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自有境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生自有境界》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1 09:49: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自有境界》读后感精选10篇

  《人生自有境界》是一本由郦波著作,学林出版社出版的法式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1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自有境界》读后感(一):从诗词中寻找人生的意味

  人生有起点,也有终点,这个过程也许漫长,也许短暂,但是只要有诗歌的陪伴,我们就会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激情与力量。

  有人说,诗词无用,有人说,诗词已死。总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物质的追求和向往成为了时代的主流与目标,而诗词更多地观照个人世界,是修身养德的工具,而不是发财致富的凭藉。在当代,能读诗的人只有那些小学生、甚至学前班的人,或许诗词总是长不大了少年。

  现在教育更加功利化,简单地说是为了有一份好工作,但是好工作的标准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而在诗词中体现的就是不怕麻烦,不怕困难,那些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燕赵悲歌、塞外飞音,几乎没有亲亲昵昵的小我,更何况现在教育讲究的是减负,像诗词这种”无用“的包袱就首当其冲了,能不学就不学,何必要用这种韵律要迷惑自己、陶醉社会呢?

  在国内如此,在西方更是如此,现在流行的摇滚,不正是对传统的挑战吗,一些人疯疯癫癫地从白天唱到黑夜,又从黑夜唱到白天,唱的是内心的无奈与仇恨,工业文明是有其负面影响,但也不至于处处都是废墟,时时都是空难吗,为什么不能看到其中的积极面呢?有人说,这是缺乏人文关怀的结果,但为什么会缺乏呢,却很少人去思考去解决。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对于诗歌,我们是有传统的,只不过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师夷长技,却忘记了自己祖宗的名姓,把西洋国家抛弃的东西作为我们的追求,不能很好地处理与时俱进与传承历史的关系,总以为自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要改变旧社会,连同历史中的精华一同扫尽垃极堆,要自立门户,开坛论道,其实我们还很肤浅,很焦虑,很虚伪!

  郦波所著的《人生自有境界》,将我们从沉迷中拯救,让我们振作起前行的力量,向着更美好的生活进发!

  《人生自有境界》读后感(二):或许这不是一本好看的书,但毫无疑问它是一本有味的书,值得你去“细细咀嚼”

  一直很喜欢《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没有激烈的辩论,没有花哨的后期特效,甚至没有其他大型电视节目具有的综艺娱乐色彩,只有单纯、素雅得多的诗词。还记得年初的时候,《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16岁的才女武亦姝以她丰富的诗词储备量走红网络,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她的身上,我充分感受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的含义。

  本书的作者郦波老师是《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之一,他认为文化节目崛起是大势所趋,这样的节目容易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中国人都有诗词记忆,一个家庭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念上几句诗,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在《人生自有境界》的序中,郦波老师向我们传递了一些信息。一位同学直白地问他:“诗词到底有什么用?”他直截了当地回道“没什么用!几乎没什么用”。诗词无用的年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庄子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郦波老师写道:诗词只给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芬芳。所以诗词是且只是一种抚慰心灵的力量、塑造精神的力量、滋养灵魂的力量!

  书里一共赏析了18个作品,郦波老师以他丰富的内涵,带我们走进了诗词与人生。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想必每个人都背得朗朗上口。郦波老师首先提到音韵的问题,“看”读第一声。接着讲述了敬亭山的来历,以及这首诗的妙处。那句“我们是两颗穿过黑暗/彼此凝望的星辰”,看得我心生黯然。“只要你像李白那样,在万丈红尘里从未真正的沦陷,就一定能在天地间找到自己灵魂的知己。”

  或许这不是一本好看的书,但毫无疑问它是一本有味的书,值得你去“细细咀嚼”。

  《人生自有境界》读后感(三):人生自有诗意

  说到诗词,可能很多人会问,诗词有什么用?我们这代人从小就被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许是那个年代国家建设需要吧),似乎从父母到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偏向了理科的知识,文科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对于语文尤其传统文化的学习很多都流于表面,不求甚解,该写写,该背背,至于文字的内涵……管那么多干嘛,够应试就行了,现在想来,不知多少人在这种思想中错过了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诗词真的无用吗?也许物质层面没多大用处,但精神层面就要细细思量了。

  诗词大会上,一位患癌又家境凄惨的白茹云却有着淡定的气魄来参加大会,郦波等嘉宾和董卿都叫她大姐,她不乐意,说自己年轻,董卿说道:“这声大姐喊的不是年龄,是我们的敬重!”让白茹云拥有如此淡定气魄的不是别的,正是她热爱的诗词,因为有了诗词的一路陪伴,她“悲惨”的人生才过的有诗意。

  同样是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最近一期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脑瘫诗人余秀华,她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就是这位连生活自理都有困难的余秀华并未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人生,她开始创作诗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现在她的诗歌中,一首《我爱你》深深颤动人心,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她那卑微的对爱的渴望。看了节目我就迫不及待地找了她的作品来读,就像另一位诗人对她的评价,她的诗既有古典诗歌的意趣,又有现代诗歌的抒情性……以强烈的主体精神去展示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于余秀华,就像董卿做的那样,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与欣赏,我想像她这样的人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在郦波这本《人生自有境界》里,他选了一些诗词来进行解读,有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但通过郦波老师的解读,才发现我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个人的作品要联系他的思想、性格、人生际遇、写作背景等来品其意味,作品更是能反映作者的思想、心境、情感……书中有李清照的深爱恋人之心,有白居易的情之憾事,有秦少游唯美的爱情,有苏轼悼念亡妻的深情……通过老师的解读,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了解作品,了解作者。

  诗词自有其意义,正像郦波老师说的:“诗词只给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芬芳。所以诗词是且只是一种抚慰心灵的力量、塑造精神的力量、滋养灵魂的力量!”

  《人生自有境界》读后感(四):人生自有境界,每人都有发言权

  我的识字生涯是从读诗学词开始的,如同民国年代的启蒙,天对地,上对下,左对右,据说父亲也是这样,爷爷从小就要求父亲学会对对子,等到父亲有了他的孩子,也就是我之后,把这种光荣的家风进行了传承,方式有些改进,只让我读诗念词, 不再逼着我对对子了。

  年长之后,发现我身边的小伙伴们在英文唯上的学风下,对古诗词已经失去了天然的好感,而是以一口伦敦口音为骄傲,的确从中考到高考,再到研究生考试,考察我们诗词的题目是越来越少了,而考察我们“主义”“路线”的题目是越来越多了。也许这就是社会的进步,也是这是文化的交融。

  不管怎么认为,诗词中不完会是为了启蒙认字准备的,其中有很多是为国为政的大道理,比如“我以我血荐轩辕”“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之类的,更多的是个人情调的集合,静听潮起潮落,笑看花开花谢,如果没有闲功夫,没有一点对人生的体悟,是无法达到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在名利为主流的现代社会,诗词不仅是边缘化了,更多地被掩埋,似乎不久后只能在旅游古迹或者博物馆才能一睹其“芳容”。

  说真的,人生的境界有很多表达方式,只不过有些方式并不为我们所熟知,除了现在被人津津乐道的隐居外,还有醉迷于尖端科技研究,无论是前者不是后者,都体现为“无用就是大用”。但是在诗词中并不如此,出世的要比入世的多,多得多,只是我们不善于总结与发现,总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于是对于外界的变化宁可选择麻木!

  人生自有境界,每人都有发言权,如同一句心中反复咏叹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人生自有境界》读后感(五):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文/沐白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若问我:”做为一个中国人,最令人骄傲的中国文化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中华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谁都知道《诗经》和《楚辞》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瑰宝和经典,而唐诗宋词也在浩瀚的文学史上,凝结成举世无上的璀璨星空。但若问我:既然这样,你是否可以熟练流利地背诵几篇?或者时常朗读背诵、时时熟悉?我想我一定会羞红了脸,张口结舌答不上来!

  生活很忙、工作很忙、世界更忙。忙着赚钱,忙着生存,忙着应付喷薄汹涌的人情物欲,和月月如期到来的房租水电与银行账单。只是人们在匆忙行走世界的时候忘了提醒自己,其实我们这些烦恼历代文人大家都会有,也正是因为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曾是凡人,才有了在世事摩擦中,留下来的灿如星河的缱绻诗情和治世苦闷。

  诗词,是他们熨贴羁旅、寄物述志的载体,透过郦波老师的这本《人生自有境界》,穿越星河千古,再与古人会。

  少年时读李清照词,迷醉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宁静的早晨,慵懒静谧而安详,是什么人让她妆起慵懒,感慨叹息?等到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除了迷醉于遣词点字的哀婉凄美,更多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独上西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遣兴和附会。于是时常念诵,微有疑问,微有期待,微有盼望,微有羞怯的小心事,偷偷藏在她点点滴滴的婉约里。

  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是郦波老师在本书中解析的第二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为每一个被诗词文化哺育过乳汁的学生,这首尽显山水灵魂、领悟山水之美和物我为一的诗句,便不得不提。正如郦波老师所说,这首玲珑剔透、意境幽远的诗句,尽管开始处充满了孤峭、冷峻、逼仄,透着慑人的寒意,但却在一片绝境凄清的寒冷中透着豁然开朗的生机,于物我两忘的禅机里,清清澈澈绘出了一个独钓寒江雪超然孤傲、鲜活伟岸的灵魂。也许,这样的境界,难道不是我们身处苦闷时追而不得、寻而不见的自我和精神境界的得悟吗?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杜甫的一首千古经典《佳人》,是他难得一见的儿女情诗。此诗的高绝处,那中处于黍离之悲、流离之苦之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坚守,怎知不是诗人乱世之中孤标傲世、洁身自好的精神独白?与李白的”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相比,一篇《佳人》自有况味。人世流离、红尘万丈、时光如劫匪,谁人不是自己精神世界里的绝代佳人?只是这份内心的清澈,守得住的又有几人?于是孤灯黄卷、风雨潇潇,”世间安得双全事,不负如来不负卿“便最难抉择。

白居易《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孤灯秋雨夜,白居易的一首《夜雨》,把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的深情和离别推到了爱情绝唱的最高潮,勾兑成一壶浓浓的酒,烧到肝胆寸断、揪心裂肺,懂的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自然不懂,直到终生的伤痛站成了丰碑,才发现,时光终于经过了我们,而我们,拿什么去怀缅……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人生自有境界》读后感(六):从诗词中寻找人生的意味

  人生有起点,也有终点,这个过程也许漫长,也许短暂,但是只要有诗歌的陪伴,我们就会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激情与力量。

  有人说,诗词无用,有人说,诗词已死。总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物质的追求和向往成为了时代的主流与目标,而诗词更多地观照个人世界,是修身养德的工具,而不是发财致富的凭藉。在当代,能读诗的人只有那些小学生、甚至学前班的人,或许诗词总是长不大了少年。

  现在教育更加功利化,简单地说是为了有一份好工作,但是好工作的标准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而在诗词中体现的就 是不怕麻烦,不怕困难,那些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燕赵悲歌、塞外飞音,几乎没有亲亲昵昵的小我,更何况现在教育讲究的是减负,像诗词这种”无用“的包袱就首当其冲了,能不学就不学,何必要用这种韵律要迷惑自己、陶醉社会呢?

  在国内如此,在西方更是如此,现在流行的摇滚,不正是对传统的挑战吗,一些人疯疯癫癫地从白天唱到黑夜,又从黑夜唱到白天,唱的是内心的无奈与仇恨,工业文明是有其负面影响,但也不至于处处都是废墟,时时都是空难吗,为什么不能看到其中的积极面呢?有人说,这是缺乏人文关怀的结果,但为什么会缺乏呢,却很少人去思考去解决。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对于诗歌,我们是有传统的,只不过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师夷长技,却忘记了自己祖宗的名姓,把西洋国家抛弃的东西作为我们的追求,不能很好地处理与时俱进与传承历史的关系,总以为自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要改变旧社会,连同历史中的精华一同扫尽垃极堆,要自立门户,开坛论道,其实我们还很肤浅,很焦虑,很虚伪!

  郦波所著的《人生自有境界》,将我们从沉迷中拯救,让我们振作起前行的力量,向着更美好的生活进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