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你同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与你同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9 20: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你同行经典读后感10篇

  《与你同行》是一本由[美]安•帕切特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你同行》读后感(一):总是要历经沧桑才懂得爱与原谅

  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

  《与你同行》里出现了两个家庭,原本他们各自都是幸福的。在第一章里作者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很是温馨热闹场景——菲克斯家为女儿举行的施洗仪式,可以看出菲克斯和贝弗莉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温和谦逊妻子热情贤惠、女儿乖巧可爱。而故事另一个主人公艾伯特·卡曾斯与妻子特里萨曾是一对深情热恋的情侣,婚后育有四个孩子(包括还在肚子里的这个),孩子的吵闹、妻子的邋遢,让艾伯特对这个家产生了厌倦情绪,所以有了后面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婚外情、因父母离异心生阴影的孩子、亲人死亡的阴霾夫妻间的隔阂

  离异家庭的第一受害者是孩子,原本幸福的家庭转变成不幸的生活。因为大人的不靠谱,造成了六个孩子不幸的童年。因为一场意外,卡尔死了,这成了每个人心里最深的痛,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而受其影响最大的是剩下的五个孩子,他们以后的生活皆有不顺遂的地方。每个人在独处的时候,都会想起死去的卡尔,那是他们亲身面对过的死亡,是他们的无知玩乐心态错过了对卡尔的施救(如果他们早点去找大人过来,至少还有希望)。成长过程中背负的包袱,让这五个孩子不似正常人家的孩子那般活得轻松自在。卡洛琳对当初永远心怀愧疚,弗兰妮成了作家里昂·博森的情人,霍莉在工作后得了抑郁症,珍妮特在大学期间因怀孕休学,艾尔比成了无所事事流浪者。

  很奇怪命运喜欢在人猝不及防的时候把美满幸福的颠簸成支离破碎,又在将来的某一刻,让支离破碎的重新拼凑成另一种幸福——即爱与原谅。而时间,是这种幸福凝聚起来的见证

  在这五个孩子经历过各自的生活后,奇妙缘分让原本各奔东西的他们又一次相遇。五十年前的被迫相遇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五十年后的主动团聚是因为一本书《与你同行》所揭开的真相。这里作者做了一个巧妙安排,把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通过里昂·博森写出来,从而开始后半部分五个孩子成年后对父母对彼此的原谅和爱的故事。(其实,一开始的前四章我看不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因为前四章的内容各自成文,并且前后毫无相连。直到书里出现《与你同行》的剧情梗概我才明白过来。)

  在一切全盘托出、隐藏的真相大白的时候,除了前半部分的对于欲望婚姻真相的揭露,更多的是要表达后半部分每个人内心的释然——学会原谅他人,与对方握手言欢。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书里的主人公们用了五十年,但所幸不晚,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到来之前,每个人都收获了这种特殊的爱。

  年少时,我们大多是率性而为,骨子里的个性让我们眼里容不得沙子是非分明原则问题成为我们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底线。所以啊,年少时留下了多少的憎恨多少的厌恶。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经历和磨练,磨的是我们那坚硬的心,从棱角分明磨成圆滑。我们看懂了善良的人,学会了原谅错失,懂得要拥抱身边的人,去接受那些美好的与不美好的一切。心胸宽广海纳百川,这种的气度不是没有,而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

  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发现曾经那些内心深处无法抚平的隐痛,在历经沧桑后就会懂得,爱与原谅大于一切。即使天空布满阴霾,我心仍然寻找着阳光方向温暖自己,原谅他人。

  《与你同行》读后感(二):“爱”的代价

  惊天地泣鬼神轰轰烈烈爱情故事,我们在影视作品中见了很多了。可惜都是不能长相厮守的。也正是这种悲戚的遗憾美,才造就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爱情故事。婚姻是一种承诺,一种责任。从走进婚姻殿堂开始,婚姻就不该被当做儿戏。本书中来自两个家庭的六个孩子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了。性格迥异,也都各自演绎出不同人生格局,包含了几乎所有家庭能遇到的苦难。各有侧重的进行了描写,让我们都能感受到自己家庭曾经经历过的伤痛。 婚姻在经历新婚之后第一个磨合期之后,有了孩子就开始经历婚姻的第二个磨合期。这也是我经常告诫新婚夫妇不要着急要孩子的原因。第一个磨合期都没有磨合好呢,第二个磨合期就来了,很容易出事的。轻则吵架,重则产后抑郁了,甚至走向离婚边缘。夫妻本来就是要有感情基础后,能够互相包容,接纳对方的缺点,互相取长补短。家庭生活没有对错,很多时候都是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就可以引发世界大战。所以,婚姻真的的要好经营,其中有很大的学问。想起那句大家常说的话:和老公吵完架去买枪的路上,看到老公爱吃的东西,忍不住买了就忘记买枪的事儿了,回家后没几天,一想不行,我还得买枪!真是夫妻生活的真实写照。能够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夫妻,绝对没有经历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能说是不爱,只是没能做到毫无保留的爱。《与你同行》书中的主人公们,都是比较自私人物。话说在性开放的西方,跟着感觉走也确实占很大比例。 《与你同行》是超乎我们想象外的婚外情,从此孩子们的人生轨迹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让我想起了《偷影子的人》中,他爸爸离家出走情景。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发生了这个婚外情,两个家庭都还过着比较幸福的生活。打破它很容易,但伤害却难以修复。我们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在影视作品都能发现,外国人对于非亲生子女还是很包容和大度的。继父继母都能和孩子建立起来感情。这一点我真是佩服贝弗莉了,6个孩子在家中的场面真是令人崩溃,但是她还是坚持了好多年。之后又再婚,更复杂的家境,让自己的两个女儿又多了很多异姓的兄弟姐妹,他们还是很包容的,能都接纳异姓的家庭成员。 一个在自己妻子怀孕期间,觊觎别人的娇妻,心生不轨,这完全不是酒精作用!阴差阳错的婚外恋情导致了两个家庭的破裂。这种例子生活中真是比比皆是。我一个闺蜜就是老公出轨了,要强的她坚定选择了离婚,现在单身的她过得很快乐,不再愁眉不展了。另一个熟悉的人也因为老公出轨,坚决选择离婚。现在事业风生水起,而他老公则是处处不如人意。人啊,永远要懂得知足感恩,还要有进取心。不然很容易满足现状,沉迷于享受,就很容易自甘堕落了。《与你同行》采取的写作方法和其他美国作家一样,都是多条线索并进,顺序、倒叙、插叙运用的得心应手。书中套着本书,这一点真是有点别出心裁。故事情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这本书没办法评论谁对谁错。婚外情不对,但后来他们结合了,后来他们又一别两宽,伯特和第三任妻子也离婚了。有了一次出轨就有第二次,伯特没有换来子女们的爱。而菲尔斯的两个女儿对他的爱却从未缺席。无法用道德和法制来约束情感,只要没对他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都说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动物,可是为什么不能不解开你的腰带呢?很多人还是能做到这一点的,那就是他的心中有责任。知道这样做的后果理性总能战胜感性,这才是真男人!连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那和畜生有什么区别呢? 这本《与你同行》不是什么鸿篇巨制,也没有跌宕起伏情节,但是作者别具匠心,把故事情节设计的很巧妙,通过很多的章节才能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爱,就请深爱!不要贪图肉体之欲,而让整个家庭陷入灭顶之灾!共勉。

  《与你同行》读后感(三):不狗血更虐心的出轨故事

  故事的引子,是一个受洗仪式上不应该发生的吻。看似是受了爱情和欲望的蛊惑和怂恿。但其实,一切都不是突然发生的。

  菲克斯幼女的受洗仪式,并没有邀请伯特,伯特却不请自去,为什么?因为他不想周末还被妻女杂事包围。

  其实家庭主妇很辛苦的,尤其是一个要照顾两个小孩子,一个婴儿孕妇。之所以孕育这么多孩子,是因为伯特说想要很多孩子,后来,却成为了让伯特厌烦的原因。伯特认为自己第一任妻子特丽莎不修边幅,毫无趣味,但是分手后,特丽莎却遇上了一位欣赏她的男人。可见,特丽莎是不能对他们的分手承担全责,甚至是大部分责任的。

  伯特对当前生活的不耐烦,注定这个家庭要经历一番波折。从伯特成功和贝弗利在一起之后二次出轨,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在这本书里,在爱情和欲望面前,婚姻是那么脆弱

  内容安排上,第一节只是描述那个禁忌之吻,第二节就是数年之后了。

  如果这是一则中国故事的第一节,接下来,十有八九是详尽描述伯特和贝弗利的偷情详情,伯特的妻子特丽莎是怎么悲痛欲绝,想重新赢回伯特而不得,最后如何惨败收场;还有贝弗利的丈夫菲克斯如何暴跳如雷,又如何放她自由的。

  最后,一定要写写受害人离婚后的心理恢复建设,如果过得比背叛的一方要好,就更理想了。故事的结尾,多半是“爱情和婚姻不是全部,自己床生活才是长久投资”一类的鸡汤文。总之,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怎么狗血虐心怎么来。

  被这样的故事虐了几次之后,再读这样的故事,反而觉得作者写的才是真正的“婚姻不是人生的全部”的故事。

  父母的婚姻状况如此糟糕,最受伤的还是孩子们。腰封上的“写尽了所有家庭都曾有过的伤痛”,真不是一句夸张的话。

  小时候,他们承受原生家庭破裂的痛苦,熬过重组家庭的磨合;长大后,又各自遇到婚姻事业上的问题。

  遗憾的是,最大的那个孩子,在家长的责任缺失下,再也没有长大的机会了。对最小的孩子,也产生了不可弥补的影响。其余的四个孩子,也并不都是有了普世价值观中理想结局

  但从他们对往事的追忆中,着实可以感受到能治愈心灵力量,这可能就是中文书名“与你同行”想表达的意思吧。

  《与你同行》读后感(四):择一人白首

  说句直截了当的话,我不喜欢这本书。

  从开头到结尾,完全没有看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主要是乱七八糟的人物关系,又像一道难题同时出现在一个家庭中的几个孩子,却可能完全没有血缘关系,主人公的婚姻,像是一道在不断纠正的选择题,可每一次新的选项,又只是再一次的排除了错误答案

  虽说这些人物每一次都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却寻找爱情,渴望爱情,但是当荷尔蒙产生的激情消散之后,这份爱就可以被唾弃吗?尤其当爱情过度到婚姻,就不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两个家庭,子女的教育,父母的赡养,这些都是责任,无法随着爱情一起消耗殆尽。

  在全书中霍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其他孩子都放任胡闹的时候,她是最听话乖巧的那个,会认真的写完作业,会服从的执行大人的吩咐,这无疑只是想引起大人更多的关注,可就算当她的性格发生变化,变得孤僻内向时也未得到正确引导和关注,虽然作者并未直接表明,但我想霍莉之所以四十多岁依旧单身的原因很大程度还是来自于家庭和父母吧。

  整本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一场受洗仪式,不速之客伯特与女主人贝弗利的一见钟情,情不自禁的相拥而吻,也是这个吻带给了两个家庭,长达五十多年的爱恨纠葛,其中包含两代人的成长和婚姻,弗兰妮因为偶然的相遇与小说家里昂相恋,也正式这种机缘巧合,让弗兰妮成为了整个故事的叙事者。

  与其说是《与你同行》,我觉得更应该是与爱同行,虽然不是很认同小说中人物对待婚姻和爱情的态度,但是无法否认,他们的一生都是在不断追寻爱情,无论是昙花一现,还是平淡持久,他们都是在以满满的热情去对待,在他们心里没有克制,有妇之夫,有夫之妇,这些都不是他们拒绝爱情的理由,在他们心里,爱情比一切可能都要重要,不让自己后悔才是最珍贵的。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吧,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少些犹豫,多些奋不顾身,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当在人群中徘徊和寻找的过程中,一次性找对那个人,做一个对婚姻对家庭负责的人,只愿每一个人都可以如此幸运,有幸择一人终老。

  《与你同行》读后感(五):诱惑 欲望 忠诚

  我用了四天的时间看完这本书,脑子里有一句是这样说的: 在婚姻的殿堂里面,我们许下爱的誓言,从此无论生老病死贫穷富裕,都会不离不弃。

  中国的古诗词里面是这样的: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看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绪。没有恼怒热,也不会狗血。以旁观者姿态展开诉说着两个家庭六个孩子之间的种种。

  说到底都是欲望惹的祸,一个经过三次婚姻的女主我喜欢不起来,但又不能横加指责批判,何去何从,其中的隐情之痛也只有她心里最清楚的。

  在中国,从一而终,夫妻就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古代,如果丈夫早逝,妻子立誓为丈夫守节,会获得周围人的一片赞誉。她们忠诚于自己,忠贞于丈夫。 从一而终的思想,在我们几千年的文化里面,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可现代女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我们享有和男子一样的就学就业机会,我们同意需要挣钱养家,承担养育子女,照顾父母的责任。

  做为女性同胞,我们活得如此光鲜靓丽,我们的生活如此多姿多彩。女人可以定半边天,女性和男性一样,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的人士不虚度。 婚姻依然是很多女性的一道坎。从一而终的思想也时刻影响着我们。许多女性会终于自己的伴侣,忠诚于自己的婚姻。可伴侣却会用另一种方式汇报时,也就注定一场悲剧两个人乃至家庭的崩溃分离。

  婚姻中无论谁都希望另一半对自己是忠诚的,想让另一半每时每刻想的都是自己。但是这往往是很难的,因为人是有其他心里,有的人面对金钱就是能够背叛家庭,也有的人因为结婚后的婚外情背叛家庭。 能做到忠诚的很多,因为他们互相相信,并且能够抵挡住诱惑。 有的人就说:给你一百万让你背叛你老公或者你老婆,你背叛吗?也许不。但是当人家把那个数字扩大两个零,那能忍住的应该就少了。 所以忠诚就是这样,需要两人信任,抵挡住外来的诱惑和内心的欲望,毫不怀疑。

  本书作者对人物发生事件时的情绪变化处理的尤为细腻深入人心,感觉丝丝入扣的细微之处淡如水思想变化,语言的技巧性运用的相当好,可以说是这是一本叙述文,关于爱与婚姻,责任与欲望的故事,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与你同行》读后感(六):遇见你,一路同行

  “你遇见千千万万的人,但没有一个触动你,然后你遇见一个人,你的生活从此改变了,我遇见了你,然后我的生活改变了!”

  很喜欢《爱情与灵药》中的这句话,爱情就是这么不经意的发生,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次指尖的触碰,从此心里便有了一个你。遇见你,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抵不过爱情与欲望的诱惑,挣不脱责任与婚姻的束缚。

  安丶帕切特的《与你同行》中女主人公贝弗莉与不请自来的客人伯特就是这样开始了,从不做家务的伯特在厨房中帮贝弗莉的忙,不经意的指尖触碰俩人心中都溅起了火花。这两个人却早已有各自的家庭各自的丈夫各自的儿女,许是经不住欲望的诱惑,也许是杜松子酒和橙子汁的魔力,伯特先生顺着背后的拉链伸进了贝弗莉的裙子,一个情不自禁的吻就开始了,像是告别,亦像是开启潘多拉魔盒的钥匙,谁都没有预料到这是两个家庭和两段婚姻分崩离析的开端。

  内心深处无法抚平的隐痛,对欲望的不可抗拒,婚姻的堡垒随之坍塌,成年人诚实面对自己的欲望与爱情。本以为有情人终成眷属,一路与你同行,然而却不是如此,这也是这本书的奇妙之处,书中的情节设计曲折让人大吃一惊。半路的夫妻,转瞬即逝的爱情同时也造就这两夫妻必会劳燕分飞。

  结婚,离婚,分分合合,一个大家庭五十年间分崩离析又重新凝聚。孩子是必不可少的纽带,虽然两个人都经历了家庭重组,但是他们对孩子的爱还是只增不减的,那些在破碎的婚姻中所受到的伤痛所经历的恨意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的明朗起来,因为爱使这个大家庭又重新凝聚起来。

  因为爱,因为你,让我再一次与你同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我们还是会一往直前的步入婚姻,或许婚后生活是甘甜,或许是辛苦,但我还是毫不畏惧的选择与你携手同行。有你相伴哪怕没有晓风残月,这一路我们也是言笑晏晏。激情经历时间的洗礼早已褪色,但是对你的爱情却是历久弥新。这本书对爱与婚姻,责任与欲望的叙述真实的反映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而已,虽然是一本小说,但书中对婚姻对爱情的描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与你同行》读后感(七):他们,与你同行

  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安•帕切特的小说,半颗柠檬的图案搭配上蒂芙尼蓝的封面,精致的封面让我翻开这本书的最大冲动,能够获得《纽约时报》年度top1的小说,到底有多厉害?

  安•帕切特文笔恬淡,用温柔的语言化作一股暖流一点一滴的流入你的心。这本小说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刻意去规避煽情,它好像是一把温柔的小刀,一下下的剥开这两个家庭的伤痛,把爱与救赎奉献给我们。

  如果说爱情是一把圣箭,丘比特恰巧在教会的受洗礼仪式上射中了两个人艾伯特和贝弗莉。他们不是自由的单身,而是受到丈夫孩子家庭牵绊的已婚者,也许只是一时的激情点燃了两个人,当火热的唇贴在一起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两个人对未来需要付出更多的责任。

  他们终于结婚了。当婚姻的现实摆在他们新婚夫妇的面前,他们一共有六个孩子,每个人孩子都只有一个亲生的父亲或母亲,他们会在一起玩耍,在一起交流,但他们不爱对方,他们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家庭,他们不是彼此的家人,他们只是因为父母的结合才会暂时的在一起度过假期而已。艾伯特因为工作繁忙疏于沟通,不与孩子交流,而贝弗莉也因为繁重的家务以及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而变得越发无感和粗心。甚至在艾尔比淘气的时候,她的脑袋一闪而过一个想法“弄死他算了,”她起得双手发抖,强忍住不哭出来。

  艾尔比作为最小的那一刻,总是想缠着哥哥姐姐们,但是他们却一直想摆脱这个烦人的闹人精。这是司空见惯的,每个家庭的孩子遇到年龄差异的时候都会有这种问题,而他们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些孩子为了让艾尔比远离他们,每次都给他吃一种糖,为了让他安定下来,其实这这是一种过敏的药物,是卡尔为了避免昆虫过敏而携带的药物。只要艾尔比吵闹,他们就如法炮制…….谁也没能想到,这样的方法会在某一天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他们在一起玩耍,一起出游,一起听音乐。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并不是每天都是快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一起做了有趣的事,幸运的是,父母一次也没有发现。

  知道卡尔意味身亡,这群孩子终于丢失了最后的一份情感的维系。他们不愿意谈起,也不愿意想卡尔,无论是卡洛琳,霍莉还是艾尔比,甚至他们的父母,没有人知道事实的真相,这一切都让霍莉来承担。卡洛琳觉得不公平,她向母亲提起了这个话题。艾尔比说他看到了馁德用枪杀了卡尔;霍莉说艾尔比在睡觉;卡洛琳说他们都在等着姐姐换裤子;只有弗兰妮在现场,看着倒在谷仓的卡尔,以防万一,以防万一他醒来。

  他们婚姻的结合是美好的,我们该为每一个爱情而祝福,但他们同时也忽略了重组婚姻中的孩子教育问题。直到弗兰妮退学遇到了一位作家,才重新把童年的这个事实还原出来,卡尔死于蜜蜂蜇伤后过敏,而他的药都给了艾比尔。多年之后的孩子们再次重聚,怀着感恩和爱的态度,原本是一个美好的家庭,因为重组后带来的悲凉和人性的冷淡造成了所有人不敢提起的伤疤。

  他们的家庭是幸运的,每个人能够在童年的时候得到不同的乐趣和家人,他们也是不幸的,他们经历了痛苦与深深的愧疚。微风拂过,树影喧闹,当你为了生活不断向前而身心俱疲时,不要忘记与你同行的家人,他们用爱与包容一直陪着你。

  我们一生要经历许多也要失去很多。人生简短终有一别,当生命逝去,唯有记忆与爱能够永存于心。

  《与你同行》读后感(八):主题 家庭

  这是一个家庭主题的小说,父母,子女,继父母,继子女,多子女,多姊妹兄弟。大家庭中各个人的故事。

  既然是一个多主人公的题材,那么多人物的刻画多少会使人觉得整体的散漫,好处是在使人读来不腻烦,不时的更换场景个人物,感觉轻松些。而弊端便在于有些凌乱,需要读者自己去厘清思路与线索。使本来人物众多,且关系颇复杂的内容上更增添了一点难度。却也关乎读者各人的喜好,本人喜欢这种轻松的节奏,同时也觉得有些跳跃。

  对于小说的阅读,多是注重情节,感叹于作者的矛盾制造,时时出现的精彩之处,多让人看来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其次是作者描写的功力,人物刻画的立体突出,环境描写得背景感十足,写作功力是值得初级写手們学习的。再有即是内涵,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读者体会到的感受,或者是作者想要读者看到的。

  这本小说读下来,体会深刻的一是作者深厚的描写功力。通过对事件的创立,环境的描写,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鲜活立体,孩子们小时候的种种趣事遭遇,甚至比大人们的要精彩许多。无论是机场单独旅行,还是偷偷的喝酒游湖,都让人觉得出彩。对每一个环境设置的描写,无论是医院,酒吧,居处,也是那样的真实,让人们不知不觉中便走入了书中,那是一种隐含的感染力。

  其二是情节的发展,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每个人都遇见了属于自己的故事,都拥有一个丰满的属于自己的人生。那是我们或许熟悉,或许从未了解过的人生。

  其三是书中带给读者的感触。或许我们感受到的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同一样的。也或许我们感知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因为我们的人生也是独一无二的。

  而我个人对这本书的感受,其实是对自己人生的体验感觉。读的是别人的故事,体会的是自己人生。虽然人生不算长,30年,人生也不是特别丰富,经历了别人经历过的,也经历了些别人体会不到的,直面自己,观看别人,原来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他需要经历的内容,即使是孩童时的经历,也有他存在的意义。看别人的人生,眨眼一瞬,而自己的,就需要一分一秒的慢慢走过。看别人的人生的意义,就是在自己找人生里行走时,不要犯别人犯过的错误,或找到共同的体验来做好矫正,或唏嘘,或感叹,总之,那种体验无法描述,也无法赋予。读这种人生意义的小说,对我最大的价值就是在此吧!

  评论说的也尽是家庭的意义,还有作者强大的笔力,可想这也是共性的好处。只是个人还有浅薄之处,仅能够从自身来体验,不能代表大众之眼见!“与你同行”,在文中竟也交待了这个书名,不知作者是要体现哪种情感?而我理解的,是所有的家人们,虽各自安好,却是一起同行。

  《与你同行》读后感(九):《与你同行》里的人物关系

  看完这本书,有时会被人物关系给弄混了哈。作者安.帕切特可能是为了增强小说的现实度,每出现一个人物,她都会给取一个人名,比如医院里的护工都有名字,这些仅仅出现一两次而已。这样的人名处理让我在阅读里以为这是关键人物呢,然后重重地圈一下,看到最后才知道不是。

  好吧,废话不多说,我把自己整理的一份主要的人物关系列在下面。

  1、 菲力斯.基廷有两任妻子:第一件是贝弗莉,第二任是马乔里。

  2、 伯特.卡内斯有三任妻子,但文中有姓名只有两个:第一任是特里萨,第二任是贝弗莉,曾经出轨的女助理名字是琳达.黛儿。

  3、 菲力斯.基廷和贝弗莉生有两个女儿:卡洛琳和弗兰妮(弗朗西斯),卡洛琳的丈夫叫做活顿,儿子叫做尼克。弗兰妮曾经的情人是一位小说家里昂.博森,分手后嫁给了库马尔.梅达。

  4、 伯特.卡内斯和特里萨有四个孩子,大儿子卡尔,小儿子艾尔比,大女儿霍莉,小女儿珍妮特。卡尔死了,艾尔比后来结婚了,但没有交待妻子的姓名,霍利四十几岁还是单身,珍妮特的丈夫是福德兴,儿子叫做达尤。

  以上就是本书主要人物关系了,至于一些不太重要的人物我就不列了,即使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不影响阅读。

  本书的主要叙事者是弗兰妮,暗线是特里萨,弄清楚这两点,阅读相对容易多了。

  《与你同行》读后感(十):生活会痛,但有你同行

  在吵闹和喧嚣中,那场施洗仪式开始,又结束;在那场施洗仪式中,一个吻开始,原本平静的生活结束。不同于书籍封面清新的风格,书中的故事大概算不上沉重,但是在跨越五十年的历程中,那个大家庭有过泪水和争吵,有过分崩离析的过往,有过互不理解的厌恶,有过生死离别的伤痛……他们琐碎而平凡的生活中,疼痛似乎从来不曾缺席。好在,经历过所有的悲伤和痛苦之后,他们还在彼此身边一路同行;好在,走出曾经有过的阴霾之后,眼前能够看到豁然开朗,看到云淡风轻。

  这是一个跨越了五十年的故事,乍一听来,似乎会错以为是什么跨越沧桑的大格局,仔细阅读之后就会发现,所有情节的展开都围绕着这个大家庭展开,每一个人物就像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你我,在细腻、琐碎中将人物特征鲜明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然后我们看着他们在相爱相搏的过程中,一路相伴。

  家庭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一种存在,而生活中可能会时不时的出现一些磕磕绊绊,亲人之间的爱和羁绊却是在各式各样的情感交融中变得愈加浓烈。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爱,这个故事中也有这样的爱,所以可以在合上书本最后一页的时候,即便不是感同身受,身为读者的我们也可以露出释然的微笑。

  生活会痛,但是有爱,有你一路同行,就已经是最好的样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