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苍狼帝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苍狼帝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8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苍狼帝国经典读后感10篇

  《苍狼帝国》是一本由(德)约西莫·布克汉森(By Joachim Barkhause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苍狼帝国》读后感(一):昨日黄昏里的帝国背影

  我拿到这本书已经相当一段时间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读不下去。很多书在阅读时候想要从头看到尾似乎不可能,因为开头过于晦涩,中间翻几个片段出来看,嘿,有点意思,于是正襟危坐书竟然就看完了。《苍狼帝国》能让我印象深刻就是中间怎么随便翻我都没法有想正襟危坐的念头,于是就床头搁搁,书桌上搁搁,电脑旁边搁搁。终于前两天起了点兴趣把给读完了。

  这本书容易让我想起美国学者杰克 威泽弗德的《最后的蒙古女王》,不久前我刚读完那本书,写的引人入深。后来想想,《苍狼帝国》的问题大概就在于题目有点大,切入口不小,目录导读又有点神神叨叨的。导读里时不时的会出现一些名人名言而且是偏神学性质的,让我在读的时候经常出现一种突然被摁住四肢然后灌下一大碗老姜汤的感觉绝对不能忍受生姜的人才明白),而实际上,读完之后,我知道作者水平并不差,他理出的脉络也清晰,甚至对成吉思汗建立丰功伟业描述,以后后代子孙怎么“举之不甚惜”的刻画,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然而,叫我再读一遍,打死我也不。

  在布克汉森的笔下,铁木真的形象不仅充满了传奇色彩,有悲情剧男主角的刻画——势力还不强大的时候,老婆敌人捉住了,抢回来的时候已经怀孕了,于是让自己满腹狐疑的大儿子果然后来招来不少事。还有英雄主义的歌颂——战役之前的缜密筹划布置,使得他真正的如同被长生天降福一般不可战胜,最让我敬佩的还是他在战事之外的功绩,曾经幼年失怙,无家可归,被当初追杀的孩童,日后建立起再无人超越过的庞大帝国后,公布了一个类似于法典的大札撒,不论多么伟大的征服者,如果没有一个能对世界的某一区域的某一领域颁布过一项有着深远影响的文书,我都会有些偏执的认为,他的成功不过是走的很长的狗屎运,所以拿破仑有他的法典,而成吉思汗,则是大札撒,且比前者早得多。布克汉森对之的评价是——一个只要严格执行,必能征服世界的计划

  想想久远的时光之前,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雄踞于亚欧大陆,虽然不是民族主义者,心中依然鼓荡起一股风来。

  《苍狼帝国》读后感(二):英雄以及时势

  非常庆幸,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书。如果没有读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布克汉森这部在欧美影响极大,并根本成为西方研究成吉思汗以及帝国必读的经典之作《苍狼帝国——成吉思汗与现代帝国格局的形成》这本书,我对创造了蒙古帝国神话的成吉思汗的认识还真就仅停留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层面了。

  读《苍狼帝国——成吉思汗与现代帝国格局的形成》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非常隆重地写入各种文字符号并存的世界史以及演绎成各种语言符号的读本和影视剧作都不过分。因为对于中国历史乃至整个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来讲,成吉思汗的存在本身和他所创造的丰功伟业都是一个奇迹,做为蒙古勇士,成吉思汗不仅有骁勇善战的一面,更加具有统领他的铁骑征服世界的伟大梦想和雄韬伟略,几十年的时间,他以少胜多,从蒙古打到欧洲,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他“把原来互相隔绝的帝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伟大帝国,也为新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可以说,有梦想和为实现梦想竭尽全力勇气以及坚持不懈成就了成吉思汗,也成就了蒙古帝国梦。他缔造了一个永远的蒙古帝国神话,成吉思汗是使蒙古民族走出草原接触并接受汉化的第一人,因而他是蒙古民族顶礼膜拜的圣者与民族英雄。在他统治的时期,各种文化求同存异,虽然蒙古铁骑所到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杀戮残暴令人发指,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蒙古帝国时期的确造就了当时世界文明灿烂之花,而且政治、文化、科技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苍狼帝国——成吉思汗与现代帝国格局的形成》归纳和总结了成吉思汗实干家、军事家、政治家、自由贸易保护者和拥有特殊血统、英雄世系,以及兼容并蓄的革新者等不同身份特质,揭示了他固有的蒙古帝国意识形态,好像他就是为了带领蒙古民族开创帝国神话而存在的。

  这是一次别具吸引的阅读,让我对成吉思汗所创造的蒙古帝国兴盛以及衰败的历史过程都有了一个全面了解。虽然它并没有让我发现成吉思汗帝国与现代世界形成之间微妙必然的联系以及秘密,但是透过《苍狼帝国——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一书,我分明已经感知到英雄造时势的历史必然,分明已经了解了几乎征服整个世界的草原勇士们所缔造的伟大蒙古帝国之少有人知的历史,

  《苍狼帝国》读后感(三):从“大公鸡”的背后看世界

  历史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无限接近真相。所谓无限接近真相,就是说无论阅读了多少历史书籍,还是会感觉自己所猎取的并不是历史的全部,而且真相应该远不止如此、真相一定还没有被完全揭开。事实也是如此,对于一段历史,无论是我们熟知还是我们所不熟知的,我们都会不自觉地产生这样的诉求,我们总期望了解的更多、知道的更多。这似乎是历史的一种魔力,吸引我们去做各种无限接近的努力

  蒙古的历史,因为“外族入侵”的罪祸多为正统史家所忌讳,而明人所修撰的元史又因时间仓促等原因后人诟病。所以人们希望从中国历史记载之外的角度来了解蒙古历史,以期做到全面、客观。德国著名历史学家约西莫.布克汉森的这本《苍狼帝国》,则正契合了这样的预期,首先它是完全由老外书写的蒙古历史,其次它完全摆脱了中国历史惯用的姿态和角度。

  约西莫.布克汉森打破了我们由低纬度北望高纬度的习惯使用了一个我们常识以外的角度和纬度来看待蒙古高原,使得这一方土地看起来离欧洲大陆更近,也使得蒙古帝国的版图看上去完整、更舒适惊喜恰恰就是从这样的改变中产生的,这个直观体验还有一件普通的事实可以印证,那就是看地图。中国人的地图,扑面而来自然是那个“大公鸡”,而其他国家的人会迎面看到什么呢?比如欧洲人、美国人。事实上我们很少这样去想,我们已经习惯了那个“大公鸡”的正面形象,从而深刻地忽视了它背后的世界。当然,如果一定要说我们有过这样的努力,那应该是几乎被史学家赞爆了的“丝绸之路”。而这本书的作者,恰恰是把视角放到了“大公鸡”的背后,所以说这是本书给出的最大惊喜。

  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是本书的副标题显而易见,作者要的就是一个更宏观的视野。在这个视野之中,种族与宗教冲突和交融是最主要的力量。蒙古帝国下辖了四大汗国,这四大汗国征服了不同的种族和区域,又在不同信仰的牵引下走向了分裂和独立。在这期间,作者的叙述基本围绕着钦察汗国、波斯汗国和元朝三个汗国进行的,对于另外一个汗国莫卧儿汗国可以说是只字未提,这不得不算是一个小小遗憾。还有,蒙古人究竟是怎样信上了佛教,本书之中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同样让人充满了好奇。我们之前是一种从低纬度北望高纬度的定式,而作者从高纬度南眺低纬度,或许也有目光不能及的地方吧,那个盲点或许就是莫卧儿汗国统治的中南半岛吧。

  西北望,射天狼。不仅仅是蒙古,西域的地理障碍和种族隔阂,使得许多的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被视为洪水猛兽。地理的障碍、种族的隔阂以及这些“洪水猛兽”所带来的冲击和伤害已经深深烙在中国人和中国历史的记忆里。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动荡与变革也正是因为这些“洪水猛兽”的冲击而形成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巨大的外在力推动着中国历史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整合和融合中前进。

  《苍狼帝国》读后感(四):成吉思汗的影响力

  阅读这本书是冲着这本书的副标题去的。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对这位蒙古帝国的可汗,这位铮铮铁骨的汉子,我一直怀有敬意。尽管毛泽东曾经在诗中写到:“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虽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但毕竟是“一代天骄”啊!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成吉思汗对于统一当时宋金对峙以来分裂的山河,促进中国多民族的融合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成吉思汗对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对于这位“非同凡响”的人物,相关的书籍还是不多的,这本书的推出,对于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成吉思汗本人及其影响力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这本《苍狼帝国》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约西莫•布克汉森的代表作,据说这本书被翻译成27了种语言,可见这本书的影响力之大。在西方学术界,这本书是研究成吉思汗的必读的经典书籍。

  很多研究蒙古帝国历史的著作比较关注它的军事征战史或是它势力扩张的过程,而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关注蒙古帝国的内在状态及其精神上的来历:游牧的生活方式(作为与比较固定乡村生活、城市生活相对照),这本书还关注了蒙古这个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它的宗教文化。蒙古民族信仰萨满教,相对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来说,萨满教是比较原始的。在战争中,信仰萨满教的战士往往能打败信仰佛教、基督教的战士,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战争中,野蛮人胜于文明人?!在冷兵器时代,这好像是一个规律。当然这本书不是只谈蒙古帝国的文化,还谈到了帝国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情况

  成吉思汗以及后人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成吉思汗和他的军队的征战过程中,可谓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成吉思汗简直就是一个战神啊!面对这样一个改变了历史进程的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们会想起这样一种说法:英雄造时势。英雄为什么能够造时势?是不是也有历史的必然性在里面?或是用一种更容易为大家接受的说法:时势造英雄。在时势的发展过程中,英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候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本书的视野是高瞻远瞩的。这本书不是简单地描述成吉思汗的个人历史或是他的军事征战史,而是把重点放在探索成吉思汗已经所建立的帝国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上,这对于我们了解世界格局的历史变化很有帮助。

  如果你想了解成吉思汗与世界格局的历史形成的关系,这本书是一个不错选择

  《苍狼帝国》读后感(五):语焉不详遗产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人和事,人们会因为个人的经历、角度和方法的不同而产生彼此大相径庭看法,甚至同一个人也很难在所有时间、所有地点都保持一致。现在尚且如此,想要透过重重迷雾去客观的评价历史,尤其是那些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及其作为,就更是难上加难——比如成吉思汗。

  我努力搜索自己的记忆,想弄明白对于这个人我都知道些什么。受自身历史知识匮乏限制,我只能依稀记起蒙古、铁木真、斡难河、黄金家族这几个与他有关词汇。当然,还有毛泽东的那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作为一个异族的统治者,在我们的历史中,在我的记忆里,他的确是强者,却很奇怪的被刻画成为一个草莽英雄、一个征服者、一个破坏者、一个杀戮者。

  显然,约莫西·布克汉森,这个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在自己的新书《苍狼帝国——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中对成吉思汗给予了最为热情赞美——他怀揣金色的梦想,经过艰苦打拼,最终成为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帝国的缔造者、白手起家卓越经营者、兼容并蓄的伟大革新者,为新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作者对成吉思汗真的是太钟爱有加了,简直就是崇拜,以致于毫不吝啬的把一切溢美之词都加诸于其身上!对此,在情绪上我是有所抵触的。我承认他是一位伟大人物,也不否认他有远大志向,可他果真从小就能胸怀天下?他无尽的征战果真就是为了保护自由贸易?他所建立的异国统治能够存在果真是因为血腥杀戮的震慑吗……求诸理性,这些都是匪夷所思、深可怀疑的。无论如何,我是不能相信一个13岁丧父的孩子会有一统天下这样崇高理想的,也无法理解他的征服何以会有如此崇高的主观意愿。所以,我更多的倾向于相信,他是时势所造就的,他的杀戮,也只是为了掠夺和征服,其他的一切都是他本人也未曾预料到的副产品而已——他被作者在道德上拔高了。

  其实,这种对于成吉思汗主观意愿看法的不同,与我们对其历史评价上的分歧一脉相承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试图找出这种毁誉截然两端却能融于一身的原因所在。不难发现,我的评价偏重于将其放回到历史现场进行观察,他确实一直就是在破坏、在掠夺、在杀戮、在征服。而约莫西的评价则是把他放到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更多的着眼于他身后的世界,即他的行为对后世造成的历史影响——例如保护了商贸来往,加快了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等等。作者依然把这些归结为其主观努力的结果,而我仍然认为这些都还是杀戮与征服的副产品。而他把蒙古这一狼性帝国的最终覆灭归因于对于成吉思汗的大札撒的背叛和狼性精神的磨灭,在我看来这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落后必然被先进所吸纳和同化。

  虽然我总是从主观意愿上来揣测成吉思汗的行为动机,但并不意味着要对其进行道德上的评判,也不是想就此而否定他的历史功绩。我很清楚,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行为的结果比行为的动机更重要——相对于其做了什么、为什么做,我更关心他行为的客观后果,即留给世界的是什么。我始终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以当下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古人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就象秦始皇焚书坑儒,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却损害了中华文化,隋炀帝开凿运河,虽劳民伤财却沟通了南北,类此种种,不胜枚举。从这个角度来讲,作者的评价显然更具历史智慧和眼光——成吉思汗的确深刻、深远的影响了世界的发展。

  书的副标题“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应该是反映了作者这种看法的。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对副标题的前后两项,他显然更偏爱前者,对成吉思汗这个人的关注超过了其对后世影响的关注,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笔墨都用在了对成吉思汗的顶礼膜拜式的热情讴歌上,记下了他的杀伐征战,却对他给这个世界造成的影响用笔了了,未作深入分析,让人感觉有些不明就里。同时,作为一本历史书籍,没有给出明确的时间概念,而且语言抒情多于描述,也多过议论,更让人感混沌不清。就这样,成吉思汗留给后世的遗产,因为作者的语焉不详,而变成一幅如此模糊不清的模样了。

  《苍狼帝国》读后感(六):游牧精神与自由贸易:从荒原、大海到星空

  我猜这本书的副标题“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是后加的,虽然不懂法文,但估计原题大概意思是“成吉思汗的帝国”吧,由此你可以懂得为什么从法国人的序与作者的自序直到全书“似乎”与副标题的相关性都不是很大的疑惑。不过带着对副标题的疑问阅读本书,确实对我很有启发,对历史与当下有了稍微深度些的思考。

  怎样读历史是和如何看待历史息息相关的,在读着貌似与今天全然不相干的蒙古人的征服与统治及其败亡时,我情不自禁地一再兴起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感叹(比较一下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果,并据此预测将来可能的发展、寻找破解当前迷局的可能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查了一下,这个不知何时在我脑中留下印象的句子,原话是“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源自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的史学思想。

  克罗齐将“历史”和“编年史”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他说:“历史是活的历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动。一切历史当它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就变成了编年史,尽管那些词语曾经是具体的和富有表现力的。”

  因此,在维基百科的“历史”词条下有这么一段话:“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

  柯林武德的话又让人想起克罗齐的另一个著名命题,“一切历史都是自由的历史”。循着这条线索读本书,你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苍狼帝国”在作者的眼中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是有关联的了——仅从征服与对财富的追逐而言,蒙古人本该像满人一样满足于占据与享受中原这富庶地的,不是吗?

  或许是此前未及了解真正的“史学”的缘故,通读全书,我觉得第二章《风起云涌的上亚细亚》对于我了解世界的历史与今天的世界格局甚至将来的发展(即所谓“我为什么是我?我们从何处来、到哪里去?”)是十分重要而且大有裨益的,值得细细研读。

  所谓的游牧精神,大抵即“逐水草而居”,哪里有益就往哪里去,无所谓固定资产(房子、地产、家具等)、无所谓故国(祖国、故乡)、也就没什么束缚,相对于农耕来说,虽少创造,但却最自由,不容易有虚幻而无把握的憧憬,倾向于用事实与实际行动说话。由此观之,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冲突,或许也可以说成是自由与保守的冲突(想想对于阿斗“此处乐,不思蜀”的嘲讽态度,你就会明白农耕民族有多恋旧,这种恋旧相对于游牧者的讲求实际,实在是有些务虚的,这是不是佛教在此地兴盛的原因之一呢?)。

  当被称为“游牧民族最后的兴起”的成吉思汗的苍狼帝国因为其子孙的分裂与宗教问题等原因而最终消亡之后,游牧精神是否就再也没有兴起过了呢?我读到第二章里“所谓游牧民族不仅限于猎人与牧人,其中也有海上的游牧人民,他们以水面代替荒原与沙漠(P015)”时,不禁茅塞顿开!原来海洋也是可资具有游牧精神的人们“逐水草而居”的广大牧场啊。由此,藉“大航海时代”而逐渐崛起的欧洲所秉承的,不也是自由的游牧精神吗?

  在大航海时代中,葡萄牙一马当先,却因为一位出生在西班牙的教皇的调停而在和西班牙划分势力范围时吃了亏。之后法国、荷兰、英国相继崛起,英国更是获得了“日不落帝国”的美称。

  两次世界大战后,重新在陆地上瓜分世界已经不现实了,先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陆续获得独立,后来,一夕之间铁幕崩溃,东欧列国也获得了“独立”。于是在今天,资源与经济成了最重要的东西,随之,渔业资源、海洋油气资源、航线、自由贸易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东西,考虑到海洋与陆地面积之比为71:29,谁掌握了这些,才真正可以称得上“崛起”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源不绝的动力(也因此,美国在南海的利益主要体现在航行自由以及油气资源上,当然对盟友的安全承诺也是原因之一)。

  以日本为例,日本国土面积不足38万平方公里,却养育了1.28亿人口(比较一下,我国国土面积超过96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3亿。直观地说,即日本以不足我国4%的土地养活了差不多我国十分之一的人口,而且人家普遍比我们富裕。虽说日本没有戈壁沙漠这些无法利用的土地,但是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一直保持在三分之二上下,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其林业最主要为生态环境服务,木材基本使用进口资源),你觉得日本真是靠精耕细作养活了这么多人的吗?维基上是这么说的:“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渔业资源生产国,捕鱼技术和捕鱼量居世界前列,每年因为滥杀鲸鱼而受到国际谴责”,明白了么?

  展望未来,在航天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后,说不定星空也将成为新的“牧场”——在那个时代里,谁会成为创造辉煌奇迹的最富于自由与开拓精神游牧者呢?

  自元以降,中土走的是一条从禁海到闭关锁国的逐渐闭塞以致落后的沉沦之路,蒙元两次攻打日本失败后,在保持与阿拉伯、欧洲的贸易往来的同时实施了海禁,日本因缺乏资源而兴起海盗,明朝无法遏制愈来愈猖獗的倭寇海盗,便继续实行禁海政策,到满清时更偏安一隅干脆闭关锁国起来,满清末年被船坚炮利的西洋人打破了国门,本是奋起直追的好机会,经历了数十年的内战抗战再内战的惨烈,我朝却再度因为主义之争而闭关锁国,直到近三十年才重新开放,我们会不会晚了?要看到我们汉人里也是不乏富于游牧精神的游牧者的——你不觉得从昔日遍布南洋到如今遍布全世界的华侨来看,汉人身上其实根本不缺乏游牧精神吗?我觉得我们是有前途的——眼下越是悲惨,我们就愈有前途!(某个我特别喜欢却说不出口的电影里的话)

  自从多民族兼容并蓄、宗教自由的美国崛起以来,欧洲也正趋于一体化,我更愿意相信,民族、国家这些东西总有不再重要的那一天——在踏入星空游牧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遇见构造方式与我们全然不同的外星生物,当你需要以“地球人”来界定自己的身份的时候,民族、国籍将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啊……

  概括成吉思汗帝国的兴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因此几乎未曾受到外来干扰的上亚细亚(概今蒙古、西伯利亚一带)保持了最纯粹的游牧精神(我竟由此联想到:英国与日本,不也曾因为岛国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保持了最纯粹的游牧精神吗?而资源的缺乏也让他们尽力向外发展,并由此而崛起),在十二世纪时,蒙古四方八面被强邻包围,草地等资源尤其是铁资源匮乏,而涣散的各部落陷于自相残杀中。一个小部落的王子铁木真因为父亲的骤逝而成了荒原里的孩子,可是因为古老的习俗,他的敌人们并不打算就此放过他。在这样的境况里挣扎求存又幸而未死当然就把他锤锻成了具有超强意志力的强者中的强者。一个目睹了太多悲剧的人在无数次险死还生后当然会想一想为什么自己如此“命大”的问题,于是产生“天将降大任于我”的使命感一点儿也不出奇,没有这种使命感的话他连撑住了不趴下都难,更别提成为“万汗之汗”了。历经危难的多,活下来的少,脱颖而出的凤毛麟角啊。

  要把曾经一盘散沙又非常势利、现实的各个部落紧紧团结在自己身边可非易事,成吉思汗的办法是“创造”了一个民族!在大家推举他做万汗之汗的大会上,他说:“如果最高大会确实愿意推我为成吉思汗,为表示对大家的归顺的感激,我将授予心悦诚服地结盟的各部落以‘蒙古人’这个荣号。蒙古人像水晶那样结实、纯净、明亮,我将率领他们走向统治世界的道路(P050)。”嗯嗯,让你做领导不是让你来享福的,大家伙儿可指着你吃香的喝辣的呢。

  读到这里我就想到了另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美国。依我的看法,美国的迅速崛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与所谓的美国梦有很大关系的。所谓“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致更好生活”的信仰,这意味着一种可供个人选择的机会,没有人可以根据他们的阶级,种姓,宗教或者种族进行限制。成吉思汗创造了“蒙古人”并用其伟大的“光荣与梦想”带领他们去征服世界,竟一度征服了已知世界的五分之四,美国又何尝不是创造了“美国人”并用美国梦引领着其人民在全球独领风骚呢?

  谁又没有梦想呢?比如当下我的梦想就并不很高,但是我实现这梦想的动力也不甚强——你懂的,一次次失望后,我对于这辈子实现这梦想的可能性时常觉得没什么把握。所以,梦想的吸引力倚赖于其在多大的程度上是可以期待实现的。因此,成吉思汗开完会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划扩张,他选定的第一个目标是以金国皇帝的陪臣的身份向西夏进兵。从西夏得了许多的领土与宝物后,他却回马杀向金国这个强敌!更奇妙的是,在把金国折腾得只能在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里苟延残喘之时,他并未像后世的满清那样一鼓作气灭掉金与南宋,满足于占据中原与南方的沃土与花花世界,他留下大将木华黎与三万蒙古军,自己却掉头扑向西辽!

  为什么?为什么不爱开封(金国都城)与杭州(南宋都城)这等拥有数百万居民的大城市,却对从前因“看不到有什么对蒙古人有用的东西(P051)”因而不屑一顾的西辽“帕米尔和天山那些山地”情有独钟?

  原来,乃蛮与畏兀儿这两个西辽的旧附庸如今已然归降蒙古了,成吉思汗拥有了塔里木盆地和畏兀儿部落,“从此以后,守护商队大路的责任就落在他身上了。这一崇高身份要他如此!成吉思汗现在突然明白世界贸易的意义了。他的昌盛的尚武国家,并无可耕种的膏腴土地,十分缺乏各种原料,是极需要外来商品输入的,尤其是,他们缺乏兵器。中世纪时代的亚洲和欧洲,兵器工业主要集中于阿拉伯和美索不达米亚。最精良的刀剑来自于大马士革。在希望购买廉价货物的情况下,成吉思汗便希望通商自由了。(P076)”

  于是,西辽的契丹人因为“从路上征税的收入比他们种地的收入还多。这种征税跟大路上的强盗几乎没什么差别”,所以被成吉思汗灭了。花刺子模血气方刚的青年主战派“战争精神病”发作起来杀了蒙古商队的人扣了他们的货,成吉思汗忍辱负重,如同传言的罗斯福放任日军轰炸珍珠港以使美国人达成共识参加二战那样,故意派花刺子模的领导摩诃末的叛臣率团出使花刺子模,提出抗议并要求惩罚罪人(嗯嗯,伟大的成吉思汗:和平爱好者、自由贸易的保护者!)。摩诃末果然中计,杀了来使的从前的叛臣,侮辱了随行的蒙古人,于是,成吉思汗终于“可以履行他权力内的职责了,因为‘他的邻人不给他和平’”——蒙古的宣战书很有个性,以致后来成为被沿用的公式:“你选择了战争,唯有上天知道我们二者如何结局”。

  今日我族对于成吉思汗的认识,一直受到开国太祖那井底之蛙因而自信心爆棚的那首《沁园春•雪》里那个著名词句“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误导,此句字面上好看,却失了真意,徒逞玩弄文字之快耳。对于此词的阿谀奉承,颇可见我朝一辈文人的风骨啊,有兴趣者可去百度百科围观。

  细察成吉思汗从制定成吉思汗法典——大札撒——开始的征服世界的历程,我随手记下了两三个细节:

  当穷途末路的摩诃末逃亡到里海岸边,正“在一个清真寺里祈祷真主保佑的时候,蒙古的前锋突然袭来。他跳上一只偶然准备的渔船,在万箭齐发之中侥幸脱身逃走了。岸上的骑士跃马入海,企图泅水追上他,但数百名冒险者都被淹死了(P100)”!为了完成大汗提出的“光荣与梦想”的不世伟业,这些蒙古骑士是怎样的奋不顾身啊!(我觉得这深深地仰仗于这“光荣与梦想”在这些战士心中是触手可及的这一共识。)成吉思汗那人数不多的蒙古军的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相比之下,我曾听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役军人说过,自己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冲锋的时候会假装系鞋带,后来却因为难以抑制对越南花姑娘的仰慕而情难自禁地犯了生活作风问题,由此负伤而退役。他是一个颇有幽默感的人,这番述说让我对那次战争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

  “蒙古人总是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他们的作战方法。为了保全军队实力,他们想出了一个‘妙策’:在进攻要塞的时候,骗当地人民走在前面。守城者因此不得不向他们自己的同胞射击。这种酷毒手段的成效是很可观的(P055)。……每攻下一城,蒙古军队都会将这里的居民驱赶在前面走,以作进攻别的城市的掩护。蒙古人以这种办法麻痹(瓦解?)敌人的意志(P095)。”这种战术是传闻中匪军说国军用过而国军又说匪军用过的必杀技(你懂的,在这里,匪军这个词并不含贬义,纯粹因为我不想被敏感而已),当代史对于我是扑朔迷离,难窥真相的,既然无法研究,便只好存疑了。围城攻城这种事从来就是极其残酷的,长春围困战就是一个因为存在争议因而说不清道不明的例子。如果读者对此有兴趣,可以参考维基百科里“人海战术”这个词条。

  对于蒙古大军之所以百战百胜的战略与战术,书中有不少的精彩的描述,在此择其一二引用一下:“在蒙古的军事策略中,诈术与伪逃占重要地位。……蒙古军队一般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类似后来的‘闪电战’,经常让敌人迅雷不及掩耳,其战术是使敌阵全阵颠倒、混乱,再以快速而精准的行动袭击。展开袭击后,一翼军队力量减弱并逐渐退出原阵地,同时,另一翼则力量得到增加而奋力拥至敌军正面。”如此,你就能明白成吉思汗是如何藉着落后的兵器与快速的骑兵优势战胜拥有初级火器的先进军队了。

  细观此书对于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征服世界的描述,与号称用兵真如神的太祖征服我国的过程,细较其异同处,是一件很有意思、有时又令人唏嘘的事,我就不掠读者之美了吧。

  靠着务实精神驱动“光荣与梦想”,成吉思汗统一了上亚细亚,“创造”了蒙古民族并带领他们征服了当时已知世界五分之四的土地,这有史以来最辽阔的帝国在他子孙的手中渐趋瓦解以致崩溃,在我看来,其原因大致主要有三,首先,从长子来历不明引起的子孙猜忌以致分裂,考虑到蒙古人数量较少的事实,分裂严重削弱了蒙古人在分裂后的各帝国的实力;其次,“失之太晚”以致“即使他成了像上帝那么强大的人物,唯一、独尊的志愿也只能一时掌控时代的车轮,而不能永远逆转时代的潮流。……文明作为更高级的武器攻击着成吉思汗的后人(P005)”,实质即在开放中难以以落后的民族长久统治先进的民族;最后,子孙们背弃了大札撒的法则,陷入宗教的纷争则加速了蒙古人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脚步。另外,在我们稍微熟悉一点的蒙元史来说,我觉得,将各民族分等而治是元朝很快灭亡的重要原因。此外,纵欲与酗酒导致的沉醉于温柔乡中消耗了蒙古人的精髓则是次要的原因了。

  蒙古帝国的崛起与迅速消亡,实际上对于后来居上的西欧是有着非常大的好处的,一方面拔都率领的蒙古大军到了西欧的门口却因窝阔台去世,担心汗位的继承与遗产的分配问题,以及担心其叔侄们利用其正在远征而觊觎他的封地的问题而回师了,西欧幸免于蒙古大军的劫掠与破坏,却因此得以知道了东方的富庶(神奇的是竟然主要是因为马可•波罗的游记),在与伊斯兰世界的纷争导致丝路断绝后,终于藉航海技术的发展而进入著名的大航海时代,本想寻找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却由此发现了美洲!

  另外,伊斯兰作为后来居上的中世纪时最先进的文明之一,对于欧洲的基督教世界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我的一位忘年之交的长辈曾告诉我,伊斯兰教的创立者并不认为自己是唯一的先知,他说,我不是第一个、但是最后一个先知。神奇的是,伊斯兰教的确是世上最后创立的大教。这位长辈还告诉我,伊斯兰的清真寺里不立神像。从我后来得知的一些情况(从多神论到一神论的进化,以及从佛教到禅宗的进化等)来看,伊斯兰教成为(以信徒人数论)世界第二大宗教,并被认为是世上增长得最快的宗教,是其来有自的。

  我既非史家亦非宗教信仰者,这里需要强调我并不是想要宣教什么,只是写下自己的感想与网友交流而已。

  在某种程度上,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的崛起,可以说严重打击了伊斯兰文明,如果蒙古帝国不曾“祸害(没别的意思,故作风趣语而已)”了一番伊斯兰世界的话,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争执会发展成什么样的历史是一个很不好说的事儿。另外,可以想象,如果蒙古不曾崛起,虽然有高山与大漠的阻隔,伊斯兰教仍然难免会在中土大行其道。让我们看一下书中这段话——

  有一天,有人告诉(忽必烈)大汗说,《古兰经》里有这么一句话:“杀死一切崇拜多神的人!”大汗恼怒万分,马上召来几名伊斯兰教断事官。他们不得不承认的确有这么一段。忽必烈便问:“那你们为什么不执行你们真主的命令?”他们诚实而不机智地回答说:“因为我们还没有权力。”(P188)

  看来,如果当初伊斯兰世界进逼保守的(我就不说闭关锁国了)中土的话,佛教徒(或者道教徒)该受到多大的祸害啊,你觉得呢?(为免不必要的纷争,我要再次重申我中立而纯粹就事论事的立场。)

  由此观之,成吉思汗那交织着光荣与梦想的血与火的洗礼,确实深度影响了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

  1947年1月,朱光潜先生在《克罗齐的历史学》论文中探究克罗齐的史学思想时,曾对这一命题做了如下阐发:“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底思索,打动现实底兴趣,和现实底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

  所以,历史应该是活生生的,当这历史在现实中获得了意义,它就不再是与现实无涉的枯燥乏味的故纸堆,从这活泼泼的历史中获得启示才能极大地推动现世的发展。克罗齐又说:“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穴中,直到文艺复兴欧洲精神重新成熟时,才把他们唤醒”;“因此,现在被我们视为编年史的大部分历史,现在对我们沉默不语的文献,将依次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将重新开口说话”。

  这对历史的真知灼见其实一直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历程之中。古希腊史学家戴奥尼西曾说,“历史是一种以事实为训的哲学”。美国历史协会主席里德认为,“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在于为当前而解释过去”。英国历史学家克拉克爵士也认为,“一部历史书与仅仅是一堆有关过去的报道之间的区别之一,就是历史学家经常运用判断力”、“历史不是人类生活的延续,而是思想意识的延续”。

  我的拙见是,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保守与自由的斗争史——保守积累量变,自由导向质变。

  这本书并不厚(两百页出头),但是对于此前不甚了解蒙古史以及西方历史观点的我来说,里面的信息量以及由此而生的启示与感叹是很丰富的。由于最近比较忙,这里写出的对此书的解析只是很少的一部份,对于长期受我朝历史观影响的我们,读一下西人眼中的历史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只是试着以自己的眼界作一探索的微光,相信大家一定会结合自己的阅历有更精到的见解,并对我们的前行更有助益。

  《苍狼帝国》读后感(七):我恨我天真——被副标题忽悠了

  作为一本历史类读物,此书缺乏最基本的质素——明确的时间概念。作者的行文围绕成吉思汗的生命周期和家族兴衰展开,通篇找不到几处明确的时间节点。除非读者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否则根本就是一头雾水,遑论探究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至于本书的副标题所谓“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则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乃促销之举,望看官们见谅。不愿意的话,就啐编者一口吧!

  我自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健全,却十分不懂为何要去称颂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作者说,我们不能以现代的观念苛求古人。诚是言也,然我们也不能扭曲当下的价值观去称颂“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领袖”。书,是在当下写的,作者非当朝的史官,却一味地歌功颂德,是何道理?难不成作者实现了穿越?敢于称赞成吉思汗是伟人的人,我只听过一个,毛某某,不过他也不无鄙视地说铁木真“只识弯弓射大雕”。不过,后人在称颂他们俩完成所谓“统一大业”时都不遗余力地列述在各项战役中屠杀的同胞,美其名曰“解放、统一”。再啐一口!!

  在作者的逻辑中,统一必然会促进民族融合和文化繁荣。这是一个缺乏前提的假设,以波普尔的观点看来,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可是,为了写完这个书评,我不得不啰嗦两句。统一的方式对民族融合和文化繁荣有影响吗?屠杀和归附带来的统一,哪个的效果来得更好?民族融合和文化繁荣是否需要必要的社会条件?

  人又不是牲畜,放在一个圈里就自由交配,牲畜尚且为求偶而搏斗呢!大元帝国将国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蛮”四等,始作天朝国民分等之俑。当今天朝,即使只有城里人和农民工两种称谓,前者已是对后者敬而远之,交流只产生于富二代撞死农民工A而后请农民工B顶包。遑论在大元朝,群体最大的汉人和南蛮(南人)是作为奴隶或贵族的附属品存在的,弃之如草芥。王公贵族会和自己的奴隶探讨蒙汉一家亲吗?你会和你们家的旺财探讨人与狗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吗?起码要有个翻译吧!有人说,时间是把杀猪刀,再野蛮的人也给汉化了。君不见,古来多少舶来品,来到天朝皆不见。诚然也,无奈这条狼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除了糟蹋财富、蹂躏人民几乎毫无建树。还没被汉人驯服,便被乱棍打死,以解心头之恨。当然,不能完全否认没有一点融合和促进,可是比起和平年代的交流,不值一提。

  再回头说说本书。封面下方写着“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前国家顾问历经十载倾心打造的经典力作!WP、NT、FT隆重推荐!剑桥、耶鲁、哈佛、柏林等欧美名校学生推荐读物”,这尼玛不是腰封,胜似腰封!都TM扯淡忽悠(可以爆粗吗?)翻开扉页,看内封的内容简介(即豆瓣的内容简介)。第一段就不说了,只看第二段——“他,一个名副其实的实干家,一个几乎白手起家的卓越经营者,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卓越的团队。他的经营管理成了国内外企业家参考的典范。”这尼玛写的是松下幸之助,还是杰克•韦尔奇呢?都不是,是成吉思汗!尼玛,等会儿有人写曹操、刘备、李世民、朱元璋,编者可以保留这段话继续用。坑爹啊!再啐一口!!!

  至于此书翻译,我很好奇他的地理老师怎么教的,奇才啊,中国的东北地区可以用“东经35°以东的地区”指代,也算是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啊!

  最后,为自己在这种烂书上浪费时间,啐自己一口……

  《苍狼帝国》读后感(八):德国学者认识的成吉思汗

  不知翻译原因还是学术著作的隐,这本书读起来很涩,直接影响了我的阅读热情,有一搭没一搭地读完。之所以坚持读完,还是因为在阅读中意识到,我对成吉思汗,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将帝国疆土扩展到欧洲去的帝王,相当陌生。他最清晰的形象来自于毛泽东的诗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是在德国学者即本书作者的笔下,成吉思汗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

  除了历史教科书上那一点内容,我几乎没有关注过成吉思汗。他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位擅长征战的勇士,但是在统治国家方面不咋地,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特点,所以元朝市委一个短命的朝代,文化上的遗留也远不能与其他朝代相比。霸气、血性所以好战,注定了他能够打天下却不见得受得住天下。

  纵横征战中,成吉思汗显露出强悍的原始本性,他和他的军队几乎都是没有多少知识的莽汉,比如在征服了花剌子模后,他们连大象也不认识,不知道大象以什么为生,二十几头大象给赶到草原上,结果经过活活饿死。从此一例可看出,成吉思汗及追随者缺乏文化,但是,他们骁勇,天不怕地不怕,具有征服他人的强烈愿望和精明,让他们所向披靡。

  在成吉思汗的统治下,曾有过令人惊叹的和平稳定,尽管短暂。那时自帕米尔到太平洋的广大地区,“青年女子可以头顶一盆黄金从不花剌走到北京,而不至于遇到危险”。这样好的社会秩序今天都达不到。

  读成吉思汗会觉得特别痛快,与清朝后期带给我们的窝囊感大相径庭。你看打倒欧洲去以后,妄自尊大的教皇斥责蒙古军队,,要求大汉接受洗,当时的大汉贵由如此回答他们:上帝将驯服地上不服从的民族的工作留给了蒙古人。多么宏大的气魄!

  蒙古帝国辽阔的疆土和实力,让中世纪欧洲的小国相形见拙,但是其命运为逃过崩溃。作者这样比喻,一投野兽,蛮力发作时,任意践踏草原,想吃就吃。却不知,草地越来越少,而他越来越胖,他病了,衰退了,最终不能再吃,躺在草原上等死。唉,悲摧。更可悲的是,他死后,便成了其他生物的营养,让别人强壮。也许没什么好悲的,这就是世界的循环吧。

  《苍狼帝国》读后感(九):成吉思汗的那段历史《苍狼帝国》

  成吉思汗的那段历史《苍狼帝国》

  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叫做“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让人感觉好像是一本涉及到文明演进的政治书,其实就是一本介绍成吉思汗发迹的历史,也可以当做一本传记来读。作者是德国人,我感觉对蒙古的历史,西方人很感兴趣,甚至超过了我们。

  想一想还真没看过成吉思汗的传记,尤其是国内出版的并不多见,倒是法国的、日本的、苏联的有好几本,看来还是强者受人尊敬啊,打了别人,别人都对你特别重视,下狠心去好好研究研究。倒是在中国,因为蒙古人被我们同化了,所以感觉好像自己人一样,不见外了。现在不是也有蒙古族吗。倒是看过外蒙的照片,他们在首都乌兰巴托,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成吉思汗骑马像,好家伙,那马背上能站好几十人。这对才二百多万人口的蒙古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现在似乎很难说成吉思汗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外蒙古人,这个也不能光看出生地点,李白还出生在哈萨克斯坦呢,外蒙古独立其实是民国时候的事情,从元朝到清朝那里都是我们的地盘。其实很多问题一较真,就发现其实说不清楚。

  蒙古人建立的帝国论面积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可是当年他们才有多少人啊,还没有现在的二百万呢,当年是所有男人都当兵,全部兵力也就是几十万,派出去二十万也就顶天了。可是就这样就把当时知道的整个文明世界给征服了,怎么都算是一个奇迹了。过去我们都说落后就要挨打,其实当年蒙古肯定没有宋朝先进,可是那年月都是落后的打先进的,武力决定一切。

  其实蒙古的崛起,真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成吉思汗以前,蒙古部族就是一盘散沙,就那么点人,互相掐还掐不过来呢,哪有力气去打别人,所以伟人的力量就体现出来了。现在看看历史,我感觉如果没有成吉思汗这么个人,当年的蒙古族真的就成不了什么事,你一点都看不出历史的必然来,如果没有成吉思汗,蒙古怎么能够统一到一起呢?那样全世界的历史就都要改写了。

  成吉思汗的一生也非常传奇,太多的偶然,让人感觉好像是一部小说了,那么弯曲的一条路,哪一步走错了,都无法成就后面的辉煌,可是人家就在钢丝一样的道路中走成功了。不过这个帝国虽然影响了世界历史,但是细想起来,他们为我们也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可以说好像一阵风,忽然间吹过来,又一下子吹过去了,不过这风可不是一般的风,那是台风龙卷风,所到之处飞沙走石,可是他们只会杀戮和摧毁,却不知道怎么建设,按照成吉思汗的想法,把所有的外族人都杀掉,然后都放上牛和羊那才是他的理想,不过谁都清楚,就凭他那点人,想把他征服的人口都杀掉,根本没这个可能,就是和你玩捉迷藏,就那点蒙古人都找不到。所以最后他们只能采用学习和汉化的方法,放弃了自己的东西,可是汉化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又被赶回了大沙漠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