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语言的魔力》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语言的魔力》读后感10篇

2018-02-13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语言的魔力》读后感10篇

  《语言的魔力》是一本由罗伯特·迪尔茨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言的魔力》读后感(一):魔术师般的语言

  大周小杰很喜欢看魔术,即使是很简单的那种,魔术师的两只手一直交叉晃动,然后魔术师让你看左手,看右手突然双手猛地再交叉打开,魔术师手里就神奇的变出花或者扑克牌了。

  大周小杰说这个是因为,我们在看魔术的时候只会看到魔术师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往往我们也只是选择性的看见世界的一部分。同样的雨天悲观的人发现道路泥泞,裤腿上全是泥点子;乐观的人看到路边的野花花瓣上滚动着雨滴,他们处在同样的世界,却看到了不同风景

  《语言的魔力》这本书最大的功劳是可以让一部分读者认识到他们之前看到的,认识的世界是被他们自己局限的,他们可以拥有更多可能性和选择。他们的关注点可以正反颠覆,可以放大缩小,可以追溯到过去,可以延续到未来,可以扎根于根本价值观,也可以落实到具体行动

  局限性的做法是拥有一种观点就排斥其他所有不同的观点,这样永远只能看到一个颜色的世界,其实是观点占有了人,而不是人在支持观点;开放性的人支持一种观点,同时不拒绝参考其他看法,他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完整的世界,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其实,全书的十四种转换方式也是让我很头大,大周小杰同样无法记忆全部十四种类型,更不用说清楚彼此之间的差别。对于我们这些急于实践的人来说,只要记住一点就够了:世界永远不止一面,要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语言的魔力》读后感(二):智慧语言模式

  古语说:“一言足以兴邦”,而佛法禅宗的大师也经常以一言令人顿悟,一言让人得以解脱

  人生如意十之八九强者困难磨练自己,弱者困境中沉沦。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弱者,选择沉沦呢?是不是他们天生不具备成功能力?不是的!佛教说,人是“本来具足”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拥有足够的资源。NLP教练前提假设也是基于这一点的,NLP教练技术认为,每一个人都已经拥有了使自己幸福快乐的所有资源!教练对象是他所面对问题专家,他已有解决问题的全部答案

  那为什么今天依然会有很多人感到事事不如意,内心充满疲倦、无力感、愤怒无奈,甚至厌恶生活呢?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是人自身一些限制性的信念所造成的。什么是限制性的信念呢?阻碍一个人思考的信念就是限制性的信念,没有达成目标结果原因往往是因为拥有不该拥有的限制性信念。若想人生有更好效果出现,必须先改变这些信念。

  基于上述理念,NLP教练技术主要是通过独特的语言模式,让当事人自省,看清自己思维上的盲点,破除阻碍自己成功的限制性信念,拓展它,然后自动自发地采取行动使自己进步,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

  让我们内心充满疲倦、无力感的限制性信念通常是:

  竞争这么激烈生意没法做。

  这事,实在太难了。

  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学习

  要事业,只能放弃家庭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

  ……

  也许你曾听说过佛教禅宗的大师说话字字机锋,直指人心,只是禅宗的大智慧需高悟性去“悟”,去“玩味”,就如佛教禅宗之“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是,能悟出大智慧的人少之又少。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起源于美国的NLP就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心理学,它其中一个技巧是“模仿卓越”,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把杰出人物的语言规律模仿出来,下面,我尝试把其中的结构理出来,以“竞争这么激烈,生意没法做”这一限制性信念为例:

  一、世界观法:

  当一个人拥有一个限制性信念时,对他来说,这是一个事实。比如,有一个经营遇到困难的人,他会说:“竞争这么激烈,生意没法做”。如果他相信这是一个事实,就无法改变了,因为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当他相信这是无法改变,他就不会去寻求突破的方法,生意就会更加陷困境。

  所以,要破除一个人的限制性信念,首先要做的是把他认为的“事实”,变成他的“世界观”,让当事人明白,这仅仅是他个人的一个想法。这里要用的语言模式是,在当事人限制性信念前加上“你认为”,并把他肯定的陈述句变成问句:“你认为竞争激烈,生意就没法做,是吗?”

  当事人听到这句话,他的潜意识就会收到一个信息:这只是他个人的一个想法,并不是事实。这就为后面破除这一信念打下了一个基础

  二、反例:

  当一个人有限制性的信念时,他的思维往往只是专注于一点,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带领当事人去反面的例子,如果他能看到不同的可能性,那么,限制性信念就会不攻自破了。

  这里所用的语言模式是,通过发问,让当事人从反面找出一个可能性:

  “在竞争这么激烈的市场中,有没有一些做得很好的公司呢?”

  三、下切模式:

  1、 事实策略模式

  限制性信念象桌子一样,有桌面和桌子脚两部分组成,桌面是限制性信念,桌子脚就是证明这一信念的证据。桌子脚越多,桌子相对就越稳固。同样道理,限制性信念的证据越多,限制性相信就越强烈。要一下子动摇一个限制性信念,可能不太容易做到,如果动摇一条桌子脚,那就容易多了,拨掉了桌子脚,整张桌子就会倒下来。

  这里所用的语言模式是,通过发问,找出支持这一限制性信念的证据,然后一一动摇:

  “是什么让你觉得生意没法做呢?”

  通过这一问话,当事人一定会向你展示很多的证据,当你找到了他桌子脚,你就可以用其他方法去破解。

  2、 具体方法模式

  “凡事有三个以上的解决办法”,这是NLP的前提假设之一。有困难就一定有方法,只是当事人为限制性信念所限制,没法看到。教练的语言模式就是带领当事人去看一些具体的方法:

  “在竞争这么激烈的市场中,什么人才能做好生意呢?”

  “在竞争这么激烈的市场中,用什么办法才能做好生意呢?”

  四、上推模式(先跟):

  1、 上推能力模式: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能力,那怕是形成一个限制性信念也不例外!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时,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限制他了。所以,在这一模式里,教练只需要把限制性信念后面所隐藏的那份能力告诉当事人就足够了:

  “你能意识到这一点,证明你对市场有相当敏锐的观察力,这对一个企业家来说,是非关键的。”

  2、 寻找背后的正面动机:

  “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有其正面动机”,这是NLP的前提假设之一。一个人会抱著一个限制性的信念不放,一定是这一信念会给当事人带来好处,所以,要改变一个限制性的信念,必须要保留这一信念带给他的好处。

  在这一模式里,教练需要帮助当事人找出限制性信念后面的意义和正面动机: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会带给你什么?”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会给你的生意带来什么好处?”

  五、平行(后带)

  “凡事有三个以上的解决办法”,当找出了当事人所要的好处后,教练就可以带他去看得到这个好处的其他方法:

  “要得到这一点,还有其他方法吗?”

  “还有呢?”

  “除了上面所说的之外,还有吗?”

  “假如有的话,会是什么呢?”

  “在上面所说的这些方法中,那一个是最关键的?”

  六、换框法:

  1、 意义换框模式:

  所有的事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有的意义都是人加上去的。既然是人加上去的意义,则一件事情可以有其他的意义,也可以有更多的意义,可以有不好的意义,也可以有好的意义。

  “竞争激烈”可以有“生意没法做”的意义,同时也可以有“竞争激烈才可以锻炼一个企业家的素质”的意义,当然,还有更多的意义。

  2、 环境换框模式:

  同样的一件东西或一个情况,在不同的环境中包含的价值有所不同。找出有利的环境,便能改变这件东西或这个情况的价值,因而改变有关的信念。

  “竞争这么激烈,生意没法做。”,教练可以把这一信念的推演到其他环境中,比如可以说,当你与人下棋时,你的对手实力与你相差很大,完全不是你的对手,一点竞争都没有,你会觉得这好玩吗?

  再比如,一位朋友抱怨他的太太固执夫妻关系搞得很糟。他来问我怎么办,我问问他:“当你太太的老板对你太太有非份的企图时,你是希望她固执呢还是不固执?”其实固执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好坏决定于在什么环境中运用而已。他以后便再也不为太太的固执而发脾气了。

  这就是环境换框模式,教练要做的是带领当事人换个环境来看看他所持有的信念,让他自己有所动摇。

  3、 重新定义模式:

  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不同的文字会带给当事人不同的感受。当限制性信念里的一些词被近义词代替后,整个信念就会发生动摇。

  “你的意思是说,竞争激烈了,生意没以前容易做了,是吗?”

  把“生意没法做”用“生意没以前容易做”替代,这一信念给当事人的制约就一下子减少了很多。

  七、改变参巧体系

  我们学过物理都知道,计算速度是有参照物的。限制性信念也一样会有一个参照体系,教练协助当事人改变他信念中的参照体系,就可以改变他的限制性信念。

  “竞争这么激烈,生意没法做”这一信念的形成,一定是当事人在跟以前在比较得出来的结果,这时教练可以带他与未来比较,或以别的什么比较:

  “未来的竞争是不是会更加激烈,那时生意怎么做?”

  “当年红军长征时,竞争激不激烈?现在的竞争与当年比,怎么样?”

  八、价值标准模式:

  在一个限制性信念里,一般会有两个以上的价值标准,教练把这两个标准理出来,放在当事人面前,让他选择,他的限制性信念也会随之动摇。

  在“竞争这么激烈,生意没法做”这一信念里,一方面,当事人要获得“做生意”这一价值,同时,又有“面对竞争”这一价值,所以,在这里,可以问他:“那你是想面对竞争呢,还是放弃生意?”

  九、时间线模式:

  1、 回到过去承担责任

  一个限制性信念的产生,不时天掉下来的。佛经中有"因缘"二字。用种树一事去解释,树的种子就是因,而泥土空气水分太阳、肥料等是缘。"主因助缘"的意思就是树的生长,需要因缘和合才能成事。限制性的信念产生也是一样,一定有他的因缘,让当事人看清楚今天这一结果,是他以前种下的种子的结果,让他主动承担起责任,一个能承担起责任的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他了。

  这里的模式是:

  “假设时光可以倒流,让你有从来一次的机会,你做些什么改变,今天的结果会不一样?”

  “你过去做了些什么?导致今天这样的结果?”

  2、 回到过去拿资源:

  人是很有意思的,人之所以会行动,是因为他有成功的经验,而有了失败的经验,他就会停止不动。

  其实,在一个人的过去经历中,除了有失败的经验外,一定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一个人被限制性信念所束缚,是因为他的焦点全部都落在一些失败的经验上。教练通过语言,带领当事人看看他曾经成功的经验,就会从里面拿到能量,克服目前的困境。

  在这里,教练可以发问:

  “在你过往的经验里,有没有一次曾经在竞中取胜的经历?”

  3、 现在时间界定模式:

  一个限制性信念,最大的危害就是对未来做成限制。所以,教练要做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是,要把限制停止在目前这一刻,为未来腾出一个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这里所用的语言模式是,在当事人限制性信念前加上“到现在为止”,然后把陈述变成问句:

  “你的意思是说,到现在为止,你认为竞争激烈,生意没法做,是吗?”

  再比如说,有个女士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要破除这一信念,用时间界定模式可以这样给她回应

  “你是说,到目前为止,你还没遇到一个好男人,是吗?”

  在目前为止没有,就是说,在未来有可能遇到,这就给未来创造了一个可能的空间。

  4、 带到未来看后果

  人类行动的目的也许有很多,但概括起来,大概都离不开下面这两类:一是趋向快乐,二是逃避痛苦。人不行动的原因大概也只有两类:一是快乐不够,二是痛苦不足

  所以,教练带领当事人去到未来,让他看清楚这一信念会带给他未来的痛苦时,这一信念就会被当事人自己突破。

  这里教练要问的问题是:

  “当你继续这样想,你的生意未来会变成怎么样?”

  “如果你不改变这一想法,十年之后,你的公司会变成怎能样?”

  “这是你要的吗?”

  5、 带到未来拿资源

  曾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进了天堂。中国老太太垂头丧气地说:“唉,过了一辈子苦日子,刚攒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能够享享清福啦,可是却来到了天堂。”美国老太太却喜滋滋地说:“我是住了一辈子的好房子,还了一辈子的债,刚还完,这不,也来到了这里。”这个故事说的是两种不同的消费观念,当然,这里引用这则故事,是想说明一个资源运用的道理,中国老太太用的思维模式是“做——拥有——享受”,就是说,她先通过努力工作,拥有一笔钱,然后去享受生活。而美国老太太的思维模式是:“享受——做——拥有”,她先去享受“做——拥有”然后可以过的生活。这两种方式的优劣,我想不用说也一目了然。

  一理通百理明,如果一个人能在做事时先拿到成功后的那份感觉,他的行动力就会完全不一样。

  在这里,教练可以运用语言,带领当事人去体验未来成功后的那份感觉,让他把未来的资源拿到现在来使用:

  “假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你的企业可以突围而出,你的感觉如何?”

  “假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你的企业也可以做得很成功,人们会怎么看你?”

  “假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你的企业也可以做得很成功,你觉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十、自身应用模式:

  中国有句俗语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突破限制性信念的语言模式里,这也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在心理学里面有这样一个观点: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被说服,除了他自己。在这一模式中,是教练引用当事人自己的信念来攻破他自己的信念,在这种模式里,有点中国武术里面说的“借力打力”的味道。

  教练的问话模式是:

  “当你继续这样认为的话,生是会好做吗?”

  再比如,有人指责另外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这人真没礼貌!”教练可对他说:“当你这样对他说时,你觉得你有礼貌吗?”

  十一、隐喻

  从修辞学上讲,隐喻是比喻的一种。为什么要用隐喻呢?难言则隐,难直言而喻。

  隐喻是NLP教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技巧,其威力也是无边的。当你直接告诉当事人一个观点时,往往会带来抵触,因为他内在有一个限制性的信念,加上他的身体自动防卫系统,直接对当事人的意识说话是没有用的!

  隐喻是催眠师经常用的技巧,是一种绕过意识,直接对潜意识说话的方法。具体方法是通过另一载体,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种现象,通过这一载体,让当事人潜意识接受一个指令。

  在这个案例里,可以对当事人说:

  “是的,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的环境中,生意好像是没法做。我们看内陆里的一滴水,距离大海那么远,好像永远也无法到达大海。只是水始终是水,它会渗入大地,或雾化为云,飘过天空,下降为雨,是水,它就一定会到达大海的,不是吗?”

  十二、隐含前提假设

  前提假设,在逻辑学中就是形成判断的前提要件。按照逻辑来说,判断的成立,前提要件必先成立,否则是假命题,就是错命题。

  只有A,才有B,也就是说,A是B出现的必要条件,A就是B的前提假设,如果B出现了,A一定要先成立。在这一语言模式里,我们把A隐藏起来,让当事人不知不觉接受A这一事实,这叫“隐含前提假设”

  在这一案例里,我们要把当事人“竞争这么激烈,生意没法做”这一限制性信念打破,就让当事人接受“竞争激烈,生意也可以做”这一事实。什么事情发生必须以这一事实为前提的呢?

  那当然很多,比如:

  “什么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可以把生意做得很好呢?”

  “当你的生意非常成功时,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当你老的时候,你想用什么方法把你做生意的心得分享给后人呢?”

  ……

  十三、挑战

  挑战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可以做到的事,其实他是有能力做到时,教练为了当事人有所突破而经常使用的语言模式。

  挑战模式就是教练给当事人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与他协商,然后达成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往往是比当事人认为的高些,而又比教练提出的要求低些。这就是古语说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比如,有个当事人认为,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只能做到每月100万的销售额时,教练可以挑战他:

  “为什么不是200万呢?”

  “你做些什么才能达到120万呢?”

  “如果有可能,你做些什么才可以把销售做到更多呢?”

  作者:expert | 文章出处:中国NLP学院

  《语言的魔力》读后感(三):语言的魔力

  语言的觉醒

  我们一直只是在自说自话,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真正去思考过我们的话语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影响受众的。当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真正开启语言的魔力。

  一个故事

  一位警官接到了附近居民的报警来处理一起家庭暴力事情。他来到那栋公寓的门口,远远就听到传来的呼喊和尖叫。一名男子在咆啸,还有女子可怕的惊叫声,突然,一台电视机被扔出窗外,在他面前摔得粉碎。他冲到那间公寓门口用力的拍门,里面传来男子盛怒的声音:“他妈的谁?”警官看着一地电视机的碎片,冲口而出:“修电视的!”

  一般正在施行暴力的人们根本不想让警察介入他们的家庭事务。但是警官机智的转移了男子的注意从而成功避免进一步暴力和身体冲突。

  人可以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行为。如果说人是一个软件,那么语言和行为就是它的输出,它对周边世界的一切影响都是通过语言和行为传达出来的。如果把人看成是一个黑盒子的话,忽视身份本身的差异的话,国家总统和乞丐的差别也只在于他们对于相同输入所做的不同回应而己,而回应的方式也只有语言和行为。

  不同的人可以说出不同的话,反过来看,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也会让一个人看起来变得不一样。想要变得跟某人一样,只需要学着他去说话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真的是具有某种魔力吧。

  框架

  说是一个实验,让参与实验的人员努力做到不要去想像另外一个房间中有一只粉红色的大象。可是没有人可以做到。这就是语言的魔力

  语言是对外的输出,通过它,人们可以做到影响周边的世界。这种影响不是由字面意思所左右的。试想一下这个场景。一个人在高空中走钢丝,本来还稳稳当当,如履平地。但是有人大喊一声,不要往下看,不要害怕。这个时候走钢丝的人会不由自主的向下看,也可能会开始恐惧起来。

  上面那个实验说的是一个框架的概念。语言本身只是一个表层结构,它所代表的意思不仅仅是字面的意思而己。不要想大象,实际就是引入了一个大象的框架,语言通过使用大象这个框架影响了受众。

  换框

  对于同一件事情,通过使用不同的框架去理解或是传达,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否定框架

  否定或者说是负面的思考一直对我们的人生无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通过框架可以神奇的改变这样的局面。

  消极变为积极 框架也可以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我们常说的积极和消极就是框架的一种,同一个事实,用积极的目光来看是一种说法,用消极的目光来看是另外一种说法。

  我常常后悔大学的时候没有经历过许多精采。但是积极的来看,也因为人生这一段的不完美,让我更加珍惜现在。

  批评变成询问 "这个想法做不到!" 换框成 "如果要做到这个,我需要做哪些事情"

  观察你想要成为的人的语言框架

  想要变成你想成为的那种人,需要观察他的语言框架,与自己可能的处事框架相比较,将自己的语言换框。仅此而己,但需知行合一。

  http://www.jianshu.com/p/ca16994ba959

  《语言的魔力》读后感(四):notes

  语言是理念的体现

  理念是终极现实和所感知世界之间的媒介

  延迟反应,同时发现情境的独特点,寻找替代解释

  能够创造性反应和有效应对的人,是对情境建立丰富表象和模型的人,做出行动时他们感知多种选择

  没有谁的地图比别人的更真实或现实,事实上最有效能的是那些能觉察到更多的可能选择和观点的人。他们觉察,组织和回应世界的方式更宽广和丰富。

  丰富所能接受的感官体验的量。运用感官体验而不是运用投射和幻觉

  停下内部过滤器,活在当下

  言语换框:

  虽然

  时间框架,较短时间让人聚焦与任务,较长则可能更注意发展关系

  结果框架,就像框架,反馈而非失败框架

  从问题到结果,不可能到就像,失败到反馈

  我想要不害怕带着暗示,如果你不害怕,你回感受到什么

  情境换框 意义换框

  归类 意味着注意力在总体和细节间流动的能力

  《语言的魔力》读后感(五):我们可问以下的问题

  并非所有超越的事物均来自天上,不是所有能力都能引领我们上正道。异象、异声、星象、气感、招魂、预言、与亡魂沟通,及所有诸如此类的行为都是十分危险的。这些事情是存在的,但却不能引领人到上帝那里。它们只能暂时给我们力量,他们令我们的自我相信自己是特别的。但所有这些力量不久便生出酸混来,令人生病,郁郁不安。他们是有意地邀请鬼魂附体,他们令人走上迂回的道路,即使不能毁灭,但是用迷惑一个真正的求道者。有些组织及导师要的是钱,有些要的是灵魂,另有些纯粹想多些人陪他们落入地狱。

  要选择精神导师或求道组织,我们可问以下的问题:  

  1 ,有没有人向你索取金钱?真理并不是商品,可以买卖及据为己有。

  2 ,你的导师有没有催促你成为他的推销员?你应以信心去了解自己所走的路是否真的有价值,不是计较你看了多少书,上过多少课,或你可以得到某些什么证书。真理并不是靠推销的。

  3 ,你本身是否感受到所学技法的效果?不要满足于含糊的承诺,例如:说过一段时间,你便可成为大师或享有某种特权等等。

  4 ,他们有否叫你穿稀奇古怪的衣服?叫你采用古怪的姿式静坐?叫你不断念咒?真理是不会要人费力,只视乎人有没有真正的渴求,所以不需要重重的考验。

  5 ,你所选择的是否合乎正道?即那条道路是否与历世以来的大圣大贤,智者哲人的教导相符,抑或只是带你进入潜意识或超意识的可怕经验。

  6 ,组织内的成员,包括导师、领袖或其他人是否可信靠?你和他们在一起是否感到舒畅?他们有否流露爱与喜悦?他们的热情是否真实?他们所教导的价值观能否在你眼前表现出来?

  7 ,你有否选择逗留或离去的自由?你要依你的心灵,而不是由「自我」来作决定。若你感到害怕和担忧,提醒他们你是这样。如果你感到怀疑和受到威吓,你应立即离开,不要受别人控制。

  8 ,有没有方法证明他们所教授的确实有效?无论练习的结果如何,他们的理论应受到验证。

  ------摘自《生命的升进》

  《语言的魔力》读后感(六):笔记

  译者序

  LP:身心语言程序学。语言对心理活动程序和神经系统的影响,心理活动及神经系统如何塑造语言。

  LP的核心是模仿,模仿成功和卓越模式。它本身只是一套方法论。

  9语言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地图或世界观,使我们可以概括和总结经验,并传递给他人,让他们不必再犯同样的错误或重新发明已经存在的东西。但语言的误解、误用也会使地图和实景(世界本身)混淆,带来不必要的冲突和混乱。

  克斯博斯相信,若要改善沟通效果,让人们学会欣赏日常经营的独特性,重要的是教人们识别和超越他们的语言习惯。他的目标是鼓励人们延迟即刻反应,同时发现情景的独特点,寻找替代解释。

  10NLP的核心信念是,如果你能丰富或拓宽你的地图,你会感觉到同样的现实为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可以表现得更有效更聪明。

  12NLP最重要的基本技巧之一,是达到“活在当下”(uptime)状态的能力,将所有感官意识都聚焦于此时此地的外部环境的状态,帮助我们充分觉察和享受生活以及周围众多的学习机会。

  21NLP框架举例:“就像”框架,表现得“就像”已经实现了渴求的目标和结果。

  反馈对失败框架,强调的是如何将看似问题、症状、错误的东西解释为反馈而不是失败,这有助于做出调整,有利于达到渴求的状态。

  应用回应术言语模式的最根本目标,是帮人们改变其观点:(1)从问题框架转向结果框架;(2)从失败框架转向反馈框架;(3)从不可能框架转向“就像”框架

  27换框,改变框架大小。例如短期看来很“安全”的东西,长远来看可能让人陷入极大的风险。

  37换框可以使批评家转变为顾问。意图和重新定义是回应术的核心:意图指将人们的注意力转向隐藏在归纳总结或陈述后面的目标或意向,用以换框或增强所做的归纳总结。

  重新定义是用意思相近但含义不同的新的字句,代替陈述或总结中所使用的相应字句。例如用正面字句的陈述代替负面陈述。

  50将负面想法“向下归类”,分割成小块,然后逐一解决。而不要“向上分类”,做出“你总是……”、“你从不……”一类没有价值的批评。

  79准则层次,人们用来决定在特定情景中如何行动的优先次序。澄清人们的价值观层次,对于成功的调解、谈判、沟通十分重要。价值观层次在说法他人和激励机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引入一个人的准则层次的主要方式,是找出我们所说的“反例”的过程。

  93限制性信念:没有希望、无能为力和没有价值。这三方面信念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惊人的影响。想要成功就需要改变为:有对未来的希望、有能力和责任感、有自我价值和归属感。

  《语言的魔力》读后感(七):正确的思维模式让你的世界豁然开朗

  什么是NLP:

  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的英文缩写。

  (Neuro)指神经系统,意译为身心。指我们比较稳定的身心素质,结构及比较逸动的身心状态。你说你自信,这是一个心的素质,属N;你说你有点困,这是一个身体状态,属N。 

  L(Linguistic)是指语言,指我们沟通中所用的字眼、短句和音调及一切身体动作;还有内心的对话,想象也属语言。儿子说:“这是面包!”——这是语言,口语语言。你对属下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这是语言,肢体语言。你在心里想象明天就可以去郊外玩了。——这是语言,视觉语言。你扁了一个可恶的人。——这是语言,肢体语言。

  (Programming)是程序。在前面,我们谈到身心与语言。我们就是通过语言来影响自己与他人的身心。同样,他人也通过语言来影响我们。这个影响的过程,NLP称之为程序。你打开门,走过去,拿起一瓶雪碧一饮而尽,说一声:好喝。——这就是一个程序。也可以说是一个过程。你早上下床,刷牙,洗脸,上班。——这是一个程序。上街,邻居对你微笑,你也对他微笑。——这是一个程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许多程序。也就是习惯。拥有不同的程序,也使我们拥有不同的人生。

  LP研究的是就是我们的语言对身心起作用的程序。它的创造人,找到一些卓越的人,研究他们有一些怎样的程序。把它总结起来,然后就可以教给其他人。其他人可要吸收这些程序,那么他也可以获致类似的效果。

  LP厉害在哪里?

  LP专家,或者说是教练,能够通过独特的语言模式(比如巧妙的问题,引导)让当事人自省,让当事人自己发现自己思维中的漏洞、看清自己思维框架的狭隘之处,从而破除限制自己的一些信念,拓宽这些框架,并最终自动地采取行动使自己进步。

  下面是一些消极、让人疲倦的限制性信念、窄框架的例子:

  生活太无聊了,一点趣味都没有。

  同事背景都很硬,升职无望。

  这件事,难度太大,根本做不到。

  工作太忙了,哪里有时间去学习。

  ……

  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一点禅宗的哲理小故事,哪些小故事初读时让人耳目一新,幡然觉悟,但效果却常常不能持久。究其原因,主要是可实践性太差了,又没有系统性。而NLP,作为一门经过不断实验、调研而形成的一门实用心理学,其中最大的一个技巧就是“模仿卓越”。通过模仿,一个普通人可以学会杰出人物的语言规律,进而通过这个语言规律,学会他们的思维方式。

  《语言的魔力——谈笑间转变信念之NLP技巧》一书NLP方法:

  在这篇笔记中,为了检验我对书中方法的掌握程度,也为了向对这本书豆瓣上最好书评的作者随风飞翔致敬,我也以一个例子来讲述这本书里的框架修正方法。

  随风飞翔以“竞争如此激烈,生意没法做”为例,我以“同事背景都很硬,升职无望”这个

  限制性信念为例。

  一. 世界观法:

  一个人往往把他的限制性信念当成事实。比如,一个人在一个国企,周围很多靠关系进来的同事,有市长的亲戚、公司老总、副总的亲戚,反正是各种很硬的关系。然后他,一个农村来的屌丝,没关系没背景,还不太会说话,他会说“都干一样的活,看起来没什么差距,没关系没法升职”。但是,请注意,这并不是事实,只是他自己脑中的一个观点,或者说是信念。如果他真的这样相信了,那么他就不会去寻求突破的方法,工作毫无起色,真的升职无望。

  要破除这种信念,就要否定这一“事实”,让他明白那只是他的一个想法。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模式来破解这一框架:在限制性观念前加上“你认为”,并将陈述变成疑问。像这样,“你认为没关系没法升职,是吗?”

  加了一个你认为,就能让当事人明白这只是他的观点而不是事实。

  二. 反例:

  给当事人举一个反例,他就能看到不同的可能性,思维会有一点变成多点。

  这里用到的语言模式是反问。

  “在国企,就没有一个不是靠关系升职的人吗?”

  三. 下切模式:

  1. 事实策略模式

  限制性信念之所以被当事人当成事实,是因为有太多的“证据”证明了它。就像一个由很多柱子支撑的大厅一样,柱子越多,大厅越坚固。要想打破这样的限制性信念,不太容易,但一根根拆掉柱子,就相对容易一些,整个大厅就会倒下。

  这里的语言模式依然是发问,针对所有的证据一一发问。

  “是什么让你觉得没关系就没法升职?”

  当事人会举出一堆证据,然后对这些证据在逐个用反问、疑问的方式破解。

  2. 具体方法模式

  LP假设之一,“凡事有三种以上解决办法”。当事人的限制性信念里忽略了方法,只看到了问题。用NLP可以让当事人思考一些具体的方法:

  “在这样的国企里,什么人能够升职?”

  “关系都是从无到有的,如何建立自己的关系?”

  “所有企业都是如此吗?可以换一个更公正的环境吗?”

  四. 上推模式(先跟):

  1. 上推能力模式:

  一个白痴是不会形成错误的限制性信念的,因为他可能都不会思考。这个举例很极端,但却说出了一个事实——有信念说明当事人是一个有意识、会思考、有能力的人。运用这个模式,就是要发掘出当事人限制性信念中的能力:

  “你能这样想,说明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说明你是一个有危机感的人,对一个员工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2. 寻找背后的正面动机:

  LP的基本假设之一:“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动机”。限制性的信念会根深蒂固的存在,就是因为后面有正面动机,能给当事人带来好处。当你要改变当事人限制性信念时,最好不要把这个好处拿走。

  这样向当事人发问: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会带给你什么好处?”

  “你这样想,说明你想升职是吗?”

  五. 平行(后带)

  运用上推模式之后,NLP教练就可以引导当事人去思考得到同样好处的其他方法了。

  “要得到这一点,还有其他方法吗?”

  “还有呢?”

  “在你说的所有方法中,最关键的是哪一个?”

  六. 换框法:

  1. 意义换框法:

  任何事情的意义都是人想出来加上去的。一个人可以加上一个意义,也可以加上更多的意义,NLP方法就是要发现消极信念中的积极意义。

  “国企关系户多”可以有“升职无望”的意义,也可以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可以锻炼一个人的交际沟通协调”综合能力的意义。

  2. 环境换框模式:

  一件事,一个信念在不同的环境中价值会有很大差异。找出当事人的信念在其他情境下的积极作用。

  “在国企,没有关系,就没法升职”,教练可以换一个环境,比如,当你急需一大笔钱时,如果没有强大的人脉,可能你就借不到钱;或者,在美国,从议员到总统,如果不和群众搞好关系,和上司搞好关系,也随时可能下台。教练要做的是带领当事人换个环境来看看他所持有的信念,让他自己有所动摇。

  3. 重新定义模式:

  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文字来表达,限制性信念中的词用一些近义词替换后,信念就会发生动摇。

  “你的意思是,在国企没有关系升职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是吗?”

  把“升职无望”用“难度加大”等替代,当事人受到的制约就会减少。

  七. 改变参照系:

  学过物理都知道,参照系可以影响速度的计算。限制性信念也一样有一个参照系,改变参照系后,他可能就开始质疑他的信念是否正确了。

  “在国企关系不够硬升职无望”这一信念的形成,肯定是当事人和目前得到升职的人比较得出的结论,教练可以带他与未来比较,或者和别的什么比较:

  “未来国企是否还是会如此,那时如何升职?”

  “从古到今,那个组织不倾向于熟悉、亲近的人?现在的关系化,与过去比怎么样?”

  八. 价值标准模式:

  一个限制性信念,通常包含了两种以上的价标准。教练把里面的所有标准列出来,放在当事人面前,让他选择。

  在“在国企,没有关系升职无望”这一信念里,当事人要获得“在国企“这一价值,同时又有“想升职”的价值,还有“升职需要关系”这一价值。在这里,可以问他:“那你是想在国企清闲却没有升职空间呢,还是想在国企特别努力等待升职,还是工作努力同时去建立关系再升职?”

  九. 时间线模式:

  1. 回到过去承担责任

  就像佛教里说的,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在这个模式里,要让当事人回想过去,主动承担造成如今结果的责任。

  “你以前做了什么,导致现在的结果?”

  “假设时光倒流,可以重新来过,你做哪些改变的话今天的结果会不一样?”

  2. 回到过去拿资源

  人是会受过往经历影响的生物,如果以前一个人有很多成功经验,那么他就会受到正向激励,更有信心,也会建立积极的信念;而一个有太多失败经验的人,则会在挫败之下,减少行动的欲望,生出限制性的信念。

  但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失败的经历,他总会有一些成功的经历的。NLP教练的作用,就是通过语言,带领当事人回忆他过去成功的经验,拿到正能量、从而克服心理上的困境。

  可以发问:

  “在你以往的经验里,有哪一次是在没有强大关系的情况下得到升职的?”

  3. 现在时间界定模式:

  限制性信念,对当事人最大的危害就是对未来的行动造成限制。所以,NLP心理学中一个关键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个限制停在此刻,为未来创造无限的可能。

  这个语言模式,就是在限制性信念前加上“到现在为止”,并把陈述变成问句:

  “你的意思是,到现在为止,你认为国企里没有背景就没法升职,对吗?”

  再比如说,有个女士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要破除这一信念,用时间界定模式可以这样给她回应:

  “你是说,到目前为止,你还没遇到一个好男人,是吗?”

  4. 带到未来看后果: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武,人不采取行动,一味抱怨牢骚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快乐不够,二是痛苦不足。

  LP教练能通过询问,让当事人渠道未来,让他看清楚限制性信念会给他的未来带来的痛苦,当事人就会突破。

  可以这样问:

  “当你继续这样想,你的职业生涯会变成怎样?”

  “如果你不改变这一想法,十年之后,你在公司会是怎样?”

  “这是你要的吗?”

  5. 带到未来拿资源:

  如果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之前能够想象未来成功后的喜悦和幸福,那么他行动的动力会增加很多。

  LP教练可以运用语言,带领当事人去想象将来成功后的情景。

  “假设在这样的国企里,你得到了升职,你会感觉如何?”

  “假设在这样的国企里,你工作能力最强,人们会怎么看你?”

  “假设你离开了国企,工作拼命努力,目标明确,并取得了成功,你会是个什么样的人?”

  十. 自身应用模式: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在突破限制性信念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心理学里有这样一个观点:没有任何人可以被说服,除了他自己。

  LP教练要引用当事人自己的信念来攻破他自己的信念。

  问话模式:

  “当你继续这样认为的话,你会得到升职吗?”

  十一. 隐喻:

  隐喻就是一种比较隐蔽的比喻,可以是讲一个类似当事人所持信念的人的小故事,也可以是其他的现象等比喻。

  之所以要用隐喻,是因为很多人是听不进别人劝的。你直接指出他的问题,他会不高兴,会抵触。隐喻是绕过意识,直接与潜意识对话的方法。

  可以这么对当事人说:

  “是的,在目前的中国国企里,没有关系的人升职好像是很难。我们看看那些努力的人,那些做事认真的人,虽然他们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当上领导,但是他们比大多数人过的好,不是吗?他们在工作中是有价值的,是难以替代的,他们的价值最终还是会得到认可,获得回报。”

  十二. 隐含前提假设:

  只有A,才有B,A就是B出现的必要条件,A就是B的前提假设,如果B出现,A一定要先成立。

  我们可以对B的前提A进行否定和质疑,进而动摇B成立的可靠性,或者从A推断出于B完全不同但合理的结论。

  “什么人在没有背景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在国企平步青云呢?”

  “那些得到提升的人,有多少是因为能力强,又有多少是因为关系硬?”

  十三. 挑战:

  先贤孔夫子说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将目标定得更高远的人,哪怕没有达到目标,也会取得比一般人好的结果。这就是挑战的效果。

  挑战就是NLP教练给当事人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与他协商,达成共识,商定的结果要比当事人认为的高,但比NLP教练提出的要求低一些。

  对举例的情景而言,当事人认为国企没有硬关系升职很难,最多到普通员工里的最高待遇,可以这样问:

  “为什么不是最低的经理呢?”

  “你做些什么才能达到最基本的管理层呢?”

  “如果可能,做些什么才可以升的更高?”

  “”

  《语言的魔力》读后感(八):写个案例

  案例来自赵树德的《老北京人儿》

  以这个案例来应用《语言的魔力》

  一个自恃很高的知识分子老人,社会经验精通,在公交车上两个小偷演双簧,他分散了注意力,结果被掏了包,丢了价值接近20000的财物。

  回家以后心里堵的慌,觉得自己这么牛,竟然栽在两个小毛贼手里,情绪抑郁了好多天。

  老邻居和家人后来知道了,都来劝慰他,什么钱财乃身外之物,生病了不值当,想开点儿什么的。可惜这些方法没有说到点儿上,老头还是有心结。

  后来一个中学生来了,说关羽还有走麦城、孔明还有失街亭呢。老头一听对啊,这么高明的人都失手,我这一般人,钻牛角尖干嘛呢?

  这个就是《语言的魔力》中的"暗喻“工具。通过暗喻,让人领悟,打开了心结。

  下面这个说服方法是我自己想到的,如果老人信佛信轮回,可以劝说他这次丢20000,是以前的轮回中,他借了别人20000偷偷跑了不还钱,这辈子人家来讨债了。这种劝说方式是《语言的魔力》中的”改变框架大小“工具。

  这本书真的是很牛,虽然很难啃,但只要掌握了就可以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让人更幸福地存在。

  《语言的魔力》读后感(九):转变语言 转变信念

  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语言问题。然后自以为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搞基去了;至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这里不作评论。

  语言对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语言就没有思考,思想就无法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决定大脑,大脑决定行动;当我在打这篇书评时,我的手只是打出了脑内的声音,也就是语言。

  脑内的语言从来没有停过,除非你禅定了或睡着了;正是有了语言,人类才有了思维,才有了逻辑和智慧;但语言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世界上有N种语言,目的都是为了解释世界,而解释就会有损失,翻译从来就没有100%的匹配;而为了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禅宗会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得不说是非常高明;语言会导致偏见,这不是什么新鲜观点但却是事实;没有语言人类又无法思考,提倡“以心传心”的禅宗却有如此多的文字语言;偏颇总比没有好,偏颇比没有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语言带来偏差,没有语言又无法表达;所以,清除障碍性语言而不舍弃语言,让好的语言能为我所用,突破语言的限制同时也是突破思维的限制是很有意义的事,这也是本书的主题。

  东方人和西方人行为模式的不一致很多时候都表现在语言上,比如汉语委婉隐晦,抽象思维;英语直接明确,逻辑鲜明;语言对我们如何觉知现实,如何回应现实有极大影响;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语言,可以说语言的出现才是现代人类的开始;你的各种观点,都可以找到语言的根源,很多时候,观念的限制源于语言的限制。

  破除语言的限制对于思维的扩展,对开放性思考大有裨益;本书讲了很多的方法去破除限制性的语言框架,建立开放性的框架,比如换框法,顺序法,替代法,假设法……

  但中心思想其实只有三条:

  1.从“问题”框架转向“结果”框架

  问题框架强调“出了什么问题”或“不想要什么”;而不是渴望什么或想要什么;问题框架聚焦于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框架聚焦于渴望的结果;这样,结果框架保持聚焦于问题的解决之道,并以未来的积极可能为导向;未来显然比过去有用。

  中国有悠久璀璨的历史,而这沉重的“璀璨”枷锁给予中国人更多的限制;国民教育总是强调过去辉煌,导致人们都有一种错觉:过去很重要。导致很多人都害怕失去过去的辉煌而不敢尝试为未来搏一搏,爱拼才会赢,还没开始就已放弃,不可惜吗?

  过去的辉煌现在能当饭吃吗,过去的辉煌能保证未来不饿肚子吗?

  错误的原因比未来的收获重要吗?过去不如未来,原因不如结果。

  2.从“失败”框架转向“反馈”框架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是NLP非常著名的一条前提假设,看过李中莹先生《重塑心灵》的童鞋应该有印象;本人当时就被震撼到了,所有的失败都不是失败;反馈信息,提供经验,为未来的成功打基础这是失败的意义;“失败”被换框,成为了更好的东西,挺好;现在,你还害怕失败吗?

  3.从“不可能”框架转向“就像”框架

  应该算是逆向思维的一种。

  当你认为一件事不可能做到时你就不会尝试突破,人是可以自我实现预言的,“不管你怎么认为,你都是对的!”限制性框架就像心牢,你在牢中怎么突破?为了突破牢笼,想象你已经突破牢笼,你是如何做到的?

  这种思维模式非常有用,对突破限制性语言有很好的效果;假设你已经做到了某事,而不管所有的限制条件,是否可能;以终为始,倒推如何做到;人的思想就像地图,限制性语言只能让你看到周围一部分的处境而对超出自己目光范围的部分毫无了解,充满恐惧;假设法突破了这种范围限制,抛弃了恐惧,极大的扩展了导航地图,突破思维的自我限制,一个人如果连想都不敢想,他怎么做得到?

  有句流传盛广的话:世界上两件事最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这种话没有任何意义,人脑总喜欢简单的总结性的东西,“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难在你不懂如何运用语言洗脑,“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难在你不懂怎么赚钱;所谓的困难无非如此;传播这种思想的人最为可恶,自己不懂以为别人也不懂,自己做不到以为别人也做不到;社会上种种偏颇观念的传播,表面上是智慧,实际上是限制性语言,百害而无一利;本质上讲只要接受不是自己本身的语言,就是被洗脑,对于进入大脑的语言要审视,接受好的洗脑,感谢革命导师马克思贡献的名言:怀疑一切!!!

  语言是有魔力的,在欧洲,最开始语言和魔法是同一件事;计算机语言可以构建一个虚拟世界,人类的语言也可以,比如小说,文字是语言的表达形式之一。有魔力的东西都有神奇的效果,语言可以洗脑,“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很多时候,看一本书,不知不觉间你的观点改变了,想法不同了,看世界的眼光不一样了,你的很多观念被改变了;比如看黄书,你看世界就会有黄色的滤镜,所以,不要乱看书啊……

  人们总对洗脑很反感,很多时候只是对洗脑代表的语言含义反感,语言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和偏见;但当一种洗脑可以带来更积极的人生观,灌输爱与智慧,覆盖垃圾代码,给你更多选择时;你是宁愿一直愚昧还是接受新的导航地图呢?

  接受好的洗脑又有何不可呢?

  做未吃智慧果而留在伊甸园的人类,

  还是因吃了智慧果而被赶出伊甸园的人类;

  来,做个选择吧!

  《语言的魔力》读后感(十):重读小记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被书中的限制性思维以及14种换框方法吸引了。

  重读这本书,因为我想对“先信后现”的好奇。

  这一次果然有惊到自己的发现与领域。第六章:信念的内部结构中信念审视,一下子让我顿悟。以为啊为什么那么多我以为的信念,那么不堪一击。

  在信念形成初始阶段,一句我相信至少包含以下5D,以及相应的认知和解决方式。

  1为什么渴望它?(desire)

  2什么使你相信它是可能的?(depend)

  3什么是最适合和恰当的途径?(direction)

  4我怎样获得能力拥有它?(do)

  5我怎样让自己值得拥有它?(deserv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