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过去的痛》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过去的痛》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8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过去的痛》经典读后感10篇

  《过去的痛》是一本由[美] 梅·萨藤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7.00元,页数:5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去的痛》读后感(一):孤独压力

  对我来说真正的压力

  每次回家里给我压力的都是周围的亲戚。不是说他们问你有没有女朋友这回事。而是,很多亲戚都是板着脸,好像我欠了他们什么东西一样。我纠结的问题到底是我太过敏感而把没有的事情想象的过于丰富,还是我真的是在为人出事方面有很大的瑕疵。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确实不会做人。虽然十八九岁的年纪里很多人都已经显得思维和待人处事的方式相当成熟,至少在我眼里是。但是我,却和他们这些绝大多数不一样。我在这个年纪显得急躁和怨愤。我以为别人不理解拉倒,我不需要。在待人的礼节上确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孤独久了就会寂寞。没有相同点是痛苦的。没有相同点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归属感,没有归属感就没有安全感

  但是,假若是我的问题,谁有没有犯过错?难道在一个该成熟的年纪拥有不成熟的思维做了不成熟的事情是我的错吗?

  疲累+不被理解的怨愤只会让事情往不好方向发展

  你应该意识到,你之所以寂寞孤独 是因为你不积极主动。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一想,你感觉不孤独的时候,是因为身边有人找你,跟你聊天或者去玩或者干其他事情。总之有朋友来到你身边或者说有朋友主动联系你。但是这些朋友不可能每次都去找你或者联系你。一方面人家有人家的生活,另一方面人家主动那么多次你却从没主动过,这是为什么?难道你就不能主动一次?说明可能人家认为你不够重视这段友谊。所以他们久而久之会不再找你。然而这不是这些话的重点。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不想孤独的话,如果你厌烦了一个人环境的话,那就不要在等别人你来找你,不要傻傻地呆在自己世界等别人进来,不要再因为自己的行为招致的孤独感而自怨自艾。尝试着走出来,走出自己的世界,去主动联系你的家人亲戚朋友或者任何你想联系的人。这样,才是解决孤独寂寞的正确方法

  《过去的痛》读后感(二):关于孤独

  最显而易见的孤独,源自于失恋或生病。正是这两部分,构成了梅•萨藤的独居日记

  日记分为上下两集,时隔一个七年之痒。上半部《过去的痛》自1978年底起,是时梅•萨藤刚刚失去一段感情,正处于内心的虚空阶段;下半部《梦里晴空》则写于1986年,中风后大病初愈的萨藤开始整理自己的身心。萨藤是一个多产的作者,在诗歌小说和日记方面均留下了作品,其中以日记体记录鲜明的特色在美国享有声誉。

  对于不同文学体裁,梅•萨藤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在她看来,写小说是一场格斗,而写诗却是一种极为迷人快乐。对于日记,她的情感更是极为复杂:“我发现日记令人怀疑,因为它几乎是太容易了。它是一种低级创造形式”,同时,“我很高兴自己又决定记日记了。它是清理自己的一种方式”。对于独居且时不时隐居的女作家写作意义让她学会了与孤独和平相处。日记就像自我的低语,更少加修饰,倾向于“直出”,离心灵更近,离作者更近。就像画家的素描,“大多数作家的‘素描’是在他的心里的”,心里的话,则没有什么比日记更接近了罢。日记可以更贴近生命历程情绪病痛思绪,随性却时不时冒出生命的火花,更容易在生活的琐碎中遭逢生命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萨藤的日记集《过去的痛》读来颇为玩味。

  “在重读这本日记的时候我问自己,毕竟有那么多的人,这么多老朋友、新朋友工作上的朋友进出过这所房子,为什么孤单仍是这一年反复出现主题。”在书中,“孤独”是贯彻于终的主题,我们和萨藤一同重温她的岁月体会着属于她的孤独:“孤独的降临是因为我不能和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因为没有温柔的交流之河在所有日子下面流过”。孤独是极为自我的,即使有众多朋友的关心,而生命中的孤独之洞仍只能由自己填满。萨藤是极为敏感细腻的人,身体脆弱或情感的打击均让她的精神格外丰富,孤单是贫乏的标志,孤独则不同,孤独是“自我的丰富”,失去感情、失去健康,已然让自我变得支离破碎,在伤春悲秋中,保持孤独与不断写作成为了自我支撑的方式。孤独对于萨藤的意义,是让自己保持独立,不被回忆的大漩涡卷走,迷失了所有的自我。

  《过去的痛》与《梦里晴空》都写于萨藤晚年,但仍可见到她旺盛的生命力,在康复纪念日那天,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为重新夺回的生活和所有等在前面的事物欣喜。”

  《过去的痛》读后感(三):情到深处人孤独

  GM:Elusive——York

  这是一本需要时间和情绪来阅读的书。

  这也是一本注定无法快速读完的书。

  那种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寂寞孤独和自强不息,散发着柔和温暖光芒,直抵内心。

  很多年以前,第一次读到安妮宝贝震撼失语。

  安妮的文字有这样的力量,赤裸裸的剖开,带着芬芳辛辣的气息,让人眼眶酸涩

  那是青春张扬的气息,让人沉迷。

  而今时光老去,人也越发的被世事磨砺的冷漠圆滑,再无初心

  偶然间遇到这样的文字,优雅调皮,有时还有点小小的天真

  这样的邂逅,总是能在静下来的时候拿来细细回味。

  然后会心一笑,意会的曼妙。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阅读的一大乐趣,就是穿越时空限制,抵达另一方天地

  读她的日记,和她一起体会独处的妙与苦。

  见她所见的天地,见她经历人世,见她盎然幽微的内心。

  近些年,为家事所累,越发的想要一个人安静的生活。

  喧闹的时候,不能自主的时候,就会越发的思虑独居的好处

  不用再为义务责任而奔忙委屈,无需承担来自最亲密陌生人的隔阂距离

  可以坦白安然的面对自己,体会那些平日里屏蔽或者忽视的感触

  可以发现隐藏的自我,可以完善更好的自己。

  这样的日子,想想都是天堂

  人年轻的时候容易意气用事,也常常把事情想的简单

  到了老年的时候,因为身体的衰弱,精神容易变得脆弱易感,又常常落入自怜的境地。

  这本书,基本上都是平常的琐记,非常的自我。

  每一天,从日升到日落,还有那些失眠的或者恬静的夜晚,来来去去的猫猫狗狗。

  如此而已,非常的平常。

  甚至可以说是很多的细节都被无形的放大了。

  有些人便会觉得读来什么的无趣而没有意义

  确实,这只是一个体弱失恋的老太太的絮絮叨叨。

  套用一句男神张起灵的话来说,意义这件事,本也没有什么意义。

  身为著作等身的作家,她是敏感而脆弱的。

  哪怕只是一阵风吹过,在敏感多情的人眼里,都是不同的风景

  她在这样的垂暮之年,尤其需要关怀陪伴的时候,失去了精神支柱。

  变成了彻底的独居生活,一时间,满室的寂寞惶然。

  寂寞孤单是这样一种东西,有时候它是好的,给人宁静祥和。

  大多数情况下它都是忧郁压抑的,让人充分体会到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卑微

  每个人从理论上来说都是一座孤岛,不可能被充分理解。

  但是即便是孤岛,也希望陪伴和倾听。

  在某些时刻,会有强烈的诉说和被倾听的冲动

  在这样的时候,如果不能有一个合适的出口,就会觉得分外的孤单寂寞。

  而这种孤单寂寞,会让人失望无力。

  那些想要表达的说出口写下来的文字情绪,在这个广大的空间里,没有回响。

  只能被风侵蚀,被水带走,被夕阳吞噬。

  当夜幕降临,周遭的自然进入另一个世界,孤单的我却还在寂寞失语里徘徊。

  这一刻,我存在,却不被世界见证觉察。

  没有爱,没有关怀,没有慰藉。

  有的只是我,我的影子,隐藏的另一部分的我,以及滴滴答答流逝的时间。

  在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我遗世独立,漠然成一道剪影。

  写作是这样一件充满不确定性的执着

  当文字在巧思妙手中成为有力工具,吞吐山河,有成就感,更有无形的压力和恐惧

  社会人,渴望关注,渴望话语权,渴望被倾听和表达自我。

  个性人,希望能够隐身,被忘记,希望能够充分的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她是个成功的作家,也是个历经沧桑老人

  当年华溜走,她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是个老人。

  很多事,都只能羡慕年轻人,都只能看着人家驾轻就熟从容完成。

  那种火辣辣的失落感,以及对生活失控的无力感,有心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生病的时候,那种只能依赖别人的无奈的不满,如此真实切近。

  渴望着,盼望着,快点好起来。

  然后就可以,再回到那属于自己的生活中去。

  即便是只能做完几件不足一提的小事,对大病初愈的人来说,也是非常可喜的成就

  原来,原来,从最初到最后,我们最不在意的,反而是所有的根本

  身体,健康,青春。

  这些拥有的时候从不在意肆意挥霍的,一旦失去,再难追回。

  这是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或者能够安定的坐下来的时候读的书。

  唯有在这样的时候,那些闪光的句子词语,才会在心头留下痕迹

  唯有在这样的时候,才能体会到,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打开了。

  缅因州的天空,气流,风物,青葱掩映下的影子,在烛火中清晰立体起来。

  顽皮的猫,忠诚的狗。

  清冷的海风,携带遥远味道,迎上礁石,抚摸沙滩,留下冷冽的讯息。

  她在风中散步,在雪中跋涉。

  字符浮现又消失。

  那些温暖的畅谈,美味食物沁人心脾友人

  生活的质感如此清晰,时空来来去去。

  百转千回之后,终于发现,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

  能够带来温暖和安全感的,只有自己的内心。

  爱人激情付出与失去,都会随时光成为过去。

  留下来的,永远是,孤单寂寞的自己。

  也许过去的,并不都是苦楚和痛苦。

  未来的,也不都是失控和艰难。

  宽忍的对待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旋律

  就算是独舞,也可以感天动地

  因着这份缘由,我愿意,用满室的孤单寂寞,换一个清醒深刻的自己。

  毕竟,到最后,能拥抱的,只有自己这幅躯体

  理想国的装帧设计还是非常好的,非常称手的大小重量

  特别要表扬的是纸张,柔柔的,很有质感。

  比起那些看起来就非常高大上的书来说,这本非常的亲切

  读库今年改版之后也采用了类似的纸张,非常赞。

  《过去的痛》读后感(四):以宽恕之姿走出与自己的斗争:梅·萨藤金句选摘

  她写作、阅读、接受采访、出席各地的讲座和读书活动

  她照顾猫狗、钻研园艺、接待好友、悉心打理自己的生活空间。

  疾病与岁月都不曾削弱她的精神力量。身陷抑郁的漩涡,却从未停止与命运的较量。

  少年时代的梅·萨藤

  《过去的痛》读后感(五):痛苦和超越痛苦的生活信念

  读梅•萨藤的独居日记是很特别的阅读体验,看一个人如此坦诚地披露自己的痛苦,剖析内心的焦灼,并感受她对生命的热爱追求,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中常有沉淀的哲思闪光,这让我在看的时候就会油然而生出一份亲近感,去思考她的人生智慧勇气,同时我也特别能体会她从记日记这个动作中汲取的力量,在文字里她收拾心情、整理思绪,重获前行的勇气。

  《过去的痛》记录了萨藤的痛苦和超越痛苦的生活信念。第一部写于1978年的12月至1979年的11月,当时的萨藤正经历着身心的双重创伤,刚从乳腺癌的治疗中康复的她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她的伴侣,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朱迪情形每况愈下,这种逐渐失去爱人的孤独是溢于言表的。而萨藤在七十三岁时写下的日记《梦里晴空》则记录了她中风后遇到的一系列健康问题,除了几乎如影随形的身体上的严重不适外,她也饱受抑郁的折磨,虽有朋友陪伴仍然因自我缺失而无法摆脱孤独感,但也充满了对生活的重审与自我观察,从她的文字中不难看出她对小动物大自然的热爱,写作对于她精神支撑的重要作用,以及她对朋友的深切关怀。萨藤的文字有种让人沉思的力量,在痛苦中激发出新生的勇气,所谓苦有回甘,大约就是这样。

  萨藤对孤独有独到的见解,这也是这本书最让我深思的地方。孤独不是缺乏与外界沟通,也不是封闭自我,这种理解太过狭隘,用萨藤的说法,这是还没有对生活做出承诺的人。她对孤独的定义宽广,从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观以及对亲密关系态度。孤独是一种自我空间,这个空间既是自由,也是责任,我们需要学会照顾自己和保护自己,保持个体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才有能力和外界发生更紧密的联系,才能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在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存在着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彼此的独立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孤独赋予了我们独特性,也让我们更能包容他人。

  在萨藤思考的背后,深深打动我的是她的勇敢,她愿意探究痛苦,痛苦让她寻找存在的理由,引发她深层次的思考,她并不是真的享受其中,但她直面痛苦的态度让人敬佩。萨藤的日记并不能为另一个人的生活问题提供答案,正如她所说的,没有相同的痛苦,也没有相同的死亡,这些路我们是要独自走的,然而勇于诚实表达自己生活处境的作家能给我们带来慰藉和鼓舞作用,她的奋斗会激发出我们的力量来进行自己的探索,拥抱生活的每个转弯。

  《过去的痛》读后感(六):过去的痛-书摘

  533 林中有两条分岔的道路,我选了人迹罕至的一条,所有的区别由此开始。

  538 米沃什 天赋

  一天如此幸福

  雾气早早消散,我在园中劳动

  蜂鸟落在忍冬花上。

  在世上我不想拥有任何事物,

  也没有任何人值得我羡慕。

  曾经遭受的不幸,我都忘在一边。

  想起过去也没有困窘不安。

  我的身体感觉不到痛苦,

  当我直起身,看见

  蔚蓝的大海上白帆点点。

  5 往往很小的事就能使希望破碎。

  59 我们之间几乎隔了四十年,这没有关系,本质上是一样的。

  60 他观察,他倾听。他正像亨利.詹姆斯所说的作家那样,“在他身上一切都不会丢失。”没有一点自负,他宁静、坚韧地做着他自己要做的事情,一直往前。但那并不意味着他不会承受自我怀疑的苦恼和一路上苦涩的失望。

  62 无论在哪里,只要一个人羞辱另一个人,两者就都堕落了。

  66 天堂是赢来的。

  73 我们有时需要谈上几个小时,有时需要沉默一阵子。

  76 令人失望的是缺乏尖锐的问题,那种问题对被访者可能是具有启发性的。

  77 事物被描述了,但除了描述,什么也没有激发出来。

  78 像往常一样,每当一件作品完成,或者只是有粗糙的雏形,我就会有被倒空的感觉,就像瘪了的气球,充满了怀疑和恐惧。

  79 我向着一种透明的风格努力,尽可能单纯和朴素,一种用来传达复杂关系的工具。

  81 她并不孤独,但是她隔绝的状态像一支箭射中了我的心脏。

  82 成功对上帝毫无意义,荣耀也是如此。她不断地尝试,极端地尝试,她有大量与之克服和斗争的东西。极端取得了胜利。她由于不重复而受到极大的赞许。在年轻时失败要比老年时成功好一些。

  83 我希望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

  它确实与爱有关,而爱有许多形式,每一种都不是唾手可得。

  如果说我公开表现了什么,那就是孤独。

  86 我喜欢随身有可读的东西,可以小段小段地读,沉思。

  87 没有孤独就不会有真正的人。你越是发现人是什么,越是经历为保持丰富、深刻的人际关系所需的一切,那是成长和发展的源泉,你越会发现你是孤独的,而你孤独的尺度就是你交流能力的尺度。你意识到上帝向每个人发出的超然召唤的尺度,就是你与他人亲密能力的尺度。如果你没有认识到与你相关的每个人,都服从那超越一切的永恒关系的召唤,你如何能够从你的中心出发,与他人的中心发生亲密的关联?

  在日记中回溯成为既往的过去竟这么困难。

  89 我们慢慢走着,谈着,沉默着,我又一次感到一个人存在的力量,她富有思想,见多识广。……我们谈到老年。她觉得痛苦不少,但快乐也许更多,我相信那是真的。纯粹的快乐,一朵野花或一只鸟的快乐,或者单纯的树的寂静,这些都存在于老年,因为我们已经很少受个人感情的干扰了,不是吗?

  91 诗人没有记忆,因为他们如此热情地活在当下。

  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此适合我,因为它是由作品、寂静和因为组成。多么美妙。……作为艺术家我们三人都被不为人所知的痛苦包围着,三个人都逆着潮流工作,忍受着抑郁期,在内部与之斗争。

  93 一个人不能选择写什么,他只能去面对。

  101 我感觉自己像一头小海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绝望地游着,试图寻找一块可以靠岸的陆地---难以忍受的孤独。

  103 我认为,人的不安与对自己的不满,以及渴望一种更生动、更有意味的存在,其大部分秘密是植根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朝向太阳,去爱那必须崇拜的美德与杰出。人都有内在的和谐感。我指的是人可以本能地辨认天道的和谐,并相应调整自己固有的不和谐和不对称。人总是在试图使自我变得闻所未闻地完美。

  105 唯一能做的就是“今日是今日毕”,接受到来的每一天,不去想以后。

  106 似乎有很长时间我没有怎么真正地工作了,我失去了日子下面的连续性和节奏感。

  107 无疑,被埋葬的一切总是试图在梦中找到出口。……我一直让任何发生过的事以它自己的方式从我这里流过。那有时会导致尖锐的痛苦,但是关键的一点是流动,而不是阻止试图诞生的东西。我最糟糕的错误是轻率,我相信那是因为我没有通常潜意识压抑力的审查。至少我一直能够面对正在发生的一切,去探索和利用它,而不是为“了解”的痛苦而恐惧。人们回避或掩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处于对成长的恐惧。在危险的地方才有可能成长,但本能却说,“停住!我不想知道知道,这太痛苦了。”

  111 用闪光的智慧

  战胜悲伤

  这需要勇气

  需要巨大的光

  力量和热情

  才能成为即刻的回应坐好准备

  ……

  112 一次旅行,一本要写的书

  一个新年,总是爱

  是爱在敲门

  115 老迈昏聩的结局固然不好,但现在又有什么关系?我已回归到了本质,而这本质是给予生命的,并且会这样保留下去。

  119 为她们的路与我的路有交叉而欢喜。

  122 我感到振奋,恢复了我自己最近已经埋葬的一切。

  126 也许每次严肃的爱情都是对心里过程的再经历。

  129 优雅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是所有人必须学习的最后几门功课之一。

  131 事实是我心中有种贬值和被抛弃的感觉。我有时感到每个人都在成长,在正确的道路上坚强地生存,而我仍然是个脆弱得可怕的婴儿。

  133 有人盲目地经历他的混沌,有人自觉忍受天性中的冲突,这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后者将获得澄澈、深化的意识,他将实现生命中诸多方便的责任,但大多数时间,这两者看上去都是一样的。

  135 感觉“安全”的意思是知道我在哭泣或愤怒的时候不会被驱赶出去,是一种深刻的能够被接受的感觉,因为对方理解了爆发有其积极的一面。

  教我们去关心,而不是忧虑。

  叶芝《傻瓜之歌》

  《幸福终生》

  《我日子的度量衡》

  141 忠于你内在方式的严酷考验一定位于所有磨难的前列。就仿佛你处于某个人的权利之下,你力不能及,你无法了解或者移动,他永远不会放你走;他即坚持让你接受你自己,有似乎知道你是谁。做你自己是很可怕的。如果你真的达到生命的这个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摆脱了你的同伴。但这是辛苦的。尽管这个个体的珍贵无法估价,其命运却让人恐惧和逃避。许多人确实要承受很少一点的独特性,这足以使他们些微免疫于人群的传染,但普通人却避之不及。他们以舒适的为名遵从本能的警告:赞同吧,不要与众不同,那很不安全。相信为做你自己而经受磨难是值得的,这绝非易事,但我们确实知道那是我们的天职。

  《海边小屋》

  144 身体越是辜负我们,精神就是越渴求、越是赤裸,我们也越会变得开放和可爱,只要不害怕我们自身及我们的感觉。

  145

  每个人的墓志铭

  我的心比世界所了解的

  更可耻、更孤独,也更勇敢

  哦 行人,我的心和你的心一样。

  弗朗西斯.康福德

  史蒂文森《孩子的诗园》

  《阿塔家族正在等你》

  157 她的诚实天性散发出永不暗淡的光,她所有对美、对人的热爱,因这不灭的完美而强烈。

  她的力量来自深处,与自律或控制毫无关系。她从来没有成为一个人物,但直到最后仍包保持着丰富的天性,对生活敞开胸怀,能够应付巨变并欢迎它。

  159 阿德里安娜.里奇《关于撒谎、秘密和寂静》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168 那些日子令我的心情动荡不安

  对于职业阶层的男人来说,最困难的是承认作为人的脆弱性,但是当他们能够做到坦然承认的时候,他们沟通的能力将大大增强---真正的力量赋予弱者。

  171 每个艺术家都生活在不断的自我批判、自我怀疑的状态中,很多时候是接近绝望的。

  把一个人看作他本身,而不是你对他的感觉,这需要智慧,而我必须承认那是超越了最初的激情和需要而升华的真爱的部分。一路上会产生可怕的怨恨和愤怒,这是性情的内在差异导致的,结果许多婚姻或恋爱陷入了泥潭。一个人如何达到完全的超然?按原样接受一个人的本质,不求去改变,而是纯粹的接受,这样也许会达到某种程度的超然。

  174 尽管世事沧桑,剑桥仍有着巨大的魅力。看到每条街上都有这么多面孔生动的人在行走是一种鼓舞,年轻的年老的,每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使你觉得一条街有许多不同的走向,而不只是两个。

  175 在一个人彻底理解了痛苦或者磨难的时候,他是很容易笑出来的;在他感到没有理解的时候,笑则是不可能的。那是愤怒就会占上风。恐怕还会有自怜自艾滋生。

  很少有作家来逗留,这使我再次认识到,没有这特殊的经历,没有用词语表达过生活观的人,是不能真正懂得这项工作的,作家的每一天都是在冒险,即使像她这样一《室内乐》取得极大成功的作家;万一不能再次取得成功呢?能够自由地谈论这些寂静中的战斗而不被认为是荒谬、自怜或自恋,这是十分美妙的。

  菲利普.哈利《不要让无辜者流血》

  176 你没有去了解残忍,却成为了残忍的受害者之一。

  183 我们曾经认为坚固、可依赖、永远不变的一切已经开始消失

  停止行动而开始思考是需要勇气的,许多人不能面对虚无,他们丧失了一个信念,即好的、建设性的事物仍有可能存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黑暗的时刻,贝玑仍能谈论,“小小的希望”,告诉我们,不管伴随着我们的是什么,都要有耐心,永不放弃。

  我知道悲哀的潮汐在上升,那悲哀像愤怒一样攫住我,它就是一种愤怒,我不知道怎样阻止它,于是我起身去采花、做晚饭、看新闻,去做所有那些常常能挡住魔鬼的日常事务,或许一场即将来临的暴风雨会因此消散,天空会突然晴朗。

  185 我为她高兴,但这确实也触到了我的痛处,在出了三十二本书之后,我仍然过着不稳定的生活。

  186 过度给予没有什么帮助,反而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完美是冰冷是,有时也是狡猾的,然而有缺陷的人格外令人喜欢。

  我已经逐渐融入了她的生活,她也融入了我的生活。这都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友谊完全像爱情一样是要去赢得的,赢得它的时间比激情之爱在生活在扎根的时间还长。

  192 我们不需要精神分析,我们需要一个调解人。

  我真的渴望一种关爱和体贴,那似乎是得不到的,正因如此,几个月来我全部的创造性想象才一直在专心寻找食物。没有别的。

  194 只有通过爱,我才可以达到、才曾经达到过永恒的瞬间,纯粹的时间的停止。

  《超越孤独》

  195 我们知道如果没有独处之所,我们的生活就会有危险。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寂静,词语就会失去意义,没有倾听,语言就不会净化,没有距离,亲密就不能疗伤。我们知道如果没有独处之所,我们的行动就会迅速变成空洞的姿势。在寂静与言谈、后退与包容、距离与亲密、孤独与团体之间的精心平衡构成了基督徒的生活基础。

  196 你说不出或无法描述是因为你没有看见或感觉到。

  诺文:在孤独中,我们能慢慢揭开我们拥有自己的幻象,在自我的中心发现我们的自我不是征服来的,而是被赋予的。在这样的孤独中我们发现存在比拥有更重要,我们比自己努力的结果更有价值。在孤独中,我们发现生命不是要保护的财产,而是一件应该被分享的礼物。在哪里我们认识到,我们所说的话恰恰不是自己的,而是被赋予的;我们能够表达的爱是更伟大的一部分;而我们带来的新生命不是要去依靠的财产,而是一件要去接受的礼物。

  但是我们最终都必须看到,只有在学会照顾自己和保护自己的时候,我们才算是做好了与他人进行各层次交流的准备,事实上,到那时,急切的需要才不至于形成神经质的要求。

  200 如果用音乐术语来考虑,小说是交响乐,日记是奏鸣曲,而诗歌则是歌曲。

  潘迪特夫人自传

  313 我的这么多朋友都有家庭,什么都没有的感觉有时候很奇怪,仿佛我处于一片巨大空虚的中心,那空虚就是孤独。

  315 这是一个新的阶段,比以前更孤独的阶段。

  早晨一场持续的倾盆大雨配合了我的情绪,我非常喜欢这狂野、潮湿的时间。

  316 五个月依赖我一直处于一片悲惨的高原上。所以必须改变。

  弗朗西斯.帕特里奇《无物可失》

  海伦.沃尔特

  318 真相是,孤独是天才的创造条件,无论是宗教还是非宗教的孤独,也是对天才最终的封存。没有任何人的灵魂可以长期忽略“世界巨大的苦恼”,除非像软体动物一样生活,做一个永恒的路障。

  321 我感到了迷失,失去了身份的认同感。

  323 她读书很多,包括戏剧和荣格,她的血液里有欧洲妇女应有的一切。

  海鸥的鸣叫

  海洋的低语

  327 因为做自己的核心人物意味着服务于某种比自我更伟大的事物。

  彼得.泰勒的小说

  333 池塘上有四只鸭子

  岸上长满茸茸绿草

  春日蔚蓝的天空

  白云在不停地飞翔

  怎样的一件小事

  多年仍未忘记

  回忆时带着泪水

  玛丽.戈登《男人和天使》

  《济贫院运动》

  348 我们现在发现,一个陌生的怀抱在欢迎我们进入那个叫医院的地方。它立即将生命之力压制住,而正是那力量使我们每个人变成独一无二的个体。医院欢迎我的躯体,这么多公斤的肉,充满了潜在的有趣的机械零件和神经化学化合物。医院剥夺了所有个人隐私,所有感官乐趣,所有能让肉体沉醉其中的快乐;同时,以整个怀抱抓住我。医院制造战争,而不是爱。

  358 记住蜘蛛

  在编织一个陷阱

  你也在到处

  这么做

  记住猫

  在折磨一只鸟

  你也在言行中

  这么做

  记住傻子

  在妨碍善良

  但凡可以

  你也这么做

  记住恶棍

  和背信弃义之徒

  如果你是他

  你也会这么做

  记住所有

  人能了解的不幸

  当你这样的时候

  你也这么做

  那么记住

  不要忘记

  你这么做过

  而且仍在做着

  379

  不论在生活中还是戏剧中,没有什么经历比被你不爱的人追求更不安了,所以,在同样的两个领域,没有什么比一场刚刚开始变突然结束的爱情更令人悲哀了。

  388

  关于突然面对极度的虚弱、失去力量意味着什么,我们谈了许多。

  我也处于同样的无能状态,它导致挫折和沮丧。

  424

  在你不得不说不的时候,你就会沮丧、愤怒和满心悲哀。

  456

  热爱孤独并追寻孤独,并不意味着不断地从一个可能的地理位置前往另一个位置。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当一个人突然意识他自己那种不能剥夺的孤独,并且明白除了孤独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一个孤独的人了。那那时候起,孤独不再是可能,而是事实。

  在显示中,社会的存在依赖其承认的不可侵犯个人孤独。社会,从实质上说,不是由数字或机械单元而是组成的。做一个人意味着责任和自由,两者都意味着一定的内在孤独,意味着一种个体完整感,一个人的现实意识,以及对投身社会的能力或是拒绝这一馈赠的意识。

  如果人们仅仅湮灭在芸芸众生之中,被无意识的力量所推动,他们就会失去自己真正的人性、完整性、爱的能力以及自我决断的能力。如果社会有不了解内在孤独的人组成,它就不在被爱连在一起,而是由暴力和滥用的权威所维系。当人们被残暴地剥夺应得的孤独和自由时,他们置身的社会便会腐烂,便会充斥了奴颜婢膝、仇恨和怨愤。

  502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感觉自己在驾驭白色的水流,时间,一条狂野的河流在岩石上漫过。

  《过去的痛》读后感(七):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过去的痛》这本书是美国诗人、小说家、日记体作家梅•萨藤的两本独居日记的集结,包括《过去的痛》和《梦里晴空》两个部分,分别为她66岁和73岁时所写的日记。

  从形式上看,梅•萨藤的日记与我们所熟悉的日记格式并无分别,无非是生活的流水账:每天经历的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见了哪些朋友、读了哪本书以及对生活的反思等等。不同的是,她面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可以感染到每一个读者,显得坦率、真实。

  《过去的痛》这一章起始于1978年一个“没有温柔的圣诞节”,同性恋人朱迪罹患奥兹海默症后,梅•萨藤倍感孤独。这时她独居在位于缅因州的一栋面向大海的房子里,与一猫一狗为伴。她重新开启了写日记的习惯,需要用这种方法清理思绪、恢复原来那个具有创造性的自我,尤其要直面生活中的痛,她觉得“穿越痛苦的唯一途径是经历它,吸收它,探索它”,而日记会是一个很好的帮手。

  独居生活有极端的两面性,尤其对一个丧失了健康老人来说。梅•萨藤一方面可以充分享受乡村生活的宁静,早上醒来看着透进窗子的阳光和每天颜色都不同的大海,喂猫遛狗,享受园艺的快乐,她拥有一个鲜少外界打扰的环境进行自我修复。另一方面,纷乱复杂的生活琐事却给她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身边不是随时都有人可以提供帮助,她会深深感激来探望并帮忙做家务的每一个朋友,可又不忍屡屡麻烦他们。然而,梅•萨藤最纠结的莫过于是否应该给读者回信的问题,这并不是自寻烦恼,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责任感不允许她辜负任何一个善意的人,即她所指的“知识分子的纪律”,这种纪律“不仅仅意味着能力,而且意味着思想的深度……使人能够坚持完成没有奖赏或成功迹象的漫长的繁重工作。”但时间和精力确实不允许,多年来她一直在质疑中坚持着,试图寻找平衡,可这又是永无终结的斗争。正如她所说,“每个艺术家都在自我批判中,很多时候都是接近绝望的”。

  病痛也时常折磨着梅•萨藤,这也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人生课题。在《梦里晴空》这一章中可以看到,继几年前的乳腺癌之后,她在1986年又遭遇了一次中风,恢复的过程比较缓慢,一种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加深了她孤独的苦楚,尤其是在猫咪布兰波和狗狗塔玛斯离开之后。可她是那么积极、坚韧的一个人,时常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缓解这些苦难,使生活向好的方向转变,面对大海的静坐、给花园浇水、看皮埃罗玩耍、与朋友们的谈话、夜间读喜爱的书、有了写诗的灵感……都是可以被她吸收的有利的生活滋养。

  多丽丝•莱辛在她的小说《金色笔记》中说过:“当人生经历一段困难的日子,一个毫无生气的时期,我总是这样做,坚持某几句话,表达某种见解的几句话。即使这些话已经过时并毫无意义,我知道生命一定会回归,从而使它们重焕生机。” 梅•萨藤心中相信生命与生俱来的强大的复原能力,虽然她自己觉得这样的想法有些孩子气,可却凭借这股意志和努力把生活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梅•萨藤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她对于自己真实感情的表达是真诚的、慷慨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居的生活方式,孤独不是自怜,是人生中一种自觉的独处,在孤独的花园中可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梅•萨藤以作家独有的生活智慧,在日记中进行了对人性的思考、对痛苦的探究、对生活的憧憬,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以此反观自己的生活。

  《过去的痛》读后感(八):活在当下的动力

  尽管梅·萨藤说,写日记太容易了,“是一种低级创作形式”;尽管在日记体作家、诗人、小说家三重身份下,萨藤认为自己首先是个诗人,但无可否认,广受瞩目的几部日记奠定了萨藤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亦让她在同时代读者心目中像个良师益友,而非高高在上的文学家。

  倘若仅是信马由缰地记下感受,写日记的确是容易的,谁都可以一蹴而就载下一段时光。然而对梅·萨藤来说,日记具有另一重意义——身为一个独居者,日记是她的灵魂伴侣,聆听她的苦乐喜悲,笔墨落于纸上的声响是萨藤坦诚以告的对谈,细细梳理,轻轻化解。

  《过去的痛:梅·萨藤独居日记》收录了萨藤的两部日记《过去的痛》和《梦里晴空》,彼时她正经历人生变故,是两段艰难时日。前者始于萨藤66岁,无奈接受同性伴侣因阿尔茨海默症离去、与抑郁症抗争、乳房切除手术,对身心都是巨大折磨;后者创作于74岁一次小中风后,鬼门关走了一遭,生活难以自理,心脏情况堪忧,空煎满腹字是她恢复的动力。这当然与萨藤在事业巅峰主动隐居创作第一本日记的心境截然不同。一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视孤独为财富,为追随本心纯粹离群索居,要如何接受千疮百孔的生活?特立独行的萨藤令人艳羡,坚韧强大的萨藤则令人敬佩了。

  医学教授、美国作家阿图·葛文德认为,衰老最大痛苦是对丧失的恐惧。萨藤是切实地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作为女人的完整身体、失去了自理能力,痛苦可想而知。借由萨藤的日记,她的心路历程显露无疑,痛苦让她反复诘问生活的真谛:经历痛苦意味着什么?何时应该继续,何时应当放弃?物质的世界怎样改变了心灵,心灵又将如何与之抗衡?萨藤感慨:“痛苦迫使我们思考……总是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把我们引向他人。”阅读中的收获也好,与友人的交往也罢,萨藤越发明白,活在当下的瞬间、活得充分即是生活的意义。她忍受着术后的疼痛在花园劳作、尝试力所能及的琐事、坚持写诗、写日记、写信,生活依然在当下、在未来奔向一片“晴空”。

  “过去的痛”有两层含义,一是它发生在过去某个时间节点,也终结于那一刻;二是它已不可更替,纠结于得失毫无意义,缺憾是人生本质,丧失是生命必经,无需反复再揭伤疤。如是,生活中的不完美也变得鲜活起来。萨藤一再品味一首有缺陷的诗,赞叹触动读者的骄矜;想要拯救那只被小狗叼来奄奄一息的兔子;清晨半梦半醒间满足于窗外鸟鸣,抛开捕虾船的机器声。她说:“如果我现在为皱纹操心,那是因为我没能在内心超越正在发生的一切。”不完美不代表降低生活的质量,反而给了我们全力以赴的决心,亟需帮助的萨藤仍竭力帮助他人——写信支持对方或是代付医药费,虽然她的时间和经济都不宽裕。

  或许萨藤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并不是一个榜样的力量,见证直面痛苦的非凡勇气和乐观,也不是一个老年人的生存智慧,分享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她让我们反思,当下的自己有没有付出足够的行动,譬如为实现宏大理想从枝末小事做起,譬如迅速挥别痛苦调整生活状态,譬如珍惜拥有的,将之物尽其用。痛苦和迷惘是逼迫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契机,但我们或许不必等到那一刻,因为当下就有许多事值得我们立即行动。

  ——丙申年读梅·萨藤《过去的痛》

  《过去的痛》读后感(九):七十多岁时,我会诚实面对内心世界吗?

  因为“独居”,我才入手这本书。好像所有关于讲“孤独”的书,我都乐于读。对我而言,敢于承认孤独的人,都是勇敢、诚实的人,也是有人格魅力的人。

  《过去的痛》,不负我愿。

  贯穿整本书的,是独居、园艺、动物、诗歌、回信、友情、自然。萨藤面朝大海,悉心养花,与动物相处。虽然是独居,但她并不孤单。丰富的生活,和诚实面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她,形成了完整的她——梅·萨藤。

  每天上午醒来,她都会安排时间专门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件。这些信件有来自陌生人的,也有来自通过通信从陌生人转为挚友的信件。对于生病的萨藤而言,回信是一件非常耗费体力的事情,但是她依然会做。有时候应付不来时,她会因为无法拒绝而流泪,她承认她的脆弱、敏感。然而想到很多来信者都是她忠实的读者,或因为她强大起来,她怎能不回信呢?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温柔,她收获的友情都是真挚、温厚、长久。

  即使是“老年人”(她这样称呼自己,然而我不认为),她一周内也会有两三天驱车去会好友,聚餐、交谈。交谈的范围从诗歌、文化、政治,到园艺、鸟类、动物。萨藤说,即使是独居,社交和工作才能丰富一个人的内心,才能形成一个人的个性。萨藤说,和她同龄的很多好友都已经过世了,所以每一次见面交谈她都很珍惜,因为或许都会是最后一次。

  对于好友,她会有因为诗歌去尊敬,也会有嫉妒,但是好友终归是好友。她就是如此诚实。

  写诗、读诗,是萨藤得以与疾病抗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布兰波过世时,正是她中风的时候,生病让她痛苦到无法为布兰波写诗,她难过到像个孩子。即使生病,几次她都以为熬不过去时,她仍然外出朗诵诗歌。看到礼堂座无虚席,她满心欢喜,早已忘记疾病。对,即使已经七十四岁,她依然为诗歌沉迷。

  人这一生,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奉献一生,是多令人感动的事。

  萨藤可爱的地方,还有柔软的内心,她会发现大自然的美,即使是简单的日出日落。从白雪皑皑的冬天,到植物园中嫩芽复出的春天,每一处的变化都可以引起萨藤的幸福感。有好几处萨藤描写屋前大海、田间小径,以及外出遇见的美好景色,都让我如临其境,心也会柔软。身处美好的自然中,无须多说什么,你只用身在其中就好了。

  她敢于承认自己对于疾病的抗争和恐惧,有几次她都以为自己熬不下去了。一个人独处的恐惧,让她非常害怕生病需要求助人时,无人照管。所以她很在意身体的健康状况,也会在身体有稍微好转时去会好友、朗诵。也会去烫头、去旅游。

  这样一个可爱的独居者,她的独居生活让我完全忽略她已经七十四岁。对诗歌的热爱,对好友的依赖,对动物的宠爱,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坦白,都让她是一个完整的人。

  《过去的痛》读后感(十):写日记也可以成为一个“家”

  这本书是日记合集,是作者在两个阶段写的日记集合,前半部分是她失恋后写的,后半部分是她中风后写的。

  从她中风,可以大致猜想到,作者不年轻了。因为这本书不在身边,忘了作者写作的确切年纪,但可以肯定的是70多岁。而前半部分日记和后半部分相隔应该不到5年,也就是说,她前一部分失恋的时候也差不多70岁了。这是当时令我惊讶的地方:70岁还能有恋爱的感觉啊?!然后因为没有被接受,还会痛彻心扉到感觉失去自我啊?!

  当然,估计热爱生活、敏感多思的老太太才能那么老了还恋爱,还失恋。这样的老太太写的日记,应该不会太难看吧。而且,她就是一个日记体作家。那么专业写日记的人,写的日记不会太难看吧。

  是的,日记体作家。我知道很多人写日记好看,但专门有“日记体作家”这个称呼也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作者梅•萨藤其实是个诗人,估计这也是她最看重的身份,此外,她还写小说,一生创作了50多部作品,拥有17个荣誉博士学位,曾在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多所大学教授过诗歌,1958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但是让她最出名的还是日记,而且就是70岁左右时的日记。

  看了后发现,果然值得一读。尤其前半部,毫不费力的阅读,却能带来不少思索。作者是失恋、中风后写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找回自我。从这个目的,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完整自我、对精神的重视。日记中,也处处可见对问题的思考,对精神的探索。然后,在书中,还有对好书的介绍,好句好段落的摘抄,还有园艺讲述,光是描写那些花的颜色,就已经让我收获诸多美好了。嗯,这些作者的喜好,也恰好是我的喜好,所以她谈得再多我都不嫌烦,反而觉得更好看。

  ”温柔是心灵的优雅,正如风格是思想的优雅,昨夜我不能入睡时得出了这个结论。两者都于质量有关,感情的质量,理性的质量。“

  “昨夜,我不愿读完罗伯特•菲尔普斯(Robert Phelps)关于科莱特《美丽的季节》(Belles Saisons)的概要。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吃完了一罐蜂蜜的熊,为了最后的滋味把罐子边舔了又舔。“

  这本书尤其推荐给同样爱精神探索、爱读书、爱花草的同学。另外,按照作者的说法,孤独的人和对生活没有作出承诺的人,也是她的读者。

  ”因为我独自生活,最近二十年来一直如此,所以我在孤独中写作。但这些天来我逐渐意识到有两种人对我的作品极感兴趣—首先是生活孤独的人,她们是寡妇,她们的孤独是“既成事实”;而第二种,是还没有对生活做出承诺的年轻人,既在工作也在爱情方面—对于后者,我这个榜样可能是有害甚于有益。我已经逐渐成了孤独生活的代表,这选择本身在对抗婚姻或生育方面是有效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