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自有诗意》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生自有诗意》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2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自有诗意》的读后感10篇

  《人生自有诗意》是一本由宗白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自有诗意》读后感(一):美学入门读物---评《人生自有诗意-宗白华美学精选集》

  宗白华(1897-1986),被誉为“荣冠中西艺术理论一代美学大师”,有幸能够读到大师的精选文集开启美的启迪,不失为一件幸事。

  一直认为自己对美的欣赏总是处于混沌之中,平时个人品味深受周边朋友的挖苦,自己所喜欢的似乎总无法找到知音获得共鸣

  就拿新房装修这件事来看,本人的审美似乎就是各种元素的大乱炖,最后装修出来的房子也没有什么风格可言,尽管每件家具都是自己看中的,喜欢的,但是组合在一起怎么看都没有什么美感可言。

  接触艺术是在学校里上过美术课,目前的文化课中对于艺术和美的教育都是仅仅浮于表面的欣赏,忽略了重要基础艺术品创作都是各个民族文化的升华,若是脱离了文化氛围单看艺术作品是没办法深刻理解作品内在美的。

  如果不是专修艺术的人,在学校的美术课程结束后基本就告别了美学。

  每个人对于艺术都有着自己的爱好倾向,本人就偏向于喜欢毛笔字的书写与绘画,由衷的佩服能写得一手好字的人。虽然向往之,但是直到而立之年都还在书法的门外晃荡,没有机会走进书法殿堂之中。

  今年在机缘巧合之下能够有机会看到这本书,跟着宗白华大师一同走进中国美学的世界中,从中国千年的文化起源开始领略自己民族美学的起源及发展,真正的接触自己民族的美学的实质

  能够从混沌初开的境界中,找到指路的灯,不可谓不是一次思想的升华,一种人生境界提升

  欣赏艺术和分析作品境界要从作者身处的民族文化角度来看,创作理念根基于民族基本哲学的一种升华。抛开文化背景的创作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方向和依附。

  这位大师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美学。

  他的理念是让人们接触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虽然前人思想的确是有着很大的价值,但是拿他人的头脑来代替自己的思想是他极力反对现象

  我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自己看的更远,先生在1919年发表文章中就大赞实验主义科学态度,提倡用科学的价值观引导新青年,从观察研究发现世界,探索世界,这个观点直到今天都有着重要意义

  很多人都愿意以批评当代教育来彰显自己的智慧,但是对于现状无可奈何,我深觉大师的理念其实就很有深远意义。

  我们怎样去自动的研究。怎样去自动的思想呢?

  我们自动研究要有方法途径,就是科学方法的活动研究,这种活动就是走到大自然中,自动的观察,自动的归纳。

  《人生自有诗意》读后感(二):懂得“美”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是一篇洋葱回答,其特点是以正经的知乎问答方式写作读书心得,如有雷同,那抄袭的人也是瞎了眼了。)

  谢邀。

  回答问题前,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分别要告诉你。

  还是先说坏消息吧,坏消息是:这问题你问我,你真是瞎了氪金狗眼了,我一抠脚大汉哪里知道什么是“美”?

  不过,好消息也有。最近刚读了一本书,宗白华先生的《人生自有诗意》,恰好是美学相关著作,让我受益匪浅,本着不能让你白被我坑的心态,我决定,跟你分享我的读书心得。

  《人生自有诗意》,作者宗白华(1897年—1986年),原名宗之櫆,字伯华。江苏常熟人,祖籍浙江义乌。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宗老的著述有许多,这本《人生自有诗意》可能是里面最薄的一本,却并不是浅薄的一本,作为一本很棒的美学入门书籍,它很好的向我们解释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美学是什么?

  那位说了,你跑题了,题主问你的是“懂得“美”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你扯那么远干什么?非也,不知“美学”,焉知如何“懂得美”?本着看问题必须透过本质道理,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知道下(这个问题之后的两个问题,道理一样)。

  “美学”不只是一个名词,还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它一方面创造,一方面讲欣赏,创造和欣赏是相通的,创造是为了给别人欣赏,起码是为了自己欣赏。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办法欣赏。

  那么,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就来了——“美”又从哪里来呢?

  答案是:从客观世界来。

  当然,我知道这个答案是不能让唯心论者服气的,但倘若我们认真思考一番,我们就会发现,事实上,的确只有从客观条件里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我们的感情,我们才能够真正发现美。

  我们的心,是没有办法“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或者是在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的,我们所有的对美的感知,都是通过客观的对象和存在,我们只有见过它,方才能分析它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内容丰富启示,这也是中国古人所谓的“移我情”。

  这里顺带多说一句,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国古人曾把这唤做“移世界”。

  “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必要条件

  如是这般,紧接着一个问题就又来了——美怎么研究呢?

  它在美学的教科书里吗?当然。

  但它也在中国的古籍里,宗老在传编写中国美术史的时候,就从一些古籍里面收集资料

  这里的古籍,当然是涵盖范围巨大的,不仅包括中国古代的文论,画论,乐论,也包括一些文人笔记艺人的心得,虽然它们当中有些是专业论述,有些却只有只言片语,拼凑起来,精深的美学见解却也显现了。前者如《文心雕龙》等,后者如《世说新语》等,都是研究美学时候不该错过的好参考。

  此外,一些西方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关系也是值得研究的。毕竟,在中国,美学思想是总结了的艺术实践,回过头来又会影响艺术的发展。而在西方,美学是大哲学史家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属于哲学史的内容。

  最后,也是你最初的问题——懂得“美”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当我们搞懂了什么是“美学”,“美学”中的“美”从哪里来?怎样研究“美”,这个问题似乎就应该是个见仁见智的答案库了,于宗老而言,他的回答一种,是能使得小青年们对很多事豁然开朗

  在宗老看来,“现在”的中国有许多青年,实际上处于一种可能注意状态,就是对于旧学术就是想就心跳,都已经失去了信仰,而新学术新思想新信条还没有获得,新界上突然产生了一种空虚思想情绪都没有着落,行为举措没有标准,不知该如何是好,这就是普通所谓的青年的烦闷。

  注意宗老的年代,他的“现在”,可是许久以前了,但即便如此,似乎隔阂感仍然不大,由此可见,烦闷青年的烦闷,总是相同的,不以时间意志转变

  那么,怎么办呢?解决这个问题,宗老给出的方案是——要拥有唯美眼光,把世界上社会上的各种形象,唯美的,错的可恶的龌龊的,都当作一种艺术品来看待。

  我们时常进行艺术观察,同艺术接近,我们就会渐渐的得到一种超小己的艺术人生观。这种艺术人生观就是把人生生活当作一种艺术来看待,会使得它优美富有条理有意义

  我们坚持了唯美的艺术人生观,消极的方面可以减小自己的烦恼痛苦,而积极的方面就可以替社会倡导艺术教育和艺术创造。

  现在,你知道在我眼里“懂得“美”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啦?

  我敢打赌,上文有很多解读你是没有看过瘾的,SO?

  O,欢迎你也打开宗老的这本著作,毕竟在其中,你能收获到更多,也能更好的与“美”共同成长

  祝阅读愉快

  《人生自有诗意》读后感(三):《人生自有诗意》:通透古今中外的文化精神的内在密码与体系

  《人生自有诗意》:通透古今中外的文化精神的内在密码与体系

  美的确是一个神秘东西。一般情况下,我们似乎对美有一个共性的认知,但这并非是唯一的标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美会在我们的感知中产生分歧,造成分裂。

  所以,美的命运,也是文学艺术的命运,同样的文艺作品,会在不同接受者那里,感应到不同的评价,形成自己的不同的拥趸。

  鲁迅曾经说过,林妹妹很美,但焦大却不会爱上她。鲁迅用来说文艺是有阶级性的,但也显示出美有不同的认知。

  我当年读到这里,会有一个狐疑,鲁迅怎么知道焦大不会喜欢林妹妹?如果焦大年轻一点,他也会喜欢林妹妹的。因为美,似乎是打破阶级属性的啊。

  由此看来,美的认识远不是一个定型的东西,还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境地王朝闻在他的那本著名的《美学概论》中,就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可见,美的真谛,还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的问题。

  而这种美的不可确定性,正反映了文学艺术所施加给读者的迷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可以看出,不同的接受者会造成“美”的核心标准在内心里的不同的投射。

  勘破美,也就成了一个人类精神文化中的一个永恒且无解的问题。

  宗白华是中国美学大家,著作等身系统阅读确有难度。最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人生自有诗意》,重点精选了宗白华的美学文章,文章跨度很大,从最早发表在1919年杂志上的文章,一直到1983年所写的序(P245),可以说书中荟萃了作者一生对美学的孜孜不倦的思考,这些文章平白浅显,平易近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比较中西美学的各自特点及两者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特点,让我们更好地去感受今天我们时时刻刻必须面对的愈演愈烈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微妙细部。作者穷其一生探讨的美学的秘密,可以廓清我们感知世界时应运而生迷雾障碍,让我们在对世界作出评价的时候,更能够知道我们为何会产生这样的镜像式心灵回应原因

  美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创造,必然面对着的是哲学的根本要义问题,这就是物质意识哪一个是第一性。这是美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在《人生自有诗意》一书选取的第一篇文章《美从何处寻?》中,作者回答了这一个问题。

  美来自生活,来自于客观世界。作者总结道:“专在内心里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P6)

  但外界的存在,必须借助于心灵的感应,这样,发现“美”的眼睛很重要。作者阐述了这个人的感应美的过程:“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

  那么怎样在物质世界与人的精神领空构建起联系?作者提出了中国古人采用的方法,就是“移人之情”,具体是把现实生活对人的冲击震撼,移入到人的情感世界之中,从而产生精神的呼应。

  这样,经过升化后的精神产品,也就是所谓的美的印象、形象、意象,成为“形成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P6)

  宗白华祖籍安徽,深受桐城派的影响。桐城派“义法”先于“文法”,正可以看成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精神源头。文章贵在以内在的精神本质取胜,而“文法”的形式,则是从属于它的内在本质的。同样,美学必须依恃的是它产生的现实性源头,而不是仅仅是它在心灵里的纯粹的折射。

  一言以蔽之,“义法”重内容,“文法”注重外在形式,它反映的实际上是物质与精神哪一个是第一的哲学母题。宗白华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比较了中西方美学的不同立足点。

  作者认为:“模仿自然”及“形式美(即和谐比例等),却系占据西洋美学思想发展之中心的两大中心问题。”(P96)其实,宗白华的这种认识,与桐城派的“义法”与“文法”的观念,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理想的艺术创作即系在模仿自然的实相中同时表达出和谐、比例、平衡整齐的形式美。”(P98)。这表明了艺术之美,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同频共振的产物

  中国文化也有类似的这样的观念,这就是“应物象形”,对应于西方的“模仿自然”,而“经营位置”,则对应于西方艺术中的“形式和谐”,但中国艺术中,列在首位的,却不是这两种,中国人讲究“气韵生动”,也就是以“‘生命的律动’为终始的对象,而以笔法取物之骨气,所谓‘骨法用笔’,为绘画的手段”(P95)。

  也就是说,中国人凭着本能,发现了“表现方法”的秘密,而西方人,仅仅是发现了“科学权力”的秘密。宗白华认为,中国人的这种对生命、对宇宙秘密的发现,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P140)。那么,如何解释中国在近代衰落了?作者认为“中国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规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因而轻视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力。这使我们不能解救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侵略,受人欺侮,文化的美丽精神也不能长保了,灵魂里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们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P143)

  通过中西艺术这一个视角,作者论证了中国近代社会为什么处于一种遭人欺凌的尴尬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讲,宗白华的理念里,隐含着中国文化有着高深的肌理,只不过在近代,没有科学技术的守护,而沦落了。中华文明是领先于世界的,丝毫不亚于西洋艺术。这也决定了作者在评价中西方艺术的时候,宗白华对中国的艺术多有赞誉之词,认为注重精气神,讲究气韵与神韵,表现灵魂的秘密,这要比西方的写实主义的作品,更能折射出人类的内心世界。宗白华能把一个佛像头,放在案上反复把玩,乐此不疲,可见他对中国文化是发自真心的热爱,但在我们这些后来者看来,佛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很难同西方雕塑的真实传神相媲美,但宗白华的独特的眼光,正反照出他的内心文化修养里,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从这一点上看,“美”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后天的主观的培养与滋润,对人的美感会产生很深重的影响。

  凭着个人的一点直感,我觉得美是会发生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对美的感受与需求是会发生悄然变化的。这个原因是什么?我想,“美”对于人,应该与人的生存选择有着很大关系。那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存在,会被人类认为是美的。比如,天高云淡,花好月圆,被人认为是美的,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人的生存,而“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则会给人带来恐惧,因为这样的状态,是扼杀了人的生存空间,所以被人认为是丑的。如果说达尔文主义给人的好恶取舍安插了“物竞天择”的背景支撑的话,我们同样可以沿袭这种理念,去破解出“美”背后的人类生存动力。小时候,家里养斗鱼,放在瓶子里,每天喂食,小鱼会长出漂亮的鱼鳞,反之我们把红色的小金鱼放入河中,让它自己谋生,日积月累,它们会变得同普通的鲫鱼没有什么两样。可见,那些有利于自己生存的要素,会在人的基因选择中沉淀下来,成为人对美认知的文化共鸣。

  《人生自有诗意》中作者还对西方古典美学大家歌德、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美学思想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其中《歌德之人生启示》一篇,可以说是一篇对艺术家的矛盾的人格曲线进行通透的解析的作品,对我们认识文学作品、认识作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好的指南作用。歌德这个人很复杂,他是一个文学大师,但他的道德品质,却很难恭维,颇有微词,这就出现了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为什么塑造了美的艺术大家,却在自我道德上屡屡打败了自己呢?比如歌德“一生最热烈的恋爱都不能久住,他对每一个恋人都是负心。”其实这不是歌德一个人身上的现象。说到底,“始乱终弃”或者更直接地说“玩弄女人”为什么会成了艺术家的一种常态化履历标签呢?作者认为,“一部生命的历史就是生活形式的创造与破坏。生命在永恒的变化之中,形式也在永恒的变化之中。所以一切无常,一切无住,我们的心,我们的情,也息息生灭,逝同流水。”(P153)也就是说人有一种本能,需要不断“追求前进,变向无穷”,而“歌德是人类的代表”,“他的生活情绪不停留的前进使他不能负心,使他不能安于一范围,狭于一境界而不向前开辟生活的新领域。所以歌德无往而不负心,他弃掉法律投入文学,弃掉文学投入政治,又逃脱政治走入艺术科学,他若不负心,他不能尝遍全人生的各境地,完成一个最人性的人格。”(P154)

  可以看出,艺术家获得了道德的“免罪牌”,在艺术的范畴里,艺术家任何的对人性挑战的尝试,都会被认为是真实的还原人性。这不由使我想到近一度时期颇为流行的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小说里描写的以高更为原形的画家,也是一个对女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男人,但是,小说把他上升到为艺术而追求最人性的人格的一个高度,立刻使他脱罪了道德的有罪认定。艺术往往以探索之名,去尝试人生的各种可能,就像医家把人作为肉体进行尽兴的解剖一样,医家无忌地获得人类的肉的秘密,而艺术家则是用自己的灵魂去了解人性的各种可能,这里面的可能,往往可能是越界的,违悖道德的。所以,艺术家里的道德败坏分子,却可能留下了甘之如饴的艺术作品,令人流连忘返。那种认为艺术家,必定是道德家的观念,肯定是错误的,也是不现实的。

  《人生自有诗意》一书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是作者在云淡风清中,道出了中西文化的本质性差别,在今天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日趋频繁的时刻,接受宗白华的咀英精华的喂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质地,也可以更好地把握西方文化迥异的内在特质,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读懂古今中外的文化精神的内在密码与体系。

  《人生自有诗意》读后感(四):打开美学的正确姿势

  美是深植于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感官。无论年龄、无论种族,都对外界的事物存有向往之心。这也是古语所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何以正确的姿势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

  中国现在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的宗白华,在《人生自有诗意:宗白华美学精选集》中,分“美学散步”“艺术漫谈”“美话人生”三个章节,涉及美学原理、中国艺术、西方美学等众多类别,对“美从何处寻”、“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宗白华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他说: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的内心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越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你就会像一面镜子,像托尔斯泰那样,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在内心留下印记,引发思索和共鸣。

  《人生自有诗意》读后感(五):心美,万物皆美

  审美,是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当我们在欣赏国内外大师的艺术绘画、雕塑、书法作品时,眼中只知这一幅幅的佳作名品看上去非常的美,非常的养眼,令人觉得顺眼舒适,然而并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艺术上、精神上的美。对于美,外行人只能是如此肤浅。所以,了解或懂一点美学对于欣赏美、发掘美、创造美很重要。

  《人生自有诗意》读后感(六):学习美学,从寻找美开始

  文/初晓

  最初知道宗白华这个名字,是从朋友的口中得知,她给我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美学散步》。关于《美学散步》这本书,最开始我也只是随意的翻了翻,但是看过之后着实让我受益,它从寻找美开始,讲述有关美学的知识。初读这本书,有些许不明白之处,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当我陆续读了朱光潜、朱良志等人有关美学的书籍,如今再次翻开这本书,体会竟然完全不一样。

  如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人生自有诗意》一书,精选了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些美学文章,其中最为有名的文章便是《美从何处寻》,其次有《中国艺术三境界》《美学与艺术略谈》等篇目也让我受益良多。《人生自有诗意》一书主要分为“美学散步”“艺术漫谈”“美话人生”三个章节,这些章节内容涉及很多类别的知识,其中较多的是美学原理、艺术,西方美学等。

  本书除了书中所选择篇目十分经典之外,吸引人之处便是书中40副艺术名作,宗先生六首著名诗篇。这些艺术名作与诗篇为《人生自有诗意》艺术增添了美感,似乎从本书之中,就能够感受到美。

  关于美学,最重要的是学会发现美。那么,美究竟从何处才能寻找到?看宗白华先生《美从何处寻》一文中的小诗,“啊,诗从何处寻?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诗歌中,无处不存在美,而诗本身又来自于大自然本身。如此而言,美是存在于大自然之中的。

  然而,这不过是美的表层,美真正得内涵更为深刻。若是仔细发现,会发现美无时无刻不在,存在于心灵深处,存在于形形色色的艺术之中。艺术的美是含蓄的,是需要用心是体味的。而在寻找美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内心变得宁静了,这似乎是归于大自然的宁静,是真正的宁静。

  或许,寻找美才是打开文学大门的钥匙。若是走进这扇大门,便会发现更多丰富多彩的内容。因此,在宗白华先生《人生自有诗意》一书中,他谈及了很多关于艺术的内容。很多人或许会误会艺术与美学这两者的概念。关于这一点,宗白华先生在书中有详细的说明:“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艺术是创造‘美’的技能。”由此看来,艺术正是美学研究的对象。这就是说,若是寻找美,研究美,很大程度上要从艺术说起。

  在《中国艺术三境界》中,宗白华先生重点论述了艺术的前两重境界,分别是:写实的境界,传神的境界,至于所艺术第三重境界,妙语的境界,很遗憾,缺失了。这或许需要读者自己去领悟。美学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东西,不同人的眼睛里看到的不一样,感触的也就不一样。但若是带着美学的眼光去看世界,或许能够看到更多美吧!

  作为一本美学入门级的读物,宗白华《人生自有诗意》最合适不过。分析其中缘由,那就是因为他的分析经典,能够轻松的将人领进美学的大门。若是喜欢美学,喜欢寻找美,那不妨来读一读《人生自有诗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