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设计在童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生设计在童年》读后感10篇

2018-02-22 21: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设计在童年》读后感10篇

  《人生设计童年》是一本由高燕定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381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5-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设计在童年》读后感(一):值得一看

  有许多的“设计”还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来定的。 比如,这辈子是没法出国了,那就算中国教育制度不好,你也得任命。

  “北大不要我,哈佛要我”这样的话不是谁都能说的,这是需要经济基础的。

  不过这本书倒是很适合这一代的准父母们,如果有好的家庭条件,全身心的就投入孩子的教育中,并且愿意为孩子牺牲许多,那这本书的确是本很好的参考资料

  《人生设计在童年》读后感(二):从小做计划,写简历,快速阅读,超前学习

  育儿书籍的读书计划已经做好了。现在就开始一步步执行了。

  春节期间,没有白白的“宅”。陪儿子的空隙,就开始看书了。

  分别是《人生设计在童年》和《如何把孩子送进世界一流大学》。

  从书名上可以看到笑妈的野心了。但是应该不需掩饰吧,心情无可厚非呀。

  可是,粗略读下来,心情越来越复杂

  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属于最成功的海外华裔了。

  《人生》的作者很早就到了美国工作自然培育起孩子有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加上华裔孩子在国外的优异表现,当个把哈佛爸爸不在话下

  至于《如何》的作者,更是针对中国的中产阶级大军,把留学和移民分析了一个底儿朝天。可是我们,连中产都算不上吧。

  有心让小孙读一下。但是他与所有书都有不共戴天之仇。

  摆出一副老板的架势,要我看了以后讲给他听就够了。

  读书的过程,是要做笔记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电子书,让我养成了直接COPY做笔记的习惯

  所以,对于实体书,只是凭记忆,记了些东西

  《人生设计在童年》

  1,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做目标计划和合理分配自己时间的习惯。

  2,孩子写论文能力,是要从初中乃至小学就要开始培养的。

  3,孩子要从小养成写简历的习惯。不是笼统的记,而是参加的所有活动都要趁着记忆深刻赶紧记下来。

  4,一定要提高孩子快速阅读的能力。

  5,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超前”。一方面让孩子带着问题听讲,一方面享受超前的优越同时更加激励自己超前下去。

  《如何将孩子送进世界一流大学》,这本书有些走马观花了。。

  1,移民留学要比高中留学省一半的费用

  2,如今美国的生活成本不过是北京的150%。

  3,给孩子上幼儿园双语班,带来的成效,远不如家庭给孩子营造的学习氛围

  4,如今花掉的幼儿园费用,如果储蓄并投资,将相当于10年后好几十万的留学费用。

  就这些了。我也不敢相信,看下来,竟然就被我记住这么点东西。

  大概是因为,的确不是很实用

  有兴趣妈妈自己买了看看咯。。

  2010.03.03

  《人生设计在童年》读后感(三):幸福的人生需要设计

  这段时间,在读高燕定写的《人生设计在童年》一书。这本书,是单位前辈(儿子在美国硅谷工作)强力推荐的书,当时翻了翻,随手扔在书柜里躺了2年多,没有拿出来看的兴趣。直到这半年多来,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思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想起了这本书。多读书无坏处。

  这本书写出了自己十多年的切身体验,注意,是在美国。在中国这样的经验之谈其实值得推敲。但是,这本书有的理念是值得借鉴甚至深思的。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怎样成就幸福的人生?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上进快乐地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衣食无忧,物质满满,进入较高阶层社会。作者的观点是:父母在给予孩子生命后,又可能成为孩子未来事业成功的再创造者。这个观点无错,因为父母在孩子没有社会判断力的时候,站得高、看得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当“家庭导师”。但是,这本书满篇满纸的作者女儿的成就,甚至拿女儿作文来充几页,给人反感,甚至让人觉得“作者女儿是神童,道路是不可复制的”想法。让孩子每天睡2、3个钟头,也不是普通父母能够做到的。设计好她/他的路线,会不会在这个剧变的中国太狭隘?培养他的适应性、悟性、强大心理,高情商,是不是更加能得到“幸福人生”的秘诀?这也是我在考虑的问题。

  不过,无论如何,作者的某些观点还是有些借鉴意义,的确是应该被现在一窝蜂报兴趣班、作业加码的父母重视的。更多的是方法论而不是理论。比如,“英语应该怎么学才有效”,“超前是成功基础”,“走向社会、不做井底乌龟”,“读书人应该读书”“不要让学校干扰教育”。现在的父母都号称“重视教育”,但这种教育是不成体系的,带有一定的“羊群效应”,是盲目的,有的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性特点,甚至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害的。

  “我们自己不但过的是稀里糊涂日子,还用各种各样的自我满足来对自己并不精彩的人生作一种逃避型的自我安慰。”书中特别关注到“设计”这两个字。作者自己,从小为孩子设定要当律师远大目标,他知道这是一项很累的命运平均每周工作80小时。从书中看,他的孩子是真的很高兴地去做这样一件事、追逐这样一个目标。但书中没有提及的是,孩子都是生命、感情和个性的个体,不是机器人,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怎么办?她的兴趣点跟家长的意图相违背的时候怎么调整?她内心不强大的时候怎么办?她叛逆的时候怎么办?也许《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这本书的孩子都是女孩,都比较乖巧,没有遇到我这个儿子的家长会遇到的问题。

  这些,我真的不太明白。但是这本书,“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引导和教育”,确实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孩子明白自己的路了,决定走,做父母的要最大限度地去向当局者、前辈者了解情况,如何达到彼岸。我是这样想的。

  首先,培养独立态度。我还是比较缺乏这种让他独立的精神的。而且,引导他怀着阳光心态去追逐梦想,享受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快乐,的确是大人应该做到的。我们现在由于在社会混久了,特别是在中国的社会,由于一次次的事情,对自己儿时、少年时的想法产生了怀疑,对努力-实现这个路径产生了怀疑,其实,奋斗的过程是最美好的,是人生充实、无虚度感的唯一方法。我觉得人活在世上,就为了体验而来,努力是一种体验,实现是一种体验,不实现或者失落也是一种体验。正是这些体验,丰富我们的人生

  《人生设计在童年》读后感(四):一个在美国的中国式教育

  作者是生活在美国的成功人士,女儿五岁就到了美国,所以他所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在美国环境下能够容易达到的,至少也是与学校教育相适合的,而在国内如果采用这些方法有时候条件不允许(比如说学校所提供的近200项的教育课程)有时候与学校教育相冲突。以进入名校和事业成功为最终目标,里面闺女的乖巧和手段的灵验会让读者家长捉急,不过有一些倒是可以给人启发:

  1、尽早进行职业意识的引导,让孩子从小有职业目标并为之做一些针对的学习和了解。比到了高三再选专业有一定好处,而且对于报考哪所学校和专业有一定的指导

  2、培养孩子独立自学的能力,让其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答案是多少,家长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3、在孩子时间空余的时候引导她多读书,多读名著,提高词汇量,一开始就提供专业的教材,寻找好的教材一本到底,而不是根据年龄,三~六岁,六~十岁,不同版本重复阅读。

  4、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负责,不要完全依仗学校,甚至不要让学校干扰自己的教育。学校是一个手段,充分利用但不能放手。特别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以应试为主,以整齐划一为目标,往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不要太看重学校的名气成绩,适合自己的孩子才好。更多的时间给孩子提供多种尝试,让其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

  5、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结果,让孩子学会针对某个命题如何入手,如何收集资料,如何组织文字,得出结果。从小让孩子做调查报告或是命题论文,引导她去寻找答案,并且要有正式的文字记录,表述要严格正式准确。书写实际上就是一个思考推理的过程,整理自己的想法并表达出来。

  应该说这是一个具有相当中国式教育色彩的美国故事,家长为子女设定了“美好未来”的目标,然后引导督促孩子喜欢这个目标并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努力并牺牲一些爱好,但是在美国的教育环境下这个是可行的而且程度不必太严重就可以获得效果。而在中国教育环境下大家都这么做,那就会做的过分一些才会显露出效果。

  能借不必买!

  《人生设计在童年》读后感(五):是经验之谈,非教育之道

  今天在别人的 blog 上看到一篇推荐《精英培养之道:人生设计在童年》。大概翻了一下新浪的读书频道里面的连载,觉得还不错,闲喷一下自己的感受。让孩子自由发展好还是由家长设计发展路线好?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过正确或者错误的答案。我也不想在这方面争论什么。还是直接谈谈我对这本书和这本书讲述的内容看法好了。

  书写得还不错 —— 是一个好作者写的书。按照新浪的编辑评价来说就是:

  作者用充满温情、闪烁智慧、迭出新意的故事,诠释了中美教育的差异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作者女儿对儿时生动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细节疲于奔命的高中时代和充满智慧的社会活动,以及自我奋斗、追逐梦想、演绎人生的自我表白,与作者的论述交织在一起,引人入胜

  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确是如新浪编辑所说。从我习惯的视角来看,这本书全篇都在介绍他的一个一个故事也就是说是在介绍他的经验而不是方法论。不过,我想作为非专业的教育人时要整理一套这样的理论或者方法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正因为这本书描述的全部是“经验谈”,因此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而不能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

  另外,除了书籍之外还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 这本书讲述的故事都是在美国发生的。而美国和我们所在的中国,不论是社会习惯,还是教育环境都有非常巨大差别。因此对于国内的家长来说,借鉴的作用更强于指导了。不过,当然,如果你打算从小就把孩子送到美国去就可以不用考虑环境的差异了。

  美国的生存环境和中国有着巨大的不同。美国的社会环境基本趋于稳定,而中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因此在两种环境下的策略应该是不同的。美国那样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分工的细化,也就是有利人才的专业化,因此越早选择好自己的成长路线对个体来说优势明显。而中国这样变革的时期,机会风险都很高,因此保证拥有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在商业竞争中也是这样。与其用复杂的不可靠公式去推算未来,还不如保持自己拥有强健、灵活的身体来面对不可准确预知的未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