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终身成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终身成长》读后感10篇

2018-03-19 21: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终身成长》读后感10篇

  《终身成长》是一本由[美] 卡罗尔·德韦克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身成长》读后感(一):书评 | 想要终身成长,必须转变自己思维模式

  文/爱啃骨头的猫咪

固定思维决定你能用多长时间进入一个专业领域;成长思维决定你能在专业领域走多远。——小记

1.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人会有不同反应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遇到同一件事情,人们做出的反应有时候完全不同。

  比如假设你是个年轻人,你经历了非常糟糕的一天:

特别喜欢的一门课程在期中测验只得了C+,你非常失望。等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你感到非常难过,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却没有打通。

  如果你遇到上述情况,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做?

  有一种人,他们会说:我没考好,我觉得我是个笨蛋,所有人都比我优秀,我天生就笨再努力也考不好。我太倒霉了,整个世界好像都跟我过不去。连我最好的朋友都不想理我。

  还有一种人,他们会说:我得加倍努力,现在只是期中考试,我还有半个学期努力提高成绩。下次停车的时候我会更加小心,现在我得先缴清我的罚款。我朋友没有接电话,不知道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我得再打一个电话问候一下。

  看完第一种人的想法,是不是会有一种悲伤逆流成河的感觉席卷过来?他们会把发生的事情当做一个衡量自己能力价值的直接的标尺。

  而第二种人的想法,就会觉得他很乐观积极,并且会做出实际行动改变现状。谁都会遇到很多糟心的事情,而且都不会喜欢这些事情,但是他们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也准备好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奋斗

2.你属于哪种思维模式?

  分析上一个例子,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伟克博士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把这两种人的思维分别称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别,主要在于个人对自身能力的看法评价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他们只会对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馈展现兴趣,并且认为人需要不断去证明,害怕被评价,害怕冒险,遇到挑战就会退缩,并且担心自己出丑,只做能力之内的事情,思想固步自封住了。

  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能力是后天培养的,失败只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对提高他们知识水平信息高度关注,并且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他们会拥抱挑战,从批评学习和进步,他们更关注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做到更好。

3.不同的思维模式是如何行成的?

  人从一出生就是不断学习的。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对一起都充满了好奇开始学习吃饭、走路、说话,问周围人各种各样问题,并且期间会闹出很多错误笑话,我们却依然兴致勃勃。但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不一样了?面对错误和挫折,有的人会勇敢面对,从批评中学习,但有的人只会逃避、不再努力。

  原因在于我们的父母老师在我们小的时候在言谈举止中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如何看待自己?

  人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传递出一个信息,而孩子对这些信息的敏感和关注程度是非惊人的。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或者老师跟孩子这么说:

“你学的真快,你真聪明!”“你太棒了,你根本没有怎么看书就得了优!”

  很多父母和老师认为,说一些鼓励孩子的话会让孩子增强信心,但是孩子可从这些话中听到另一种意思

“如果我学东西不那么快我就是不聪明。”“我最好不要努力学习,不然他们会觉得我其实没有那么聪明。”

  卡罗尔·德伟克博士针对数百名学生进行七项实验发现:对孩子智力水平进行表扬,会损害他们学习的动力表现。这其实就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你的能力永远不会变,而我正在对你的能力进行评定。

  父母认为通过表扬孩子头脑天赋可以给予孩子持久的信心,但事实上却起到了反效果,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立即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会为了掩饰自己糟糕的成绩而选择撒谎、欺骗。最后,虽然告诉孩子很聪明表扬他们的先天潜力,但却让他们感到愚蠢甚至做出蠢事。

  卡罗尔·德伟克博士提出,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避免对孩子的智力和才能做出表扬,而是应该对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成就的这个努力的过程做出表扬。并且在跟他们谈到其成就时,更倾向于表示自己欣赏和赞扬他们所付出的的努力和做出的选择。这就是一种成长型的思维模式:你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我对你的成长很有兴趣。

4.如何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

  作者卡罗尔·德伟克博士在本书《终身成长》的最后探讨了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需要走的旅程

  第一步,接受。拥抱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固定型和成长型的混合物,但是不代表我们需要接受它高频出现事实,以及接受它出现时带来的危害。

  第二步,观察。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在出现什么情况下,会让你运用固定型思维模式去思考

  第三步,命名。给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赋予它人格,提醒自己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第四步,教育。你越了解触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越能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出现时保持警惕。要不断的提醒自己,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教育它,让它不断的帮助你,支持你:接受挑战,不要放弃,并支持帮助他人成长。

  卡罗尔·德伟克博士提出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在亲子教养、体坛、职场、婚恋关系中都有重要作用,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更加专注于促进自己的成长,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完】

  作者:爱啃骨头的猫咪。

  习惯早起,喜欢读书,业余写字,最近又爱上健身。

  不吃鱼只啃排骨喝鸡汤的阿喵。

  《终身成长》读后感(二):为什么那么“丧”,却始终无力改变?

  1

  前几天,发生的一件小事,引发了我和老公之间的“热战”。

  他们公司每年都会报一定住宅面积的采暖费。种种原因,我们今年没有采暖费发票。于是,老公就用同事多余的收据开了发票。问题是,对方在开票时,没有按公司财务制度,注明单价、房屋面积等项目,还得重新换张发票。

  于是,就到老公说的地方去换。到了物业窗口,前面有人排队,我提前用手机算好面积。本来想的是,到开票的时候,就给物业工作人员看一眼。转眼又想,反正手上这张票马上就要换掉,怎么也都不能用,就直接把需要注明的项目直接写在发票上。

  让人傻眼的是,物业的工作人员在电脑上查询后,表示这张票不是她们开出的,不能换,必须是那里出票那里换。

  联系老公,说了情况。他和同事沟通确认,同事才弄明白了他们小区物业的地址。我又赶紧打车过去。过去后,物业财务不在,能否开票,其他人也不知道情况看。我记下电话,准备下午过去之前打电话确认再去。下午两点多打电话过去,财务告知,目前没有发票,也不确定什么时候能有发票。

  我赶紧把这情况告诉了老公。没想到,他说:“报销截止时间就两天了,实在不行就把之前那张票拿去跟财务说说,看看能过关不”。

  这时,我才说出了,发票上被我写上了字。老公一听就急了:“你写字干啥?你不知道发票上不能写字吗……”

  一场“热战”由此爆发。

  我俩谁也不愿退一步,都认为自己很有理。我老公认为,发票上不能写字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再怎么样,机打的发票上都不能写字。而我认为,自己不是不懂发票上不能写字,让我历经波折地换发票,就表示之前那张发票是根本不能用的,即使不在上面写字,也用不了,根本没想到他最后又这么说。

  看到这里,大家会觉得,我们之间只是沟通的问题。的确,对方把该说的话没说清,我也没有向他确认,自己想当然

  除了沟通问题这个硬伤外,更重要的是,我情绪激动的原因究竟来自哪里?

图片来自网络

  2

  随后,正好读了《终身成长》这本书。美国作家卡罗尔.德韦克在书中分析了教育、体育商业人际关系等领域案例对比固定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不同,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成就的差异,面对挑战和失败的表现相去甚远,实际上是源自思维模式不同。甚至是夫妻关系相处模式中,其实都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

  固定思维让人更容易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更愿意让自己处在“能干、优秀、聪明”这样的舒适位置为此,往往回避挑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的人面对挫折和失败也容易一蹶不振,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而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努力,可以发展提高的。与固定型思维的区别在于,成长型思维更注重寻找办法,找策略,而不只是关注评价。面对失败和挫折,也更容易从中学习,不断提升能力。

  为此,我前面的疑问也就理出了头绪。自己情绪激动,原因有下面几个方面:一是,自己把矛盾聚焦在对方抱怨言语中暗含的评价上,觉得自己很傻;二是,已经形成的事实,的确是件蠢事,更加认为自己很傻,犯了低级错误;三是,做错了事,让身为家庭主妇,本身就敏感的自己自尊心感到伤害,进而指责对方,试图维护自尊。而这样的行为,会给我“都是对方的责任”这样的假象,为自己伸张“正义”,也就更理直气壮

  若非上面的一番分析,我可能真没想到,自己如此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且如此敏感。看来,我真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无法面对做错事的事实,更无法面对这个事实背后那个失败的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3

  现在,在90后中,似乎很流行说“丧”这个词。究竟“丧”是什么样的状态?在网上查了查,综合知乎上的答案,“丧”大概就是失去目标和希望,是颓废绝望,是自暴自弃地自我否定,是明白前路曲折,努力奋斗后,仍然无法改变,受困于自己的无能,深感无力的状态。

  除了现实残酷,我们是否想过,这可能是自己身上的固定型思维在作祟呢?

  你可能会说,我是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我努力过。但我们在经历失败后,就认为自己的能力已经到达极限,认为自己就是个失败者;我们在努力之后,还是失败,就认为努力无用,最终放弃努力。如果这样,那可能真的是误会什么是真正的成长型思维了。

  真正的成长型思维的确更强调努力,但努力不代表使用“蛮力”,也不是失败时的一针“安慰剂”。成长型思维中“努力”的含义包括单纯勤奋、努力的意思,也包括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提升能力,达成目标的策略、办法。这中间可能需要听取他人建议,向他们学习技能等。

  不过,我们也不必为自己的固定思维感到恐慌。《终身成长》这本书中说,事实上,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往往同时存在同一个人的大脑中。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每个人出于保护自尊、肯定自我等目的,才会激发固定型思维。

  也就是说,我们没必要在发现有固定型思维倾向时就感到自己真失败。别忘了,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提醒我们,要成长,就要学会培养成长型思维。而培养成长型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坚定变化”这一信念

  4

  《终身成长》这本书正是将“变化”这一信念渗透于各个领域。卡罗尔.德韦克不只是说明了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及其对我们生活、工作,甚至教育子女重的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将此观点置入各种生活场景中,帮助读者,分析,探寻走出困境方法

  比如,在前面我自己经历的事情中,使用成长型思维,其实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我认识到,两个人的争吵,不是因为对方的个性,也不是因为两人不合适,而是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变得更融洽的努力空间。比如,在自己有顾虑和疑问的时候,先向对方确认,不只是自己想当然;在事情发生后,两个人约定尽量减少抱怨的说话内容,把注意力放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来,就不会因为一方的情绪发泄给对方很大压力,激起另一方的自我保护机制

  有人说《终身成长》就是一大锅鸡汤,其实,不然。书中的内容让我明白,学习成长型思维,不只是为了所谓的“成功”。它其实可以帮助人们应对生活的日常琐碎,从而学会持续成长,获得提升自我,冲破“丧”的强大能力和能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可能是我们关中人手中那碗劲道的“油泼面”。

  《终身成长》读后感(三):愿你在跌倒的时候,没有直接挂掉

  前天我给初三的班主任打了一个电话。我们通电话次数不多,但是每谈话都很愉快。这次,我们依旧像老朋友般谈笑风生,然后他例牌问我最近在忙什么。

  我当时站在19楼的阳台,夜风很大,吹得我的脸有点冷。我这次没有像往常一样敷衍他,认真说道:“除了工作,我最近在努力学习我喜欢做但是一直没做的事情。因为不会,所以学习起来很抓狂,但是我好像乐在其中。”

  他听完后,哈哈大笑起来,“对啦,这才是我认识的你啊!你早就应该活出你自己想要的样子了。”

  真的如此吗?真的可以吗?那么多年过去了,我才认真审视自己,认真问自己:究竟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是否还有得救?

  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我没得救了。因为跟别人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基础都赶不上,怎么去跟别人拼优秀?可是卡罗尔·德韦克的一句话却让我如梦初醒,我决定放过自己,去尝试,去尝试着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卡罗尔·德韦克

  这是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的第一章的一句话,读到这句话之前,我每天都在犹豫要不要去做那件我想了很久,但是一直没有行动的事。不去做,是因为我害怕失败,我害怕自己做不到。当我被这句话吸引住,然后快速通读了整书之后,我决定像卡罗尔·德韦克说得那样:回归自己,“让自己更关心自己是否能提高自己”,而不是一直在怀疑自己,连尝试的机会都不给自己。

  这种害怕还得从我初三的时候说起。小时候我读书从来不用功,靠着基础好,随便考考就有八九十分(一百分制)。特别是语文,我除了分数高,作文还经常被其它班语文老师拿去做范文评讲。初一和初二的时候代表学校参加市作文比赛,都是妥妥地拿一等奖。

  初三的时候,班主任刚好是我的语文老师,他也决定派我去参加市的作文竞赛。但是他后来却取消了我的参赛资格,因为我有一天突发奇想,把他在班上要求的话题作文写成了我前一阵子在书上看到的某一篇科幻小小说的格式。大概内容可能只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某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醒过来,然后发现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了。我的屋子外,一片废墟,满目苍夷。我从床上爬起来,站在窗前,想看看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了。结果这时候,门突然吱嘎一声响了……

  我是等市比赛完了才知道我被另外一个同学代去比赛了。我去找班主任理论。他说:你这么善变,万一在比赛场上写出这样的作文,我怎么向学校交代?

  当时的我觉得气炸了,觉得被羞辱了:你都没让我去参加,你怎么知道我会写那样的作文?况且我这次只是写来闹着玩的。我不甘心自己就因为这一篇心血来潮的异想天开就被他剥夺了参赛资格。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我说什么都于事无补。说来奇怪,这次事件之后,每次作文课,我心理都有一条刺,我甚至害怕写作文,我怕我自己写出来的作文不是36分,而是重写。

  我接受不了我写不出好作文的事件再一次发生。但是事与愿违,我越怕就越排斥,越排斥就越写不好,到最后,我真的不会写作文了。我惶恐不安,心理害怕极了,却不知道如何是好。这种情绪后来附带影响了我其它学科,甚至在考试的时候,我的数学每次都不及格。

  结果可想而知,那年中考,我没考上我们市一中,只能去二中。去了二中后的我对自己的能力更加怀疑,对学习更加没信心,全然没兴趣。

  直到在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看到这句话: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会在各种消极的时候埋怨自己:错过了一个学习机会,被贴上标签,因为事情需要努力而感到泄气。原来我的智力没有降低,只是一直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没有自救,同时也没有人来救我。批评我的那位班主任老师,其实他也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用我一次的失误就全盘否定了我,并且作为带着他的固定型思维,他并不懂得指出我的错误后,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我回到正常轨道。他放任当时陷在固定型思维“把发生的事情作为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的我继续惊慌失措,没有意识到自尊心极强的我因为他的一次否定信心全崩溃!以至于不知道怎么面对那样的自己。

  合上书本,我一直在想,假如当年我的老师看过这本书,他懂得其中固定型思维的坏处会给我带来的伤害,我的当年会不会是另一个结局?我现在的生活会不会是另一种状态?

  可是历史都是没有假如的。发生的只能去面对,既然我解开了自己十几年以来的心结,当下要做的就是大步往前走,像卡罗尔·德韦克在书中说的那样,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不给自己贴标签,不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沮丧,也准备好了去承担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从今天开始,我所要关心的就是,我是否为了我喜欢的事情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并且一生为此奋斗。

  《终身成长》读后感(四):年薪七位数的人和月薪两万的人有什么区别

  年底了,同行们都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吃饭、聊近况。大部分人都有了新变化,有的人去了顶级公司,有的人自己创业了,有的人年收入上了七位数,但也有不少人没什么起色,言谈之间满是抱怨。

  我比较喜欢和有进步的人聊天,这倒不是势利眼,而是和他们聊天非常愉快。他们多半会热情地介绍自己的“发迹”经验,大家互相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共享,一起展望美好的下一年。和喜欢抱怨的人聊天则相反,就像吃到一只烂橘子,又酸又涩。哪怕席间有人介绍了什么新的门路,也被他打断,甚至怀疑其他赚了钱的人,根本没有说的那么多。理由是他没有赚到钱,别人也一定赚不到。这种人往往是白忙了一年,但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么抱怨政策,要么抱怨下属,连家务事也一并捎带进去,又可怜又可笑,成为饭局一景。

  套用最近读过的《终身成长》中的理论,就是第一种人拥有成长型思维,第二种人则是固定型思维。客观地分析,其实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入行时都是一穷二白。甚至那些混得不好的人,还比别人多一两样优势。比如学历、户口、就业起点等。但这些优势可以让他们取得暂时的成功,却无法帮助他们长久地维持成功。将自己的成就维持在巅峰状态,需要一种健康、积极、不断进取的成长型思维方式。这恰恰是很多人缺乏的。

  《终身成长》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说:“关于能力和成就,我们有很多错误的想法,特别是我们总认为,是那些孤独、聪明的人突然间发明了了不起的东西。”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思维误区,就是很多人都认为成功是不需要努力的,如果你要是特别努力的话,就显得不那么聪明。

  如果深入了解一下那些成功人士的成长轨迹,就会发现真相很打脸。大家都知道达尔文写出了《物种起源》,莫扎特创作了无数经典乐章。但很少有人了解到,达尔文是有团队的,经过多年的团队协作,上千次讨论,废弃了无数篇草稿,才最终完成颠覆学界的著作。而莫扎特也经历了超过10年的奋斗期。在这期间,他的很多作品并不是原创的,也没有那么出色,甚至不乏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拆拆拼拼的情况。

  没有人是单纯靠天赋上位的。成功者们在私下里都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而且他们都相信人的潜能——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在他们眼中,团队不是突出自己的工具,而促进成长的发动机。他们很擅长用一种成长型思维去维护自己的团队。

  那位年收入七位数的同行,工作方法并没有特殊之处,就是勤勤恳恳地沿着一条路子走,把产品线做到极致。也曾遇到过揭不开锅的局面,但他没有放弃亲自挑选的每一个人,相信他们的每一次尝试。在接近绝路的时候,一个下属出了一个畅销品,整个团队就活了。而那位没什么起色的老兄,其实业务能力不错,月薪接近两万。但他总认为一切都是他应得的,自己的地位是不容挑战的,拒绝尝试和改变。当团队里出现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时,甚至只是言语上挑战了他的权威,就会被他无情地开除。开除了一个又一个。最后,在他以为可以成果独享的时候,发现跟其他同行相比,他根本没什么成果可言。责任却被推到了那些离开的人身上。

  大家也别迷信什么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在真金白银面前,任何人都有被软化和被改造的可能。也不是说要成功就必须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而另外一种就意味着失败和一无所成。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愿意。别给自己贴标签,好好读读《终身成长》里的最后一章,也许下一年谈笑风生、传授成功经验的人就是你了。

  《终身成长》读后感(五):思维模式决定着你的成败,你想要哪种思维模式?

终身成长7.9[美] 卡罗尔·德韦克 / 2017 /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几年前看过一个视频短片(后来才知道是美国电影《面对巨人》里的一个片段)。橄榄球队一个平常的训练日。

  训练间隙,球员问今年西景队(竞争对手)有多强?

  队长布洛克说:比我们强多了。

  教练问布洛克:布洛克,你已经认定星期五晚上我们会输?

  布洛克说,我知道可以打败他们就不会。

  教练停顿几秒,然后把布洛克和另一个球员叫起来,开始“死亡爬行”训练。

  教练给布洛克蒙上眼睛,让他背上队友,爬行50码(约45米多)。

  但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教练喊了13次“对了”、15次“加油”、23次“不要停”、48次“继续”之后,布洛克最终背负着160磅(72公斤)的队友爬行的距离是110码(100米)!

  这个故事里,所有人都知道对手西景队非常强大,能不能在星期五晚上打败西景队呢?队员们显然不太有信心,但教练却并没有肯定自己球队的实力到底是强还是弱,而是用行动让大家见证了人的潜能是多么的强大!

  人们常常说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在这个故事里,显然教练和布洛克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将人类的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培养的。在上面的故事里,布洛克显然是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他认定西景队实力很强,自已的球队很大概率会输掉星期五晚上的比赛,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练呢,他相信努力,所以他告诉球员,“加油”、“不要停”、“继续”挖掘潜能,努力去做,结果可能令人意想不到。

  在2017年9月获得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单项奖“一丹奖”的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终身成长》一书中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相信天赋,认为能力是一成不变的,他们认为智商决定一切,他们一直在试图向人们证明他们的天赋与聪明;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他们相信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就可以发展并获得才能。

  正如作者所说,事实上,就像达尔文和托尔斯泰这样的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的大咖们,有许多在小时候在别人眼里都只是普通的孩子。所以大家不要认为天赋与智商决定一个人的成就,而真正影响成败的是思维模式。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解析,为我们分析了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并以体育冠军、商业领导者的大量成长事迹为例分析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在事业上遇到的各种状况的时候不同的认识和不同处理方式,以及最终得到的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对事情的处理方式的迥异也会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父母、老师、教练对于孩子的成长的影响。

  这里我想利用书中的理论结合一些事例给大家分析下,如何判断自己是哪种思维模式者。

  对于困难或者挫败或者遭遇意外,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就会说,我没办法,我解决不了。我失败了,真是太倒霉了。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呢,他们会想,嗯,没关系,我可以重新尝试下,我还不够努力,肯定还有机会,我应该努力学习下。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开车出差,路上出了意外,跟别人的车撞了。这个时候,你是什么反应?有的人就会特别懊恼:“怎么会这么倒霉啊,偏偏就我遇上车祸了,约好的会议也赶不上了,唉!”现在车祸这种事故真是太平常了,每天都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发生着。台湾著名的主持人曹启泰曾经说过自己的一次车祸。那一年,他的经营公司失败,破产。然后某天开车外出,在高速公路上出事了,车撞坏了,但是他这样安慰自己:真是太幸运了,我人还好好的,没事,这并不算糟。

  父母教育子女或者老师教导学生的时候,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肯定是很多身为父母的读者最为关心的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身边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每一次的考试成绩?成绩好的时候,家长可能会用“你真聪明!”、“你很棒!”、“下次一定可以考第一!”这样的话来鼓励孩子,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家长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但卡罗尔·德韦克博士说,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家长会告诉孩子,“你很努力”、“你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希望你继续努力”……

  比如小林在学校就遇到过跟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小时候遭遇到的一样的情形,与卡罗尔·德韦克博士遇到认为女生学不好数学的老师不同的是,小林遇到的是物理老师。小林的物理老师不止一次在班上公开认为,女生都学不好物理。这导致原本很喜欢物理的小林渐渐的对物理失去了兴趣。

  事实上作者也指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同时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物。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思维模式里固定型点了上风,而压制了成长型思维模式。

  那么知道了自己是属于哪种思维模式之后,是不是我们可以学习改变自己,让自己由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正确的做法是努力学习让我们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始终领先。让我们始终以成长型思维模式来面对生活。实际上,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以找到正确的运用自己能力的途径。 

  在《终身成长》一书最后,作者详细介绍了关于思维模式的练习以及体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解决办法。那究竟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呢?作者给出了如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接受

  正视自己,每个人内心里都有固定型思维模式,所以事实上每个人两种思维模式兼而有之。因此接受自己用固定型思维模式思考的时候,正视固定型思维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第二步:观察

  留心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发挥作用来影响你处事或决定一件事,找到触发这种思维模式的原因。

  第三步:命名

  作者说,找到你的固定思维模式人格,并试着他取个名字,比如小强。然后你可以更清醒的了解小强对于当下的事情的看法,处理方式是否合适。这个其实就是让自己换一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想想我们有句成语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步:教育

  通过前面的步骤,我们可以了解触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诱因了,也能清楚的看到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好了,那这时候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小强应该怎么办呢?具体应该做些什么呢?作者说,现在是教育他的时候了。告诉小强,我需要试一试,我需要更有耐心,努力一下,给我一些时间,我需要学习。

  对,以上就是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所需要走过的旅程。

  那么,读者们,开启我们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第一步,就是翻开这本《终身成长》跟随卡罗尔·德韦克博士从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吧。

  《终身成长》读后感(六):固化的不是阶级,而是你的思维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不知道流传了多少百年的俗语,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被包装成了“寒门再难出贵子”、“阶级固化论”之类的话题,端上人们的言论餐桌;

  在这个人类历史已经走过了奴隶制、封建制的现代社会里,四处流传着“社会即将分层,上升渠道逐渐关闭”的论调,人心惶惶之中,似乎什么问题都能拉出原生家庭来背锅,从行为人品到个人事业发展及至婚姻家庭,一切问题都可以从原生家庭身上找到根源。

  一个人的出身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的社会制度有把人分成“自由人”、“奴隶”或者实行“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达利特”类似严格的种姓制度吗?

  阶级划分,是从人心开始的;阶级的固化,也是从人的思维开始的;能够打破所谓阶级壁垒的人,首先有一个成长型的思维模式,那些阶级固化的设定,则是留给固定型思维的脑子的。

  2015年上映的《麦克法兰》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电影,麦克法兰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中央谷地克恩县(Kern County,加州面积第三大县份)的北部,在这里的高中培育过两位奥运会奖牌得主和世界纪录保持者。影片中的体育教练怀特因为工作变故举家来到一个穷困无比,尘土飞扬,居民多为南美裔的农业小镇,担任镇上高中的体育教练。身为一个白人,他起初不被接纳,但他发现了学生们在跑步上的天赋和潜力,说服校长成立了“只有富人才玩的”越野赛跑队,参加比赛。他为了说服家长同意学生训练越野跑跟着他们一起早出晚归收割青菜,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和学生、家长成为亲密无间的一家人。

  最后怀特带领的这支由穷人子弟组成的越野队伍,在全州高中的越野锦标赛上夺得冠军,越野队的队员们也因此纷纷进入了不同的大学,成年以后也不再重复父母的命运,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群十七八岁的孩子生活的地方就在太平洋附近,但他们却从未见过大海,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剧情,怀特不仅是带他们第一次去看海,而是把他们带入了更广阔的天地,去破除固化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变成了一个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最终突破了自身的“阶级限制”,这种影响不仅伴随着他们终生,还给整个贫穷的小镇带来了希望。

  看完卡罗尔·韦德克的《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一书,对比会发现很多时候人都是还没有开始尝试某事就先自我设限,在许多津津乐道“阶级固化论”的人中,恐怕绝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都还没有触碰到所谓的“阶级天花板”,却先自己设定了一堵会阻碍自己成长进步的“墙”吧。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往往是成长型和固化性的混合体,是什么时候让其中一种长期占据头脑,并且指导我们的行动的呢?来看一下《终身成长》一书中两种思维模式的对比:

  【书中插图】

  在我们进入大学之前,在中小学无可厚非地经历了漫长的应试教育,十几年来层层选拔的考试,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唯有在考试中胜出你才能够在未来社会赢得一席之地,最后进入怎样的大学将成为一个人能力或者潜能的参照物,于是一条长长的鄙视链产生了——对于人生刚刚走完20年不到的年轻人们来说无疑算得上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就像被盖棺定论了一样,而那些没有走进大学的年轻人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放弃了人生的希望,自己打上或者被人打上“loser”的戳子。

  而在《终身成长》一书中,“关于个人能力和成就之间的真相”一章则从天赋、才能、后天形成的思维模式等方面揭开了家庭以及学校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固定型思维的人无论肯定或者否定都会给TA带来困扰,肯定的标签就害怕达不到,否定的标签就觉得自己确实达不到,永远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无法去将注意力专注于自己内心想达到的目标;而当一个人用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和指导自己的行动,那么世界对于TA来说就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未知和挑战反而会激发起TA的动力,长久的耐力支持TA去达成目标。

  在这个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知识的获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轻松,技能的学习甚至还可以在线进行,当你担心阶级壁垒的时候,就应该先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触碰到你所在阶层的“天花板”,如果没有,那你是不是在自我设限?一个固化思维模式的人,是“25岁就死了,但是75岁才埋葬”的典型,如果出身底层的你才奋斗到20来岁就停止了自我成长,那么余生的未来五十年岁月是要用来验证阶级固化论吗?更可怕的是,固化的思维模式也有很大的可能会被遗传给下一代,那么你的子子孙孙,无法突破阶级壁垒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个人公众号:youngway】

  《终身成长》读后感(七):35年,血的教训,我来告诉你一个真相

  “我只不过是可怜的胆小鬼罢了。”徐姐说到 由于工作原因认识了徐姐,35岁,女儿八岁半了。 徐姐小时候就是父母眼中那个人人称羡的“别人家的孩子”。3岁能数150数,4岁能识100个字,8岁会下围棋,9岁能看四大名著,考试常常拿满分,连吃饭,学走路都比别的小朋友早! 每个长辈都夸她聪明,所以她在很小时就认为自己智商高,别的小朋友挑食她不挑,别的小朋友玩泥巴她不玩,别的小朋友冬天不肯起床她不会……因为她聪明啊,聪明怎么可以不懂事让大人操心呢? 上小学了,老师有时会出一些难题,她总是第一个答出来的,老师夸她真聪明,更让她觉得自己智商比别人高。 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徐姐从此在让自己看起来聪明的路上无所不用其极。 她说自己从来不预习和复习功课,从来不会为了考试挑灯夜战,从来不会一遍又一遍的做错题,因为她聪明啊,聪明人当然应该看起来很轻松。她觉得自己没有运动天赋,不能让他人看出来,为了逃避体育课,故意变得很胖,找各种借口不参加。结果可想而知,成绩一落千丈,大学遥不可及。 走进社会参加工作,就算自己对现状不满意,也竭力控制自己不对利益,晋升表现出有兴趣。结了婚有了孩子,所有的难题更是有了托辞,孩子第一。 徐姐说:“你发现了吗?我宁愿别人觉得的我懒,不努力,不上进,没兴趣……就是不能让别人觉得我不够聪明。”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徐姐的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她不能处理好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家庭纷争不断,也无法解决工作和生活的冲突。眼看着自己多年来苦苦维系的形象全部崩塌,惶惶不可终日,一度怀疑自己得了病,游走于各大医院。女儿学习也不好,变得越来越胆小,不自信。于是她不停的拷问自己,哪里出了问题?哪里出了问题? 她求助于他人,求助于专家,求助于书籍,终于知道了问题所在,原来自己一直活在固定型思维模式里,成长型思维模式从未出现在她的世界里。 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终身成长》正是她几十年研究成果的总结,2017年9月,作者对“成长型思维”的突破性研究,荣获了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

  在《终身成长》里,你将看到: 01 WHY?——为什么要培养成长型思维? 02 WHAT?——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影响及常见误区; 03 HOW?——如何培养成长性思维模式? 通过了解和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WHY? 你觉得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可以培养的?由此可以延伸出2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类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另一类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又为什么要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呢? 让我们来看看2种思维模式的对比,你马上一目了然。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如果做某事需要努力,你肯定不擅长,真正的天才,都易如反掌。失败是因为你的能力有限。 成长型思维模式则认为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即使自己不擅长某件事,还是可以全心地投入并坚持下去。失败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 徐姐就是陷在固定型的思维模式里,把发生的每件事当做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一个标尺。认为风险和努力会暴露自己的不足,证明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某项任务。 努力和失败一样,意味着她不够聪明,没有天赋。况且如果没有努力,还可以说“我要是……”,而一旦努力过了,就不能再找这个借口了。努力过后还是失败的事实太恐怖了。所以为了短时间内看起来聪明,宁愿牺牲自己的前程。 WHAT? 成长型思维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成长,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教育方面——传播和培养正确的思维模式,成为好老师/好父母。 很多父母喜欢夸孩子“好棒““聪明”“有天赋”,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针对数百名学生进行试验,却得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对孩子的智力水平进行表扬,会损害他们学习的动力和表现。 因为你这么表扬就等于在跟孩子说:“你英语这么好,是因为你聪明。”“你手工课好,是因为你有的天赋。”无形中灌输了固定型思维模式。 孩子会自动解析这些信息,大人表扬他,是因为他聪明、有天赋。所以要继续受到表扬和认可,必须表现出聪明。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而不是放在后天努力上面。遇到困难时,他会有意识躲避,万一失败了,别人不是觉得他不聪明了吗? 一个成长型思维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 01 表扬努力,而不是聪明; 02 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 03 表扬成长,而不是表现。 比如孩子考试的好,你可以说:“你的成绩表明你真的为你的考试付出了很多努力。你反复阅读了材料,画出了重点,对自己进行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 一个优秀的教师是相信人的能力和智力是可以发展的。 这些老师不会根据学生们一开始的表现,给他们贴标签,判断谁聪明、谁笨,然后放弃那些“笨”的孩子。 他们会创建一个充满信任、摒弃评判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就是“我会来教你”,而不是“让我来评判你的能力”。教会他们热爱学习,教会他们最终学会自学和思考,并努力学习基础知识。 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会降低标准让学生来体验暂时的成功,这样只能培养出教育水平低的学生,他们只能做简单的事情,还容易自视甚高。 为什么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如此无私,愿意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奉献这么多? 因为他们是圣人吗? 事实上他们并非毫无私心,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学校是给孩子们学习的地方,也是老师学习的地方。他们热爱学习,而教学是学习的绝佳途径。他们可以通过教学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学习自己的教学内容,理解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商业方面——成长型思维注重培养成长型企业和团队协作的文化氛围。 人际关系方面,成长型思维不会认定对方已经定型,难以改变,也不会希望对方彻头彻尾的改变,而是遇到问题时,双方都需要努力,摆脱责备去理解问题,采取对事实有帮助的行动,鼓励对方达成自己的目标,促进彼此成长,并互相肯定。 看到这里很多人以为掌握了成长型思维模式,事实上你会陷入4种常见的误区: 01 把喜欢的优点称作“成长型思维模式”。 一个思想开放、灵活性高的人,会说自己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但是拥有灵活性和开放的思维,与专注于个人能力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02认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只关乎努力,特别去夸奖别人的努力。 在这里,努力的过程并不只包含努力本身,也注重结果。在采取的策略不奏效时应该学会转变思维,尝试新的策略,听取意见。 03称赞根本不存在的努力。 不能把称赞努力当做一种安慰奖,弄清楚为什么这种努力无效,寻找别的资源和策略来改善这种情况。 04把成长型思维模式等同于可以做任何事。 成长型思维并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可以做任何事”,而是帮助你获取技能和资源,通过努力达到目标。 HOW? 想要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需要四步。 接受——观察——命名——教育

  O1接受 有一个客观存在: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你首先要接受这个事实,但并不意味着要去接受它的高频率出现,以及接受它带来的危害。 NO2 观察 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是失败?批评?任务的截止日期?自我怀疑?还是他人的反对?不要着急评价它。 NO3 命名 给固定型思维模式起个名字,他是如何让我们思考、感受和采取行动的?这又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NO4 教育 邀请他和你一起走过这段旅程,不要镇压或禁止他,就让他做他想做的,让他跳舞、唱歌,然后当他稍微安静下来的时,教育他,让它接受挑战,不要放弃,耐心一点,在受挫后卷土重来,并帮助和支持他人成长。 再回到徐姐身上,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为了不让女儿成为像自己一样内心懦弱的人,徐姐每日自省,开始晨跑,读书,努力控制情绪,努力改善家人关系,真心的陪伴和支持他们,在单位积极工作,打造自己的专业技能。历时一年,大家都说她像变了一个人,徐姐表示开始改变并不容易,但你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并持续下去! 小结 也许固定型思维模式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脑海中,想要迅速看透问题的本质,就要把问题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像,具体做的每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如何实现;第三个就是WHY层面,也就是为什么做这件事。

  借助这三问,时刻观察自己的行为,重新定义自己的思维模式,持续的行动,深信你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我们才能增加对未来的掌控和把握。要知道顶峰是固定思维模式者渴望抵达的地方,却是很多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工作激情的副产品。

  《终身成长》读后感(八):同样是努力,为什么别人一天一个样,你却始终踏步不前?

  文 / 静待花开

1

  每次给儿子放动画片,我们两个都会很纠结。

  为什么呢?

  按照常人的思路,我会先放第一集,然后第二集、第三集……按照顺序一集集地看。但是儿子总想看完这集,还看这集,重复看上好几遍,直到结束看电视时间,只看了一集动画片。为了这事,我两没少沟通,结果却总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真心想不明白了,一共就十几分钟的动画片,怎么就看不烦呢?

2

  开头这段貌似跟标题中的“努力”没啥关系。别急,我们再来看一个场景。

  领导最近对部门内部流程不太满意,感觉又乱又慢,想找个人来给捋捋。按说这是个体现个人价值的好机会,但梳理流程这事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无论你动哪个环节,都会得罪在岗的同事。最重要的是,这事之前没人干过,具体从哪里开始,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成本很难预估。

  如果是你,会勇敢站出来接下这个活吗?

  如果你选择“不会”,不妨回头想想那个重复看动画片的孩子……

3

  今天这本书叫《终身成长》,咋听起来挺鸡汤。但书封上的“坐镇美国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10年”,以及比尔·盖茨等诸多大咖的推荐,让我对它肃然起敬:难道这本书真的能教会我们怎样“终身成长”吗?

4

  要实现“终身成长”,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终身成长”。

  作者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中的两种人:

  第一种就像不断重复看同一个动画片的孩子,重复做同样工作的职员一样。他们印象中的成长,就是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证明:我能!书中将这种思维方式定义为“僵固型”。

  而另外一种人则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即使遭受了失败,即使前进路上荆棘丛生,也不会停止。也就是书中讲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他们认为: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培养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那么,“终身成长”指的就是第二种人。

5

  没有人愿意相信自己是僵固的。每天早起打卡,写晨间日记,看多少页的书,码多少的字……等等,各种姿势地努力向上,怎么会是“僵固型”模式呢?尤其在这两年知识创业火热起来的背景下,一批批有志青年纷纷投身其中,成人学习逐渐进入了主流经济。但最终做成产品,一天收入上百万的人就那么几个。铁一般的事实,让我们不禁怀疑:难道是“上帝的眷顾”?

  说到这,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成功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多少小伙伴在爱迪生爷爷的激励下,日复一日地不停重复着已有技能,向世界展示着说:你看,我是有能力的!

  然而,在“成长型”人的眼里,这句话的解读却完全不一样。

  99%的汗水不仅是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还要一个更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有进步,有突破,要敢于吃螃蟹。在他们眼里每一个成功都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能力的单纯证明。因此,他们不怕失败。谁能一路高歌地成长到终点?恐怕神仙也难做到。

  在“僵固型”人看来,代表对能力否定的失败,反而是“成长型”人眼里的进步。他们会复盘原因,吸取教训,重头再来。而不会因为“怕失败”,拒绝再次尝试。就像上文说到的爱迪生,为了发明灯丝,他做了五万次的试验,光笔记就写了150多本。每一次都认真总结失败经验,然后制定出下一步的试验计划,才最终获得了成功。

  如果你对自己属于哪一类型还不能肯定的话,不妨扫面下面的二维码,通过测试来验证一下自己真实的思维模式吧。

扫描二维码,做个小测试

  结果如何?

  其实不管怎样,拥有“成长型”模式,都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的方向。

  那么,问题来了,具体要怎样改善呢?

6

  书中说,要从“僵固型”变成“成长型”,至少要经过4个步骤:

接受:改变之前,先理性认清自己:我的僵固型人格体现在哪里?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并不能改变什么。 观察:找到藏在大脑中,阻止你通过学习变得更好的那个小人(声音)。 命名:给小人起个名字。像对待一个朋友似的,逐渐将他与自己分离。 教育:现在,你需要做的是,教育已经和自己分开的这个小人,帮助他变成“成长型”人格。

  只要我们能反复实践这四个步骤,相信原本存在的僵固型特质会不断减少,甚至彻底消失。除此之外,书中还给我们提供了几个小贴士。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成长型”思维,从而实现真正的终身成长。

  在写晨间日记时,不妨多问自己一个问题:

对我来说,今天有哪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对我周围的人呢?

  然后,做出一天的行动计划。不妨再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将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开始实行这个计划?

  去寻找一切方法,将计划付诸实践并有所收获。

  如果遇到了困难阻碍,还有一个问题等待你的思考:

我将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开始实行新的计划?

  从而迅速走出挫败感,重新整装出发!

  而获得成功之后,我们还要问问自己:

要保持不断成长,我还要做些什么?

  ……

  看到这里,我想对于题目中的问题,我们应该都有了合理答案。每天勤勤恳恳努力的人那么多,可真正做出成绩的人却寥寥可数。其中的决定因素并不在于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思维模式的层面上,是否做到了“成长型”人格。否则,无论已经拥有多高的本领,终将与成功无缘。

信念指导行为,行为衍生结果。成长路上,你我皆为战士!

  —END—

  《终身成长》读后感(九):相同的起点,人与人为何差距越来越大?

  宋朝有两位著名神童方仲永和司马光,他们的人生截然不同。

  方仲永五岁时能做到“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附近的人都认为他是神童,方仲永父子到处表演“指物作诗”,宣扬神童之名,同时赚取一些钱财,方仲永成年后泯然众人。如果不是王安石写了一篇《伤仲永》大概没人记得他。

  司马光七岁时能背诵《左氏春秋》,用石头砸碎大缸救下落水同伴这件事更是轰动一时,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后来司马光参加科举一直在朝廷为官,晚年时写成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含义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为现在和未来提供参考和借鉴。司马光因此书光耀千古。

  一位想着证明自己神童的能力,立刻就赢得名声赚取钱财;一位踏实学习研究,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认为未来能做得更好。这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

  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总合就是思维模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

  《终身成长》是一本关于思维模式的书。书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是全球公认的心理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她提出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影响了全球教育,并因此获得了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

  《终身成长》霸占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10年,销量以百万计,曾被比尔•盖茨撰文推荐。什么是固定思维模式,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思维模式与天赋类成就、商业类成就、人际关系、学习能力有什么关系?怎样改变思维模式?这些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拥有固定型的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惧怕失败,恐惧别人的批评,只愿意承担自己确定性的工作,而不愿意尝试任何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一个固定岗位上干很多年可能也得不到晋升机会。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人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提升。他们不断磨炼自己的职业技能,学习其它领域的知识技能,更容易成长为专业领域的专家或成为跨领域的斜杠青年。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更愿意的做确定的重复的事情,面对新事物往往缺乏兴趣。他们喜欢看重复的老电影,喜欢玩固定的一两款游戏,他们固守怀旧的情怀,却错过了无数新风景。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更愿意拓展自己的领域边界,他们拥有旺盛的好奇心,总能发现生活里的新奇东西,获得多种多样的乐趣,也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希望自己的伴侣能不断奉承自己,视自己为偶像。一旦伴侣反驳他的观点,就会陷入争吵,如果他的伴侣收入或社会地位超过他,双方关系就会恶化甚至离婚。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希望对方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不断鼓励、建议、促进自己改变和进步。与这种人成为伴侣,会获得更多的包容,很少会争执。他们会着眼未来,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即使遭遇意外,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也容易经受住考验而不是一蹶不振。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常感觉沮丧,他们太关注当下的自己。脑子里总会蹦出“生活太糟糕了,我太不幸了”“那个人不喜欢我”“生活是不公平的,我的努力都白费了”。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加积极,他们的目光着眼于将来。他们会想“下次小心些,这样糟糕的意外就可以避免”“我可以让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总结失败的经验,下次我可以努力做的更好”。

  你是否好奇自己拥有怎样的思维模式?那么做一个简单的测验吧。下面四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更符合那一条?

  1.你是某一种类型的人,基本没有什么可以改变这一点。

  2.无论你是哪一种人,你总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既定类型。

  3.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做事,但决定你身份的最重要的特质并不会真正改变。

  4.你总是可以改变决定你身份的基本特质。

  这里面,1 和 3 是固定型思维模式,2 和 4 反映出成长型思维模式。你是哪一种呢?

  实际上大多数人同时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在不同的场合和面对不同选择时,其中的一种思维模式会发挥作用。

  当固定型思维占主导时,即使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也很可能一败涂地。比如艾柯卡作为克莱斯勒的CEO,为了证明自己的伟大和挽回自己的面子,他更重视个人的公众形象,更在乎股价和华尔街的评价,而不愿意投资设计新车和提高产能,把克莱斯公司勒搞到濒临破产,他自己也被赶出公司。

  当成长型思维占主导时,即使濒临绝境的普通人,也很可能创造奇迹。演员克里斯托弗•里夫因为一场事故摔断了脖子,医生断言因为脊椎和大脑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只能以完全瘫痪的状态度过余生。里夫却从未放弃复健训练,五年后里夫能活动了,一开始只是一只手,后来是胳膊,最后整个身体都得到回复。里夫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还改变了科学对神经系统的整个认知以及对于其恢复潜力的看法。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想做什么都能成功吗?难道人人都可以成为爱因斯坦、乔布斯?人人都可以在绝境中完美翻盘?当然不是。

  成长型思维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但是人可以持续成长,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人与人究竟为什么会有不同?基因的差异、原生家庭的差异、思维模式的差异等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成就。我们的思维模式决定了,那些影响因素最终能发挥多大影响。幸运的是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一起学习的同学,为什么毕业两三年后境遇完全不同,有的人身居高位收入不菲,有的人在基层职位上碌碌无为?因为思维模式不同的两人,在在面对相同的机会时,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差距就在每一次思考每一次选择后越来越大。

  《终身成长》读后感(十):如何把重复的人生过出意义?| 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思维模式

  美国老电影《土拨鼠之日》中,天气预报员菲尔发现自己被困在了2月2日这一天,不断地循环。每天早上醒来,一切都会重复来过。听到同样的广播,遇到同样的人和事,还有同样的工作安排,无论菲尔怎么改变,都无法跳出这个怪圈。

  现实中虽然不会有如此荒诞的事,但是很多人却同样过着重复的生活,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和思维,每天重复做着同样的事。这些人内心往往是一个矛盾体,一面厌倦着这种重复,渴望改变和成长,另一面却又对改变充满抗拒,只要遇到挑战,便立即逃回自己的舒适区。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可能我们自己身上就有一些这样的影子,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次和大家分享的“成长型思维”,也许有助于解开这样的矛盾体,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经典作品《终身成长》,这本书占据美国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十年,再版多次,之前的版本曾用名《看见成长的自己》。虽然书名比较像成功学鸡汤,但内容是实实在在的训练思维模式的方法论和实例。比尔·盖茨推荐这本书时就写道:我爱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还阐明了方法。

  接下来我结合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分享一下“成长型思维”具体是怎样帮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以及如何培养这种思维模式。你将会看到: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什么?有什么用?如何获得成长型思维?保持成长型思维的行动清单

一、成长型思维是什么?有什么用

  1、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概念

  根据对能力发展的认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和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聪明才智等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更好。

  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成功来源于事情的结果,能够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而成长型思维模式中,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一次考试失利、输掉一场比赛、被拒绝等等,都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不具有这方面天赋。而且,他们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并纠正自己,相反,他们可能只是去尝试去修复自尊,不愿意面对挑战。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自身没有成长或者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才意味着失败。遇到挫折和挑战,会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改善和进步。

图片出自: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

  2、成长型思维的作用

  《终身成长》这本书中列举了大量职场、人际关系、教育等方面的实例,来说明成长型思维在各个领域是如何起作用的。

图片出自 微信公众号:第二人生SecondLife

  在职场中,具有成长型思维的领导更善于倾听他人的批判性建议,更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企业和团队更具有包容性,能够更加开放自由的交流。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员工,在具有挑战性的合作谈判等任务中更有竞争力。

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杰克·韦尔奇(曾任通用电气CEO)

  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具同理心,会主动经营关系,相信爱情、友谊等一切关系都是可以培养和成长的。在社交中也更多的关注他人,而非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也更容易突破害羞等性格方面导致的社交障碍,积极地与他人互动。

出现矛盾时,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善于磨合和修复

  在教育中,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更能从做事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他们更乐于寻求帮助,不易放弃,复原力更强。父母、老师、教练应作为成长型思维的传播者,言传身教,和孩子、学生一起成长。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更善于称赞孩子的努力,教孩子拥抱挫折和挑战。具有成长型思维的老师,更乐于引导而不是评判学生。具有成长型思维的教练,会尊重每位球员,充分调动球员的积极性。

  此外,在体育竞技、艺术等其他领域,成长型思维模式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获得成长型思维?

  1、前提:了解大脑的可塑性

  我们的大脑和肌肉一样,可塑性是很强的。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负责传递信号的“突触”会根据环境的刺激和学习经验不断改变。每次获得新信息时,就会产生新的突触,而复习已有知识时,突触的连接会更加巩固。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可塑性可以持续终生,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模式、才智等,永远可以通过训练塑造和培养。

大脑神经元示意图

  此外,在我们意识到犯错或遇到挑战时,大脑会异常活跃。也就是说,犯错促进大脑的发展,是塑造更好自己的过程。我们应该改变对错误的态度,从害怕犯错到勇于试错。

  2、获得成长型思维的四个步骤

  《终身成长》这本书中,提供了获得成长型思维的四步法:

  ▌第一步:接受

  首先要接受并拥抱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大部分人并不是只拥有一种思维模式,而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在某些情况下处于固定型思维模式,另一些情况下处于成长型思维模式,这是很正常的。但接受它的存在,并不代表接受让它频繁出现和它带来的危害。

  ▌第二步:观察

  通过观察,明确是什么激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观察它通常在什么时候出现?也许是在面对一个巨大挑战的时候,它开始出现并劝你退缩。也许是在遭遇失败时,它突然出现并泼你冷水。

  观察自己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下,是怎么对待他人的?是否经常会评判别人的才能?是否经常会给孩子压力?

  还有想一想,最近一次激发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的是什么事?当时它说了什么,自己有什么感觉?先观察一下,不要急于评价。

  ▌第三步:命名

  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然后描述一下它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出现,是什么性格,以及如何影响我们。

  比如书中提到一位财务经理,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名为“杜安”,他说:“当我们遇到困境的时候,我的杜安就会出现。他让我变得对每个人都非常挑剔,我变得蛮横、苛刻,而不是去支持我的员工。”

  他的团队成员,在相互了解对方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后,彼此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团队的士气也大幅上升。

  如果你并不想把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介绍给他人,也可以只在心中默默记住。

  ▌第四步:教育

  给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命名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教育他。

  具体做法是,在遇到可能激发自己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出现的事情时,首先要保持警惕。在他出现并阻止我们时,尝试让自己说服他,告诉他为什么不这样做的原因,并邀请他和你一起面对挑战:“我知道这可能会失败,但是我愿意试一试。你能不能对我有耐心一些?”

三、保持成长型思维的行动清单

  思维模式的转变并不能瞬间实现,需要一个训练和适应的过程,上述的四个步骤需要反复练习。而且转变之后,也并不代表事情结束了,还要长期保持这种思维。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一份行动清单。

  平时的语言习惯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模式。这个清单取自培养成长型思维里最经典的几个场景,要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换个说法,换种思维(Change your word,change your mindset )。

  01

  当我们犯错的时候

  换个说法:

I made a mistake. 我犯错误了。 换成说 ▼ Mistakes help me improve. 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搞砸了,我是个失败者。 变成 ▼ 这次错了,以后就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又get一招,yeah!

  02

  当遇到挑战的时候

  换个说法:

I'm not good at this. 我不擅长这个。 换成说 ▼ I'm on the right track. 我正在提高。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做不好这些。 变成▼ 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没关系,不断挑战和学习后会越来越擅长。

  03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

  换个说法:

This is too hard. 这太难了。 换成说 ▼ This may take some time and effort. 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搞定。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这太复杂了,我不可能完成。 变成 ▼ 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04

  感到困惑的时候

  换个说法:

I don’t understand. 我不明白。 换成说 ▼ What am I missing? 我忽略了什么吗?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这对我来说太难理解了。 变成 ▼ 只要把漏掉的信息找出来,肯定能搞明白。

  05

  当我们想放弃的时候

  换个说法:

I give up. 我放弃了。 换成说 ▼ I'll us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I've learned. 我得试试学过的其他方法。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的能力达不到,只有放弃了。 变成 ▼ 问题没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换个方法就好了。

  06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时候

  换个说法:

I can't read. 我阅读不太好。 换成说 ▼ I'm going to train my brain in reading. 我要训练我的阅读能力。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没有读书的天赋。 变成 ▼ 只是训练不够而已,不如坚持练习一段时间看看!

  07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时

  换个说法:

I'll never be as smart as her. 我不可能像她一样聪明。 换成说 ▼ I'm going to figure out what she does and try it. 她是怎么做的,我也要试试看。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别人比我聪明,我就是不如她。 变成 ▼ 学习她的方法,并且认真做,我可以变得更聪明。

  08

  当我们觉得已经足够的时候

  换个说法:

It's good enough. 已经挺好了。 换成说 ▼ Is this really my best work? 这真的是我最好的表现吗?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做得已经足够好了,就这样吧。 变成 ▼ 也许再努力一点,我就能再提高一些。

  09

  当我们觉得已经做的很完美时

  换个说法:

I can't make this any better. 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换成说 ▼ I can always improve. I'll keep trying! 我还能做得更好,我要继续试试!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的能力只能做这么多,这件事这样就足够完美了。 变成 ▼ 我还要看看这件事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只要不断尝试和努力,肯定还能再提高!

  在美国有很多学校,都张贴着这九个场景的海报,就是为了时刻提醒大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把到嘴边的话换个说法,其实就是在悄悄地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四、结语

  还记得开头提到的电影《土拨鼠之日》中,被困在同一天的菲尔吗?发现自己的遭遇后,菲尔先是诧异和烦躁,然后开始疯狂享乐,追求一时的快感,但不久便厌倦了。为了不再过这样的生活,他甚至尝试各种方法结束生命,却依然无法解除诅咒。

  最后,菲尔换了一种思维,在重复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他去读书、学钢琴、学冰雕,了解这个原本被他鄙视的小镇上每一个人的困难,并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带给身边的人快乐。然后,在某个“今天”,他赢得了小镇所有人的尊重,也赢得了真爱。于是,诅咒消失了,菲尔也获得了重生。

  这就是成长型思维带给菲尔的转变。

  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机会像菲尔一样,在停止的时间段里反复体验。人的一生无法重来,每一天都无比珍贵,用成长型思维和这个世界相处,也许每天都会变得更有意义一些。愿我们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终身成长,不枉此生。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成长型思维,建议读一下《终身成长》这本书。

  如果你想看更多个人成长类读书笔记,建议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

微信号:SecondLife2017

  以上内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第二人生SecondLife

  原文地址:如何把重复的人生过出意义?| 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思维模式

  第二人生SecondLife:关于读书和旅行,关于转变和成长。欢迎扫码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