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恐惧》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恐惧》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13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恐惧》读后感精选10篇

  《恐惧》是一本由(奥)茨威格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惧》读后感(一):从女性心理人生百态

  有这样一些可悲善良女人,只因在不恰当时候做出了某些不恰当的选择,为自己本该清丽纯洁生命留下了难以洗刷的污迹……于是她们成为痛苦的女人,尽管她们的生命并没有就此枯竭,.尽管在未来日子她们的灵魂也还完好地存在于生命之中,但是女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因为那复杂内疚与自责或恐惧已然长久地积存于她们的内心她们的灵魂,早已成为她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她们至死也不能卸下这压迫,因此她们至死也不能回到原来的自己……

  在《恐惧》中,茨威格精准记录了这样一个女人故事拥有幸福家庭的伊雷娜,因不甘于相夫教子的安逸生活而红杏出墙,她很享受徜徉于家庭的安逸与钢琴情人浪漫之间的生活,女人的虚荣心和猎奇心都得到了极大满足,可是这一切都随着钢琴家女朋友出现戛然而止了,于是她的生活陷入的不尽的恐惧之中……不愧是擅长细致人物心理描写,尤其擅长女性奇特命运以及个人遭际与心灵描摹的二十世纪短篇小说家,茨威格的作品总是令人百读不厌。

  在我的书柜里有不同版本的茨威格作品,如韩耀成、关惠文、张玉书、高中翻译的《茨威格短篇小说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短篇小说集。记得最早读他是因为他的名篇《贵妃失宠》,我对这个名字很是好奇,但随着阅读深入,名字的吸引很快就被细节的吸引打败了。我被一个女人生动而复杂、焦灼而善变的内心世界的图腾深深吸引,那种由阅读所带给我的快感至今还记忆犹新

  《恐惧》一书,收入了韩耀成译文版茨威格非常有名的短篇《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故事还是我们熟悉的故事,情结还是不动声色却紧紧扣人心弦情感故事,那是一种始终存在于人物心理阴霾之中的精神隐患,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现场,影响或制约着人们的生活,却又貌似不为人所知所解,茨威格发现了它们,并以文字方式记录和展现。

  读她们的故事,一颗心也随着她们的内心起起落落,一忽惊涛骇浪一忽又从容不迫。偶尔还会有一种恍惚袭来,那一刻,我遗忘了时间,忽略了岁月,分不清是时光停驻了,还是倒流了,只是任由着一颗心都被牢牢抓紧,只是不由自主地喟叹由一个又一个不同女性内心的辗转腾挪就描绘的人生百态。

  《恐惧》读后感(二):被原始冲动诱惑的女人们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如骄虚荣、妒忌、仇恨朴素情感著称。其小说多写人在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其作品以人物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

  《恐惧》里的三篇中篇小说: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恐惧

  富有高贵律师之妻伊蕾娜与年轻的钢琴家发生的婚外情,一陌生女人发现其出轨并不断的恐吓敲诈她,害怕失去富有的生活与高贵的地位,因此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恐惧中,最后发现那个敲诈她的女人是丈夫发现其出轨后请来的演员,丈夫最终不忍心再看妻子这样在恐惧中生活下去,告诉其实情,妻子从此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平淡幸福生活了。 作者对伊蕾娜的心理描写真的是精彩极了,最开始的颤抖却带有几分不屑,认为这样低劣的女人怎么可能毁了自己所有的一切,想尽办法逃避着他;到后来近乎神经质的想要找到她,和她对质,来个破罐子破摔;到最后知道了真相,对于丈夫的温柔体贴孩子欢声笑语,清晨的阳光洒进来,由衷的微笑泛在脸上,幸福来得比以往的更加踏实、真实。这位律师丈夫也实在是极聪明的,甚至聪明的让人有些害怕,如此聪明的人,你在他面前几乎隐藏不住什么,只能赤裸裸,让人恐惧。好在他同时宽容并深爱妻子的,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结局

  “孕育着希望的疼痛,既强烈柔和,就像伤口在彻底愈合之前还在火辣辣地疼一样。”或许真的只有真实的、深刻体验过即将失去一切,失去一切习以为常的平淡日常、感受失望绝望、痛苦的时候,才能真实的享受平和的幸福吧。然而大部分‘我们’都是一帆风顺的生活至今,在平平淡淡的幸福中焦虑着、恐惧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女人在她的女孩少女及女人时代一个男人的故事,他于她是用整个人生来爱的人,她于他却始终是个陌生人。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故事名声那么大,为什么那么多人以这样的故事来歌颂所谓的不朽的爱情,在我看来,这根本连爱情都算不上啊。不平等至此、卑微至此、愚昧至此......

  两三年前就看过这个故事,当时的屈辱感远远胜过震撼感,觉得一个女人为了一个男人可以卑微到如此地步,简直让人想要狠狠抽醒她;如今重读,仍不以为然,但是态度平和和宽容了不少。在我看来,陌生女人对于男人的感情已经不仅仅是爱情这么简单了,它更像是一种信仰,男人成了一种上帝般的存在,她无条件的忠于他,却从不需要任何回报东西,虽然这种得不到回应另其一次次的失望,但她却从不责怪,是啊,怎么会有人敢去、舍得去责怪‘上帝’呢?从她还是女孩的时候第一次遇到他,甚至还没有见过他的时候,他就已经代表了另个他无比崇敬向往的世界了:聪明、儒雅、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然而这位上帝同时又有其阴暗面: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情无义的浪荡公子...我又怎么敢这么责怪你呢?她,为了你牺牲等待、失望了一辈子的人都从来不曾责怪你、埋怨过你。说什么‘我爱你,与你无关’,然而这样的爱情在我看来都不足以称之为爱情,我所向往的爱情该是舒婷《致橡树》里描述的那样,平等、互相扶持成长风雨共浴阳光的爱情。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热情导致的罪行不成其为罪行吗?”“理解所得到的乐趣要比审判人所得到的大得多。”觉得文学作品或者艺术作品“一半的真实是毫无价值的,只有全部的真实才有价值。”前几天看到一句话‘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于是想,那是不是一般就够了呢?现在才明白,既然决定了要坦白,那就必须是全部的,一半的真实毫无意义。这不是‘度’的问题,而是质的区别

  “毕竟时间拥有最深远的威力,而年龄则具有一种能使各种感情贬值的特殊力量。”一位高贵的老太太在四十几岁的时候的二十四个小时里发生的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二十四小时完全可能决定一个女人的命运。

  男人大概永远也不懂女人的一往情深和奋不顾生,而女人却又往往太容易被激情诱惑,为什么女人这么容易被诱惑?女人这感性动物

  《恐惧》读后感(三):顺应激情?

  一、喜欢小说里不加批判的心里描写,让你可以不带羞耻心不带世俗的批判的眼光去感受去共鸣。去发现自己内心有过但未曾被写出来的一面

  我喜欢这种小说。我喜欢这让我发现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在现实中因为批判因为政治正确因为道德而无法被全部展现而无法被安心展现的一面。

  比如小说里贵妇人的恐惧,到了说出拿回戒指的最后期限,这一阵子来的恐惧终于瞬间转换为一种坚定的求生的本能。让漂浮不定,不能掌握的恐惧瞬间落了地。

  比如英国老人的顺应激情,不加批判,在理智和世俗的羞耻心,这些常年来灌输的东西,还没来得急爬上她的心头的时候。她顺应了激情,顺应了拯救人的本能去行动。而有人能理解,终于有人能理解。

  二、于是我开始想到了,顺应激情。 何时该顺应激情,何时该把控住这批激情的心头之马。

  用理智去衡量。 受制于他人的情绪摆布,比如感情。在你经历了这些。你发现在感情里释放激情,忘我地释放。入股得不到回应和理解,这对你来说是一种消耗。

  在一些事情里,在能把控的范围你,不受制于他人,在物上,你试试看,尽情释放你的激情,试试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会不会牵发出你未曾想过的一面,会不会使你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比如创作力?等等

  《恐惧》读后感(四):译者序

  译 者 序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曾说:“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带上。” 而这个“地震最剧烈地方”就是德国和奥地利。作家生活在19世纪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个命途多舛的时代、动荡不安的世界,给他的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亲历了革命、饥馑、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时疫疾病和政治流亡……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与夫人洛蒂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彼德罗保利斯的寓所,以极其理智和平静的方式,有尊严结束宝贵的生命,以此来对灭绝人性的法西斯表示抗议。

  茨威格是一位心理现实主义大师。尼采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他的小说几乎都是心理小说。

  人的心理是一个值得开垦的广阔领域。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说:“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并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片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可怕居民。” 茨威格就是这片心灵海洋的不知疲倦勇敢探险者。他认为:“内心的无限,灵魂的宇宙还为艺术打开了取之不尽的领域。对灵魂的发现,对自我的认识,将成为我们——变得智慧人类——将来越来越大胆地破解又无法最终解开的课题。” 茨威格对心理问题有着特殊的偏爱,谜一样的心理活动对他具有难以抑制的诱惑。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热衷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其中弗洛伊德学说对他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弗洛伊德是茨威格最亲密朋友之一。茨威格十分推崇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认为它向人们指出了进入人的灵魂、探索人的深层心理之路。

  这次上海雅众策划,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了两本茨威格小说集:《恐惧》和《象棋的故事》

  该作品名德文原意为《国际象棋的故事》,考虑到《象棋的故事》这一译名流传已广,国内读者也已经耳熟能详,故本书采用后者。。这两本茨威格小说集不仅充分凸显了雅众“以女性文学兼具人文关怀的作品为主”的出版方向,而且涵盖了茨威格作品的基本主题特色。《恐惧》所收的三篇都是描写激情和情欲的女性小说;《象棋的故事》所收的八篇主题多元:描写青少年青春期心理、表现激情与情欲、歌颂坚贞爱情、针砭时弊与揭露纳粹罪行。雅众独到的见解和眼光令人刮目相看,套用时下流行的“锐说”、“锐评”之谓,雅众的这种锐意进取编辑风格,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锐编” 。

  茨威格的小说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一是对激情的揭示和对女性心理的出色描绘,二是对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关注

  茨威格的小说绝大多数都写到激情的遭遇,这种激情带有深深的精神分析的印记。在他的笔下,激情就是潜意识中的原始欲望,也就是本能冲动,是潜意识中释放出来的“力必多”。茨威格喜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烛幽洞微,去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角落。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受到激情、情欲的煎熬和驱使,一辈子都在啜饮潜意识中激情、情欲所酿成的苦酒,有的还导致悲剧性的后果。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小说像是精确的心电图,记录着主人公心灵颤动的曲线。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抵抗不住命运摆布的人物,作家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本能冲动对主人公行为方式的支配作用,以及对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茨威格是位善于洞察和表现女性内心活动的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堪称独步。《恐惧》所收的三篇都是激情、情欲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茨威格两篇最为著名的脍炙人口之作,最典型地呈现出了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弗洛伊德的影响也最为明显。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位陌生女子身上所焕发出的激情,就是本我或潜意识中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和冲动。女主人公的信写得缠绵悱恻,情意缱绻,如诉如怨,袒露了一个女子最隐秘的心理活动。这篇巧妙安排在两性关系上的小说,把爱情写得如此纯洁和崇高,不但彰显出茨威格高超的写作技巧,也反映出作家纯清的思想境界高尚的情操,难怪我国作家刘白羽读后禁不住惊呼:“真是一部惊人的杰作!”高尔基在谈到这篇小说时动情地说,作品“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由于对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毫不感到羞耻地哭了起来。”《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女主人公C夫人在情欲的驱使下,对赌徒的一时委身转变为真诚的爱,她愿意抛弃一切,追随所爱的人走向天涯海角。谁知她的无私奉献换来的却是赌徒的辱骂。这二十四小时的经历像梦魇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她的后半生一直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小说对潜意识心理的描写令人叹为观止。高尔基认为《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比茨威格的其他中短篇“更见匠心”,并称茨威格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来描写妇女”。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特点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不同凡响的细部特写,尤其是对赌徒的手部下意识动作的描写,更是精彩绝伦。茨威格将这位年轻赌徒的全部激情都聚焦在他的这双手上,刻画得惟妙惟肖,卓荦观群,成了世界文学史上最精彩的亮点之一。故事的主角,一位满头银发、娴静高雅的六十七岁英国贵妇,二十年前在蒙特卡洛的赌场被赌徒的这双手所迷住,演绎出二十四小时之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故事。弗洛伊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弑父》的文章中,论述了茨威格对赌徒这双手的描写,并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作出阐释,认为小说中赌瘾是手淫的替代物,C夫人等同于母亲。年轻赌徒幻想:倘若母亲得知手淫会带给他很大危害,她一定会让我在她身上获得种种温存,以救我于危境之中的。而母亲则将爱情无意识地转移到儿子身上,在这个未设防的地方,命运将她攫住了。尽管我们可以不认同弗洛伊德的分析,但他的这篇文章无疑为茨威格这篇小说之闻名于世给力不小。

  《恐惧》也是激情和情欲小说,以引人入胜的心理描写著称。女主人公伊蕾娜红杏出墙,遭人跟踪和敲诈,过了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精神濒于崩溃,最后丈夫原谅了她,对她更加温柔体贴。《朦胧夜》《月光巷》和《里昂的婚礼》也是同一主题。茨威格写激情、情欲的女性小说还有很多,难怪很多评论家惊叹,茨威格“对女性心理的分析,已经近乎走火入魔”。但是茨威格写激情冲动的不仅在女性小说,在一些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中,同样也有瞬间爆发的激情遭遇,《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中,那位饭店跑堂的卧轨殉情就是一例。《象棋的故事》中的B博士在下棋过程中下意识哆嗦的双手和忘我的神情就是身上激情瞬间被激发出来的表现。由此可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耽于某种思想的偏执狂。茨威格坦言:“我平生对患有各种偏执狂的人,一个心眼儿到底的人最有兴趣,因为一个人知识面越是有限,他离无限就越近;正是那些表面上看来对世界不闻不问的人,在用他们的特殊材料像蚂蚁一样建造一个奇特的、独一无二的微缩世界。”(《象棋的故事》)

  关注少男少女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心理,是茨威格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主题。青春期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驿站。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他们的心理最为敏感,对成人世界,尤其是对两性关系怀着恐惧、羞涩与好奇。在作家眼里,儿童、少年朦胧的性意识觉醒似乎是他们必行的“成人礼”,有了“初次经历”和对“灼人的秘密”的追踪和探索,青少年们打开了感情世界的大门。《朦胧夜》《家庭女教师》和《夏天的故事》等描写的都是少男少女青春萌发期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生理的变化。在世界文学史上,像茨威格这样对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给予那么大关注的作家还不多见。茨威格这一题材的小说大多写于上世纪20年代以前,这恐怕与当时奥地利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内心骚动不安,会对两性问题感到神秘好奇完全是正常现象。社会和学校应该通过性启蒙教育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人们都小心翼翼地回避性的问题,认为它是造成不安定的因素,有悖于当时的伦理道德。青年男女很少有无拘无束的真诚关系,他们的正常交往也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种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茨威格对青春期青少年心理所作的细致入微的研究和真实生动的描绘,不啻是对当时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和奥地利学校教育的有力批判,是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忽视青少年青春期教育的严肃控诉。

  由于茨威格的作品表现的大多是激情、情欲及其后果,往往给人以游离于时代、社会之外的印象,但是他也创作了一批直面现实、针砭时弊、反战、揭露和批判纳粹罪行的作品,而且写得极其深刻,精彩感人,如《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河畔的插曲》《巧识新艺》《书商门德尔》和《桎梏》等。

  《看不见的收藏》是一篇针砭时弊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食品匮乏、饥馑严重、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社会情况。酷爱艺术的老林务官倾其所有,逐年收藏了一批艺术珍品。后来,他的眼睛瞎了,在战后饥荒年代,为了活命,他的家人只得瞒着老人出卖这些价值连城的藏品。虽然每件珍品能卖得一笔巨款,但在货币贬值的年代,卖得的巨款转瞬就变成了一堆废纸。这些描写是当时德国社会情况的真实写照。对于人民的苦难,茨威格充满了同情和爱心,这篇小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象棋的故事》完成于1942年初,作家自杀前不久。小说抨击纳粹对人们残酷的精神迫害。茨威格,这位视精神劳动为世上最珍贵财富的诗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笔耕不辍,完成了这部晚年杰作《象棋的故事》以及自传《昨日的世界》和其他作品。《象棋的故事》中心理描写极其深刻,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拿起它,就想一口气读完。为了创作这篇小说,茨威格专门买了一本国际象棋棋谱来研习,并和夫人一起按棋谱上的名局摆棋。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与19世纪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等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不同,茨威格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不是无情揭露,残酷解剖,而是怀着巨大的同情、温馨的包容与爱心,叙说人物的遭遇和不幸。对律师的妻子伊蕾娜和年轻的钢琴家发生的婚外情,非但没有“围观”,还给予了温馨的谅解(《恐惧》);那位满头银发的C夫人当年委身于赌徒,还遭到辱骂的痛苦经历,丝毫没有加以耻笑和鄙视,还赋予她的行为以高尚的动机,对她的所作所为给予了真诚的理解和同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饭店跑堂对伯爵夫人一见钟情,竟以殉情来了却自己无法实现的心愿,作家并没有嘲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是对他表示同情和惋惜(《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作家把无私奉献的爱、坚韧不拔的品性、不卑不亢的自尊等这些人类的美德都赋予了这位陌生女子,以此来与“上等人”的生活空虚和道德败坏相对照……这样的例子在茨威格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茨威格始终坚持人道主义理想,对人,特别是对“小人物”、弱者、妇女,以及心灵上备受痛苦煎熬的人给予同情和爱心,对主人公的遭遇和不幸,对他们人性的缺憾与弱点给予真诚的谅解和宽容。

  茨威格的作品,语言富于音乐性和韵律美,结构精巧,故事引人入胜,情节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想,心理描写和分析极为细致,景物描绘十分出色,擅长“戏中戏”的技巧,读后能给我们留下隽永的回味。这一切使他成为世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这些艺术特色也很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所以在我国,“茨威格热”一直经久不衰。

  韩耀成

  2012年8月于北京

  《恐惧》读后感(五):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1.短短50页,很不错的一篇小说。绝大多数的心里描写和内心独白,真实,不做作,初读有点感觉不可思议,甚至有点变态,越往下越有点敬佩和感动。

  2.女主少年丧父,没有父爱,所以这也是13岁萌生出对男人爱恋之情的一个原因。这个新来的男人这一家很有礼貌,是个文化人,与之前的房客差别很大,所以很自然的心生好感。

  3.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有高尚的惊天动地的,有卑微的近乎低贱的爱,有彼此相敬如宾的爱,有埋藏在心底默默的爱,等等。只要不犯法,都是合理,值得称赞的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称赞爱情的美句数不胜数,各有味道。

  4.这个男人是没有错的,他的本性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个女人也没有错,她考虑的非常全面,为这个男人考虑了所有,自私,无私。

  5.我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读书过程中,有时候会想如果怎样怎样,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但是很多情节和结局早已注定,无论是作者已经将结局写好,还是事情的发展趋势所定,恰恰是作者设定的结局,赋予了那样的结局一种美,无论是喜,还是悲。喜总是瞬间的,易逝的,难以把握的。悲或许更有一种凄惨,凄凉的美,有时是悲剧,悲惨赋予了,激发了,给予了人 意义,感慨,力量。

  《恐惧》读后感(六):窥探女性的思想微妙

  以前读过茨威格的小说集《人类群星闪耀时》,喜欢他那独特的视角和别具一格的笔法,作者擅长以描绘小说中主人公独自的心思来表达那些内心的感触,细腻真切,寓意深刻,故事也多以悲剧的形式结尾,让人在感慨之余也了引发深深的思考。

  这本小说集《恐惧》包含了茨威格的三部小说——《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都是描写有关女性心理微妙之处的故事,中文翻译的语言也细致优美,读来很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其中后两篇的名声较大,也脍炙人口,《恐惧》之前虽没听说过,读后感觉却并不输于其它两篇,茨威格的作品读来的确是不同凡响。

  《恐惧》讲述了一个年轻贵妇与人偷情后的恐惧心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描写了一位女子从十三岁一直到生命结束对一位作家始终不渝的暗恋情怀;《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述说了一位妇人对一个英俊赌徒的爱恋从而引发的激情与悲剧。这些故事是女性心中最隐秘的心思,最本能的冲动,最真实的反应,假如无法抵抗得住那些身边常常遇见的诱惑,便很容易滑入这样的痛苦深渊;同时,作者描写的女主人公们又都很善良,正是因为这种心地的淳朴,所以在遭遇了激情和诱惑的快感之后,又不断地遭受自身良心的折磨,起起伏伏,来来回回,左思右想,直到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

  人们常常说:比大海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心。作者便是从人的内心入手、层层把故事铺展开来,让读者像通过放大的仪器一般去清晰地窥看一下人心内部的广阔世界,无论是古今中外,在人性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相似的想法、犹豫、冲动、恐惧、喜悦、对单调枯燥的厌腻,对新奇刺激的兴趣等等,总之,把人与生俱来的优缺点都包含在了其中,在周边环境的影响下,在突发事件的变幻下,展示了一个个鲜明又生动的个性,在细微之中展现了精彩又真实的人生。

  茨威格的高明之处是把思想的精微部分活龙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大家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猜测、去对照,最后给大家一个出乎预料又合情合理的结局,不是特别好受,也不特别难过,却有些挥之不去的揪心,也能情不自禁地让你去替主人思考、担忧、反省、直到最终事件的解决和精神的释放,虽然这些故事没像《人类群星闪耀时》那般具有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的意义,却能深深地打动你;虽然这些故事与自己毫不无关,却又可以让大家觉得在这样的情感上人类又是何等的似曾相识。茨威格写的故事总能抓住你的心!

  《恐惧》读后感(七):无题!

  1.虽然出轨并不是什么好事,但依然觉得,女主你到底要怕什么,敢做敢当啊。也许在那个年代,那个社会背景下,那种还需要男人养活的日子里,出轨确实是会万劫不复。但事实证明女主确实只是庸人自扰。 丈夫在讲到惩罚女儿的故事时说,恐惧比惩罚更坏,惩罚已经有了定论,总比可怕的未知的东西强,比恐惧的没完没了的紧张强。 想想其实自己也是这样。事情发生之前会紧张,但一旦开始,整个人都会镇定下来,冷静的面对一切。所以郁结于心是多么糟糕的处理方式。与其胡思乱想,不如去做个了断吧。

  2.之前读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发现人在不同的年纪读同一本书,确实会因为阅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悟。之前不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爱情,重读读出了恋父,读出了对初恋的执念,以及自我感动的爱情。依然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对她而言,有过这样一个点亮一生的男人存在,终究还是幸福的吧。

  3.最震撼的一句话。国家司法机关对这类事情的裁决肯定比我严厉。它们的职责是毫不留情的维护共同的风俗习惯,它们必须作出裁决,而不是给予宽恕。理解人得到的乐趣要比审判人所得到的多。 所以我们才要宽容。共同的风俗习惯就是对的吗?总有些时候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恐惧》读后感(八):只是当时已惘然

  手里有一本单行本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次在新加坡,因为一时迷上茨威格,所以买了《恐惧》电子版,重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新读《恐惧》和《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对前者,感受比以前更深刻,对后二者,感觉怅惘。

  《恐惧》有惊无险,最后算是喜剧收场。对于偷情的女人,茨威格没有大加鞭挞,描述心理活动的部分,还有丈夫的宽容,让人从提心吊胆到松口气。《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是类似的笔触,当事人惊心动魄,读者亦然,读完,就是怅惘的感觉。那是个体的遭遇,但读来亲切熟悉,不是自己有过类似的际遇,而只是因为茨威格描述得真实,如在身边发生,如临其境。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爱你,与你无关。爱到如此卑屈,但又自力更生,让人无法评判,包括当事作家自身。这个世界突然之间掀开奇妙的一角,但又完全闭合,存在和不存在似乎没有明确的分野,虚虚实实,大有禅意。但悲伤,还是真实的,从故事里流到故事外。我也许是经历的事情多了,所以感受更深些。放弃了其实更好,这样安全的角落,如同《步步惊心》里,若曦到了遵化,才放下全部的疑虑,放心大胆地构筑一个空间,坦然自私地去爱。

  《恐惧》读后感(九):可爱又可怜的女人啊

  世间果然男人更了解女人一些,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女人的心理研究的透彻,写的如此酣畅淋漓,茨威格不愧为高手,鬼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哈哈)。男人总说不明白女人在想什么,看看这本书便能略知一二,女人内心戏太足了。书中的描写不会过时,无论哪个年代,女人就是这么多愁善感。同样,女人若想了解男人内心所想,不如去看看女人写的关于男人的小说,像张爱玲,有些东西还是只有旁观者才能看到,才能描述。想起以前有位男性朋友对我的评价,乍一听,觉得很惊奇,怎么会对我有这样的评价,连我自己都没感觉到,后来静下来想,发现以前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似乎作了印证,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顿时对那位朋友的评价有了赞同,也对他有了一点点畏惧,毕竟他看得到你不曾注意的一面,一语中的,甚至一针见血。

  虽说以描写内心活动为主,但将故事情节完美穿插,特别扣人心弦。结尾也出人意料,恐惧一篇中的那位夫人提心吊胆了很久,读到末尾有一种侦探小说即视感,虽说最后有惊无险,但那位夫人的恍惚之感我似乎能够体会一点。“我的恐惧到头来是一场你操纵的闹剧,我在恐惧里所体会到的对家庭,对生活,对责任,对自由的新的真切的感受似乎变得没那么有意义。细思恐极,之前发生的一切都得到解释,都是对我的提示。我疏忽了对你的了解,你却对我了如指掌,甚至连我的害怕和逃避都让你看了个清楚,我的枕边人呵,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以前对你妄加揣摩,不过是小儿科的东西。我之前的生活,活的没什么自我,现在开始,我所能触碰的自我会更加真实还是虚幻呢?模模糊糊,好像做了一场梦,现在醒来,到底是解脱,还是我人生悲剧的开始?”

  而那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更让我心疼。我爱了你一辈子,你的脑海中,却连我的容貌都不存在,若最后,你能想起那白玫瑰的余香,我便心满意足。我常常想,为什么爱一个人,都会如此卑微?我爱着你,这件事,是我最自豪最无以伦比的美妙,可也是最孤独最刻骨铭心的伤痛。“雨还在下,你听得见吗?”

  最后的那个女人的24小时,也让我颇能理解。女人感性,男人却理性。一个动作一件小事足以在女人心中泛起无尽波澜,甚至改变潮水的方向。这样是女人容易冲动吗?我觉得不是,一切突然的决定,背后必有其缘由,可能很深远,很沉重。

  爱一个人,对男人来说,可能是生命中的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但对女人来说,可能是整个生命啊。

  书是本很好的书,作者是很好的作者,这篇书评,就不是了。个人拙见,不足挂齿。

  《恐惧》读后感(十):爱就是恐惧

  18:47:我的书到了,还没拆开,正拿在手里。

  19:01:我一个人到了房间,还不知道是什么书,但总要把桌子收拾干净。

  19:04:129元钱,能买到一个女孩儿一分钟的安静吗?

  第二天,上午才包了书皮,下午就看完了,阅读的过程伴随着让人无法置身事外的紧张心情,合上书的时候只觉得惊讶……就这样结束了吗?现在这本书上就遍布了我的指纹吗?读完之后,在这样一个平常的午后,突然想起来,才觉得深深的难过。

  第一个故事是完美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二个故事却是紧紧抓住你的心灵,让你无法呼吸的。甚至当我看完第二篇,我的脑中天旋地转,感到无法立刻继续阅读第三篇……

  我承认,书中的情绪我曾体会过,陷入爱情的恐惧,背叛爱人的恐惧,受人离弃的恐惧,其中,每种恐惧又可分为对那人的与对自己的,还有,心无所爱、无所事事的恐惧……

  每当这时候,耳边就有个声音在说,别怕,一个人的时候,要想象身后有千军万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