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志Ⅲ》读后感精选10篇
《九州志Ⅲ》是一本由萧如瑟 等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3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州志Ⅲ》读后感(一):破月
破军之将,凄惶之月。
我得承认自己就是喜欢这一类别扭的角色,一面强行以理性压过情感,选择自以为对的道路,对外坚强如钢铁,一面独自忍受内心的怅然遗憾甚至自责,于黑暗处颓然不得解脱。
我想象着叶正勋温和随性的指挥着他的狼兵杀戮,温和随性的看着烈火燎着牧民的毡帐,温和随性的直视手无寸铁的妇孺血溅在自己一声号令之下……
然后他自己一个轻轻解下兜鍪,转过身去,耳畔是不绝的悲怆哭喊,是金属切进人肉的沉闷钝音,是手下兵士发泄解脱的大笑嘶吼。他鼻里嗅着随风散漫的硝烟味道,腥浓的鲜血味道。他默默低头看脚下洇了暗红的土地,铁甲生冷,面无表情。
不必问为什么,他是云中叶氏的骄傲,是皇帝和北伐战友的兄弟,他当然明白自己做了什么,肩负着怎样的责任抑或罪恶。
战场从来不是仁义慈祥的。血腥残暴、中正缓和、虞诈欺骗,什么都可以用到极致,只要活下来,活下来的人才有资格去谈论成败。
一支真正强大的队伍所需的亦当是多样风格的协调整合。勇猛无畏以挫敌之威,迅疾奇诡以乱敌之策,狠戾屠戮以摧敌之胆,谋算无遗以料敌之机,方能一破敌首。
这么一支征战于异地的大军,人才济济。惟是叶正勋承起了负压极大的奇诡与暴戾之兵。是冲刺的马,染血的剑,敌人憎恶的魔鬼,他人非议的疯子,他都静默的背负着,义无反顾,不回头,不解释。
他带着一支决绝的兵,最大程度锤炼他们的意志,抹去他们的怯懦与人性,他要他们知道战场上怕死的人反不能活。这一支凄绝的兵马要时时绷紧精神,承受体力和心理上极限的重压。草原这片并不熟悉的战场上,他们是关键时刻一击制胜的利器。于是短暂的休整时间必要许了他们完全的释放。那些战争带来的心理阴影藉由杀戮和掠夺得以宣泄,同时除去孤军深入的后方隐患,亦把这支人马逼向不能认输投降的决绝境地,便也只有更加勇往直前的凶残屠杀,无休无止……
然而这与叶正勋的性格未必矛盾。军事世家的骄子,他会懂得这样一支兵马于队伍的重要。重义轻生、随性温和、思虑深远,便注定了这个人将主动无声的担起这凄残的位置。
如果说普通兵士尚可不思不想,简单服从号令。那么清醒理智的主帅,还能把这杀戮的罪孽推向哪里呢?凄惶也好,狠戾也罢,叶正勋毕竟也只是个人,我不觉得他真正冷情冷血到内心如生硬磐石。反之,这个人重视兄弟到明知是圈套也要去闯,又如何能对自己亲手造下的杀孽无动于衷?
一直一厢情愿的相信,叶正勋始终是个内心有爱的人。他温和笑着和兄弟们谈论理想抱负,悄然把自己投在黑暗里,用执著和热血小心包裹好内心最重视的情谊和梦想,使之不受玷污,而后把整个人浸在血腥业火之中,游走在酷寒无情的修罗之道,不逃避一切自己内心又或怨怒恶灵的谴责愤懑。
有冷风吹起他银白的发,灌进他沉重的战甲,凝干他遍身的血迹。他只是全然坚定的承受,就这么方端安静的走下去。
直到无力负担,他赴死,他倒下,依然从容淡定,不忘安排他人的退路,全力救出战友。
当杀戮的罪孽连着沉重的生命一起被光阴涤净,彼处温润安详的魂魄所捍卫的情谊与梦想却不曾磨灭,它们熠熠闪亮在九州的星野之下,传说千年。
至于破军之将……
或者说九州志上对这个人的评价已经足够精准了——“无论多么渴望北征,苏谨深都是一个珍视生命的人。他和叶正勋不同,从不妄杀一人,更不会把战友错误的送到死地。”
三军中统筹指挥,他不似李凌心叶正勋般自小接受良好的术法或军事教育,刺客家族出身,或者明明应该是晦暗孤僻的,却偏偏挑起了狮牙会的大梁。兄弟们信任他,因为这个人的魅力和沉稳。
理智,我一直用这么一个词来定义这位名将。每一次抉择前他思考,选择最有利的方向,不管这一条道路多痛苦,他将一个独自背负,最大程度留给他人活路或是希望。
我不愿用华丽的词藻来歌颂这个将军,只想满怀着敬意追溯他的人生,他的消逝。
不知为何会想到白毅,两个年代不同、性格也不近相似的人,在个人看来却有一个很重要的共通之处——他们对手下的军队负责,重视生命,尽全力把他人的信任以己之力转化为生机,是胸怀大爱的人。
可是这样的人生会不会很苦呢?谁说太理智的人一世固然问心无愧,却注定要伤痕累累。我一直是深以为然的。
最亲厚的兄弟吊在生死边缘,却抑着三军不去救援,眼睁睁看着谷玄星狰笑着渐近,还要守住身边的人强令其不得出营,当真是手段强硬,冷酷不近人情。
我不知道彼时盛怒中的皇帝会不会甩开苦苦阻拦劝谏的苏瑾深,怒斥他的铁石心肠、无情无义。倘若有这一刻,那一贯深沉理智的人心里又当是何滋味?
又或在得到了白清羽被囚禁的讯息,他环视随己归来的几万人,怎样的心理斗争后,终于交出佩剑臣服于对手。
从不怀疑苏谨深对兄弟情谊的重视,可是他这么被推到主帅的位置上,要负责的就不再仅仅是几个亲如手足的朋友。情与理的斗争,苏谨深最终做了抉择,然后那些感情化作刀锋,片片切割在自己心里。不能诉说、不能悔恨。
这是所谓清醒的痛苦,要把个人与全军的统领两个角色割裂开来,带领大多数人走上最适合的方向,而后自己一个承受背离了友谊和理想的自我谴责,眼看着兄弟一个又一个死亡离开,直接或间接的因为自己的选择。
可是时光回溯重新来过一次呢?苏瑾深没有做错什么,那些决定或者依然不会改变。
这个一生不曾脱离开理智的人。哪怕是拔剑夜闯白夜城,翻涌的热血之下,英武的杀敌之后,他所求的也不过只是个说话的机会。
他甚至求不得与姬扬一道共赴黄泉,拿了大好头颅以明一志。
“染得将缨红,但凭兄弟血。”
是非成败终成空,花落水凉,只余这么一个伤痕零落的灵魂束缚在心如死灰的身体里。
漫漫五十年,五十年地狱炎火烧灼。
不得解脱。
感谢嬴无翳。在迟到了这么久后,上天终于赐来这么一个霸主来成全铁驷车当有的威名,让那时的一切明丽美好、壮烈激荡掩卷而终。
终于得以自由完满的破军英灵,请一路走好。
“天下当有大同”,这个理想对了么,错了么?当一卷凄壮的历史展在眼前之时,也许已不必去评说了,我只能抬头仰望星空,相信浩瀚中有不逝的梦想,有依然热血的魂灵,他们的意志不曾结束,他们的梦想有人继承,他们的故事永被传诵。
或者,我只能缓缓举起中指说:“咩的,这群烂编辑怎么可以这么虐???!!!”
记得小时初看三国,惊叹于时间的倏忽流逝,前几页白马银枪威风凛凛的英武青年还在单骑救主,长坂坡七进七出,潇洒无敌,转眼就成了姜维的悠悠一句唱词“这一班五虎将俱丧矣,只剩下赵子龙老迈年高”,什么时候就老了呢,看看手中的书,似乎也就是数十页之间的事。发黄的纸张上记录的战役再怎么激动人心,也难以填充时间的巨大疏离,抬起手指轻弹纸页,历史就这么被书间飞尘静静埋没。
那时候,他还是十三公子,他们还是狮牙会里一群年轻军官,他也只是卜筮监的一个小属员。若是让他们想象自己的未来,怕是绝猜不出能如此睥睨天下,动乱风云。可这是英雄们的传记,他们就不会平凡。他们是青年,于是那些轻狂,傲慢,嚣张理所应当,他们是英雄,种种离经叛道不可思议也成了传奇的铺路石。终于,风炎蔷薇,怒放莽原,北辰的光芒大盛,不世出的将星们开始厮杀,诡术庙算破军之策,第一次北征以让他们骄傲的姿态轻轻落下帷幕。
北离七年到北离十七年,十年的光阴轻描淡写的过去,尽管看似平静的十年中依然有暗潮不断涌动,却还是忍不住揣测那些英雄们这十年是怎么度过的?有没有心上牵挂的笑容?有没有在静夜沉思?有没有悄悄抹去母亲额上的皱纹?有没有牵过孩子柔软的小手?从来史书只留意那些光辉的战役,却不告诉后人柴米油盐的故事。印象中只记得那些青年命酒沉醉,高歌唱和的姿态,却没注意字里行间他们在迅速衰老。寥寥数语,青年们便迈进中年的生涯,让人措不及防。自古名将如红颜,不许人间见白头,便有了些隐隐约约的担忧。
很多年后,南淮的说书先生这么唱“悲喜总无泪,是人间白发,剑胆成灰。”我眼睁睁的看着叶正勋被蛮族吊起,银白的长发尽染血污,高高的在刻着狰狞兽头的木架上摇晃,李凌心默默的持刀而立,风声低回呜咽。画面那么清晰真实,看得人无端害怕起来,不断告诉自己这只是故事,他们都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只是幻想只是编造只是说书人的檀木惊板在桌上的轻轻一落。可真能悲喜无泪么?
不知不觉,开始身处幻想与编造之中,开始体会他们的悲伤、沉痛,开始知道什么是兄弟义气,肝胆相照,开始犹豫守护苍生的意义,开始在看到“染得将缨红,但凭兄弟血”、“莫堕英雄之志,天下当有大同”这些句子时心中微微一痛。谁言悲喜无泪?却是白发剑胆,烈焰琴心,悲喜总为君。梨花一年复一年的开,他们也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了,英雄的年代落幕了,合上书,现实的一切早已模糊。
“我今北望仓皇,二十年来战场;风萧萧兮诉别离,草漫漫兮魂飞扬。”
我几乎相信了真的有那么一个时代的存在,相信那些写不尽的英雄志,唱不尽的男儿气,望不到尽头的漫漫征途。
我看到那些英雄们的魂魄,从书页中踏着夜色而来,梨花轻舞如雪,他们缓缓而歌,月光中风烟俱净。
这是故事,却如此真实。
《九州志Ⅲ》读后感(三):梨花不解战魂思,盛世满堂有何意。
我不知道到底是你们被命运选中,还是你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命运。
在你们有限的生命中,霸占、掠夺、捍卫、守护,那一点才是你们最初的梦想呢?
我眼睁睁的看着你们从少时的年少轻狂到末年的无力抵抗。
我看到你们辉煌看到你们没落,看到你们骄傲的大笑,看到你们垂头丧气的无奈。
是不是就是因为你们的出身导致了这个局面,还是因为你们的性格促使这种悲剧。
当然我知道,像你们这样的故事是会永永远远的延续下去的。
茶楼里,说书的先生绘声绘色的讲述着你们的过去。
有谁能真正的体会到你们当时的心境呢,又有谁会真正的用你们的角度去思考那时的问题呢。
孩子们都在吵闹着你们之中谁是英雄谁是败寇。
他们都目标都一一指向你们最辉煌的时代,他们说:我要成为你。
也许这种期望有一天会成真,但是那时候他们就真的愿意成为英雄么。
每个当过英雄的人,也许都曾后悔自己为什么走上这条不归路。
他们肯定有彷徨的时候,那时候是没有人能为他们指路的,他们能靠的只有自己。
也许你会说,那他们还有朋友还有知己。
但是,就算是知己,也不一定能知道你心里最深的想法吧。
但是来年,庭院的梨花依旧时,又有多少人能回来?能再看一眼着盛世梨花开满堂。
《九州志Ⅲ》读后感(四):铁驷之车
“破军之将”——苏瑾深
狮牙会的首领,风炎王朝的中流砥柱,平素行事如其名的深沉谨慎。但一旦行动起来,雷厉风行无人可挡。月圆之夜,单衣仗剑,独闯白夜城。虽不可能真如“大斩魁”中传说的手刃七十二缇魁五千死士,然而追想当年破军一怒血染白夜,仍令无数后辈神往。有时我想如果没有那一夜,苏瑾深一生给人的印象难免偏于懦弱了。
苏瑾深是这些人中活得最长的,叶正勋、李陵心、姬扬、江隶、白清羽、公山虚、李景荣、林放,这些当年狮牙会聚义的好友一个个地离去,注定了“破军之将”后半生的孤寂。这个在军事上当世第一人再不能临阵讨贼,再不能与兄弟们一齐杀敌,不亦悲夫!
“真武侯”——姬扬
姬扬之于白清羽,犹如赵云之于刘玄德。姬扬是项羽一般的人物,他不必知道多少兵法,一枪一马杀入敌阵,长啸一声,万人胆寒,身后数千风虎骑冲锋掩杀。这就是他的战术。
整书中,姬扬最光彩的当属屠龙破关了。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年代,鹰徽传令,顷刻三百天驱齐聚印明关。虽然世上没人知道他是怎么击败辰月之龙的,但真武侯一手屠龙的传说却留了下来。
“凄惶月”——叶正勋
也许把彭千蠡派与叶正勋配合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白清羽自己也说“对于叶正勋,给他一万人,放他出城,就再也别管他去哪里了”。可他这次给叶正勋派一个人配合。叶正勋是个奇兵将领,本可以带着他的狼牙七纵,在北陆穿错迂回,肆意纵横,而且以他的军事奇才和对战机的捕捉自然而然能与苏瑾深的大部队配合。但是别人不要妄想能与叶正勋配合。
大胤虎将彭千蠡在这个时候确实充当了一个拖后腿的角色,他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中了埋伏。叶正勋虽兵法严酷、治军杀伐,但却不能不救彭千蠡。他不让大军涉险,只带了少数人便救下了彭千蠡,反而自己被俘。而这里就是“铁驷车”悲剧的开始。
“大胤李将军”——李凌心
李陵心是此四人中我最欣赏的。他作为战场统帅,兵机绝世,战阵天下第一,一生未负;但当冲锋之时一人一剑,所向披靡,亦不输于姬扬。他是个慢性的人,每次作战要先通过计算,没有绝对的把握,不会出手,一出手,就是必胜的杀招。
但是有一次例外,当他得知叶正勋被俘之后,他只计算了一半就出手了。因为他没有时间了。这个以严谨著称的战阵奇才为了“铁驷车”之间一个“义”字以身犯险。已进行了一半的计算帮助他未损一卒便解救下叶正勋的尸体,随后,李陵心生平第一次展现了他未经计算的临阵应变,用三个百人队击溃了两万四千名蛮族牧民组成的大军,而且仅仅损失了十七名骑兵。最后他消失在彤云大山中,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假使彭千蠡没有与叶正勋一起走,或叶正勋不救彭千蠡直接驱兵突进,那么也许叶正勋,李陵心都不必死。有李陵心这个战阵奇才在,或许能够想到对付铁浮屠的办法。假使苏瑾深、姬扬、叶正勋、李陵心都在,所谓的“纳戈尔轰加四天王”绝不是“铁驷车”的对手,况且还有一个“帝师”公山虚。但历史没有假使,以“铁驷之车”加公山虚的豪华阵容开始的北伐,最终惨淡收场。
遥想修文五十七年,梨花时节,未来风炎王朝的英雄们聚会稷宫,一起赏花赋诗,讨论北伐,指点江山,一帮年轻人意气风发,个个热血沸腾,直觉天下唾手可得。
“以我东陆之英雄,并辔北向,天下孰能相争!”
《九州志Ⅲ》读后感(五):沼泽王你真行
红沙的沼泽王读来无比的商博良,或许是错觉。
然而,天驱登场,举兵齐吼口号那一页,着实让人ORZ了。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铁甲依然在!”
如此看来该作者颇有古龙或者温瑞安之风。
《九州志Ⅲ》读后感(六):狮牙阅罢,涕泗横流
今天很安逸,阳光透过清冷的窗玻,拂在身上还有微薄的暖意,于冬日而言,是很好的天气了。
要是在往日,会选择玩玩游戏,上上网,或者,找三四好友,在这日头下出去喝茶、聊天。
但是今天恰好拿到九州志3.
于是我如饥似渴的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狮牙之卷》,插图+文章的结合从外形上讲有点像幼儿普及读物,又有点像初中学的历史书,总而言之,是那种所谓的成熟人士不屑的书吧。但是我看了,看完了,而且,看到最后,他喵的我眼泪鼻涕都下来了。。。
------------封面很赞,很MAN很热血------------
排除掉其他因素不谈,不得不说江南是个很有才的人。他让我们知道,原来奇幻世界的架构可以这样:那个世界仿佛是活的东西,走动时会带起历史的尘埃,你若是去读,那些人物就会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鲜活起来,扑鼻而来的是铁与血的气息,激起你满腔热血。
谨记下如下的名字,以证明我曾经看过。
或许是有点狭隘了,不过还是不太喜欢蛮族:
秋陌离---扇动翅膀的蝴蝶,最后死于乱石之下。北离,白清羽北伐的潜意识原因。但是最后她忘记了白清羽,白清羽也不太记得为什么北伐了……真实得近乎残酷。
独眼“示乌哥”、性感裸女巴图和真(囧RZ,和真~~)、
吕戈·纳戈尔轰加·帕苏尔---背负着青铜血诅咒的王,种族天赋很好,人生很悲哀
---------路过的辰月与天驱-----------
辰月:胤朝的实力还是太IMBA了,要削弱。于是派出了辰月之龙去施法搞了个印明关。
天驱:华族打蛮族,人族打兽族,你管他?于是有天驱300勇士以及姬扬破关一枪,屠龙。
------------华族----------------------
铁驷车四人众:
苏谨深---用兵严谨滴水不漏,却矛盾般的拥有一身刺杀之术。well,我就是看到最后他被赢无翳斩首的时候哭的……
“染得将缨红,但凭兄弟血”
叶正勋---最喜欢这样的边缘化人物,更何况他的人设是如此出众:血月、白发,人称“凄惶月”叶大将军,最后被穿了琵琶骨挂死在十字架上,死得也那么有画面感
李凌心---算术的家伙,或许这种极端的理性才可以衬托出男儿间友谊的伟大吧。死后被狼分食,在我看来是很荣耀很英雄的战死了。
姬扬---不需要更多的描述了,屠龙之枪的拥有者,有血有肉的真男儿。
谢孤鸣---不知道为何对此人的行为倒是比较理解
公山虚---坐在太师椅中玩弄权谋的热血男儿?。。。
白清羽---是他个人的魅力把那么多惊采绝艳的青年拉上了北伐的战车还是他不自觉地被那些人胁迫着走上了北伐的路呢?或许惟一可以确定的只是他野心不小。
江棣(刹那公子?)、李景荣(镜花缘?)。。。
就是这样,这些家伙们书写了风炎朝的历史,末了,狠狠印下了那个朝代的LOGO-迎着风的火焰蔷薇,花的边沿闪着火星的金色光芒,瞬间灿烂。
大叔读书笔记,终于记完了。
下:其实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侠骨柔情、驰骋沙场的想法吧,我们也未曾没有想过能有肝胆相照的朋友,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然而现实把我们的锐利磨穿,于是恍惚间就从少年变成大叔了,为了生活像条狗一样疲于奔命,看到美女就流口水,在你们看来,或许是一样的猥琐、龌龊。只有在自己的陋室里面,看着小说,会为了虚幻的情节痛哭失声,状若疯狂,像要把冰封的感情都宣泄出来;出门以后,又是那一脸的淡漠,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不会在意。
只是心里那血,从未冷过。
还有,成都男儿也是很热血、很彪悍的。
至少,像我这样向热血和彪悍境界努力的准大叔大概是不会少的。
21.6周岁,社会见习生
《九州志Ⅲ》读后感(七):庞歌染尼 :未完成的杰作
其实。现在之所以我还看《九州志》。也只是为了鳕鱼的《庞歌染尼》。
最终。
夺罕还是结束了夺洛的右菩敦王的使命。而且是彻底结束。
染海还是动了刀。虽然不情愿。面对自己曾经爱过却没法子娶她入门的男人。自己孩子的父亲。
可是。这所有的一切。越来越像是方鉴明安排好的。他就如同导演一样。安排着每个人的出场和退场。容不得半分怜悯和忧郁。
这个男人还真是可怕的要命啊。幸好他是真的死了。
最可怜的莫过于娜斐了。十五岁。如花一般的年纪。还是凋谢在了婆多那人的刀下。
现在看来。夺罕选择染海作为自己的大阏氏。还挺有先见之明的啊。
不过现在看来。不知以后的剧情发展。鳕鱼公主是否会让海市与夺罕为了天下而一决高下呢。很是令人期待啊。
还有还有。赶快出书吧。我已经等不及了。
《九州志Ⅲ》读后感(八):北离十七年·稷宫·梨花依旧
我喜欢缥缈录,因为那群小孩的年少轻狂,幻想自己那一天一不小心就成了主角。
我喜欢蝴蝶风暴,因为那群老男人的依旧执着,看着他们的梦想飞翔与跌落,却不曾停止的脚步。
我喜欢江南笔下的那一个个坚持的形象。为了心中那个小小的心愿,为了保护一个或许自己没有能力去保护的人,为了不可一世的张狂与梦想。
绽放。
而风炎之旅,让我再一次的看到了坚持。那一个个充满铁血梦想的军事家,那一群想着争霸天下的政治家,那一派派勾心斗角的阴谋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有着自己的内心的小小的伤痛与温暖,有着别人无法看懂的眼神,无法听懂的豪言壮语。
公山虚料事如神却像赌徒一般不顾生死,叶正勋杀人如麻却至情至义,李凌心为人木讷却甘于放弃精算备战直奔险地,姬扬一世狂放最终成千夫所指却仍不改其心,苏瑾琛“仁”至最终但已无兄弟共存,还有最后的最后,一代武帝白清羽,在政治斗争的无奈之中,死去。
那个舞台上,有着这个人的挥鞭西指,其实也有着舞台下那一群人的血泪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