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言归正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言归正传》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3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言归正传》的读后感10篇

  《言归正传》是一本由单田芳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言归正传》读后感(一):时代风云变幻人生命运流转

  从没想过一个说书的艺人会有如此波澜壮阔一生,因为真实,所以有些个人觉得比评书更精彩

  机缘巧合下读了这本书,却被本书深深吸引。

  从小生长的艺曲世家单田芳,父亲弹三弦,母亲则是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父亲一直希望单田芳把书读好了,改换个职业。按照其父亲的意思是,自家不能光说书,应该改换门庭。结果天不遂人愿,事实证明,大时代的潮流完全不按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年少的他经历了伪满洲时代,长期的被压迫统治,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要听日本人的话。到日本战败后的无政府状态,无法律约束的抢劫之风盛行一时,他看尽了各种人的荒诞行径。短暂苏联红军控制下的暂时稳定风平浪静,到最后国民军队与东北野战军发生拉锯式内战,所居住的长春被困,断水断电,被困在城中,直面城中的百姓每天苦苦的挣扎与死亡搏斗。

  从描述中得知人们饥饿下什么都吃,甚至连砖头都能抱起来啃两下,而饥不择食吃橡子面的人却没一个活下来的,街上天天都在死人,说到这些百姓受的苦难仿佛历历在目。这些少年时代的经历给单田芳后来的评书演绎增添了不可或缺生活素材,大时代的变迁,所接受的东西不仅仅是来源于当时学校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带来文化上的冲击改变,包括伪满洲时代需要学习日语等等。社会的变革,周边人们的悲欢离合,身在其中的人感触更深。

  凭借家里还有点经济条件全家老小离开被困的长春逃到沈阳,亲戚一大家聚合在一起,家里迎来了鼎盛时期。可好景不长,1951年镇压反革命开始,母亲染上了鸦片,而父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留了不该收留的人,最终留了个包庇罪被判了六年,期间母亲在单田芳成年那年与父亲离婚去了外地,父亲在狱中服刑母亲的离去使得家庭的经济环境一下陷入困境,四个妹妹加一个奶奶,加上单田芳在此期间因为身体原因只能放弃大学无奈之下深思熟虑后,打定主意拜师李庆海为师,继承了说书这一行当。人生的旅程就在此刻改变,如果没这些事情,也许现在我们社会上会多一位工程师傅,少了一位曲艺大师历史的潮流不可能逆转,人的命运也随着历史的改变而改变。

  1954年开始跟随师父四处奔走,1955年落户在鞍山曲艺团,1957年在评书大师赵玉峰和师兄杨田荣的帮助下,艺技突飞猛进事业蒸蒸日上,有个好前辈真的很重要,赵玉峰大师虽然不是单田芳的授业恩师,但是教给他的东西一点都不比他的师父李庆海教的少,从手眼法步,到故事情节设计诗词歌赋,让单田芳受益匪浅,成为小红人的情况下依旧无论备课还是说书不敢一丝懈怠

  1966年文革开始, 1970年上山下乡,1972年因为重新选举了还不错政治队长,没有为难他,所以日子过的并不是很艰难,趁此机会买了《三国演义》《明英烈》书籍字典,不忘学习。白天干活枯燥无味,一边干活一边把自己会的书籍全部默默背诵,边背边改,觉得不对地方重新杜撰,凡是脑子里有的东西全部都背了一遍又一遍,所以在1978年落实政策之后重返舞台时,很多同行的人几乎把书都忘光了,而单田芳则出口成章,靠的就是这些年了 一边劳动一边也记着这些东西,脑子一直没闲着,所以才有后来的成就。真是特别感叹背后的付出,没有这些努力,也没有后来的我们能听到如此精彩的评书,无比佩服在那种情况下有这种精神还能坚持下去,忽然想起他说的《白眉大侠》中提到一句:要想人前显贵,必须暗中受罪。可是这样的生活仍旧好景不长,因为后来的换届选举,一度欺压之下,被迫在1974年的时候铤而走险,逃离了乡下非人的折磨,过上了四处为家颠沛流离的生活,靠着卖水泡花为生,等待有一天终能平反。

  印象最深的一段说,其女儿在卖水泡花的时候被人欺压挨了耳光,薅她的头发,还用皮鞋踢她的肚子,因为自己身处的境地却不能立刻上前制止,直道后来那些人走了之后父女抱头痛哭,真的是非心痛。还好在外流亡了四年之久最终等到了平反昭雪,当他在那段后面的结尾写道:当着那么多人放声大哭,十年的政治压力一扫而光,又恢复了自由身,可以直起腰版堂堂正正做人了。说实话看到这里也不禁松了一口气,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各种担惊受怕颠沛流离的生活终于过去了,真心的替他高兴拨云见日啊。十年浩劫终于结束,1979年重返舞台,成立了曲艺团日子也过的蒸蒸日上。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灾难财富,人只有苦练的磨练才能坚强。是啊,最困难的时候熬过来了,之后的所以事情变得都不再困难了。在那之后到后来20世纪的经历,单田芳基本简略做叙,在此就不多说了。

  让我感触深的一段话,书里面是这样写道:在这里我要告诉8090后的读者们,现在有些年轻人心浮气躁,贪图名利,恨不得一夜走红或者一夜成名,发家致富的心情太迫切了,这是不可取的,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上掉下的馅饼是不存在的,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解除丰收的果实。多么平实的话,很多人却做不到这点,希望看到的人与君共勉吧。

  《言归正传》读后感(二):单老的自身经历比任何一部评书都精彩

  单老用自己非凡的讲故事的能力,把一部自传写得比任何一部评书都精彩。真实的历史,就是一个个人物自传经历的叠加,要比教科书强多了。其中还有很多细节,比如30年代东北的小孩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以为自己是满州国人;皇上的画像一般不让老百姓见到等等,在阅读时都应该细细品味。单老以他说书人对历史把掌的敏锐性,使这一部自传并不同于一般记叙个人经历的作品,在许多侧面都透露了历史的真相,把自己个人的经历融进了一部近代中国变迁的大背景中。

  书的编校质量也好,少有错别字,个别有疏忽。文字是细细打磨过的。单老说书讲古也讲究用词造句,不会忽略这个。

  要是有音频就更好啦。

  《言归正传》读后感(三):永不消逝的俗音、百听不厌的单老——评《言归正传》

  我是一个俗人,打心眼喜欢市井俗文化,童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我,也留下了很深的那个年代文娱事业的烙印,要是让我欣赏交响看芭蕾,还不如洗洗睡吧,但要是听评书、相声那真是如数家珍如获至宝如痴如醉。还记得许多年前的那些中午,那时的我还没有文化,娱乐没有电视没网、没有二十四小时热水的家,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半导体,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听着那沙哑磁性的评书。这个声音主人就是单田芳老先生,我是他的铁杆粉丝,他是我的历史启蒙老师,时至今日,我对历史的兴趣乃至爱看书的嗜好,都与听他的评书有很大关系,他的那部《隋唐演义》将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和朝代兴衰的前因后果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我震撼并开启了我求知的大门,时至今日,到了文娱事业空前繁荣的今天,单老的声音仍然是我电脑和MP3中的收藏品,每年都要听上几部,一来是怀旧,二来就是好这口。不过遗憾的是,我这个粉丝很不称职,对于这位偶像兼启蒙老师,除了声音其他都很陌生,直到看了这本《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才让我弥补了心中的愧疚,也让我更加崇敬这位终生弘扬俗文化的老艺术家

  现在的我,每当看到追星族的种种行为都觉得幼稚可笑,可是我却忘了,小时候听评书的时候,每天就像长饥久渴的人一样,企盼着单老的演播时间,“书接上回”几个沙哑的字一开始,那半个小时便是每天最快乐时刻,但我不知道的是,像我这样的人有数以亿计。单田芳的评书在全国各地的几百家电台电视台播出,可谓"说"遍全国,每到中午、晚上,大街小巷胡同院落,难怪有人说“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从艺五十载,“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而每天被人翘首企盼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如何炼成的,在《言归正传》中,我们看了个清清楚楚、完完整整,艺术世家的出身、勤学苦练功夫坎坷悲怆的人生、倔强不屈的性格,让我们看到这个评书大师人生经历的跌宕与传奇,其实一点也不必他说的故事差,他的艺术人生直接体现于他的艺术之中,他一生的磨难一如他沙哑沧桑的声音。

  单老之所以被广大老百姓深深喜爱,除了他说的多为通俗易懂的故事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老百姓,深知百姓生存的不易和生活的期盼,他将说书这个难得的话语权都用在说出老百姓自己的感受上,所以能够得到最广泛的共鸣,而且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单田芳的成长岁月中,他目睹了侵略、战争动荡,也见识了生生死死的“人间地狱”,更在疯狂运动年代九死一生。因此,他的评书里多是江湖侠客或绿林豪强,故事的核心多是江湖侠义与兄弟真情同时只要涉及到战争的话题,无论谁人胜不管哪家败,单田芳总是念念不忘老百姓,悲悯又无奈的感叹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倒霉的总是老百姓。这种评书艺术中的“民本意识”,完全脱胎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是可贵的传统艺术精髓

  《言归正传》将单田芳的艺术人生完整的展现出来,自述的表述方式完全就是单老说书风格,真可谓是单田芳说单田芳,让我们 “听”单老又讲了一部新书,而故事的主角是他最熟悉的人,也是我们最喜爱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