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滋味》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间滋味》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5 21: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滋味》读后感精选10篇

  《人间滋味》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滋味》读后感(一):读了汪曾祺,简直长了一个汪曾祺的胃

  汪老对吃有一番话,每回读到这句话,就忍不住笑一会儿,他说:解放后我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过几年。那时文联编着两个刊物:《北京文艺》和《说说唱唱》,每月有一点编辑费。编辑费都是吃掉。编委、编辑,分批开向饭馆。那两年,我们几乎把北京的有名的饭馆都吃遍了。

  我先生姓李,文雅地称呼他李先生吧。

  李先生爱吃,也会吃会做,他老头儿更是会吃,爱吃个口味,菜做得好不好,他一筷子就知道。

  一天下班回到家,看到铁锅里似乎炖着东西,李先生忙活着切什么,一问才知是羊头肉。李先生讲他逛超市,看到有不错的羊头卖,果断买了一只,回家就给卤了。他拌好调料,撒上切好的香菜,筷子夹给我一口:尝尝怎么样,口气不乏得意。我尝了连连大赞,口感咸香有嚼头,比我午餐吃的鸡排饭好吃多了。

  羊头肉摆上桌,李先生的父亲夹了一块,吃完就把盘子推给儿子。说:这不是跟猪头肉一样嘛,早几年,我贩苹果时候,搁活儿的老伙计爱吃这个。言下之意就是他老人家不稀罕这味儿

  不是第一回了,我这儿媳妇给老头做过拍黄瓜,他老人家吃过一筷,说了句:啥味儿?然后丢下半盆的黄瓜,专心自己炒的花生米。我吭哧吭哧吃完一根拍黄瓜后,不轻易尝试这个菜了。不然,下回我还得自个儿吃完一盘凉拌黄瓜。

  李先生这个会吃的吃货,最得意的事永远是,在外吃个好吃的,回家就能自己做出来。嘴巴刁,下的什么料一尝就知道。一次,吃过一个麻辣面后,微信上发图片给我说好好吃。当天晚上就做给我。先是很好地利用了家里余下的半把碱水面,就是那种煮出来发黄的圆面条。然后用豆浆机打磨辣椒面、麻椒面。连调料都是真材实料现做,能不好吃吗?

  自打读了汪曾祺的《人间滋味》,简直长了一个汪曾祺的胃,遇到好吃的店就走不动。武圣羊杂割不错,白汤红肉绿香菜,泡上一个芝麻饼,满口鲜香,再搭配上小咸菜来两口,你说这么好吃,能不赚钱才怪。酒饱饭足之后,我和李先生就呆坐着给老板算账,一周来吃十回都嫌少的,老板得多赚钱啊。

  功德林出产的大个儿菜团子,玉米面儿包上细粉、白菜、木耳、油炸脆,我吃一个就不用吃午饭。姚记米皮就是在冬天吃都是可以的,米皮是放在热水篦子上保温的,热乎乎的,浇上很红的辣椒油,吃的脸色都白中有红,吃饱了继续逛街都脚力大增。

  一个人讲究穿,再不讲究点儿吃,这一辈子得多亏啊!抱有这个共同的想法,我和李先生决定发现好吃食上继续努力

  《人间滋味》读后感(二):人间有味是清欢

  今年九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再版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滋味》,比起2014版,除了保留了有关吃的短篇外,增加了一部分人间草木篇章。全书分为两辑,第一部分是四方食事,第二部分是草木春秋。他的文字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无论小说还是散文自成一体

  老先生的小说中曾有“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名句,他对吃的执着喜爱可见一斑。第一辑以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己品尝过的全国各地的特色吃食、家常小菜,还有几篇为吃食的书做的序言。由此可见老先生不仅爱吃、善吃,且有自己的心得。文中提到的各种吃食大都是家常饭菜,正是这普通的一粥一饭,才越见功力。普通人都没吃过的满汉全席如何美味,即使描写得天花乱坠,旁人也难以评判。而家常吃食是我们每天都会吃到的,描写的是否真实到位,恰如其分,则很不易。老先生的厉害便在于此,他的语言都是简单质朴的,没有过多的修饰或是花样,就像家常菜,看着样子平常,却能给人以温饱和本真美味的享受。更为难得的是他自己也会烹饪,因此提出的一些菜品的做法都是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不是所谓饕餮大家想象力产物。书中提到的一些吃食材料,因为环境改变,时至今日部分已难以找到正宗的。还有一些做法、老字号等没有传承而成为绝味。因此这些文字还可以看做是食物地方志,老先生以自己亲身品尝的经历,写具了食物的变迁短史,对于现在以及后代人类社会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毕竟“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于全世界人们而言,是生存生活中不可避免问题,而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更是一等一的大事老先生的文章虽然用语简洁,但一点都不单调,每项吃食的味道色泽、做法等都有详尽的描写,食材名称的考据也比较严谨,不仅考虑到地方性,还会使用大多通用的称呼,便于读者的理解。每篇都如同一道小菜,让人欲罢不能,看着看着就有了食欲,垂涎起来。

  第二辑草木春秋主要摘选了老先生关于自然草木的散文,以及各地游览的回忆等。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于一饭一粥格外珍惜,对于一草一木时刻关注曾经下乡劳作的苦难在他的描述中都隐去了影子,只留下一些生活的历练和体会。例如第一辑中提到他下乡被委派给各种马铃薯画像著书,本来很苦的日子在他的笔下一笔带过,反倒是画画区分马铃薯,烤马铃薯等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时代变迁和工作变动,老先生到过很多地方工作生活,他的学问扎实见识广博,思维开阔,又对生活始终抱有一股子热情,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得其乐。因此笔下的景致、游记就显得有趣而乐天,令人读起来颇为愉悦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颇有成就,还爱好书画,对民间文艺等也有深入钻研。他用平实委婉的语言教给我们欣赏日常之美,比如生活吃食之美,常见草木之美,心态豁达之美。正如他文中所倡导的:“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正是有这样包容、豁达的心态,才会有这样优美作品,才让我们体味到“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滋味》读后感(三):用心品生活

  给我勇气,初次品尝豆汁儿的,正是汪老写的“豆汁儿”。虽然滋味描写不如老舍那般细腻形象,却道出豆汁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所以,喝过豆汁儿的我,总算到过了北京。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才晓得中国吃货何其多,而汪老更是其中佼佼者。不同的是,他不仅会吃,更爱琢磨,深厚国学造诣让这些点评贯通古今,通过历史文献发现某种食物的更多吃法,兴趣盎然的下厨体验,不由想起一鸡汤岁月不曾辜负你的努力。

  作为新版精装书,除了富有弹性的书脊,浅黄的书页外,排版也简单干净。更容易投入汪老的文字魅力,略显不足的是,部分文章提及文献摘录时,会有个别生字需要字典

  同印象中不同,本书不仅提及吃过的美食,还对不同地域风景习俗,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琢磨。正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辽阔的地界总能诞生奇妙的美食,而汪老总是用包容猎奇的心态来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这份酷爱美食的老饕之心是伪装不来的。

  人们的生活质量,往往很收入挂钩。经历过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动荡的汪老,收入水平实在算不上稳定。抗战时期,他见到了蒋介石,并分到2块面包,1块牛肉,1块榨菜。对此,他回忆“很好吃”。被打成右派时,装卸出口国外的山东大葱,也一度对此垂涎欲滴。所以说,即使已经出名,但汪老始终持有一颗吃货心。

  人是群居动物,生活本身就是同其他人一起打交道。身为文人的汪老,则通过本书,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名人日常口味与习性。沈从文,黄永玉,老舍,闻一多,虽然关乎他们的记忆多与吃喝有关,却也变相让我们了解特殊时期名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份真实,可不是参观纪念馆收获的。

  汪老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也见识了许多。他喜欢食物,也喜欢与食物相伴的人。虽然地区不同,口味各异,但食物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书中收录了汪老在不同时期的点评,书推,都很有特色。

  作为吃货,汪老对食物的态度认真执着的。不分贵贱,每样食物都有其独特意义。这种态度也贯彻全书,能从中发现汪老的认真天性以及对食物由衷的热爱推荐大伙儿阅读

  《人间滋味》读后感(四):优雅的吃货

  

优雅的吃货

很喜欢汪曾祺清雅文笔,也喜欢他淡然物外的气质,工作累了或者压力大了的时候,很喜欢拿起一本汪曾祺的书来看,最近拿到的这本《人间滋味》自然也是减压的好选择,但是这本书却坏了事,汪曾祺把一个个美食描写的让人垂涎欲滴,恨不得马上就能吃到,自然看着看着就饿了、馋了,几顿夜宵下来体重就涨了,我的天!

  汪老在《豆汁儿》里说自己,“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老爷子一生走过大江南北,偏看见什么都觉着有趣。他在《四方食事》中写了他对饮食的态度,“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读之让人可亲。

  戏曲,草木,吃食,在他的笔下都有着各自的细致和讲究。可字里行间是质朴不啰嗦的,没有什么美艳辞藻,落落大方,很有意思。《端午的鸭蛋》中写道: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色香味声响俱全,让人读过就特别想去高邮尝尝那里的咸鸭蛋。

  看这本书就像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和你聊家常,让人觉得特别亲近。在他的文字里发现道,萝卜、马铃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食物,原来有这么多种类说法。他在沽源画马铃薯,画花画薯块,画完就把马铃薯烤一烤吃掉,一点都不迂腐,也一点都不挑食,这豁达开阔的心境真的让人喜欢。他研究萝卜,最好吃的是杨花萝卜,“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或者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让人情不自禁会想到小时候爱吃的食物,叫人怀念起青葱的孩提时代。

  汪老“吃”得很认真很学者气。随着汪老在书里追根溯源,了解到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叫人即惊叹又骄傲。他考究古代的诗词文章,查阅各家史料,单说酱菜,他从《说文》翻到《周礼》,《论衡》讲到《齐名要术》,不达目的不罢休,将严谨的学术精神带到对饮食的考据中来,让我们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在心中泛起一种文化传承的自豪感。

  很喜欢汪老的一篇短篇小说,叫《黄油烙饼》,讲的是“三年自然灾害”时的事,很好的代表了他用平实记录悲喜的文品和性格,他所经历的战争和大起大落绝不算少,但是即使是他记录战争和文革的散文或者小说里,都不是赤裸裸凶残的把伤疤揭开给你看,总是能四两拨千斤看似轻描淡写地带过,但是忧愁悲伤恰到好处的留给了读者。

  有些小说是读一遍就够的,汪曾祺的书是怎么读都不够的,即使都快背出来还是觉得放不下来,就是一杯闻到不浓郁但是留香长久清茶。吞下了苦难,却能把它化成温和酸甜苦辣娓娓道来,从没有在一个居高临下位置试图压倒或是淹没读者,而是你且与我坐下,慢慢聊聊。这便汪曾祺最令人敬佩和喜欢的地方。

  星云敬上

  2017.12.24

  《人间滋味》读后感(五):家常味,平常心

  民以食为天,在写吃这件事上,向来不缺人才,古有苏轼大吃货,犹记得他写“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近来看汪先生的《人间滋味》,才渐渐明白吃货的背后都藏有热爱生活、眷恋生活的真性情

  汪先生对食物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概括,我虽是北方人,因工作去了南方一段时日,近年来也慢慢由咸转为辣的癖好,可谓是无辣不欢,水煮鱼、辣子鸡、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等每次休息日总是要比着菜谱做上一两个助助兴,边吃着边想起在南方的快乐时光。看书中汪先生对过去那些萝卜、豆腐、栗子,韭菜花、手把肉、元宵的描述,大抵也是带着些怀旧的眷恋吧!

  我对美食是没有抵抗力的,尤其是拌黄瓜那一段“黄瓜切成寸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剩下带籽的瓜心不用,酱油、糖、花椒、大料……调匀。将瓜皮投入料汁,……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看到此处早已垂涎欲滴,想起了学生时代每月回家一次,母亲必会准备一罐我爱吃的腌黄瓜,用罐头瓶子装上,瓶口用塑料膜封的整整齐齐,每次返校都会起个大早,一一替我装好,还不忘叮嘱:和同学们分着吃!可惜,我早己离家多年,很难再吃到母亲亲自做的腌黄瓜!

  许是时代不同,汪先生描述的很多吃食我大多没有吃过,在那个匮乏年代,野菜、咸菜也许是一家人充饥的主要来源,很多人靠咸菜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蔬菜的冬天,“野菜多半带有一点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是最重要的是吃个新鲜”,先生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这家常菜的平平淡淡、从容淡泊。

  汪先生在最后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咸东辣西酸”,都要去尝尝,希望年轻人多长见识,积累经验。现代的年轻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必操心每日的吃穿,亦不会为了饱腹挖野菜、腌咸菜,喝难以下咽的“咸菜茨菇汤”,吃食仅仅是吃食,是美食,带来的只是味觉上的快乐,很难体会吃食背后的文化。

  愿我们的人生都有酸甜苦辣,也不枉来这世界走一遭!!!

  《人间滋味》读后感(六):珍珠翡翠白玉汤---汪曾祺《人间滋味》

  吃在中国什么时候都是一件大事。中国人通常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哎呦喂,您吃了吗?然后才开始日常的对话,不同于外国人的开场白:今天天气真不错。

这个图是网图。

  不管是南甜北咸还是个南米北面,八大菜系十大菜系,都说明中国人喜欢吃,在吃上,炸煎烹炒,可谓十八般武艺。

  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吃饺子。二十四节气,几乎每个节气都有它对应的食物。中国地大物博,为什么人们这么执着于吃呢?

  人们通常会把吃写进诗里,比如“吃货”苏东坡曾经写过: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梅圣俞诗:河豚当此时,贵不数鱼虾。 最近看了很多书,都提到了《东京梦华录》,百科如下,建议感兴趣人文风俗的,可以一看。《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看到汪老提到“野菜”,我莫名的想妈妈了。秋天打霜之前,妈妈总是会挖很多野菜回来,我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妈妈把他们收拾干净洗净,然后包成菜卷饺子,味道非常的好,土腥味几乎没有,是真正绿色食物。世上一切的美食的味道,都是妈妈的味道。

  说到吃,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发言权。比如像我最爱吃豆制品,菜花,火腿等,不喜欢一切绿色的蔬菜,比如菠菜。每次回家的时候,妈妈都会做我最喜欢吃的菜,虽然都是一些家常小菜,凉拌火腿、辣椒炒鸡蛋、炒菜花、麻婆豆腐,我是一个标准的北方人,我不是很喜欢吃米,所以每次都是吃馒头,我喜欢喝汤,每次妈妈也会给我烧汤。看到书里有很多的拌菠菜拌萝卜丝干丝之类的家常小菜,有一种想动手的冲动,文青版的菜谱。

  书中还对王磐的《野菜谱》进行了分析,如果再配一些野菜图文的话,简直有一种看《本草纲目》的感觉。

  今人也吃,古人也吃。朱元璋当初大败,躲到破庙里,吃了乞丐一碗馊了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也感觉是人间美味,登基以后再去寻找,发现其实难以下咽,一个战乱的的年代,乞丐家里也没有好菜。

  我虽然非常喜欢植物,但是我也只知道归有光《项脊轩志》那一句很经典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今已婷婷如盖矣。桂花在九月飘香,刚好家的附近有一棵桂花树,每次下班回家的时候都能闻到甜甜的桂花味儿,采一些桂花泡茶做桂花饼。

  从吃说到植物,然后再说到地大物博。如果一定要看人文风俗的话,推荐《东京梦华录》,虽然比较局限,但是说的比较深刻,看过很多美景去过很多地方,认真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这么了解生活。

  《人间滋味》是一本又雅又俗的书,看完涨了知识饿了肚子。料有五味:酸甜苦辣咸,其实,这些就和人生一样,苦完了就是甜,可能中间还要经历一些其他的考验,坚持就能过去。

  《人间滋味》读后感(七):吃美食,看美景,品人生

  人的一生有各种各样的滋味,酸甜苦辣咸是其中最常见的五味,也是生活中少不了了的调味品。人活一世,冷暖自知,你觉得你的人生是怎样的,它就是怎样的。只不过有些人可以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的人呢却在世间苦苦挣扎,如同一潭死水般不会流动,也没什么看头。明明人生是一样的开始,最后却有了不同的结果,又能怪不得谁?只能恨你自己不懂得生活之美,不懂得享受造物主赋予你的一切权利罢了。

  在我的认知里,美食、美景和温暖人心的爱绝对是不可以辜负的。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吃自然是头等大事,若是不填饱肚子,又有什么力气去谈其他事情呢?这点我相信汪曾祺老先生若是听见了,也绝对会点头表示同意的。作为一代大家,汪曾祺却与其他作家有着截然不同的秉性,他喜欢写字、画画、做饭,对美食很有研究,把日子过得充满情趣。因此,才有了《人间滋味》这本足以打动读者味蕾和心灵的文学典籍。

  汪曾祺说:“味道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有时候不在于菜式的本身,而在于那时节、那人和那情感。”有时候,我们会很想吃某一种食物,可是当再次品尝过后,会发现味道变了,尽管是一样的食物,却失去了当初的那份的那份味道。所以说当我们怀念一种美食的时候,怀念的不只是那令人着迷的味道,更是那时的自己以及那时陪在你身边的人,转眼间物是人非,味道自然也就变了许多。

  生活总在忙碌,而在忙碌中我们会错失很多美好。在本书中,共有两大部分:一部分写的是四方食事,一部分是草木春秋。前者介绍的内容是关于“吃”的,其中各种各样的不同地域不同时节所特有的美食轮番出现,还有具体的吃法、讲究、习俗等内容的介绍。后者则描绘了神奇的造物主所创造出来的奇妙景观,比如竞相绽放的的百花,硕果累累的果园,昆明的雨,登泰山才有的“一览众山小”,独特的胡同文化等等。这些美食美景构成了这个多姿多彩、富有人文气息的世界,最难得可贵的是汪曾祺老先生发现了它们的美,并把这些看似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写了下来。

  阅读《人间滋味》,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随处可见的美好,等待着我们去享受、去品尝、去驻足一看,也将明白为人处世需要的那种从容淡然的姿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人间滋味》读后感(八):中国的美食和中国的文化一样重要

  汪曾祺的《人间滋味》是一本集合了吃和文学的文化,但是讲的多的还是对吃文化的研究。大家在看这本书之前,一定要吃饱了看,要不然看着看着就会口水直流;如果你饿着看这本书,那你会发现每一道普通的小菜都会让你饥肠辘辘,这就是汪曾祺的文字魅力所在。其实书中的每一道食物都是每家每户的很普通的菜肴,没有大饭店的那种精致也没有大饭店的那种高昂的价格,有的只是家庭的温暖。

  之前在我的理解中,一般大作家都是没有时间烧饭和做菜的,因为他们的时间都用来创作了,后来了汪曾祺的书后,发现大师们不仅会做饭而且还能让人吃完后念念不忘。就像汪曾祺在书中说的一样,做饭有很多好处,在创作文章的时候没有灵感了可以去逛逛菜市场,不仅可以让脑子休息休息,而且菜市场这个地方能激起创作的灵感和思想的迸发。到一个新地方,我不爱逛百货商场,却爱逛菜市场,菜市场更有生活气息一些,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

  另外还有一点让我对这本书有兴趣的地方在汪曾祺介绍家乡的吃食,可能因为我的老家离汪曾祺的家乡比较近的缘故,他在介绍家乡的食物的时候,很多东西我的老家也有,让我不禁也想起小时候在吃这个东西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什么东西都能用买到,但是再也买不到当初那个味道了。

  对吃最有研究的国家我想当然是中国了,当下有很多流行的节目都是介绍中国各个地方不同吃的东西,我想我们大部分人到一个地方旅游还是度假,最先开始找的应该是当地最有名的特色小吃的了,可见吃对我们来说是第一要位的。

  汪曾祺在《人间滋味》这本书中先是介绍了家乡的食物,后来离开家乡到昆明的西南联大读书,在昆明待了7年,对西南联大附近的食物都吃了个遍也研究个遍,最后因为汪曾祺定居在北京,所以在介绍各种食物的时候会和北京的食物相比,汪曾祺也去过很多地方,当然也尝过当地的美食,有的印象深刻,有的有不同见解。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也包括吃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吃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吃饱之后才有精力想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汪曾祺还在《人间滋味》这本书中告诉我们苦瓜和写作的联系,谁也不能把苦从五位里开除出去,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踪迹其美学追求。

  在这本汪曾祺的《人间滋味》中,不仅能看到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让你见识到一个普普通通的菜肴,通过汪曾祺的叙述,能让我们体会到不一样的滋味,对于文学作品也一样,不同的菜有不同的滋味,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见解。

  《人间滋味》读后感(九):生活的味道

  读汪曾祺的文章,总是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一种特别自然特别飘逸的味道,在转瞬间就充斥了每一寸空间,直到自己不知不觉沉醉于其中。但是,如果想要弄清楚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的时候,却仿佛又无计可施了——因为,那真的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啊!里里外外,好像有无数个汪曾祺在略带一点狡黠地看着你,却不言语!他是在等着你的脸上显现出那一种似曾相识却依然摸不着头脑的表情吗?!

  先不管那么多了。毕竟,这么飘逸的味道还是有来头的。在《人间味道》这本书里,汪曾祺悠悠然地从吃开始说。第一篇就是《口味》。既然是“四方食事”,所以先从口味开始来说也算切中主题。引用的那八个字的来头先不忙管,后面的一句,“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确实就是这么回事!只是这“好吃的”到底如何量化,却着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毕竟,这个答案有点儿玄学的味道,也许能够感觉得到应该就是那么回事,却终究是说不清。其实,先别管这么多了,只要自己也认可,也觉得“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是有道理的,这就足够了!

  还有,在《口味》这一篇里,汪曾祺摆开“龙门阵”说“好吃的”:说到了羊肉,说到了辣椒,说到了葱蒜,还说到了芫荽……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关于各种各样“好吃的”。然后他还再三告诫大家说:“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这话的确有道理。其实,即使不作解释也是人人都能听得进去的。不过,汪曾祺还是解释了几句:“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如此。”不经意间,他就让满篇非常接地气的“吃”或者说“口味”,变成了非常高大上的东西!原来,说来说去,他想要讲的,就是大家对待各种各样的文化,或者各种各样的风俗,或者各种各样的习惯,都要“宽一点、杂一点”!所以,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汪曾祺!这才是他对于“吃”或者“口味”在自己的内心最想要对别人说的话。他还真是够实在的!

  人们常说,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过呢,生活好像只有五种最基本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只是这五种基本的味道凑到一起,然后再进行一番排列组合的话,不管有没有道理,那味道就立刻会变得千差万别了!在很日常的事情里感受着生活的千般味道,确实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总是时不时地会感觉到一种无可奈何,会觉得一天下来,总是浑浑噩噩,什么味道也没有呢!有时候是有原因的,有时候却真的没有什么原因。但如果一个人觉得有目标、有追求,他还会有心思和精力去觉得这一天是有味还是没味吗?!

  “四方食事”说罢,接着就来了个“草木春秋”。其实,“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说来说去,不管说到哪里,从《北京的秋花》说到《昆明的雨》,再说到新疆的《天山行色》,再说到《泰山片石》以及《金陵王气》,最后还可以到《美国短简》,不止是说“吃”的事情了——生活中当然不止有“吃”,还有其他啊!要是只有“吃”的话,生活中还会有那么多的乐趣吗?!

  写字、画画、做饭,这些明明都是最平常普通的日常,汪曾祺却从中感受到了无限乐趣。这是什么呢?他难道就没有烦恼的时候吗?当然不是。只要发自内心地觉得生活还比较有那么一点“味道”的话,那就足够了,别的什么答案其实都是多余的!

  《人间滋味》读后感(十):最好的人间滋味

  以前听说过汪曾祺先生写饮食写得极好,在读完他的《人间滋味》这本书后,才发现他写的是真好。

  《人间滋味》是汪曾祺先生的一本精选集,里面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辑《四方食事》选了24篇关于饮食的随笔文字,第二辑《草木春秋》则选了20篇关于花草、关于人生的随笔文字。

  无论写美食,还是写人生,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都是铅华褪尽后的洗练。他不像很多美食文学一样用很多形容词或意象的描写去堆叠,用重口味的方式来挑逗读者脑海中的味蕾,相反,他的文字简简单单,就像一个身边吃遍了天南地北美食的老饕,而非是故弄玄虚的美食家。他用质朴的文字告诉你,什么是好吃的,为什么好吃,这吃背后有什么好玩有趣之事,比如他在《食道旧寻》一篇中,就曾讲过一则米线店老板因为尊重吴雨僧先生,涨价前都要咨询他的趣味。

  汪曾祺先生的博闻广记,加上他自己不断的尝试,以及他那与“吃”密不可分的人生,让你会不由自主地去相信他笔下的美食,是值得信赖的。当然,我相信这与他的胸怀是连在一起的。在开篇《四方食事》中,汪老说了这样一段话:“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这样。”这大概就是为何他笔下的文字这样的豁达和宽广的原因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