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0篇

2018-03-05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0篇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一本由茨威格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一):故事哲理交叉,生动引人深思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一本小书,茨威格给这本小书立的副标题是《十二幅历史袖珍画》。不是人物传记,也不像小说演绎,有故事性也有真实性,文笔优美且有力量,读起来印象深刻

  他选择的人物,既有马霍梅特、拿破仑、列宁这样的政治人物,也有歌德、托尔斯泰一样文化人物,还有野心勃勃寻找新大陆的巴尔博亚、为建设电报勇敢铺设海底电缆的菲尔德、为英国荣誉南极历险的斯科特,更有因黄金热几经起伏最后落魄至死的祖特尔等。在茨威格的笔下,这些人人生的某 一关键时刻或是关键事件,被绘声绘色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描绘出来,读起来仿佛亲见般的真实和感慨

  故事与哲理交叉,生动中引人深思。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的翻译也很棒,至少读起来畅快淋漓。

  推荐这本小书,不用花很长时间,你可以多少了解十二个人命运的某一时刻呢。很赚的啦。

  “一个影响职位深远决定系于唯一的一个日期,唯一的一个小时,还常常只系于一分钟,这样一些戏剧性的时刻,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生活上,在历史的演进中,都是极为罕见的。这里,我试图描述不同时代,极不同的地域的若干这类星光璀璨的时辰,我之所以这样称呼他们,乃是因为他们有如星辰放射光芒,而且永恒不良,照亮空幻的夜。”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二):《一夜天才》,幸或不幸

  《一夜天才》(《一夜之间的天才》)

  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上尉鲁日•德•利勒创作了一首进行曲最终成为《马赛曲》,而创作者却身名不显的故事。

  1792年4月25日,法国国王对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宣战的消息从巴黎传到了斯特拉斯堡,利勒听从市长迪特里希在晚会上的建议,用一个晚上,借爱国情绪高涨的机缘为出征的部队创作了《莱茵军进行曲》歌词和曲谱。这首歌使得“社交界都很满意”,出版商也积极出版印行,但莱茵军并不采纳,不久就被遗忘。直到6月22日,马赛宪法俱乐部送别志愿者时一个名叫米勒的学生唱起了这首歌,马上被接受,于是成了马赛营的营歌,并在行进过程中反复传唱,“如雪崩似的迅猛传播”,从而有了新的名字《马赛曲》。

  “这真是命运无情的讽刺《马赛曲》响彻云霄,却没有使唯一的一个人,即创作它的那个人出人头地。整个法国没有一个人关心鲁日•德•利勒上尉,一支歌曲所能获致的最巨大的荣誉只属于这支歌,丝毫不惠及它的作者。”他不是一个革命者,他“拒绝宣誓效忠革命”,被逮捕甚至被处死。他此后被赶出军队,“歌剧、文章不能发表,不能演出”,从而只能干各种各样并不总是干净的小营生”,宁愿穷困潦倒,拒绝了卡诺和波拿马的帮助,于1836年在舒瓦齐勒罗瓦无声息地死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赛曲》已成国歌,他才被移葬在荣军院。从他个人在创作《马赛曲》后的遭遇来看,算是不幸的,他创作了如此杰出作品,流传如此之广,“令无数人热血沸腾”的歌曲,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获益。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又是极其幸运的!历史上如此多的音乐家,如此多的诗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年份甚至每一分每一秒,创作出来的诗歌曲子又是何其的多,而真正得到认可得到广泛流传的又有多少。而利勒,一个业余的词曲作者,因为无意中抓住了时机,契合了当时的时代,从而有了一篇传世之作,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让很多顶尖之作都望尘莫及,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幸运!虽然他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名声财富,但是能留下影响如此深远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短暂人生熠熠发光,这不是比任何财富任何名誉都更值得吗?

  宇宙无穷,天地短暂,而人生一世,不过短短几十载,所以一代枭雄曹操也要“对酒当歌”,感慨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开盛唐诗风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想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看到“天地之悠悠”而不禁“怆然而涕下”,乐观豁达如苏轼也会“会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期“羽化而登仙”。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踪迹,烙下脚印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这是无数人梦寐以求梦想。而利勒无意中就实现了这个目标,实现了不朽。这真是一种大幸!

  摘抄:

  然而,一件作品固有的力量是不会长期深藏不露或被禁锢的。一件艺术品可以被时间遗忘,可以被取缔,被埋葬,但富有生命力事物总是要战胜只能短暂存在的事物。

  一件作品即使仅仅只使一个人真正欢欣若狂,那也就足够了,因为一切真正的欢欣鼓舞本身都会有创造性。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三):原版应该会更有趣

  很多时候我们看译制版本,并没有觉得会缺少阅读乐趣。比如哈利波特,哈哈。

  但是看这本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翻译的局限性。闪耀时应该是大场面啊,用词华丽引人入胜。但是这本书在我熟悉的那些人物里并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不熟悉的更是如同嚼蜡。

  所以,学习外语,能看懂原文是一件多么幸福事情啊。

  吐槽完啦,话说一个年过三十的人现在才读一个中学读本,还是因为这本书在矮大紧的视频出现了太多次,实在是不容我忽视才去看的。真是惭愧惭愧啊。

  本书里面描写了作者认为的对人类进程产生重大意义,甚至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闪光时刻。其实我内心一直都觉得自己还是有一点艺术细菌的。但是看到作者描写亨德尔啊,贝多芬啊,陀思妥耶夫斯基啊,有点无感。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才亏。也才发现原来我和矮大紧之间隔着好多个郭敬明啊,哈哈

  但是一些激动人心或是令人感慨的时刻还是让我觉得很是震撼的。

  黄金城里的事情真的是太震撼了,感觉到命运的无常。他能把你捧上天,再把你踩在脚底。当你隐忍着,以为凭借自己的坚强努力战胜了命运的时候,你才发现他只是在阴影中偷偷的对着你阴笑并给予你更加致命打击。这样的现实让人觉得不寒而栗。现实太过残酷,残酷的让我们不敢直视。

  滑铁卢的事情,单纯的从一件事情上来看,确实为拿破仑感觉到可惜。但谁能懂得格鲁希的纠结与痛苦。决断力这种东西看起来貌似人人都拥有。那是因为我们没有面对真正重要的事情。不说远的,在北京买个房没什么地方买房都能让好多人纠结的欲生欲死。更何况是这种可以改变历史的时刻。我相信那一刻他一定是在赌,赌将军高瞻远瞩。只不过他赌错了。他的无奈失落又有谁能体会。历史总是无情的。后人对他进行鞭挞确实让人心生无奈。我只想说好的领袖都是天生不凡。他能做到如意已然不易

  争夺南极的战争,站在民族主义的角度来看,确实是让人觉得很有激情。但以更大的视角关注这件事,也不过是一种狭隘民主主义的体现。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人类历史的进步很多时候都是狭隘民族主义在起着推动的作用。或许狭隘民族主义这个词不太准确。竞争这个词好像更贴切一些。

  铺线缆的那个哥们因为矮大紧之前在视频里面提到过,所以感觉还是比较熟悉的。我觉得他是很幸运的。至少他凭着自己的强大意志,并且生得逢时,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他比黄金城的哥们幸运的多。

  这个故事让我觉得不是你觉得一定会实现的东西就一定为你带来好处。还是要结合周围的环境来看。要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要迎合时代的脚步,比才能做成你想做的事情。我想黄金城那个哥们也是因为不懂这个道理,一心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最后才落得如此下场吧。

  这本书,还可以。读一下不是什么坏事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四):茨威格告诉我们的,书写的力量

  好奇心作祟,参加了第一期新世相图书馆。拆开包裹的瞬间,先是滑过一丝失落,随即又自顾笑起来。正如这个虚拟图书馆的精准定位,《人类群星闪耀时》恰好是我拥有已久,却只读完一半放到一边的那本书。这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够精彩,而是里面每一个短篇凝结的戏剧性,足够宏大、密集而紧凑,理应叫人停整滞留片刻,否则难免升华过度的审美疲劳之困。

  我还记得第一次读亨德尔创作《弥赛亚》的神启时分,那种从衰颓中复苏的汹涌澎湃川流不息的创作激情,从茨威格的笔尖四溢,仿佛也激荡在我的心里。但此后的鲁日和歌德就没有带给我同等的感动,它们的戏剧性不在创作艺术本身,而是创作者本人的身份与命运的反差,掩盖了那更为隽永的命题:人与自身精神的搏斗。

  世上有两种故事表达:一种是商业大片式的,小人物/小意外,拯救/毁灭世界;一种是文艺片式的,平淡流淌的情节里,暗藏着真正的人生危机与转折。我从书中确认,我恐怕还是更偏爱后一种,比如亨德尔,比如托尔斯泰(话说与革命青年对话太精彩,简直是对列宁那篇的打脸)。但这也不妨碍我们赞叹茨威格,重新发现和叙述那些“传奇小人物”的努力。

  插一句,对于喜欢前者的朋友强烈推荐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在那个未来世界,一项专门的工作,就是通过测算和修正历史上一件极其微小的事件,环环相扣地改变历史走向,使其更“有利”于人类未来。这个创想与本书序言多么心灵相通——“(历史)往往仅仅作为编年史家,漠然而不懈地罗列一个个事实,一环又一环地套上那纵贯数千年的巨大链条。因为绷紧链条也要有准备的时间,真正的事件均有待于发展……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茨威格在近500年间挑选了12个瞬间(*)。在这12个篇章里,成功失败的对立,许多时候界限分明,仿佛人类历史的功绩都系于一端,咫尺便是天堂地狱(拜占庭、拿破仑、巴尔博亚);命运之神频繁出场,点石成金,或始乱终弃。但他也用一些特别的篇章,给了我们更美好回答:就像永远的探险者斯科特,一场震撼人心的失败,英雄一般的倒下,悲壮而又饱含深情书信,从此留存于世,甚至令成功者黯然失色。他似乎从中暗示我们,书写的力量,尤其是新时代的媒介传播,得以对历史意义进行改写,重新衡量成败的天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茨威格在书中对电的技术革新的描绘,甚至比战争场面更激动人心。工业革命以来包括延续至今的科技革命,使人类终于可以超越成王败寇、循环往复王朝革命,向更高的尺度看齐。在社会主义反叛资本主义的制度革命、在接连两次的世界战争,震荡整个二十世纪以前,作为时代精神的乐观主义,是多么迷人又易碎,倏忽而逝,只留下静寂的虚空。作者本人的命运亦是其中一个悲怆的注脚。

  毫无疑问,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写作是教科书式的,至少在教科书中,它永远不会过时。

  * P.S。不查不知道,国内出版各译本内容参差不齐,有的随意增删篇章,比如多出来尼采什么的,还有如三联增订版补了茨威格另外两篇历史传记,私以为反而破坏了茨威格原本的布局,列宁的叛国列车与“昨日的世界”映照多有韵味啊。我自己那本是一位前辈送的,一时找不到了,只记得攻占拜占庭在发现太平洋前面,和基本版本位置对调了一下,我觉得从时间顺序上这样处理顺理成章,东西方世界的对垒,比纯粹地理大发现,似乎也更有历史宏大感,不知道茨威格的原意是什么。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五):戏剧性的命运标枪不知道怎样接才好

  说实话我最开始不喜欢这本书,好几次都是读不下去,拿起又放下。现在想想,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是翻译本,自己对那么长的中文译名一点都不敏感,总觉得读着读着就读跑了。于是上豆瓣看别人评论,发现大家对这本书评价这么高。于是我再一次拿起这本书,从第一页开始耐心读下去。这一次,才是真正读进去了。

  不得不说茨威格是个语言大师,对人物内心的拿捏、表现非常细腻,而他选取的也恰恰是故事最扣人心弦,最打动人的地方。这些明明是历史事件,却被他演绎成俨然一个个故事,作者本人仿佛亲眼见证了这一个个历史事件,并且走进了每个故事主人公的内心,把当年的历史时刻现场直播般地又一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而且十二个历史事件的展示,大部分以叙述为主,还有诗歌和戏剧的形式,老茨对于各种文学形式的熟稔都得到了卖弄。表面上是在写别人的事,却把自己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哲思展现无遗,或许这就是大师真正的高明之处;明明读的是历史,却感觉在读小说-作者还声称没有对人物描写进行过分的渲染-这也是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所在

  十二个故事,十二个历史事件,十二个核心人物,十二次人类命运攸关的心跳都让人读起来唏嘘不已。最喜欢的是亨德尔的复活,最难过的是斯科特的悲情,最感动的是菲尔德的坚持,最感慨的是那个不起眼的凯卡波尔塔小门,最遗憾的是格鲁西的平庸,最不忿的是祖特尔失落的黄金国。读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戏剧性”,不管一小时也好,一分钟也好,一秒钟也好,总之,很多事情都在这些时刻前后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但是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谁又能准确地把握命运标枪,让他成为自己做出正向改变的有力武器,而不是被这标枪一下射死呢?我本来就有些宿命论的倾向(不是消极的),现在读完这本书这种感觉更强烈了。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读了这本书才明白自己的历史知识,或者说知识有多匮乏-十二个故事竟然只知道斯科特的那个,是时候多读点书了。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六):人和命运究竟是谁征服谁 ——《人类群星闪耀时》

  没有一个艺术家平日一天二十四小时始终是艺术家的,艺术家创造的重要的一切,恒久的一切,总是只在罕有的充满灵感的时刻完成的。

  这是本书作者茨威格在序里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如同剧透一样,告诉我们历史的车轮往往就是靠这微不足道的一瞬,而加速前行的。

  千百年来被西方视为神圣之地的拜占庭,怎会想到有一天沦为土耳其军队的囊中之物,怎会想到坚固的抵抗堡垒中那个被人称为凯卡波尔塔的小门竟然没有上锁,好似迎接朋友的到来一样,大方的随意的开着。

  整个欧洲也都张大了嘴,不敢相信由于自己的麻木不仁,导致拜占庭迅速被攻破,十字架轰然倒下,希腊精神世界的宝藏惨遭洗劫,在之后的数百年中,整个欧洲不得不被这股破坏的势力缠绕。

  如果世上真有后悔药,是该给拜占庭还是给欧洲各国呢?

  开着的凯卡波尔塔小门,固然让土耳其军队在两军僵持之时轻松攻破城池,可如果欧洲的援军及早赶到,两面受敌的土耳其军也许会溃败离场,那个现在世人皆知的小门,也就如沙尘般湮没于历史黄沙中了。

  历史之所以值得玩味,或许就是因为他的不可捉摸和意想不到吧。

  在滑铁卢,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帝和威灵顿都在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援军,可是犹豫不决的将领格鲁希终是没有果断违抗军令前来支援,最终导致这个最勇敢和有远见的人,在二十年建树的一切帝国、王朝都走向完结。

  命运仅在一个小人物身上停顿一分钟,这位无所不能的战神就轰然倒下。

  现在法国国歌《马赛曲》的创作者鲁日,在人世间七十多年的日子里,除了那个被命运之手眷顾而创作的夜晚,其余的日子都是在艰难和渺小中度过。

  命运借他之手创作了《马赛曲》,可他却只是个被人叫不出名字的一夜诗人。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巴尔博亚,本来会成为第一个秘鲁的征服者,但就差一丁点好运,世界史记住了皮萨罗这个名字。

  在加利福尼亚还是一片荒凉时,祖特尔带着几个人开垦了这片地方,成为这里的主人和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富翁之一。然后黄金的发现让他一夜之间成为最贫穷的人,所有人都去淘金,整个世界人的都涌向这里。最终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美丽,而他却成了一个不幸的怪物。

  这是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就好像一个人做足了准备、卯足了劲想要大干一场,结果只听“噗”的一声,幸运之神悄然立场,一切前功尽弃。

  懊悔、怨恨,所有的情绪涌上心头,愤怒的拳头甚至不知该砸向谁来讨要一个说法,只剩下无奈和一声叹息。

  每个人都想征服命运,越是捉摸不定越是激发征服欲。可是这些故事却让人越来越觉得自己渺小,越来越觉得命运难以掌控。有时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为你让路,而有时又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跟你作对。人就如棋子一般,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

  有时觉得好像不得不相信命运,很多事情的成败差的可能就是那一丁点运气。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不就是运气的上上签么。

  历史前进的方向往往只需一分钟便可发生转向,可是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上上签会于何时被哪个幸运儿抽中,每个人都期待自己是哪个幸运儿,只是命运从来没有慈悲之心。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七):命运,休论公道。

  并不厚重的本书凭借作者天赋的文采、充沛的感情、优美到如诗如歌的文笔和强大的感染力成为了传记中的不朽之作。不可否认它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虽然主观色彩浓重以至于我有朋友就直言过现在读传记最不喜欢的就是这本书这类的太多主观色彩的文风。看见豆瓣书评有人说此书不阿谀奉承世俗的成功者更与当下“厚黑学”解读历史的浅薄高下立判,这种客观是传记应有的风骨,我倒觉得这种不歌功颂德残暴的胜利者却对灵魂真正的自有高贵和崇高伟大推崇的判断恰恰证明了本书主观色彩之浓。

  真正有个性的人都不是被世俗意义上的人生流程、约定俗成和功利价值观绑架的人,真正有个性的人对星座、剩女、名牌等世俗强加给人的存在标签淡漠无比,而遵循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内心真实情感。不是吗?

  本书截取了12个人类历史上星光璀璨的绚丽瞬间,各有不同的主题,同时在体裁上展现出作者多面手的文字功底,传记诗歌戏剧都有,略有卖弄之嫌但不掩其对文学的喜爱与擅长,虽然显然他对各种体裁的掌控力并不是一样的出类拔萃。

  但整体而言,这仍然是一本读了之后让人震撼、扼腕、感动和深思的优秀作品,风格强烈令人过目不忘。

  1.不朽的逃亡者——求生欲、野性、贪婪。对生的贪婪压倒一切,财狼虎豹,最后生于野心,死于(他人的)野心。看似强悍的人灵魂并不强大,透过他牛逼的表象本质上是一个虚弱无助的被生存欲逼迫到发狂的可怜人和坏人,对基督教的虔诚也不过是个粗鄙浅薄之人被洗脑后的病态狂热,真正的信徒怎么会做出丧尽天良的恶事。

  2.拜占庭的陷落——文明的毁灭。文笔极佳,令人扼腕。在彼此勾心斗角而不顾大局和文明瑰宝的大环境下,末代君王展现了熠熠夺目的星光。还有,迷信就是迷信,什么宗教都一样。

  3.亨德尔的复活——天才。不仅是人,也是作品,天赋之才。灵感给人带来的巨大快感和财富,非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不能明白。

  4.一夜天才——埋没。作为写过很多人说好说好但一事无成的写手,兔死狐悲。

  5.滑铁卢决定胜利的一瞬间——愚昧。这一章的主角不是拿破仑,是那个愚蠢的、可恨的、可气的、可怜的格鲁希。

  6.马里恩渔场的哀歌——爱情。没写好。

  7.黄金国的发现——悲惨。最令我久久不能平复和受益良多的悲剧。命运,休论公道,破财消灾,对人性之恶有清醒的认识,学会自保和不戕害他人,“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不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这个太悲惨了。群体性的作恶和暴富的诱惑非常丑陋。

  8.壮丽的瞬间——崇高。没写好。

  9.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理想。现实版的黑暗骑士。

  10.逃向上帝——自我。同情托尔斯泰的妻子,因为我也当过一个特独特的人的妻子。

  11.南极争夺战——使命。真感动,这一群人,真感人。“你知道,我必须强迫自己努力奋斗——以前我总是喜欢懒散。关于这次旅行,我能和你讲什么呢?它比起舒舒服服待在家里好多了!”

  12.封闭的列车——革命。没写好。

  ——这些故事有的是悲剧,有的是喜剧,有的很低贱,有的很崇高,有的很伟大,有的很无力。但其实悲剧是贯穿在所有历史之间的,喜剧中有失败和诋毁,崇高伴随着牺牲和苦难,伟大意味着死亡和失败,或许生而为人,休论公道而已。

  读一本有营养的书,就是在思想和经历上增加自己的生命之长,实在是很划算的买卖,为何这么多人不懂得。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八):《不朽的逃亡者》,成就掩盖罪行

  《不朽的逃亡者》(《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讲述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与地理大发现时期,叛乱者、亡命徒巴斯科•努涅斯•德•巴尔博亚“逃遁到不朽的事业中去”,在1513年9月25日,以“第一个西班牙人,第一个欧洲人,第一个基督徒”的身份发现了太平洋。

  文章是以欧洲视角写作的,“随后,六十七人从山顶下来,一五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这一天,人类知道了地球上当时还不为人知的最后一片海洋”,人类指的也只限于欧洲大陆罢了。副标题“太平洋的发现”也仅仅指的是欧洲人视野中的发现。

  在哥伦布夸大的吹嘘和夸耀的影响下,巴尔博亚,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满怀对黄金国的希望,来到伊斯帕尼奥拉,从这也看出这是一个投机者,一个富有实践精神的人。这里绝非遍地黄金,但有着广阔的土地、众多的牲畜和“人畜”,按理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巴尔博亚,和众多的新来者一样,“他们飘洋过海来到这里不是为了种小麦、养家畜的”,没过几个月就“彻底破产,无法向他的债权人交代”,典型的投机者的表现。

  巴尔博亚走向不朽的第一个关键点是他将自己装入木箱,逃过了总督和债权人设置的“严密的封锁线”,登上了恩西索的船。巴尔博亚的机智与勇气,让他抵达了其他负债人遥不可及的船,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为走向不朽提供了可能。

  巴尔博亚走向不朽的第二个关键点是他这个偷渡客在自身生命处于被弃置时,依然能对迷茫犹豫的船员提出建议,抵达达连,并在短时间里控制了全部权力。这里初步显示了这个逃亡者的领导才能,从一个偷渡客成为真正的主人,并使得正统的主人恩西索被迫出逃。

  巴尔博亚走向不朽的第三个关键点是在判决到来之前,在印第安部族的协助下,果断地带领190个士兵开展穿越巴拿马地峡的行动。这个明智而果敢的决定,让他真正成为了不朽者,实现了他名垂千古的愿望。等待援军,在当时的情境下已是危机遍布,果断采取行动,既避免了即将到来的判决与处罚,也实现了他个人的野心。虽然艰辛,但唯有如此,他方能不朽。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这应该算是本文的主旨句,也是被广泛引用的金句。不可否认这句话堪称人生箴言。

  只是用在本文的主人公巴尔博亚身上,似乎有拔高的嫌疑。个人认为,使命应该是崇高而正义的。巴尔博亚发现太平洋的不朽功业,其实就是欧洲殖民者殖民扩张、土著人民的血难史。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有野心的懒汉流氓利用好时机洗白并获得荣誉的故事。巴尔博亚顶多就是一个成功的投机者。他的一切行动实质上是在逃避“惨死在断头台上”的命运,正如他所知道的“在那个时代,成就可以为每一种罪行辩护,向王室的财库进贡大量黄金可以免受惩罚或推迟惩处”,于是他努力去寻找黄金,寻找能找到黄金的地方。不可否认,巴尔博亚取得了成功,他成为了第一个“同时看见环绕着我们这个地球的两个大洋”的人类,这个成就是很伟大,但一个理性的时代,是不是不应该让成就掩盖了罪行呢!

  不可否认,欧洲人发现太平洋,对于世界的发展有不可忽略的意义,但我们能无视其过程中对土著人的残酷血腥吗?

  摘抄:“他们以基督徒才有的虔诚和信仰狂热地、发自内心地祈求上帝,同时又以上帝的名义干出历史上最卑鄙无耻的非人道的勾当。他们的胆识、献身精神和承受艰险磨难的能力,可以做出最壮丽的英雄业绩;同时他们又无耻至极地尔虞我诈,互相争斗,而在他们卑鄙的态度中又有一种明显的荣誉感和对于他们的历史使命的伟大意义所具有的的奇妙的、真正令人赞叹的意识。”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九):一篇中学读后感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英雄,使命,悲歌,历史总是互相交织、互相缠绕。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往往只有某一个瞬间,才是真正决定未来的时刻,也就是英雄的时刻。 12个英雄的瞬间,或悲壮,或英明;或成功,或失败。但无可否认,这些都是人类群星闪耀时。 茨威格操着细腻的文笔,对这12个英雄进行刻画,对这些历史的时刻做特写。巴尔沃亚,一个地痞无赖,一个殖民地总督,率领部下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最终在一座山的山头上,望见太平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欧洲人。尽管他狡诈,贪婪,但在他极具大航海时代的冒险精神。 近期,《战狼》大火,仅仅上映十几天,就一举夺下票房冠军。而主角冷锋就是巴尔沃亚。在他们的生命中,总是既矛盾,又兼容。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巴尔沃亚不是这么一个人,他可能创下这样的壮举吗?如果,他活在另一个时代,甚至晚出生几十年,可能成为那个伟大的探险家吗?不可能。然而,这就是人性。如果,哥伦布没有发现新大陆,他就是一个赌徒,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然而,这就是历史。英雄的诞生与陨落仿佛早已注定。巴尔沃亚所管辖的殖民地离太平洋只有几周路程,但如果总督不是他,人类发现太平洋又不知是什么时候了。这就是巴尔沃亚自身的能力。 12段历史特写,只提一段,不太好。全书最悲壮、也是最令我震撼的英雄――斯科特。斯科特,一名英国海军士官,一个不苟言笑的绅士。1910年,斯科特带领一支南极远征队试图到达南极点。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一行5人抵达目的地,却被竞争对手挪威人抢先一步到达。但随后,他们返程途中,遭到百年不遇的寒冷低温,无人先后遇难。 当时,我看完这英雄的悲歌,心中感慨万千。现如今,如斯科特这般无惧寒冷、伤痛、饥饿的人,还有多少呢?昨天,我练拳时,手指突然被什么东西刮到了,流了点血。于是,我拿创可贴贴上,没有再练。我想起踢足球那会,受那么一点点伤流那么一点点血根本不去理睬。那是一年前。我又想起斯科特,在寒冷的南极,步履为艰地走着,和同伴互相鼓励对方。突然,咔的一声,斯科特感到他鞋里的有一根脚趾。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柔弱?我认为,到了最后,支撑着斯科特一行人活下去的,不是使命感,不是国家,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活下去。活下去。然而,如果是我,是我身边的同伴,在那种关头,绝对不能像斯科特一样,光荣的死去。我承受不了,我们大家都不行。我们太软弱。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从来没有改变。 茨威格所描写的这些英雄这些事迹,像巴尔沃亚,一个叼着雪茄别着小刀骑着马儿一班人马前后簇拥的――冒险家、强盗(殖民地总督是他篡权而来的)。无疑,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身上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然而,我们不需要理会这些,只要他身上有一些常人所没有的东西,就足够了。像斯科特,尽管他落后于挪威人,尽管他最终没能走出南极,可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士。 另外十个段落是拜占庭人最后的抵抗,滑铁卢之战,马赛曲,歌德70岁恋上少女……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十):每一秒钟,我们都在改变自己,改变别人,改变世界。

  话说,其实我对历史还是挺感兴趣的,喜欢研究杨贵妃如何沐浴啊,明武宗所建豹房结构啊,抑或是拿破仑到底有没有突破160cm等等,对于野史的低级趣味趋之若鹜,偶然如有小心得便很是开心,最近觉得歌德人生好精彩,79岁高龄爱的天翻地覆,不顾一切世俗道德伦理寻常,放弃所有财富荣誉梦想,这就是大师,爱得深,爱的狠,爱的令人心疼。

  其实一直对历史这东西有一种感觉,说是真实也虚幻,说是教训还是继续犯,一脚跨进历史的天地,低头一看,满地都是苍夷,恰如一幕舞台全是悲欢离合恨,且放眼望去,全是大诗篇大章节,广若大海,阔如星辰,丝毫不敢亵渎亲近,捧起《全球通史》,手抖会颤抖,这相当于捧起了过去那多少可歌可泣、天翻地覆,太沉重,心都会地震。

  《当人类群星闪耀时》则不一样,以小说的叙说方式,讲诉历史上那一霎那间的光芒,或是一刻钟,或是一分钟,或是一秒钟,改变了历史齿轮的动向,像一瞬间的掉头,南辕北辙,不可挽回。但是书里面的人物并非都是不可一世的,他们之前在科技、文学、政治可能不是顶天立地,就是这些渺小的人类哦,世界就因为他们所创造的蝴蝶效应,让转折如光波一样播散整个地球,直到让我们看到了现在的结局。他们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就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历史的穿透力,直达我们心底。

  十二个小故事,语言不枯燥不造作,客观现实,优美动人,小说似的铺叔,散文般的评说,句句珠玑,道出人生的不可控性,也悲伤多少盖世英雄折煞小小马蹄铁上,说多了都是泪。这是历史小册子,更是作者的思想小总结。

  他在说,

  失了一颗铁钉,

  丢了一只马蹄铁;

  丢了一只马蹄铁,

  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

  损了一位国王;

  损了一位国王,

  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

  亡了一个帝国。

  每一秒钟,我们都在改变自己,改变别人,改变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