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恶意》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恶意》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01 21:5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恶意》读后感精选10篇

  《恶意》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恶意》读后感(一):人之初,性本恶

  原来人性的嫉妒可以那么深,不只要毁一个人一生,还要彻底毁掉一个人的名声,要毁掉所有的一切!不禁感叹野野口修的残忍,即使从一而终自己有恩的人,也还是因为嫉妒而将日高邦彦杀死,甚至不惜设计让人迷惑的圈套,以至于达到让死去的日高邦彦臭名昭著目的,野野口修卑劣的本性真是一点都没变,从小时候协助同学强暴女同学开始就是如此,隐藏在内心的险恶一览无余,让我不得不承认人之初,性本恶。野野口修的本性也是家庭教育失败结果。但小说结局是好的,野野口修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制裁与世人指责,日邦高彦也将芳名远传,好人运气一定不会太差,好人终将会有好报。不到最后就不知道真相一如既往的东野风。看到小说的中间部分还以为野野口修很可怜,日邦高彦很无耻,然而结局给了我一个大大的反转。

  《恶意》读后感(二):《恶意》的读书小感

  最开始看《恶意》的时候

  有人说它和《白夜行》是双生花,

  一个为了爱粉身碎骨

  一个因为恨万劫不复

  读到二分之一的时候,

  随着“真相”逐渐明了,

  感觉到非常失望

  我跟自己说:什么双生花,剧情还是感情单薄了太多啊。

  继续读下去,却不由得脊背发凉,心跳加快,

  仿佛额头要留出汗来的那种激动

  什么嘛!

  因为恨,可以这样吗?

  一个人的感情和内心描写也可以很深厚呢!

  不由地更加佩服起东野圭吾,

  日本还真是有很多出色的悬疑小说家啊~

  一个人的恶意究竟可以有多深,

  内心到底能够有多么阴暗

  那就是,

  阴暗到可以吞噬掉自己和别人的整个人生吧。

  《恶意》读后感(三):人性的阴暗

  我相信人性本恶,比如护食、比如自私、比如暴利。

  让我们坦然面对阴暗的,复杂的人性并且能够比较好的去驾驭,本就是一件难事,或许稍不注意就会万劫不复。最近出现的各种校园凶杀就是例子

  这种现象让我不寒而栗。这是因为:

  一、若人性如此,安全在哪儿?

  二、我亦嫉妒

  所以,人生才需要不断地修行来规整自己的方向,以便在有生之年能够达到心中向往彼岸

  《恶意》读后感(四):“把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拉到和自己一样的水准,不是也很有趣吗?”

  这种恨意深入骨髓

  嫉妒的力量之下,善良就是假惺惺,成功就是运气好。

  可怎么能只看着别人假惺惺运气好呢。

  这就叫恶意吧。

  这本书格式十分新颖的,通过刑警和犯人两方面心理和供述来描写。通过目录便能知晓犯人的真实身份,但层层疑云之中又不会令人感到枯燥无味

  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便是校园暴力和杀猫的情节

  先说校园暴力,我生活在二三线城市中,不能深切体会到这种可怕而又遥远事件这种经历让我觉得在光天化日之下暴力怎能瞒得过父母老师?大概我遇到的都是宠溺孩子的父母与负责的老师。

  日高这个人物文中多次提到“好像对谁都很好”,其实想想吧,谁的身边没有这样人甚至自己本身就是这样的人?然而往往这样的人是受欺压的对象,并且人们最害怕,也是最不愿看到的场面就是这种人混的比自己好。

  好似,善良的人没有好报吧。恶意会多过善良吗?

  开篇杀猫的情节是十分精彩的,猫这种动物给我的感觉一直是有灵气的,说重一点就是有些邪气的,好在这种并不大舒服的感觉没有持续太久,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作者没有发现自己写了这个情节,或是如网文一样忘了填坑。我的担心多余的。全文中的录像带,影子作家,香槟酒,像一块块泥砖,一同搭建了这整个荒谬的案件。但是最必不可少的砖,还是这杀猫的情节,这块砖搭在建筑物的底层,只有搭建完成之后从整体来看案件,才会发现这最中心的一块砖。看到结尾这个情节的再次出现,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更多的则是一种深深的挫败感。这个情节透出的深深恶意,让这本书变得完整,可以称得上四大神作之一了。

  再回到书评的题目——“把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拉到和自己一样的水准,不是也很有趣吗?”,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许多这样的心理活动,比如在被批评时拉别人下水,失败时推卸责任。毕竟在失败者的眼里,他人的成功总是唾手可得的,他们渴望平等,只是这里所谓的平等是将自己无条件拔高,将站在高峰的人拉到和自己一样的深渊之中罢了。

  这种恶意深深地根植在你我心中。

  《恶意》读后感(五):总而言之我就是看你不爽

  在这一年里,野野口修偷藏了好友日高已经过世的前妻初美的照片,围裙,方便警察搜家的时候证明有奸情。

  他录了自己在日高家屋顶行走的录像,偷偷把录像和沾满自己指纹的刀扔到日高的行李里,为了证明自己试图杀日高但是被日高抓住了把柄。

  他写了许多有早年日高小说构思的笔记,又把日高的作品全部打了一遍,甚至稍稍做出修改,为了证明自己被日高逼着做了影子作家。

  他在笔记的一开头就写日高觉得烦就杀掉了邻居家的一只猫,费劲心思证明日高冷血无情。

  这样费劲心思的害死抹黑好友,只是因为讨厌他又刚好自己得了快要死的癌症,死也要拉上你一起。

  但是最大的破绽来自于警察加贺调查了日高和野野口修的中学时代。发现日高一开始和野野口修一起被欺负,而后来野野口修做了小跟屁虫,跟着一起欺负日高。但是日高从未记恨野野口修,依旧总是帮助野野口修,待他如最好的兄弟

  读完我觉得很烦,话说小时候真的能看到大吗:-D

  《恶意》读后感(六):恶意的偏见

  东野圭吾的小说总是让我欲罢不能,在火车上我又一口气看完了《恶意》,虽然已经看过好几本他的小说,但是这部书依旧让我很震惊,那是一种超越犯罪手法和推理悬疑的震惊,是对人性之恶的寒心和对自我的反省。

  这部书的写作手法十分有趣,以主角和侦探手记的形式来展开案件的过程,主角和侦探分别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颇像冰与火之歌里面的pov视角。而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写手记的主角竟然是凶手!大概是我之前看过所谓的写侦探小说的十大禁忌之一是“小说中第一人称必然不能是凶手”。受到思维的禁锢,刚开始我没有把书中的“我”——野野口修列为嫌疑人的对象。但是,正如侦探所说,手记这种东西才是最主观最易造假的啊,野野口修的手记不过是用于糊弄侦探,遮掩事实的臆想罢了。很快,野野口修就被证实为凶手,甚至他写好了告白书。这已经是一部侦探小说应有的结局了,但是我又错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找所谓的“恶意”。野野口修当然不是好人。野野口修承认自己是凶手——他想和好友日高的妻子在一起而试图杀害日高,但是行凶的意图早被日高识破,谋杀未遂的过程也被记录,这成为了野野口修落在日高手中的把柄。日高威胁野野口修让他成为自己的影子写手,不断抄袭野野口的作品让自己名声鹊起。野野口修活在日高的影子下不断被压榨,最终当愤怒压抑到了一个界限,野野口修决定杀害日高。这样的凶手让人同情,这样的受害人却让人唾弃!日高为了满足自己成为作家的欲望,拿被害的记录作为要挟,甚至妻子也成为可有可无的棋子,这是种贪婪又不择手段的“恶意”。

  但是,这一切不过是野野口修的版本,所有的故事都是他幻想的故事,他对好友妻子的爱,他的意图行凶和犯罪未遂的证据,他在威胁下成为日高的影子写手,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阴谋”,杀死日高不是野野口修的最终目的,找一个合理的杀人动机才是他最想做的,好让他的恶行有值得他人同情的理由,让日高名声败裂。

  而他真正的杀人动机呢?野野口修是一个可恶可悲的人,他承受了校园暴力却又成为了暴力的共犯,他的协助施暴的过程被记录,日高是知情者之一,这成为他杀害日高的导火索。但是日高做错了什么呢?他什么也没做错,日高也是校园暴力的受害人,面对施暴者他没有屈服,甚至从校园暴力中拯救了野野口修,带他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他从没要因为校园暴力挟过野野口修,甚至帮助他成为作家。他是最正直亲切的,但也许就是这样正直善良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野野口修心里的懦弱自卑,反而让野野口修滋生恶意。这样的恶意不是环境引起的,而是一个人心底深处的厌恶和偏见。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说老实话,我实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野野口先生,你也是这样吧?或许边你自己也说不清。”

  这样的恶意是我没有想过的,甚至现在想也觉得胆战心惊。威胁,把柄不过是这一切的导火索,真正的恶意正在这样的掩饰下平静积蓄着,最后像黑夜一样肆虐的蔓延,让人目瞪口呆。这种恶意不是环境造成的,是人性之恶。“丑恶的偏见不是由历史或者地域产生的”,这种从心底滋生的没有缘由的恶意才让人沮丧

  我不禁反思自己,我似乎也对人有这样的偏见,我不喜欢某些人的处世方式,讨厌她咄咄逼人态度,但这些并不能构成厌恶的理由。但是仔细想想,她并没有做伤害我事情,甚至我们可以一同玩耍。我不愿承认这是我的问题,也许是她太过锋芒毕露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卑微,也许是心里的自卑和高傲作祟,我既看不惯她又在不知不觉在拿自己和她比较。我很惊讶有人说我像她,我是绝对不想成为她那样的人的。于是那些说我像她,或者欣赏她的人我也不再喜欢了。这样的反思让我不寒而栗,当我意识到这也是一种狭隘的偏见后,我怕这点阴暗的小心思被人发现,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对待。但愿我能够变得更加包容,可以不喜欢,可以不亲近,但至少互相尊重,不要以先入为主地以坏的恶意揣测他人。

  对于校园暴力,我很幸运的没有受过也没有被胁迫参与,但是我见过这样的行径。初中的时候,我亲眼见过有人威胁别人作弊不然被打,我也听闻有同学在小区后山聚众打架。我不能装作熟视无睹,又没有勇气挺身而出。我很想帮助这些弱者又找不到方法,于是只能告诉班主任,班主任没有很吃惊只说知道了,我不知道他有没有采取措施,但这样的事依然存在。以至于后来隔壁班有无辜的同学被一群外校闹事的混混用砖头拍了脑袋,我们去医院的时候,见到的是他最后一面。我亲眼看到床上躺着的冰冷的身躯病床边哭的声嘶力竭的父母,我不能体会父母的心情,只觉得很痛心很无力,为什么一个好人就这样被一群不知轻重是非的混混夺去生命?我觉得很不公平,咽不下这口气。施暴者自己呢?他们只是看他不爽就加以伤害,他们哪里明白这样的行为带来的后果。这种无知无畏才让人无可奈何

  我当时总在想如果我是警察,如果我是老师,我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在校园里发生。但其实我又能怎样呢?校园暴力至今也没有解决。好一点的老师会劝诫教育,不负责任的老师充耳不闻,甚至为了学校名誉闭口不谈。书中的加贺老师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保护被暴力伤害的人,让他重塑自信,找到自己的兴趣,但这反而让一个长期受暴力的人找到力量对施暴者以暴制暴。加贺失败了,他辞职了,逃跑了,这个经历成为他人生最大的”败笔“。面对校园暴力,老师没有用家长没有用,朋友有用吗?朋友又是最不成熟同龄人,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保护自己,保护别人。

  我在想,施暴者和被施暴的人长大之后会怎样呢?这样的经历会不会成为他们一辈子的阴影,还是觉得不过是孩童时期的恶作剧?前者是自身的不幸,后者是这个社会的不幸。一个不能给人安全感的社会让人觉得冷漠疏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对人的偏见让恶意从心底滋生,又在这社会蔓延,这是最大的不幸。

  《恶意》读后感(七):因为恨而万劫不复

  东野圭吾的名字早有耳闻,他的多部作品被编成了日剧,而开始阅读他的著作还是从《白夜行》开始的,可惜当时并没有看明白,只对“不幸让我变的坚强,而坚强让我失去幸福”,这话印象深刻

  《恶意》开始前三章就交待了凶手是谁了,这彻底颠覆了推理小说的观念,因为一般的推理小说知道了凶手是谁的话,那推理也就结束了,但这部小说围绕着凶手的杀人动机,探讨开了。

  小说以野野口修的手记与加贺恭一郎的记录所呈现。野野口君杀死了小学好友日高君而展开,在第三章时,就以解开了凶手是野野口君。在读时,其实我也有在想凶手是谁呢,为什么要杀了日高君呢,而日高君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在看到第三章时,就知道谜底了。看到大师所写的与我想的剧情,才发现我的想法是如此的苍白与稚嫩。当然,不要小看了这前三章,也不要怀疑凶手杀人的手法有多么的明显,其中还是有陷阱等着加贺警官的。首先,野野口君有不在场的杀人时间,而日高君在这些时日里还是得罪了一些人的,还有就是野野口君给警方的手记中他是以一个好友身份记录当天案件的经过,里面布上了陷阱。后来根据加贺君通过调查与观查终于找到了野野口君的证据,而证据就在野野口君所写的手记里找到的,说来真是可笑

  ,这也就是说的多错的多吧。虽然凶手抓到了,但是小说还在继续,野野口君为什么要杀了日高君呢,他们还是好朋友呢,他的杀人动机是什么呢。

  根据野野口君与日高的夫人所说,日高君可是他的好友与恩人,那他为什么要将日高君杀害呢,这其中还隐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吗。加贺警官找到野野口君,想知道他杀害日高君的原因,但野野口君给出的答案是“人是我杀的,动机根本不值得一提,你就当是我一时冲动的鲁莽行为就好”从他的态度可以看出,野野口君根本不想说出杀害日高君的真正原因,看来这事只能让加贺君自己来调查了。在深入的调查中,加贺君在野野口君的家里发现了八本大学笔记,其内容与日高君的作品基本一样,而问野野口君时,他的回答是将日高君的作品当范本来练习,但这没法自圆其说啊,接着在野野口君的家里找到了女生用的围裙、项链和旅行申请表,野野口君是没有结婚的连女朋友都没有,那这些东西的女主人是谁呢--日高君的前妻,那她与野野口君杀害日高君有没有关系呢。在知道警方手上掌握了这些证据时,终于野野口君松口了,说了与日高君的前妻有染,想杀了日高君,结果被日高君查觉到还被抓到把柄,被迫成了日高君的影子写手。

  可以说故事到了这里也应该结束了,凶手动机交待了,而且野野口君还得到了很大的同情分,日高君呢,自私、卑劣、江才郎尽的小人,但加贺警官觉得其中有着不对的地方,但又说不出哪里出了问题,于是又开始了更括大化的调查。调查了野野口君与日高君的过去,最后真相终于出来了。

  野野口君杀害日高君是有计划,还是很周详的计划。每一步都计算在内了,包括杀他后的杀人动机。原来野野口君根本不是日高君的影子写手,所有关于日高君不利的事情都是野野口君制造出来的,什么大学记,什么前妻有染,什么被日高君抓到把柄,都是野野口君一手制造出来的,包括了大家对日高君的印象也都由野野口君给扭曲了。其实日高君从小就帮着野野口君,而野野口君危害日高君的原因是日高君对野野口君的恩德而招致了怨恨,最后因为恨而万劫不复。

  看完东野圭吾的小说,不得不佩服大师,小说里的第个看似不起眼的描写,其实都是为后面故事埋下的伏笔。

  《恶意》读后感(八):恶意

  花了两个多小时,一开始以为又是看开头就能猜中结局系列的书,看来...我高估自己的眼力见了,东野圭吾成功把我套了进来.... 不得不说论推理过程十宗罪与之相较简直判若云泥,我不是贬低十宗罪,但我更喜欢东野圭吾的写作。 从一开始相信了野野口被威胁、压迫多年的含垢忍耻,最终为拯救自己而杀害日高,但剧情走向让我猝不及防,原来与初美有情是假的,日高剽窃也是假的,种种一切的一切不过是野野口修自己因嫉妒日高而做出的障眼法,杀害日高后也不甘他留有好名,他把自己捏造成被害者形象,就是为了影响日高,而实际上,日高却待他不薄,仅仅是这种嫉妒,就让他对日高的所有视而不见。 第一人称的代入感让我感觉身临其境,总是修正立场,环环相扣,看来以后看东野圭吾的书,我也得小心着点,不能太早下定论。 #好书推荐#

  《恶意》读后感(九):恶意

  《恶意》是我继《嫌疑人X的化身》之后读的东野圭吾的第二部作品,不过《嫌疑人X的化身》是我很久之前读的,这两部书相差一年左右吧,还有一部《白夜行》我看的是电影,总而言之分格都是东野圭吾的,他的作品除了文笔我觉得比较不尽人意之外(不能简单地说是简洁或罗嗦,表达人物的性格也是绰绰有余了,可相比于精彩的故事情节文笔还是差了一点,张弛有度还谈不上),故事的情节环环相扣而又出乎意料,悬念的设置也很独特,结局让人深思,相比于案件的行使过程隐藏在最后的动机更引人瞩目,所以在文学价值方面我觉得就悬疑小说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了。

  接下来我就谈谈故事人物吧,野野口修这样因为嫉妒,自卑,居于人后的心里不平衡,家庭的不良影响,自己未能迷途知返等种种复杂的情绪驱使下导致他走上不归路,像他这样哪怕最后绳之以法自己内心还是认识不到生命之于他有别样的意义,这些复杂情绪扭曲了他的人格,他本身又很固执很少思及这种不正常行为之后的真正原因,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日本人是不是普遍有这种倾向,自己认定的事情会义无反顾的做下去至死方休,也不能说这样完全错误,也有他的发光点所在,但就个人而言有些太不可思议了,每个人身上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很克制自己的这方面,尽量不动声色起码影响不到自己的人生,这里我又得补充一句日本人所谓的自由也包括这方面的释放吧。自顾自的瞎写没有写得很过分吧。加贺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除去他在侦查方面的专业能力,能够全面无误的了解野野口修,大概自己曾经也有类似的想法只是没有像野野口修那样付诸行动或者他骨子里是作为和野野口修一样的人存在的,不过最终换了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吧。

  《恶意》读后感(十):《恶意》—令人万劫不复的深沉怨恨

  读东野圭吾的第一部作品是《白夜行》,而这本《恶意》,正如内容简介中所说: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三世因果经》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从字面意思来说,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更深一点可以说是凡事有因则致果,有果则必起因。野野口修对日高的杀害,是一种从“恨”因,到“恶”果的行为。所谓“恨”,指的是强烈不满或仇恨,是一种情绪;而“恶”,指的是犯罪的事,是一种行为。反过来说,恨因何起?

  【1】校园暴力

  不管是野野口修还是日高,还是书中其它的同学,他们都深受校园暴力的伤害。日本和韩国在很多作品里面都有关于校园暴力的描述。而校园暴力的起因,可能仅仅是你碰了他一下,或者你没有站在他那边,更有甚者,就只是看你不顺眼,别无其它。而校园暴力对青少年的伤害是不容小觑的,它极其容易扭曲人物之性格,使受害者心理自卑、敏感甚至扭曲。野野口修便是如此。

  【2】养不教,“父”之过

  书的结尾处这样写到:青少年时期,你之所以讨厌日高,理由之一恐怕是因为你母亲不自觉流露出的那份轻蔑吧。野野口修的母亲,对日高以及住在附近的人存着某种偏见,而这种偏见耳濡目染的影响着野野口修,导致他对日高、对同学、对学校、对社会的偏见,这种偏见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或地方的错,而在于人本身。

  野野口修对日高的恨意: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恶意:在我死之前,我不仅要杀了你的肉体。还要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整本书不是注重作案手段的高明,而重在动机,不为名不为利,不为情伤,不为家仇国恨,这便是东野的独到之处,看似白描的手法,底下暗涌的确是鲜血淋淋恨意和恶意。这种恨意让人脊背发凉,这种恶意让人毛骨悚然。明明应该是爱到极致的朋友,却是恨到了极致?我想这不单单是社会百态的写照,更是对人性的抽丝剥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