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语言与儿童》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10篇

2018-03-05 20: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10篇

  《语言儿童》是一本由海伦娜﹒柯顿(Helena Curtain) / 卡罗尔﹒安﹒达著作,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5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一):第七章有点难~运用教学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进步

  提起测评,再回想一下自己童年,就会觉得很受摧残——仿佛是老师要用分数告诉你:有多少是你没有掌握的……事实上,正像书中提到的那样:早期语言教学成果测试是让学生体验沟通中的成就感,让他们去进行知识积累,而不是找出仍需掌握的知识。

  这一章举了太多评估方法的实例,看着有些花……其实归结起来,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需要实践评估、标准课程和教学之间建立一种无缝连接。

  如果能做到那样的话,其实在教师设计每一个单元的课程计划时,就可以以逆向方式,从“评估标准”倒推计划。而且可以把评估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让学生也参与进对自身或同伴语言水平的评估过程中。

  只要是评估,就都需要有标准,哪怕是任务型教学中的实践评估也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布置任务时就把评估标准说清楚,并且有一个与考核目的相关的分级的评分体系。当然,这种体系不是为了分辨好学生和坏学生,而只是用类似于“can do statement”的方式,让师生共同了解学习效果

  (发现我个业务人士,看这样的专业书籍,会出现看哪儿都觉得新鲜,但付诸实际能力仍然不够问题……啥时候还是需要把这些觉得有道理内容付诸一下实践,那样才会有更深的体会吧~想当年,自己是多么排斥“老师”啊……)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二):关于第七章的读书笔记琐碎

  本章共13小节,关键词是:评估 一 第1小节是本章讨论主题的预设:希望改变过去(在外语教学中)只关注活动设计而不关注教学评估的问题。 对于教学评估的忽视,使外语教学实际偏离了其语言能力和交际目的等目标——因为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估仅仅着眼于“分项测试”(比如,教学希望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而试卷笔试却实际上在校验语法的掌握),这分裂了“教什么”与“考什么”一致性的关系。 在这种问题的背景下,本章作者希望教师运用逆向思维重塑教学活动,而对于教学的综合合理的评估,则是实现这种“逆向设计”P186有效途径。 在后面的小节中,我们将看到“评估”这一行为实现的具体途径和建议标准。 + 7.1.2 建构了“评估”模式原理: 评估(收集有效数据信息)→测评(对收集信息的解读,其中包含在收集信息前测评标准的预告知)→评分(将测评结果转化为量化符号) 二 7.2 与 7.3 两小节可以结合起来看,这是评估数据收集的两种基本方法(也是重要思路) (一) 7.2 小节介绍的是为了规避“教”与“考”分裂问题而提出的评估手段——实践评估,在教学活动中验明教学具体目的的实现与达成,即“考”立足于“教”。评估的具体形式便是基于“学生表现”P190的任务型教学:任务使语言教学重构语言情境,以任务的完成和对完成能力(优劣)的评判学生成绩(也即教学目的的达成效果)。 7.2小节使用工具(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创建): 1.评估表(或任务型活动评估表):特点——无数字评分,仅勾选学生能够通过的语言任务,这张表不仅服务于教师评估,教师还提前发给学生以便他们进行自我检验; 2.标准评分表:将评估表加上评分标准,分为①分项评估表(三分制或四分制,国内高考语文作文的评分应该使用的是五分制,书中也有例子) ②整体评分表(用于总结性评估,反应学生整体水平,即一个等级包含数个须完成的评估标准,而分项则是对每一个具体标准项目进行分级) #创建评分表的建议在P199 非常实际,可以直接拿来用。 #在P201 “展示成功学习的范例”我有一个想讨论的point:如何积极地将评估标准介绍给青少年学生或一起制定标准,如何鼓动他们参与? (二) “实践评估”的方式相对静态,在时间上延后(是教学的延后与反馈工作),适用于单元作业与期末展示。“观察”(或课堂观察)的方式则更贯穿于课堂教学动态的始终。7.3 指出“观察”作为评估的一种方式,特别适用于早期语言学习P202。 “观察”:①需要记录 ②观察样本较小 ③观察周期的保证 P203~P206 介绍了两种具体的操作手段,很有意思(乱入一下名字):①夹板法 ②盒子法 。后两种我觉得也是方法,虽然不具体:③有学生参与频率的课堂记录(7.3.2“课堂参与”,类似与现在培训机构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即能获得活动贴纸,累积贴纸便能积分) ④理解确认(作为指令确认的小手段) 三 其他评估方式,在7.4~7.5之中,主要在丰富多种类型评估的意义:同伴评估(Focus on参与和注意力)、家长评估(F 与家庭关系、学科整合)、档案夹(建立档案、评估档案,F 学生反思) 四 #7.7 强调了一下评估量化的意义外,值得讨论的是P214最后一段:新手教师如何处理评分结构(或评估项目比例)的问题? 7.8 与7.9 是“美国特色”语言学习者的评估标准(总结较好)和评估方法推行文件 五 7.10对“课程评估”欲言又止,“课程评估”是一种“元评估”,对评估的评估,判断课程是否合适与成功。本小节仅谈到了,学生实践评估不仅可以作为教学评估的有效材料,也可以作为元评估的材料及其使用方法(见实例和评估资源)。 六 7.11是学生成就测试的两个指导策略感觉无需多言,很直接了。 7.12是针对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这四种不同测试模式的具体建议,我个人觉得是用任务型和实践性思维去改造过去的测试方式。 7.13教师评估是教师自我评估和进行教学交流的评估模式,也算是“逆向设计”的一部分,在课堂观察理论中属于“反思”(上学期学过),适时调整和使用书中给的建议和table即可(比我们自己总结的要全面)。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三):我选择以“水果”为话题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安排一堂词汇课:

  课文题目:你喜欢什么水果

  教学目标:”掌握(会读会用)词汇“水果”、“苹果”、“香蕉”、“梨”,会用句型“我喜欢……”和“sb 喜欢……

  教学重点:词汇“水果”、“苹果”、“香蕉”、“梨”的掌握;

  教学难点:区别“水果”和“苹果”;

  教学材料:PPT及食物“香蕉”、“苹果”、“梨”以及分别写有“水果”、“苹果”、“香蕉”、“梨”的总共80张(假设有20个学生,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三张图片)可以撕开粘贴的纸片;

  教学过程:(把准备好的实物放在讲台下)

  老师用“你喜欢什么水果?”引入话题,同时打出这个句型的PPT和“水果”的汉字及图片,同时通过简单提示“什么”和“喜欢”来温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点三两个学生回答问题。

  老师用“我喜欢香蕉、苹果和梨”来讲解课堂上要学习的词汇。

  拿出三种实物,让同学们猜哪个是苹果,哪个是梨,哪个是香蕉,领读三遍这三个词,同时领读“水果”,这些都是“水果”;

  老师拿着三种水果走到学生中间任意点同学指着任意一种水果回答水果的名字,并且提示“这些都是‘水果’,”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把水果名和水果对上号,并且学会了怎么读;

  游戏环节:以小组单位,组内互相提问“你喜欢什么水果?”或“他/她喜欢什么水果”或说“我喜欢苹果/香蕉/梨”以及提问“香蕉、苹果、梨都是?”来随即让学生回答问题并把手中与自己的答案对应的纸片贴到实物上去(答案是水果时把纸片举起来即可),并且要比速度,看哪个组又快又准;

  游戏完用“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四五六七”的击掌节奏掌声送给获胜的小组;

  最后老师领着学生齐读一遍如上所述的该掌握的词汇和句子

  布置作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以及今天学的词汇和句子来写一段不少于三句话的小段落。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四):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课堂活动教学区别

  以动物词汇教学为例

  1-2年级的儿童,由于刚刚开始学习生活心智发展还处于幼稚阶段,因此对于他们的教学要以趣味性的游戏类活动为主,活动设计应该全部由老师来完成,学生遵循老师制定的活动规则来进行课堂活动。同时要准备足够的颜色鲜艳富有童趣的教具。

  对于3年级的学生,因为已经接受了一段时间学校教育,因此可以在设计活动之前,适当的询问他们对于活动的期待以及设想,并且要求他们也参与到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准备工作中去,要求他们可以提前预习一些自己喜欢的动物词汇并且制作活动道具。

  对于5-6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有他们在课堂之前讨论好进行活动的方式,活动方式应该不再是游戏类,而可以是份额组负责幻灯演示等需要较多课余时间准备工作的活动形式,并且准备足够的相关词汇知识和道具。老师在课堂中只起引导和控场的作用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五):对外汉语教学

  针对二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采取全身反应法进行汉语教学,因为儿童主动学习能力差,容易分散注意力,需要老师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出来,采取全身反应法有助于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利用图片教学模式、儿歌学习模式等活泼的方法来使学生关注汉语学习。

  全身反应法的优点是可以让教室内的一切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学生可以边学边动,也符合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好动的习性。比如,老师可以让某位学生起身,到门边开门和关门,然后教给学生“开门”和“关门”这个词汇。

  目前,儿童汉语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有: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自然教学法( Natural Approach),情境教学法( Situational-Language Learning)等。本文将对全身反应法,即TPR做较详尽的介绍和讨论,并结合儿童言语发展规律分析TPR的可行性,并提出一些教学模式。

  儿童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第二语言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第二语言教学原则为指导。相对于一般的对外汉语教学,儿童对外汉语教学更应该注重儿童的特点,从而确立适合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处于儿童阶段的学习者比较特殊,其性格外向,模仿能力强,爱说好学,但自控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他们认知水平有限,母语的发展水平尚未成熟,他们容易培养学习兴趣,但如遇挫折失败,或面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也很容易对第二语言学习失去兴趣;他们的思维能力尚待发展,相对语言中系统性和规律性的知识体系而言,他们更善于把握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片段;他们尚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习的内容安排上,对教师及教学活动的依赖性较强。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六):我选取动物这一主题作为教学内容。

  针对幼儿园小朋友,他们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教授他们认识动物,寓教于乐却要以娱乐为主,所以首先播放一些包含动物的简单儿歌或动画,引起他们的兴趣,结合老师讲解介绍小动物。然后我会用较软的纸板制作一些可以戴在头上的动物形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带领孩子做游戏、唱儿歌。多重复教会他们认识这些动物及如何用语言表达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注意力持续时间也有一定的长进,所以可以教学结合娱乐,先和学生一起看一些有趣的动物视频,或者讲一些有趣的动物的故事,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大家识别这些动物及汉字,然后做一些简单的课堂游戏进行练习,争取学会读、写关于这些动物名称的汉字。也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生词或语法,进行造句练习。

  而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对较高的理解力和学习能力,在教授关于动物的课程时,可以播放动物世界之类的偏知识类视频,既可以获得知识又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可以从动物的生活习性或者环境和动物的关系之类的科普知识,引发大家的讨论,从而激发同学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七):儿童对外汉语语言与心理分析

  儿童语言学习规律
儿童的言语发展是儿童从言语获得到基本完善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既是连续的,又可划分为阶段,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1.3岁前是言语获得时期,即儿童获得母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2.3-6岁为完整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即儿童的口头言语不断复杂化,初步掌握言语交际能力。
  

  3.7一18岁是言语的提高和完善时期,即儿童的言语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提高,发生质的变化,逐步达到完善。对词汇的理解能力,对语法结构形式的掌握也不断提高,语法结构意识逐步形成。

  TPR儿童汉语教学可采取以下模式安排教学:
  

  (1) 例如这堂课教授汉语儿歌,课文导入时,采取歌曲教学法:教师准备中国传统儿歌,让儿童在学习儿歌时感受中国文化。比如在教“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时,有利于提起学生兴趣,这类学习歌曲方法有助于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培养儿童的汉语意识和汉语思维。
  

  (2) 课程中可以采用游戏
教学法:儿童的特点之一就是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儿童会倍感兴趣。教“找朋友”这个歌曲时,大家一起唱歌,直到歌停了,这个小朋友就把手绢放在某个同学后面,由这个新同学再重复游戏,直到大家学会唱这首儿歌。
  

  (3) 最后可以用图画教学
法:儿童对黑板上直观的图画很感兴趣,教师要是能充分利用图画来讲授内容,图画或夸张,或逼真,儿童据此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力。教师应鼓励儿童带彩笔进课堂。

  

  通过对儿童语言学习规律和儿童心理学的分析,在儿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运用全身反应法学习汉语,全身反应教学法的优势是强调身体的互动性、教学的生动性,以便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在游戏中学习。汉语生活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对汉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兴趣与学习有机的结合,不仅调动了学习的动力,而且适合儿童的学习状态。因为教学对象是外籍儿童,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我个人认为全身反应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