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10篇

2018-03-22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10篇

  《孤独是一朵莲花》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一):生命虽孤独却悠远

  郁达夫先生一生颠沛流离坎坷多舛的一生,幸而,郁达夫先生没有因这不顺而沈沦,善于将独处的时与利用起来的人不会是庸碌之辈,郁达夫先生以其对文学创作的硕果将生命的精彩传承于世,茕茕孑立的身影彰显出不流于俗的灵魂,通过郁达夫先生的文章,让读者感受诗意的生命与精彩。在每个阴暗不见天日的时光里,这些文字带来的不仅是生的希望更是爱的力量,这力量让人可以继续行走下去,可以抵抗住寒冬的侵袭。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翻开这部郁达夫各个时期的文章汇集,会感动于郁达夫先生不屈的灵魂与那种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如莲花般高洁的人格魅力

  这部书作为喜爱文学的人士的典范书籍也不为过,装帧设计简洁中见中国国画的精髓,书中所采撷的插图会让读者在文字与画作之间获得美的浸享受。生于凡尘中的郁达夫先生以其不屈的品质世人将其深深缅怀。而这种情感更多以感性的文字流传至时光的尽头。郁达夫先生虽在世时不为世人所理解,但创造的这一篇篇文学著作终向世人证明了生命存在意义。或凄美温婉或决绝,这种种的感受终将教会世人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所不能理解的生命。笛夫卡说,我思故我在,而读完此书,世人会否生出唏嘘感叹之情,让灵魂得到净化,让视界变得开阔呢?

  郁达夫先生虽已逝,但这篇篇文章,正如其生命的组成般,重现一个完整的大写的高洁的人。虽隔近百年的时光,郁达夫先生创作的作品今人读来仍是生动异常,无论是《归航》中的主人公,还是《饮食男女在福州》或者是文未所写的《遗嘱》无一不彰显郁达夫先生的真性情,敢于将人性黑暗面细细道来,阳春白雪的文字却并不曲高和寡。《村居日记》以平常心记述不平常的日常,真实的文字记录下真实的情态,唯真才得隽永。与良书为伴,生命虽孤独却悠远。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二):名人眼中的往事和孤独!---《孤独是一朵莲花》书评

  要想读懂这本《孤独是一朵莲花》,我想我们首先了解一下郁达夫的故事和他所处的那个年代,这样我们才能深刻地了解看到郁达夫一生的悲欢离合和这位名人眼中孤独。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散文的创作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思想感情个性人生际遇。而他还是第一个在世时出版自己日记的作家。而这本《孤独是一朵莲花》我想应该是他的早期作品。在这本书中,他对自己的生活细节,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这就是他所谓的“自叙传”的风格吧!还有,本书中重要的是他的忧郁感伤情调深深的印在了读者的心里。让读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所以,当我们真正了解了郁达夫,我们再来读这本书,所有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便更加清晰明了了。说实话,对于这本书的书评,我是真的不敢造次,班门弄斧之事是适用于一般题材的小说和故事。许久都不敢下笔评论。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郁达夫是一位非常早慧的人,在九岁就能赋诗惊四座,在25岁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沉沦》。对于这样的作家,这样的书在几十年后依旧畅销的原因很简单,名人眼中的孤独写进了我们的心中,无论什么时候读都不晚,也不会过时。书中有很多经典篇章让我们今天读来依然清新如昨。像《故都的秋》。像《归航》,像《南行杂记》.......

  其次,书中既然是以自叙传形式写出来的书,涉及到的一些人和事肯定是真实可信的。而我又怎敢对这些名人之间的故事妄加评论呢!如《志摩在回忆里》,《雕刻家刘开渠》、《记曾孟朴先生》、《回忆鲁迅》、《记广洽法师》、《为郭沫若氏祝五十诞辰》等。这些历史若不是这本书,恐怕没有这么详尽的真实的展现给我们了。所以,当我看到很多陆小曼和徐志摩的许多版本故事时,再来读这篇《怀四十岁的志摩》,便觉得其他的也就如电影版的不真实。而真正与徐志摩自初中便在一起的直到他死后为止的郁达夫才是他的命运热烈同情旁观者;所以,他才最有发言权:他说:“志摩生前,最为人误解,而实际也许是催他速死的最大原因之一的一重性格,是他的那股不顾一切,带有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这热情一经激发,便不管天高地厚,人死我亡,势非至于将全宇宙都烧成赤地不可。法而为诗,就成就了他的五光十色,灿烂迷人的七宝楼台,使他的名字永远留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忠厚柔艳如小曼,热烈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那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到宗法家风?”看完这段,我不禁想:对于他和王映霞的爱情,是不是也是如此?

  郁达夫是孤独的,是因为他所处的那个年代为了更好的工作他只能掩饰自己的身份。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最终还是难逃厄运,被日本宪兵残忍杀害!

  历史不应该被遗忘。胡愈之曾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碑上,也将永远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

  所以,有这么多纪念他的人,他应该不会再孤独了!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三):郁达夫的孤独,我等的财富

  .

  读散文,读的其实是文人性情。

  都说文人相轻,老死不相往来。这话在内容上也许有错,但是在态度却很是这个理。文人总有那么一股老死不相往来的劲儿。散文是随笔,看似絮絮叨叨讲述生活琐碎,所思所感均来自于自己的理解。虚构的故事里文人会根据剧情人设写出不同道理出来,但是在散文里,文人没了设定的约束,可以直抒胸臆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散文的最大财富。

  文人最大的可取之处就是他们的知识所凝聚成的思想,这些思想经过沉积和淬炼,通过随笔散文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使读者如同站在巨人肩膀之上,将这些思维的花火一网打尽何乐而不为

  人皆有性情,文人的性情也脱离不了普通人的范畴,只不过比普通人更纯粹,甚至可以说是更偏执。或张扬恣肆,或委婉哀转,情感的表达更淋漓尽致,更一针见血。那些普通人或许会藏下的小心思,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普通人难以言明的感受,他们也可以巨细靡遗的描述。人你在读书的时候屡屡惊呼,天呐,他竟然会这么想!天呐,他这说的太对了,这不就是我某某某时的感受吗?

  本书是郁达夫留给我们的财富。或许你此前已经通过他其他的作品领略了他的文风“轻薄”,在这书里你才能看到他真正的“轻薄”,大胆文笔,不拘的思维。他这一生过得匆匆,过得云荡风激,但却显的云淡风轻。你仿佛看到那么一个文质彬彬书生,带着玩世不恭的笑,迈着从容不迫步伐,赶着风雨兼程的路。

  本书的书名叫《孤独是一朵莲花》,像极了现在年轻的情感作家们的书名,长长的句子,带点哀愁,带点一目了然寓意。然这里的孤独可不是现在年轻人的无病呻吟,那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放到这本书面前,不值一提。郁达夫的孤独是他的一生,在这本书里,你可以随着作者的笔感受他那种临绝于众人的纯粹。孤独历练并不是一个人的期期艾艾,而是在独处时自我思考能力,和对众生万物一花一草的感悟

  孤独二字,从来都是心,而不是身。

  郁达夫的孤独,最终凝练成了我等后人的财富,幸与不幸,从未分开过。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四):把心中的孤独变成艺术

  其实我对郁达夫最初的印象来自中学课本的《故都的秋》,遣词造句我早已忘记,只是略微记得整篇散文的中心思想是从怀念故乡的秋景引申到对如今祖国被侵略的怅然,反正和那个时代的左翼作家一样,写个文章一般最后都会以爱国升华。这些爱国情怀并不是《孤独的秋》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真正让我时隔多年还铭记于心的是郁达夫笔下不同于“哀而不伤”的“淡淡的悲伤”。

  后来读大学进入中文系,学习袁行霈版本《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时,我才慢慢开始学术研究领域对郁达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和高考前应试教育下的语文学习是完全不同的。暂时抛却敌我矛盾意识形态下的文学批评方法,你会发现,郁达夫写的“私小说”脆弱敏感,他在日本留学独在异乡的孤独感在字里行间里对读者一一倾诉,真实的力量最动人

  《孤独是一朵莲花》收录了郁达夫在上个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创作的散文日记,目录根据游记、忆友人、谈食色等分门别类,感谢这些文字,让我们后世读者有幸领略到他传奇短暂的一生中留下的思想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自传《孤独者》,他回忆起中学年代在杭州插班读书身为“乡下蠢才”还写得一手好文章而被其他同学称为“怪物”,“在学校里既然成了一个不入伙的孤独的游离分子,我的情感,我的时间精力,当然只有钻向书本子去的一条出路”,从那时起郁达夫更加埋头苦读,孤独造就了文人郁达夫,也成为他今后文字的主旋律

  我喜欢郁达夫作品里真实的力量,这也是日本私小说的鲜明特征,大胆地书写自我,哪怕是内心深处最为隐秘甚至污秽的思想。他在1926年的一篇文章中回忆其以前在北京和风尘女子银弟的一段露水情,郁达夫总结这段关系时毫无遮掩地写道“这当然说不上是什么恋爱,然而和平常的人肉买卖,仿佛也有点分别。啊啊,你们若要笑我的蠢,笑我的无聊,也只好由你们笑”。呵!好一个诚恳的达夫!

  身为读者,也免不了八卦的恶趣味,于是我还看到了一个可爱的郁达夫。这是1927年的情书背景是映霞女同学吃了点醋,怀疑起达夫。他在回信中写道:“我真莫名其妙,你真不了解我。做人做到这样,我真觉得没趣”。几个“真”字把我逗乐了,仿佛看到了恋爱中的男男女女情绪激动时他们会用最直接的话语传情达意,“真”字连接成的几个短句,可以想象委屈巴巴的郁达夫在昏黄油灯下瘪着嘴给映霞写信的模样

  郁达夫这个名字就和王映霞的名字一样充满了典雅之美。只可惜好景不长,随着郁达夫下南洋,夫妇二人离婚,后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一直都以为自己是一个孤独者,于是才把内心的孤独感变成笔下一朵朵绽放的莲花。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五):20180201 ~读书~寻找自己的模样~郁达夫《孤独是朵莲花》

  想读郁达夫,是因为很多年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人人皆可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据说是沈从文先生的话,我就开始向着郁达夫寻找自己的模样。

  想必郁达夫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笔下故都的秋,他笔下钓台的春昼,他一个人在途中,写出自己无尽的孤独。但是这种孤独与众不同,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式的孤独,让人不忍亵玩。他用孤独之笔触,描风月摹山水,用孤独的情怀写故人旧事。他是当之无愧的孤独大师

  喜欢一生孤独的郁达夫:幼时的他过早失怙,体弱早慧,九岁会赋诗,出语惊四座年少的他随兄赴日,求学医科,也攻政治,更喜文学;中年的他从42岁开始客居南洋。后流亡至苏门答腊,不得不化名隐居。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时年50岁,孤独终老。

  喜欢广泛涉猎的郁达夫:他读书多,求学日本期间,读过几千本西方小说。同时写作好,取材往往有惊人之处,描写往往有独到之处。他的文字,独运匠心,以细腻沉郁的笔调从束缚挣扎而出,张扬独特的诗意美,总是在孤独中求胜。25岁,出版的白话小说集《沉沦》开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先河,被誉为文坛“孤独大师”。

  《归航》的诞生----回国的路途,一程又一程。 1922 年七月, 郁达夫结束了在日本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活, 从神户乘船回国, 散文《归航》就此诞生,记叙的就是他这次回国时在船上的情景和感受。 既是归国的航行,也是重新的出发。很佩服作者的细腻笔触。

  《还乡记》的情韵-----从日本回国后,郁达夫从上海到杭州,再一次还乡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刻画出来了。一种伤感、十分彷徨。我也从本篇开始认知郁达夫早期创作中的“零余者”的形象,而郁达夫也经常以“零余者”的形象写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写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挣扎。喜欢文字中的情韵美。喜欢作者见景生情,情中见景的手法。一段风物描写,一段情味感慨。感情流泻跌跌宕宕,张弛有度。

  《故都的秋》的隽永----1934年8月,郁达夫在辗转各地寻找救国救命真理的同时,于1934年8月回到北平而写。本篇以“清”“静”“悲凉”为主线,意境悲凉、韵味隽永。以前总是读出北平的秋,而再读时联系作者人生,却品味出作者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向往和挚爱之情。他用故都的秋中最平凡的一角,虽然不值得称道,比如高天、鸽声、牵牛、秋草、秋天的枣树、秋槐的落蕊、秋蝉的哀声,爱得强烈而且细腻、执着。大笔勾勒,渲染出沉郁、幽远、的秋景,作者心中那份跳动的悲怆与孤独尽收眼底。

  书中如同这样的文字共76篇,有路途所看风一样的韵味、有青春动情的水一样的春愁。有孤独者的自我印证,有对发妻孙荃的千言万语,他曾经说她“荆钗裙布,其貌不扬,然谈吐属风流,亦有可取之处。”却依然弃她而去,这也因此让郁达夫为世人病垢。有与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的爱。他的笔下她是”明眸如水,一泓秋波“,他们爱得轰轰烈烈,离得纷纷扬扬,最终以彼此怨恨的方式离婚了,一种相思,万种孤独。

  如今的夜,我在文字中寻找自己的模样,有过情与景的感触,有过人与事的记忆,有过人生一程又一程的奔波。孤独的郁达夫用文字把自己的人生打理成一朵莲花,我也努力让自己活得亭亭净植吧。

  其实,孤独是一种境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企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