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下打工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10篇

2018-01-30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10篇

  《南下打工记》是一本由米周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一):影响一样

  除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不同,大企业和小企业却又有一些惊人相似之处。当时打工的时候,我发现员工很喜欢抱怨。大家抱怨工作,抱怨工资,抱怨生活。我当时想,也许是因为企业太小,平台太小,员工们看不到未来吧。没想到当我加入了现在这家大公司之后,抱怨依然存在。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当年去冰岛的时候,坐了一辆城际大巴车。中间在休息站休息的时候,我和那个大巴车司机聊天。在那个世界上最幸福土地上,我惊诧的发现,那个大巴车司机满嘴牢骚:税收太重,夏天天太长冬天天太短,连个破尼康单反都比你们中国贵很多,等等。看来,无论在哪里,一个没有抱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种抱怨发生在我周围,对我产生的影响不一样。当我在南下打工的时候,我是一个旁观者,这种抱怨对我丝毫不起作用,我反倒是劝别人,要想开一点,不要太注意身边人的负面情绪。但当我参与进来这家大公司,甚至赌上了我的全部职业生涯的时候,我发现对抱怨很难淡定——任何风吹草动我都想参与进去知道个一二三,整个人变的浮躁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二):《南下打工记》:“中国制造”观察手记

  “第一次和他聊天之后,我觉得他这种人活该被社会淘汰。

  等他离开了,我又想了想,他这种人真的活该被社会淘汰吗。”——米周《南下打工记》

  在笔者写这篇书评的时候,网上“正在进行时”的热点,是一个19岁的男孩,在与网恋了一周的“女友分手后,通过微博直播自杀,并最终抢救无效身亡的新闻。正巧在米周这本《南下打工记》中看到了上面那段话,如果用在这个事件上,倒也贴切。

  在书里,这段话是出现在《一步登天》这篇文章最后的。那个故事主角同样是一个年轻人——大学本科生阿金,自命不凡自觉命运多舛”,入职一周便辞职走人,却代表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心态选择。如果没有转折,当阿金的故事“真正结局”时,或许他被社会淘汰的命运,对于旁观者而言,恐怕很容易预见。

  《南下打工记》记录的是留学归来的作者来到南方某民企实习三个月的经历。最初是在豆瓣阅读平台发表收获好评后实体化出版。客观地说,我不太敢说这本书会在畅销书市场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多多少少,这是一本开了“上帝视角”的作品,尽管作者的书写很真诚也很必要,恐怕也不会讨大多数读者“欢喜”。

  “中国制造”是这本作品的关键词。多少年来,“民企”始终是“中国制造”的主力军。由于它们的发展,中国才得以在一段时期内占据“全球经济”中“世界工厂”的地位。可当下,“转型”成为热词,“民企”的转型却陷入了不仅艰难而且危险处境。“要么勒死,要么活下来面对更大的挑战”是作者对这一困境中“民企”命运的评价

  “民企”的尴尬实际上是“中国制造”的窘境。在那些年,“中国制造”以物美价廉抢占市场份额,为这个国度实现腾飞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也给自己的进一步发展设下瓶颈。这种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逐。而在利益面前,被激化的,却是个体整体,短期与愿景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利益的巨大诱惑,“矛盾”并没有将我们导向“更好的”发展,而是直接导致了许多元素的“缺位”,驱使了人们选择更廉价的方式,成全自己的价值

  作为一本纪实文学作品,作者米周的叙事技巧是值得赞赏的。作品总共分为四个部分,既是这两个月时间里的“四个阶段”,又是从不同的角度问题进行观察与剖析。尽管叙述者是唯一的,但作品却关注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从他们的角度看过去,你会发现“中国制造”有多微妙。

  “中国制造”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的方式,也将对个人的发展产生影响。因而我们看到的Made in China,既代指了“特定的”工业产品,又何尝不是一代人,甚至是更多人的象征呢?因为“特色”,我们不得不以“特色”的方式,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在社会中,得到一个“或许稳定”的位置。可这脆弱的“或许”,又要面临多少“不可抗力”的阻碍呢?没有人的命运是生来注定的,可有些东西却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凭什么,让自己活得游刃有余呢?

  困境催生绝望——绝望,会演绎荒谬。

  《南下打工记》最初发表,是在2013年的4月。一年多的时间,并不会改变什么。一个人写了一本书,一些人读过它,恐怕对于这个忙碌的世界,也只是一件微不足道小事。可我还是期盼着这样的书写者可以多一些,再多一些。哪怕仅仅作为“现代史的一个脚注”,这样的作品,也会找到它的价值所在。因为它提醒我们的,是无论一个时代“最好”,还是“最坏”,它都真实地存在着。每个生命也是。

  当然,你也是。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三):【用脚量世界】 ——给《南下打工记》写的软文

  这是米周早年的一个很少被人知道的博客名【用脚量世界】。那会儿大家在法国没啥业余活动,读书码字儿算是一项。我们都爱旅行,又都爱码字。于是我们是线下认识,线上交往,算是个笔友加驴友。

  整个大学生涯里有这么个人物陪着交流分享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他比我学历高,法国正牌工程师院校的优秀学员,学的是能源动力研究飞机发动机之类的高尖端玩意儿。拥有法国英国文凭。通晓中英西法东北话五门语言

  我比他学历低,学的就是法国版蓝翔挖掘机专业。于是,比他早毕业,早回国,早工作。

  半年后,他来珠海看我,那时我在公司正干的起劲儿,而他被一家跨国企业赛锋相中,offer都发了,就是迟迟不让去工作,就那么拖着。

  俩月后,得知他工作还是悬而未决,考虑去一家大型东北国企工作,我觉着要坏事儿,好好一个人就这么毁了?就冒昧的问他,是否愿意来珠海跟我一起在小企业待着?与其去个大企业无所事事等死,何不一起把一家小企业干大?

  其实,那时候我是四面楚歌,很多工作都推展不开,很多想法都被抵制,他们会用“你那是国外的思想,这里是中国”,“你这么想真幼稚”,“这不可能

  等话语堵住我。

  我实在需要一个同类陪陪我。我极力向老板推荐他,这事儿就成了。

  此后,我们经常交流一件诡异的对当事人平常但对我们震惊的事情看法。我俩一起爬山散步,把这个公司当成自己的公司从各个利益方的角度去思考每件事的来龙去脉,讨论如何根治。有时候一聊就是一天。不亦快哉。

  在这样的工厂里每天都会发生各种趣闻,那些看似吊诡的趣闻都藏着一个简单道理——为了生存。

  理解为了生存,就会理解他们为什么行贿受贿。

  理解为了生存,就会理解他们为何欺上瞒下

  理解为了生存,就会理解他们为何放弃理想敷衍了事

  理解了为了生存就理解了千万次的操!

  活着主义,这个扼杀大多数职场新人枷锁,让大多数人走着走着就向现实低头,然后放弃自己当初的梦想。碰壁后的妥协,进一步蚕食着下一代年轻人。

  米周比我来的成熟些,他只是把不理解的写下来,用笔挖个坑把他们埋了,让路人看到墓志铭的时候自己评论,多数时候也就没了愤怒只有宽恕

  于是,南下打工记,对于投资方中信出版社来说为了盈利当然要宣传什么大学生职场新人之类的热门话题

  对于我们珠海这帮吃货朋友,这是一个删减版的【珠海青年

  对于我和米周来说,这是一本【沉思录】

  对于大多数职场新人,他并没有太多教导意义

  事实上我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人生如我,早该被毙。是现在的老板赏识包容,得以允许我这样的人能够在中国有口饭吃。

  幸运的是,这些年过去,我还健康活泼的活着。只是幸运,感恩

  所以,书中内容,尺度太大切勿模仿,玩火自焚需谨慎

  这本书在我看来,对田野调查来说意义更大,这是一部当代制造业的横截面,让你忘记所谓学术理论专业知识单纯的直观的观察这个社会特定的一个形态。

  没有对错,没有教唆,没有利益,只有记录。

  用脚量世界,量三灶,量内心,量一个你我他。

  感谢米周,让我在许多个坚持不住的夜晚继续独自前行,不忘初心。

  配诗一首如下:

  不怕千万人阻挡

  就怕自己先投降

  误会在所难免

  冷嘲热讽也该原谅

  没必要强忍

  忍意味着彷徨

  没必要辩解

  微笑是最好的解药

  不再去证明

  行动是我低调的猖狂

  轻狂带着无声的咆哮

  等待黎明

  走向下一个战场

  ––江湖人称水上飞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四):纪实的力量

  读过米周的纪实文学,也在豆瓣上读过他写的小说:一篇仿照爱伦·坡的文字。读米周的文字,我更觉得像是听我同事在说话,每到他说话的时候,我觉得很轻松,因为我知道我不会被貌似存在实则并不可靠的真理困惑。“每一次梦想破灭后,她们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再找一个梦想。”这里谈的是生活。读到这里我第一感觉是想笑:这算是哪门子人生,这是一个梦想收集器吗,这个收集器能装得下多少回梦想?

  我写评的时候,我的女儿在哭,她不停地哼哼声以表达不满,如同我在抱怨自己的生活一样。我何尝不是对某种生活充满不满的哼哼声,可是这种生活没有在哄我,我自己却又睡着了,这才是令人尴尬之处。我再次想起米周南下打工中形形色色的人,在一个平稳叙述或是充满某种希冀的语调中,越过一个又一个人物、一个章节又一个章节,展示她们形形色色的理想、当下她们正在经历和眼前不远处肉眼能够看到的东西。

  我寻思我们的梦想也不过是我们看过的、身边人拥有过的东西。这样说来,这梦想的色彩便暗淡了很多,它往往只是一种生活待遇、一种物品、一种情绪、一种扬眉吐气的代名词,如果在这种梦想的高调下突进,所朝向的也只会是在一个曼德芙店里,从你的屁股上起身走向你身边的另一个人。从你身体里走出来再进入你身边这个人的身体里便是梦想吗?和你的战友换一换衣服便是梦想吗?这大概是最不能构成梦想的东西,但却恰恰成了有的人的梦想。她们的梦想是什么呢,如何衡量这种想要起身走向他人的想法呢?米周纪实的文字中没有去评价这样一种起身的有效性,他的这种观察会联想起他的文字,不用去与某种永恒性相联系,只是足迹,只是当下看到的瞬间。

  但现在,这个瞬间构成了一册书的时候,不得不重视起来了,像大雪节气后的山东,这里的下午五点钟就快要天黑了。我读完《南下打工记》后,估计不会再去读一遍。因为我读过了并觉得自己读懂了,知道这里面写的都是我当下的东西,当代的作品尤其是纪实的在这一点上远远优于读狄更斯小说的感受,这其中拥有足够的对应和共鸣,提醒我读的这是2013年发生的事情,像我的同事在告诉我一样。我读完这本书后便放在书架上了,记下我某年某月某日读过此书,其平淡无奇之处如同散步,我独自揣摩的东西不会在这里、不会在回家的路上,但这个散步却是必要的,这也是纪实的力量。它作用于当下的读者、作用于我想起它、提到它的瞬间,比如现在我又看到了这本书和它的封面。它此刻是存在的,转眼又不见了。(玟涛/2014年12月11日)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五):轻松幽默读来不费力

  最近读了本豆瓣高分书《南下打工记》记录了作者在一个民企实习的工作经历,轻松幽默的笔调读来不费力,作为曾在制造业中摸爬滚打了5年的人来说,种种场景读来都有会心一笑的幽默感,不得不说制作业是个很适合职场新人锻炼地方,尤其是在其中担任技术性工作,蒙混几天可以却混不了几个月,那种快节奏效率的大环境每天都要求工程师们做到诚信踏实和务实。尽管已脱离制造业,书中描绘的那些工作,6S,3C看板,Lean都那么熟悉。对作者勤笔头喜欢记录表示想赞一个,由这点就看出绝对是工程师出身,还有那个“总是有理”的C先生,也是蛮好玩的,当时觉得巨讨厌吧,老爱说话说一般就撂挑子让别人去干活,还巨能挑刺,但离开时想想有这么个“永不满足”的上司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经历呢,推荐职场新人看这本书,菜鸟们学技能,老鸟们找认同!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六):【南下打工记】 ——读书笔记

  12月2日

  但是我总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情结,总想着出场就是提刀的李逵,而不要当刀下的小鬼。

  作为一个刚走出象牙塔的人,我瞠目结舌

  子非鱼,雄心壮志永远不可用来绑架别人。

  但是人不现实就像生活在云里,抱着吉他唱歌是不能当饭吃的。

  他们之前得体的谈话到这里终于开始流露出市井气息。

  “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你的出发点,而你的出发点,决定了你看问题的方式。”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设计的七夕妙想,只是我们常常选择视而不见。

  要“拿两千块的工资,有一万块钱的范儿”

  就像从前学过不能“以偏概全”那样,在众多的野草当中,也开有几朵鲜花,让人觉得生机仍在。

  因此要时常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2月3日

  成功者都不容易,我们都容易看到他们表面光鲜的景象,却忽视他们在取得成功前洒下的汗水。社会大体上还是公平,越努力,越幸运。

  其实好多时候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你满足了吗?你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就要为之付出相对应的努力。

  12月4日

  “别这么凶嘛!”——我又没凶哝!——你确实没胸~

  什么是爱呀?什么是爱呀?什么是爱呀?什么是爱呀?爱是,我和你在一个城市生活,爱是我遇见好玩的,第一个想到你。爱是,我能一直看着你笑,爱是两个人都很有安全感,爱是很幸福的感觉,爱是想一天到晚和你在一起,爱是说一万遍我爱你也不够,爱是你就是全部,爱是改变了自己,爱是力量,爱是你很幸福地帮我打飞机,在爱里从来不避讳谈性,爱就是人生,爱就是梦想。

  啊~看完了。阅读有一种淡淡的享受感。

  以后不要直接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要改成,【你知道吗?当你做xxxx时,我会感觉xxxxx,这样子让我很难受,下次能不能不要让我难受了?】

  早点经济独立!我用的钱实在太多了,真不好意思。

  有空和快递小哥,门房大叔,保安,食堂阿姨,聊聊...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七):别人眼里变得不同

  民营小企业和跨国大企业一定会有很多不同,这些不同在我亲身经历过两者之后,变得更加明显。企业的大小自然不必说,这里讲大小,包括人数,产值和与之相关的规模。大小决定着企业的灵活度,当然不是说企业越大就越好,越大意味着越不灵活。小企业的决定可以是几个主管和老板上一个小时在办公室开会,下一个小时设计采购就开始;但大企业却远没有这种效率。打工的时候,我发现,中国的中小民企基本不讲企业文化。就算偶尔提一提,也不过是几句口号罢了。但大企业却完全不同:所谓企业文化是需要几天的时间进行培训的,之后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在这文化的框架内进行,甚至于每天早上开工的时候我都要问自己,今天是不是有“文化”。在生活中,我一直是个向往自由并且乐在其中的人。我讨厌别人告诉我“应该怎样生活”,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对人生的理解,并且这种理解都是不同的,因此也就没人有资格说自己的方式比别人高明。但在工作的时候却完全不一样,有一个“应该怎么做”去限制我。而且我发现,企业越大,这种限制的意味就越浓。在小企业里,老板的个人魅力基本就是企业魅力的全部;但在大企业,个人的魅力必须要在公司的框架之内,甚至我的个人魅力会因为“XX公司的员工”而在别人眼里变得不同。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八):《南下打工记》——自序

  因为《南下打工记》要出全本,豆瓣希望我自己写一篇序言。我思来想去,打工时候想说的话基本都在《打工记》里面说完了,再写序言,写些什么呢?离开那家南中国的工厂之后,我加入了一家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进而生活发生了一些比较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让我时不时的想起之前那两个月的经历。

  民营小企业和跨国大企业一定会有很多不同,这些不同在我亲身经历过两者之后,变得更加明显。企业的大小自然不必说,这里讲大小,包括人数,产值和与之相关的规模。大小决定着企业的灵活度,当然不是说企业越大就越好,越大意味着越不灵活。小企业的决定可以是几个主管和老板上一个小时在办公室开会,下一个小时设计采购就开始;但大企业却远没有这种效率。打工的时候,我发现,中国的中小民企基本不讲企业文化。就算偶尔提一提,也不过是几句口号罢了。但大企业却完全不同:所谓企业文化是需要几天的时间进行培训的,之后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在这文化的框架内进行,甚至于每天早上开工的时候我都要问自己,今天是不是有“文化”。在生活中,我一直是个向往自由并且乐在其中的人。我讨厌别人告诉我“应该怎样生活”,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对人生的理解,并且这种理解都是不同的,因此也就没人有资格说自己的方式比别人高明。但在工作的时候却完全不一样,有一个“应该怎么做”去限制我。而且我发现,企业越大,这种限制的意味就越浓。在小企业里,老板的个人魅力基本就是企业魅力的全部;但在大企业,个人的魅力必须要在公司的框架之内,甚至我的个人魅力会因为“XX公司的员工”而在别人眼里变得不同。

  实话讲,上面的一些不同可能很难有一个孰优孰劣的结论。但是有些时候的一些不同却很让我为中国的小民企而感到揪心。

  在这家世界五百强的大公司,我们非常讲究诚信。诚信具有一票否决权,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不诚信的行为,只要被发现,职业生涯一定会被断送,没有例外。我甚至听说有人因为十块钱解释不清楚而被公司开掉的。无论对于什么规模到公司,诚信都很重要。但是我打工的那家小厂,和许许多多我听说类似的工厂,诚信都是一个大问题。老板手下的员工和供应商的关系似乎总是那么不清不楚。我自己也思考过这件事情。面对不忠诚的员工,和滑头的供应商,现在这家大企业所能做的很简单:将员工开除,将供应商除名。但是对于资源本身就不多,话语权又少的可怜的小民企来讲,似乎很难做的这么潇洒。

  除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不同,大企业和小企业却又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时打工的时候,我发现员工们很喜欢抱怨。大家抱怨工作,抱怨工资,抱怨生活。我当时想,也许是因为企业太小,平台太小,员工们看不到未来吧。没想到当我加入了现在这家大公司之后,抱怨依然存在。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当年去冰岛的时候,坐了一辆城际大巴车。中间在休息站休息的时候,我和那个大巴车司机聊天。在那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土地上,我惊诧的发现,那个大巴车司机满嘴牢骚:税收太重,夏天天太长冬天天太短,连个破尼康单反都比你们中国贵很多,等等。看来,无论在哪里,一个没有抱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种抱怨发生在我周围,对我产生的影响不一样。当我在南下打工的时候,我是一个旁观者,这种抱怨对我丝毫不起作用,我反倒是劝别人,要想开一点,不要太注意身边人的负面情绪。但当我参与进来这家大公司,甚至赌上了我的全部职业生涯的时候,我发现对抱怨很难淡定——任何风吹草动我都想参与进去知道个一二三,整个人变的浮躁。

  1859年,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从那之后,这句话就好像一个梗,被人无数次提起。兴许,这就是世界本身的样子。

  如果说之前我能淡定下来,全靠自己有一个终极梦想,那么加入了这家大公司,更让我感到沮丧的是,我的那个梦想被很多业内人士证明是空想,永远不可能实现。就这样,我在找到了自己终于想做的事情之后,梦想却破灭了——我变成了一个没有梦想的人——我甚至开始羡慕起南下打工时候遇到的那些打工妹们,或大或小,她们至少还都知道在为什么而奋斗。毫不夸张的说,她们经历过比我更加起伏的人生,也经历过无数次梦想的破灭。每一次梦想破灭后,她们怎么办呢?

  答案很简单:再找一个梦想。

  如果一下子找不到呢?

  那就做好手头的事情。

  然后呢?

  然后好事自然就随之而来了。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九):殊途同归

  文/池非池

  严格意义上这本书并不属于虚构文学,更像是纪实类的报告文学,作者用文字记录了他在民企工厂里实习三个月的情况:外籍老板,有野心也有实力的青年,在工厂里做工的普工,看门的大爷,接管自家公司的二代。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从办公室菜鸟到熟练实习生,从知之甚少到收获颇丰,作者在用这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接触到了这个南中国最普通的也最真实的民企状态,看到了民企老板、打工者等等中国制造一线的现状。作者以刚离大学初来咋到的身份记录着,这样的视角也为我们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更加亲近,算是提前为我们普及了民企的情况。而我感触最深的是同龄人的工厂里的打工者们和办公室里的实习者们。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狄更斯的话,用在现在依然那么准确,就像作者说的:“兴许,这就是世界本身的样子。”同在一个时代,人们的对立和落差如此明显,同是一辈人,从出生到受教育到工作完全是不同的路子,而这样的对比如今如此明白的就在眼前。

  仓库文员小娟,小学毕业后回家种地,后来出来打工,九四年的,和男人们开得起玩笑,和一个老板司机在一起了,比她打9岁,家里也不富裕。小娟不到19岁生了小孩,现在孩子三岁,年纪很小没领结婚证,孩子没上户口。

  何妹。在作者的笔下,两人是因为卡内基《做内心强大的女人》而认识的,她读书。是工友们的知心小妹,人生导师,会说很多听起来很有道理的句子。多看的是自我帮助和成功学一类的书,她也会把发现一家“图书馆”,实际上是一家书店而兴高采烈。她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像卡内基那样,写给工友们看。她19岁,初中毕业。

  和何妹关系不错的小曾,92年生,比我还小,从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工厂做普工,出门打工的概念是她自然而然的行为选择,下班的时候在qq里和陌生人聊天,最近聊的比较好的是一个在北京读大学的硕士,她喜欢听他讲他的专业、论文,这让她觉得很高端,很新奇。小曾对未来的想法是,打工,交社保,交养老金,留在广东。

  在银行里遇到的年轻人,计划卖高档红酒,最便宜188一瓶,想到用会员制的方式来营销,还建议多看看《商界》杂志,还没有女朋友,会在微信上找人聊聊天,说附近的人很有用。

  大飞,法国留学,留学期间为了体验生活打工无数积累了money和各种经验,已经在这个厂里成为老板的得力员工,稳重有能力,有原则,但是也曾误入了酒局后的消遣,有野心有能力,路过新建的别墅区,他们说再过三十年,一起做邻居。

  ……

  书里的这些人,就真实的活在各个工厂流水线上、大学校园里、刚出社会的租的出租房里,对,我们是同龄人,可是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在社会急速发展,中国城乡两级分化的现在,是什么拉开了社会不同的阶层的距离,他们一样的年轻,一样的生活在这个物质发展迅速的时代,但是却千差万别,可以想到这不仅是一代人的差距,下一代也很受影响,试想娟子的孩子和大飞的孩子,他们已经不一样了。

  曾经在某个暑假也去工厂里参观过,和我一样大的女生熟练的做着手里的活,年轻稚气,下班后也会逛街,经常上网聊天,喜欢发照片,他们口里的看书就是街上发的医药广告杂志,而我和他们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一个年级大的阿姨知道我是大学生,对我非常热情,一定拉着我下班去他们家给放暑假过来的儿子辅导一下。孩子在老家和弟弟奶奶生活在一起,在镇上的中学上学,说老师不怎么好,自己听不进去,喜欢上网,这次来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老妈给买个手机。我给她说了读书的必要,说了寒门子弟只有利用高考获取一个改变的机会……后来我知道,他去了职业学校……我知道他的路,很大程度上也是读完,出来打工,遇到另一个类似的女孩结婚生子。

  我也不知道这样的比较是否合理或者应该,但是我想人本来没有贵贱之分,我们不过都是为生活所劳逸的人而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尘埃,也有一点梦想,也有更多无奈,每个不同的命运也有相似之处,走出来至少已经是获得机会了,无论是什么人,而社会公平则远远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我能做的也只是不断强大自己,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朦胧残酷的时代里一步步走下去。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十):真实中国的侧面

  有关中国制造,曾经是欧美人对中国想象的华丽侧面,也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崛起自信心的来源。而在整个世界的产业链中,中国制造体现出了一条艰难攀爬的曲线。对于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究竟应该如何在国际贸易需求下降和国内生产成本提升的困境当中脱离,成了一个让政府和学界关注的话题。在这个方面既有大量的理论探讨,也有大量的企业实践。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同。擅长变通并且拥有勤奋精神的中国企业家,开展了广泛的实践。而《南下打工记》这本书从一个留学生的视角,反映出了中国制造有趣的一面。

  作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他既有在海外留学的背景,又有着出生于大工业基地摇篮的东北的出生,这使得他的视角更有价值。在这本书中可以读到,作者在刚刚来到广东工作时候的不自然。作为一个留学生,理论和实践相差太远,而作为一个东北人,在南方也感觉到相当的不适应。正因为这种处境的反差,才使得他的体会有深刻意义。因此,他在南方的经历也是他由一个学生进入社会的过程,他学习到了如何来完成工作,从最初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到后来得到了法国工程师的支持和高度评价。他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也感觉到了中国实业成长的心跳。通过他的视角,我们感受到就在广东这么一个不大的地方,有着这么一群年轻人,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强烈的上进心。当然也不回避中国制造在产业链攀爬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困境,但更重要的是还是让人梦对于中国制造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除了个人的成长外,这本书的另一个视角就是对于打工者的生活有一个描述。我们看到了大千世界的千奇百态。在这本书里面作者的描述让人想起了《打工女孩》中的公司,这类生活对于在城市中的白领是没有体验过的,也是作者之前没有体会过的。普通的打工者的生活的艰辛,也在作者的文字表述中静静流淌。而这样的人,往往是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也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就是这群沉默的人群,支撑起了中国制造。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

  作者的这本小书篇幅不长,最早是源于豆瓣阅读。作者最终走入了一家大公司成为了一名工程师,这也是他预想的人生轨迹。而作者在一番对于自己未来前途的思考后,也有了更深的思考。可以说,在南下打工的经历,也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这也对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体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