖。数年后又自学自考,直至完成学业。《打工外传》中的主人公依稀有他当年的影子。艰难而心酸的经历,他没有选择忘记,因为他见证了太多人的苦难:冲天炮父女、棺材铺老板、师傅老操、小矮子、小白、气功大师、牛哥牛嫂、诗人、玲珑女……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原始求生的本能。“可憎”又可怜的贪婪,“可恨”又可爱的泼辣,可悲又可叹的卑微,还有可歌又可泣的浪漫。

  《打工外传》为苦难中生活的人代言。“人活着都不容易”、“苦难是一笔财富”、“悲天悯人”这是董鸣鹤大哥不经意间常自言自语的几句话。看着冠冕堂皇,但我丝毫感觉不到任何做作。呓语般的喃喃中,我听到的是一个写作者的立场和态度,这应该是他写作的动机与信念吧。

  冲天炮与刺猬头哥哥的爱情纯洁而真挚。苦难中携手走来,心酸却浪漫。社会底层挣扎着生活的人们,阴霾中有数道彩虹。他们的生活是卑微的,患难中真情在闪光。

  有多少人在意他们呢?自己可能都不会关心自己。活着就是活着,活着就很好了。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他们的世界没有浪漫的生活和浪漫的爱情,可能压根儿与浪漫沾不上边吧。

  董鸣鹤在意,我们也在意。卑微的人们的幸福与艰辛,浪漫与辛酸,他诉诸笔端,载于纸页,呈现在我们眼前。

  《打工外传》的结尾,冲天炮死不瞑目。是的,故事仍未结束,苦难还在继续。只是不知道那么多的卑微的不为人知的爱情何时不再如此艰难与辛酸。

  作者:云南大学纪鹏飞

  《打工外传》读后感(九):《打工外传》读后感

  拿到董鸣鹤写的《打工外传》之后我很吃惊的发现这部小说竟然厚达五百多页,翻开细细读来,精炼、幽默、富含哲思的语言,让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积淀与呕心沥血的创作。

  小说情节如缓缓流淌的小溪,娓娓道来。这小溪中映照的是人间百态,世态炎凉。故事情节在最后到达高潮,我紧张而澎湃的心似乎随着故事情节的戛然而止停止跳动,最后心绪久久的留在一片震撼之中。缓过神来我又翻到故事的开始重新阅读。我想好书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人百读不厌。

  小说里清丽脱俗的乡间景色,让我仿佛置身于淡雅恬静的乡间,我似乎能闻到空气中清新的泥土味、青草味和花香;太阳、月亮、星星、白云、小鸟、小鱼,在作者笔下都是那样的富有灵性。我尽情的感受大自然的馈赠。然而抬起双眼,却是混浊的天空、蒙蒙的空气与持续不断的噪音,我突然向往乡间自然的生活,这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让每个人都心灵疲惫。

  在阅读中,我不时会陷入自己的回忆中。小说里的美好与纯真经常让我想起小时候的美好时光:我沐浴在如母亲一样温暖的金灿灿的夕阳下,哼着歌走在放学的路上,想着妈妈在变着花样的烧好吃的;家人围坐在一起给我过生日,吃蛋糕;小时候和妈妈吵完架,妈妈连哄带吓的让我吃饭,仿佛一顿不吃就会停止生长;闺蜜骑自行车带着我飞奔赶末班车,我们说愿望,说理想,我们因为一点点小事、糗事都笑的天翻地覆……被这些小小的美好感动到流泪。小说里冲天炮和刺猬头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这两个小孩告诉了我们爱的真谛,无关物质,无关地位,甚至可以跨越生死。爱是理解、包容、尊重、关爱、相濡以沫。纯粹的爱,是任何时候支撑我们的力量。

  小说中讲了众多打工者不同的经历,师傅老操、小白、小矮子、气功大师、白老、黑大、公鸭嗓子、墩子,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我如数家珍,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明,那么独特。他们的内心都有一段悲苦,生活都是一样的艰辛,他们处在同一个困境中,但是从不放弃对美好幸福的追求,苦中作乐。他们苦难的命运、被抛弃、被践踏的现实刺痛着我。这是一群让人心疼怜惜的打工者。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打工的群体越来越庞大,打工者也是形形色色,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外衣,不同的表情,相同的困境。反观自己,虽然顶着名校毕业生的光环,也算是一个打工者了。虽然我的艰辛和小说中的打工者比起来小巫见大巫,但是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城市打拼总归是辛苦的。那些怀着赤子之心,怀着对家人的爱与责任,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梦想而活着的小人物激励着我,他们相互之间的爱与关怀感染者我,我沉浸其中,读完了这部小说之后,我只觉得不过瘾,要是再长点该多好啊。

  《打工外传》读后感(十):董鸣鹤《打工外传》

  榕树下月点击率超过百万的作者董鸣鹤的最新力作——长篇小说《打工外传》(外文出版社出版)和老舍《骆驼祥子》、茅盾《子夜》、路遥《平凡的世界》、莫言《莫言文集》等一起入选北京新闻出版局2013年“图书拜年 知识贺岁”活动60本优秀图书。本部小说故事情节性强;爱情的凄美绝唱,亲情的至真咏叹,友情的良善讴歌;既能催人泪下,又能令人捧腹大笑。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的巨变让隔岸观火的创作者常常有无力把握之感,而《打工外传》作者董鸣鹤奇特的经历给了他最直接的视角,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这里又一次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强力的展现。全书为我们把握这个时代并对这个时代中人性深入挖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样本。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一个打工者的生活境遇为主线,通过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工伤以及暂住证等等问题,正可谓以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提示社会发展的真相。对于想了解真实的打工生活、中国的底层阶级的人来说,本书不可不读。

  作者简介

  董鸣鹤,1972年出生,安徽安庆人。高中辍学,务过农,做过学徒、油漆工,当过中学老师。四川大学文学硕士。现定居丽江,执教于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曾在榕树下发表一部长篇签约作品,上传期间月点击率超过百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