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10篇

2018-03-14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10篇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一本由[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4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一):泛黄的书页

  看这本书的时候正是高三学期,繁重的课业还有升学压力让我有了很多的厌学情绪。一天在整理旧书堆时翻出了这本书。这是老爸以前的旧版本了,一直就压在箱底,到我再让它重见天日可能过了有20年了吧。书的封面都掉了,只在书的侧领看到了书名。《尼罗河上的惨案》我可谓是久闻其名,一下子就挑起了我的兴趣

  静静的听着楼下的动静,知道没人上来,我就开始了尼罗河之旅。具体的故事情节因为过去好多年了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我每翻过一页,泛黄薄脆的书页就嘶嘶的掉下好些碎片,看不回去了。呵呵,很特别回忆了,好像考古学家在一点一点的扫开上面尘封的泥土。紧跟着书中情节发展去揣测究竟谁是凶手,又要留心楼下的动静怕老爸老妈上来,可谓心惊胆战的,让故事情节在当时的我看来更加紧迫惊险。这样独特的读书经历,让我在好长一段时间内都觉得没什么侦探推理作品能够超过它。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二):还有一句互道晚安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我看的第一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我简直太惭愧了)。可能是期望太高吧,一口气读完了并不觉得如何惊艳,可也谈不上有多么失望。从赫尔克里·波洛第一次在餐厅里目睹杰基和多伊尔的时候产生的预感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悲剧:悲剧的根源不仅是钱,而且是爱情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三次谋杀和最后真相大白过程,而是那首有点忧伤(真是好具有zhuangbility风范的字眼)的法语小诗。原文翻译摘录如下

  La vie est irréelle.

  人生虛幻。

  Certains un peu d’amour,

  有一点爱情,

  Certains petits hatreds,

  有一点仇恨

  En outre une certaine date a paisiblement envoyé le respect.

  还有一声日安问候

  La vie est courte.

  人生短暫。

  Certains petits espoirs,

  有一点希望,

  Certains petits rêves,

  有一点梦想

  En outre une partie indique mutuellement la bonne nuit.

  还有一句互道晚安。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三):你爱过吗

  前段时间和一高中同学聊天,她忽然感叹“真是后悔年纪轻时没好好地爱过一场”。我问她,你老公呢。她说和他不是爱,只是在那时我得结婚了,他是个还可以的结婚对象,到现在是习惯自然了,我对他也有感情,不会离开他(老实说我认为没有固定收入的她所说的不离开跟感情可能也没啥关联),可是依然和爱没关系,就只是习惯了。其实不问我也知道,她过的还行,一餐一茶一夫一女的普通日子温饱之外略有些富余,老公有份稳定工作,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没啥上进心但也算脚踏实地女儿听话学习不错,但她还有些许的隐忧,怕是太听话了,夫妻之间琐碎的争吵嫌隙冷淡也都在正常范围内,不过是今日恼了过几日便不了了之了,她的生活没有哪一处脱离轨道,不特别称心也不特别不称心,外人看了也觉得还行,可是她的婚姻,怎么说呢,真的就是还行。

  大家之所以觉得她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是因为多数人过的都是这样的日子,就是还行,不特别好,也不特别坏,用老一辈人的思维想,你还想怎么样呢?上班下班洗衣做饭带孩子过日子,谈什么爱呢?这就是矫情

  我忽然就想起曾经微博上看到一句话:希望我是一个让你心动的人,而不是权衡取舍分析利弊之后觉得不错的人。

  这话听着要求并不高,可于真实的婚姻,似乎又太奢侈

  《尼罗河上的惨案》 我是先看的电影而后才看的书,然后我对林内特这个人有了不同理解。林内特,亿万富翁的唯一继承人,真的是什么都有,她年轻美貌聪明富有,说得上呼风唤雨,还有一位出身贵族地位相当的追求者查尔斯·温德汉姆勋爵一心巴望着和她结婚,那时的英国皇室贵族正逐渐失去特权所带来的经济来源,而暴发的有钱平民又急于融入真正的上流社会,权钱结合正好可以重新缔结特权阶层,可以说林内特和查尔斯简直就是彼此最完美现实可靠的婚姻选择,何况查尔斯恰巧很爱她,可是,她却犹豫好朋友杰基对她说“如果不能和他(指未婚夫西蒙)结婚我会死我会死我会死”,她忽然心生羡慕,当西蒙带着一副天真诚恳的爱慕表情望向她时,一股温暖甜蜜的使人陶醉的感觉流遍她的身体,这才是心动。以林内特傲慢独断的个性,我根本怀疑她从那一刻起就下决心要把他从杰基手里抢过来,管杰基是不是最好的朋友

  我以前很谴责林内特的行为,可是看过很多次电影和书之后我开始变得释然,当然我依然觉得这是很恶劣的行为,可若是西蒙真的爱她,你又能让她怎么样呢?哪怕西蒙只是贪图她的钱,那也不要紧,毕竟这样的渣男趁早看清楚对杰基只有好处,对林内特也没有太大的坏处,她就是花钱买了个自己喜欢的“玩意儿”。

  林内特大概做梦都想不到西蒙根本不爱她,她太傲慢太自大,就像她阻止了女仆玛丽嫁人之后一点儿都没想到她会恨她,她按自己的思维想“我是为你好而且我是正确的”,乔安娜笑她树敌太多,她为她这种说法大吃一惊,然后自信地说“我没有敌人”,她从没想过她这样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女人可能很多男人都不会长久喜欢,因为爱她太累,哪怕是那个看起来很爱她的查尔斯。

  西蒙这个人没什么智慧,可是却一眼就看穿了林内特,与其说她爱的是别人倒不如说她爱的是自己,她要的是服从是仰慕是崇拜,她不具备杰基那样爱人能力,无条件付出,甚至为他去杀人,而那才是西蒙那颗贪婪的心真正想要的。也正因为他看透了她,所以他才能用爱的名义轻易就蒙蔽了她,他装出一副为她神魂颠倒的样子,而精明如她居然就信了。都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子,这话并不完全对,她们只是在那时那地更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你摆摆样子,她就劝着自己信了,骗了她们的其实是她们自己。就像林内特,她信的不是西蒙,她信的是自己的“完美”。

  我其实挺可怜林内特,尽管她傲慢强势独断专行,尽管她毫不犹豫地抢走了好朋友的未婚夫,可是如果那是真爱,其实也没什么不可以。她在西蒙身上唯一想得到的是他爱她,可是他却从见她第一面起就一直在预谋着要杀她,不过,也还好,至少她到死也不知道真相,还自信地认为这个落难的王子死心踏地地爱着自己,这样的结局对于沉浸在自己的爱情里的人大概也算得上圆满了。

  正如波洛最后所说的那句话:女人最大的心愿是叫人爱她。

  很多人看了这本书大概都会说,如果当初她选择了和查尔斯结婚自然不会落到如此下场,可是淡而无味地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过上几十年真的比这样怀抱着满心的爱——尽管是假的可她也不知道——死去要更好吗?林内特一定那样想过,查尔斯很适合,可是和他在一起她永远都不会了解西蒙所带给她的那种怦然的心动,那种甜蜜的暖流流遍身体的感动

  凯特·阿特金森的《尘封旧案》里开篇讲的就是维克多和罗斯玛丽的婚姻状况,一个是剑桥大学数学教授,一个是全职太太,有几个顽皮的孩子,听着似乎挺美好,而实际呢,维克多之所以结婚是为了有人能够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罗斯玛丽之所以结婚是看中了剑桥教授太太的头衔以及以为维克多最终会成为伟大数学家的美丽幻想,这场婚姻他们各取所需,但与爱肯定并没有多大关系,现实中这样的婚姻比比皆是,我们上一辈人被没有多余选择的生活逼得都很实用,若以他们的眼光看来,这样的婚姻没有什么不妥,甚至算得上“完美组合”,而维克多和罗斯玛丽之间也没有家暴之类的恶性事件,他们只是互相厌倦无视罢了, 所以当罗斯玛丽被查出肿瘤时她甚至都没有挣扎,她用死亡来逃脱维克多和这场无望的婚姻;然后是西奥和维勒莉,他们互相喜欢对方但缺乏激情,所以维勒莉的早逝并没有给西奥带来多大的伤痛,似乎还让他松了口气,因为连他自己也不确定如果维勒莉一直活着的话他们的婚姻是否能维持下去;再然后是米歇尔和基思,这对小年轻曾有过激情——他们以为那就是爱,代价就是不到二十岁就当了爹妈,然后米歇尔才发现想象中的田园生活和现实有太大的差距,孩子占据了她所有的时间,而基思完全不理解她,她中断学业匆匆逃离自己乱糟糟的娘家以为自己缔结的婚姻会营造出她想要的幸福结果却在孩子的哭闹和夫妻的争吵中彻底崩溃,用一把斧头终结了基思的生命和自己的人生……

  你看,婚姻这东西,总是看上去很美,可落于现实,哪怕是基于爱,如果你的爱不够成熟不够深厚,就会像银行单薄存款很快被琐碎的日常消耗殆尽甚至透支,你无法想象日复一日的居家生活会把人的心性情感消磨得多么荒凉苍白甚至满心怨恨,而能够让一切美好起来的只有那种愿意为一个人苦中作乐细水长流的深爱,爱会让你变得宽容,对别人宽容,也对自己宽容。

  我记不得是在哪里看到过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法国侍女爱上了一个年轻的贵族,当然意料之中被辜负被抛弃,后来她身染重疴,临终前贵族的姑姑强迫她对牧师忏悔自己的人生,她抓着十字架,说:“我爱过,是的,我爱过……”我不觉得她可怜,是的,她被辜负了,可是正如她说的那样“我爱过,是的,我爱过”,这世上有几个人能在生命走到尽头时这样对自己对命运如是坦白,她一定是真心地爱过,真心地感受过爱情带给她的快乐和希翼,所以她才能在历尽坎坷生命将终之际还能对爱宽恕

  其实不管你拥有过什么或是错过什么,人生最终还是要归于孤寂,只是当你告别这一生时会为那些年轻的岁月那些美好的年华感到抱歉吗?那个像完成人任务一样去生活的你真的是你内心里真正想成为的人吗?

  我喜欢看过的一句话:有一天,我会白发苍苍举步维艰,周围没有壁炉,手中也没有诗集,但我有过爱情,从此不怕回忆。

  谁爱着你那颗朝圣者的灵魂?谁又爱着你苍老的脸上痛苦皱纹?谁会对你朝思暮想?谁又会看到你就会发自内心地笑成一朵花?有那样的一个人吗?

  即使我们愿意等待,这一生我们也有可能还是遇不到一个可以彼此深爱的人,可是我依然希望,希望有一天,你决定和一个人共度一生,是因为你爱Ta。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四):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尼罗河上的惨案》虽然有着精妙的作案手法,通过每个人的故事来给破案增加难度,但还是早早就能猜出谁是凶手,不免略显无趣。但整篇小说对于人物心理动态把握,整个场景气氛控制,依然显示出阿婆写作的功力。相比于福尔摩斯机械般的精准和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冷,波洛则显得更富有人情味。

  阿婆借波洛之口道出了侦探的工作实质:解开谜团,发现事实的真相。

  挖掘的时候,从地下挖出古物之前,必须先小心地清理掉那些附在它上面的东西。刮除松软的泥土,用刀子这刮刮那刮刮,直到你的目标显现出来。然后进行绘图或拍照,这样才不会受到其他东西的干扰。这就是我努力想去做的:清楚外表的杂质,以便发现真相——赤裸而闪亮的真相。

  瑞斯上校的列举法也值得一学,全面清晰,列出所有的可能性,在众多事件中寻找冲突所在,便于冷静思考决策,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思路

  一、事件简述 :时间、地点、人物

  二、事件分析 :排除嫌疑的人 、具有动机的人及其动机与不利因素 、其他(一些暂未可知的可能性)

  三、事件总结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五):侦探小说家的烟雾

  在火车上一下午就看完了这本小说。金钱,美貌,智慧,琳内特拥有了这一切令人艳羡的东西,可是最后却死在的他人的贪婪之下。一开始我会不自觉同情杰奎琳,因为刚开始那个有亮晶晶,黑头发充满活力热情女孩,怎么能让人不喜欢呢。他的爱人那个有着单纯笑容大男孩也一并让人喜欢。当看到琳内特与多伊尔结婚了,抛弃了杰奎琳,多么同情这个坚强的姑凉啊。可是最后的最后却发现了那令人难以致信的真相。所以说侦探小说作者都是需要人性有清晰的把握。其实在看到一半最开始的嫌疑人不断的被排除,越来越觉得凶手是杰奎琳,可是不愿意相信啊。总之或许金钱这种东西没有几个人能拒绝得了。但是更可怕的或许是在爱情里为了另一个人迷失自己。跟着一颗迷失方向的星星走怎么会有路呢?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六):一个不太讨喜的侦探和一群出彩的配角

  最初开始看波洛系列,毕竟先看过福尔摩斯,柯南道尔的人物塑造实在印象太过出彩,所以总觉得波洛的形象有些平淡。接连看了几本之后,反倒坚定了我的想法。个子矮,络腮胡,打扮怪异,实在是太笼统的介绍,波洛可以是这样,倒卖贩子,警察,甚至谁都有可能是这样的外表。主角光环太耀眼了,其他人都显得很无能(不要问为什么我福如此神威却不会令人不满,人家是数年如一日地钻研好吗)《尼罗河》这本书里,波洛曾经在“姑姑筵”上听到两人对话,《大象的证词》里也曾听波特上校讲过那段故事。也许73就是借鉴了阿加莎,才使我柯和毛利到哪哪出事。我们不喜欢也不相信太多巧合,否则凭什么是那个人遇到不是别人?为什么就是他破了案?我们是在满足自己对完美的贪欲,想从书里找到生活中难见的那个全能的人,他必定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他必须是他自己,而不是作者所赋予的某种幸运。波洛最讨喜的部分其实还是他的讲人情吧,《东方快车》案中讲出第二个“真相”,《致命遗产》中使罗列和莉恩得到幸福的结局,这本里又相信蒂姆能改邪归正。

  说实在我不太能接受外国作品对人物的一些塑造,太过直接,用一些固定而刻板的形容词限定一个人,引导读者建立起他的形象,实际上却是呆板而缺乏说服力的。是一种缺乏对读者的尊重,没有耐人寻味的自己的判断过程,许多时候甚至是为了故意误导。毕竟我还是希望用自己的观察去探索情节,希望我能身临其境,而不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

  目前已经看了四本波洛,渐渐发现阿加莎的一些写作套路。用一大堆与案件似乎有关的事件和一群有嫌疑的人来当烟雾弹,猜凶手往往猜得很累,毕竟每个小案件似乎都是由不同的人实施的。但是我不会急于去翻到最后看凶手是谁,因为故事本身足够精彩,精彩到你可以忽略推理过程的冗长和有些拖沓。比如这本,案子发生之前林内特、科妮莉亚、杰基的生活都很有看点,作者也顺带抛出了一些案件之外值得思考的话题,关于爱情理智阶层人性...不过感到失望的是,我原本以为蒂姆有恋母情结会和他妈妈发生点什么的啊!

  最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波洛提的太阳和月亮的譬喻,很轻易得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共鸣吧,我们也曾会因为太过耀眼的人而忽略身边真正合适的人吧,如同飞蛾扑火一样只是想趋向光明。再比如乔安娜的处世原则,赤裸裸地追求名利地位,对失势的朋友弃之如敝履。随着年岁越长,发现越难有长久而坚定的朋友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最贴心的还是旧日好友。还有蒂姆对过去毫不在意只看向未来的态度,更能去感同身受与自己追求不同生活人的想法、这些都是案件之外作者想努力表达的,也许因为想说得太多而不够深刻,也许观点陈旧不那么让人赞同,但这也是这些书值得我拿起来再看一看甚至品读的原因。

  因为从她的书里,我不仅获得故事,还了解了他人的人生。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七):就叫读后感吧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很高的,也许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风格的设计,个人评价还在《东方快车》、《罗杰疑案》或《无人生还》之上。

  这个案子设计深合了孙子的某句名言(这句还是剧透了,真是一点提示倾向都不应该)。除了某些多余的情节

  ——不是指很多人说的前面太长了,我没有看任何介绍,连将死的是谁都没有事先知道,因此并不觉得拖沓

  ——而是有关剩余两个女孩的爱情选择的描写,虽然爱情原本就是主题(原谅我第二次剧透,我觉得刻意强调了这一点是很严重的剧透),但是这两段爱情的速度还是相当的怪异的

  ——以及其中的盗窃支线案,更是匪夷所思的处理。

  也许就是因为有这些不满意,这本书反而在我心中很有魅力。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八):没感觉

  大学了,理工科的,看的书比以前更少了,似乎理科生阅读少成了件理所当然的事。选修课上老师讲《尼罗河上的惨案》,觉得自己该重拾读书的习惯了,可是看完过后觉得里面的语言平淡又有些晦涩,不知是作者写的太含蓄,还是翻译太高端,感觉没怎么看懂。总觉得里面的话字里行间隐藏了好多潜台词,却不知道到底隐藏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喜爱的,力荐的,知名度还这么高的书到了我这里就变得像白开水一样,味同嚼蜡,我顿时觉得恐慌了,看来读书被荒废了这么久,连名著都读不下去了。记得以前床前总是摆满了各种中小学生必读数目,爱不释手的,觉得名著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我讨厌现在的自己,讨厌被理工科理所当然剥夺了学习语文的热情的我,哦,我该怎么办?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九):一个靠逻辑推理解决的谋杀案,没有证据,只能让犯人主动坦白。

  这一次,很快就猜中了凶手,关于两人合谋的方法曾经几次出现过,但都很短暂,没加细想。我猜西蒙是凶手,是因为我希望他是凶手,并不是因为从线索得来的推理。阿婆的小说,结局一定是出乎意料的,真相一定是离奇的。于是就想,林内特被杀,怎样的真相最dramatic,最离奇?无非是由貌似非常爱她的新婚丈夫西蒙动手。《尼罗河上的惨案》和之前看过的几部有点细微的差别,这个故事有一个明显的主线,有三个明显的主角,虽然阿婆给其他人也加了很多戏份,但读起来会发现,很难去怀疑别人,甚至很难把注意力从这三个人身上转移开。

  全篇有太多值得回顾。林内特和杰奎琳是好朋友,却互相辜负,林内特不择手段想抢走西蒙,她知道西蒙已经订婚而且对象就是自己的好朋友,仍然毫不犹豫。然而即便如此,他们本来可以相安无事的,可惜西蒙想尽办法发家致富,无奈头脑简单,选择了这条路。“不要向邪恶打开心门。”波洛对杰奎琳的关心让人感动。最后游客们下船那段莫名看得想落泪。史凯勒小姐看上去对科妮利娅态度很不好,却在她决定和贝斯纳医生结婚的时候对她说:“你终于明白事理了。”阿勒顿太太怎么看怎么喜欢,聪明又善良和波洛挺配的嘛~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十):男人是贪婪的,女人是盲目的

  几个主角人物勾勒得也还算生动鲜明,可惜这最后谜底的解释却不是exclusive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凶手的主动配合承认,侦探自己恐怕也拿不出证据来。结论只是凭着侦探自己的推断,这有点让人感觉侥幸的味道。

  还有让我耿耿于怀的左舱门和右舱门。第一次审讯那个律师芬索普的时候,说他是从右舱门出去的。后来解释谜底的时候,又说鲍尔斯小姐、贝斯勒医生和杜贝尔弗小姐的房间都在左舷,所有人都在左舷忙碌。那律师的做法也很有悖常理啊。。。。

  还有这电报的事,也不了了之了。还有受害者对侦探说自己被敌人包围的事,指的又是谁?是那纯洁善良的少女珂妮亚么?

  红药水在指甲油瓶里的事情也很多余,扔枪也很多余。既然男人很蠢,有个女人帮忙策划的话,为什么杀了人,善后的事情都不策划一下呢?留个J字,又把枪扔了,这么蠢的男人,女人还爱得死心塌地的,爱他什么呢?爱他贪爱别人的钱财和谋害别人的性命??而且既然是场精心策划的谋杀,那丝巾还要偷别人的?目的又不是为了栽赃嫁祸。。。

  当然,一切的不完美,我都归介于男人和女人的蠢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行文还是比较通畅和容易让人接受的。没有太多的故弄玄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