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太白全集(全三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9 20: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经典读后感10篇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是一本由[清] 王琦 注 / 李长路 点校 / 趙威 点校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169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一):侠之大者,“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直以来,学界惯例般地认为李白终其一生努力悲剧告终,都是因了他的青春诗人气质和盛唐的胜利。他的失败也是因为他缺乏政治智慧天真地希望能够得到明君的赏识以至“东山起济”。这些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很说得通——这是文人的通病嘛。于是学人们不经论证,就站在这个话语前提之下讨论李白。不客气的说,乃是一叶嶂目,不见泰山。这不移之论,其实很站不住脚!

  李白的确是天真的诗人,也的确从未放弃济世的努力。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李白缺乏政治智慧,或者目光浅近。李白有他的历史局限,但是我们更可看到他超拔的才华。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学文章,历诋卿相”!如此大才,岂可简单以一句天真和青春就概括他的执着

  李白常以仲尼自居:“君看我才能,何如鲁仲尼”。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才华的高度自信,另一方面恰可见出他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之深。学者们作出上述结论的依据,大体根源与此。然李白自己似乎并未在儒道之间显现出明确的倾向性。“仲尼欲赴海,吾主之流沙”,显然二者并举,并无先后。李白出川时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家远游……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到此为止似乎该算是儒家的思想。但与此几乎同时的诗中又说:“明朝散发弄扁舟”。

  那么如何调节“入世”与“归隐”之间的矛盾呢?李白自然而然地找到了一种他者,来维系精神上的平衡。我以为这个他者便是“任侠”。

  出川前的李白大抵的确是个深谙纵横之术的侠客。魏万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自己常自诩的鲁仲连,恰就是个侠客式的人物。李白自己的诗作中更是常有出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韩非所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李白兼而有之了。

  那么,李白的政治思想是否也受到这种“侠”的精神的影响呢?且看他的《扶风豪士歌》。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李白显然有意将“侠”引入他的政治思想中。

  何为“侠”?借儒家的一句话,乃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李白其实早就参透“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真谛。他洞悉人生短暂宇宙永恒“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今照古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却从未真正成行。即便是晚年归隐庐山,也是闻诏既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可见寻仙访道并非其真愿。李白一生苦苦追寻,只为“申管晏之才,谋帝王之术”!并非是天真的奢望幻想。如果说二十多岁出川时的李白还有青年轻狂的话,那经历了一番宫墙内的勾心斗角,被赐金放还的李白还可能不通彻人生的残酷么?晚年的李白慨叹“我本楚狂人”的时候,心中是何样的矛盾、痛苦!人生的理想不能实现,超群绝伦的才华无处施展,压抑愤懑充斥内心

  李白想要做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行动无疑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力,这伟力震盲了我的听!

  长安何幸,大唐何德?!李白来而复去,大鹏起而复陨!

  吾自幼年起诵太白诗,闻太白绝笔,常垂泪而泣!今录于下,兼怀太白!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2006.5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二):他的生命,注定飘零

  我无意再现历史,在这个充满可能性世界里,我只代表其中的某个声音。    常想象假如李白生活在蛮荒时代会是个什么样子。也许草叶连缀的短裙代替了一袭长衫蔽体,疯狂杀戮的身影代替了充溢心胸的郁郁诗情,汪洋恣睢的大手笔变成暴虐无以驯服的蒙昧性情。在生存竞争尚未形势明了的年代里,上天拒绝了李白的出现。石器时代的李白,应该是个矮小精悍,肌肉发达野蛮人,有着喜怒无常心情和一双混浊嗜血的眼睛。    其后的岁月,经过无数个没有名字的年代,千里神州逐渐有了些生气。夏孽无道,商周近了;百家争鸣,春秋到了;三国鼎立;秦汉过了。也许李白曾出现过,不止一次的,作为商人,侠客,道士,刺客或是纵横家,。但是李白最终没有出现。老天似乎特别看重他,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漠视和忽略。也许天也知道那个终属文人的孱弱身躯承载不起兵荒马乱战争岁月和太过激荡不安灵魂。那个注定将会璀璨夺目却又漂泊无依的灵魂长久的徘徊在世界的边缘,沉睡于时空的盲点,随着岁月的流逝颠沛流离等待在无限未来的某一瞬间苏醒,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轮回或是重生。    于是时光之舟一下推送到了唐代,那是一段浮华绮丽而有喧闹繁华日子,充斥着明亮色彩饱满张扬的线条。神放心了,于是不朽的诗魂悄悄降临人间。    时光流转,许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从前人的叙述中想象起那些曾经鲜活的存在过却早已风干在记忆中的日子。仍旧坚定相信唐代是整个消逝岁月中少有的充满生气的时代。关于那些帝王与臣子,征服与伤害的事,我一件也不想说。中国的历史早已习惯了战乱,太多的分分合合和更替转换使向来为国人标榜的文治武功只能成为万里江山画卷上凝重而唐突的几笔。喜爱唐朝,仅因为那是一个真正属于诗人的年代。无法忽略那种从平静的,轻松的,明快的,淡薄的亦或偏激的,沉重的,晦暗的只言片语下渗透而出的蓬勃思想。当然,唐代也属于李白。    可是,不知为什么,历史于我而言总能引起一种深深的怀疑和极度的不信任感。总认为,历史应该是位风烛残年老人,絮絮叨叨回顾往事的同时丢三落四;或是安妮宝贝笔下冷淡落拓的女孩,黑如盲眼的发下掩着曾经沧海的心情,扑朔迷离的眸中深藏着真正的忧伤。唐宋的风尘,元朝的烟,无数真诚或是虚假的纪念。几千年来,人们义正词严的为心目中的天才涂抹了太多媚相,几经夸张,粉饰,变形,于是今天,我们所见,所有画上的李白都有一颗永远高昂的头,所有文字中的李白都有一张超脱尘世的脸。    李白,那个迷一样的人物,在久远的模糊真实虚幻的年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梦回唐朝......    我总觉得,那个告别长安之前,踌躇满志的青年,并不是真正的李白,尽管那时的他以才华初现。可是奢华的物质,幻想的功名纸醉金迷的日子,生命被诱惑着滑向精致堕落的深渊感谢李白,感谢他不羁的性情,感谢不拘小节的习惯,感谢无数个决定命运的瞬间。终于统治者厌倦了。请回吧。于是宿命的在某个白天或是夜晚,某个失望悲伤或是挥泪作别的瞬间,诗人的禀性悄悄醒转。    总是疑惑,李白的一生,为什么总在漂泊?于是想到了安史之乱。繁盛之极,衰亡之始。雍容华贵面容掩不住颓废空虚的内里,貌似坚固的铜墙铁壁在尚未抵抗之前已经分崩离析。后来便有了战争,有了流离失所,有了聚散分离。对于这一切,我感到平静,总觉得是和平暗藏下战争,苦难孕育着诗情。李白,这个充满矛盾的天才,这个文明时代的浪荡子,这个必将把自己文字流传千古的巨人,他的生命,注定飘零。    突然觉得,李白是个很理想主义的人。想做官,却又不得其法;想遗世独立,却又难以割舍。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幸福。突然觉得我们都是很理想主义的人,不知疲倦的理想化着理想中的李白,生活或是希望………    课本上,插画中的李白依然高昂着头,文字中的李白依旧有着超凡脱俗的脸。可是我看的出来,他们很寂寞,那些饱经季节沧桑容颜僵持在岁月尴尬的寂寞里。我明白一个生命依旧飘零,在我们若有若无的纪念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那个童话诗人喃喃的轻诵着。他也离去了,在某个寻梦的白天或是夜晚,连同他的妻子儿女。忽然觉得他们是那样的相似,无以表达,仅以此诗纪念那个不朽诗魂的一世飘零。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三):李太白

  且看当年之“诗仙”,潇洒倜傥,风流文采胜蓬莱。一身朝服,长身玉立,眉目如画,目若朗星,举杯欲饮,酒入豪肠,七分酿就诗意,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此飘飘欲仙之凌云气,吾辈俗人何能及?

  太白目光深邃,却又毫不掩其率性纯真,有如日月星辰。遥想当年豪气压群雄,竟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回想当日之情景,真欲仰天大笑震苍穹,真不愧“谪仙”之雅号。蔑视权贵,不与世俗鄙薄之肖小同流合污,甘愿清贫,美酒为生,酒壶当枕,如孤苦飘萍浮于污糟浊臭之乱世,亦不改其率真豪放之本性,与天下豪侠之士为友,以怀抱自然本性为乐。胸怀一身血性,访群侠,逍遥游,玉树临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此乃谪仙人,真男子也!

  目光如炬,直射世间群魔小丑,对酒当歌,我辈潇洒疏狂人,超凡脱俗摒尘埃。天上神仙千万之仙气,不及太白饮酒放达一捋须!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四):《李太白全集》读书笔记(一)

  《李太白全集》读书笔记(一)

  李白的诗文集注,传世的有南宋的杨齐贤注的《李翰林集》二十五卷,元代肖士贇删补杨注而成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二十五卷,有明代胡震亨的《李诗通》二十一卷,清代王琦注的《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前三种集注都是只注诗而不注文,王琦注本则注释了李白的诗和文,这是与前三种集注最大的不同。此外,王琦注本还收录了前人的一些注解,并且对其中有疏漏的注释加以补充解释。读完第一册半本书,感觉到王琦注本注释太过详细,颇耗时间,这也是这个本子的一大特色,辑录了丰富的李白资料

  第一卷是李白的古赋,共八首。

  从第二卷始,一直到第二十五卷,便是李白的诗歌了。本书按照体例划分李白的诗,将李白的诗分为古诗(也就是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第二卷)、乐府诗(第三卷—第六卷)、古近体诗(第七卷—第二十五卷)三大类。

  先说说李白的古风。刘克庄说:“太白六十篇中,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循径而窥,又觉易尽。此则役于风气之递盛,不得不以才情相胜,宣泄见长。”此说中肯,却不甚全面。我把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分为五大类,即理想抱负诗、指言时事诗、感伤诗、寻仙诗、讽刺诗。

  一、理想抱负诗。这一类诗,李白自述七理想抱负。如他的文学理想是“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从这一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李白的文学思想,“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即鄙薄六朝的绮靡诗风,倡导清新自然的文风;另外,这一类诗还包括李白自比为大鹏、凤凰、宝剑,“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可以看到一个意气风发自信自强的李白,还有李白自比鲁仲连、杨雄的诗,他蔑视权要,自比圣贤;还有一首是反应李白功成身退理想的诗歌,其十八。这类诗歌反应的是一个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积极入世的儒生。

  二、指言时事诗。这一类诗多是以事件描写来表明自己的人生信念。包括其二讽玄宗废后立新事、其六其十六写边塞战事、其三十四刺征讨云南事、其四十八写秦皇劳民伤财,不识民间疾苦、其五十三写战国之乱喻安史之乱等等。这一类诗,在言事时,还透露出李白不惧权要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讽刺精神。

  三、感伤诗。这一类诗歌较多,大抵在感时伤事、大道日丧、君子不遇而小人得势、归情思乡。感时伤事、大道日丧之诗,如“人生鸟过目”(其二十三)、“道丧无时还”、“世道日交丧”等;君子不遇而小人得势如“君子变猿鹤,小人为沙虫”(其二十八)、“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其五十四)等。这些表达自己不遇明主的诗,还通过美女不遇夫君的诗隐晦地表达出来,如其二十五的“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归思之作有“感物动我心,缅然含归情”(其二十二)。我们说见落叶而悲秋,那么你就是诗人。的确,感伤是诗人的常客,李白也不例外。不过李白的感伤诗除了伤自己年迈无力效国之外,多是对于民族国家的感怀之作,虽然自己不遇明主,但李白有着自己特立独行不易气结的操行。

  四、寻仙诗。寻仙访道一直贯穿了李白的整个人生,他早年还受道教符箓,他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李白的古风诗中也不例外,寻仙无处不见,贯穿在我所归纳的这五个内容内,如“惟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其四)、“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其五)、“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其七)、“我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其十一)、“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其四十一)等。我们都知道李白喜欢寻仙,除了我们所知道的他受道教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他呢?我想《古风》中的寻仙给出了一些答案。在这些寻仙诗中,大部分诗歌,李白会感叹自己年迈,希望成仙从而用住青春。此外,有的寻仙诗也写了富贵贫贱仅是朝夕之事,寻道成仙才能解脱。还有的寻仙诗写自己的不遇,只能寄情于天地之外。还有如前面所提到的君子不遇而小人得势,君子就应当驾鹤仙去,如“君子变猿鹤,小人为沙虫。不及广成子,乘云驾轻鸿”。

  五、讽刺诗。李白是天才,他有资本足以傲视群雄,他能够吟唱出大快人心的讽刺批判诗歌。在这些讽刺之作中,李白把矛头对准了那些权贵,“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其二十四),写出了权贵的专横跋扈;李白也敢于借武帝与陈阿娇之事讽刺玄宗欲废后立新;同时,李白也嘲讽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雕虫”,他们不过是借诗赋取科举、干禄位而已(其三十五);此外,李白的古风中还揭露了那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其十四),还有不以战争带来的灾难,“将赴云南征……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我的五分法或许不甚严密,正如五环一样,环环相扣,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比如寻仙诗中也有讽刺,秦皇寻仙即是讽秦皇不体恤百姓;寻仙诗中也有感伤,伤己之老矣;指言时事中更带有强烈的批判讽刺之意;理想抱负诗中亦包含自己对于寻仙的痴迷。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五):羁

  羁是一个让人情感交集的字,若在古代,有两种人多与

  这个字形影不离:一是游侠,二是落魄文人。羁字里的

  两个词语:不羁和羁旅,都似乎是他们天生里无治的病。

  于今现实生活里这两种人大概都已经不复存在。但某种情

  怀在人性里应该很难抹去。“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羁字所包含的情怀便是这里面的一分。

  而最古典的情怀在我,极为浓稠地凝缩在温庭筠“天涯孤

  棹还”的吟唱里。或许不单单是我,由古而今,由近而远,

  许多人都可以用情感残缺来形容,至少众多的古人是如此,

  譬如蒋捷,譬如温庭筠,也譬如李白。这种情感残缺让他

  们很容易地流浪于四处,用羁旅里的相遇与离别来完整他

  们的情感。尽管大概这仅仅是饮鸩止渴。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六):《李太白全集》读书笔记(二)

  读《李太白全集》随想

  前些年,有本《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的书借李白火了一阵,以“古惑仔精神”猛赞李白。李白做梦也想不到千年之后会有人把他比作小混混。

  读完《李太白全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李白驳杂的思想。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对李白的阐释就能充分展现李白驳杂的思想内容:“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李白思想首当其冲的当属儒家入世济时思乡,他渴望建功立业,喊出了“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的心声。同时,李白又是受道家和道教思乡影响很深的,寻仙求道可谓贯穿了李白的一生。儒家主入世,道家主出世,两种完全对立的思想却统一在了李白身上。李白以“功成身退”来化解了这样的矛盾,他想象着自己能够先成就自身的功与名,然后再出世,放浪于江海。可是现实却并不等同于理想,李白在得罪了朝廷重臣之后,便被玄宗赐金放还,从此,李白的政治人生也就开始转折。此外,李白纵横家家的烙印也很深,在他的诗文中,出现了一大批侠士刺客烈妇形象。

  说起李白,我们耳熟能详,会有一大串关键词窜出脑海,诸如诗仙、天才、浪漫、反叛、张扬、个性等等。世间自信自负的人很多,但李白只有一个,李白以诗闻名,在他的诗歌中,读者可以切身地感受到雄浑壮大、积极向上的盛唐气象。历史和人民也选择了他也不是巧合。如果从文学接受现象的角度来看,其中还有不少值得深究的地方。

  李白的自信,来源于他的天才。他以大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凤凰(“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宝剑(“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自比,在他的诗歌中,一个情感饱满、个性张扬的自我形象光彩照人。李白以诗闻,但诗人却并不等同与政治家。李白天真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能有一番作为的政治人物,但尔虞我诈的政治现实却给了李白当头棒喝。李白敢于言别人不敢言,敢于做别人不敢做。这样的人是值得赞赏的,但也注定了李白不能够在充满利益与狡诈的官场站不了脚。假设,李白不是一个那么张扬的文人,他的脾性稍微有所收敛,那么他也许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政治家李白。这样的话,世上就少了一个“诗仙”李白,文学界思想界就少了一个足以照耀乾坤的文人。世上的政治家太多太多,但思想家、大诗人却寥寥无几,我们不需要李白变成一个蝇营狗苟的官僚。

  李白最后以一首《临终歌》(诗题原为《临路歌》,)结束了他高蹈的人生,诗句仍旧铿将有力,但多了几分无奈与伤感:“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七):《黄鹤楼》与《凤凰台》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南风之薰(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4619424/

  与儿复习太白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一作“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太白诗,家里有的除了几种选本之外,比较完全的就是清代王琦集注的那一部《李太白全集》的中华书局排印本。这一部书,凡三大册,记得还是在复旦读书时,在校园门口的那一家小小书店里购买的。如今,这一家小书店恐怕也已不复存在了吧,上次有事路过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进去看了一眼,好像是没有看到。

  这一次复习的时候,便把这一部全集又翻了出来,在中册里面找到了《凤凰台》,把王琦汇集在那里的各家评注,上上下下地看了一遍。王琦引了刘后村的一段话,曰:

  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语,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

  崔氏在黄鹤楼“压住”太白,这已是常谈,也是“佳话”,因为太白这样的高才大能,有人能够这样压住他,让他不敢出手,实在是有点难得,也可说是不大容易也。刘克庄在这里下了一个按语曰“古人服善”,也就是对于好东西的服气。

  但是,太白到底是服还是不服,实在有点不好说。历代诗评中,对于崔李之间的这一段“服与不服”的公案,爬梳得很细密,当然实际是怎样谁也说不好。王琦引《诗原》云:有沈佺期《龙池篇》,崔颢笃好之,先拟其格,作《雁门胡人歌》,自分无以尚之,别作《黄鹤楼》诗,直出沈氏之上。李白压到不敢措词,别题《鹦鹉洲》,而自分调不若也,于心终不降,又作《凤凰台》,然后可以雁行无愧矣。

  从这里可以知道,太白在黄鹤楼的“服善”,只是“识货”,但内心却并不这样容易低头,在《鹦鹉洲》上争胜了一回,还是因为“识货”,自己知道依然有点比不过,便又“服善”一回,而服善的别一面却是于心终不降,在《凤凰台》又争胜一回,终于可以雁行无愧了。说太白气傲不服当然可以,但从《鹦鹉洲》到《凤凰台》,从中就可以看出来,后村的话还是说得对的,太白毕竟对善还是服气的。如今的人,却有可能只知道不服,至于那个“好坏”,就有点弄不清楚了,亦即所谓“好坏不识”也。

  自古论者一向是喜欢“拖一个尾巴”的。本来崔李“公案”在这一个“雁行无愧”当中也就可以结束了,却偏有人还是“余兴不减”,在崔李的《黄鹤楼》与《凤凰台》之间再想分出一点高下,曰“调当让崔,格则逊李”。这里说李诗格高,无非是指最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而言,以为“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其实,长安不见有什么不好,不见长安,浮云蔽日才见得分明,见了长安,谁保得准就一定不会成为那样的浮云呢?由此设想,乡关之念,格亦难言不高也,何必在长安与乡关之间,妄分高下耶?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八):李白《月下独酌》

  quot;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伟大诗人李白深知酒的

  重要性,喝酒的时候

  则恋上了月,捉月的时候

  玉佩则留给了身后的美人

  醉耶醒?长安道上的

  青影则一定要瘦,要闲淡

  手中不妨多些篱边的霜菊

  好歹这也是一片高远的天

  从前在敬亭山闲坐,举杯

  望过绵延的江水,有白帆

  一曰名,一曰利,来去两系

  三两只秋雁不经意地飞

  末了会会古人,且卜上三卦

  入为儒,隐为道,逃为禅

  而今三者浑然不是

  明月独我是一个凡人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九):魏晋遗风———莫使太白逗女孩

  李白的诗,确实不太适合逗逗女孩。倘若说要帮兄弟撑腰,那还差不多。从前是极喜欢太白诗的,大概是年轻气盛吧。现在仅是喜欢,老了或许会讨厌他。李白写诗确实不太有顾忌,后世文学界,词有柳永,小说有曹雪芹,气质与其都有几分相像。文学最高的境界,就是没有境界,不在乎所有标准,而自造境界。杜甫是讲唐代以前所有的诗催熟了,说是最高峰绝不为过。而李白却是往另一边走的,虽然他的诗中也有鲍照、谢眺的影子,留给后世的更是一座不易模仿的山巅。

  诗歌大概与诗人有极大的联系,小说则不一定。《红楼梦》倘若说是沈万三写的,我也觉得好。作者只是用来让考据癖的存在更有意义。而李白的诗,《将进酒》若是杜甫写的,我觉得大大不好。但安在李白身上,真是令人为之一震。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共销万古愁。有人说此句不好,太过口语,只适合低龄爱好者。我觉得这样读诗是万万不可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虽是简单,也不高雅,人人会背不代表他失去了诗歌的美感与价值。诗歌的欣赏极具主观性,只要有了共鸣,是可以不顾其创作技巧与用词好坏的。杜甫诗歌的技巧甚好,所以学诗要看杜少陵集。而初学者,是切不可轻易看李白的。因为他格局未免太大,常人又难驾驭,一学就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写的是江湖的腥风血雨,实则完全李白化了。传说大唐李白剑术第二,倘若是真的,就不难解释李白诗中的豪放了。曹操,是帝王诗人;陶渊明,是农民诗人;李白,是剑客诗人。可见,诗歌也是有阶级一说的。《江夏赠韦南陵冰》中,李白写道“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典型的要去破坏公物了。大概李白就是如此,真是尼采口中的“超人”,生来就是要打破所有价值体系的。

  李白的诗里,不出现酒是少的,好像总要喝两三杯酒才能写出好诗。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太夸张了,但也只有李白配。《月下独酌》是写酒与月的典范,月将影,月徘徊,都是营造气氛;我行乐,我零乱,才是正题。太白饮酒,像极了古希腊的酒神祭祀。最后一段又转为悲凉,“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是人生所有悲欢离合的本质,略带了些虚无主义。这首诗极美,月美,酒美,人更美。另一首《把酒问月》,是剔去了前诗中的狂欢,将最后那点虚无感完美发挥的。起句极显霸气,“春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想问天问大地,也想迷信问问宿命,我能想象,李白必定不是哭着问的,而是指着把长剑问的。中间写月的皎洁清新,然后是嫦娥白兔,忽然又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倒有《春江花月夜》的意思,但也不尽然。李白这首诗的悲中仿佛带些嘲笑,倒是另一首诗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却是满满的哀愁。所以说,诗人总是悲伤的,就连李白也不能例外。

  李白写景的诗也自是一绝。《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虽有几分模仿崔颢《黄鹤楼》的嫌疑,但也真只有这首诗能与其拼美了,历史的格局不输,景色的浩大不输,情感的释放不输。太白又有《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间两联写得是波澜壮阔,可惜在湖北时未赴长江一游。《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太白诗中的上上之作,我曾听过这首诗近似越语的朗读,比普通话可要美得多。但此并不像诗,倒像散文,像王勃的《滕王阁序》。天台一万八千丈,李白的诗中很多数字类的组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大概也信奉马克思主义,认为量是质的精确化吧。这首诗和《蜀道难》类似,生字极多,不好读,读起来却舒服地很。杜甫少有这种诗,他的《兵车行》虽长,但越读越想哭,继而要哽咽了。

  李白的七绝一向是诗坛的巅峰,连林妹妹也喜欢的。这说明了,李白不是那种只会写大场面的诗人,他是既可雅又可俗的。《清平调》一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感觉李白卸下了装甲,回家见老婆了。男人不只一面!大概说得就是如此吧。李白还写过首《长相思》,可说是词的先声,“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摧心肝。”延伸下去,还有李白送朋友的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想必如果李白生在宋代,许会投靠梁山泊,当个“铁笔书生”之类的。

  总得来说,李白的诗并非完美,但却是独一无二的风格。但看多了,未免有些重复。好像口号是好的,叫得频繁,听者就会厌倦。李白的诗还是不太适合逗女孩,结义的时候倒不错。真要逗女孩,我会建议温庭筠的诗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