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童年时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童年时光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6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童年时光的读后感10篇

  《童年时光》是一本由[南非] 纳丁• 戈迪默 等著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时光》读后感(一):抚慰的温度和反思的力度

  留守儿童、儿童性侵、自闭症……甚至战争阴影孩子们的生存境况愈发堪忧,我们是否可以做点什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戈迪默、畅销作家阿特伍德、马克斯•苏萨克等世界文坛名家,不约而同地将视线笔触投往孩子的世界,用文字力量来为孩子呼吁。童年应该如何度过?全世界的孩子都是如何成长的?而我们成年以后,该如何回望、以及思考童年的时光,可以为孩子做点什么?这本由26位世界级著名作家聚焦童年的短篇小说汇集而成《童年时光》,为我们呈现了26种勾起人无限回忆的童年画面

  文坛名家对童年记忆集体回望

  《童年时光》可谓国内首部以童年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作者均为当代著名作家。囊括纳丁•戈迪默(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多届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大卫•阿尔蒙德、梅尔文•伯吉斯等,畅销书《偷书贼》作者马克斯•苏萨克、《恋爱中的博尔赫斯》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等26位当代世界文坛上著名作家,且收录的作品都为其新作或者绝版文集中的文章

  这么多名家的集结,使得这本《童年时光》将奉给读者精彩绝伦阅读体验。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到塞尔维亚、以色列,印度、南非、多米尼加等,在书中用不同语言风格,不同的叙事手法,或尖锐、或深情、或幽默,刻画出一个个不逊于小王子可爱形象,展开一幅幅意味深长各具特色的童年画面,将世界各地的童年情景动人故事汇集一册。不少篇目催人泪下,引发了读者最真挚共鸣

  《童年时光》的编者莱萨•塞库洛维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家们扮演了极其重要有力角色,因为他们能够为保护儿童权益提供最宝贵资源——文字的力量。”这些感人至深的作品,可以呼吁读者认识孩子生命脆弱与宝贵,从而鼓舞全人类守护孩子们珍贵的童年时光。

  抚慰的温度和反思的力度

  《童年时光》中的各篇小说或寥寥千字,或万字有余;或以儿童视角再现逝去的时光(如《方格》《打字机,Q键》),或以成人眼光叩问和反省童年的印记(如纳丁•戈迪默《带三叶草的小丑》);或满怀忧伤拥抱儿童的世界(如《孩子和狗》),或与隐藏的记忆对话(如《Writ》)……沧桑间显露抚慰的温度与反思的力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全书既是全世界当代文坛名家对童年记忆的集体回望,也是面向全人类的守护孩子童年时光的呼吁。这也切合这篇小说集的初衷——所获版税将捐献与拯救儿童机构,用来支持世界各地儿童的健康教育以及权益保护事业反对任何针对儿童的暴力不公待遇,呼吁全人类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

  小说中关注的诸如儿童面对的身体心理暴力(如安德列•布林克《粉红的鞋》)、儿童自闭症(如《迈阿密海豚》)、成长阴影(如《鲁道夫的秘密》《亲吻与倾诉》)、流离颠沛的童年(如《潜水艇》《冬季》)等,有很强的当代性、话题性和针对性,足以引发国内家长、教育从业者及社会相关人士讨论和反思。

  因此,正如英国的《独立报》所说,这是一部“为了支持‘救助儿童’组织所倡导的‘停止对儿童施暴’活动,全世界的畅销书作家联手奉献了这样一部跟童年有关的故事集” 。

  儿童和童年是本书焦点,如此高水准的关于童年的名人名作集锦实属难得,也是本书最大的吸引力所在。其中不少篇目都是适合作为中小学课外读物的优秀作品。

  《童年时光》读后感(二):卫护童心,拯救世界

  童年是美好的,在现实中的故乡沦落之后,如果你对自己的童年还能记得一鳞半爪,你就还不至于在这个无聊无情无趣的世界里一下子就滑落到绝望的谷底,童年,它那稚嫩的小手总还能抓住就要沉沦的你,让你警醒,这个世界还是有美好的事物的。

  童年也是脆弱的,这个遗憾只能归为美好的本质。任何一种来自成人的恶意的力量都可能一个孩子一生噩梦,更有一些心灵扭曲者成了许多童年的戕害弑杀者。

  在这本故事集里,作家们大体上说的就是这两个主题:童心的可贵,反击世界的戕害。

  爱自己,爱孩子,爱世界。这是我多年前给自己写下的世界观。所以,以这样一本书来结束我在漓江社的编辑生活,我很幸福

  《童年时光》读后感(三):并不快乐的童年时光

  并不快乐的童年时光

  由于近两年一直在为杂志写书评影评推荐好书和电影青少年,所以对有关童年方面书籍比较关注,也看过不少。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看,本以为这本关于童年的短篇小说集应该趣味盎然,引人入胜情节冲突明显结果却越读越忧伤,越读越压抑。正如这本书封面上的那个孩子,低头环抱双膝,似乎有着说不出的哀愁

  仔细读了前言就会明白这本书的出版缘起,带有公益慈善性质目的是保护儿童权益,因此,和一般的儿童读物迥然不同,并不适合儿童阅读,而是用生动的故事给我们这些成年人提出思考的命题,包括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等,让读者在读过之后,能对儿童及儿童心理有更深入了解,能更加温柔地对待他们。

  曾经的“少年不识愁滋味”,如今却不见得,儿童时期遭遇的战乱、毒品、虐待、疾病、被抛弃、父母离异等痛苦就是他们的灾难影响一生,波及无数身边人。这本书的第一篇小说就有着触目惊心题目——《制毒》。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5岁孩童开始“制毒”,不足千字的短文让人不忍卒读,童年视角揭示出孩子们的可怕心理。其他小说篇目也与此类似,都用童年视角写出孩童的隐秘心理,很多是我们成年人所不能理解的,也正是如此,才有必要写出了一起探讨,让我们反省自身。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很遗憾地发现,26位作者一个都不认识,责怪自己孤陋寡闻,念书时一直对外国文学没什么兴趣。不过没关系,每篇小说后面都有相应的作者简介,我们会发现这本书的作者群体可谓群英荟萃,不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各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是什么把他们的文字作品汇集于此呢?我想是对于儿童的爱。普天之下,儿童面临的困境是共通的,而有识之士对儿童的关爱也是共通的,作家们拿起手中的笔,用文学的力量唤醒沉睡的世人,呼吁民众对儿童的广泛关注,成就了这本不可多得的作品集。试想,如果我们华语作家也能像这样携起手来,创作富有爱心,并且本土化、更接地气的作品,该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童年时光》读后感(四):回望:我们还有勇气

  不得不令人惊异的是,书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十六位作家像是商量好了似的,每篇小说都踏着爱的足迹悠然而去,又像一条小溪流淌过漫长岁月,虽然有时哼唱着忧伤的旋律,有时带着一丝呜咽。悠然,但不乏面对的勇气。暂将二十六篇小说按照“回望:我们还有勇气”“童年:缺失残酷”“倾诉:当我们被世界包围”“童心:永远能量”“天使:他们是特殊的飞翔者”五种主题归类,每读一篇都是一次旅行,一种回归。

  【回望:我们还有勇气】

  以成人视角对对童年的守望。遗失的时光无法倒退,然而也总有办法为自己圆满一个故事

  玛格利特•阿特伍德的《制毒》讲述孩童时危险游戏,却是成人世界和心理的隐喻。“做毒药就和做蛋糕一样有趣。大家都喜欢做毒药。如果你不理解这个,那你就什么也理解不了。”

  艾莉•史密斯《Writ》采用很独特的和十四年前的自己对话的方式。带着怜惜和痛切的目光看着懵懂的自己,想告诉她如何避免错误、如何不要堕入歧途。然而毕竟,自己已经长大了。

  纳丁•戈迪默《戴三叶草的小丑》有点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的意味。不是所有童年都是无辜的,那些被称为大人的人,或许也只是孩子,或许比孩子更纯然而易碎。无论何时,无论是谁,都有成为刽子手的可能,人是多么脆弱啊。因为患病,楚基舅舅保留了孩子般的无辜、脆弱与纯真,然而,却让被他视为至上美好和珍贵的孩子们触碰到心灵最痛处。不论是当时与舅舅面对面,还是如今怅然的回想,或者是自我安慰的救赎,——毕竟,那些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更让人伤心也令人欣慰的是,我是多么满怀眷恋地想起他。

  维卡斯•史瓦卢普《一件大事》中,大作家如此目空一切年轻写作者终于忍无可忍地给了他致命的一刀,从而完成事业的转折,也印证了大作家反复强调的创作的关键——丰富阅历和生命的一件大事。还有大作家的高论:“写作也是一种奴役的形式,来自语词的束缚真正的自由超越文字的。”

  约翰•山姆•琼斯《亲吻与倾诉》讲述的是个很沉重的话题——少年同性恋。当然有时可能仅仅是心理上的依恋。但是如果他发生在了错误的时间对象上,结果将会很糟糕,如果他还混合了虚荣骄傲得意的话。

  尼古拉斯•莎士比亚《莫顿•杰瑞城堡》有点魔幻色彩。一个常年下雾的小岛的前世今生。

  【童年:缺失与残酷】

  在最应该成为天堂地方,我们却给孩子们留下了一座失乐园,由爱的缺失与战争的残酷主导着。

  胡诺特•迪亚斯《冬季》中,两兄弟像是不服水土的苦橘。看着邻居孩子在冰天雪地里畅快地玩耍,而这对于不得不随着父亲的工作而迁移到完全陌生的地方的孩子来说,自己仿佛置身于童年之外。家乡在孩子的眼中渐行渐远快乐的时光似乎也因此被放逐了。

  伊娃•霍夫曼《把死亡当早饭小姑娘》充满了哀伤的笔调。因为爸爸一去不复返,小姑娘对死亡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她满怀信心地觉得一定能找到爸爸,因为妈妈那么爱他,因为妈妈一定会告别忧伤开心起来,因为她自己相信一定会有美好的生活在等待着她。

  乌里•奥列夫《潜水艇》是篇最令人痛切的故事。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追杀,兄弟两人不得不常年躲在地下室,只在夜幕降临时,才敢升起一块甲板仰望一下静谧夜空。他们靠好心人的施舍度日,无法感受季节变迁。然而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用锡兵、火柴盒、木块……畅快地编织着自己的童年。虽然,窗外不断传来隆隆的炮声和纳粹的歌声

  安德列•布林克《粉红的鞋》将目光聚焦在有形或无形的战争中被残害的孩子。奥斯维辛集中营中被毒气残忍杀害的孩子,在如今堆积如山的遇难者的鞋子中仿若可见。如今虽然不会再有如此泯灭人性人间惨剧,但是对儿童的伤害如今仍然在上演。一只粉红色的鞋子不仅是纳粹暴行的铁证,也成为寻常巷陌间兽行的目击者。何时,我们的童年才能安然无恙

  梅尔文•伯吉斯《煤仓巷》的背景可能是孤儿院,或者是一个不太靠谱训练营,总之是对孩子们百般摧残的地方。所以有了逃离,当然,也许现实人们选择逃避

  【倾诉:当我们被世界包围】

  我们都希望成为彼此的天使,我们不断确认、被确认,不断渴望、被渴望,就像希望聪明灵巧的海豚能对自己情有独钟,带着我们破浪而去。这正是派翠西亚•佛克的《迈阿密海豚》。正像海豚仿佛是自闭症儿童的天使。

  《个人支柱》是《童年时光》编者理查德•齐姆勒的作品,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篇。能够感觉到作者真诚而热切、想拥抱所有的心。妻子弟弟,被大家认为是同性恋、偷盗者和不务正业,只有我坚持要接他同住。当我明白了一切,我由衷表示,这一刻,我意识到我是多么喜欢这个男孩。“他是个好孩子,只不过有点孤独有点迷茫罢了。”这一切源于我的痛苦回忆,——我那缺乏爱的家庭,当父亲倒在血泊里,我打了110救了他的命,事后他居然连一句谢谢都没有,妈妈也没有注意到我衣服上的血渍。多么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不是我们的错,可是好像要我们自己用余生来弥补。所幸的是,他做到了,他避免了悲剧的重演。

  卡琳娜•玛德丽纳•施楚莱克《鲁道夫的秘密》:与人分担悲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人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错过了这个机会,尽管她那时还太小,不懂得跟人分享悲伤,她觉得正是她的缺席导致了母亲的自戕。阿尼勒和母亲一样,之所以受伤,是因为丈夫的暴力——身体的或言语的。爱尽管会动摇,但是不会那么轻易破碎,当然前提是——如果我们都还不够坚强,请允许我们来为你分担悲伤。

  伊丽莎白•海怡《孩子和狗》主人公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儿子和一个严厉多情的妈妈。回想儿子人生的每一秒画面,妈妈突然像是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于是一切愤怒不安,一切惶然不解,都在两人厨房的小世界中悄然融化了。“在这一刻,生活突然放慢了脚步,以一种深沉的、难以形容的方式舒展开,用一大片流淌的阳光将他和周围的一切拥入怀中。”

  马克斯•苏萨克《打字机,Q键》是一对可爱的兄弟的故事。弟弟爱写文理不通的小说,哥哥固然没少讽刺,但是却是他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阅读认真,评论独到。他还送给弟弟一个打字机,只是没有键盘。键盘上的字母是一个个出现的,第一个是Q。

  大卫•阿尔蒙德《梅•马隆》:梅•马隆家有个魔鬼,是世俗的传闻。而当诺尔曼走进这里,用自己的眼睛,才发现真实的世界是神奇和美丽的,正如梅所说的。于是所有的悲伤都离他远去了。就好像他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就好像所有的迷雾都开始消散,就好像他平生第一次睁开眼睛看清了这个世界。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父与子》 :“在孩子自己的心里,他更喜欢遥远王国里的一个不同的地方。他希望那个地方可以安抚他的恐惧,那里是他认识的这个世界的一个镜像,而不是一个比现实世界更美好更高尚的地方,他热爱这里的一切,但教义却教他蔑视凡尘。”

  “我也许会改变,他想道,在我的心里也许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语调,但乐器本身还是一样的,它的形象就是他的肉体,他的化身。我无路可逃,每一次离别都像这次一样,而每一次变形也都会带来新的痛楚。即使在我的苦难中,我也无法做我自己。我的每一次哭泣,都是在重复着他的哭泣:我的每一次坠落,总会落到一个熟悉得让我惊奇的地方。”

  【童心:永远的能量】

  很精彩的儿童文学佳作。对于儿童心理和语言的把握,不经意 就令人哑然失笑,或是黯然神伤。

  埃特加•凯雷特《砸猪》展现的是柔软、透明且纯然的童年世界。一只陪伴童年的小磁猪,是大人眼中的普通的储蓄罐,却是孩子要穷尽全力守护的全部。

  朱迪丝•雷文斯克罗夫特《耻辱》被男同事归结了一个主题:原来小女孩都容易对忧郁的男人动心。小女孩埃伦在沙滩上遇见一位孤独的男人,便几次三番跟踪他,并同时在脑中编织种种神秘的浪漫。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她会为自己无知的行为感到耻辱;然而,如果她当时不那样做,她就会感到遗憾。她不那样做,也不是她的童年。

  亚当•索普《豪华型》带着一点冷幽默:豪华的洗碗机好像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一样耗费精力,除了——要加倍小心保管,以及会绞死一只宠物白鼠。

  多萝西•布莱恩特《新铺的路》:“他们这样糊弄糊弄泥巴就能赚到钱,真把我们羡慕死了。”

  【天使:他们是特殊的飞翔者】

  这里展现的是一群特殊儿童。用天然魔力唤醒所有希望、阳光和爱的先天症婴儿,孤独症儿童,“怪胎”弃儿,畸形儿……他们都是特殊的飞翔者。

  凯瑟琳•瓦兹《天鹅妹妹》感人至深。妹妹因先天疾病将与我们永别。在她为数不多的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全家带着她外出,近距离接触这个尚为新鲜世界。天鹅一般的妹妹给所有的人都施展了魔法,妈妈不再脆弱,舅舅也开始有耐心,多年不说话的两人也重归于好了。“一个人能在几天内就度过一个完美、奇妙的人生,她带来的喜悦也正如这个世界一般广阔。”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尽情享受每一分钟,而我们漫长的生命,能有多少喜悦能令人难忘?天鹅在临终前的最美的绝唱,也告诉大家,一定要给孩子留下翅膀的天空。

  大卫•里斯的《方格》 是一篇颇有魔幻色彩的小说。孩子的世界不会有大人,就像星星会随着夜幕隐没一样。艾萨克和多比,都是在班上受歧视的孩子——一个因为刚刚转学,一个是因为先天畸形。共同的遭遇使他们联合在一起,使用一种神奇的方格魔法打败敌手,铸就了成功的童话城堡。然而,不论他们不光彩的受辱场景,还是光荣的复仇,他们的父母却从不知晓。

  简•德琳的《抓子游戏》讲述患有孤僻症的女孩的故事。她只爱自己玩抓子游戏,而妈妈不认为这绝非正常的童年。“为了对所有人证明,她是珍惜童年的,她就下楼和小伙伴们玩去了。”“她自己觉得内疚,针对所有人和所有事,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她都有可能不再爱他/它们的。、“有许多事情并不像她想的那么重要。所以嘛,她也许是快乐的,只是她自己还不知道,也许快乐与否对她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梅格•罗索夫《脑海里的歌剧》的主人公是酷爱音乐的天使。大胆地猜测,或许他的亲身父母是因为音乐而抛弃他的,所以他才会对音乐如此耿耿于怀。降E调,复调,定音鼓……别人听见的是噪音,而十七岁的他听见的却是音乐。他是别人眼中的“怪胎”,然而养父母并没有将他抛弃,直到亲身父母找到了他。一个人沉寂了多年以后要怎样才能使她再次激动?原来伴随了他十七年的音乐,正是亲身母亲的生命支柱。我们身上流淌着同样的血液,音乐,让我们重逢。

  《童年时光》读后感(五):每一段童年时光都会受伤

  如果想要从这本书里获得一些处世学问,或者这些大师如何成为大师的方法,那它一定会令你失望。

  我很庆幸,这本书没有想要用心里鸡汤或者说教,说一些坏孩子变成好孩子,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它完全展示了世界各地不一样的童年,他们可能是孤独的,忍受家庭暴力、贫苦等恐惧的,而世界各地的孩子无一例外,都纯真友爱,因为总要或多或少承受成人世界的伤害,所以他们又是脆弱的。

  一篇《砸猪》完全就是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是的我们曾经如此纯真,所以必然经历伤害。

  忍不住想起小时候一件小事。跟爸爸妈妈逛超市,一板乐百氏还附送水彩笔,我拿着它去追走在前头的爸爸,说想买。他大概说的是:没意思,不买。在我放回去的路上,意外碰上货架装散了乐百氏,看来非买不可了。

  店员还在安慰:没关系,买回去还可以使用的。爸爸已经气的一脚飞来,免不了一顿暴打。他觉得,我是故意撞坏,好让他们买下这东西。

  不知道为什么这件小事我记得很深,每次想起来都小痛一下子。可能一个孩子深深的委屈,是会留下痕迹的吧,就像书里的老人们也能清楚记得儿时的小事。当我们还是孩子,我们总会被误解,被大人的逻辑绑架,然后带着伤口长大。

  《童年时光》读后感(六):如何来守卫我们的童年?

  说到童年,相信每个人都会涌起一股回忆,不论它是美好的,还是平淡的,甚至是苦涩的。为什么它会如此令人难忘呢?因为那是一段宝贵的岁月,它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奠定了我们的未来;因为它脆弱又坚强,迷惘又执著;因为它时而温馨,时而残忍。回首童年,我们往往会感慨万千,要是那时我们做了这个,或者没做那个,也许我们的人生就将从此改观,但童年是短暂的,是无法再来的,我们遥想童年,仿佛是想在疾风里捕捉到那个飘渺的残影。

  我翻译的这本叫作《童年时光》的文集,就是能勾起人们种种童年记忆的一本书。要感谢本书的编辑,想到了这么美妙的一个主题,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作者和作品。所以我们看到了一本绝无仅有的书,这本书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成年人,虽说其中也有不少篇幅是适合少年儿童的,它让我们去思考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孩子,来守卫他们的童年时光。孩子们因为搬家的缘故,从一个炎热的南国突然来到一个寒冷的北国,而且语言不通,寸步难行。面对一个突如其来的孤寂童年,他们该如何应对呢?在缺乏外部帮助的情况下,他们除了梦想着早日回到老家之外,还能做什么呢?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过生日那天大人们想方设法用别出心裁的方法给她一个惊喜,但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父母如果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交流,那么在生日那天哪怕是把月亮摘下来当礼物,又能改变什么呢?成年的我和14岁的我之间展开了一场对话,如果当时能像现在那么成熟,如果对别人的判断能够像现在那么老练,那会少走多少弯路呀!但是我不后悔,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当时傻傻的我正是童年的一大可爱之处。一个孩子爱上了他的小猪储蓄罐,还给小猪取了个可爱的名字,等到里面装满了硬币,要把它砸开的一天,他流下了痛苦的眼泪。这故事虽简单,却让我们分外感动,因为通过它我们再次回味了童年的纯真,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家里有一个精神病的亲眷,但他的歌声非常动人,小时候和他在一起有不少美好的回忆,长大后却耻于有这样一个亲眷,他来家里做客时也总是想尽办法回避,如今的我深深地懊悔了,希望能有所弥补。在纳粹魔爪下偷生的两个孩子,躲在一个阁楼里玩着他们的游戏,哪一个世界才是真实的呢?目睹了父母亲的一场激烈争吵,一个八岁的小女孩过早地体会到了这个世界的冷酷。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少教所里的孩子们常常遭受教官们的性侵,终于忍无可忍地策划了一场越狱,多希望这样的故事只存在于虚构的世界里。一个挚爱父亲的孩子,在父亲皈依宗教抛妻弃子后,早早地凋零了,这个类似于寓言的真实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以上是我简单地介绍了本书中的一部分故事,相信读者们大致对本书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吧。

  虽然本书的作者群里没有一个中国人,这一点还是比较遗憾的,但我们并不会因此对这些故事觉得陌生、觉得难以理解。因为我们也有过童年,因为我们的孩子的生活状况也令人堪忧。做父母的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但这些东西真的对孩子有益吗?我们是否尝试过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以孩子的心态去与他们平等地交流沟通?我们是否为了生活中的种种艰辛而忽略了他们,是否会对他们冷言冷语,或者干脆不理不踩,甚至把自己的不如意发泄到他们身上?我们是否整天盯着他们的作业,是否在周末把他们送进各种补习班,彻底剥夺了他们的游戏时间,却还自认为这样是为了他们好?除了作业和分数以外,我们是否和孩子们没多少语言交流?我们是否从来也不会把自己的经验、对人对事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拿出来和他们一起探讨交流?我们是否会静下心来认真地倾听一下他们的童言无忌?

  我想,以上这些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当然,我说的零零碎碎,还很不全面。那么,请尊敬的读者们拿起书来读一读吧。作为本书的译者,我觉得非常荣幸,也非常骄傲。我发自内心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它花不了您多少时间,而且我相信您为读它而花去的时间都是值得的!

  姜向明

  《童年时光》读后感(七):发人肺腑的文字

  这部短篇小说集,读来每一篇都是饱含深情的力作。著名作家分享着关于自己童年的故事,构思与创作之间,是真挚的回忆与永恒的童心。

  “不过,有一天我打开收音机听到了那首歌,那首《戴三叶草的小丑》里的歌。我发现自己怀着极大的喜悦回忆起了那个略微嘶哑的、醇厚的声音,楚基舅舅的声音。

  看来,我也许并没有把事情搞砸,如果在今生和来世之间、在他和我之间,还有可能弥补的话。”

  ——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戴三叶草的小丑》

  《童年时光》读后感(八):童年应该是充满希望的

  童年应该是充满希望的

  文/ 向沐然

  说起童年时光,想到的词是温馨快乐之类的。看完书,作者们笔下的童年,反复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欢乐的、痛苦的、孤独的、压抑的……一次次让我的心里泛起层层波动,相比幸福感,更多的是一些忧伤的思绪。

  亦想起太多关于自己的童年时光,和现在差不多,和父母在一起过,不过那时的日子平静中又不太安稳,身体不好和任性而为会分分钟让家里紧张起来,更加难过就是没有什么朋友,不知是因天生缺陷所带来的孤僻感,还是自身的不懂世事而不被欢喜。心思敏感,渴望交流却是总不知所措,那些孤单不安的感觉保持至今。总之,一定不能说很幸福,倒也不是惨淡的那种,可以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必然有太多遗憾的事情,估计也谈不上什么缺失;亦有一些追悔莫及的事情,我姑且把它们当作是稚气好了。

  本书合集世界各地的26位作家的作品,他们共同书写童年。或用儿童的眼光重返过去,那流逝掉的光阴里藏有那么多悲喜;或以成人视角对童年时自己进行一次梳理,通过与记忆的对视,获得反省与成长;对于那些身处“阴霾”(如亲情缺失、战争因素、孤独症等方面)之下的孩子们,用文字展现他们的处境,字里行间透露着的各种希望是作者们给予这些孩子温暖的拥抱与力量……如果可以,纯真的他们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调皮捣蛋大笑也偶尔会哭泣觉得孤单,对于未来充满了想象…

  不知道要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童年时光》的与众不同。这本身便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两位编者跨国合作收集世界名家的童年故事,想要“呼吁全人类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初心令人感动,一切为了那些苦难里的孩子,他们将把版税收益全部捐献给“拯救儿童”机构。再者不愧是精选的大家作品,书里的每一个故事本身就精彩不已、令人难忘,不同的记忆与情感会被呼唤出来…

  第一篇《制毒》很短,“我”和哥哥喜欢做“毒药”,就是把各种奇奇怪怪的(毒)东西放在一起玩,很危险吗?但是“制毒”很有趣啊。你理解吗?充满童趣的还有《砸猪》,这个“猪”是储钱罐,也是孩子的好朋友,当需要把它砸了才能去买另一个自己曾经喜欢的东西时,孩子很伤心,不要砸了我的好朋友嘛,呜呜……

  《冬季》让我感觉到好孤独啊,两个孩子到了新的环境,天气并不适应,父亲的一句“外面太冷”,他们就一直在家,只能默默望着窗外的风景和小伙伴,亦回忆着家乡的童年。文章最后他们跟着妈妈出去了,即便再冷,也要出去寻找童年,不能一直在屋子里,枯燥无味啊(感觉我的青春就是这样)。

  《Writ》是“自己”和14岁时候的对话,如果时光可以倒回,你又要用哪一种方式生活呢?那些不该犯的错误可以避免吗?我们都一样吧,小时候你喜欢展望未来,长大了就想着重走年少。

  《潜水艇》看得我挺难受的,处在战争之中的无辜儿童。外面在打打打,兄弟俩只能躲在防空洞里,两个人也做些关于打仗的关于和平的游戏寻到自己的乐趣。等到夜幕降临,才能坐在甲板上看夜空…

  编者写的那篇《个人支柱》,些许与众不同,最让人印象深刻。在三十年之后,通过妻子弟弟的事情,“我”的坚持让“我”知道了他的故事与想法并可给予他指引,亦突然明白了自己童年时所缺失的到底是什么了。- 当我们遇到困境,我们不要只有叹息和呻吟,要做些什么。给予别人一些关爱,可能会改变他的未来。- 类似这样暗示需要和孩子或和父母多沟通的话题在这本合集里不在少数。

  看《方格》的时候特别的感慨,一个新来的转学生,一个先天畸形的孩子,看他们被其他孩子欺负、歧视。想到自己小时候可能是手不好的原因也总会被一些同学异样的目光所锁定。我似乎有一丢丢理解那种感觉,这样的孩子本身就敏感,有时面对这种处境总是尴尬与委屈的。后来想,面对这些有意的不公,你得自信,肯定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他们不应该这样对待你。这个需要一种反抗精神,大概对于一些孩子而言,这是需要勇气才能完成的。小说里的方格充满这种魔力,给予了他们反抗的勇气。

  《父与子》里谈到孩子对于死亡的认识。小男孩觉得死亡就是去了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让人感觉新奇的地方;孩子的想法感觉总是好有趣啊,他像是开始了一段段旅行。咦,忘记那会我对于死亡是什么想法了。

  《把死亡当早饭的小姑娘》里看见过坏人做坏事的小姑娘一直充满着恐惧,她总盼望着失去的亲人还能回到自己身边。这是一个乐观的孩子,经历过阴影,却总带着希望。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最后一篇的最后一句话。

  ……

  这些短篇还有我没有提及的,我都很喜欢,处境些许悲怜,表达不失温情。故事虽都集聚在童年,却是写给成年人的,表达对儿童的爱心与保护,是大人们需要尽力去做的。人都是由孩童时代开始认识世界的,很多美好的品质亦从那时开始养成,那时的快乐最是纯粹。真的想每个孩子都能度过那样一段美丽的充满希望的时光。

  《童年时光》读后感(九):温暖童年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儿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是草长莺飞的童年,也是晶莹清澈的童年。或许,正因为童年时我们会用更为纯粹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因为总会带着一点点哀伤。那是童年的眼眸,分外明亮。看到《童年时光》以及图书封面上抱膝的孩子,我突然想到了这些。

  这是26位作家笔下的童年,很真实,像是发生在自己周边的小伙伴身上一样。读到《砸猪》,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时候认认真真存钱的样子,简单而快乐;读到《制毒》,我又回到了儿时和小伙伴们一起蹲在地上看着大人们避之不及的死老鼠,研究它的构造,研究它死了多久……于我而言,童年多是甜蜜而美好的,只有嬉笑,只有快乐。我很少站在一个儿童的角度去想一些问题,彼时的感受已然忘记了很多,脑海中能够翻涌的基本都是游戏的场面。而看到作家们的故事,却觉得他们真是与生俱来的敏感和细腻。他们还能够记得童年时候的感受,对于世界有着独特的视角——这个生存空间刚刚向我们慢慢打开神秘的大门,我们扒着门缝张望时的好奇、期待、忐忑、不安以及恐惧,都能够在书中字里行间窥视得见。看着他们的文字,我也慢慢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期,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这本书是用来支持世界各地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以及权益保护事业的,看完前言之后让我尤为感动。童年时期,正是人性格、行为方式、初期世界观养成的绝佳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特别需要关怀和爱护,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也是及其重要。而这种健康成长,不仅仅包含身体方面,更有心理层面。我童年时候因为父亲在部队没有陪在身边,造成了长大之后的不安全感。我在大学上自习时,常常会找墙角或是有柱子的地方让自己觉得踏实。仅仅是父亲的不陪伴已经有如此影响,对于其他方面的忽视,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对于发起这个公益项目的人员,对于支持活动写出令人赞叹文章的作者,都要点个赞。感谢他们对于孩子的用心和重视。也正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才让这个社会越来越好。

  童年,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很多事情都很懵懂;同时又是最“清醒”单纯的阶段,涉世未深,会用最直接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儿童需要引导教育,更重要的是,儿童亦需关怀和保护。童年时光,因为探索和发现而美好,因为爱护和重视而温暖。

  《童年时光》读后感(十):《童年时光》:总有段时光布满希望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米兰•昆德拉

  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的事实:比起其他人,孩子的眼光总是清澈的——因为目光清澈,他们并不能察觉生活可能存在的阴暗;因为目光清澈,他们愿意相信一切他们遇见的真实,都本该如此。

  关于这本《童年时光》,它的出版有一个很浪漫的缘起。简单地说,这二十六个故事,是“为了孩子”,才结集在一起。2005年,葡萄牙作家理查德•齐姆勒遇到了塞尔维亚翻译家莱萨•塞库洛维奇,出于同样的热忱,两人决定邀请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作家,共同完成一本以“童年”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出版后的所得将全部捐给由莱萨服务的青少年救助组织“拯救儿童”——随后,便有了这本由26位全球知名作家联袂完成的《童年时光》。

  很难说清这样一部作品的出版,对于全球范围的青少年保护事业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毕竟对于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们的伤痛并不是用金钱的方式可以抚平的。但齐姆勒、莱萨和其他作家的努力,其实是在标榜某种态度——它不可量化,却至关重要。

  这种态度,或者说是关怀,不仅体现在这一行为本身,更体现在这些作家的作品之中。单从文本自身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本很适合被“带上床的书”。对于任何读者,“寻找共鸣”、“寻找自己”总是阅读时隐秘而愉快的目的。既然主题是童年,即使作者们的成长背景各异,但经历之中却总会有似曾相识的东西。文笔轻快,加上不觉间会被触动,这样的阅读体验,在这样一个“不耐烦”的年代,对于读者而言其实很是宝贵。

  尽管都是在写童年,但作者们选择的视角却有所不同。作品集的开篇,玛格利特•阿特伍德的《制毒》,所采用的是第一视角,以“过分成熟”的口吻自述了一个孩子关于“制毒”的体验——故事很短,却令人印象深刻。孩子的世界是属于游戏的,无论这世界是光明,还是黑暗。

  比起其他的视角,以孩子自己的口吻将他们眼中的世界娓娓道来总是更为直接,因而这样的手法在作品集里也多次被使用。另一篇我印象很深刻的作品,是以色列作家埃特加•凯雷特的《砸猪》。一个孩子用一只猪型储钱罐存了好多钱,本是希望用来买一件心仪已久的玩具,但当他发觉,要想把钱取出来去买玩具,就需要砸破这头“猪”——他的“朋友”时,他却作出了一个艰难而又“惊人”的决定……很可爱的故事,这也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充满幻想,又分外真诚。

  童年是美好的,但人生最初的挫败,却往往是发生在这“最好的时光”里。儿童的世界无忧无虑,但一点点“差错”,却可能让多彩的世界失了颜色。大卫•里斯的《方格》写了两个被歧视的,却在彼此的帮助下走出阴影的孩子。这世上总会有人和别人不一样——当事人最开始意识到这样的事实时,或许总会伴随着灾难。但成长其实是在诠释这样的道理:每个人都独一无二,那一点点的“偏差”,其实是一个契机,让你去发现这世上最宝贵的东西。

  孩子们眼中的童年,在大人眼中又是迥乎不同的。与其说童年是一段时光,倒不如说所谓童年是“另一个自己”,你永远无法回到他的模样,尽管他曾多么渴望自己能长大,就像现在的你自己一样。艾莉•史密斯《Writ》所写的其实便是这种“无奈”。作者安排自己和十四岁的自己对话,以“两种人格”,表达时间造就的“奇迹”——触不可及,也充满希望。

  但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觉得大人和孩子可以融洽相处。维卡斯•史瓦卢普的《一件大事》中,一个孩子为自己写的故事而骄傲,却被以为负有盛名的“大作家”嘲笑。忍无可忍的少年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这场不愉快的“交流”,但却也证实了他讨厌的“大作家”一直挂在嘴上的真理——“重要经验”之于写作的重要。“写作”更像是一个隐喻,它意味着人生的全部。我们都在书写自己的故事,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孩子总是要成为大人的——尽管他可能无比讨厌那样的模样。

  童年或许是无力的,无力抵御狂暴和荒诞,但它的澄澈却应该被守望——看到孩子,就像是曾经的自己。无限的可能延伸至目光未及的远方,那里,布满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