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8 21: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的读后感10篇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是一本由[美] 马特·里克特(Matt Richtel)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4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读后感(一):科技不应该让你成为一名杀手

  高速路上,下着雨,然后想着即将要发生车祸,有一种“死神来了”的大片感。

  起先我还怀疑,为何一起交通事故能写成一本书,这在中国新闻工作者中是奢侈的。合上书让我沉思不已。在国内,这是一起再平常不过的交通肇事案,每天每时每刻高速路上,快速路上可能都在吞噬着人的生命作为我们更多的人也只是当做头条叹息一声而已。而作者和书中描述不是这样的,他们为了这起案子所做出的努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深深震撼了我。从一次交通事故到一条法律规定差的不仅仅是时间和国别,而是这个过程中所有付出艰辛、不懈,正义而又勇敢决定和努力的人们。那个百折不挠的林德里斯巴赫警官,那个坚持律师目标应该是正义,而不是重罚的律师特丽尔,和那些坚持在科学前沿的博士们都让我折服。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书本的作者马特.里克特曾是一名记者,作为记者通常都具备一种常人无法拥有的触角,他们可以更灵敏的挖掘到时态的最前沿,更深入了解整个事情来龙去脉,剥丝抽茧的去发现有价值,最值得人深思的东西,那可以是一种理论,也可以是一种道德,更可以是一条法律完善

  科技带给我们巨大成功愉悦感,但科技的未知面也拥有一定的风险灾难。2006年美国犹他州19的美国男孩雷吉在一次高速路上出车祸了,并且造成对向车辆上两个科学家无辜伤亡,雷吉被起诉,雷吉的家人开始努力寻找有利于雷吉的法律援助,而同样作者对失去两位父亲的两个家庭也做了长期大量的跟踪描述,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感情变化内心世界。吉姆和基思是在这起事故中逝去的两位科学家,这个社会培养一个科学家的时间成本是无法想象的。雷吉的案件收到了前所未有关注

  随着案件的开展调查有关雷吉是否属于过失杀人,在开车的过程中是否有使用短信成了案件至关重要线索,而同时当事人雷吉也处在内心焦灼矛盾风口浪尖,是否说出了实话,对自己内心的谴责,对逝去亲人家属愧疚,都让这个曾经健康快乐典型的美国大男孩苦难耐。一场车祸改变了三个家庭的命运,案件的最终归属,人们对于开车发短信看手机研究争论提议白热化,一本简单的书,变成了一条法律条文的演变史。

  在案件焦灼发展的同时,本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调查,引用了众多类似的案件作为论据,好多科学家现身说法,作者提到很多研究领域中的博士,格萨里博士的实验,阿奇利博士,斯特雷耶博士等等。

  林德里斯巴赫是负责此案件的警官,正是他的执着,开始了这一事故的另一面。特丽尔是一名律师,在这件事故诉讼案件的前半部分只是穿插交代特丽尔的家庭背景,真正起作用的是后半部分,正是特丽尔的公平公正鼓励给了雷吉第二次生命

  回到现实中来,开车能不能看手机,发短信。其实不用说,大家心里都知道肯定不能,但又有多少人还在做。科技的进步,让他的角色变得自相矛盾,在引领人类创造出能令自己变得更强大工具的同时,它也让人类看上去比往常更加的无力,缓慢技术在一天天发展,人脑却几乎停滞不前,而其中尤为厉害的就是注意力分散。

  事实上我很庆幸09年自己放弃工作专心应付考试,如果换到今天这压根就是梦想,因为我无法不每隔十多分钟不去翻阅手机,电脑。学步阶段电视多的孩子,在7岁时更有可能出现注意力集中的问题,而电视手机是造成我们静态生活,运动减少,体重增加,肥胖罪魁祸首

  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其他

  国外的儿童都有一种强大的自信心,比如特丽尔,林顿等这些在幼年遭受迫害的人一样能成为优秀的人,拥有健全人格,如果在中国就不一样了。这跟美国人教育理念先进开放教学方法息息相关,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科技力量还掌握在美国手里。教育是一国之本,美国人很早就明白了。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美国民众,对美国法律制度完善的渴望,对公平公正正义的不断追求显而易见顺理成章。有关雷吉案件的法律提案在整个众议院以55.28获得了通过,只要再获得参议院的通过就能被签署成为法律了,从案件的爆发,到法律的成文,不到三年的时间,颁布法律那一年是2009年,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要步入2018年,有关类似的法律,了了,至于提案,表决,民众参与无从谈起,淡薄的法制观念建设更是遥遥无期

  失望之余,直后悔自己当初没有选修喜爱的法律学科,否则当不顾一切为我们的法制社会力所能及的做一些事情。

  另:本书字体间距较大,16开本的张数,跟32开的差不多,读起来视觉非常舒服,不累。是一本值得让人深思的好书,有一点意见,看到作者的后记想了解作者更多的,却百度不到,有些遗憾,希望书局引入类似好书的同时,多引入一些作者的简介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读后感(二):一场悲剧后的争辩与救赎

  文|轻禅

  在科技发展的时代电子产品慢慢侵入人类生活,占据了不可或缺位置。如今,习惯用手机的人类,倘若偶然间忘记了携带手机,仿佛少了什么似的,心里也缺少了安全感。这样一看,原本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好像已经不再是通讯工具这样简单了。手机的出现,固然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不可挽回的悲剧。

  2006 年9 月一个下雨的早晨,雷吉就因为在驾车过程中使用手机发短信,酿成了巨大的悲剧,致使两位火箭科学家失去生命。如果不考虑手机因素,这基本可以断定为一场普通的交通事故,但因雷吉并非普通人,死去的两位科学家也不是普通人,这件事故就引起了犹他州警林德里斯巴赫和一名叫特丽尔的女人的一再追究。事故最终锁定在雷吉所用手机上,面对这样的原因,事情最终走向何方似乎很重要。马特·李克特就针对这件事进行了详细的追踪分析,写了《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一书,这本书从这件事延伸至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但我还是从书中看到了更多。

  是什么呢?可以这样说,当雷吉的车与两位火箭科学家所在车子相撞时,结局已经注定了。但这件事如何处理,终究取决于大众对这件事的态度,如果不是林德里斯巴赫和特丽尔的剖根究底,或许手机这一因素并不会被挖掘出来,也不会针对这一因素进行探讨。对雷吉而言,手机这一因素也是他并未考虑过的,但这件事在引起关注之后,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愿意走出来,承担一切,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救赎。如若不然,“雷吉法令”就不会诞生,人类也不会注意科技产品对人类本身的影响。

  科技发展,固然改变人类的生活,这其中有便捷,也存在危险,甚至一些危险是人类无法提前预见的。如真不幸造成悲剧,人类对事件本身持有的态度就变得最为关键了。《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一书中,无论是雷吉,还是特丽尔,在最后都选择了站在正义与非正义之上,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点去思考这件事。

  也许雷吉内心还是无法饶恕自己,但这件不幸,却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让人类意识到科技电子产品能够分散人类的注意力,从而额提醒人类,在以后的开车过程中,避免使用手机,也许间接避免了更多悲剧的发生。

  “福祸相依”这个道理,兴许连小孩子都懂,但真的当事情发生时,又有多少人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雷吉事件的处理是妥当的,但若不呢?后果不堪设想未来,谁也无法保证还会有其他因科技所致使的悲剧发生,但我还是人对事情本身的态度更为关键。悲剧不发生固然是好的,但如果不幸发生,大众对事件的态度就十分关键了。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一书中所涉及的问题很可能发生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手机短信不过是其中一个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要有克制的能力,不要被科技产品所左右,要正确合理的使用。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读后感(三):科技驯化了人类?

  一百多年前第一部移动电话问世时,被率先应用马车和船只上,从此旅途中亦不必担心失联。当时的人类大概很难料到,百年后的人类会对移动电话上瘾,难以自拔。不是我们绑架了手机,时时刻刻为己所用;反而是手机绑架了我们,无论有没有未读信息,都习惯了隔上一段时间翻翻手机。不带手机出门,在心理上如衣不蔽体般没有安全感。

  普利策奖得主马特·里克特很早就关注到手机成瘾这个现代病。倘若手机成瘾只是浪费我们的时间、削弱思考的能力、疏离大自然、篡改虚假社交,那是个人的咎由自取。可它偏偏还会祸害旁人。《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一书是里克特获奖报道的延伸,同样以分心驾驶为切入点,里克特告诉我们:现代科技赋予了每个人更大的权力。以前,是少数掌握技术的科学家来决定如何使用工具;而现在,每个人都要学会与这柄双刃剑和平共处

  里克特从十年前一个改变立法的故事讲起:时年19岁的雷吉于一条狭窄的路段驱车越过黄线,恰好撞上对面驶来的轿车对方失控后,车上两人丧生。警方调查后发现,事故发生的时段雷吉正在发短信。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车祸,若是由分心驾驶导致的事故,是否称得上过失杀人?

  执拗的调查者们把雷吉推向了风口浪尖。也有人同情雷吉:一个本该有着锦绣前程青年,他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危险。就像很多放不下手机的司机一样,自以为可以应付一心二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的出庭改变了事件的走向。大量研究都指向一个结果——我们的注意力系统不能真正一心多用,关注一种信息来源,就会忽视其他东西。而相比于行车路况,注意力系统更倾向于关注手机信息(打电话也一样)。这解释了为什么模拟实验中的驾驶者只记得短信内容,却不记得自己的行车路线和沿途景观。手握方向盘,眼睛路面大脑却在开小差。更糟的是,这种状态在驾驶者发完最后一条信息后,还会持续15到20秒。面对科学研究结果,雷吉无法继续坚称自己无罪,焦点不再是事故发生的那一瞬间雷吉有没有发短信。引起人们对分心驾驶的广泛关注且促进了立法,是雷吉案最大的贡献

  开车使用手机,抑或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沉迷网络依赖工业化产品和O2O服务,都是现代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这并不是说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好,而是它对使用科技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往往是假科技力量、自恃无所不能的人类常常忽略的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抉择不比爱因斯坦听到原子弹爆炸那样举世皆惊,但其痛苦丝毫不亚于爱因斯坦。科技改变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像回应肩膀一样,对手铃声产生条件反射,甚至是过度反应;让我们忍不住一心多用,以确保能够跟上时代、驾驭技术;让我们丧失了在现实中摸索、进步的思考能力。我们得学会克制,不为可能遗漏信息感到焦虑;我们得学会取舍,在应当认真时全神贯注;我们得学会放慢脚步,在探索的过程中深度思考,而非不求甚解急功近利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的类比:不是人类驯化了小麦,是小麦驯化了人类。从某种意义上言,现代人何尝不是被科技驯化了?这当然不是我们创造科技的初衷,却常常造成令人唏嘘的结果。

  ——丁酉年读马特·里克特《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读后感(四):开车请勿使用手机

  开车请勿使用手机

  评《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

  “当你手握方向盘坐在车里时,那不是你打电话、发短信的时候你的朋友可以等待,你的家人也可以等待。”这是一句简单的提醒,提醒开车的同志们要注意专心驾驶,确保行车安全;这也是一个很直接的警示,对于经常开车的同志们来说,驾驶期间的分心可能会给自己或别人带来麻烦,甚至是一生的灾难。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中的主人公雷吉·肖就是分心驾驶造成灾难的典型事例,因为开车时频频发短信造成了车毁人亡的事故,事故之后雷吉开始逃避责任,并陷入了心理上的自责和生活的恍惚;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是罪过时,他开始道歉、弥补罪过,将自己当成分心驾驶的典型事例和更多人分享,并倡议“开车时请勿使用手机(接打电话和发短信)”。当然,书中的内容还不止这些,事故中死难者家属的悲痛和自我救赎,事故的见证者、执法者等相关人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迫使雷吉发现自己的罪过,并和雷吉一起倡导“开车不用手机”的公益活动。书中还有一条关于注意力科学的认知和发展,阐述了近些年来一些心理学、行为学等科学上对于注意力科学的研究认识,这些认识在促使雷吉反省和认罪的庭审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整本书从事故的发生开始,沿着事故责任认定及追究、责任人自我反省和救赎,让我们发现了来自人性与道德、法律上发生冲突时的反应,更让我们深刻反思: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科技?

  手机的过度使用,是我们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道路上行走的人们、车上坐着站着的乘客们、吃饭的食客们,甚至是开车的驾驶员们,都无时不刻在点击着他们手中的屏幕。科技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保持连线、即时通话让人们得到了一种现实的存在感,他们慢慢“上瘾”、渐渐“入迷”,甚至达到了离不开手机的地步。科学家们发现,手机上瘾竟然和药物对多巴胺的影响有相同的路径!于是一些有远见的人们倡议大家要注意“手机上瘾”。上瘾入迷的人们常常发生一些可笑的事情:走路撞到树上掉进水里,乘车到达的地方不是自己的目标,吃饭吃到了别人的碗里。“瘾君子”们更是因为过度使用手机造成了事故和灾难,诚如本书中的雷吉一样,还有更多的驾驶员们因为开车时打电话、发短信和抢红包,最终导致了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保持连线”的社会原因是摩尔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的结合:摩尔定律带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信息;梅特卡夫定律则使信息变得个性化,以至于一些小工具变得越发引人注意,甚至让人上瘾。而从影响机制上来看,科学家们把注意力分成“自上而下的注意力”(被我们用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自下而上的注意力”(被感官刺激和预警线索所驱动),两者需要达到一种平衡,这样能形成一种相对良性的对环境的“态势感知力”,手机的过度使用则侵占了这两种注意力,使得使用者变得精神恍惚(第一种注意力减弱)、对外界态势不敏感(第二种注意力减弱),这样自然容易减弱人们对于外界环境的反应,在突发状况下不易形成正常的防御,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即使是面对事故产生的信息,人们只会根据媒体的报道来判断信息—很少有人会用这些事故来教育自己。人们习惯性地将别人的事故当成故事,没有引以为鉴的反思和反省,这样容易造成事故的再发生。与雷吉自我反省艰难曲折漫长一样,每一个人的心路历程都要经历很多的触动才能落实到行动中去。这也是我们社会在培育安全文化的一点心得:只有不停地把道理讲透说透,并通过制度建立来约束行为,并在实际行动中监督落实,这样才能慢慢改变一些不安全行为和习惯。对于科技发展面临的安全挑战则更加严峻,我们不仅需要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还需要和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法律制度达成一种共识,并促进社会安全习惯的改变。

  在中国,“开车时用手机”的现象严重存在,但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处罚。知识的力量在于运用,在我们听过了雷吉的故事之后,在我们明白了分心驾驶的害处之后,我们应该为“开车请勿使用手机”做点事情了。

  2017-10-21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读后感(五):脚步丈量科技发展

  脚步丈量科技发展

  偷爱警/文

  “科技以人为本”,想必很多人还记得这句经典广告词,某手机想当年叱咤风云,横扫手机界,绝对的大咖,而今,这款手机开始重出江湖,不再追求科技创新和突破,开始反思曾经的点滴。科技是进步了,手机从非智能的接打电话、发短信、游戏、上网等单一功能,逐渐模块化、智能化。科技智能时代,加速了手机的革新速度,给人类带来更多便捷和个性智能感受,而这些先进科技的背后,这些爱不释手的科技魅力,除了欢乐,还有那些东西。

  翻开这部书的时候,我理解这部书是一部经管类、社科类的书籍,但看看才知道“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这个疑问式标题,是引发思考的命题,不是经管社科,是作者为推广书籍,埋下的伏笔。这是一部随访记录,记录了肇事者与受害人、受害人家属之间的故事。一场意外,或者说一场可以避免的意外交通,引发了深度的思考与社会舆论。故事一再发酵,其中的味道,不再是酸苦,而是苦痛的折磨与离经叛道的救赎。主人公雷吉是一个性格随和、积极上进的男孩,丝毫看不出一点诡诈的小聪明。而交通意外的发生、父母、律师、内心的挣扎都让雷吉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选择,开始他的逃避旅程,雷吉没勇气和能力,去面对这样的意外,他选择逃避,逃避的很远,一直到谎言被证据揭穿,被泪水、宗教信仰洗礼的时候,雷吉开始反思这一切,开始真的观察曾经的自己,多么的愚蠢和可怕。过逝的两个人,家庭、爱人、孩子都如何看待这场意外,他们又是如何走出这样的意外,如何化解失去至亲的痛苦,或许一天,或许一年,或许一辈子都很难走出来。两个鲜活的生命,因为年轻驾驶员的一条条短信,殒命与交通事故,太可怕了,太难以平复的故事。零点零几秒的偏差,就可以让鲜活的生命,瞬间逝去,挺难以理解的事实,而恰恰就是这样的“不经意”“我认为”粗心大意,导致了恶果的发生。注意力的分散,直接导致意外发生。

  在城市生活中,每天都有人,在使用手机来完成一个个既定程序。爱不释手的背后,是获得感的满足,是一种愉悦快乐的体验,而这些智能化的心理感受,真的就是良药吗?保守派的我,并不觉得,短信需要手指来回的敲打,形成文字,码在屏幕上,或者用语音控制文字,传送在屏幕上,但这样的操作,虽然短暂的几秒钟,却有可能发生很多意想不到事情,在我生活的城市,驾驶员开车接打电话已经属于违法行为,交通部门严肃禁止和命令查处,而有些人,往往用各种说词来证明接打电话的必要性,这不是在与法律的公允较量,而是在用生命的强弱衡量意外发生的概率。

  整部书当中,所有人的描述都在佐证一个事实,开车发短信,是极其危险的事情,脑前额叶功能的降低,直接会导致大脑分析能力的误判。书中格萨里博士关于驾驶员发短信过程中,导致的交通事故,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度研究,还是很有道理的。注意力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雷吉在知道这些问题之后,整个人的思想开始转变,虽然他是虔诚的信徒,但面对救赎的时候,他没有做到最佳,而是做到了最好。他不断的让自己重新爬起来,重新纠正意外过失带来的后果,每每想到这写,雷吉还是情不自禁的流泪,毕竟是无法重来的错误,只能竭尽全力的救赎。

  科技虽然带来了很多享乐主义,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但千万别让科技左右人的自身,别让科技控制自己,而是需要控制科技带来的附加值,学会暂停科技带来的优越感和享受主义,快节奏也需要慢生活,别让科技控制脚步,而是用脚步丈量科技的创新。情感,始终是科技难以创造的课题,人是有情感的物种,而正是这样的情感纽带,连接着人与人的冷暖,构建社会的和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