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假面自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假面自白》读后感10篇

2018-02-07 20: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假面自白》读后感10篇

  《假面自白》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1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面自白》读后感(一):翻译

  都说唐月梅翻译得不好,我读了1994年,劉華亭的版本。对比如下:

  第22页

  唐版:

  从这时候起,我对待人生就是采取这样的态度。归根结蒂,只有从过分期待东西、事前过分修饰的东西中逃脱出来,否则别无他途。

  刘版:

  我对待人生的态度,从这时起就是这样的。最终我只能从让我过于等待的东西面前,让我过于用事前的遐想加以过分修饰的东西面前遁逃。

  第48页

  唐版:

  也许是天生软弱缘故,我对所有的喜悦都掺杂着不祥的预感。

  刘版:

  也许是天生的柔弱,我是所有的喜悦中都伴随着不吉利的预感。

  第50页

  唐版:

  我的初恋将会以什么形式告终呢?即使朦朦胧胧,我还是可以预见到的。也许这种预见的不安,就是我快乐核心

  刘版:

  但是,我并非预见不到我这最初的恋爱将以怎样的形式告终,虽然是朦朦胧胧。也许这预见的不安,常常是我快乐的核心。

  第122页

  唐版:

  这难道不是当一种不安藏在我们的内心时,动辄就以一种奇怪热情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不安的好奇心"似的感觉吗?

  刘版:

  或许,它这正是一个不安埋藏在我们心底时,以古怪的热情状态在我们身上出现的,近似于“对于不安的好奇心”呢。

  我觉得唐月梅翻译得更直接,而刘总是有点绕来绕去的玩弄文字

  比如“为什么当我被告知即日回家时,感到若不花一番力气爬上面颊的微笑难以消失呢?”让我实在好感

  《假面自白》读后感(二):读后感

  我曾经认识一个好姑娘。和她在一起,我总会忘记烦恼。她会认可我的骄傲,向我讲述心事。她的光彩耀眼性格也安分随时。和她相处,就像是春天里去踏青。

  我以为,这就是爱情了。主动跟她接触发现她的美好,去认可她,“侵略性”的调戏她,为两个人关系发生不断细微的变化感到新奇和兴奋。我觉得快乐,为自己的略有魅力,能招到女生喜欢而骄傲,为她脸上难掩的幸福表情感动。我以为,这就是别人讲的“恋爱了”,我也相信付出就会有收获

  某一天傍晚,我和她走在学校的路上。刚刚转秋,两个人靠的并不近,只是牵着手,并不需要像其他情侣一样挽着胳膊。晚上的冷空气轻微的刺激鼻子胸口,呼出的轻薄的白气混合着路灯投过来的昏黄的光,把当时的气氛营造的刚刚好。她羞涩的低头跟我说,像这样走着,会忘记所有的事情,忘记要去做什么,认识过什么人,好像走到了画儿里。我没有回答她,因为我并没有这样的感觉,之后跟她打赌,我输了,也不敢履行诺言,高喊着向她表白。我以为,高个子男生或许会羞涩一些,其他男生朋友也说过,男生不像女生一样,会沉浸到爱情里去。更何况情深不寿,感情这种事,平淡总是好的。

  尝试改变,强迫自己去喜欢她,还是可以获得短暂满足感的。无论是排解她心里的疑惑,还是替她排长队买车票,去刻意做一个处事得体关怀备至男朋友,这件事情可以给我带来快乐,尤其是当自己无法投入的喜欢她,总可以用这些点滴细节,去自我安慰,向自己证明自己是喜欢她的。可是,这种幸福感是无法持续积累的,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每次只能向前一冲,就不得不猛地站起来,恢复呼吸,等到彻底平静下来,再奋力一扑。

  紧接到了放寒假,我送她搭长途车回家,放好行李,打点好一切后,她在座位上坐下,拉着我,让我也坐她身边,直到车开动了再离开。我没有拒绝,就这样坐着,无聊的说话,心里矛盾着是否会如约,假期里每天跟她通电话。终于等车启动了,我下了车,隔着窗户望着她,她恋恋不舍的向我挥手,嘴里不停的喊着“记得通电话”,我点点头,挥手,嘱咐她到家安顿好之后,给我发短信。我们就这样望着,直到望不见为止。这对我来说,像一种仪式,是一种必须,是爱她的证明。

  不过,那一刻的心情,至今都记忆犹新:我在期待,这些快快结束,完全不会理会过去的所有的努力是不是都会白费。车拐出车站的一瞬间,我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觉得自己好轻松,忘记了要搭公交,兴奋的一口气跑回了学校。

  那个寒假,我没有跟她通电话,短信草草分了手。

  当然,后来我知道,我是一个同性恋。认识R同学的时候,我失去了生活里平淡的小快乐,生活的所有,就是盯着他,试图超越他,这一切,都不需要我刻意坚持,也无法选择进退的。大多数的时候,心理感觉到跟跟肉体一样的酸痛,偶尔在某些事情上超越他,会激动浑身战栗;更多的时候,则是疯狂的追赶,内心里不停的自我诋毁和斗争。

  我最终也没能挣脱这无形的束缚,这场一年多的马拉松,一直跑到毕业,他从我身边消失,才戛然而止

  经常锻炼的人,会对运动上瘾,不活动会觉得浑身不舒服;一个勇猛的武士,遇到真正的敌人,会兴奋的发抖。真心的喜欢,是否也该像受到了某种招引,可以情不自禁的陷入其中。而如三岛所说的,不掺杂欲望的,柏拉图的感情,可进可退的暧昧,是真的喜欢么?

  以上,就是读这本书,我想起的事情。三岛的多处描写,都让我有共鸣。当然,最大的收获,也不是重温过去的感情经历,或者找一个合理解释

  我的目的,是想拿这事情去举一反三:一个人,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会不会跟一个同性恋追求一个异性一样?人总是可以慢慢发现自己的性向,由于不可逆转天性,迫使我们做出选择。但是发现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显得更加复杂界限更加模糊,缺少有效的参照。所以,这条路,更难走。

  《假面自白》读后感(三):谁都说人生像个舞台

  三岛由纪夫的小说读了两本,第一本是《潮骚》,第二本就是《假面自白》。三岛是唯美作家,文字清秀明丽,写少年是再好不过了。

  “我一生不安的总账,犹如一纸菜单,在我还没能读懂的时候,就赋予我了。”倒错的少年,不断追问自己的内心,却和《海边的卡夫卡》里的田村卡夫卡,是不同色彩

  书中少年迷恋男性胴体,《圣塞巴斯蒂安》是他生理兴奋的原因,那段描写是这样的:“我看到那帧画的一刹那,我整个存在被一种异教式的欣喜震撼。我的血液在奔腾,我的器官在浮现出怒色。巨大的、行将胀裂的我的这一部分前所未有激烈等待着我的使用,责怪我的无知,在愤怒地喘息。我的手不知不觉地开始了不能告诉任何人的动作。我感到有一种既阴暗辉煌的东西,从我的内部迅猛地攻了上来。就在这一瞬间,这种东西伴随着一阵令人晕眩的酩酊醉意迸发了出来。”作为先天倒错者的他,对此感到羞耻而愉悦。但当面对女体却毫无感觉,这在他后来与园子的恋爱中引发了他的罪恶感。

  这大概是三岛的映像,他曾经模仿《圣塞巴斯蒂安》拍了一张照片,裸露上身,被捆绑在树上,三支箭,刺向他的小腹,腹侧及腋窝。他在追寻美,追寻暴烈的死亡。

  情色意味之外,吸引我的是一系列关于主体性的叩问。“谁都说人生像个舞台,不过像我这样从行将结束的少年期开始,就一直被人生是个舞台这种意识纠缠住的人,恐怕为数不多。”他的人生仿佛一出安排好的戏码,照着剧本进行下去,20岁死亡,而他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结局。他说自己活得像个悲剧演员。生活的真实性只是不断的“表演”,完全形式化。

  以我的阅历这本书是读不懂的,但是至少是一个思考机会

  《假面自白》读后感(四):以文学之美作自白

  没有什么比一部时间为序、人物精炼、单线情节、开篇定调的半自传体小说,更能方便人们对于作者本人的猎奇心。三岛由纪夫是个被贴上许多标签的作家,无论出自他的自愿还是被迫。第一次读三岛的作品是他的《金阁寺》,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如今余留我心的,是当时对理解书中人物的焦渴,我从来没有像那时一般地费尽心思挖掘文字背后藏匿的某种陌生又诱人的涌动和激情,回看那时,我时有惊觉——那种饥渴里夹杂着多少我对理解自我的渴望,我魂牵梦萦的一种新鲜的、令人迷惑的美,到底戳中了我的哪一瓣心房,那里是否有个蛰伏的未知的自我,一直静默着等待我的顾盼?我因此而相信,归根结底,每个人都只是自我的囚徒

  在《假面自白》里,没有人可以避开雷尼的《圣塞巴斯蒂安》,这幅画作是“我”的性启蒙,一定程度上具象了主人公性倒错的冲动与其他一切特殊冲动之间的联系,对男性肉体的冲动、对施虐受虐的冲动、对殉道的冲动,凝结在一副画作之中,承接了“我”自幼就已显现的特殊性,也开启了“我”接下来被这一倒错所桎梏的欲与爱。

  少年近江的出现带着一种必然性,前文一切的陈述都在向我解释和剖析,我带着绝对的他者眼光和奇观视角,构筑主人公的种种特征,此时于他于我,都需要一个破雾而来的第三方,领我走出形而上困境。这是一份充满一切少年特性的爱慕,最本真的青涩和最原始的欲望、不可测的摇摆和宿命般的渴慕在少年的爱里从来不是矛盾体,以至每个人在逃离少年时代之后都会慨叹,我们彼时尚稚嫩的心如何承载起了如此浩瀚的一片海。

  把叛逆美学付诸实践的近江,拥有令人惊羡的肉体的健美和灵魂神秘,“我”对他的流连倾慕夹混在同学们对“风云人物异常热切的瞩目之中,这层保护罩使得“我”对他别样的私欲不至泄露。情爱作品读过几多,写少年之爱的也不在少数,但三岛最初令我惊奇的,是他对性和情欲的描绘有异于常人丰富饱满,不可否认这与他自身以及整个日本文学的特质都息息相关

  作为读者,我永远呼唤着、企盼着新的阅读体验,三岛的文字里肉欲的、纯粹官能的喷张让人浑身颤抖、血脉膨胀,人对于超越自身经验的体验有莫名的饥渴,在艺术的荫庇下,它们得到畅快的释放。性,是三岛文学世界里的一枚三棱镜,万事万物的微光透过这个通透体都能折射出一抹绮丽的色彩,它的色度带给感官强烈的刺激之后又疾速地摄入肺腑,远在我理清来龙去脉之前,用它凛冽的歇斯底里,包裹了我所有的感知力,“一切冲动都源于性冲动”,我不再质疑人类所有高阶的情感深处,埋藏着这股原始冲动爆破式的强力。

  然而,这种爆破力并非转瞬即逝,一种更加微妙的渗透性浸淫在字字句句里,物的白描、人的心理都濡染上这层源于人性原罪式的欲念,可以想象其间那难以言喻的奇崛的魅力。最为巧妙的是,我对书中种种意象的联想能力受到三岛文字的影响,他无声地操纵着我去解读他布置好的一切,仿佛我最终因联想而产生的震撼力是读者与作者戮力而为的成果,是一种被精心驯化(文字的驯化能力!)出来的默契。此处我要细读书中的“我”在萌生“我爱上了近江”这一刻之前的一段故事

  是个雪过天晴的早晨,他写道,“看起来雪就好似裹着街景伤口的脏绷带。街的美,不外乎是伤口的美”。我很难草率地将这个“伤口”的喻指一笔带过,因为“我”对伤口、对鲜血有着裹挟性欲的、近乎官能的狂热崇拜和向往——此时,仿佛我眼前这条白雪覆盖的街道,陡然升腾起一种凄厉中的热度,预兆着这里将发生什么不简单的事情。一排脚印把“我”引向校舍后的体育场,“一股不可名状力量把我吸引到那鞋印上。我甚至想把身体颠倒过去,落在地上,把脸埋在那鞋印里”。足部崇拜在三岛的小说中饱含着性意味,象征着一种性的臣服(《金阁寺》里“内翻足”的丑陋无耻的柏木,他的足部特征与人物性格之间的互动折射着三岛独特的审美;而《春雪》里的聪子在向清显献身后,亲吻了他的足部,我认为这一刻人物的站位才发生了最本质的转换)。那一刻,“我”对近江无以言表的冲动感情,已被受作者驯服的读者完完全全地体会到了。

  即使除去性暗指,我仍然被一种感情的丰沛饱满和细致入微所感动。近江把自己的名字大地描画在雪地上,这个幼稚举止被“我”看到,“我”被莫名的兴奋热情操控着奔向他,不想他并未生气,而是热情洋溢地迎接了“我”。然而他笑容背后的无措“我”已尽收眼底。“我”在看到雪地上他名字的那一刻,“连他的孤独的每一个角落,我都已经半无意识地了解到了”——他的在叛逆虚掩下的孤独的本质被“我”触碰和感知到,这一点一下子弱化了他的神秘感,损害了“我”一直以来描画的偶像形象。为保护他的骄矜和“我”对他的期待,“我”抢先开腔说出了那句关于“打雪仗”的稚气十足的话,他的目光里掺杂着三种情感——视“我”为小孩子的蔑视、对“我”不过问雪地上名字的感谢,以及抵制这种感谢的痛苦(这是怎样刻骨的关切之下才能有的体悟啊!)他将被雪濡湿的皮手套突然地按在“我”的脸上,他的手的触感透过手套烙在“我”的皮肤上,这就是爱萌生的那个至关重要的瞬间,而在这一刻之前,我凝视他的目光像被洗净了一般,变得从所未有的清澈,正如人总是相信一种美好情感的净化功能。

  女性在三岛的小说里往往扮演更有圣化意味的角色,她们所涉的肉欲不如其审美上的主导性来得鲜明,她们的美带着远观即有的压迫性。也许正因为“我对女性的事情没有像其他少年所有的那种先天性的羞耻”——这也是三岛的本心,作者凝视女性的目光就像画笔,带着对临摹对象因陌生和距离而加剧的神往之情,他把她们最真实细腻的女性之美,肤质、发丝,轮廓、身姿,体香、步态全部都一丝不苟地描摹在文字里,她们是禁欲的、审美的甚至是艺术的。

  《潮骚》里初江委婉抗拒了新治的欲求,《春雪》里聪子始终扮演着某种长者的角色,而开篇的妃殿下简直是被神话的仙人。《假面自白》里,女主人公出场之前,“我”对前齿有点龅牙的堂姐澄子的一段描绘妙不可言,“这种龅牙的不调和,犹如一滴香料滴落在脸庞和身姿的优美和标致的调和中,加强其调和,并在其优美中平添几分韵味”,他发掘女性之美的精道确实非同一般。如此看来,肉体的欲和精神的爱,在三岛的文学世界里,应该是等量齐全和完备的。

  园子是在一阵钢琴声中登场的,“钢琴声支配了我,倘使从宿命这个词中可以清除令人讨厌的意味,那么对我来说,这声音就确实成为宿命性的东西。”爱本来就有令人喜悲交加的本质,加上“我”本性倒错的深刻无力感,其间的纠结、无奈和领悟不断变装,轮番上阵侵袭“我”本就敏感的神经。“大概人没有任何欲望也能真正爱女性”,这就是“我”对园子最质朴和真实的感情。这种脱离性和欲望的爱浸透了深沉的、悲伤的悔恨,它甚至让“我”去诘问是否“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悔恨?”倒错加入到一场灵性的爱里,哀伤具有和幸福同等的分量。

  面对一场注定无法善终的“正常爱恋”慢慢步入衰亡,那种哀伤有着让我熟悉又陌生的馥郁芬芳。满是肉体属性的暗喻都消失不见,熟悉的爱情小说里的场景布置来到我的眼前。初次会面时的心潮澎湃和神清气爽,火车车厢里小心翼翼的微妙触碰,无意识的爱的表白洒在雨后的阳光里,充满女学生趣味信封里的信扎疼了接信人的掌心……但读者们都明了,就像潜伏期的顽疾,日复一日的拖沓只能等来致命的恶化。“我”最终没能召唤出“我”的“正常性”,而是等来了“更具有决定性的不幸”。

  但是三岛没有让故事在让我舒适的熟悉感里收尾结篇,而是让病态重新注入这段看似已经无戏可唱的“爱情”。三岛的转折和他的铺陈同样充满了病态的戏谑,这是一种戏弄,还是赤裸的暴露走到极尽的合理表现?“因为我不愿意连篇累牍地描写正常人的青春期的肖像和在旁观者看来别无二致的表象”。

  我深知三岛不负责供给共鸣,而是把细致入微的奇崛注入读者浅薄的经验,这恰是文学最非凡的使命。带着窥私欲得到满足后的无上快感,我重新挖掘记忆中他作品里的种种布置,新的认知更像是一种浅层的了然,作家强烈刺目的个体性使其思想的踪迹轮廓鲜明,但同时也为深层的理解设下陷阱,让我在阅读时陷入三岛式的美学漩涡。我所能给的仅仅是,当病态美感向苍白虚伪的常态逼近时,我们所应有的沉默的思虑和震撼。他还是他,可我已不再是我。

  一个写作者在文字中对自我的暴露,是无痕而微妙的,主动还是被动、有意识抑或无意识,都丝毫不会影响一个虔心阅读者魂灵的颤动。我认为,文学本身的美感——不论它的最终走向是艺术的、官能的还是观念的——才是作为作家的三岛最为本质的自白,他孤独却富丽的文字之美,是他作为某种“异类”的绝佳补偿,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对于另类作家身份的推测和想象。

  《假面自白》读后感(五):小说还是自传

  读三岛由纪夫的介绍,会碰到一个奇怪的词:“自我中毒症”,说的是三岛由纪夫少年时得过的一种病。在读《假面自白》时又碰到了这个词,我明白了这种说法的出处。因为《假面自白》是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许多对三岛由纪夫的研究大概就基于对这部小说的解读。 这部小说通篇隐晦地写关于“我”性欲的问题。虽然某些场景、某些对话写得很漂亮,很细致,但终究往性欲上说。夸张点说,这就是三岛由纪夫的性体验实验记录本。从路上遇到的清厕夫,到结尾舞场的小伙子,不惜笔力的细致描写无不在大声疾呼“我”是性倒错者。 这部小说题材触动禁忌,足够劲爆,但如果少了三岛由纪夫对独特的心理的把握,就没有美感了。三岛由纪夫轻松地把情景、心理活动一刀刀剖开,展示犹如生鱼片纹路毕现的横截面。

  《假面自白》读后感(六):打算看三岛的假面的不要再受唐奶奶的荼毒了,去看王向远的版本吧

  这两天开始看王向远翻译的假面,因为不懂日语,所以不知道是不是有漏译,但从书的副标题"变态心理小说"来说应该在所难免,但是因为之前也看过唐奶奶的版本,看了不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与之相比,王向远的译本比唐奶奶的顺畅的多。按道理说可以翻译在众多的日语作家里独一无二,如果不是因为最后的事件,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三岛的书,再加上早期北大东语系的底子,其日语的功底肯定是相当深厚的,可是为什么以自己的母语翻译出来的译本却那么的让人真心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在看中文,更恐怖的是,作为三岛众多作品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假面,现在国内市面上能找到的译本却只有唐奶奶的版本,就是在台湾,通过万能的淘宝能找到的也只有唐奶奶的版本,可以说,唐奶奶几乎算是"垄断"了假面的翻译,可是她的译本真心有负汉语千年传承下来的美与无尽之意,也真心糟蹋三岛的东西。所以,各位想看假面的,去找王向远的版本吧,作为不懂日语,无法直接通过原文去感受三岛的作品的深意的我们,至少可以选择相对更好的译本,去单纯的感受三岛作品的独一无二!

  《假面自白》读后感(七):评论假面自白

  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是两个世界的人,反应在小说上是三岛的偏执。摩羯座的三岛很典型,他会花时间给你解释他看到的东西和他的感受和结论,而放到川端那里就变成只有看到的东西了。换句话说三岛君犯了一个喜欢代替人思考的古板死硬毛病,这也是摩羯座的毛病。我有很多摩羯座的朋友,都是无趣的人,哈哈哈。《假面自白》是最适合这样古板死硬的三岛君的容器,他想怎样就怎样,他说是怎样就是怎样。比如看到他暗恋的强壮男生踩过的脚印,就把自己的脚印放进去,随着他人的脚步走下去,就感到像是活出了他。这种描写我不只一次在后来其他文学作品中看过;类似的还有穿着制服在窗台上摩擦,感受制服扣子按住胸口的疼痛感;或者是对着尸体手淫……总之外人看来都是很不合常理,心理有问题的人的想法。当然也有人群认为全部都很合理,是什么人群看到这里在会心一笑呢?三岛君自己身体柔弱,就羡慕强壮的男生,这很正常,以至于他要去锻炼肌肉,也有效果,后来还和女人结婚,就好像《假》没有写下去的结局。私小说,多产的日本作家总会在变造大批大批故事之余写下那么一本属于自己的小说,也就是加工成分少的,我觉得《假》的第一口吻就很像私小说,但是他绝对不是私小说,因为那是“假面自白”,是戴着面具在说话,就像某人戴着“我不爱你”的面具在说假话,或者是“我不需要你”的面具在说假话。三岛君戴了三个面具,第一个面具上写着“我是同志”,后来他撕下来,给人看第二个面具上写“我是右翼”,当他要死了人们把第二个面具也撕掉,剩下最后一个面具,发现那还是写着“我是同志”……然后他们就不管三岛君了,就说他的自尽行为是同性恋殉情,三岛肯定泪流满面,因为他的脸还没有露出来就已经不属于他的身体了。

  《假面自白》读后感(八):从一本自传体小说认识一个作家

  (此文截取自本人空间日志)

  三岛由纪夫的成名作品,出版于1949年,系日本战败不久,也是三岛24岁的时候。书名到位,的确是自白,也的确有假面,虽然初翻开读时,总觉得仍旧是在读小说的。

  全书分四章,第一章描写幼年及童年时的记忆,解释了一些日后伴随着“我”成为“我”价值观的元素,这包括对汗味、肌肉、死亡命运的追求,还涉及童年时期的异装癖。这第一章是较为沉重阴暗的一章,出身于东京没落家族,“我”从小起脑袋里的观念就显得奇怪特殊且忧愁,语言方面也偏生涩抽象,读起来较为缓慢。

  第二章写初中时代,对于同性的性欲可见端倪,并养成了自渎恶习。

  第三章战争元素显著,二战进入白热化乃至终于结束,“我”在这期间从初中升上高中,并为了证明自己的“合乎正常性”而假装去爱上草野家的园子,但真爱尚未到来,假面愈演愈烈,演到谈婚论嫁,突然缩首不干。这期间,“我”亦因为体质孱弱多病,免去了服役之命途,而此时性格中的矛盾也显现出来。一边是渴望突然的集体死亡和因此获得的“责任和假面的终结”,一边是逃避战争并为不用参军而庆幸;类似的,一面伪装成老到的性专家,一面终于对园子生出悲伤的情感等。战争以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我读到“一天,一架潇洒的飞机穿过愚蠢的高射炮的火力网,从夏日的天空撒下了传单。这是投降书的消息”,似乎亦可觉察三岛彼时的复杂滋味——战争结束意味着个人问题重新被提出。这一章应当是最直接看到三岛形象的一章,连同第一章一起,是早期的三岛的形象,他的偏好,出身,没落氏族的背景,因为孱弱而渴望力量和崇拜无知的野蛮,以及对于战争时期看不到明天的心情,都交织在一起,或许也构成了他的文学主线。

  第四章,“我”与婚后的园子仍然保持着某些联系,但“我”内心深处真正的欲望,在呼唤雄性与阳刚。

  假面自白或许可以与人间失格对比着读。M君读人间失格同她读其他许多作品一般,倾注着她的情感,为了太宰治她可以耽于沉郁忧愁的意绪许久,那么她读起假面自白,或许又有另一番使我感动的形象出现。三岛的假面自白和太宰的人间失格,都描写了经历二战的青年,前者渡了过去,后者死于战末,主人公都是作者自身的写照,都披上了假面,但其要旨不同。三岛戴假面,是为了掩饰内心对于阳刚的渴望和对于自渎恶习的羞愧,太宰戴假面,是因为心灵上承受苦难,为了使他人“开心”而扮演非我。三岛的假面人体内有股玩弄世界的情绪,太宰的假面人却是承载忧愁与苦难心情的个体。从现实上说,三岛与太宰且是相互抨击的,三岛尤其以他的出身而斥责太宰,如何讲的我自忘了,但三岛毫无疑问看不起太宰的非东京人的出身和非东京而写东京的作品,太宰当然有还击,这在他的杂文作品《如是我闻》中就有体现。从偏好上来讲,如果要站定阵营,我还是站太宰,太宰的作品里那种忧愁的情绪着实伤感,也使人痛心。他二者皆以自杀终结人生,三岛在45岁交付罢丰饶之海:天人五衰后以报国之名切腹自杀,太宰在39岁与情人山崎富荣投玉川上水情死。

  三岛的作品这是看的第三部,结合起《太阳与铁》,三岛个人的形象就很显然了,这与我读《潮骚》时所臆想的作者形象很不同。潮骚里的海女和水手之恋,诚然也有健美的肌肉、原始野蛮的力、海和太阳的元素,但纯真爱恋的元素也十分显然,这使我在读时很联想到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却没想三岛与沈从文的形象差很远。或许归根结底,沈从文爱的是自然,三岛却是追求野蛮、力量与死亡的忧郁宿命的。我是因为读了《潮骚》而爱上三岛的,但如今却隐隐有种预感:除了《潮骚》,他不会再有令我十分激动喜爱乃至要亲吻他的冲动。那一部《潮骚》,我在盛夏雷暴天的空调房里读着,心却腾飞到海边,去见那海女和青年的爱恋,水淋透少年衣裳的情节十分鲜明,曾使我追慕甚笃……

  《假面自白》读后感(九):她有孤高不屈的灵魂,疯狂的诗一般的灵魂

  去年上映了一部很有名的传记电影叫《模仿游戏》,讲的是“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的传奇一生,电影很好看,但是也有一点遗憾,那就是关于图灵因同性恋遭“化学阉割”,最后吃毒苹果自杀身亡这一事实,电影里面几乎是一笔带过。抛开电影不谈,回顾真实历史中的图灵,我们发现比电影还要精彩。根据英国1855年的刑法修正案,“男性与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图灵因此于1952年被判犯有“严重猥亵罪”。为避免牢狱之灾,他不得不接受激素注射(即“化学阉割”),以治疗所谓的“性欲颠倒”。1954年,意志消沉的图灵吃毒苹果自杀身亡,天才陨落。2009年9月10日,英国首相戈登·布朗代表英国政府正式向图灵致歉,他说,图灵受到的对待是“骇人听闻的”和“完全不公平的”。天才可以得到一个国家的致歉,然而那些普普通通的LGBT呢?估计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糊弄过去了吧。2015年6月26日上午,美国最高法院以5:4的投票结果裁定,同性婚姻合乎宪法。嗯,历史虽然残酷,但人类总体还是在进步,还能看到那微弱的曙光。

  扯了这么多,终究还是会回到文学上,这是十九君的一贯套路。喜欢八卦的人会发现,外国文学作家里有很多同性恋,比如王尔德、普鲁斯特、劳伦斯等等,今天我想谈的是一位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他在《假面自白》这本书里就隐约透露了他同性恋的倾向,也有人称之为“性倒错者”。

  这本书是三岛由纪夫的成名作,带有自传性质,发表于1949年,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被评价为“三岛文学的核心和根子”。作品首先叙述“我”的出生和家庭状况,而后将读者引入“我”五岁时光怪陆离的内心世界,进而描写“我”青春期大胆的心理。“我”对天生的孱弱感到羞愧,恋慕强健而富于野性的体魄,立志进行精神上的自我锻炼,但肉体的成长总令人不满。战时,“我”怀着尝试恋爱的心态接近异性,终于和同学之妹园子恋爱,但却因为感到自己能力不足而导致关系结束。战后,园子与别人结婚,但“我”却试图仍与她偷偷约会,尝试完全舍弃肉欲的精神恋爱。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通过倒错的内向型自白来对内心进行理智的探索,从一种社会心理的压抑出发,来对抗传统的道德、秩序和价值观的束缚。作品的特色在于内外交错、不拘泥于事实,完全凭主人公的意识轨迹构成。整本书里没有伪善、偏见、自我辩解,更没有沉溺于性行为和死亡暴力,更多的是作者冷静而自觉地认识和把握人生及人性的本质,并以大胆而客观自白的形式,将其表现到了极致,进而在文学上将自己深藏在内心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憧憬升华为艺术美。

  三岛在书中描写了三次性倒错意识的发生。第一次是在描写幼时内心世界所激发的官能欲望而自我陶醉,最终对着圣巴赛斯蒂安的画像引发出第一次“恶习”;第二次性倒错意识表现在对男同学近江的爱恋,“一个生命在近江本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悄悄地潜人他的肉体,占领了他,突破了他。”于是,这些不能满足自己肉体的成长进而转向了自我精神的磨练,开始了性的觉醒;第三次表现在尝试异性恋时,“我”出于好奇心的原因开始慢慢接触园子,后来在终结了和园子的初恋之后“我”终于感到释然,由此发生了第三次性倒错意识。这三次的性倒错都是作者笔下的“我”的性欲与世人一般的性欲的倒错。

  死亡意识是本书的另一条重要线索,贯穿于三岛的创作中。但三岛笔下的死亡不是代表恐怖,而是代表一种使人向往的美。三岛憧憬死亡,特别是像圣塞巴斯蒂安般的殉教死。在小说中“我”小时候在玩打仗游戏的时候常常希望被打死,“我想象着自己扭曲身躯倒下去的模样,觉得异常高兴。在自我被击毙的状态下涌出一股不可言喻的愉快感。”“我”还对童话世界里王子的死有特殊浓厚的兴趣,“我涉猎了孩子们所能触及的所有童话故事。但是,我不爱公主。我只爱王子,更爱遭杀害的王子们、遭死亡命运的王子们。我爱所有遭杀害的年轻人。”三岛不仅耽于幻想死亡,还有对生的执着渴望。(纠结和矛盾

  《假面自白》读后感(十):漫长的叛逆期

  最吸引我的依然是死亡、夜和热血

  -----“我”

  日本人笔下的青少年主人公鲜少有健全的家庭环境,从村上春树到三岛由纪夫。甚至是渡边淳一和大江健三郎文内的中年男人也不例外。他们生存在压抑混重的环境里,四周可能全是羸弱年迈的祖母级人物,又或是粗暴简单的父亲,他们无一不具有特行独立的性格和时刻准备着反抗的个性,他们当中不论男女,安于寂寞却又随时准备着离开,反抗,远走,和相爱。

  《假面的自白》是三岛由纪夫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半自传体。“我”的年少,抑或说是三岛由纪夫的年少,有着极为浓重的青春情欲的气息,夹杂着充血、恶习和纤弱、敏感。从小积累的纤细感官如同他身上张开大口的索取无度的怪兽,使得他深深迷恋于力与美、体与魂、灵与肉的互相交缠而不能自拔中。

  而我最记得这么一句话,当说到“我”涉猎了所有孩子能够触及的童话故事里,唯有那篇《蔷薇妖精》里,一个英俊青年亲吻情人赠送的纪念物蔷薇花的时候,惨遭坏蛋用大刀刺死并遭斩首的段落在我心里投下深深阴影。在王尔德的所有童话里,唯有《渔夫和鱼美人》里紧抱美人鱼被冲上海滩的年轻渔夫的尸体才使我着了迷。

  “任何都无法阻挡我的心倾向死、夜和热血”。

  所有顽劣成长的少年都如出一辙。嘈杂的音乐、独自上路的个性、不被理解的家庭环境和充满险恶让人绝望的社会。田村卡夫卡君听从那个叫乌鸦的少年的声音,从家里离开,直至一路成长为那个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这是个人吃人,人都互相容不下人的社会,少年又怎么可能从中获得慰藉,所以乌鸦远离,莲见抱着莉莉周的专辑奔跑在稻田,北野武的孩子们游离失所自相残杀。

  你听,那些孩子们的呼声那么微弱那么猥琐,散落在布满诡异死亡气息的暗地森林里,翻滚的大海吞吐丰富的泡沫,打在他们穿着校服的青春小腿上,卷起的裤腿写满了残酷的青春记忆。

  你看,“我”那么迷恋近江健康的肉体,迷恋他锻炼时铺上的那些细沙般的碎汗,我那麽不知廉耻地迷恋着我的同性者,为他身上散发出我所没有的属于男性雄魄的气息而倾倒。可是到最后,我还是转身寻找园子,“我”迫切爱着一个人,却为了打上一个完整的社会烙印不得不附身另一个人。她与“我”不同思想不同环境,甚至性别都不同,可是我需要她,需要她来帮我完善我的社会认同,即便我深知她并非能是我爱,深知午夜梦回我闭上眼出现的不会是她。

  这样的结合,即便到我老去、死去,看似平静的社会顺从其实本质上还是青春期叛逆的无尽延长,因为不想,因为不甘愿,所以身体的每个皮肤毛孔都在夜深时候长大眼睛一直流泪,明明颤抖时候听得清清楚楚的反抗声音,等天一亮就像重见天日的吸血鬼,通通脸色苍白地躲回黑屋。可是多么不甘心啊,不管喝下多少回圣水都忘不了这食髓知味的寂寞。

  小说里“我”到最后都没有反抗,几乎是不带一点考虑地,选择了顺从,仿佛天性的使命就是如此,就应该如此。可是你该清楚,即便表面温顺如我的成长,也不是没有在青春猛长的日子想过一次次背起书包,选择某个春意朦胧的日子离家出走的。所以,反抗并不一定是要用流血暴力的行为进行。江湖最残忍的报仇血刃的方法往往是等候上数十年,当所有人都遗忘了这件尘封往事,一举血洗敌府。

  “我”终究是把那青春期的叛逆带到了生命的尽头,那么细碎的不动声息的悄然带到年迈的躯体内,那些始终不肯停息奔腾流淌的异端血液,似是提醒那些青春期的日日夜夜,每一次心跳都是漫长的叛逆期的回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