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小的大大的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小的大大的树》读后感10篇

2018-03-27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小的大大的树》读后感10篇

  《小小的大大的树》是一本由[日] 梦枕貘 文 / 山村浩二 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小的大大的树》读后感(一):大树底下好乘凉

  (人与自然,从树说起 )

  看到这棵小小的大大的树,我忽然就想到了这句话——“大树底下好乘凉”,人类的生存依托于大树,只是很多人类自己并不知道,远古时代,猿猴从树上下来,慢慢地学会了直立行走;在历史发展长河里,依然有不少人类将房屋搭建在大树上,或是砍下树枝树干,建造了木屋,以及木筏、木船、各种木制工具等等,至少果树上结出来的果实更是养活了千千万万的人类。可以说,树木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而这些大树是怎么来的、怎么倒下的,又有多少人会关心呢?人类行匆匆、色仓皇,只顾自己的利益,却忘却了大树的安然才是人类生存的依靠

  然而我们可以以孩子视角去看待一颗芽长成一棵树、一棵小树渐渐长成一棵大树的过程,会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在《小小的大大的树》这本书里,旁观者蚂蚁,是它(不一定是唯一的那一只蚂蚁,它是自然界里的一种生物、一个种群)看到了种子的发芽、成长,从小小的树长到大大的树,超过高山、直入云霄,接着,大树上有了动物、有了溪流瀑布、有了鱼、飞鸟,后来又有了人类,从人类上树后,树上就开始变得不那么和谐了。

  人类捕杀动物,开始还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人类要生存、需要能量;再后来,人类在树上大兴土木,因为人类需要房屋遮风挡雨;人类的欲望越来越庞大,需要开荒种地、需要交通工具、需要砍掉树枝盖更多的房子、……当个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候,要从别人那里掠夺,于是,战争爆发了,……满目疮痍,就是大树上后来的情形

  动物们纷纷离开了大树,连人类也撤走了,大树“轰隆”倒下了,这棵曾经小小的,后来大大的树,再后来,本来也可以没有后来,但是文字作者梦枕貘,给我们,留下了希望,“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棵小芽诞生了……”

  梦枕貘,一听便知是笔名,貘,是日本神话传说中吞噬恶梦的魔兽,枕梦里有貘的出现寓意想出梦一般的故事。梦枕貘是日本著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阴阳师》系列小说,写奇幻小说的作家,写了这个《小小的大大的树》的故事,故事是超现实的,但也是掺杂着幻想寄托的。而文字是诗意的,不论是在描写树的成长,还是在叙述树上租客的生活。“噌噌、腾腾、心怦怦,慢慢、猛猛、兴冲冲”, 以这些拟声词简洁形象描述树的生长、蓬勃,简简单单的叠词和ABB词语,却让人仿佛听到和看到树芽破土而出、奋力向上长的声音姿态。而战争爆发后,“蚂蚁哭了,大象哭了,老虎哭了,龙也哭了,不但如此,人也哭了”,既交待了大树上的“租客”,又以排比的句式强化了撕心裂肺的战后悲痛

  而图画作者山村浩二,同样是位天才,他的代表作有《不畏风雨》(也是后浪出版的绘本)等,他的画乍一看线条潦草,但是细看却是细致的,而且在画面存在许多不经意就被忽视的小细节,而一旦我们读进去了、慢慢地去寻找,会发现画面中隐藏着的奇妙的细节。就如这本《小小的大大的树》中,几乎每一页都有一位或一群旁观者——蚂蚁,它们是这棵树风雨经历见证者,它们也仿佛是历史的讲述者。蚂蚁虽小,但灵敏,因为小,而被人类和其他物种所忽视,不被左右,所以它们能看到更真实的树、人类、以及其他生物。而小小的蚂蚁也恰恰是树芽、小树、大树比例的参照物。

  有人说这不是一本童书,因为它要传达的是更广阔更深奥的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但它以童书绘本的形式呈现,因为保护自然、尊重彼此的种子,由孩子传播

  《小小的大大的树》读后感(二):一个写鬼怪故事的作家,一个动画导演,一起创作了本不只给孩子看的绘本

  我是很爱梦枕貘的,从若干年前看《阴阳师》开始。

  但是看到这位擅长描写日本神怪物语作家来创作绘本的时候,我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是要让孩子们在睡前看上一遍百鬼夜行吗?

  带着疑问翻开了第一页。我见证了一株小芽慢慢生长为天地间一棵巨大无比的大树。她孕育着生命,动物和人类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因为人类的发展和贪婪发生了战争,动物和人类都离开了大树,最终整棵大树倒塌,一切似乎回到了最开始。

  整本绘本文字很少,但是语气很像一个旁观者,他看着这棵树成长,有点心急得在自说自话——“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到底会怎么样?”也为树苗蓬勃生长而兴奋不已——“心怦怦,兴冲冲。”也略带痛心得向我们描述大树倒下的声音——“吱哑吱哑,吱噶吱噶。”就连书名《小小的大大的树》也是这样的风格

  这种直白可爱又反复的独白,和梦枕貘笔下那些躲在角落里嘻嘻哈哈淘气又烦人的小妖怪一样,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又近在耳边一般得低声絮语。

  所以我觉得山村浩二理解的梦枕貘的世界是非常贴切的。他运用铅笔和水彩,绘制出一棵枝桠繁复,树叶凌乱但是又充满生命力的大树。他描绘的线条杂乱没有规律,近看觉得就是一张乱糟糟的草稿,没有经过美化规整,任线条游离在纸上。

树干上凌乱的线条,连树叶也只是简单的色块而已这页更夸张了,看细节就是一团乱糟糟

  细看简直不能忍,但是想来这点和安倍晴明那个看似凌乱从不打理,但是却生机盎然庭院一样,让我们体会到了自然的力量

  另外山村又将各种奇妙创意加到画面中,还有各种为下一页情节做铺垫的细节

房子的建造是围绕树干建造而成的这张画面中如线轱辘一样的东西我想了很久,最后觉得有可能马路上来往的车辆。我脑洞不够大,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这张冒着黑烟的烟囱和往下排废水的下水道口子,为后面大树发生的矛盾做了暗示

这张更有趣了,房屋越来越多,层层叠叠得挤在一起,朝四面八方伸展,是不是和哈尔的移动城堡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四周黑烟围绕,人类可怕的破坏力。

带着螺旋桨的飞船在运载木头

  用色方面,山村浩二也很讲究

  这本《小小的大大的树》作为绘本,并没有用各种高饱和度的颜色,寡淡得成为绘本中的一个异类。从一开始黄沙废土一片荒芜黄色,中间生机盎然的草绿色,再到矛盾升级的棕色,最后是大树死亡的灰白色。他轻描淡写不带任何个人感情理性得为我们讲述一个生命开始到结束的过程。

  也因为如此,所以连梦枕貘都会赞叹道:“山村先生描绘了如此精彩的画面,原来,我是想看这样一本图画书的。”

  在翻阅了十多遍以后,我不禁去想,是谁种下了种子,然后看着他成长又轰然倒下呢?

  我又翻了好几遍书,在第一页找到了答案。天地间只有黄沙废土,天空厚厚的云层透着耶稣光。

  他看着生命的诞生,强大,又冷静地看着生命产生矛盾,然后陨落。他也略带欣喜期待新生命的到来。

  和我们的自然很像对不对,生命总是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中间也许会犯错,但是大体来说,总是在朝前进步的,这样才有了我们如今的世界。和最后蚂蚁又遇见了小苗一样,新生命又开始了。

  “生命总会找到出路。”

  《小小的大大的树》读后感(三):简单的,我们都懂却不去想的哲理

  老天,这本书超级好看!一口气反复看3遍,好好看!不但是内容中的巨大哲理,还有图的张力!以及淡淡的无奈和对于儿童读物的表达分寸环保,生命的轮回,人和动物们的关系,树上的河流内涵想象力并存的好看!!老天,这本书超级好看!一口气反复看3遍,好好看!不但是内容中的巨大哲理,还有图的张力!以及淡淡的无奈和对于儿童读物的表达分寸。环保,生命的轮回,人和动物们的关系,树上的河流,内涵和想象力并存的好看!!老天,这本书超级好看!一口气反复看3遍,好好看!不但是内容中的巨大哲理,还有图的张力!以及淡淡的无奈和对于儿童读物的表达分寸。环保,生命的轮回,人和动物们的关系,树上的河流,内涵和想象力并存的好看!!

  《小小的大大的树》读后感(四):小小的人和小小的树一样,他们到底会长成什么样呢?

  阅读绘本,很多时候除了在画面感上给孩子们艺术启蒙之外,还能通过故事,情节让孩子感受到一些生命的哲理,甚至可以在父母带给孩子一些世界观基础上,帮助孩子重塑一些更有感知力的世界观。让他们更加懂得这个世界、爱护这个世界,也更能敬畏生命。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坚持给孩子阅读好的绘本,即使价格高于那些低质量的绘本套装,我也会选择更优质更有启发性的绘本。前几天,我在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提到,很多人光于“爱”、“信仰”等心智成熟因素的感知大多都来自于童年甚至是父母的引导。我们也曾有多种俗语说“三岁定八十”。可见,孩子幼年时期的启蒙是多么重要

  而对于构建孩子的美学、艺术、以及世界观和生命感知的好绘本来说,这本《小小的大大的树》可以说是非常完美了。它具备了我以上所说的所有功能

1.关于美学艺术的启发。

  提到这本书对于孩子美学艺术的启发,就必须说说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和译者。这本书无论是画风还是翻译都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

  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这本书的画风。

  由于我的拍照技术有点渣,可能效果不是那么明显。但是看书的时候确实会有一种震撼、恢弘的感觉。很多细节把大和小的对比也展现出来,把人类来住前的葱绿大树和战争摧毁后的颓废大树也有一个很好的对比。这样强大的画面感,我们就不得不提一提这本书的绘制作者:山村浩二了。

  山村浩二毕业于东京造形大学绘画专业,以多种技法制作的动画短片而闻名。获奥斯卡动画短片奖提名的作品《头山》以及《卡夫卡 乡村医生》获多项国际大奖。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教授。绘本作品有《小小的大大的树》《不畏风雨》《哇,蔬菜》《长长的了不起》。

  据说这本书的文字作者梦枕貘就是先看到山村浩二的这些画作,才开始创作文字的。他还惊呼:原来,我是想看这样一本图画书的。

  所以,基于画面的感受,梦枕貘创作出了全书的故事,而同样的,梦枕貘也并不是平凡的作者。他的每次创作都很惊人。 他的作品《吃掉上弦月的狮子》获日本科幻小说大奖、《神之山岭》获柴田炼三郎奖、《大江户钓客传》获吉川英治文学奖、 泉镜花文学奖、舟桥圣一奖。 这多项大奖的获得者面对这这样的图画发挥出的《小小的大大的树》的故事精髓引人深思的。

  但是,这是一本日本绘本,如果单纯依靠图文作者的努力,没有很好的翻译的话,在中文版中我们也许不会看到这么精美的作品。因为文纪子的翻译,让我们在阅读这本绘本的时候可以提升了孩子的韵律感。因为她把文中的每一句话都翻译的像是诗歌一样。

  我摘取一段大家感受一下:

噌噌腾腾心怦怦慢慢猛猛兴冲冲拼命伸手一千年使劲站住一万年

  这些句子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生命力,在给孩子阅读时孩子也特别喜欢这种具有韵律感的句子,甚至很快都会复述了。

  所以,这样强大的三人创作团队,带给我们的绘本单从外观上就如此精美。无论是图画还是文字都给孩子带来了艺术和美的体验,这样的启蒙是孩子幼年时期不可或缺的。不信,家长们可以对比一下优质绘本和网上卖的那些成套劣质绘本。有些绘本里面的图案,动物与动物之间除了明显的特征不一样之外,几乎长了一张一抹一样的脸。如果给孩子阅读那样的绘本,该多么影响孩子的审美,更不要期待孩子能有什么美和艺术的体验了。

2.故事带给孩子的生命启发。

  那么说完外观了,这本《小小的大大的树》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内容呢?

  一个比蚂蚁还小的嫩芽,经过时间的洗礼,慢慢的长成了一颗大大的树。之后这棵大树变成了很多动物的栖息之所,很多动物都来树上安家。但那时候的大树还是很美的,有瀑布、湖泊、河鱼和小鸟。动物们和大树相处融洽,不过,后来,人也来树上住了。人类来了之后带来了文明和发展,大树上修了铁路,形成了小镇;但同时人类也给大树带来了灾难环境污染,战争的爆发,使得大树终于不堪重负日渐枯萎,最终,大树倒下了。如果故事在这个地方停留,那么我们会比较悲伤,甚至会觉得少了点什么。所以,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更多。他运用轮回的方式,让大树倒下的苔藓上再次长出一个嫩芽,和开头同样的嫩芽,同样的蚂蚁,也发出了同样的疑问:你到底会长成什么样的大树呢?

  看了故事内容的你什么感受呢?我先来说说我孩子的反应吧。在我给她讲到小嫩芽长成大树的时候,她是激动的,然后她看到了动物们与大树在一起的和谐画面,她是开心的,她不断的给我指她看到的美景。紧接着人类来了,战争也来了,每次翻到战争这一页的时候,孩子都是捂着眼睛的,她表现出了恐惧,随之而来的是她和老虎、大象、龙的眼泪一起悲伤。轰隆隆,大树倒下了,孩子震惊了,他以最快的速度翻到最后一页,她有点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大树的重生。

  所以,你看,一本绘本带给孩子的体验有多少,它会随着故事情节转换情绪,会进入到故事中让故事感染她影响她。我相信,这本《小小的大大的树》已经让孩子感受到了一些生命启发,她也感受到了自然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同相处方式和影响。

  如果这时候家长简单的理解成环境污染造成的家园损坏,然后告诉了孩子,那就错了。因为这里除了有环境的污染,还体现了人类的贪婪,人的占有欲,以及生命承载体,也就是大树的包容性、伟大和坚强。甚至还有更多,我希望家长们不要把自己的单纯理解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感受书中故事最好。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能想起采访丁仲礼的那段视频中他说到的一句话:

  如果环境发生变化,毁灭的只是物种,而不是地球。因为地球一直都是这么演化过来的。这多么像是这可大树啊,拼命伸手一千年,使劲站住一万年,经历了各种演变之后还可以从头再来,从一个小小的嫩芽再次成长为一棵大大的大大的大树。

  这就是这本绘本,外在可以启迪艺术,内涵可以深刻生命。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我们就是这样通过阅读优质绘本来给他们种下这些宝贵的小种子。

  有时候,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是否也会像小蚂蚁面对小嫩芽的时候一样,发出一句疑问:他以后到底会怎么样啊?

  只有经历过更多风雨的嫩芽才能长成承载万物的大树,也只有经历各种启迪的孩子才能长成心智成熟,承载自己丰富人生的成人。

  《小小的大大的树》读后感(五):《阴阳师》的梦枕貘:原来,我是想看这样一本图画书的。

  树是一种特别的生命,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树往往有非凡的象征意义。《阿凡达》里的生命之树,《怦然心动》里的梧桐树,《肖申克的救赎》里那棵藏信的树,《阿甘正传》里阿甘和珍妮常玩的那棵树,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1.梦枕貘的的大树情结

  艺术家选择各种各样的树,创作了很多经典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阴阳师》的作者梦枕貘2014年创作的一本超棒的绘本《小小的大大的树》(中文刚出),看书名也知道这同样是关于树的故事。

  梦枕貘特别热爱写树,早在他30岁的时候就创作了《幻兽变化》,在那本书里,主人公悉达多顿悟的地方,正是一棵比喜马拉雅山还高的大树。他对生命与自然之间的互动非常敏感。因为他有这种发自心底的创作冲动,所以这本《小小的大大的树》一直让我很期待。

  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本书非常好。才到手不到一周,我已看了不下20遍。

2.国际声望的绘画大师操刀

  故事作者已经是很厉害了,不过绘者也不简单。《小小的大大的树》是由曾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艺术家山村浩二手绘,从打草稿算起,到最后完成,历时三个月之久。山村浩二还画过《不畏风雨》,那也是很棒的书。

  山村浩二本身是动画导演,习惯于将心中的场景画出来,这个过程他会考虑画面的呈现方式,不会被纸面版式等因素所限制,所以他的作品一般是全幅画,并且镜头感极好。

  可以给大家随便找一张内文:

  你能感受到那种美吗?小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如果你还是get不到,我们现在给这张图做一点点处理:让水动起来,帮助你想象那个氛围。

  山村浩二用丰富的细节,精彩的构图,呈现出了梦枕貘心中的异想世界:一棵树的成坏住空,以及生活在树上的物种们充满哲思的生命大戏。

  我们从书中抽几页内容来简述一下这个绘本的情节吧。

  首先是像蚂蚁一样小的树苗,长在一片荒原上,接着,时光流逝,小树苗开始长大,千万年以后,它长到高过云端:

  树枝上的融雪化成河流和瀑布,动植物开始在它上面出现,后来甚至还有龙栖息。再后来,有了人,有了城市,有了文明,有了战争和破坏:

  最后,大树不堪重负,慢慢倒掉,它的枝叶开始腐烂,过了很久,在原地又发了新苗:

  就像第一只蚂蚁看到那根树苗时一样,在绘本的最后,另一只小蚂蚁看到新的树苗也在问:这棵树苗会长成什么样的大树呢?

  从形式上看,整本书完成了一次轮回。有始有终,有高潮和低谷,阅读感受很好。

3.可多元解读的故事模板

  这个轮回的结构,是很多故事的标配。此种手法在电影里很常见,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本书里,正是因为这个轮回的存在,我们可以很快意识到这棵树从小到大,又消亡的全过程。这也是很多人会从中读出心灵成长的原因所在。大树从小变大,又遭遇很多变故,最后消亡,但是精神会流传给后代,这过程特别像人的一生。

  另一方面,我们从绘本大量的细节中,又可以发现它还讲了人的欲望,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内容。刚开始有动物住在上面的时候,画面是非常和谐和美好的:

  大自然展现了它的包容。在这些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大片的绿色,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尤其是人类的欲望越来越重,绿色开始变少,转而是人造物变多,也变得越来越黑。对资源的争夺,引发战争,这一切让本来充满生命力的大树世界,变得满目疮痍。

  当然,你也可以把它按照自己想象的那样理解。总之,这本书的细节足够支撑它每一页的剧情,而它的结构模型其实是故事的基本模型,这也就决定了它可解读的方向是很多的。

4.藏着秘密的惊人细节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中的蚂蚁,几乎出现在内文的每一页。在书中去寻找这些小生灵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而且从头到尾出现的蚂蚁们,正是整个故事的亲历者,虽然前后不是一只蚂蚁,但是这个细节,所代表的绘者的视角和用心,实际上让这个故事一下变得不一样了。

蚂蚁几乎每张都有,需要仔细找

  没有蚂蚁,不仅仅是故事的结构有损,实际上还缺了某种意趣。有了蚂蚁之后,这个小到可以忽略的存在,成为所有故事的见证者。

  除了蚂蚁,书上还出现了狐狸、大象、狮子和龙,虫鱼鸟兽,还有人等。人造物的细节和场景动作也栩栩如生,看起来就像真的有那么一个奇幻世界。

5.韵律和节奏全靠神翻译

  最后值得提一点的是文纪子老师的翻译,她把原书中梦枕貘的文字那种韵律和节奏感翻译出来了。

  文纪子老师来自日本,毕业于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特别热爱中国文学和美术,是一名资深的童书编辑,策划有《荷花镇的早市》《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作为一名日本人,文纪子老师深刻体会到梦枕貘原文精妙的音律性,在翻译过程中,她反复思量怎样把日文象声词微妙的部分翻译出最好的效果,全书诗歌体的翻译可谓原汁原味。除了这本,她还翻译过经典的《可爱的鼠小弟》等等。

  有这种实力,她才把作者那种视觉化语言效果翻译成中文也不失韵味。你比如,在《小小的大大的树》中,她把小树长大的过程中,翻译成了:

噌噌腾腾心砰砰慢慢猛猛兴冲冲

  你翻书的过程,念出这样的文字来,一下就有那种一棵树长大过程中的兴奋与迫不及待,画面感和内心戏非常强烈。

  据说,山村浩二交稿后,梦枕貘看着这本书的画稿说:原来,这就是我想看的图画书啊。可见,这是画到他心里去了。

  不知道他有没有画到你的心里呢?希望你也喜欢这本书。

  《小小的大大的树》读后感(六):那些你想教孩子又怕讲不明白的事

  如果启蒙教育,也是道可道,非常道

  带孩子读了一些书,会觉得认知和思考,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如果知识浩如烟海,认知像是一种捕捉,思考像是一种构建,而我们终身在似懂非懂,在知与不知之间漂泊。这种思维投射到儿童阅读上,就是,阅读是分层的,哪怕是同一本书。而好书如洋葱,层级多,每一层给你的刺激,也足够多,如这本《小小的大大的树》。

  第一层,这是一棵树的故事

  这是一粒种子,经过千年万年长成一株巨大的树,树有多么大呢,“比山岳还大,比云朵还高”,它大到自成一个世界,有山川河流,有草长莺飞,有巨象猛虎,还有龙,当然,还有人类,然后就是建设、繁荣、战争、消亡、树枝被毁掉太多,动物走了,人走了,树倒塌了。

  但是,这并不是结尾,真正的结尾,也是一个开始,在大树倒下的地方,一个新的嫩芽破土而出,它,会长成什么样的树呢。

  这就是《小小的大大的树》的表面内容,一个完整的故事,在给稍小的孩子讲的时候,不需要扩展和发挥,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本美好的绘本。

  第二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与争夺构成并毁掉生命循环。

  如果给大一点的孩子读这本书,可能孩子会和你讨论战争,这是一个绘本,这也是人类简史,有自然,有我们,我们最初和自然斗,和自然做好朋友,书中说龙,感觉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更像是祖龙,他代表自然,他呼风唤雨,他睁眼白昼闭目黑暗。然后我们又和人自己斗,我们用战争毁掉自然几千年几万年的积累,我们用战争毁掉我们的环境和建设。然后和自然一起哭泣,和动物一起哭泣,然后我们离开,等自然自己痊愈。

  第三层,千龄犹旦夕,万世更沉浮

  这是一个长长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的准备阶段,大树就长了一千年站了一万年。这又是一个很短的故事,短到这本书,都不需要有页码。读书是最便捷的时光旅行,从史前到文明消亡,也不过是几页纸,并且这几页纸就足够构建一个生生不息。这本书尤其容易让人产生千龄犹旦夕的感慨,梦枕貘用一个小故事,一株树解构并阐述了一个很宏大漫长的过程。感觉我们很需要这种书,去撩拨孩子对于历史类书籍的感觉,和启发孩子对更大的世界更长远的历史的好奇心。

  第四层,大木,祖龙及绘本隐喻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你阅读每一本新书的过程,都是对旧的阅读经历的唤起和温故而知新,所以一本新书你的阅读所得和你过去的积累也有莫大关系,说到这里就是老调重弹了,要多读书啊。

  比如这本《小小的大大的树》,只是看到题目,过去对于大树的阅读就会被唤起,山海经中有两株大树值得一提,一个是昆仑山上的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这是木也是禾,感觉稻禾长到这么大,堪称天下粮仓了吧;另一个是扶桑,大到什么程度,上面栖息着十个太阳。可以说,这两株巨木,一个种植粮食,一个种植光明,然后再读《小小的大大的树》,哦,这株种植历史。感觉很微妙。

  还有,我们很难和孩子讲清楚,历史是什么,自然是什么,这时候我们需要一种书籍,充满着映像和隐喻。所以几千年前的《山海经》中烛龙和几千年后《小小的大大的树》中的树,都是我们需要的形象,在具体的形象中,包含了很多难以讲清楚的概念和感觉,我们把这样的书读给懵懂的孩子,在他们的概念和认知体系中埋下伏笔,更多的书,更多的伏笔,会启发他的思考,拱起某一天磅礴的想象力和领悟力,这就是为什么,阅读多的孩子,更有悟性。

  话题说回来,如果启蒙教育也是道可道非常道,那我们完全不必坐而论道,只要给孩子足够的展示和积累,他自会有思维的方向和自己的知识体系,被丰富阅读浸润的孩子,就像被岁月锤炼的树木,每一株树,都有黛色参天二千尺的一天。

  《小小的大大的树》读后感(七):简单的,我们都懂却不去想的哲理

  不说作者不说绘者的巨大名气,只是简单按照一个“随便翻翻”的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

  题目说的是树,

  第一页也的确是小苗苗的生长过程,

  可才到第五页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不禁让人有一种“故事已经讲完了吧”?的感觉。

  而这个时候“好戏才刚刚开始”!

  生命之树上孕育了无数生灵,小蚂蚁,猛兽、龙当然还是“愚蠢的人类”

  而当高度发展而导致资源争抢的人类相互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的时候,

  动物们虽然只是看客,却同样受到了威胁。

  一直到一切的一切都毁了。

  不过总归是童书,所以泛着淡淡忧伤的同时,并没有提到死亡这么沉重的话题,所有的动物都在等待新的生命的诞生,即便是1万年后的新轮回。总归给人以希望。

  事实上虽然说这是一本給小朋友看的绘本。但作为大人,其实不得不面临很沉重的事实,就是“书里说的一点没错”,我们人类每天都在因为各种微小的个人利益,不惜毁掉我们的生存环境。小到随手扔垃圾,中到工厂排污、大到人类历史上的若干次战争,而且如果仔细想想地球上如果再爆发大规模战争,人类所拥有的武器基本上可以把地球炸没了好几次吧!

  其实这个“人类是地球的癌细胞”的比喻,基本上所有人都懂。只是由于每天“太忙”,没时间去想。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愿意去想这个未来。

  而最最直接的理由就是:道理太大了,我们想也帮不上忙。

  所以书的作者和绘者给出了一个简单而直接的结局,“全毁了”,我们等待新的轮回。

  作为一个故事,这是个完美的结局,毫无破绽也充满的希望,但是作为拿着这本童书的翻书人,

  我反而是感觉自己任重而道远。

  可以的话,总希望在“全毁了”和“龙哭了”这一页前面做点什么。

  而这个却不是这本书里教给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去探索。

  无论你是看书的大人,还是拿着这本故事书慢慢讲个小朋友听的家长,我才大多数人都应该把书翻到“龙哭了”前一页,然后在这一页中加入一个“我”

  因为这一页也就是我们目前的生存环境,

  到处是高楼、到处是认为资源不够的人。

  可能你可以在这个雾霾里想到帝都甚至更多。

  我一直觉得书是一种“良师”,并不是它交给你某些知识而是因为它在你碰到问题的时候,告诉给你一种可能性,而这个方向你可以去选,也可以视为一种警告而不去选。

  这本书就是一个警告。

  一个沉重的话题,带着儿童般的天真、淡淡的无奈和渺小的希望。

  以及一个无比认真的警告。

  而要说的话,要画的图,作者和绘者已经清清楚楚的表达在书里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读书的人自己去选择了。

  就这么简单。。。。。。

  《小小的大大的树》读后感(八):人类贪欲的写真

  地球仿佛一棵大树,她给予每个生命居所与资源,从不曾亏待和偏爱任何物种,但自封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在其上为所欲为,终有一天所有破坏殆尽,首先品尝恶果的必是种下它的人类自己!

  《小小的大大的树》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它用三十几页浓缩了地球的历史,用想象与奇幻当作手段,叙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自我戕害,预言了人类将在未来遭遇的劫难…… 只是它没有把门彻底关死,还留给了我们一丝希望,以首尾衔接的方式,阐释着生命周而复始的轮回!

  书里用最简洁的文字,写就一篇宏大史诗!

  在这里必须佩服作者梦枕貘的文字驾驭功力,用几个字就能从细致入微描述到景象恢弘,在微观与宏观之间自由切换。他应该是那种非常善于利用各种元素和文字节奏来调动人们的想象力,让读者心绪随之起伏的作家。

  在这时,一般照例会搬出梦枕貘的丰功伟绩,什么名作《阴阳师》的作者,陈凯歌新作《妖猫传》的原著作家,日本奇幻文学大师级人物等等。但在我眼里,比之于《小小的大大的树》,上述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位本名米山峰夫的作家是一位很好的文字叙述者,绘本有他的文字做基础是一种幸运!

  此书的另一位作者,也就是插图师山村浩二,也是功不可没!

  山村算是我今年发现的一个惊喜,这要感谢年初很多的“童书榜”将他那本《不畏风雨》列入榜单,让我得以有机会认识这么一位与众不同的画师!

  说他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善于描绘“想象”,而且是那种宏大叙事的“想象”。

  无论是《不畏风雨》中广袤的草场,无尽的旷野,还是《小小的大大的树》里面那些鳞次栉比的建筑物和战争场景,山村浩二都能画得极具震撼力!

  尤其是在描绘战争场面的同时,他还能细致入微地画出从大象、老虎和龙眼中流出的泪水……

  每种动物都表现出了家园被毁时的悲凉,只有制造这场毁灭的人类,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贪欲中,为争夺一根树枝的归属而同类相残,不惜毁掉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

  在这本书里我分明是读出了人性的阴暗。

  本来非常平和自然的“大树世界”,被人类争夺资源与领地的贪欲慢慢蚕食,先是与动物们的博弈,后来又开始抢夺资源,直至最后自相残杀,等到大树枯萎凋败,人们才开始落泪…… 是惋惜?忏悔?还是悲哀?这些早已没有意义,因为大树已不堪重负,最后的命运终将到来,当树倾倒的那一刻,也就是希望破灭之时!

  好在书的最后以一株新发的小芽为象征,又重新给了我们一个梦想,一个对未来的憧憬,只是经历了人性的阴暗,我们是否还能寄希望于未来?是否还能相信人类?

  或许每个物种在这个地球上都要经历起步到极盛,进而衰败的过程,这一切都是自然法则,但能够以自身贪欲造成自我毁灭的恐怕也就只有人类了!

  这本书就是以简洁的文字和震撼的画面,讲述人类贪欲引发的悲剧,它是一个哲学寓言,如同未经加工的写真一样让我们窥见自身的渺小与自私自负!

  感觉山村浩二是在把梦枕貘的文字最大限度地化为图像,而他自己那种超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画风,使得整个绘本充满奇幻味道。他和梦枕貘算得是配合默契,因为二人都以“想象力”为依托,只不过一个用文字达成,一个以图像诠释!

  《小小的大大的树》读后感(九):梦中的妖猫与没有翅膀的蚂蚁,他把渺小和伟大揉烂给你看

  当陈凯歌与豪华主创团队携最新电影《妖猫传》亮相东京电影节的时候,一只小小的蚂蚁刚刚开始思考世界、人生等等的诸多意义。如果说妖猫和蚂蚁都来自一场盛大的梦魇,那么深陷于迷思的造梦者就是日本奇幻小说大师梦枕貘。这个当初“想要做出梦一样的故事”的少年,如今真的像他的笔名一样,将吞噬噩梦的魔兽温柔豢养。

  《小小大大的树》正是梦枕貘的另一场苍凉的梦。而每个人,每天都在里边穿行、奔流、忙碌不息。也许你刚刚坐上13号线西二旗换乘下车的程序员捂热的座位,或者褪下强装的精英范儿风尘仆仆地去三里屯赶赴一场为了朋友圈而存在的聚会。也许你刚刚被手机叫醒匆忙洗漱完毕冲下楼火速吃完一碗三块钱的豆腐脑,也许你刚刚为朋友昨夜新生的小baby比心点赞。很多自媒体都因为以戏谑或怒骂的姿态为“北漂”代言而收获一篇又一篇的10w+,

  很多人转发,很多人轻视,也有很多人,开始思考留在这里的意义,甚至,生命的意义。

  关于生命,关于世界,关于历史,自认年纪尚轻的人们谈起来不免有些老气横秋,而想得太多做的太少,也不免生出许多绝望。

  比如眼看着一颗种子千年之后成长为苍天大树却又被一把火焚烧,眼看着千年的巴米扬大佛瞬间被战火炸碎,眼看着儿时钓过小虾的水塘被填埋永远长眠于商品房的脚下。比时间的洪流来得更猛烈的也许只有人心,更绝望的是面对每一天生命的倒数和不可逆流的时光,显得毫无准备。

  比如面对杨贵妃之死,《妖猫传》的故事里,人们只能通过猫的呓语追踪死亡真相,而无法抵挡伟大王朝不可逆转的衰落。

  比如面对世界的崩塌,《小小大大的树》的故事里,人们自顾自地下坠,却连蚂蚁的“嘲笑”都看不到。

  比如面对日渐苍老的容颜,有人选择打针,有人选择手术,以此留住年轻的脚步,却看不到当下的自己日臻成熟的岁月之美。

  或许在宇宙之上,真的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们的失败与伟大。而懂得了渺小到尘埃里的自己,懂得了“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是捕风”这看似绝望的言语,才能在某些时刻,选择真的放下。

  就好像读这本小书的时候,嘴里不由自主地哼起的张楚的《蚂蚁蚂蚁》: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蝗虫的大腿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蜻蜓的眼睛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蝴蝶的翅膀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蚂蚁没问题

  ……

  生下来胳膊大腿就是一样地细

  不管别人穿着什么样的衣

  咱们兄弟皮肤永远是黑的

  ……

  蚂蚁没有蝗虫的大腿,蚂蚁没有蜻蜓的眼睛,蚂蚁没有蝴蝶的翅膀,可蚂蚁却因为认清渺小而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小小的大大的树》读后感(十):幽微中见洞天,极简中见绚烂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想看它,因为它名字叫“小小的大大的树”,四个三岁小孩便可认识的简单汉字组成了一个有节奏感的书名,又是小,又是大,还自相矛盾,这些,都让我感到好奇。所以书刚出来的时候,我便迫不及待地读了。

  读完这本书,大概只需要一分钟的时间,而消化它,却不知需要多少光阴。我当时的感觉是:不明觉厉、无法表述。如今,在酝酿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打算试着挖掘一下我所领悟到的些许想法。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读后感,是因为这本书无论画面,还是文字,都把简约做到了极致。幼儿园甚至学前的小孩能看懂,六十多岁的老人也能看懂,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视角和感悟,这恰恰是其极简形式里极其丰富的内涵。

  这种极简与丰富的哲学观,也存在于创作者的创作方法中。书的文字梦枕貘说,他是在三十分钟的时间里一口气写完全书的故事的,此谓极简。书的图画作者山村浩二先生却说:“不过,脑海中形成这个故事的时间,那是无法用时间长短来衡量的吧。”此谓丰富。这种酝酿,如酿酒或酿蜂蜜一样,投入的漫长与产出的精致,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失的创作/制作哲学。

当这棵树只是个比蚂蚁还小的嫩芽时。请注意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第二个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故事和画面都在传达一种由极微观到极宏观的无限的世界观。由一棵比蚂蚁还小的嫩芽,成长为可以承载瀑布、湖泊、河鱼、小鸟、老虎、大象、龙和人类的树世界,这种变化,既令我想到幽微中见洞天的豁然,又想到由渺小到伟大的成长。这种俄罗斯套娃式的宇宙观,犹如《盗梦空间》中的梦中梦,让世界多了很多玄妙的好玩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也照应着我们的内心。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认识自己,当打开一扇有一扇门,翻过一座又一座山,你会在这种看似重复的运动中,获得一次又一次全新的天地。

  这里还有一种渺小与伟大的转化,以写歌词这件事来说,我曾听过不少年轻的创作者感慨,自己的人生太平淡,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好像没什么可写的。人生中唯一可以算作大事件的,大概要算暗恋或失恋了,又觉得小情小爱,不值一提。可是对林夕来说,小眉小目里可以写出禅意,凝视一张脸,犹如翻越一座山。原本是卑微的暗恋和失恋,竟然可以写出“或者这就是荣幸,令今生不爱我的人,子子孙孙流传着他与隐秘的我相爱的传闻”的壮阔。

  回到“转化”,回到本书,本来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突然在某个瞬间,画风突变:“咦,不知道哪里,不对劲啊。人类砍掉树枝,挨个儿盖房子。烟囱冒出灰蒙蒙的烟,翻滚着,升腾着。”自此,世界改变了,一切都在消失,世界正在灭亡。这个毁灭的过程,如建立的过程一样有节奏,却比建立的过程更加摧枯拉朽。

当小嫩芽长成大树时。

  到底是哪里不对劲呢?初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捕捉到一种关于环境保护的叙事主题,但如上面的俄罗斯套娃一样,再扩大一层,其实是一个关于生态观的主题,这个生态观既关于物理世界,也关于心理世界。当这套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则出问题时,这套系统自身就会出问题。这里暂且抛开环保的主题,进入心理层面,当我们大脑/内心的运作系统出现问题时,当我们觉得急功近利比勤恳踏实要立竿见影,欺骗敷衍比真诚善良更行得通时,我们自己和我们身处的世界,也会出现问题,走向毁灭。

  然而如四季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两位创作者又拥有一种如佛家的轮回观,就像魔云兽告诉我的读后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世界在毁灭的同时,再次获得新生,又一棵没有蚂蚁高的小嫩芽出现了,和故事的开始一样,那么假如可以重来,它到底会长成什么样的大树呢?

  这种轮回,有时候像植物的四季变化,又像人类子子孙孙的繁衍流传,如果为父辈的我们已经把世界搞砸了,环境污染,人心不古,那么面对子辈——小嫩芽,我们希望他们长成什么样的大树呢?

  极简与丰富也好,微观与宏观也好,毁灭与重生也好,再扩大一层,进入思维法则的极简层,好像只剩下了阴阳八卦——互生互克,互相转化。那个转化,便是希望所在,只要内心发生改变,内心的运行法则就会改变行为的法则,它会改变此刻故事的走向,让故事在危机中走向转机,让我们不至于因为得意而忘形,也不会因为失意而悲观。

  所以,从哲学观上看,这本书既是佛家的,又是道家的。它在讲一个极其简约的寓言故事,却又内藏着极其丰富的宇宙世界。

  而全书第三个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创作者面对创造性这件事的通感力。文字作者,可以通过文字的叠字来创造出节奏感,又通过句子的长短创造出韵律感,甚至通过字号的大小创造出画面感。而另一边,绘画作者则通过故事内在的流动性,让一本静态的书获得了一种动画感和立体感,你明知画是静止的,却可以读到动势和空间。这种关于创作方法的哲学观,关于创作的创作,让全书的文字、图画、故事,皆如乐高积木一样,成了可以自由拼接的游戏。

  这个游戏,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你可能只看到俄罗斯套娃最大的一层,又或者可以看到最小的一个,你可以看到现象,看到技法,又或者直接看到哲学,乃至关于哲学的哲学——道。层层叠叠,周而复始,真是好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