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蒋勋说唐诗》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蒋勋说唐诗》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1 21: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蒋勋说唐诗》经典读后感10篇

  《蒋勋说唐诗》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一):中年心事:锦瑟无端五十弦

  三月静读二本书:蒋勋说唐诗,说宋词。

  真的喜欢读蒋老师讲解各种文学书法美术经典。听他讲过红楼梦、白蛇传、古代神话,寒食贴、富春山居图还有外国的罗浮宫。他擅长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诠释古典意象,从文学到美学,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看,好读,好美。

  颇有感触的是李商隐的《锦瑟》,讲出接近五十岁时生命经验的感叹,神秘美好而又伤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也许在四十六岁的时候,他弹着琴,忽然觉得瑟为什么是五十根弦,好像也在说为什么生命匆匆就过了五十年。弹着,唱着,是在一句一句地思念自己慢慢消失的年华。这一生中最好的回忆是什么?生命为什么值得眷恋?生命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

  “ 庄生晓梦迷蝴蝶”。是迷失,还是迷恋?生命中彷徨真实与不真实感,现在都不确定了。

  “望帝春心托杜鹃”。生命或许有迷惑、迷失、迷恋,生命的真理道理并不清楚,但有一点确定,生命的热情还在。

  “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在夜晚月圆的时候,蚌壳会一一打开,让它的珍珠去吸引月亮精华。让人感觉到在一个月圆的晚上,海洋之中所有的蚌壳全部张开来,一粒一粒圆形的珍珠与天空上的明月之间有了关系美丽美人鱼在月圆的晚上,一边唱歌一边哭,掉下来的每一滴泪水全部变成珍珠。仿佛生命中的无怨无悔、永续不断。

  “蓝田日暖玉生烟。” 温润的、凉凉的玉,深埋在黑暗的地下,不被人知。但在太阳生升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太阳的温暖

  这是四个生命的经验,是在“思华年”的过程中,为自己找到的四种生命不同状况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生命身处华丽的时候,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华丽是在回忆当中才发生的。想想自己的初恋,想想最浪漫时光,想想最难割舍的情感,大概都是“此情可待成追忆”。甚至从来没有跟别人讲过,但是在生命里面,会反反复复被怀念,被回忆。可是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

  可是那个时候,真的已经过去了。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二):美哉!唐诗

  《蒋勋说唐诗》其实一本演讲实录,是蒋勋演讲、别人整理的。共分十讲,着重介绍了《春江花月夜》以及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五位诗人作品,选作充分体现了蒋勋个人审美情趣。比如他选讲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但我觉得这首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蒋勋自称是“大众美学教育”者,所以这本书是给大众看的,相对浅显,有点像《百家讲坛》,力求让听众听懂,同时又要给人以美的体验,讲解的词语非常华丽、华美,力求给听众以唯美的体验和感觉。

  这本书有相当大的篇幅是逐句讲解,可以说这部分对我启发不大,但下面几个观点心得于我而言是新的,读毕让我觉得值得一记:

  一是这段话:“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相对其他朝代的沉闷、压抑循规蹈矩,唐朝显得是那样的张扬、活跃、跳脱,唐诗里荡漾着一种强劲的生命力,每当你消沉、抑郁,读一读唐诗,就会给自己的精神补补钙,第二天又能昂首上路。唐朝果然就像度假日,留给我们的都是鲜活记忆

  二是关于王维诗歌风格的不同体现。以前我读王维的诗,心底会隐隐觉得奇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这些诗句相互之间矛盾,风格差异过大,不像同一个人,但也仅仅是觉得奇怪而已,从未去思索,从未去探究。

  而今看了蒋勋的文字,终于解开心底的疑虑,蒋勋用反复的对比,让我们看到王维的心路:曾经年少,恣意张扬;曾经出塞,眼界开阔;曾经高官,看尽繁华;曾经入狱,受尽折磨;终于避世,勘破人生了解了这些,再读王维,才能理解诗句背后的意义,才能读懂诗中映射的心语。

  三是蒋勋读诗的经验:“《春江花月夜》让我赚了挺多钱,因为爸爸说你背一句,我给你一块钱,所以就把这首诗背熟了,后来又很喜欢用毛笔写,所以对于这首诗我有背诵的经验、记忆的经验、手抄的经验。诗跟小说不同,文字非常精简,你去阅读的时候,又去抄写,与纯然阅读印刷出来的诗,感觉有一点不同。…………如果你手抄过这首诗,与这首诗的情感,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我读诗,背的多,会反复背,写的少,偶尔开会时无聊,在纸上默写一下。看了蒋勋的说法,觉得非常有道理,写过之后,你对诗的感情和理解会更进一步,就像谈恋爱,本来只是互相聊天,后来忽然有一天,拉手了、拥抱了,一下子觉得亲密起来。

  四是对儿童诗歌教育的一点想法。蒋勋的原话不是针对儿童读诗的:“我希望这首诗可以是被忘掉的东西,有一天把它忘得干干净净了,也许在某一个月圆之夜,在某一个角落,忽然一个句子跑出来,那个时候才是这首诗影响最大的时候。”“好的诗不是专业研究对象,好的诗是活在口边的,它常常被人脱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刹那的状态和体验。”“希望大家读过这首诗,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会回来。它会变成你生命的一个部分,躲在角落里,忽然就告诉你“江天一色无纤尘”,也许在希腊,也许在高雄,你也不知道它在什么样的时刻等着你”。

  蒋勋的这些话可以说道出了读诗背诗的真谛所在,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不是为了炫耀记忆力有多好,全是为了某个时刻,脱口而出,哦,这句诗用来形容眼前的情景或概括此刻的感受是多么的贴切。

  我10年去四川,车行走在盘山道上,心中有特别多的感慨,那时候觉得我要是会背《蜀道难》该多好啊!可惜之前我一直觉得太拗口懒得背。后来读到“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觉得我要是早知道这两句诗,过二郎山的时候吟诵一下该多么有意境啊!

  我小时候挺喜欢背诗,但那时候我妈妈要求我把后面的解释也背下来,解释太长了,常常有好几页,背了几篇实在背不动就把书藏起来了,就这样错过了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又偏爱唐诗,不喜宋词,最近这些年才慢慢咀嚼出词中滋味,虽然现在也坚持背诵,但常背常忘,下了很大功夫背会了《春江花月夜》,二十几天没复习,记忆就成残片了。

  我有个同学儿子三岁多,听其他同学说已经会背《唐诗三百首》了,被称为神童。我觉得我妈妈和我同学的做法都有点极端了。

  小孩子是一定要背诗的,但不要急,慢慢来。不用理解诗的意思,会背就好,音对别读错别字就好,总有一天他会明白这首诗到底写的啥。不要操之过急,一下子背几百首,如果不能反复练习回忆,也是会忘掉的。每周能背一首就好,读高中前能会背五百首,这一生就有了一笔巨大财富循序渐进,一首一首地背,让背诗成为一种习惯,让背的诗成为骨子里的深刻记忆,将来有一天当周围情境与某句诗契合时,能够脱口而出,得到心灵上的喜悦和慰藉,孩子会特别感谢你。

  总之,《蒋勋说唐诗》这本书,深入浅出清新华丽、小有启发、值得一读。但我们时间宝贵,要读的书还有很多,所以——读一遍就好。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三):但将诗情化入心——读《蒋勋说唐诗》

  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像是一粒镶嵌在文学史上的明珠,使人无法忽视它的泽闪耀。还记得从小接触到的第一首诗,便是翻开课本以后的“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之句。我想,上过这么多年学之后,谁心里又会不记得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呢?近日因为兴趣又重读了手边的这本古典诗词书。《蒋勋说唐诗》尽以唐朝诗歌为题,从初唐品评至晚唐,历数几位深具代表性的诗人和诗篇,并以作者的美学眼光学识修养做了阐释。就跟随着书中的脚步,感受这大唐盛世孕育出的诗中上品吧……

  打开书页就可看到单在诗人王维一人的身上便兼具两种气质。取过进士,晋过高官的他有“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意气风发;以及后来晚年隐居山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从容

  诗人李白一生以游侠精神仗剑天涯,写下大量诗篇,以他的天马行空让人学会放下一些事。心情郁闷不得志时不妨读读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苦短,不过匆匆数十载,更要放开怀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为什么要把时光浪费在不美好的事情上呢?既然时间有了紧迫性,人生虽有不如意事八九,就好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苦中一点甜吧。

  而诗人杜甫与白居易诗中饱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感召人们能够拾起一片心。即便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生活的周围仍有弱势群体存在。《石壕吏》、《兵车行》、《卖炭翁》等诗篇描绘出的战乱困苦民不聊生至今读来揪心。“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大爱情怀千古之下,仍提醒我们,在自身温饱的状态下也不要忘了这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还挣扎贫困线上。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人都应该有同情心、同理心,此时就更该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勤俭节约不忘本,惜一饭一蔬。

  到了晚唐的李商隐,诗作哀艳浓丽,却是往内收的,集中式的关注自身。“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句句只以自身出发抒写私情,而他这样私人化的生命经验却能让读者觉得字字句句也在写自己,曾几何时,我们都许在面对一地风景时感慨或怅然若失失意于时光流逝努力地为生活寻找一点小快乐,谁都有过自己与自己对话的片刻,也就特别容易引起共鸣

  唐诗发展渐变的过程就像是人的一生,从少壮到中年到迟暮,从慷慨激昂忧国忧民再到惋惜哀伤。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百姓生活、衣食住行,唐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最终,唐诗中所有的情感都汇聚一处就是人情体会边塞田园的碰撞,兼收并蓄包容,李杜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微注小窗明”的点点欣喜

  虽然我们处在一个诗歌失落了的时代,但诗情画意却也烙印在国人心中,在现代社会高楼林立水泥砖瓦的包围之下,读一读唐诗就如放飞心里的风筝,在朗朗上口、合辙押韵的吟诵中寻到一种心灵的依归。最后,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读完这本书,就走出去忘掉,让诗魂融入血液。有一日,不拘你在哪里,祖国异乡,看到那样的情景,便不自觉的明白了什么是“江天一色无纤尘”,什么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拥有这一晚春江花月夜。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四):跟着蒋勋读唐诗(一):孤篇盖全唐

  戏的开头,都要有个精彩的亮相。唐诗亦然。蒋勋选了《春江花月夜》。

  说实话,除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样的名句还听过,对于这首诗,其余我都是陌生的。仔细读过蒋老师的品评后,觉得这诗确像是一幅极美的画作。先是江连海平、月共潮生这样的大背景、大底色;然后是江、花在月夜的烘托下的美景,至此一幅画作大的构架及基调已落定;下面就开始细节白云、扁舟子、明月楼、妆镜台、卷帘、捣衣、鸿雁、鱼龙,一一描绘,错落有致;最后几句思归之情如何画,只得借满江的树影渐渐淡出、留白。这样看来,整诗的排篇布局确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遣词用字也讲究,篇幅长,又加之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大宇宙意识,拔高了整诗的意境,于是,一篇惊世之作就在初唐史上绽放了。

  以前没有细读的时候,觉得春江花月夜应该是美好繁闹的场景。可原来在诗的后半部分,却藏着诗人那么深深哀愁。可是唐诗毕竟是唐诗,即便是哀愁,也“哀而不伤”(《唐诗鉴赏辞典》吴翠芬评)。或许是心里思归等等比较低落情绪说出来有些丢人,总是欲说还休、点到为止,最后一定要将自己的离愁别绪融化在天地间。这就是唐诗给我的总体印象。

  在这首诗里,我想特别提到一句。“愿逐月华流照君”,真真是瞬间就将我击中的句子。会想象,在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照一张漂亮的黑白照片,在照片背面上写“愿逐月华流照君”,落下日期,装进信笺,寄予某人。过了很多年,收信的人还会从书里拿出夹了很久的泛黄的照片,抚摸背面的那一句诗。这就是诗的魅力,不管多久再读,都能忆及当年之情,都能感受到月光轻轻流泻在心里的温暖。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五):[转载]蒋先生 历史不是这样瞎掰的

  来源:北京青年报

  http://bjyouth.ynet.com/3.1/1211/23/7631274_4.html

  http://ww1.sinaimg.cn/large/3e52cde6jw1dz4woliei6j.jpg

  ◎李舒

  我承认,我一开始听说蒋勋是因为林青霞,那个至今仍旧美得让我窒息的女人在接受采访时,让我等一定要多读蒋勋,她说,蒋勋是“半粒安眠药”,“听了很宁静,就能睡着”。贪恋林青霞美貌的我于是读了两本蒋勋的书,读罢掩卷,突然想,不知道林青霞知不知道,在上海话的范畴里,“吃药”还有另一层意思——受骗上当。

  作为美学家的蒋勋,也许是称职的;但既然是以诗书论美学,更应该稍微靠谱一些。随手翻一本《蒋勋说唐诗》(中信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下同),处处是硬伤,有把汉武帝朝第一美少年韩嫣携金弹出游的故事错安在西晋石崇身上(还错写成南朝的石崇)(第65页),有把东汉的“云台”混成唐朝的“凌烟阁”(当然凌烟阁确实是效仿云台而来)(第74页),更有把“噫吁嚱”附会成“俄罗斯南部的方言”(宋祁的《宋景文公笔记》里早就告诉我们,“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嘻嚱’。李白作《蜀道难》因用之”)(第94页),不读不知道,一读果然吓出一身冷汗。

  这还不是最吓人的,蒋先生似乎在许多名词的解释上都有“大而化之”的毛病,比如在解释《琵琶行》时,把“缠头”说成是“把一个红的东西缠起来插在她头上”(第185页),所以一曲弹完,“头上那个红色的缎带就不知道有多少”。看到这里,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绷了无数红纱布的琵琶女的形象。古时候的歌舞艺人表演时确实常常以锦布缠头,所以每当演出完毕,观众便以罗锦为赠,故称之为“缠头”。所以,“缠头”并不是弹着弹着就缠到表演者头上的“缎带”,而更加泛指小费,如唐玄宗时带着梨园弟子在木兰殿演奏,自称“阿瞒”的玄宗演奏完对秦国夫人说:“阿瞒的乐队今天专门慰劳夫人,请赏赐缠头。”秦国夫人大言不惭地说:“哪有大唐天子的阿姨没有赏钱的呢?”于是叫来仆人奉上三百万作为一局的缠头(《杨太真外传》)。如果按照蒋先生的说法,秦国夫人岂不是应该叫人来把玄宗的头也缠成阿拉伯人?

  “张冠李戴”也是蒋先生爱犯的毛病,比如第21页,说“初唐时候,最重要的声明风范是‘风尘三侠’,一定要有一个《李娃传》里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美丽的女子——李娃,还要有那种虬髯客。虬髯客这些人跟着李世民打天下,打完天下以后不愿意被封官,然后在荒沙漫漫的旷野上告别。”事实上,《李娃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说的是娼妓李娃与荥阳公子的爱情故事,而所谓“风尘三侠”中的传奇女子,当然不是李娃,而是常执红拂立于隋朝权臣杨素身旁而得名的红拂女,这是唐传奇中的另一个名篇,叫做《虬髯客传》,从严格意义上讲,虬髯客也并没有像红拂女和李靖一样跟着李世民打天下,人家是有钱且会看相的思密达国王,看见李世民,觉得是“真天子”,于是便退出国土竞争而已。

  当然,最受伤的肯定不是李娃,读到王维那一章时,王维粉丝简直要和蒋先生拼命了。“王维是一个音乐家,当时是乐臣,管音乐的。安禄山要做皇帝,登基的时候,命令王维为他谱乐……王维写了,因为他想活下来。皇帝登基的时候,王维写的音乐在演奏,他在旁边哭。”(第54页)根据《旧唐书》传载:“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不及,为贼人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窨病。”《新唐书》的说法是“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以药下痢,阳窨。”根据这两个信息,我们可以知道,王维在安史之乱被俘虏后,嗑了些特效药,比如把嗓子变哑、或者天天拉肚子之类。虽然王维做了抵抗,但是“禄山素怜之,遣人迎至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职”。这个伪职,并不是“管音乐的”,而是和王维被拘之前的“给事中”。蒋先生之所以觉得和音乐有关,大约是因为某一日,好友裴迪来探望被关押着的王维,告知“禄山宴其群臣于凝碧池,盛奏众乐;梨园弟子往往嘘唏泣下,贼皆露刃睨之。乐工曹海清不胜悲愤,掷乐器于地,向西恸哭。禄山怒,缚于试马殿前,支解之”。王维听了之后,义愤填膺写下《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上奏管弦。” 因为这首诗,在收复长安之后,肃宗才没有找他更多的麻烦,而并不是像蒋先生所写的“受到非常大的折磨”。

  不过,听说蒋先生在台湾的主打客户,是台北的贵妇团(林青霞也在其中)和高雄的妈妈桑团,所以,如我辈的质疑,其实迂腐得很吧,只当掰谎,一笑而已。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六):他就是一个美学家

  虽然本书在诗的注解和翻译上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比如[琵琶行]中的“缠头“。但仍然不影响本书的魅力。

  就像李商隐的诗,很多是无题。

  其实根本用不着去猜去想,去翻译。

  感受就可以了。

  诗,就是以最少的文字,去表达最多的意思。

  以最精简的字句去传 达最庞杂的意象。

  蒋勋本来就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诗词研究者。

  他就是一个美学家,要把被人忽略的,忘记的,

  繁复的东西用最美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在这点上,他做到的。

  至少大家会被他的文字吸引,进而去了解他要传递的东西。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文学与艺术或者说美的世界,对人生最大的贡献,是把我们带到一个不功利的状态。”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七):蒋勋说唐诗

  蒋勋说唐诗

  觉得自己的破文学素养写不了什么评论,但是《暗时间》说要习惯书写,所以算是对自己思维的培养和记录,当然尽量避免碎碎念。

  很奇怪在上学的时候对文学并不感兴趣,或者说学语文和其他科目一样就是一件任务,要去背课文、理解句法文意,其实到头来一首诗的意境,诗人想表达的情绪,还有一首诗的美感却一点都没体会出来。反而是到了现在对这些诗充满了敬意和美的感官感受,可能是对美有一种追求吧。

  唐诗之所以为唐诗,是因为生在大唐盛世,诗人体验了这种繁华和绚丽,又感受到了此之背后的残酷与孤独。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中,诗人有了大气的生命体验。在这一瞬间。唐诗像花苞一样绽放开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觉得唐诗当中有一个精神是出走和流浪,是以个人去面对自己的孤独感。”

  王维的诗偏山水画意境,那种老人归隐的心态我暂时还是无法读通透的。但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非常禅的生命体验,人在最绝望的时刻,却仍旧能平静的等待转机的一刻,这是一种生命的领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让人看到完全不同的王维,脑海正就蹦出大夕阳与沙漠平行,骆驼与人走着丝绸之路的画面。唐代的好诗人都有一些诗让人读起来非常的有画面感,甚至有声感(琵琶行)。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今电影拍摄的镜头,几个字就描绘出来了,还能让人有无穷的想象,很值得敬佩。

  非常的喜欢李白的诗,和年轻的蒋勋一样,可能是追求美的体验吧。觉得李白真的是仙人一样,逸于尘世之外,喝一壶酒就能豪迈的写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行之边塞又能写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如此气度非凡,像是囊括了整个大唐盛世的大气蓬勃;亦或是醉醺醺的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是多么孤独的流露,却也自得其乐,所以说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登山望远”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竟然还有细腻的情感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般青涩,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般细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声啊叫的气宇轩昂,非凡了得,释放胸怀一腔激情。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杜甫和白居易晚期的诗都是非常关注民生的,对整个朝代和历史有推动意义,他们对客观民生的描述让人动容。

  而白居易早期的《长恨歌》和《琵琶行》都非常精彩。以前背琵琶行已觉平平仄仄朗朗上口,现经蒋大师一分析,画面感质感声感都出来了,像立体盛放有声电影,声音通过文字的描述呈现在脑海中的感觉非常奇妙,“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形容道如此精准的地步,(当初背的时候就是大猪小猪,但是现在通过想象完全是另一种体验了)。

  最后说的是晚唐的李商隐(这个人吧放在现实生活中我肯定不喜欢,总是唉声叹气,绕来绕去,还自恋!但是诗确实精彩。),晚唐的“晚”就很有象征意义,繁华盛世已成回忆,对着如今的衰败,追忆当年的华丽,是一种幻灭感,再也读不到大唐盛世时的豪迈气派。李商隐作为晚唐的代表,可以从他的诗中看出这种时代的气质,他多喜欢用“夕阳,恨,残,晚”这类词,读多了会抑郁,多有“闷”和“荒凉“的体验。但是蒋勋却说他从”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看到了热情,”生命必须要为自己找一个可以值得付出的对象。只有有这样一个对象,生命怎么去受苦,都是快乐。在这种付出中,生命会饱满,获得意义,如果找不到这个对象,反而是悲哀的。“活着有没有热情,有没有自己执着的事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若有泪,为湿最高花。

  “我和你介绍的巴黎,绝对不是客观的,因为我二十五岁在巴黎读书,我介绍的巴黎是我的二十五岁,而不是巴黎”

  如果你有一天过一个很盛大的生日宴会,杯盘狼藉,宾客散尽的那个刹那,大概是最孤独的时刻。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八):愿同尘与灰

  看蒋勋说李商隐和王维,常常联想到红楼梦,这种很自然的联想甚至都不需要他在行文中提醒,仿佛太虚幻境的牌坊飘到眼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繁华过后,归于虚无。人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首诗又何尝不是?我喜欢蒋勋解读时带着的浪漫和温暖,还有一点禅意。 也许,读到一首诗是在当下,而真正品到它是在某一个瞬间,就像蒋勋说的生命中的停格,那个永远停在心中的画面。我将迎来我的下一个停格,在收集一个又一个停格的路上,愿我们越来越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oy的读书笔记)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九):<转载>撕扇记:美言不信的蒋勋

  读了《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我觉得中古的几位大诗人,陶渊明,李白,王维,白居易,都会出来找蒋勋拼命。我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不严谨的写作,比所有的“戏说”和“大话”都强,几乎算得上“穿越”了。如果说这是中文世界的三聚氰胺或者塑化剂,不算是过于严厉的指控吧?

  江弱水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蒋勋著

  中信出版社

  2011年10月第一版

  236页,35.00元

  《蒋勋说唐诗》

  蒋勋著

  中信出版社

  2012年1月第一版

  288页,38.00元

  要形容这是个什么时代,我想到的词首先是忽悠,可是这个词常见的解释都不能得其神韵。我一直想给忽悠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发现很难,除非辅之以一些描述。首先,忽和悠都是动词。平常我们讲忽闪,讲晃悠,忽就是闪,悠就是晃。然而,忽和悠又都是形容词。忽者,短暂也;悠者,久长也。你要说什么什么的十万分之一,那就用得上忽了,十忽等于一丝。但悠久啊悠长啊悠远啊,悠便是好久好长好远。现在,我们可以想象了:有那么一个人,好像拿着个手电筒,在你眼前晃啊晃啊,闪啊闪啊,你晕了,像被催眠了。于是,你不再是你了。一会儿工夫,你被腾挪到另外一个你本来不在的立场观点上去了。总之,你就依了他了。忽焉在此,悠然在彼。等到你悠悠醒转,会发现已然到了一个你不认识的地方,你悔恨,你羞愧,你对真相的认识会清晰得发疼。

  “东村姓施的姑娘就叫东施,西村姓施的就叫西施……”我读蒋勋,是从《南方周末》(2011年11月3日E26版)上他讲《美,看不见的竞争力》的演讲录开始的。但他讲着讲着,我好像夜航船中那个脚都不敢伸直的小和尚,渐渐从高谈阔论中听出些破绽来。

  蒋勋说,越王勾践一次给吴王夫差送去十几个美女做间谍。我记得只送了两个,一个西施,一个郑旦。效颦的东施没有送啊,怎么可能“她摆出各种姿势,夫差都不太看她”? 《庄子·天运》明明说东施是西施邻里之“丑人”,勾践敢送给夫差么?不敢送的。

  蒋勋又说:“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所有人知道的美已经不是美了。”老子这句话不能这么解释吧?所有人都知道美之为美,丑也就为人所知了。这解释是由后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等所决定的,古来没有异议的。

  蒋勋还说:“钟嵘写《诗品》、谢赫写《画品》,把诗人、画家分为九品。很多诗人写了大量的诗,但是‘下下品’,陶渊明的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简直像白话,但他把诗的思辨品质拉到了极致,所以是上上品。”我觉得,你要说陶渊明诗是上上品,就不要扯上钟嵘的《诗品》,因为偏偏是钟嵘的《诗品》把陶渊明放在中品里。你这么掰,会让人误认为钟嵘本来是列陶诗在上上品的。

  简直都不大想跟他争论“气味到底是什么”这一复杂的问题了:蒋勋说“它是肉体生命已经不在了,还在空气里流动着的东西”,我认为肉体生命如果还在,空气里也会流动着气味。不能说闻香识女人,那女人就一定不在了。

  最后,蒋勋谈到了他的老师佛陀:“我最敬佩的老师佛陀没有写过一本书,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佛经,不过是他学生的笔记,所以开头总是说‘如是我闻’。有一天佛陀不想讲课了,就拿一朵花给大家看。他的意思是说:我一生讲的经,就在那朵花里,你懂得了那朵花,就懂得了生命本身。”以我之寡闻陋见,只知道禅宗讲出处,都用《五灯会元》里“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的故事。但此外没有在任何地方听说过,释迦牟尼拈花给大家看是不想讲课了,而且还有那么深奥的生命美学在花里头。

  我想我是遇见大忽悠了。本来给忽悠一下,没迷魂就是了,可是寒假里逛书店,发现《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一书赫然在展示台上,翻翻目录,里面讲《富春山居图》,讲《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讲《长恨歌》,都是很有竞争力的话题,就买了一本回来拜读,读的过程非常刺激。鉴于蒋勋的影响力之大,便去图书馆找了他更多的书来。写这篇文章动因有二,一是想搞搞清楚什么叫忽悠,二是过春节百事俱废,也确实比较无聊。

  蒋勋的软文里有太多的硬伤。读了《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我觉得中古的几位大诗人,陶渊明,李白,王维,白居易,都会出来找蒋勋拼命。

  我们平常开一个讲座,大约事先总要做点功课,但蒋勋讲一个东西好像从不需要找个注释本参考一下。他对具体文字的解释,真是一空依傍,强悍无比。下面都是信口开河的好例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蒋云:“这其实是另外一种蒙太奇。‘南山’讲的是终南山,在陕西,可是他已经有了对‘南山’的向往。”(第101页)按:陶渊明时在柴桑。南山指庐山。或云此处用《诗经》“如南山之寿”的典,因为采菊是服食延年的意思。都跟终南山不沾边。白居易效陶渊明写过“时倾一樽酒,坐望终南山”,那才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蒋云:“是说:这里面有一个非常迷人的生命真理,可是不要跟我辩论,辩论的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第102页)按:是辨析的辨,不是辩论的辩。蒋氏不辨即论,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蒋云:“我们今天好像在‘大化’——就是所谓的生死——巨大的生命运行中,我们像一个在海浪中跳跃的状态,一个大浪过来,我们可能就翻了。”(第107页)按:我已经翻了。大化者,天地也,自然也。纵浪也不是冲浪,只是放纵、放浪、放达其中耳。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蒋云:“所以他也很高兴就跑去找,可是没有找到,就病死了。”(第122页)按:“规”字六朝人常用,表示意图。“欣然规往”是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但是没有真的“就跑去找”,“未果”仅指没落实。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蒋云:“跟周围一些年纪大的人一起出去走走,到处游玩。”(第127页)按:扶老,拐杖嘛。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蒋云:“唐朝长安城很大,有好几层,所以用‘九重’形容。好几层的城墙,忽然发生的战争让它烟尘漫天。”(第162页)按:《九辩》有“君之门兮九重”,朱熹集注曰,天子之门有关门、远郊门、近郊门等九重。九重城阙应指大明宫城,千乘万骑是指皇帝车舆,不是说整个长安和长安人民。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蒋云:“‘凝睇’就是忍住眼泪。”(第167页)按:凝睇,定睛看也。广东话看还用睇字,读如tai音。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蒋云:“‘九华帐’,是说那顶帐子上的花有九十多束,非常华美。”(第187页)按:曹植《九华扇赋序》谓“中结成文,名曰九华”,是指很多图案花纹勾连环绕。不知从哪来九十多束花。

  这些对字词基本意思的解释,望文生义,令人发噱。请注意,上面这些例子,只是从他讲陶渊明和《长恨歌》的三篇演讲录里找来的,也就是此书第99页至第192页。下边的例句仍然不超出这不到一百页的范围,那些特别过硬的伤,真令人过目难忘:

  我们有个成语叫顾影自怜,就是看自己的影子而产生一种对自己生命的悲哀感。(第106页)

  我觉得他的诗可以拿来作为哲学上的命题来进行讨论,尤其是下面我们特别选的《形赠影》、《影答形》。各位有没有发现,这是在我们的文化里,第一次把人分成两部分来看?(第103页)

  王尔德有一个长篇小说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道林·格雷的画像》。道林·格雷是一个非常美的人,画家给他画了一张像,放在阁楼上。然后他自己慢慢长大、衰老,同时也经历了许多人世上的事情。等他再看到他年轻时候很美丽的画像,他就痛恨那个东西唤起他的记忆,他就刺杀了那张画像,他整个人也随之苍老了。(第104页)

  虽然魏晋三百多年……(第130页)

  我在印度特别去看了一个地方,叫做纳兰达,是一个佛教大学,当时玄奘求法的地方。(第175页)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这又是一个对仗的句子,“鸳鸯瓦冷”对“翡翠衾寒”,“霜华重”对“谁与共”。(第184页)

  “怜”字那么解,悲哀感确实能够产生了。庄子里面早有“吾丧我”的命题,怎么会到了陶渊明才第一次把人分成两部分来看?《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情节恰好说反了:道林·格雷尽管一步步堕落,美貌却几十年不变,因为有阁楼上的画像替他衰老丑恶,最后他怒刺画像,却把自己刺死,倒下去一个满面皱纹的老家伙,而画像又恢复少年时惊人的美。历史系出身的人居然拎不清,魏晋不多不少正好两百年(西元220-420年),哪来的三百多年?Nālandā从玄奘开始就译成“那烂陀”,去过了还能叫它“纳兰达”?最后,小学生都知道,“霜华重”跟“谁与共”不对。

  可是,比起下面的胡扯,这些都不算什么了。蒋勋说:

  文人很麻烦,文人是到了某一个程度他就下不来了。所以陶渊明或者曹植,这些人最大的麻烦是变成文人以后,他没有办法回到劳动这个层次。所以他讲“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就是他不晓得要做什么了,因为他没有一个可以谋生的东西。(第124-125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已经快荒芜了,怎么还不回家?我常常觉得这个东西是文人的美化,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他回家就真是种田去了,他绝对不种田,因为文人不会种田,顶多是雇别人来种田。(第125-126页)

  厚诬古人,莫此为甚,而且话说得忒佻薄。谁只要稍稍翻一翻《陶渊明集》,就不可能看不见那些躬耕力作的诗句: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杂诗十二首》其八)

  千古风流陶彭泽,是宋以来所公认。这风流,不单是饮酒采菊,更多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真的“回到劳动”,真的“种田”。陶渊明自谦说“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即所谓“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说的是不愿委屈自己去做官,以至食禄无望,别的营生又干不来,种田也种不好,“南山种田时不登”。顾随特别讨厌黄庭坚的“看人获稻午风凉”,关于陶渊明,他说得好:

  别的田园诗人是站在旁观地位,而陶是自己干。陶渊明写“晨兴理荒秽”,也还是象征多而写实少,那么他是骗人吗?不是,他做事向来认真;就算这是象征,他也确过此种生活,否则他写向前向上,何必多用“耕田”字样?(《驼庵诗话》)

  我现在敢肯定,蒋勋在开讲《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时,根本就没有多瞅一眼那薄薄的《陶渊明集》,否则他不会如此轻率地说陶渊明写躬耕是美化,还说陶渊明写家贫是骗人: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其实这有点骗人,我们读历史都知道,陶渊明家没有那么穷,他们是世家,出了好几代的大官,这里只是说他没有做到大官,没有很多政府给他的佣人和僮仆。所以这是相对而言,在当时贵族出身的人觉得这样大概是“贫”了。(第124页)

  陶渊明明明“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而且有时要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要是像这样上代阔过下代必定不穷地来推理,杜甫的穷也是“有点骗人”了。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心目中最不可企及的偶像,“古今贤之,贵其真也”的陶渊明,到蒋勋嘴里却成了“有点骗人”,“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他回家就真是种田去了,他绝对不种田”。至于陶渊明的诗,更不在话下了:“你看他写诗的时候,忽然会讲很多道理,其实蛮讨厌的。”(第115页)只能佩服这人真敢讲啊。佛家本有持不妄语戒的。

  但蒋勋嘴上一旦跑起火车来,你就完全拿他没办法。在这几篇以陶渊明和白居易为主题的演讲中,李白和王维也十分受伤。王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安禄山陷长安,王维被拘,称病,“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这是王维陈述的全部事实。新旧《唐书》只是省略了裴迪的转述,说“维闻之悲恻潜为诗”。这个事情,到了蒋勋那儿却被狠狠地参了一本:

  安禄山做大燕皇帝,登基时一定要有典礼音乐,所以他命令王维带领所有梨园没有逃掉的音乐家在登基典礼上演奏音乐。王维本来不肯,可是如果他不肯,所有的乐队成员就要被杀掉。王维最后含着泪演奏登基典礼音乐。(第173页)

  这都哪对哪啊。但蒋勋接着还说:“王维终于被放出来了,放出来之后他就到了陕西买了一块地,说这一辈子再也不要做官了,就开始画画,开始写诗。”拜托。王维放出来已经是五十八岁。他集子里最早的诗是十六岁作。

  李白则被整蛊,因为国籍和血统问题:

  我觉得汉人有一点惭愧,汉人应该是汉诗写得最好的,结果却不是。李白的出生地据考证是吉尔吉斯,白居易是回人,他们身上有另外一种不同的血液。(第142页)

  真是惭愧,汉人怎么就想不出这样的句子,一个吉尔吉斯人竟然想出“一枝红艳露凝香”…… (第150页)

  中国诗歌历史上出现过两个高峰,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杜甫。两人相差十一岁。一个从吉尔吉斯来……(第150页)

  李白当时傻乎乎的,一个吉尔吉斯人,对汉人政治的复杂性根本不了解。(第171页)

  前面说李白是吉尔吉斯人,也许我们可以想象李白也许长的是浓眉大眼、络腮胡的样子。(第177页)

  真是兴会淋漓啊!李白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简直成了蒋勋的独得之秘,被牢牢地揪住不放。吉尔吉斯,吉尔吉斯,吉尔吉斯,浓眉大眼络腮胡的李白终于吃弗消了,但是当他听到下面这番话,才明白他这一辈子算是白喝了——

  李白永远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从来不跟人喝酒的,要喝酒就跟月亮喝,从来头都不低下来看。(第151页)

  蒋勋耸动听闻的方式如出一辙,他总是将个别说成普遍,将一次说成永远。又喜欢古今比附,什么“唐朝最有趣的一点,是没有外汇管制”呀(第160页),什么“可能部长级以上的才有资格有一个洗澡假”呀。说者口滑,听者耳顺,效果呢,的确蛮不错的。至于文外之旨,生命美学,那你就听他掰下去好了。

  我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不严肃的演讲,这样不严谨的写作,比所有的“戏说”和“大话”都强,几乎算得上“穿越”了。如果说这是中文世界的三聚氰胺或者塑化剂,不算是过于严厉的指控吧?

  这是忽悠的典范。经过一番令人眩晕的晃啊闪啊,王维应该为他做过莫须有的安禄山登基典礼音乐会首席代表而战栗不已。李白已傻。陶渊明或会淡然置之,“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白居易可能有点情绪不稳定,因为他深知忽悠是怎么回事。杨贵妃其实是给唐明皇忽悠了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这是忽。有点像蒋勋是不?那么,接下去就是悠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2/3/10/757332.shtml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十):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延续到现在,有种美好时光的意义。春、江、花、月、夜共同构成了一个词,极富画面感。使人一读完这个词,就有一种美好的感觉。

  对于品类纷杂的唐诗,可以将它分为闺怨诗、边塞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等。每类诗如果做意象归纳就会发现很多共通之处。就如送别诗,多以柳传情。而春江花月夜是以月为主体,对当时环境进行了充分细致的描写,是典型的以景传情。其中,它包含了江水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沙汀扁舟等多个意象。这些意象把离愁别恨表现得往复缠绵。也成为了经典。《春江花月夜》像一咏月诉离情的集合,为后来的诗歌做出了引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