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余欢》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余欢》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06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余欢》读后感精选10篇

  《余欢》是一本由刘瑜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2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欢》读后感(一):书名没有看懂是真的

  故事是每一个追求爱情都市人都非常熟悉的,我可以在里面看到自己影子,也可以找到我朋友同事朋友的同事、同事的朋友(哈哈哈我模仿的不赖吧)他们的影子。追求真爱多难啊,这事儿等我活到四十、五十岁,搞不好依然是个值得关注问题。不过我觉得这本书对我的意义不在于这个,我更喜欢作者评价别人的话,让我想到了另一位我特别喜欢作家。有的人情感很苍白,有的人被没有灵魂观点充满,有的人整天说着正确废话,有的人他什么都好所以让人丧失了交往兴趣……我如果喜欢一本书,有一个特别简单原因,就是我喜欢作者的态度。毫无疑问,我喜欢刘瑜的态度,喜欢她就算生活过得挺没劲(总有这种时候),但依然保持思维敏锐度的天性

  《余欢》读后感(二):那边的草更绿

  主要八褂一下。

  四一在博客里把醉钢琴吹得美若天仙,让我好生神往

  然后照片

  让我想起娜姐

  。。。。。。

  实事求是地说,她绝对博士中,是美的。气质胜过脸蛋。也许身材更胜过。

  陈朗,精神妞。有那么多灵肉合一吗?有灵魂合一的,就当soulmate好了;有肉体和生活合一的,就当roomate好了。so, 有soulmate,也有mate,已经是人生理境界,非要把这两个合在一个人身上,我看悬。

  三合一洗发水早就被洗发水、护发素分别取代了,灵肉还有必要绑定吗?

  如意。。。还不错战无不胜的梯形。

  A cup 小温柔,像红白玫瑰里白那朵,衣服上沾那个白饭粒。乏善可陈

  钻石王老五猥琐是跨越国界存在的。

  《余欢》读后感(三):So,how about love?

  第一次读刘瑜的小说就对她的文字着了迷,用词行文跳跃到乍看下前后不搭,却将一个个活在同一时空同一时刻不同的人描述生动如此,仿佛他/她就是那么生动立体地站在眼前。

  第一篇故事更有点像由破碎词汇拼接成的人物素描,严格来说根本就不是故事,只有时间在延续,而其中的所有人都只是在展示他们一以贯之的语言行为内心活动,没有任何成长,书外的我,似乎也没看出任何作者想给的答案

  第二个故事简直是一篇浮世绘了。所有王徵的描述都让我想起一个被用烂的词儿:屌丝。屌丝不仅是对客观条件的描述,更是对一类性格言行的人很鄙视的描述。屌丝是个神奇的词儿,人生赢家可以自称屌丝达到戏谑的效果普通平民自称多少是对自己自嘲和世道的感慨,可是要是别人满心嫌弃地说一个人是屌丝的话,那这人在性格心态上的LOW根本不是他拥有多少钱财可以解决的了。

  说实在的,两个故事都让我有一种意犹未尽感觉。第一个故事里,每个人都很茫然,读着读着连我自己都好像要飘起来。第二个故事则是太过精彩,忍不住就这么完了,虽然,最后那句伴随王徵手淫的高潮之后的失落感而来的那句“So,how about love?”真的是力道十足。

  对作者了解得不多,貌似是个大才女,不专攻小说,但真的很期待笔下其他的故事。

  《余欢》读后感(四):病因:缘分未到,药方:无。

  小时侯写作文,为了体现文章积极向上的,最后总要写个口号或者希望似的东西。而这两本书,就是把留学美国,纽约生活的光鲜表皮都撕去,拿着手术刀描写那个暗疮,最后还没有给你药方,更没有希望。

  每次在网上看有的人列举剩男剩女的“罪证”,我就想笑。其实往身边看看,那些“罪证”,在已婚人士身上就没有?有多少人,你知道他结婚了,特别想紧跟着来一句,“OMG,他们也有人要!”,又有多少人,你知道他单身,就直接感叹一句,“这么好的姑娘/小伙,怎么能单着呢?”说白了,单身的和不单身的,完全是两类同样的人,你要非想从那些还单身的人身上找出些“缺点”,那就只有一个缘分未到。

  上大学的时候,相传,马列毛概是这样判卷的:一个老师,几百分试卷乱七八糟地摊放在桌上,老师照着桌子腿踹一脚,哪份卷子掉地上了,哪份卷子就不及格。如果冥冥之中有什么决定谁“剩”着,那我估计这个方式和上述差不多

  =======================================================

  白天不懂夜的黑

  看看《余欢》和《那么,爱呢》的出版年份,都是在我出国之前写成的。如果当时有人给我推荐这书,我一定懒得看,看了也八成是一百个不相信,外加评论说,怎么能够因为孤独脆弱就随随便便找人恋爱呢?或者人怎么可能寂寞成那样呢?

  一转眼,在美国快五年了,我没资格评价别人,因为和那些千年PHD,万年Postdoc比起来,和那些陈郎,如意,郭小蕾比起来,和那些每天在MITBBS鹊桥上小心翼翼又最终心碎的人比起来我都太过幸运,我能做的只有记录

  刚来美国的时候,我读硕士,旁边都是名校来的PHD。硕士课程紧,又要在毕业前搞定工作,相比于至少五年才毕业的PHD们,我的生活异常忙碌,而他们的生活在我眼里,又多少有些“腐败”。

  五年,如果你是20出头,过了五年,就是奔三的年纪了,这种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觉,说白了,就是迷茫。当我在选最难的课程的时候(因为工作要用),我身边的PHD们在互相交流哪门课最容易“水过”,当我每天从早6点到晚12点不停的学习准备面试的时候,他们有的人在抱怨早上8点到晚上5点在实验室没事干,很无聊,还说你为什么把自己弄得那么累。他们听说我很忙,甚至应该忙,但是不能理解;我听说他们是五年的PHD,但是不能理解那究竟意味着什么。

  就像没在异国漂过的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华人学生相信爱情一样

  刚开始我也去中国学生的聚会想象着又可以像大学那样,有一群死党。聚会的时候我才猛然反应过来,很多单身女生都是化过妆精心选过衣服的,像我这种没打扮,又单身,还居然抱着交“哥们”的心情去聚会的,在众美女鲜艳衣服的烘托下,头上冒出缕缕傻气。屋里的每个人都拿着个塑料杯,心不在焉地喝着饮料眼睛来回在屋里巡视,这拿着的饮料,只不过是让手有个地方搁,而不至于暴露了心里的不安静。也有人直接说,诶,谁谁谁,你给我介绍男朋友女朋友吧,有的没条件——处处看,有的有条件——身高至少m,体重不能超过n,最好还要abcdefg,当然没有也没事儿。。。。。。又或者是,某某,咱们去picnic吧,把那谁谁也叫上,旁边还有几个人跟着起哄,从那表情眼神里,你就明白了,他们认为那谁谁,对你这个某某有意思

  对于当时的我,这类聚会简直是个负担,当生活里充满了投简历,做项目,参加比赛,考证件,打工和做作业的时候,当毕业这个牌子,就在一年半以外挂着的时候,谁还有时间脑细胞稀罕爱情呢?

  第二学期换到了离学校近的一个住处室友是个只吃热狗,膨化食品,喝果汁,并能专注地看各种电视广告的美国人,而我——那个回家不是做作业就做饭的中国人,正式过起了远离同胞圈子日子

  Again,我没资格评价,因为我是幸运的,我没有像陈郎,如意,郭小蕾那样纠结,在经济萧条的时候还找到了实习,并遇上了他,异地几个月,然后正式工作,和他在同一个城市,而不是像这边经典的异地恋,异地夫妻一样,飞机票攒了一打子,才过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日子。

  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又换了宿舍,和一个新来的台湾女生一起住,这小丫头从刚来第一天,就到处聚会,听她在屋里各种电话,和学长请教对付老板和交男友的攻略,和台湾的男友提出分手但还因为得不到对方的理解,和别人诉衷肠,短短的俩月,听那意思,已经面试过三个未来男友候选人了。我呢,因为工作搞定了,心里还是轻松了一点点,忙里偷闲的又去参加学生会的活动。

  一次,在聚会上,我刚刚加入一场八卦聊天,听了几句,反应过来,他们在说一个美女,而这个美女恰好又是我认识的,确实很漂亮。其中一个女生说,“就都是传她漂亮,其实一点也不好看,身材又不好”,另一个显然还不知庐山真面目的女生忙问,“哦?你在哪见过她?”先前那个女生说,“我没见过。。。”看着这个精心打扮过,具体年龄不详但被脖子上的细纹出卖了的单身女生,想要为我认识的那个美女辩护,但又心头一颤,忍住,什么都没说。

  《余欢》读后感(五):生活与柠檬

  《余欢》全书由上下篇组成,上篇《孤独得像一颗星球》、下篇《那么,爱呢?》。两篇文章异曲同工,延续了作者一贯的言语风格,故事的背景也都是以留学生为主。

  关于《余欢》,我更喜欢上篇的故事。仿佛看见彼岸另一个自己。我和我的姑娘们,是陈朗,是如意,也是小蕾。

  只有当你经历过一些事,埋葬了一些时光,你才能看清,爱情从不是琼瑶小说里你浓我浓,情到深处难自抑的一杯开水,也远不如小王子玫瑰花那样抽丝剥茧般清楚明了的浓缩精华。爱情,是一杯柠檬汁,期间浑浊沉浮着生活给予的果肉,百味陈杂。是苦是甜,只有喝下去的人才知道。

  也只有你喝下它的那一刻,你终于看清爱情真实面目,被现实打磨之后的情景。有妥协,有不甘,有欲望,有纠结,有放下,还有,太多太多。

  于是你看清自己,也看清自己的爱情,就是这样。然后放弃最后的挣扎

  我突然想起2010年的某个夜晚,3个姑娘在三里屯的某个小餐馆里举杯的场景。只不过我忘记了那晚是不是也有一盘清翠的土豆陪伴我们。

  《余欢》读后感(六):一个陌生女人来信

  亲爱的K:

  五年过去了,我还记得你的那封信,唯一的那封信。你说“她就是我的黄金”。你说“生活中有很多的事要学习,其中一件就是学得不那么残酷”。你说“站在她的身边,我会感到爱中才会有的那种冷”……你看,我这人健忘,但你说的这些,我都记得。

  我怎么想,也想不清:周禾是不是我的黄金,我对他是不是太残酷,而牵着他的手的我的手的那点冷,是不是出于爱情。

  我常常想象你和她在一起的情形,就像一个盲孩子在想象颜色。你们在一起走的时候,会不会手拉着手?她让你试她给你买的衣服时,你会不会不耐烦,然后她会不会发脾气?她会不会给你做饭,然后抱怨给你做饭,然后再继续给你做饭,然后很多很多年就这样过去?你会不会有一天醒来,发现她老了,在屋子里忙忙碌碌,而你会突然为这个老去的身影热泪盈眶?你会不会在写一本书,你对这本书精雕细琢吹毛求疵,因为你知道在这本书的首页上,你会写上“献给我亲爱的妻子”,而你不想辱没了这个献词?深夜你坐在那里看书的时候,睡着的她会不会醒过来,起身,吻你一下,然后继续睡去?她会不会总是买你喜欢吃的菜,买到令你厌烦为止?她会不会羡慕别人比你更有钱、更阔气、更紧跟时代,但是她把这种羡慕压在心底,看着你的时候,眼睛里还是有无尽的柔情?她会不会听你说话,听得聚精会神,听得哈哈大笑,听得泪如雨下,听得秋去冬来,听得在你膝盖上睡去?

  这样想象着时,我心里觉得温暖踏实,好像你和她在替周禾和我——或者替一切失魂落魄的人——得到幸福。好像你们就是完美化了的我们,而你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一个圣诞老人出现在一个孩子的门前。虚幻,但是是那么及时的虚幻。

  我知道,你这辈子只爱过这一个女人。不多不少,多么完美,这一个人。我心里没有嫉妒,真的没有。如果说有一点,我嫉妒的也不是她,而是你,因为你这么肯定地爱一个人,有多少人,一辈子也达不到这么肯定。虽然这听上去有一点奇怪,但又是事实。好像你对她的爱情,是我对你的爱情的一个前提

  陈朗

  《余欢》读后感(七):沸腾的城市,说到底和我们没什么关系

  一口氣讀完《余歡》,喜歡第一個故事。

  孤獨得像一個星球。

  三個女孩不同的故事之後,有著一樣的結局。

  繼續著自己的夢想,也許是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

  還有,那直到27,28,25還無法擺脫的單身狀態。

  陳朗、楊如意、郭小蕾,她們都是我們平時視為精英女性

  高學歷,相對良好的家庭環境,至少中上的外貌資本。

  即便如此,依舊不能擺脫對感情的反復拷問。

  陳朗認為周禾是個乏味的人,楊如意用李一平的三個稱謂試探彼此之間的距離,小蕾更像是青春期的女孩子,對於戀愛太多幻想,遊移不定。

  三個女孩子里,最喜歡陳朗和周禾的故事。

  一個對自己好的人,一個自己不曾得到卻深愛著的人。

  現實中我們經常面臨這樣的抉擇。

  陳朗和周禾的反反復復,也許不是像作者所說的是因著周對陳的好,

  我想乃是一種習慣。

  和一個人相處的時間久了,即使不喜歡,也會產生依賴。

  之所以愿意和不愛的人在一起,就是因為習慣使然,

  是時間日積月累的力量。

  最後不甘如此下去,也是因為時間,一種情緒長期縈繞在心頭,

  一個背影,一個笑容,一種感覺的揮之不去,

  自我幻想的幸福感覺,自我感傷的春沒感覺,

  這些都定時刺激我們每個人感情的病灶,

  傷口撕裂,愈合,再撕裂。

  現代人的感情,就是如此反復,自我摧殘,很難安分。

  在紐約這樣的城市,明媚的陽光,沸騰的夜色,

  每天都上演著華麗的人生劇目,而謝幕時落寞的表情卻鮮為人知。

  光鮮亮麗的背後只是一句靈魂即將抽空的軀殼,Adam即使如此。

  愛情的內容,永遠不會是一個器官進入另一個器官這么簡單。

  但也不會如三位主人公那樣左右推敲那般複雜。

  我們很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麽。

  到老了之後,與其說是被時間打敗,不如說是被自己的理想挫敗。

  很多東西,你不能同時擁有,要懂得權衡取捨。

  一個愛自己的人,至少是無害的,

  而自己瘋狂愛上一個人卻是有害的。

  感情需要節制,這樣才有可能更長久。

  就好像我們不能妄想在一次做愛之中透支以後無數次的精力來獲得最完滿的高潮。

  最後,這是一本好書,即使在這樣溫暖的下午看完,我還是感到寒冷。

  這是一部真實的作品,每個人對於感情都有倦怠的時候,可是小說是小說,現實是現實,即使是作者本人,也不會完全是小說里三個人物糅合的樣子。

  懂得珍惜,如果有一個周禾一樣的男人出現在你的生命里,他不和你計較,看見你吃東西會笑。

  一個這樣具有孩子般感情觀的普通男人,是值得你為他放棄一些幻想的。

  《余欢》读后感(八):别用领悟黑格尔的大脑领悟爱情

  很残酷却很现实的小说。

  1

  那么,爱呢?

  所谓留学精英们的爱情生活,其实真的就是充斥着孤独、寂寞、无奈,自诩也一直被人赞誉为精英份子的他们,在度过了高傲不可一世的青春年华后,也不得不在步入中年的门槛前卸下所有的骄傲、自负以及姿态,慌慌张张开始主动寻觅爱情——这世上所有人都想得到、所有人都无法幸免的——爱情。

  可惜,受过高等教育、IQ&EQ都不低、过着体面生活的这群人,最终都被爱情这个玩意儿打败了。既要有外表又要有内涵,既要soul能匹配又要material能match,大家都自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很均衡很不赖,想找同样均衡不赖的对象这不算贪心,可事实却一点一点击碎所有的自尊和激情,甚至扭曲了那颗高级知识分子一向优雅有教养的心灵。

  人到中年还打光棍终究会是这般惨淡的境况么?其实他们的痛苦和凄凉也正是因为始终不放弃对爱情的理想主义吧,即使眼看自己要成了“过期商品”,也还是想托付给真心实意的买家。又或许这你看不上我我也看不上你的局面,其实不过是各自的贪心而已?

  如果任何才能学识牛逼闪闪的经历头衔最后都要被物化标上价码,如果无论是男是女是安静是浮夸是出众是平凡的人最后都要接受时间和世俗的评判,那么,爱呢?用什么衡量爱的价值?用什么才能靠近爱?

  2

  孤独得像一颗星球

  如果说《那么,爱呢?》是男女青年苦苦追寻爱情之门而不得的话,《孤独得像一颗星球》无疑告诉我们:即使入了门,也不见得有安稳日子过。

  相爱的人怎么都不适合,适合的人却又怎么都爱不起来。于是互相都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地相处,表面上看着也极尽浪漫极尽风雅,偶尔也的确感到温情感到快乐,可是,不和对方在一起时,每个人都有那么深邃一直波涛汹涌的情绪在翻滚,会给一个遥远到几乎不存在的人默默写信写5年,会宁愿一个人打扮得光鲜亮丽去看话剧也不约对方,会独自翻冰箱里的过期酸奶吃到进医院,会买恋爱守则阅读 在自己内心谈一场没有对象的纠结恋爱……

  真是,真是没错,每个人,都孤独得像一颗星球,表面似乎在围着一颗恒星旋转,其实不过都是寂寞地在浩瀚宇宙孤苦无依地漂浮而已。

  书读得越多,越难被爱情击中吗?大脑被那些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折腾得过于复杂,结果无法再简单地感受和争取,无法再坦白直接地追寻,即使拥有了,也无法再知足常乐地enjoy。

  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突然就要维持如此亲密的关系,甚至还要这样一辈子,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地事情,更何况还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来自两个不同星球的生物要共存,这得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实现互相容忍互利共赢啊!

  原来不是只有光棍才会烦恼不断压力重重的,原来每个人每段关系每个爱情都是足以让人纠结到疯掉的。不是你不够幸运始终没法被美好爱情“哐”地一下砸中,而是那些美满姻缘太过好彩。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孤独的,孤独得像一颗星球。

  所以唯一的出路和解法,是保持简单的思维,不要用领悟尼采领悟黑格尔的大脑去领悟爱情。

  e simple ,but not naive. maybe it works .

  《余欢》读后感(九):还好,我还相信温暖。

  再不看刘瑜了,起码再不看她的小说了。看得我心有余悸。无形中惊恐不已。还好,窗外还有明晃晃的大太阳。稍稍平静。

  犀利是好的,现实是好的。只是正能量太少。看一本书,我不介意它不是喜剧,我不介意它有肮脏不堪的一幕,但是,即使这样,也该起码有一点点的正能量。

  陈朗,杨如意,小蕾。她们三个就像隐在纽约浓重黑夜里不真实的三个影子。周禾的无趣,一平的若即若离,还有Adam的虚幻,叫人心生绝望。都是这样子吗。真的就没有一个人,是温暖的吗。

  哪怕这个人她笨一点傻一点,哪怕这个人他平庸一点无趣一点,现实也不能像书中写的那样残忍。

  温情脉脉的一幕的背后,有着不能揭开的各自的思量。也许对于他们来讲,简单点,真是太奢侈了。可是那样不累么,有什么意思。喜欢就是喜欢,爱就是爱。直接点,干脆点。对大家不是都好么。

  明明心里是各种不和,各种小算盘,脸上还是得体的甚至温柔的笑容。太可怕了。

  一平和如意,真叫人心底生寒。周围好像也有这样的,不温不火的处了半年一年,一方有各种猜测各种期待另外一方却有各种思忖各种犹豫。说穿了就是舍不得有这样一个相谈甚欢的人,却无法下决心满足TA的期待。暧昧久了,也像七年之痒一样的无奈。最终如意还是舍了一平,最终如意也并未如愿。

  还好,还好。我并未置身于那样一个世界。

  还好还好,我还相信,爱情是温暖的可靠的,并且可以最大可能美好的。

  还好还好。

  《余欢》读后感(十):我们都是星球

  买这本书之前在网上看过《孤独得像一颗星球》,这篇小说中几个普通留学生的情感遭遇,折射出的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的孤独困境。故事情节不新奇也不曲折,但其中的精神内涵深深吸引着我。

  虽然醉钢琴在后记里说,小说主要人物的原型都来自她的朋友,但我相信女主人公陈朗的原型就是她自己——精神世界丰富,不甘于平庸的生活,自由主义者,喜欢Tom Waits。她的男友周禾虽然毫无生活情趣,但宽容、可靠、体贴,我想这也足够使很多mm羡慕了。然而陈朗不甘心就和这么一个乏味的人在柴米油盐中消磨一辈子,她有着“不知天高地厚的、抵抗时间的野心”。所以她的生活中除了周禾,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只见过一面的K。周禾和K是那样的不同,一个能在她身边给她温暖和安全,但永远走不进她色彩斑斓的内心世界;一个离她那么遥远,但对她来说就像一个神交已久、无话不说的老朋友。她在心里写给K的六封信,使她的形象更饱满地凸显出来。她说“跟他在一起的日子,甜,安稳,但总是不满足,好像憋在一个小村庄里,总是惦记着有一个什么远方还没有去”,让我想起许巍唱的“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注定现在暂时漂泊”;她说“你所热爱的那些东西,离世界那么遥远。这种与逃避无关而与深入有关的遥远,让我眷恋”,让我想起雪莱的诗句“有如飞蛾向往星天/ 暗夜想拥抱黎明/怎能不让悲惨的尘寰/对遥远的事物倾心”。我像喜欢醉钢琴本人一样喜欢陈朗这个人物,并祝愿她拥有更加强大的内心力量,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勇敢地去探索生活中的未知面。

  孤独得像一颗星球,这个比喻真好。星球,坚硬的,冷漠的,各有各的轨道,自成一体。每个人天生都是孤独的,他们渴望着,同时惧怕着走进其他星球的轨道。

  但人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抵御孤独,接受孤独这样一种人生的常态。摘录陈朗对K的两段内心独白作为结尾:

  “也许,我喜欢你,就是因为你是我认识的人中,唯一不可归类的人。唯一不需要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的人。他们恐惧孤独,所以需要一个集体。但你就在你自己的角落里,远远地,在没有路的地方修路,在没有门的地方敲门。徒劳地寻找,固执地张望。而我,就这样远远地眷恋你。我可怜吗?我还觉得我可喜可贺呢。

  “我是说,从你那里,我学习到了一点信心。对孤独的信心。这一点,真的要感谢你。当然,你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许也不稀罕。但是,在我这里,这很重要。每次,我被挤得失去重心,挤得想骂娘,挤得想脱下高跟鞋去敲“他们”的脸。突然之间,就会闪现出你的背影。远远地,象一声口哨,微渺,却明亮。于是我也想挤出人群。于是我也开始接受,孤独对于人生,是多么灿烂的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