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孤独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08 21: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书》读后感精选10篇

  《孤独书》是一本由消失宾妮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书》读后感(一):致宾妮

  致宾妮

  希望你不会飘过几秒便终结阅读,毕竟这是我为之花过心血,字字如泣的文字压抑在心中已有许久,且完全真诚

  喜欢宾妮的时间不算早,从《未卜之遥》开始的,那时候的我,正处于对周边的否定与对自身否定的矛盾之中,看宾妮的文字没变产生了来自心中的共鸣之感。

  宾妮, 你是个少女,我知道的,因为你同我一般,盼在不曾存在的架空世界固执相信,比如,小兰和新一的相遇,那种渴求,我想只有在其中的人才明白。你是如此的现实,但仍愿在世界求得温暖,你仍愿意。

  我知道,你不待见这个世界,所以你选择与这个世界一刀两断,你说别人都想着 取得你什么,未曾真实地想理解你,懂你。那些话语简洁却直白,你有时也愿勇敢地向世界宣告着你的不愿与抵抗。-----你,一直在坚持你的内核,我知道的。而你也明白,人不可永远靠内核过活,所以你即使选择一刀两断也仍有桥梁----你的小说

  我同你一般,不爱着世界人与人相处的公式,内核对这世界本身就有抗拒,以至于时常感到自己深深的不容,但我们仍坚定,不愿随波逐流,但我们仍以孤独的名义存于世间。孤独早已不是你我的借口,只是我们对这世界的武装罢了。

  看《孤独书》的时候,我看到了些许你的影子。这证明了我们没有成为陌路。鼓浪屿与你的记忆承载了一种心灵交汇的通感,对不对?我想是的,与鼓浪屿相关的那个人他太了解i了,就如同亚瑟夫与琉那般的相通。我一直重视“理解”二字,我认为人与人的交往若没有“理解”二字,什么都是肤浅的浮云,然而看重“理解”二字的人,对待这个世界往往直接而干脆,决绝地让人觉得清高,总向这个世界亮刀子,让自己的孤独肝肠断裂地碎在自己的心理,不断地清醒冷静

  你曾说过,“孤独的人并不可耻”,周围的人大多不可理解我可以一个人吃饭行走做着那些“孤独”的行为,但我认为我们可以在孤独的气囊下被保护得更好,我们都不是善于交谈的人,所以唯有孤独才觉得自己与世界相处尚好。

  每当路过雅礼中学之时,便想起了你,宾妮,我甚至去雅礼的贴吧搜索过你,那是我甚至觉得与你相近不少。你曾说“日久见人心”才可真正相遇,与你萍水相逢到这一地步,我也觉得精神力量可贵。甚至,翻书间无意看到“消失”二字,我也会想起了你,宾妮。

  宾妮,你时常让我感到心疼的,你那些灼烧人地句子不过是无时无刻敲击着我,你的孤独,你的思辨,你的自我否定,你认为什么对于你都是无福消受,你这个女子,你本应得到的,你不应该如此为自己添罪。

  你曾说,你所想触摸的小说,都是以你自己的疼痛前提的,字字珠玑,只有你自己才知道的投射点,而我,只不过是一遍又一遍地寻找曾经痕迹。每次读你的文,都让我感到在灵魂深处与你对谈,太合拍不过,便也觉得,就算与世间不融,但仍在路途中与你相遇,便找到那些足以慰藉自己的点,弹跳了自己的心脏,也不觉得身体里原有的绝望气息,再没有了。

  记得你曾说过,三十岁以后才是你作为作家理想状态,我曾在微博@过你,说我仍在期待以你所认为成熟的状态下写的散文----还是最爱你的散文,发自内心的最爱,让我在失望尽头看到绝处逢生东西以及那些决绝。不知你看到过没有。

  前阵子看了《最后,我们留给世界的》 里面你的散文,你提到你的旧人,对不对。亲爱的宾妮,你那一生一次的许诺是不是你确定一切尘埃落定了么。但如你所说,那其中的美好已经遗失了,但你自己不后悔就可以了。我佩服你的勇气与决然,但我仍然惧怕这样的飞蛾扑火地为一个旧人好不好,不过其中的残缺也是人生中可贵的,对自己的残忍

  书评是一个契机而已。

  《孤独书》读后感(二):宾妮简陋小屋

  从七年前开始接触你的文,最初留下深刻印象的应是《双生殇》,至今仍不时想起那场发丝的纠结,那句“一方拼命吸取另一方的幸福”。

  这些年来,你的文字中一直有一份不变。现在想来,许就是那份冷静。置身事外,却又有切肤之感。

  大概正是因为这座小屋,才一直保持这样的文字。其实这些文字早已渐引我们走向你的小屋。每一场阅读都能窥得些许屋内的色彩

  希望你的小屋,在严冬不会寒冷

  谢谢多年来的伴随。

  这样写,是因为在微博看到这样的对话

  @他年 : 对@消失宾妮 说:总觉得这样自顾自对你言语或许太冒昧。满了140字又退回这里。一直觉得你是神秘的,似乎不愿让别人去猜你的心事,用一种决绝的方式把世界隔在门外。你冷静地叙述,并不苛求谁能懂。读了《孤独书》,便有这样的冲动对你说些什么。或许像这样,默默读你的文字,才是与你最好的交谈吧。

  消失宾妮:我没有不愿,因为“不愿”是不能阻隔别人的行动。但是我确实把世界拒绝在门外,这仅仅是,在世界彻底安全以前。时间是我的度量衡,在它的筛选下有人走近我的小屋。其实我屋内没那么多五光十色,一切都很简单,只是放着我所有简陋的安全感晚安

  《孤独书》读后感(三):失衡世界

  评论之前想先扯一下自己。

  我说过我不太写评论,因为害怕自己会对文本的误解或者曲解扭曲作者本身的主旨,评论不过是读者对文本进行单方面的解读和臆测,越写就越像是在暴露自己“其实我并非真的懂”。所以常常只写浅显的部分

  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愿写字,只将文字作为调侃工具。在家里呆着,看一系列教科书,一点一点发现书上的错误,揣测著书者对文本缺乏诚意。尽管是东拼西贴的集大成者,仍能从中获取很多尚未了解的知识。也因此回忆起《孤独书》里的情节,扣上新的经历体会感觉比初次看的时候离中心更近一些。

  7月的时候我大学毕业,但没有像许多同届生一样去找工作。从大三开始就一直处于迷茫中,连现在也是。内心始终参杂着不确定。于是应届毕业生变成了应届待业生。一年中我的心境变化了很多。高考那年因为轻信他人而落入不入流的三本院校,说服自己说起码是本科。我其实没有名校情节,但现实总是会用学历和证书来压榨你。也知道自己不够优秀,却总会发现更加不优秀的人正站在高枝俯视你。在与人交际,试探社会同时,也发现无数贪婪、伪善、自私功利人性劣根。真心不过是追名逐利路途上的玩物,经不起试探。于是又说服自己说这些只是世界上的微小部分,不能片面看待。

  但这些真的只是个别现象吗?

  世界正在失衡。

  负能量正在吞噬正能量。

  我想,也许宾妮想要表达的也是世界的失衡现象吧。所以她对着“如果电话亭”说:如果,这是个心灵能量大于物质能量的世界。

  《孤独书》中的文章结构一致地采用倒叙方式,在文章一开始便告知了故事结局,然后再进一步讲述造成这样结局的成因。除了《风神》外,其余三篇都以死亡结束,有一点宿命论的感觉。虽描写死亡,却并未让我觉得黑暗文学批评以“真、善、美”作为美学标准,如果将黑暗夸大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境地且毫无希望,那无疑是危险的。我并不认为宾妮是个悲观的作者,也不认为她在传递一些消极的东西。相反,我认为宾妮其实是将这些负面的东西转换成小说背景,实现一种负能量向正能量的转化。即是说,她在用负面的方式向我们传达正面的东西。

  她没有为迎合大众审美写作,只写给同类。很难说宾妮的作品属于小众,但确实有一种反抗大众文化的冒险意味。也许因为宾妮喜欢萨特的关系,其小说文本与存在主义描写世界荒谬、孤独者的失望和不幸并强调寓哲理于作品的特性有着明显的承袭关系。

  这本书集中表现个体愿望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将过去与现在、意识与行为并置,创造出人物内心与现实生活的交互时空主角往往是将自身欲望压制,然后在一次一次的抑制欲望的积累后遇到一个冲突的导火索,从而决定个体命运的转折。《罪孽焚城》和《惊游园》的主角是自杀,但这自杀又不同。琉和艾瑟夫是主动选择死亡来完成灵魂的永恒,而肖棠的自杀——将自己作饵食喂蟒蛇罗蓓奇,或许更可以看做是一种成全。一种被迫的成全。是一种不被在乎的人承认又对世俗天然抵触而毅然选择赴死的决绝,而且在赴死的时候还充满善意地成全罗蓓奇的胃。似乎有那么一点戏剧性,但又觉得完全是符合逻辑顺理成章的结局。想到这里就觉得心酸

  《渺渺》的结局是被杀。杀人者战战兢兢且充满悔恨,死者用灵魂的口吻为杀人者寻找理由开脱,多了一分宽容和理解。这里再一次提到死亡的永恒。隐去了死亡所带来的恐惧感,而是将死亡看做是生的永恒延续。表达了宾妮对死亡的认同。

  《风神》的温暖大概在于结局不是死亡,而是永生,但永生也有些悲怆。因为不相信,所以坦然接受,一切随缘。结局是宾妮对自身的定位,或者说她希望自己远离尘世,跟心爱的哈巴尔一同安静生活。其中我确实看到很多宾妮自身的(我个人以为的)投射,但是我不想写出来,只想在每次看到时心领神会后淡淡微笑

  小说中基本以女性视角叙事,对男性角色认知主要通过女主角的观察和猜测得知。也许小说也带有一定的女性主义色彩,关注女性(这里主要是少女)的生存环境和面临的问题,揭示特定时空中女主的心理需求,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行反思和质疑。

  本书对男性角色描写最多的应该是《罪孽焚城》,通过对话和女主角的回忆来完成人性格刻画和生活背景的完善。这篇小说在我看来很特别,故事时间基本为一整天,即前一天的晚上至第二天夜晚。两个高潮都在晚上。主角的身份也很特别,离家出走无家可归的少女以及运动天才加杀人犯少年可能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身份的边缘化以及故事的主旨让我觉得这篇故事特别吧。后来看《晚秋》,一瞬间就联想到了《罪孽焚城》。与其说是两个边缘人的爱情悲剧,不如说是两个相见恨晚知己相互陪伴的故事。果然,同类人一眼就能够辨认出,一天的时间就能让一个人心甘情愿选择死亡。也许确实可以算是琉和艾瑟夫的殉情。

  所以,后来我觉得我又有一点能明白宾妮对《晚秋》偏爱的原因

  扯回这篇评论的题目《失衡世界》,是因为我觉得宾妮描写的是负能量高于正能量的失衡世界——这种可能被预见的悲剧后果,可以看做是一种寓言,即是提出一种失衡的可能性。我把它理解为“拯救失衡世界”,实现负能量向正能量的转化。真的。每次我心情不好,遇到挫折的时候,翻翻宾妮的文字就会觉得被治愈到了。 宾妮的文字不是那种大声疾呼“要勇敢、要坚强、要不畏艰难、敢于挑战、敢于面对失败”之类的正面号召,而是一种隐喻式的哲理感召。

  :果然我写不好评论,总觉得怪怪的。 时隔一年再读《孤独书》,再写评论,是因为宾妮的这条微信:【今天——>其实我不知道怎么对待觉得我写得很“做作”的说法。今天又看到豆瓣的评论(手贱orz),说“能理解作者偏执地与世界为敌的孤独高傲的自虐心理”,过去微博上也有艾特我的,说她喜欢孤独书,推荐很多朋友但是只有一个有共鸣,有看完直接对她说“脑残非主流”,她很难过。先说一下,我没往心里去。可是你们懂的,我喜欢关注一件事的成因,所以我会想问题在哪。我怀疑过,我有没有宣扬错误的东西。我觉得没有。我喜欢写死亡,因为我认同决绝,而不认同忍让。当然,这也不重要。你会觉得我故事里的“梗”或情绪,是因为太敏感,其实没必要吗?】

  2012年11月7日

  《孤独书》读后感(四):最相似的灵魂。

  看完这本书已经有些日子了。

  就先说说书名吧。

  《孤独书》,太矫情了。消失宾妮取这样一个书名,其实我并不觉得好。孤独的泛滥成灾早已使得"孤独"这个字眼失去原本的隐秘和庄重,转而成为一种集体性的戏谑。我们或许都不会否认自身是孤独的,可我们不会把它摊到桌面上来讨论,有时甚至不太愿意承认这件事,因为我们都隐隐觉得,这是羞耻的,是不被主流价值倡导的,是痛苦的,甚至是不应该言说出来以寻求理解、共鸣的,因而我们收敛起内心的渴望,很少主动摊开那份踯躅在荒野的孤独。它是向内收敛的,脆弱的、压抑的,而她把"孤独"这样大张旗鼓地写进书名,后缀了气势宏大的"书",或许因太过庄重而显得刻意、矫揉。

  但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刻意避开对孤独的感受、探讨与书写。孤独虽然隐秘,但它并非安于沉睡在心底的困兽,它不断不断地打鼾,提醒我们它的存在。有一天,它会苏醒过来,并以一种温柔但无法抗拒的力量告诉你,我一直会在。所以,这是永恒的主题,是我们假装不以为意又不得不去面对的东西,尽管它大多数时候会弄得我们面目狰狞。

  《孤独书》共有四个故事。我不知道应不应该或者能不能够给孤独分类,但这四个故事似乎体现了四种不同质地的孤独。对理解与心灵相息的渴求;嫉妒;时间的无垠与永恒;在乎的人的肯定的不可得。我说不上来最喜欢哪个,但我更喜欢第一个故事《罪孽焚城》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我想,它与我的孤独的频率最接近。它探讨了——抑或仅仅是提及——理解、陪伴、背叛、死亡,足够残忍,又存有微茫的温暖。而我喜欢这样不彻底的东西。

  她很勇敢,勇于剖开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心底藏得最深的东西挖出来,裹上文字的外套,展给别人看。但那团东西是什么呢?

  我知道的。我能感受她,并且我亦该承认,她是我活过的这短短二十年里遇见过的,与我自身的灵魂最相似的人。我不太能够说清楚这是怎样的一种灵魂,但我知道的。在读她的文字的时候,那些时时刻刻都快要膨胀得爆裂的思想撞击,让我惊喜。

  她的灵魂深处充满了自我怀疑、否定和挣扎,她对这个世界怀抱着恐惧与抗拒,他们之间的矛盾无法化解,可她又对自身以及某些终极命题保持着严苛的坚守与敬重,这使得她对每一个故事、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有过很重的思量——我在字与字之间见到过无数次这份近乎沉重的思量的痕迹。但她不够聪明,也缺乏天才作家的灵气,她带着仪式感和使命感写作,但是她的语言苍白无力。她精心打磨所有语句,可它们还是显得十分笨拙。笨拙,但也足够真诚。这大概是,隐藏在精致的文字丛林背后,那克制过却还是喷薄而出的对孤独的诉求。

  我想,打动我的,就是她的这份勇敢、庄重和真诚。

  《孤独书》读后感(五):孤独书

  我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再也没有涉及有关孤独的话题。不是因为我终于得到我想要的喧嚣热闹或温柔陪伴,而是我在长时间的阅读观览中,觉得展示自己的孤独,或许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仿佛是在向人展示自己夜行的锦衣——会这么觉得,是因为我不认为孤独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我十分同意笛安在序言里对人的分类:认同了自己的罪,并以“世人如此”自我安慰求得心安的,是其一;一定要成为圣贤,鸷鸟不群,严于律己仿佛不活在这个真实的世界的,其二。而我或许是与消失宾妮在一个分类的,矛盾着,与自我周旋着,无法认可自己,也无法被理解纠集所在的其三。

  我知道自己罪孽所在,不能接受不能原谅,却又无法洗清它。只能背负着它,然后与自己搅扰。几乎每天都要发酵出一个问题,像是培养皿团团开放的菌群,意识界一块无法避开的斑。而我无处诉说,甚至不能付诸文字。因为它们甚至不能算是问题,我清楚答案的。不需要征询任何人。我知道结果。

  比如我知道我们都是要分道扬镳的,而此刻为什么还要高唱友谊天长地久,谁能伴谁走到最后,哪有永恒的朋友

  如果全部要说出来,我是个多么扫兴的人啊,这么多年小心翼翼粘贴黏合起讨喜的面具,我当然不舍得砸碎它。

  于是把这些东西,有了明确答案的问题,就留给我自己吧。入夜走在街上,带着不能诉说的问题不想回家。

  就是这个样子。

  我不是越长大越孤单的那一类人,没有仿佛逐渐干涸的池塘中水藻的不适感。而是相反,我幼时是孤单而没有玩伴的,长大了反而有了很多朋友,但是我依然保留着的一部分孤独,无法被化解,仿佛沙漠植物特有的基因,即使在潮湿的水乡也扬起孤傲的刺,不会因为连绵的雨变成柔软的叶。

  其实骨子里,我依然是个不讨喜的人吧,到底有什么是值得我不肯屈服于规则的,有什么支撑着我给我资格藐视我所身处的庸碌的。如果把这样的灵魂展现出来作为皮囊,一定是非常讨厌的,到底骄傲什么,到底有什么资格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表情。我是明白的,我不得不服从于规则,学会使用规则活下去,必须融入庸碌里面,不要被排挤到边缘。可是有一个我是不肯的,他像是一块在闷热濡湿中不肯融化的冰,不但不肯融化,还要用自己的棱角刺痛我,不让我变成可以装进任何容器的柔软皮囊。

  他在鄙视我。但又因为是我,而无法干脆地拂袖离去。

  世界和他相互撕扯,世界想要折损他,而他要让世界相信自己的气焰不会熄灭。我就是他们双方的战场。

  同样身为书写的人,即使我可能在很长时间内也无法达到消失宾尼的水平,无法构造她构造的世界,但我或许能懂得她想传达什么,哪些语句其实是自己最真实的写照,将所有的错误不顺,即使经过漫长的推拉,还是要返还给自己。我是懂的。

  怎么才能像是一些人那样,在生活的不顺意面前把错误都推给别人,自己只要哭泣控诉就好,即使心中充满悲痛,却不会愧疚。

  是我做不到的事情。装作幼稚装作无知,躲在长辈身后闭起眼睛让别人去解决,这是我做不到的事情。

  想要呈现出永远都成熟理智的样子,从力不从心到真正的素未相识的人事管理者也能承认我,花费了三年的时间。

  即使我也想过,如果我第一次接受某件工作时候做的不那么圆满,出了错,会不会被人当做小孩子去对待。

  又或许所有人其实一直也没有把我当做成年人要求,只是我自己对自己太苛刻。

  而一直没有说出来的话,或许写到这里已经昭然若揭。

  让我任性,不用承担。

  为什么这句话连写出来都会觉得大逆不道。敲击键盘心中宛如闯过惊雷。

  我明白,世界不会再给我一次任性的机会,既然我在幼时向往并追求者理智稳重,就不可能在我已经将近成年的时候再给我一次机会去像孩子一样任性。

  因为明白,才难过。人生短暂,我已经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

  而且我不能停下脚步。

  越走路越宽广,四面坦途,看起来也像是无路可走。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靠在枕头上,关起的房门发酵着屋里的温度。我读到一半突然想,如果我就这么沉睡,再也不醒来,也就是这样一种结束了吧。而我,我们这样挣扎着欢愉着过完冗长又渺小的一生,意义何在呢。

  只有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值得我用一生去追寻。

  gt;>>>夜久。

  《孤独书》读后感(六):或许我们已经不看郭敬明,但郭敬明总有办法让他及他的思想成为我们掏钱的理由

  消失宾妮的书,我以前只草草翻过四重音。在那个苦逼的年龄我曾觉得她是个有思想有文化对事物表层下掩藏的真实具有细致洞察力的人。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我看了全本书却看不懂她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说教不够洗脑,文艺不够清新,感人不够深刻……也许那些黑色的小故事下面掩藏着什么秘密?年少的我曾深深思考,这本书的内涵在哪里?但不多久就放弃了这个问题,同时得出一个结论:也许是我不够成熟。

  并不是我不能接受娱乐性质的小说,只是序言的暗示性警告我:你得从里面读出点儿什么,不然你就是不懂感性忧伤、不知人情冷暖、不解世事沧桑的傻X。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中二病也治得差不多了……在这个时候,我发现,消失宾妮出了本新书,名字叫孤独。

  所以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仔细接触这位抛弃了世界的、孤独的、用力地活着的女作者。

  读书过程很顺利,那些词句的形式与韵脚让我一瞬间觉得她在模仿严歌苓。但是严歌苓有的灵气,她没有。消失宾妮显然缺乏某种文章的逻辑性,这些故事不合常理,情节的设置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你没法在她看似通顺且搭配合理的词语里找到共鸣。这些文字只是新华字典的尸体碎片,排一排就成了一本书。所以我合上书,还是无法体会作者本人的‘避世的孤独’,或者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因为他们是“假的”。

  这次我已经不会傻XX地认为我没看懂了,不论你是否同意,我都要给它盖个戳:此书打着颓废文艺的大旗帜,看透心理学,标题党最喜。

  是的,我说的是郭敬明。

  他不管是玄幻校园穿越犯罪社会装会逼,都能根据大众心理挑出个词(参考本书——孤独。属性:文艺;等级:10级。),然后让旗下符合或玄幻或校园或穿越或犯罪或社或装逼风格的(较)大牌作者写个序,尽量往或玄幻或校园或穿越或犯罪或社会或装逼的方向上靠。无论你爱不爱四娘,总有失足的一刻掏出你的钱包为他的商业头脑买单,然后后悔,然后反思,然后有一天再重复循环。

  最后,尽管不怕人参公鸡,我也要总结一句。

  这篇评论的意思就是,不是消失宾妮写得不好,娱乐、情节、卖点、词句美丽统统都有了,作为一篇小说它真的很合格(不知道在哪看到,小说就是要读得痛快,管它有没有道理)。

  但是郭敬明钦点笛安提笔作序,说得那么有深意那么惊心动魄那么发人深省那么用力用力再用力,难免我辈会脑子转不过弯来,以为这次会买到满意。

  郑重告知各位豆瓣友,如果你产生了一点点购买的愿望,并且看完了此评以后还能保持心平气和(也就是说你不是郭敬明粉or消失宾妮粉),那么我劝你,醒醒吧,看清楚了我在这里告诉你,这本书就在柯艾水平标准线上,它真的不美丽。

  《孤独书》读后感(七):近乎于偏执的孤独

  四篇文章,每篇都仿佛有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有的是同样地境遇,有的是同样的情怀,有的却是同样年少轻狂时的冲动。

  第一篇《罪孽焚城》,压抑的家庭,人人都以为我想要逃离,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只是不知道怎么去爱他们而已。离开,装作自己是个叛逆的灵魂,不失为最好的选择。

  第二篇《渺渺》,起初以为跟之前看过的那部台湾电影有些关联,同样是两个女孩最初的青春懵懂,只是,这样的结局是我完全意想不到的。你,只是在跟过往自己的那些放不下搏斗着,以为自己什么都不曾真实的拥有过,可在别人眼里,你的幸福只有你自己没有察觉而已。

  第三篇《风神》,永恒的生命里最艰难的永远挥之不去的孤独吧。我不明白贺兰最后一次又一次的向人们证实着什么,无论背后有多少重重叠叠的刀疤,在人们不可企及的欲望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第四篇《惊游园》,让我想起了《游园惊梦》中大宅里凄凉的物是人非。奶奶,我也曾身处那样的夹缝之中,不被怜爱,心里有那样一个裂缝无法愈合,可每次都装作它并不存在。只是,我万万想不到,原来阿棠心中对奶奶的认可看得是这般的重,重到让她最后可以完全忽视与坤庭青涩炽烈的感情。

  《孤独书》读后感(八):你说,别害怕

  晚上读完孤独书,哭著脸红著眼发了一个微博艾特宾妮,之后便没有写隻言片语。得到她的回应和后来的明信片那都被我奉為恩赐,不过那是后话了。今天来说说这本书吧.

  笛安说宾妮的灵魂是住在岛上的,丰富的灵魂都是孤独的。这话完全戳中了我,这种形容总是很美啊。

  以这样的序言开始,让我们能用一种更加亲近妥帖的方式来读这部作品。当然也有很多人说,看作品要先抛弃任何人提的序,完全依靠自己的感知去解读作品本身,不受束缚和影响。这也许都要看个人吧。

  『罪孽焚城』 我居然也是希望最后琉和艾瑟夫以这种决绝的方式来对抗这个世界,打破常规,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我居然认為这样才是解脱,对於两个彼此孤独而又自觉身负罪孽的人来说,这样的离开才是永恒的守护。说到底这大概是戳到了我心里一直压着藏着的不敢去做的某些想法,而这大概就是悲观主义者的完美结局吧。

  『渺渺』 从一开始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诡异,说不出那种具体的感觉,尤其写到故事中两个女孩家境与周遭,就觉得特压抑,好像自己曾经经历过那种同在一个屋檐下受气委屈隐忍坚持的事情,但又好像过去了好多年从而庆幸自己活到今天得以远离那些不想面对的事。宾妮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里造就一种特别的气质,看得心很疼,所谓孤独。

  『风神』 我想和大家一样我是揪心著担忧著哈巴尔,希望它活著...还好它活著。想起了我们家以前养的狗,无一例外都没了,所以让我一直认定我们家是没有养狗的命,大家没有缘分。还记得初中那会,我两周没回家,再回来的时候我们家熊(给取的名儿)就不见了,据说是我奶奶交代不要告诉我,怕我会哭。当然,我还是哭了一场,至此都不敢再养狗,就偶尔逗一逗别人家的。所以看这篇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些和我没有多大缘分的狗狗们,你们在另一个世界里还好吗?

  『惊游园』 这部分我读了好几遍,我太喜欢了。第一遍是头一天拿到书的那个晚上,读到最后是泪流满面,那种揪心的感觉实在痛得无以复加但却恰到好处,可能要有些痛才会记得住吧。我甚至一度把自己代入肖棠这个角色,想想她奶奶的偏心和仇恨,想想她所要面对的,就好像我曾经经歷过,然后现在一起都过去了,那种类似回忆过去的伤感压得人喘不过气,於是失声痛哭,权当发泄。最后肖棠还是没有接受本能属於她的爱情,还是没能和这个世界和解,她走向罗蓓奇的时候我就没有痛感了...

  交代一下,这篇原本是去年十一月刚买来书,看完后简单记下来的当时用的是繁体,我就稍微做了下更改转换过来了,日后重写再仔细整理吧。

  今年三月,有个盆友来我家,向来不把书外借很远的我,任由他带去了江浙地区。到如今,还没回来。能分享一部我喜欢的作品给我曾经喜欢过的人,这种心情还挺奇妙的,呵。改天,重温的时候再来好好写一篇长评吧。不管怎么样,我爱你,宾妮,这是正经话。

  稍微补记一些吧。关于听很多人说,宾妮长相甜美,完全不应该走这种路线(。。。),ta们觉得文字晦涩难懂这些话,我向来就是不认同的。当然第一句我有些赞同,她的确挺好看的,这也是读了书之后才慢慢去揭开面纱而认识到的。我从来都是相信外在所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无误的,更深层次地去了解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不敢妄言我有多么了解她,但是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吧,不管那些故事有没有穿插一些属于她自己的情节,但那都是出自她的手,她的心,是能看出一些东西的。因此对于那些说她如何如何(贬义词)的人,只能说你们欣赏不了她的好,有人还懂得欣赏就够了。很庆幸,宾妮你没往心里去。随ta吧。

  关于当日买了新书发了书评和照片艾特宾妮就得到回复和明信片这件事,我一直觉得是我去年最幸运的事儿之一。我向来都是没什么好运的,所以很感谢她对萍水相逢的认真,它一度在我萎靡不振和支持不住的时候给我力量,精神的力量别人是没办法懂的。所以想说谢谢,继续走下去吧。

  你说,孤独,其实没什么的,别害怕。

  《孤独书》读后感(九):因为我不懂

  我只看了前两篇。

  我从没听说过“消失宾妮”这个文艺女子,因为我的眼睛被郭敬明、笛安、落落的光芒所蒙蔽过一段时间。虽然我认为他们仨的文字收到了太多的太过的赞誉(尤其是郭敬明)【四迷勿恼,可以无视】,但撇开那些不谈,我认为这本书不好看。

  实在的不好看。

  她把握故事的情节、脉络是极好的,非常条理,且富有节奏,不会让你看着一大堆废话而抹汗,或者直接来一个主题让你有些接受不了从而消弱了娱乐性。

  但我还是不喜欢,因为不懂。

  我不喜欢,我不懂、我认为不好看的地方在于——她写的这本书消极避世,总是谈论到死不死的问题,以及主角们扭曲的人生观和超乎寻常的胆量与疯狂,有些会把世界观未成熟的loli的思想崩坏的倾向,且未引起共鸣。我在里面寻找不到自己的栖息地。

  或许是我的错,因为孤独书是消失宾妮的,不是我的,是她独居的岛,而并非我这个外来人可以随意踏入的。

  我不懂为什么她总是喜欢生死离别,喜欢颓废,喜欢在主人公死亡的边缘吟唱着动人的挽歌。

  我不认为世上真的有艾瑟夫的存在,或者琉。

  倒是渺渺和幼幼是存在的。

  一种表面风光无限实则是粉红骷髅的婊子,一种则是安安静静却容易暴走的姑娘。

  但是尽管存在,也只是很少很少的百分之零点零零几。(乘以十三亿就多了)

  还有就是我搞不懂宾妮在这本书里想表达的是什么?——孤独么?彷徨么?悲恸么?绝望么?或者通俗一点,爱情?友情?

  我看不懂。

  我不知道里面的人物为什么要死。尤其是琉。

  我不认为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可以产生那种跨越生死的依恋与爱恋。(与之相反的,相比之下我认为《罗马假日》便很在理)我可以理解她对她的家庭的绝望与愤恨、失望,但我不理解她为什么不考虑更好一点的解脱方式呢?——离开。

  她完全可以离开——上完大学之后离开。我不相信她这样的女人养活不了自己,长大之后还需要寄人篱下,看别人的脸色。

  为什么要去死?

  你就没有想过报复么?你的妹妹,或者你的伯母?

  这些都没有想过,那么你爸妈生了你就是让你和一个杀人犯去死?

  因为你的伯母的推诿,所以你就要去死?

  你的死只会是让他们解脱了,少了一笔花销。

  你就不会活的更好么?

  比你的妹妹,好一万倍,哪怕是做给人家看。

  ——或者,你不做样子,你就是离开了,做一个普通人,那又怎样?死就死了?

  你的灵魂飘在上方,你可以看见,你可以听见,当遥远的日子过去后,医生们看着你们腐朽发臭的尸体说——

  嗬!两个殉情的傻瓜。

  之后再用刀子把你们黏腻在一起的脂肪分割开来。

  我不懂为什么你要杀人——周幼幼。

  杀人还是最后的事,从你选择的大学我就不喜欢你了——当然你也不需要我的喜欢,但同样的,你也不需要我的怜悯。

  我比较怜悯你,因为你的家境比我的悲惨得多。或许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而你是腰疼的厉害。

  我的确没法想象你生活的家庭,那甚至都不叫做生活和家庭,一般生活在那样的家庭里的人,要么过早成熟阴险歹毒心狠手辣,要么心理扭曲是个笑面鬼。

  很可惜啊,你是后者。

  但是我更没有办法想象你为什么喜欢马森(是叫这个名字吧?)这个懦弱的人。就像我们学校里面的扛霸、混混。

  因为他炫目的笑脸,潇洒的话语,对吧?

  为什么后来你有选择那个很普通的大学呢?我同样不理解,你为什么没有看出,在你、渺渺和马森的三人行中,在你和渺渺的争斗中,为什么不知道,你们之间没有胜负?

  似乎是因为你很幼稚。

  幼稚到死。

  但又情有可原——因为你没有其他可依靠的人。

  在遇到渺渺之前你是独自一人,lonely并且alone

  遇到渺渺之后你又是生活在她绚烂的光环下,羡慕着她有着可以羡慕的过去。

  遇到马森之后你便感觉马森是你可以依靠的人,起码你就是这样认为的。可惜姑娘,你运气不好,你错了。

  有的人运气好,可以在错的时间碰上对的人,谈一场恋爱,尽管是无疾而终。

  但有的人运气不好,在对的时间碰上错的人,痴痴傻傻疯疯癫癫,就像你。

  我不知道宾妮为什么要把你塑造成一个这么悲剧的人物——杀掉渺渺之后还要收拾烂摊子。我无暇去想你是怎样毁灭线索与证据,但我想我可以遇见,案发之后,马森绝对是第一个提供线索的人,在渺渺的尸体被找到的时候,他一定是哭的最大声的人。

  并且对你毫无眷恋。

  你就是飞蛾,去扑向烈火。

  虽然我不怎么喜欢,但还是感谢宾妮,因为书的本身不好看,但是故事,足以让看一个下午了。

  晒着太阳,偶尔抬头看看对面的窗户,看看窗户里书桌前写作业的挚友。

  因为曾经,我是渺渺,她是幼幼。

  我没懂,所以给一星。

  《孤独书》读后感(十):消失宾妮,女,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者

  内容简介 · · · · · ·

  《孤独书》收录了四部中篇小说:《罪孽焚城》《渺渺》《惊游园》《风神》。

  《罪孽焚城》描写两个亲情边缘者的末路狂欢。《渺渺》之中两个少女彼此生命中所得与不得的对比激起了绚丽花火。《惊游园》里少女阿棠费尽心力要让这世界正眼看她一眼。而《风神》展现的则是“永生”的风神所 ...(展开全部)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作者简介 · · · · · ·

  消失宾妮,女,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者。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任《文艺风赏》杂志文字总监。作品以极高的精致度和完成度著称,2007年底签约最世,在《最小说》上刊载作品,以阴冷而温情的文字见长,擅长用文字发掘人性中的细节。在读者中拥有极高的人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