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17 21:1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精选10篇

  《侠客行(全二册)》是一本由金庸著作,广州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7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一):侠客行

  读金庸,《侠客行》,感触很多,两处颇深:

  龙岛主,木岛主,雄居侠客岛,聚天下武学名士,“读诗”四十载,皓首太玄经。结果,石破天误打误撞,大字不识一个,却从“诗”“经”中悟出岛上的的绝世武功。龙、木二位岛主欲一窥武林绝学,执着四十年。谁知愿成之日,便是他们寿寝正终之时。

  或许有人认为:“他们死前知道了《侠客行》里的武学秘密,四十年的光阴没有白费,值了。”

  那么,我疑惑:如果他们死前没能知道《侠客行》里的武学秘密,四十年的光阴就白费了,就不值了吗?

  一样的执着,一样的痴迷,一样的四十年。能够只凭结果来断定值不值么?如果不能,又如何断定?

  还有,梅芳姑,容貌美丽文武双全,琴棋书画,红妆烹饪,无一不精。这样的女人,可用臻于完美来形容吧!她认定石清,一心一意!但石清和他的师妹青梅竹马,携手江湖。梅芳姑因爱生恨,“杀死”石清、闵柔的次子,自毁容貌,隐居山野。

  可叹啊!也许爱情没有公式,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梅姑你就认了吧!

  但是但是,好讽刺啊!石清最后对她说:“……你样样比我闵师妹强,不但比她强,比我也强,我和你在一起,自惭形秽,配不上你。”

  梅芳姑听后便寻了短见。

  命运跟她开了好大一个玩笑。她每天在想我哪里不够好,让他不喜欢我,到底哪里不够好?

  结果答案是:你没有不好,你是“太”好了!

  石清其实不必看见梅芳姑就自惭形秽,芳姑也有很不好的地方,比如眼光太差,看上石清,便是她一生最大的缺点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二):侠客行

  2017-7-29

  书中先描写狗杂种 贝海石并不是谢烟客徒弟

  谢烟客欲害狗杂种 狗杂种学了大悲老人玩偶中的内功 丁不三的药酒 被长乐帮的展某打了一掌后阴阳内功神功练成

  白自在吃了一条大蟒异蛇

  石中玉化名石破天

  丁珰欲杀狗杂种 幸而狗杂种说了梦话

  铁叉会都是被石破天毒死的 因为石破天喝了赏善罚恶二使的毒酒

  狗杂种初为小乞丐 被谢烟客带走 在摩天崖与贝海石打起来 因为内里丧失而离开摩天崖 狗杂种被贝海石带走 贝海石早知他不是石中玉 并在他身上做了与石中玉一样的伤疤记号 丁珰误认他为石中玉 将他抛到另一艘船上 结识了史婆婆 起名史亿刀 与阿绣相恋

  石中玉被张三李四从妓院逮到长乐帮 在众人眼下解开了谜团 丁珰给了狗杂种一个嘴巴 石中玉奸污阿绣未遂 逃离雪山派 在一地与贝海石有争执 被抓到长乐帮 贝海石等人让帮主下台 另立石中玉为帮主

  丁珰骗石破天去凌霄城雪山派 目的是与石中玉私奔 但是二人被长乐帮抓回 谢烟客来长乐帮寻仇 遇到石中玉 石中玉让他去灭了雪山派

  白自在因为听信了丁不四与史婆婆去了碧螺岛的话 打了丁不四一掌 神志不清 杀了很多雪山派弟子 被雪山派囚禁

  石破天不是自取24洞的武林秘籍均学会 在无意识中与两位岛主打在一起 震碎了洞穴的字 岛主让他不可对别人说自己学会了秘籍 岛主让徒弟摧毁了洞穴 两位岛主油尽灯枯而死 一是因为有人学会了秘籍 圆了二人梦想 二是在与石破天试招时竭力抵御 油尽灯枯

  白自在与黑白双煞去找梅芳姑 梅芳姑自杀 手臂上有守宫砂 壁虎又称守宫

  书中未说明石破天到底是谁的孩子

  作者主要描写黑白双煞对孩子的爱和梅芳姑的妒情 石破天与石中玉样貌相似并不是重点

  怨怼之意 一言不合就xx

  声若蚊鸣 几不可闻

  狡狯懦怯 锐身任难

  荦荦luo大者

  道路传言 焉能尽信

  越女剑:描写的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时期故事 越王勾践欲制造武器 苦于没有工匠和材料

  范蠡li路遇一牧羊女子 女子用木棍桶吓了夫差的手下 女子带范蠡去找老爷爷 实际上老爷爷是白猿

  最终勾践灭了夫差 范蠡去找西施 但是西施被牧羊女的剑气所杀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三):读《侠客行》

  1. 金庸与倪匡俱提到孪生兄弟姐妹贯穿情节设计普遍现象,但所读甚少,故不甚了了。不过种种线索早已使读者明了石破天即石中玉的孪生兄弟石中坚了,再按《雪山飞狐》的模式在结尾卖个悬念毫无必要,反成了小说真正的缺憾

  2. 部分情节有多余之嫌。譬如阿绣的一梦梦见石破天杀了她,又说“我的梦向来很准”,造成了我觉得阿绣最终会一语成谶的预设,最后却落空了。我便不禁好奇金庸设计此对白的用意了,只是为了引石破天向阿绣表白原本还有金庸想到打破原有创作模式,转而尝试悲剧故事的期待,后来阿绣和史小翠都被救起了,顿觉无趣了。

  3. 因“侠客行”的名字对抱有对人物的很高期待,以李白《侠客行》一诗贯穿小说始末也是很好的设计,如果能对侠士精神加以演绎,正体现文化血脉的承继。这当然是我原本的阅读期待。掩卷后才知“侠客行”只是那二十四套上等武功的名头;侠客岛岛主暗中的侠义行为到末了才生硬揭出,前文却有欠伏笔;石破天固然是令人敬佩的义士,说到“侠”字,比之萧峰、杨过、郭靖、令狐冲,则仍然显示的不够充分。辜负了“侠客行”这个好名字。

  4. 《侠客行》作于《天龙八部》之后,《笑傲江湖》之前,故《侠客行》一出,读者皆疑金庸是否已江郎才尽、写无可写了。但在读罢通篇之前,我丝毫不以为然结构设置、主题构建固然可因才思枯竭而出现硬伤,但叙事能力作为作家的功底是难以被磨灭的。《侠客行》虽离尽善尽美甚远,但其叙事依然栩栩如生娓娓道来而不觉枯燥,有个别人物还非常令人难忘。譬如谢烟客的老成吊诡,尤其在与石破天的混沌木讷、毫无机心相对比下形成了作品的张力;又如张三、李四动起武来“十步杀一人”(李白《侠客行》)的狠辣迅捷,以及逐渐对石破天建立起信任后豪气干云、义薄云天的形象也写得格外有力,人物是复杂的,他便更容易是真的。此外,如白自在、丁不三等人物的塑造亦是惟妙惟肖

  5. “各种牵强附会的注释,往往会损害原作者的本意,反而造成严重障碍。”这是金庸在《侠客行》后记里的原话,也是金庸利用结局想要向读者传达的观点。金庸又写道,他阅读佛经所得“无著”、“无住”、“无作”、“无愿”正符合他对所谓“正确解读”的看法。他所批判的是着自我之色彩过度的阅读方法,然而且不论佛家宣扬的正等正觉的圆融境界放到地面上看就显得定义模糊,金庸先生自己所树立的观点又何尝不已着自我之色彩?关于是否存在真实历史与正确的文本解读历来为历史学家与文艺评论争论不休,这个问题就如薛定谔的猫一样诡异有趣。毕竟,对于逝去的时间与成形的作品,人们就像对待匣子里的猫与没有看见的月亮一样无可奈何。沈从文先生的墓碑上写着“照我思索,能认识‘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读者不论出于什么原因痴迷于他的文字,都无法达到真正的“照我思索”,即使做到了,也只能认识他眼中的“人”。由此看来,解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的盛行来得实在太晚了。作者写世是解构,读者阅作者是解构,作品到了各人手中,便成了各人的作品了。

  6. 不得不提的还有金庸对女性角色出众描绘,甚至可与《红楼梦》称得上不相伯仲。形如《飘》这样直当写容貌的自然逊一筹,形如《洛丽塔》里的美又好像过于诱人性感,不如《红楼梦》里的薛、林、史,亦不如《围城》里的唐晓芙,也不如金庸笔下的叮当、阿绣及其他作品中的奇女子,美得自然、蕴藉甚至脱俗。这虽是我一个中国人的主观看法,却不由得读者不信。我们的文学传统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与“耕者忘其犁,锄者亡其锄”,善用侧面描写写其神韵或进行烘托,故每个读者都能脑补出他心中的美女形象。也有人照安妮宝贝对人物的描绘搜来相应照片,个中人像俱符合作者描绘,气质却丑鄙不堪完全反其道而行之,这则既教人哭笑不得,也极发人深省了。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四):关于侠客行~

  读金庸这么多年了,老久前就想写一点关于飞雪连天射白鹭,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一点个人的看法见解,也叫读后感吧,毕竟读的遍数实在难以属清~俗事太多,文笔又太差~~暂且从看得最少的侠客行写起~只是给自己看,见笑了~~会记起高中的某个角落里自己还有一个新浪的blog ~那时候的网名叫逍遥二仙,和那些个一起讨论金庸,痴迷金庸的网友们~

  今天,一个整个下午加晚上,翻完了侠客行~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晚饭都没吃,也许是很久没有过这么的专心和入迷~

  言归正转,先谈谈几个有趣的发现,第一,长乐帮的总舵在镇江~还提到了金山,焦山~~嘿嘿~第二,一个很有趣的细节,石中玉的丫环侍剑,在三联版(以前家中的就是这一版,书边都烂透了)里面,侍剑被丁丁当当灭了口,在花城版里石破天却救了她一命,后来她逃走无踪。不知金老爷子是否向佛吃素太久,下不了手了~嘿~

  开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以李白的这首《侠客行》古风,引出了侠客行的背景时代,和对贯穿始终的侠客二字的定义和思考感觉自己在做高中语文的鉴赏题。。。),写的是战国时魏国信陵君门客侯嬴和朱亥的故事,千载之下读来,英锐之气,兀自虎虎有威。

  石破天,暂且这么叫他吧,毕竟狗杂种太为难听,他一出场便目睹了一场“侠客”们为了玄铁令的“惊心动魄”的争斗,那时他只是个无知的小乞儿,即使最后到了侠客岛,他已是个声名显赫的武林高手,却无知,简单善良一如从前,并且因为这无知勘破了众多绝顶聪明的武林高于数十年未能勘破的武功秘窍,一如他在烧饼里咬到的玄铁令一样~

  读侠客行,会让我拍案为石破天叫“不平”~关于石破天和丁丁当当,有时候爱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爱上的人即使品行再恶劣,终究也是爱了,就像丁丁当当最后给石破天的那个巴掌,石中玉的花言巧语,不学无术

  但却可以瞬间夺走属于石破天的一切~父母的爱有时候也是如此~石清,闵柔,称得上侠的两位,亦不能免俗,他们清楚明白石破天和石中玉的品行天差地别,但最后当石破天看着他们和丁丁当当接过侠客令甘心为大家付死时~他们心中又能有几分感激~而那份感激过去以后,又有谁能在乎石破天,那种瞬间的孤独,本来身边的父母亲人都不是自己的了,纵然品行如何,在他们心目中也抵不过一个虚伪做作的石中玉~~有时候,真的很佩服金庸,可以把人性人心写的如此之真,人永远是“自私”的,这种自私是对所爱之自私~亲情和爱情~

  关于丁丁当当假意劝石破天为石中玉去死,当他最后回头再看到丁当和石中玉在一起的时候,不知是否有曾后悔过,这也许就是我理解道德和爱的极致~不知道金庸老先生写这段的时候心中感觉如何~~~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所以石中玉所代表的人性光辉一面,会有奇遇,会因为他的善良淳朴而遇到属于他的阿秀,侠客岛不会是去付死,他会练成盖世神功,而反面的石中玉会被约束一辈子来偿还他所犯下的罪行,而且是他的父亲石清“大侠”的要求~小说确实要这样写,因为这才会有结局,会有主题~但在现实中的石破天会是怎样呢,如果侠客岛就是不归路又有谁会记得他,石破天很难做,就像郭靖,陈家洛一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如此~~~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小说中品人生~感悟颇多~

  至于最后石破天的身世,那句我是谁,金庸在后记里写道“此中因缘,殊不可解”,又何必解,因为没有人会达到他的高度,他注定是“孤独”的,不管是武功还是人性~~

  手机打字好累~~写的也太搓~~金庸,还需许多岁月深深地体味~~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五):随意揪出来的一个人,随意揪出来的一段事

  他,横空出世,由懵懂少年成盖世大侠;他,飘然独立,于纷繁乱世获武学精妙。他或许是一个傻瓜、一个白痴,却仿佛在无意之中经历人生最完美的模式,他是石破天,一个连自己名字、生世都搞迷茫不知的少年——《侠客行》的主人公

  陈墨先生对金庸的这部小说的评论是,它是金庸先生的众多作品当中最不为人称道的一部。的确,即便在我看来,《侠客行》也不似此前所阅读的《天龙八部》、《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等带有金庸小说惯有的场面宏大、历史性强的标签。相反的,故事被安排在一个未知时空里的乱七八糟的江湖中。这个江湖既没有前因,也仿佛没有后果,没有任何历史的积淀,除了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当、少林之外,再无别的有时间感和延续感的场景。更奇怪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开始涉入江湖的地方,这个地方——他和“母亲”一直生活的地方——也是莫名其妙的,我们从中并不能得到任何有影响的东西——像人的童年影响人一生的东西。郭靖生于蒙古草原,性格中带有了豪放与广大;萧峰长于少室山下,思想里缠绕着佛家的忍耐和放达。这是金庸先生搞错了吗,把主人公这样草率的安置在这样一个可能连先生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地方?从书的第一页到石破天回到这个地方向天发问“我是谁”的最后一个字,我一直迷惑于这个问题。然而还是耐着性子读完了,借鉴众多泰斗的评论,细细思考,慢慢明白它的内涵博大与精深。一个渺小的读者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好象是刚刚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那只猴子,奔跑在海边的礁石上,阳光照射着它,它睁不开双眼,眼里绷着泪。

  “我是谁?”

  应该叫他什么才好?故事的主人公。他拥有无数的名字:梅芳姑叫他“狗杂种”、贝海石叫他“石破天”、白万剑称他“石中玉”、阿秀唤他“大粽子”、叮当喊他“天哥”、丫鬟侍剑叫他“少爷”、张三李四叫他“兄弟”、威德先生叫他“小子”……他到底是谁,身世又是如何?他从一个无名山冈中来,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之后,最后却连自己到底是谁,究竟是不是白万剑夫妇的儿子甚至该不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弄不清楚。他仿佛是作者从浩瀚的时空之中随意揪出来的一个人,又在这个人漫长的人生里面,随意揪出来一段事。他是个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人。

  然而就是因为这样,因为没有名字、没有背景、没有身世,这个少年才可以获得书中其他人遇事时不可能出现的轻松态度。正因为没有名字,所以别人叫他什么他毫不在意,别人的评论——这个人性中最薄弱的环节——根本无法伤害他;正因为没有背景,所以他可以不顾背景,可以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说自己认为对的话;正因为没有身世,所以也不必背负沉重的身世,孑然于江湖。

  既然他是一个“随意”的人,那么是否可以看作是所有人呢?

  我是谁?每个人都想过这个问题吗?如果我有名字,那么名字就是我吗?如果我有背景、有身世,那这些东西就可以代表我吗?我到底是肉体的我呢,还是精神的我呢?《西藏生死之书》中说“也许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 因为不知道我们到底是谁……我们一直都跟他生活在一起,却从来不曾真正面对他。”

  那少年不知道,他快速地跑向田野,愤怒地问天。直到那时,他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命运将他捉弄。

  是的,认真的思考一下,也许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清楚地参透这个难题。

  金庸先生不仅在作品里让读者猜测那少年的真相,也在作品里让读者猜测自己的真相。

  “这是哪里?”

  这恐怕是人昏迷醒来之后所说的第一句话中频率最高的一句。是的,这是哪里。

  《侠客行》中的无数场景,长乐帮、上清观、雪山派、侠客岛……这些地方尽管拥有着代表这个地方的名字,然而它们却失去金庸先生其他小说作品中各种场景、地点的理所当然感。小说中的人物、场景、地点、前后关系,甚至武功、暗器、毒药都来得十分古怪而且孤单,让人莫名其妙。一个个像是桂林山水中的喀斯特地貌,平地生出,毫无关联。这一页还在酒店里吃馒头,下一页便走到了雪山派见到了锁在牢房里的威德先生,空间的跳跃大起大落,从这里一下子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这让我无可奈何的又想到了刚刚提到的“随意”理论。如果把整个故事当作一段平凡的人生、把这些场景解释为人生之中经历的无数的点,那么是否可以勉为其难地解释它的不确定性呢?是的,不管是从一粒沙预见这世界,还是从一朵花观望整个天堂,它们的“随意性”的确带有了广泛又不可忽略的象征。主人公毫无目的地来往于这个江湖给他营造的场景,在他身上正在经历着人的演变。就像我们也不知道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迷迷糊糊地在无数或许是命运预定的坎坷里遭遇我们注定的轮回。在他的身上,我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影子,像梦里的那条蛇,紧紧地咬住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旋转、旋转。

  佛之大者

  如果说郭靖展现的是儒家精神的话,那么《侠客行》中的主人公则是佛之大侠。从开始到结束,这个横空出世的大侠都不曾拥有俗世人物中追求的两样东西——金钱和权利。梅芳姑给他的教育是无所求与忍,他自然戒除了贪、嗔、痴。如果说他有着和阿秀的爱,但也是毫无淫亵之念的纯洁的爱,惺惺相惜的爱。

  正是这样,在侠客岛中,众人都为了《侠客行》传说中的高深武功运用此前的武学思维绞尽脑汁,而唯独他的无所求、他的不识字,让他在混乱思维里,看似无意的参破《侠客行》。金庸先生的这个安排,似乎正是要让读者明白,看破束缚在人身上的后天烟火气,回归本我,才能获得成功。索甲大师认为:“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学习不要沉溺于现代生活的享受中,关键在于单纯,不要以外界的活动来过分伸展自己,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

  《侠客行》中的谦谦君子们,无一不是相伪的,贝海石如此、“君子剑”石清如此、自以为是的威德先生如此,甚至慈爱的阿秀奶奶、武功高深莫测的张三李四都是如此,人们都带着沉重的功利心态生活、行走,扭曲着本来的面目。唯有这个什么江湖规矩、什么长幼尊卑、什么尔虞我诈都不懂的穷小子、傻小子,自始自终都保持着善良、谦逊和单纯。但又正是因为什么都没有,也什么都不懂,才能获得这一份飘然的保持,才能不必考虑得到和失去,“吃得下,睡得好”,生活满足又安然,并且获得了金庸先生的偏爱,修成旷世的武功。尽管他从未想过这一点,但是他的一切,这些尘世中的人,又怎么会真正理解呢?这正是佛家推崇之道啊。

  《侠客行》,侠客行,实际上只是人的故事,一个简单的人的简单的事。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参透“简单”两个字呢?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六):以无所得故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今天忽然发觉金庸的著作中,《侠客行》我竟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和《连城诀》有点混了。其实《侠客行》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金庸小说,大概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看到吧,时光久远所以印象略模糊。今天又回顾了一遍,吃惊地发觉,金庸先生不愧是皈依了佛门的弟子,他的人物中达到最高境界的,无论是武功还是心性,最高境界的,竟然是这本并不那么起眼的书中的石破天。

  武功为何是石破天最高境界,这个有人专贴分析,我就不赘述了,阴阳合一的无上内功加李白诗作摩崖石刻中的绵绵剑意,无论是内功还是招式皆是最高等级。而他能获得这一切,源自他奇佳的心性:第一,他无所求。第二,他不思善不思恶,心中从不动心起念。第三,他不识字。可是正是因为如此,他因为缺乏了世人的聪明心机是非观念,却获得无上的神功,成为武圣无师自通的真徒,真可谓反者道之用。 看到这里,尤其是不识字,有没有人想到六祖慧能呢?

  而且,这还不够,最神奇之处,其最高明的心性表现,还是在他获得无上神功之后。对于江湖无数人都梦寐以求如痴如醉的神功,他根本不当一回事。得道后的石破天既没有像郭靖杨过一样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也没有如张无忌一般引领群雄改邪归正光复中华,即使如胡斐一般除恶惩善的念头他也没有。来的即使缘,没有比他更随遇而安的了。他是完完全全地,根本不把自己的神功当一回事,也不会觉得神功盖世好或者不好(这是郭靖思考过的问题,困惑得差点送了命),也不会想着运用神功去做点什么大事小事(这是很多高手无法放下的执念)。和他们这些人相比,周伯通对武功算是比较纯粹,但是如果说周伯通心中无名利已然是五绝中的最高境界,但是周伯通心中毕竟对武功有一个单纯的热爱执着和痴念。而石破天,他心中自然无有名利,对武功也如其他一视同仁,来者即缘,顺其自然,不思善恶,自在放下。如果说,这个孤儿从一开始是一无所得,到最后他经历种种,对他而言仍然是一无所得,真正是不思善恶心无挂碍。

  这是佛陀的境界啊。却竟然藏在这本小书中,我真的被震撼到。至于其他各种无处不在的佛学隐喻,什么黑木崖光明顶,什么坐冷禅灵鹫宫等等,在此书面前都顿时黯然失色了。

  全书自始至终,还贯穿了一个终极问题:石破天的身世。“我是谁”,这个问题郭靖同学也思考过,但是他没有想明白,被黄蓉拉回了俗世。石破天却一直必须面对这个终极问题,排除掉世间种种身份,我是谁。这不是佛家所说的自性,又是什么。他活着的状态竟然是真正的无我。

  另一个问题:我在哪里。除了石破天不断变化的身份,还有不断变化的空间。浩瀚时空三千大千世界,我在哪里?回到哪里去?没有家,没有归途。除了不断变化的身份之外,不断地行走,应无所住。

  也许,这本不起眼的书,是金庸先生写的一部佛经。

  李白《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七):侠客行

  这次选了《侠客行》来看,完全是很主观的根据我对这些书的印象来挑选的。

  记得当初玩《金庸群侠传》的时候,就对“侠客岛”以及“腊八粥”印象很深,但又不知道本书中具体的来龙去脉,所以,算是给自己解疑吧:P

  因为见过梁朝伟的石破天剧照,所以脑子中很自然的就用他来代入了角色。

  至于叮当,看前面部分的时候,一直觉得她和黄蓉很像,都是鬼灵精怪的女子。可是看到最后不免很失望,这,这,简直比阿紫还不如啊!当然,其实我是喜欢阿紫的。

  丁不四的性格很有老顽童的影子。

  然后这本书终于让我承认,金庸小说中的主角练功都很方便 =。=||| 总是有一系列的奇遇而让他们成为武林中最让人意外的高手,以前我是不承认这点的。或许实在是石破天的经历太“速成”的缘故吧……

  结局让我很失落,像是看到高潮处却给硬生生截断一样。

  石破天才刚成为绝世高手,怎么不继续搞些名堂出来? 石破天应该就是石清、闵柔的儿子,为啥金老要留个悬念?本书的情节让我觉得完全没有《笑傲江湖》铺陈的好。

  说起来我还真怀念《笑》,应该会再看他一遍吧?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八):庄生晓梦迷蝴蝶

  看到有收《越女剑》,又看了一遍,那人说他最喜欢这一本,最喜欢的女主是阿青,也许只是戏言。阿青走得莫名其妙,在馆娃宫又出现得莫名其妙,她不是心机深重的人,不至于知道了意中人心所有属,连个招呼也不打就走,也不会隐忍而不发,到最后的时刻除之以后快,大智若愚就不是阿青了,她只是天真无邪的放羊少女,只是单纯地喜欢一个人,求不得会伤心,却不会伤他。我还是更喜欢《白马啸西风》,虽然李文秀牵着老白马独茕茕南行的背影很刺心。 重点说侠客行吧。这本书成于《天龙八部》后,《鹿鼎记》前。 天龙八部,名字取自佛教用语,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贪嗔痴世事无常,都在里面了,每个人都有“我执”,有情皆孽无人不冤。(感觉这个时期的金老爷子心里一定很苦,或许失恋了,悟到求不得是人生常态。) 鹿鼎记是反武侠小说,主角变得百无禁忌圆润通达了(但或许是另一种藏的更深的绝望和虚无),既有所求,又能放得下,韦小宝从小求荣华富贵女人兄弟情谊,最后放下归隐。(老爷子拿得起也放得下了,对着执念不舍几秒钟,轻轻放下,笑了) 看侠客行,主角一无所求,一无所知。小说最后主人公求和阿绣一起,求想知道自己身世,但是都不强烈。不过这样的态度,主人公反而很轻松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看来都是不如这一切从无,无所求的大智若愚。(金庸找到了求不得的解决办法,有老庄“自然无为”“绝圣弃智”的气机) 所以,我想说,侠客行是最放得下的一部,放下了所有,最近佛的一部,最出世的一部。侠客行之后的都属中庸,既出世又入世。 狗杂种跟阿绣的进展太突兀,一开始他那么喜欢古灵精怪的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也变得太快,难道她爱的只是名字不是人么?诡异得让人没办法不臆测金庸任性,只是想换女主了,也许他现实生活的感情发生了变化。阿绣也实在无情坚韧到可怕,为了她的情郎,竟可以眼睁睁看着别人杀亲爹,“任是无情也动人”啊。金庸笔下的女性角色永远有两派:带刺的红玫瑰vs有毒的白百合,被玫瑰的魅力和热烈所吸引、伤害,又遇到温柔的百合给他疗伤,大概再强大暴戾恣睢的人,都渴望有个舒服的港湾吧。 一觉醒来,小乞丐狗杂种变成了高富帅石破天,开始了他光怪陆离的奇遇记,有美食华服,有赫赫的身份,有慈爱的父母,有美艳痴情的妹子给他送上香吻,这惊喜的醒来,却像一场真正的大梦,哪怕穷尽想象力也描绘不出来。可是石破天和石中玉,就像庄生和蝴蝶,到底哪个是梦?哪个是真?或者,他们两个也只是金老爷子在“风月宝鉴”瞧见的正反面?狗杂种最后的一句“我是谁?”大概也是一句双关语吧,是作者打的一个语尽念生的机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以及:金庸在后记说,他所想写的,是石清夫妇爱怜儿子的感情,以及梅芳姑因爱生恨的妒情。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李白这首诗真婉若游龙,侠客岛里的一群痴心解诗几十年,不知今夕何夕的鸿儒,却不如不读书的,总觉得这一笔意味深长啊,(是讥讽过度解读,还是死读书?)当为读书人一大哭(•̩̩̩̩_•̩̩̩̩)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九):关于《三十三剑客图》

  忘记在什么地方看过一个金庸武侠小说排名,把《侠客行》排在金庸作品的第四位,不知道这类排名标准何在。在我看来,《侠客行》在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系列作品中,算比《书剑恩仇录》、《鸳鸯刀》、《白马啸西风》、《碧血剑》略好一些,水准还在《连城诀》之后。

  金庸自己也说,靠两个人长的相似而引出的故事,决不能成为小说坚实的结构。就算加入“玄铁令”、“侠客岛”诸多悬念,引得读者继续读下去,《侠客行》的故事终究单薄,结尾尤其草率。武侠小说不用考虑太多逻辑和现实性问题,人情性格的合理性还是要有的。石破天从小没受过任何教育,长期受梅芳姑的责骂,不但没有因此生反叛扭曲的心理,甚至不带丝毫野性,反而憨厚忠诚。有时似乎无师自通,有时又懵懂无知,行为举止自相矛盾,这恐怕是最不合理之处。金庸说他在本书中想写的是石清夫妇爱恋儿子的感情,和梅芳姑的妒嫉,这就更奇怪了,既然主旨在此,何以整篇小说对这个所谓重点却匆匆带过呢?有了李莫愁这样著名的怨妇形象,金庸再写梅芳姑,寥寥数笔,未免太过随意了。

  今年重读《侠客行》,其实并非为了这部《侠客行》。这套上下册的书,除收录《侠客行》外,尚有《越女剑》与《三十三剑客图》。《越女剑》算武侠小品,和金庸的鸿篇巨制比起来,缺乏特点,故事也落俗套。传奇故事《三十三剑客图》读过的人未必很多,至少我认识的身边朋友,说到金庸如数家珍,多数也没看过《三十三剑客图》。今年起意,想把《三十三剑客图》中的某些篇章改编成漫画脚本,第一次完整看罢全文。

  金庸收有咸丰年间木板画大师任渭长木刻本《三十三剑客图》,所绘为剑侠传中三十三位所谓剑客,年代背景大抵在唐宋之间。其实,三十三人中许多人算不得剑客,不过是一些异能奇人而已。比如其中既有以绳技逃脱的囚徒,也有夜行数百里,如“神行太保”戴宗般的丁秀才,逼人传授“缩锡”之术(把锡变成银子)的卢生,死而复生的角巾道人。剩下的,多是一些刺客、侠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客,深藏身与名之辈。

  金庸曾起愿,将三十三个故事写成短篇小说,但只写了一部《越女剑》即告中止,将其他故事用散文的形式写了出来,成为这本《三十三剑客图》。除原本的故事外,金庸加入了某些历史考证,为一些相对简单的故事提供了纵深的历史视野。反观《越女剑》小说的平庸,《三十三剑客图》的历史随笔写法倒更见金庸的功力。

  金庸一直说自己受中国古代武侠传统的影响,他反复在其他文章中提过的《聂隐娘》、《虬髯客》、《昆仑奴》等,都在这三十三剑客故事内。《碧血剑》里袁承志跑到海外,故事恐怕就是受到“虬髯客”在海外做国王的影响。《三十三剑客图》故事的部分情节离奇更甚于近现代的武侠小说,如聂隐娘脑后藏剑,飞行如猿猱。另外一些人,种种离奇异能,更像仙人而非剑客。但侠士们复仇衔恩,恩怨分明,轻身重义,洒脱出尘的种种行径,却和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直至今日的武侠电影中的精神核心,有着传承。

  相对于《侠客行》,个人更喜欢《三十三剑客图》,虽然从形式上讲,两者并无可比性。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十):一部充满哲思的作品

  之前都是写点儿电影短评,第一次写书评。

  如题。掩卷后第一感觉就是:书中充满着哲思。

  1.一个没有名字的主角,一堆各不相同的名字(狗杂种,小乞丐,石帮主,天哥,白痴,史亿刀……);一个指向自身的索问“我是谁”,对自我的解构与重建跃然纸上,比神雕中写老毒物的文笔更推进一层。

  2.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主角,一堆被世俗牵引和禁锢的凡人群像。翻看天涯上对该作品中人物武功的比较,我觉得与主角的赤心对比起来,都是浮云了。侠客岛外的绝顶高手谢烟客也好,开篇便惨死的吴道通也罢,各自被本我所钳制,或被超我所捆绑,许多淳朴难以彰显,均不及主角的一片赤心。

  3.一首满是注引的诗歌,一门离奇高深的武功。对符号和文字的疑问,对“白首穷经”的疑问;抛开文字符号对生命本质的把握。涉及理解(verstanden)与解释(erklären),走下去该到伽达默尔的解释学(Hermeneutik)了。

  4.充满悬念的故事,若拍成电影几乎可向悬疑片靠拢。故事本身的精巧布局也是值得加分的。于是在精巧的故事铺开的过程中,各种小珍珠般的生花妙笔,如石中玉和主角两兄弟间各种有趣的狸猫换太子,两辈人三段多角恋情(白自在、史小翠、丁不四;闵柔,石清,梅芳姑;狗杂种,石中玉,丁铛,阿绣),不三不四两兄弟的嬉笑怒骂,也不一一道来了。

  按影评的5星评分制,我只给四分,扣掉的一分是因为阅读时的一种被动的感觉,即被作者牵着走而难以建立自己的逻辑的无助感(例如主角从丁不四手中学得的擒拿手,雪山派师叔辈弟子在比武争败等情节,几乎完全颠覆常规逻辑)——上文提到悬疑片,我觉得若这样的被牵动感太多太明显,则作品的功力有待提高。另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破绽,例如史小翠斗丁不四一段,练功走火何以波及阿绣也不得动弹,以致连被窝里五花大绑的主角也推不开等,不一而足。当然,部分是因为这是一部武侠小说而非真实生活中的故事,武侠人物的怪异性格和神奇遭遇可多少放宽这一要求,可对于我这样喜欢带着脑子看书的读者,过分的被动和过多的浅显破绽,均属于折磨。

  总的来说,侠客行以其哲思折服了我;也许也是仁者见仁吧。终归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