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ABC谋杀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ABC谋杀案读后感10篇

2018-02-09 21: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ABC谋杀案读后感10篇

  《ABC谋杀案》是一本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页数:407 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BC谋杀案》读后感(一):说一个谎言,圆一个谎言,我们爱的多么危险

  2012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在床上读到三十一章——卡斯特被捕归案,接下来由波洛与嫌犯对话。当时我以为小说的悬念就此完结,因为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忙着去给兄弟接亲,于是也没有读完。

  睡前草草想了一下,后面大概是分析凶手的动机和心理状态,冷不丁的还觉得凶手给波洛而不是警察局或者报社寄去匿名信应该可以视作本书的一大bug。沾沾自喜之余,倒头酣睡。

  拖了两天,读完最后剩下的几章——结果却是大颠覆。

  我不得不佩服阿婆,哪怕之前把卡斯特安排为凶手的痕迹明显、甚至可以形容为毫无节操,我还是一步一步落入这个陷阱

  直到波洛解开最后的真相,靠,其实我早该想到!

  关于无差别谋杀,相比起情杀、仇杀、或者类似于开膛手杰克之类的案件,其实要处理起来要更为困难一般而言,谋杀事件发生以后,对其推理的依据往往都会建立在犯罪者的动机之上——比方说如果甲死了,那么其他人是否会从中得利?这是对案情抽丝剥茧的根本所在

  要么凶手就是个疯子

  开膛手杰克在英国犯罪史上尤为著名。当时英国发生的这起连续杀人事件,受害者在人际关系上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有性别以及其他外在的因素存在共同点。它或许是一起无差别谋杀,凶手是一个人;又或者它根本是由不同的人完成,而从第一个以后的某起案件开始,嫌犯为了不使自己被怀疑而采取类似的手法。

  最后这起案件被英国警方鉴定为同一人完成,成为历史有名的悬案。

  相比起来,ABC谋杀案看起来比开膛手杰克更有资格称之为无差别谋杀:受害者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可以说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同时受害者之间也并没有共同点。它完全符合了所有人一开始对它的猜测:凶手在按照自己的规则杀人,而这些人与凶手本人毫无关联;谋杀对凶手而言只是一个自我满足过程

  当然,大名鼎鼎的波洛最终还是看穿了这场看死无差别谋杀案的本质,而让他首先对这场谋杀产生怀疑的正是为何凶手会将匿名信寄给自己而不是警局以及报社。

  为了成全一个谎言,往往要在周围堆砌更多的假象。说一个谎言圆一个谎言,我不怪人类虚伪,只怨自己太蠢。

  怎么说,以后读书该多用点脑子,深以为诫。

  《ABC谋杀案》读后感(二):文学魔术师

  依字母排序的连环谋杀,

  耐人寻味的犯罪心理,

  手法多样且偏执的变态杀手,

  似是而非蛛丝马迹

  若干重口味犯罪现场

  ……

  一切,只因为贪婪

  布局精巧,

  出乎意料情理之中

  凶手就在你身边,

  抛开以上对阿婆的经典评论不说。

  谜底揭晓的那一刻,

  不是意外,

  不是震惊,

  不是恍然大悟

  而有一丝愤怒

  原来,一切,只因为贪婪!

  凶手只是凡人

  没有超凡的智商

  没有不幸童年

  没有不堪回首苦难

  有的,只是贪婪……

  多么无趣、多么俗套、多么缺乏新意!

  不似《无人生还》般超乎想象

  不似《罗杰疑案》般结局惊人

  不似《尼罗河惨案》般跌宕起伏

  不似《皮就谋杀案》般丝丝入扣

  不似《鸽群中的猫》般精雕细琢

  比之一些靠着离奇的人物性格光怪陆离背景经历吸引读者的当代犯罪小说,《ABC谋杀案》是犯罪小说中的返璞归真之作,阿婆最经典、最好看、最耐看的作品之一。

  书一开始,黑斯汀斯与波洛讨论什么是经典的犯罪,究竟是如小说般超乎想象的犯罪,还是更贴近凡人本性的犯罪?掩卷,自有答案

  《ABC谋杀案》读后感(三):ABC之被谋杀的读者

  如果我是在初中时候看完这本书

  如果我是在未接触推理类书籍前看的这本书

  我大概会说:perfect

  这种感觉怎么形容,有点类似我前几个月才和牛跑到图书馆把N年前的《致命ID》一边看一边预测剧情

  事实证明,一个经典总会造就无数个仿造品直到人们厌弃把女孩儿形容为花的这种比喻。

  直到最后小男孩出现之后我还在编造各种后续来告诉被我拖到图书馆地下多媒体厅看电影的牛,这货不会这么简单的~~~!!!

  在小男孩假死后不久就料想的结局出来比吃到苍蝇还。。。

  好吧,一个小时多后的那个出来的主办方的主持人宣告

  game over

  比起致命ID,来说

  我真想说,我才是致命的观众啊啊啊

  ——————————忏悔线——————————

  阿婆,你要知道我爱你几多年啊

  我都觉得零点才是你的经典之作

  因为没有那么多类似品出来啊

  你要理解我已经腻了各种ABCDEFG的连续杀人案件其实不是无差别杀人而是装成无差别来来去去都是凶手就是你的烂桥段啊

  《ABC谋杀案》读后感(四):阿加莎克里斯蒂完成了柯南道尔的未竟大业

  首先我说明一下,福尔摩斯是我看的最早的一部侦探小说,也是我早期最喜欢的一部。我很尊敬柯南道尔及他的书迷们,有些言论仅为调侃,请不要太当真。

  柯南道尔作为维多利亚女王的效忠者,创作过大量政治诗,他的文笔还是不错的,大量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气氛,福尔摩斯的形象也是难以磨灭。但他有几个致命的弱点结构拖沓,节奏忽慢忽快,次要人物塑造不够,哲理性不够强。

  首先说结构。血字的研究恐怖之谷真的看到我吐血。小说完全分裂成两块:前半部分写破案,后半部分写动机。关键是有的时候动机写的比破案过程还长。于是血字的研究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跟我们讲了一个可歌可泣爱情故事,恐怖之谷讲了一个黑帮故事。我晕,我要想看这些我来看侦探小说干嘛?我去看简奥斯汀和教父不就好了么?我来看侦探小说干嘛?相比之下阿婆的小说在这方面就好多了。首先波罗在破案过程中是很少说废话的,可以说他的每一句玩笑都是为了破案服务风景描写的恰到好处,起调剂作用,有的时候借景抒情画龙点睛。但不会让人打瞌睡,不超过五十字但是在烘托气氛方面也取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而且文笔更加简洁有力,也很优美,没有渲染暴力和恶行,主要都是毒杀和枪杀,没什么血,也没有色情描写。其次阿婆的小说虽然都是长篇。但可以讲都是一气呵成,并且有大量的伏笔和悬念,整体性强,看的时候绝不会打瞌睡,语言简明扼要

  然后说节奏。福尔摩斯有的时候会跟涉案人员说上一大堆对话,还有一大堆冗长的环境描写,看的读者昏昏欲睡,有时候又要和罪犯搏斗,突然紧张,读者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打完了······相对而言,阿婆是不会这样的。波罗是个慢性子,因此从不和歹徒格斗,但是节奏把握的非常好,层层递进,扣人心弦。在调查的过程中波罗会透露一些细节和推测,带动所用人一起思考,设下悬念,而不是像福尔摩斯那样看脚印却不告诉我们他看到了些啥,干着急

  第三就是人物问题。柯南道尔塑造的最闪耀的角色就是福尔摩斯,然后还有啥?有人说还有花生啊?好,你跟我讲讲华生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好吧,所有人都懵了。华生很忠诚陪伴着福尔摩斯,然后呢?没有私心,没有个人的观点。但阿婆塑造的黑斯廷斯,在帷幕中就可以看到他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女儿他不惜去杀人,他被仇恨冲昏头脑,他会怀念自己美丽可爱的亡妻,想起她就流眼泪······他有自己的猜测和判断,和波罗互相嘲讽,开着玩笑,当他看到波洛的老态时,又是如此悲伤往事上心头······他带动读者们一起快乐,悲伤,忧愁,愤怒,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平面化的人物。对柯南道尔来说,他笔下女性都是圣母白莲花,个个都像花生的妻子一样美丽贤淑,女性几乎不担当反面角色。但阿婆不是这样的。她是结果两次婚的女人,看惯了大场面大变故,看透了形形色色世人。她塑造的富兰克林太太,美丽娇弱,为了吸引丈夫注意整夜整夜不睡,把自己弄得虚弱不堪,有为自己的粗心愚笨感到自豪,这些复杂矛盾的角色才是真实有力的。还有肮脏悲惨的杂货店女老板,过分美丽而遭受猜忌的的秘书大胆叛逆的朱迪斯·····阿婆向我们展示了世间百态,人情冷暖

  最后说哲理性。也许是柯南道尔受骑士精神影响太大,他的作品充满着浓浓的惩恶扬善的意味,除此之外就缺乏别的主题了。但阿婆不是这样。她的每本书都是风格各异,在人物对白和心理描写中穿插着绝妙的对人性的讽刺。比如说富兰克林太太生病时受到大家的万千宠爱,后来又有一个女人受伤了,大家都去关注她了,于是弗兰克李太太十分失落,因为她的“”“首席病人”的位置被霸占了····可以说把女人的微妙心理描写的惟妙惟肖。还有尼罗河上的惨案,结尾时菠萝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女人最想要的只是男人爱她”,可谓本书画龙点睛之笔。阿婆同时还研究犯罪心理学,她的书中大量对人们心理的分析,对人性的窥探,对善与恶真正标准的质疑可以说让作品的思想水平已经远远超过那些以情节为濠头的侦探小说。

  柯南道尔是伟大的,他为侦探小说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最经典的模式,阿婆这个天才深受他的影响,将侦探小说发展成熟,推向了无法超越的顶峰。两个人不存在谁高谁低,只是谁先谁后的问题。没有前者的摸索也就没有后者的辉煌

  《ABC谋杀案》读后感(五):波洛的话,理解现实主义,很好的注脚

  “哎呀!我令你感到震惊。首先是我的惰性——然后是我的观点。”

  我摇头,没有作答。

  “同样,”波洛停了一两分钟之后说,“我有一种设想,它肯定会使你感到高兴——因为它很积极,不消极。而且,这种设想需要大量的谈话,并且确实不带有思想。”

  我不太喜欢他的口气

  “那是什么呢?”我疑心地问。

  “受害人的朋友亲戚和仆人们对他们所知道的全部情况都会进行筛眩”“那么,你是否在怀疑他们将有些事情隐而不宣?”

  “他们并不是有意要这样做。可是,告知你所了解的每一件事往往意味着选择。如果我要你向我复述一遍你昨天干的事情,你可能会答复:‘我九点钟起床,九点半吃早餐,我吃了鸡蛋、薰肉和咖啡,我又去了俱乐部,等等。’你却并没有包括:‘我弄破了指甲而必须剪掉它。我打电话定购洗面液。我洒了一点咖啡在台布上。我刷了帽子并带上它。’一个人不可能把每件事都讲出来,人们会选择他们认为重要的情况。可他们的想法通常是错误的!”

  “可怎么才能获得正确的情况呢?”

  “正如我刚才所说,只要通过对话就行。通过聊天!通过谈论某一件发生的事,或某个人,或某一天,通过反复谈论,多余的细节就必定会呈现出。”

  “什么样的细节?”

  “自然,我并无所知也不想去发现。可等过了足够长的时间之后,普通事物会重新拥有价值。在三场谋杀暗中,并没有某个事实,也没有任何意见与案件相关,这与所有确定的规则相违背。有些细微的事件,有些琐碎的评论必定可能会是个点子!我想,这好比大海捞针——可是在海水之中确实有针存在,我对此很确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ABC谋杀案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