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10篇

2018-01-31 21: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10篇

  《比恐惧强烈情感》是一本由(法)马克·李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一):追寻真相,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谈到法国当代最当红的作家,恐怕非《偷影子的人》的作者马克•李维莫属。这位老兄开过公司,办过非常成功建筑师事务所,直到37岁才开始写作,偏偏处女作《假如这是真的》便在出版前就被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看中,买下了电影版权并改编。从处女作一炮走红开始,该仁兄的写作道路简直可谓是一发不可收拾,不仅以每年一本的速度连续推出新作,更是本本都长踞畅销榜,连续十几年蝉联“法国年度最畅销小说家”的桂冠。目前,其已出版作品十四本,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两千万册。而其写作的初衷单纯到足以让人大跌眼镜,仅仅是:“让儿子三十岁时能遇见三十岁的老爸”。这就很有些类似于他的新作《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的故事走向:一个最为原初的目的,却引发了全然不能想象结局

  故事的一开篇便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凄美爱情年轻的登山者苏茜在和男友沙米尔攀登欧洲第一高峰勃朗峰时遇险,为了挽救苏茜的生命,男友在求婚后随即割断了自己身上的绳索……而这次攀登却仅仅是苏茜调查的第一步。在此后的日子里,苏茜即便有巨大的勇气去支持自己险象环生的调查,却永远失去了人生中的最爱,更失去了心中最为温暖依靠,一辈子只能在冰凉的地板上独自入睡。而那些所谓的真相,随着斯人已逝,早已足足过去了四十七年。在《第十三个故事》中,作者假借小说中塑造的当红作家维达•温特之口说:“在漆黑的午夜,当大风像一只狗熊那样在烟囱里咆哮,真相有什么好处?当闪电袭向卧室墙壁上的阴影,当绵延的雨水拍打窗户时,真相有什么用?没有用。当恐惧和寒冷让床上的你变成一具雕像时,不要指望没有血肉的生硬真相会给予你帮助。”一则完全不同的故事,却道出了苏茜所追寻的真相的真谛

  不得不说,苏茜的心态多少有些“赌徒式”,靠勇气与冲动走出第一步,然后,为了不让男友的牺牲失去意义,又走出了第二步、第三步,直至从小保护她的教父的离去,直至有五个人先后为此丧命。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勇气,然而若仅仅凭借勇气,在追寻真相的路上是无法走到最后的。也正因此,尽管苏茜才是四十七年前那桩冤案的间接受害者,可更多关键的步骤却是苏茜的伙伴----《纽约时报》记者安德鲁•斯迪曼为其打开的。熟悉马克•李维作品的书迷们一定不会陌生“安德鲁•斯迪曼”这个名字,这位在马克•李维的第十三本作品《如果一切重来》中敢当主角重任的男主人公在《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中继续担当大任,死过一次的他“敬畏生命,却无惧冒险”,以其胆大心细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巧妙地为苏茜破解了一道又一道的难题

  然而,就在苏茜自称“走了很远的路”才最终面对真相时,我却看到了两位为了心中的爱与责任,走了更远的路、面对了更多艰辛与狡诈、挑战与冒险,一路守护着真相与爱人的前国安局特工。同苏茜近乎于冲动与执念的勇气相比,支持阿什顿与克诺夫四十七年守候的是他们心中的爱。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勇气,而支持勇气的,却是爱。当小说以爱为起点,又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劫难最终回归到爱时,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从第十三本作品开始向悬疑转型并大获成功,但马克•李维的内在还是一位情感类小说家。而《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也因悬疑与情感元素的跨界混搭而更显丰满迷人

  不难看出,阿什顿与克诺夫的成功所依靠的是智慧选择与妥协。在巨大的国家机器面前,再多的真相、再多的事实也无法撼动利益权力诱惑,任何一个个人,无论他是谁,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失败并死亡,或者妥协,然后使用智慧,周旋,并活下去。而在小说的结尾处,安德鲁收起证据并自嘲说还是过几年再争取普利策奖时,苏茜终于放下心中的执念,转而通过登山去追寻沙米尔远逝的灵魂时,两人的生活也依靠选择与妥协得以回归。

  虽然是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年轻时却有过7年的美国生活经历,这些经历让他在将写作背景转为美国时显得格外游刃有余。纵观他的十四本作品,无论是他最擅长的爱情,还是由此衍生出的亲情友谊与治愈系,也无论是将写作背景放在一段宏大的历史中或是适当地引入一些政治题材,想象在马克•李维的作品中似乎都是不可或缺的,他的作品总是基于现实却不拘泥于现实,以神话色彩天马行空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这也许就是法国作家的特质吧,在真诚与炽烈中拥有浪漫生命力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二):爱真的需要勇气

  在初看《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这个书名时,我的答案是“爱”。

  爱的背后的确需要勇气,缺少了勇气,苏茜又怎会踏上揭示真相的征程呢。但仅仅有勇气又怎么足够呢?她很聪明,所以懂得寻找一位登山教练助她一臂之力同时她也不够聪明,所以固执己见,牺牲了自己所爱之人。从始至终都不是很喜欢苏茜,感觉她是为了达到目的誓不罢休而眼界变得狭窄的人物形象。怎样都好,只要能够证明她外婆的清白,这种偏执带来的毁灭性巨大而可怕。我可以接受生命为了共同的理想与利益牺牲,但不能接受单纯为了某个人的理想而付出人的生命

  苏茜是幸运的,她继承了母系家族出众的外貌,拥有忠诚的守护者,还遇上对秘密具有敏感嗅觉的记者安德鲁·斯迪曼, 一切有利因素将她推向事实的真相中心。有的历史角色就是这样,并非是非他不可,只是刚好在那个时段他出现在了那个历史转折点上,于是成就了某一段历史。

  书中最厉害的角色或许是女主角的外婆莉莉安,最大限度做到了全身而退,她对女儿外孙女影响之大甚是可怕。莉莉安和苏茜最大的相似之处除了外貌,或许就是那一股勇气了,即使是死亡的威胁和恐惧也挫杀不了她们不断向前的念头

  揭开事实真相的过程描写中规中矩,但悬疑的设置与密码破解有带来一定的新鲜感(对于北极资源部分比较好奇),其他就没什么印象深刻之处。人物形象与情感饱满程度都略低于平均水平,似乎一切都是为了揭开真相而服务,其他统统靠边站

  这是一部十分适合翻拍成影片的小说,神秘高耸的雪山、地下邮局、高纬风光,甚至连好莱坞式高潮爆点部分都设置的比较精准(在快接近结尾的时候)。但这也和好莱坞式商业片子一样,是一种速食文化,观赏结束也就结束了,是消遣的好选择。

  悬疑类的书籍不像情感类书籍,只要触及到了人性弱点与软肋,得到情感上的呼应和共鸣,就较能受到好评。就像《偷影子的人》,人人都要面对那些亲情友亲爱情之类的,不难找到共通点。悬疑类书籍的读者评价会更理性客观,书中的问题也就更容易暴露出来,所以认为这本书不及《偷影子的人》好,也很正常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三):勇气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什么?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开始勋章答案。

  因为勇气而踏上一场令人惊惧的旅程,苏茜失去了沙米尔。一场维持不到一分钟的婚姻,一段至死难别的爱情,我不禁想知道,必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这样的恐惧,值得拥有么?苏茜在儿时收到的创伤,让她坚持想要拨开真相,证明外祖母的清白,我欣赏这样的勇气,然而我却好奇,在大雪天登上。如此大的勇气却不得不失去亲爱的人,这样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我认为远远不是勇气这么简单,还有一种信念,一种对自身的探索。她最想证明是自己,最想挽回的是家族的荣誉,这样的信念给了她莫大的勇气,忘记了恐惧。

  当真相浮出水面,外祖母确实背叛祖国,而祖国的行为却背叛了子民。令人出乎意料的真相,让我觉得苏茜所追求的真相完全辜负了所有在这段旅途死去的伙伴。揭开真相是让祖国蒙羞,而多少人又在捍卫着祖国的尊严而甘愿死去,如克诺夫。47年前,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国家默契地将责任推给莉莉安,莉莉安所有的正义在政权者面前毫无用处,真相是什么,真相是祖国需要牺牲者,为石油利益的牺牲者。莉莉安是无力的,所以苏茜所做的也是无力的,当她看到莉莉安尚在人间,她忽然原谅了所有真相,放弃了原来的执着,因为她发现即便挽回家族的荣誉,拥有沃克的姓氏,沙米尔不会回来,克诺夫不会回来,外祖母不想抗争的活着,生命仅剩的意义活在当下,珍惜现在。所以她帮助瓦莉莱和安德鲁重新走到一起。

  喜马拉雅山上飘起的红色丝巾,她依靠的不再是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而是内心真正的无惧。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四):有爱的推理小说

  从亚马逊kindle的推荐来看,马克李维最近真是挺火。

  这个法国叔叔把老美着实给黑了。

  这是本很有爱的推理小说,每一个绝色都可称得上有情有义。

  大爱小爱,友情亲情爱情俱全。

  从一个立意不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关于执着的故事。

  毕竟我们看一本书总是寻找到了自己期望东西

  我喜欢执着,甚至迷恋坚若磐石的人。

  艾什顿对莉莉安,一如克诺夫对苏茜祖父

  也许绝对的不变在现实中只是一种理想,

  “一生的守望”是多麽庄严的一件事。

  朝朝暮暮,春去秋来

  年少时听朴树的白桦林忍不住鼻酸,还有那些终身未嫁娶,老来终相聚的故事,感怀至深。

  我并不想做苦行僧,也并不执着于寻找真爱

  我只是想,如果命运真的砸向我,无论是国仇家恨,还是儿女情长,我都愿意为其奉献一生。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五):爱的伟大

  很久没看到一本推理小说中拥有着满满的爱,这些爱其实在我眼中真的是感动,可是有些爱应该被埋藏在自己的心中,然后重新走向希望。

  我第一次看马克•李维的书,法国的作家,有一种小浪漫的气息。本书分为六章,从结构上,倒叙的推理的顺序,当然真相是在最后的时刻才会揭晓。从内容上来说,整个文章以“爱”这个词笼罩,所有的事情皆有爱的成分。爱又分为国家之爱,友情之爱,亲人之爱,同性之爱,执着之爱,每一份爱都要付出极大的勇气,要保护好它。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什么,当你看到书名和那朦胧的半脸,你会想到什么?是惊吓,还是死亡。书中说比恐惧更强烈的是勇敢!在我看来,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勇气地面对失去,重新站起,执着追求,舍得放下,最后走向新的生活。

  女主人公苏茜,就是这样的人,她在整个推理事件中,展现了一个人从阴影走出,面对失去,终于放下,重新站起走向新的希望。她是一个固执坚强女人,为了家族的荣誉,她一步步地走向黑暗,当她最后揭开真相,她也放下了,她也成长了。我很喜欢她,因为她有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对生活的希望,她执着家族的荣誉,执着对家人的爱,她为了这份执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沙米尔的死对她很大的打击,但是她还是站了起来。

  主人公安德鲁,他的身上有着执着,无论对前妻的爱还是为了帮助苏茜,他用他的执着打开了生活新的方向

  克诺夫,本书中最关键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推进事件的发展,他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勇敢地面对参议员的爱,这份爱让他一直保护着苏茜,这份爱让他放弃了生命。

  本书的故事是以找回家族荣誉为线索,最终上升为对国家机密的保护。展现了两大荣誉,家族荣誉和国家荣誉。国家的利益大于一切,虽然苏茜最终揭开了真相,保护了家庭的荣誉,但是她还是选择了沉默,克诺夫在死前还是捍卫着国家的荣誉,不让安德鲁报道真实

  我对书中的一些细节还是存有疑问的。1.虽然知道克诺夫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组织,可是伊莱亚斯的出现,我还是觉得有点突然,他是最高领导人吗?2.在文章的开端,安德鲁通过死亡梦境认识克诺夫,这是暗示吗?他只是一个记者,并不认识克诺夫,为什么会梦到他?

  读完了,深深地瞅着最后的结局---在细腻的情感中,剥开层层迷雾。。。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六):“勇气是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

  “勇气是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

  usy对外祖母的爱。

  usy对沙米尔的爱。

  usy对Andrew的爱。

  她爱和她一起冒险的人。

  明知有可能会危及生命,但是为了心里那份念想,义无反顾的掏出了自己的勇气。

  usy是自私的固执,是为了一份执念,不惜把无关的人都牵扯进来,是不能被推崇的。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七):勇气为矛,爱为盾

  不得不说,马克•李维实在是非常厉害的作者,从他笔下娓娓道来的故事既有冒险的刺激,也有解谜的疑云重重与抽丝剥茧,还有感情路线的细腻婉约。而这一切都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孕育出一个真实动人的世界。

  故事的主线很简单。无非是苏茜为了追寻当年掩藏的真相,还自己的祖母、自己的姓氏一份清白而上下求索的过程。只是这段旅途代价巨大。死亡、黑幕、背叛、暗杀……看似尘封的旧案时至今日仍有当权者顾忌,于是CIA、国安局这些大名鼎鼎罩下天罗地网的机构与微不足道的个人展开了斗争,让一切悬念迭起又危机四伏。甚至直到结局仍有人不知真相。

  在这段玩命路途中,每个人的内心情感也让人捉摸不定。不是读者猜不透,而是他们彼此猜不透。就像同床共枕的夫妻也会担心对方是否还会回味初恋一般。只是忧虑背后,仍然止不住期盼对方平安归来。也许回忆终究无法战胜,但现在陪伴着身边的才是最真实最重要的,何不怜取眼前人呢……这些人为责任、为承诺、为心中的爱在各自的立场中战斗,虽死未悔。让人在无奈惋惜之时敬畏他们心中的崇高。

  整个故事的节奏相当紧凑,经常在寥寥数语中不断向前发展。有些细节作者也不会刻意指出,如果看得不仔细,很容易就会漏掉某些细节。比如苏茜他们找到的那封信。当他们第一次打开阅读的时候,我们会见他们所见。而后,他们又给了某人一份手抄稿,并且声称那就是原文的全部内容。于是某人也开始阅读,我们自然又见他所见。只是前后对照后才会惊觉——苏茜他们提供的手抄稿掐头去尾,根本不是原文。他们为什么要欺骗这个人?他们隐去的内容又有哪里值得推敲?整个过程中,苏茜他们没说隐去了内容,作者也没说,于是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巨大的疑问。这些前后呼应悄悄撒网的地方简直数不胜数。比如结尾那条飘荡在喜马拉雅山顶的红围巾就会让迫不及待翻到最后一页的人默默翻回去继续旅途。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八):坚持自己内心的信仰

  看书名还以为是惊天动地的爱情小说,而马克李维的书没读过,一直很火的《偷影子的人》也只是听闻,慢慢地看下去才发现这本书是我从未触及的世界,有讲到政治、新闻、记者、叛国,当然还有一些政客们的野心、利益,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很枯燥,但书中的情节我越看越有好奇心。

  对我来说,书中的家族叛变、卖国、间谍这些只有在电影中才会有,结局也都是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最后大胜,不同于电影的是书中有很多曲折、不信任、猜忌、怀疑。从小到大苏茜的生活、思想都围绕着祖母,不管花多长的时间查找资料,翻阅史料,锻炼体魄,苏茜为了洗清祖母的嫌疑一直在努力坚持着,即使从未见过祖母而祖母也从未教导过苏茜,但在苏茜心中祖母一直是完美的。书里面很少有提到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什么,到最后才有提到勇气是战胜一切恐惧的情感。

  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是缝补内心的疗愈之书,但我看完之后真的没什么,可能是有很多细节我没有去注意,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怀着好奇心看完的。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九):[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书评/缝补情感的勇气]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书评/缝补情感的勇气]

  [中/书评]

  楔子

  开篇就奠定了这个故事呈现的悬疑的基调。其实这类故事我是很少阅读的,因为悬疑的故事让人恐惧的同时却又会迫不及待想要读下去,或许这样子的阅读也是一次冒险吧。但这个故事显然是给了我意料之外的惊喜,因为对于情节的细致描写、氛围的渲染和故事的好看程度实在是让我大吃一惊。

  开篇的故事是故事的谜题,也是引发了后面的故事的起点,不清晰的描写恰是营造悬疑气氛的最佳方式,但是通过短小的信息量却又能在后文的故事中推测出一些关联,就这样引导读者揭开最后的谜底。

  这几个人的身份的确是值得考究的,而怀揣的秘密也正是这个故事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不知道为何会产生一种笃定的感觉,这两次飞机事故必定有关联,冥冥之中的巧合好像真的有些说不过去

  第一章/特别的你

  好像是凭着楔子里飞机坠落的细节,总感觉第一章里两位主人公正在攀爬的就是飞机失事的山峰,而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找的失事的飞机。

  在沙米尔看来固执的苏茜在我的眼中却是奇怪的坚定,我好像又能够推测出那个想要找的飞机残骸的人是苏茜,而飞机上一定有一个和苏茜不一般关系的人,那应该是值得她不顾一切危险,甚至放弃生命去寻找的人。

  作者并没有说在下着暴雪的天气攀爬雪山有多危险,而是用了和死神捉迷藏来比喻。提到死神,我好像也是能够料到最后的结局,他们应该逃不过死神设下的局。

  和人相处的关系总是在发生着变化,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你会和这个人走得更近,又或是彼此疏离彼此走远。产生爱的感觉是一瞬间的事情,所谓的日久生情在我看来不过都是久久的日子里一个瞬间的一见钟情罢了。

  或许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想问,为什么之前苏茜会选择沙米尔?我是这样想的,不是因为他是全国最好的登山教练,而是因为他是最适合自己实现目标的人选,从她胡编乱造的登山理由就可以看出。苏茜开始是在掩饰着自己的目标的搭档,但是在之后的相处里我是彻彻底底感觉到了她对于沙米尔的爱而不是只是把沙米尔当做实现目标的工具。

  读到苏茜的决心,想起前几天朋友和自己说过的话“你做事真的是拼了命的”,后来我说“如果不拼命去完成一件事,那一定会留下遗憾的”

  上课之后,作者特别描写到了一个最重要的细节:保持冷静。这恰恰也是和前面苏茜的行为以及之前苏茜想要学习登山的态度形成了一个最鲜明的对比。其实苏茜一直都没有变,就像是那雪山上终年不化的冰,爱的温暖或许都无法让其融化

  这个故事运用了穿插描写手法,不停地切换镜头,开始的镜头是在攀爬雪山,之后的镜头转移到了那些美好的过往,而之后又切回到雪山遇险,一切都是为了让最后的深情别离更为深刻,在温暖与冰冷的极大反差下更让人痛心。

  想起我们温暖的过往,会笑,但是在分别时再次想起,更痛

  [后/杂谈]

  当时选择这本书的理由应该是这本书的作者是《偷影子的人》的作者马克•李维。虽然我没有阅读过《偷影子的人》,但在这本书上市的时候的确是很畅销,身边有朋友推荐,自己也想看一下是什么让这样一本书畅销。

  但不久之后,我就遇到了这样的一本书。作者起的书名往往都会让人有阅读的欲望,《偷影子的人》像是悬疑故事,而《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倒像是心灵剖析

  闭着的眼睛显得安静,搭配柚红色的主色调,使得封面看起来很舒服。虽然不是能够看懂在眼睛上标出的英文,但的确让我想到前一段时间我在看的BBC的电视剧《神探夏洛克》,居中夏洛克在分析物品是总会用“[]”标记在可疑的物品上,并用英文标注,不知道中译本的设计是不是和这一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内页设计中的雪花不知道是否是和这个大的故事中的第一个发生在下雪天的小故事有关。

  而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到底是什么呢?读到最后我们惊讶地发现,是勇气。在大多数人看来,勇气是一种好的情感,可过度的勇气会让人丧失理智,所以这比恐惧还要强烈。

  写于2014.7.25

  写在书评之后,拿到这本书也是经历了一些波折,具体的细节我不方便透露,只是对于交上书评的时间迟了太多而对于编辑感到抱歉,有机会能够阅读到这样一本好看的书很开心,希望编辑能够看到我的道歉。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十):勇气

  首先,个人真的是很喜欢马克李维的书,从偷影子的人开始,就爱上他笔下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此真实。

  这里还是不说远了,就如同热评里面的那句写的略大,收的略小。看书名一开始以为是一本爱情故事,然而却是以两个悲剧开场。接着就是一系列的背景阐述,故事铺垫,所以整个故事走上正规已经是书的后半段了。这个题材选得很大,很有突破性,以还家族清白为开端,慢慢延伸到揭露国家丑闻,最后接受现状。前两步可谓是占了绝大部分篇章,而最后,正如之前说过的,结尾收得十分仓促,也并不像推荐词写的原谅宽恕治愈之类的,更像是不了了之了。如果非要往原谅上面扯,只能勉强说是安德鲁前妻最后去赴约吧。

  这本书先是我朋友先一步看完,所以我在她之后,她是个好人,期间我跟她谈论过几次剧情,她知道我没看完,说得很收敛,只是说她不喜欢这些发展,女主主角光环太重,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很僵硬。那时候我刚看到书的后半段,也就是故事的正规,并不是很赞同她。直到我刚刚结束这本书,开始了一阵茫然。她是对的,故事是个好故事,却难免的尤其瑕疵,有些地方确实是没有前后照应到,尤其是结尾,太过匆忙的感觉,就像是小时候考试急着交卷写下的内容。

  总之,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可以看到马克李维在筹备这本书时做过的功课。有时候我很佩服这些作家,身为一个异国人去写在这个国家里的故事,光是地点及建筑的描述就已经很需要下一番功夫了。累了,我也草草结个尾吧。就这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