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悉尼到苗黔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悉尼到苗黔山》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03 21: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悉尼到苗黔山》读后感精选10篇

  《从悉尼到苗黔山》是一本由(澳)胡仄佳著作,花城出版的274图书,本书定价:35.0,页数:2017-03-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悉尼到苗黔山》读后感(一):代转吴中杰:苗山风情 —— 读胡仄佳《从悉尼到苗黔山》

  苗山风情

  —— 读胡仄佳《从悉尼到苗黔山》

  -吴中杰

  大约五六年前,我在悉尼一个华人文学集会上与胡仄佳相遇,由于比较谈得来,后来就常有交往,虽然我比她年长一辈,但仍有不少共同语言

  胡仄佳出身于四川美术学院,原来是油画专业的,也学过国画,但我认识她时,她已放下画笔,改学摄影了,同时兼写散文。她已出过三本散文集:《风争飞过伦敦城》、《晕船人的海》、《天堂里的孩子》,曾送过一本《晕船人的海》给我,是写新西兰风光和民情的,配有许多精美照片,真是图文并茂。我这才悟到,她为什么热衷于摄影,单是给自己的散文集配上精美的图片,就是一大乐事。我真想跟她学摄影,好给自己的散文集配插图,可惜已是耄耋之年,扛不动照相器材到处跑了。

  胡仄佳毕竟有绘画功底,对构图和色彩特别敏感年轻时因偶然的机会看到苗人刺绣,就喜爱上了,不辞劳苦,还冒点风险,独自跑到贵州苗山去寻访苗绣,还有银饰之类,并且带着这些收集到的艺术品,远涉重洋,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来展出。这本新的散文集《从悉尼到苗黔山》,就是写她多次到贵州苗山的见闻,也配有许多反映苗山风情的照片。

  我国文人一向有写游记文学的传统古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和王士性的《五岳游草》、《广游志》等都是地理名著,既有文采,又具有科学价值;近人郁达夫的《达夫游记》和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则是散文名篇,富有艺术情趣。胡仄佳爱好旅游,擅写游记,继承的正是这一路文脉。不过今人写游记,远比前人为难。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安居一地,难得出门,写异地风光的文章极具吸引力;近代虽然商品经济渐有发展流动性增大,但毕竟平民百姓的财力有限,而且交通亦不甚发达,旅行仍非易事,所以游记之类仍受欢迎;而现在大家手头较为宽松,交通亦甚便利,国内国外旅游均成旺业,再要写出能吸引人的旅游文学,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胡仄佳写旅游散文,并非坐着旅游车得点初浅印象就动笔,而是有了深入了解之后再写。她在新西兰生活多年,才有《晕船人的海》,到苗黔山多次,而且经过长期积淀之后,再写《从悉尼到苗黔山》,这才写出了一般旅游者所没有感受到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我赞赏胡仄佳的写作态度,不张扬,不急于事功,慢慢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来。

  胡仄佳虽然是专为收集苗绣、银饰而去苗山,但这本散文集并不直接对这些艺术品进行审美分析,——那些专业化太强的美学话语,大概要留到专题论文里去写吧,这里谈得较多的是黔中的苗乡生活,《梦回黔山》等篇就有许多生动描写:从撑了满肚子货与人的摇晃的破客车在盘山路上艰难的爬行,到老屯河渡船上密密麻麻的过河人,和独木桥上两边行人各不相让,以致挤掉下河去的情景;从满是蚤虱,咬得人满身如花斑的民居,到粗粝的饭菜;从戴满银饰绣片的美丽苗女,到高栖于屋梁上的家鸡;从乡场上的赶集人,到路边的小食摊;从朴实憨厚的苗民,到做姿作态的乡干部……作者个人游历为线索,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映出苗乡的真实生活状况和某些历史过往,并不专作猎奇的描写。

  当然,写黔苗文化必然要写苗人的民族风情。这种风情,更集中地体现在他们特殊节日活动上,如姐妹节、芦笙节、四月八节和苗年。书中有一篇《九摆招龙节》,是专写苗人传统节日活动的。

  九摆是一个村寨名,招龙节是十三年一次的鼓藏祭祖节日。这种活动带有原始社会巫的色彩,保存有不少传统文化细胞,遇之十分难得。但即使是这篇专写苗人祭祖的文章,也仍是以个人经历的角度去写,并不像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那样专注于礼仪本身。这也是旅游文学的特色吧。

  作者写她如何偶然得知明日在九摆寨有这么一个难得一见的活动,赶快与朋友一起包了一辆汽车于次日一大早赶去。但到后却不见一点动静,幸好有苗文化研究院的安红指点,才知道他们所到之地是下寨,而招龙节活动是在上寨举行。同是九摆,上寨的活动,下寨人也不参加。于是她们赶快从小路爬到上寨,而且跟随苗人再爬了了许多十分难走的山路,这才看到苗人祭祖的过程。祭祖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先是鬼师念念有辞,寨老一声声敲鼓,芦笙手站在铜鼓边热烈吹奏,然后到一个用树枝竹叶搭成的祭祀台上摆了六个盛着泡酒、生米、鸡血和鸡心肝的土碗,由鬼师面朝藏鼓洞上方,口唱颂词,开始祭祀。“词颂毕,鼓头将一小点鸡血内脏泡酒献给祖先,那是三块石头砌成,石顶上有三簇公鸡毛的小神庙,鼓头撒食于两边插着白纸旗黄表纸香的石庙前。一路背上山来的中年男人拿过公鸡砍成块,丢进大火汤锅沸腾滚煮。山上众苗男已陆续下来,锅附近围成松散一圈。等火苗撩过烟散尽,苗男们争先用特意背上山来的土碗舀一点鸡汤鸡肉吃喝下去。”此后,即分祭品下山。但在下山时,还要喝苗女们在狭窄的山路上设下的拦路酒,这大概也属祭祖仪式的一部分。这里,作者着重写的是因为自己要拍照,更因为酒量小,如何逃过这个一字长蛇酒阵,最后在汽车上打开数码相机中所拍下的照片,觉得“照片太多但又不够多,大半天行程所见的一切被我尽情拍下,还拼命多看,期望多留点印象。”

  不过,比起神事来,胡仄佳更多关注的还是人事。《塘龙银世家》、《苗皮匠》和《张姐》都是很好的人物特写。作者不但擅人物性格,而且特别注意时代环境对于人物命运影响。苗女喜爱银饰,所以银匠在苗村就显得很重要,但他们的命运也受制于时代环境。吴家三兄弟是这一带苗山最好的银匠,但老大却因触犯了银器不准自由买卖的禁律,而被关押多时,直到政策宽松,“他们终于熬到了可以公开做银饰摆银饰摊,合法做银饰买卖,因此发财致富而不用担心会再轮到被打土豪田地的那可悲地步吧!”小皮匠虽然工作认真,但由于时代变迁,他的工作日益显得不重要,以至于有后继乏人之虑。而张姐,这个在大串连时到过湖南、见过世面中学生,因为能跟上商品大潮的时代,极早做起苗绣的生意,就成为苗绣传承人和女经纪人,并担任了相当级别政治角色

  时代在变化,苗寨也在变化。作者在二十多年间,多次进入苗黔山采风,也很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变化。所以,她并不专门去描写旧日风光,而是从动态视角来看苗寨,写出了它在二十年间的变化。这些变动,无疑有好的一面,就是苗人与外界交流多了,视野开阔了,经济收入增加了,道路状况和居住条件改善了。但是,原来的民居却破坏了,民族特色也冲淡了,待到将苗人传统节日的活动也搬到大城市去举行,它就变成招商引资工具,而失却苗节本身的意义。作者多次表示出这种忧虑,如说:“张姐家的老苗屋拆去前面部实在遗憾,很多人家更甚,干脆完全拆掉老旧苗屋建新居,站到高处看老苗寨,寨子里新老建筑风格协调的越来越多,看得我心惊心痛不已。这些现成的旅游资源被毁,万分可惜。”“我曾熟悉来去多次的黔东南,近二十年来一定会大变,社会环境、交通、建筑,苗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穿着打扮、传统习俗的变化飞快,我都能想像得到,甚至理解,可我视为珍宝的苗寨苗地要是变成了跟汉地大小城镇差不多模样我会真的心碎。”

  作者所提出的是一个在发展中的国家里,农村建设和城市改造工作中的普遍问题,值得注意,不独苗寨如此!

  《从悉尼到苗黔山》读后感(二):从悉尼到苗黔山有多远?

  从悉尼到苗黔山有多远? chenjin4455 印象中,苗族就是群穿着打扮花花绿绿的舞台形象,要再说细点,想得起的就是那位红遍天的宋大歌手娇媚面孔歌声了。 直到读了朋友送的胡仄佳《从悉尼到苗黔山》一书,才有点羞愧晓得我们这些住在贵州隔壁的汉人,真是一点不了解苗啊!更没想到作者那么早就感兴趣苗文化苗山水,一次两次不晓得去了好多次的跑到贵州苗族乡下,不仅去,还把苗乡苗人写绝写活了。 特别喜欢那组“梦回黔山”,每一章都精彩极了,你看她的“南歌子”中间一小段是这样写的: “月光下,老姜婆娘把外客带大枫树下,外客在苗人求子修的还愿凳上随意坐下。一帮丢开丈夫娃娃的中年苗女,彼此嘻哈推委一阵,突然一人起头,你一句她一声的唱开来。歌随清风徐来和声天然美妙,音色极有渗透力的竟划破夜空柔和层次丰富。歌又陡然收住,余音袅袅有晚钟的意境。外客听呆了,赶紧问老姜婆娘她们唱了些啥? 翻译过来的苗歌竟说: 那江水再不舀就往前流了, 这匹菜叶再不打就焉了, 趁我们嗓子还好多唱些歌, 不然我们就老了。 苗女不悲且俞唱俞活泼,唱一句话哈哈笑半天。老姜婆娘说,这些媳妇胆子大呃,她们说你们长得好看邀约你们去河边跟她们唱一夜! 清凉月光下的媳妇女人,衣杉汗迹斑斑。外客发现唱得最好最活泼的女人,是白日路上与人跳脚吵架的那位,这女人嗓音沙磁唱得兴起,光生动的脸上竟妩媚而非泼悍。”书中文字下,看得出作者对苗文化十分痴迷,苗人苗乡在她笔下不仅时间跨度大,地理空间更加遥远,作者远走到了世界南边的澳大利亚,居然还痴心不改的忘不了她心中的苗地苗人苗文化。 怪不得这本书的序者苏炜这样说到:“那天,接到仄佳传来的文集目次及文稿,重读细读,我忽有一悟:我对仄佳文字的这种“一见如故”之感,竟是“其来有自”,真的是有个“如故”的因由的——我忽然想起当年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那种扑面而来的湘西风、沱水气和山岚气。以往我一再说过:在我个人的写作生涯中,沈从文的湘西文字一直起着某种领路的作用。——原来仄佳之笔触让我感到似曾相识,在我潜意识里,竟是“如晤故人”——是我读到了一种久违了的“沈氏风”的“乡土文学”之魂的回魂或者回归呀!” 他还认为:“从这一角度去观读仄佳的黔山文字,你会发现,作者对黔地色彩斑斓的民俗民风自是有着别样的浪漫关注,但她对当下乡土世态的观察却是冷静的,敏锐的,也是携有一种悲悯情怀的。”也可以说这也是我推荐阅读这本书的理由之一:文字生动有趣但绝不肤浅猎奇,倒有掩盖不住的深爱与关于环境自然人文急速被破坏消失的无尽担忧。 读过这本书掩卷,想想从悉尼到苗黔山有多远?当然远,但好像又不是那么远?对么?

  《从悉尼到苗黔山》读后感(三):故乡异乡

  打开朋友胡仄佳的新书《从悉尼到苗黔山》就被苏炜的序吸引了,随着他的《胡仄佳的2005年秋天》,一个我熟悉的仄佳被他用文字准确地展现在我的眼里,仄佳“那一道纯亮的眼神”,是苏炜读仄佳文字最深刻的感受,也是我跟仄佳一见如故的原因吧。

  读苏炜的这篇序,最开心是让我明白如何去鉴赏一篇游记散文,文字除了画面感、质地感呈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外,应当还有普通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怪不得读仄佳的文字有味,她把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直接清晰地展现给读者,苏炜在序中点出的这点也是其他很多游记所缺乏的。

  阅读仄佳的《从悉尼到苗黔山》,让我遥想故乡,不久我也将开始我的故乡行,我是否能像仄佳一样还“有一道纯亮的眼神”,用故乡人的真切去写异乡,用异乡人的鲜活去发现故乡呢?

  《从悉尼到苗黔山》读后感(四):黔东南往事

  《从悉尼到苗黔山》是散文集,讲述的是一个个作者亲身经历的在悉尼在贵州的日常往事。故事第一篇穿越到了1990年,在繁华甚至可以说灯红酒绿的澳洲,作者意外弄丢了从那交通匮乏贫穷落后的苗黔山收藏的弥足珍贵的苗绣,好在受到好几位认识不认识的澳大利亚人帮助,让好几日缠绵悱恻的作者深深爱上澳洲这片土地。作者文笔妙趣横生,让我忍俊不禁,文中形容膀胱储存功能差,以此来表示作者时常遇到又不可避免尴尬,她如是说道:憋功段位很低。让我联想到一位正在打王者荣耀(目前中国最火的手游)排位的少女,嘴里还骂骂咧咧的,抱怨着坑队友,可见场面紧张激烈。有一幕场景东张西望中突然发现坐在我前排的年轻澳男头型十分好看,那头没有鼓叮暴胀的强横棱角反骨,一头干净软和修剪整齐的金发平头,无法言语的美妙。舒服坐好,反正我是在后面就放肆但看无妨。这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我,“色欲熏心”这可万万不行不同的是我做不到作者的这般淡定,我可能会癫痫。这两处地方让我感觉亲切之极,我看到不是市面上被人火热追捧内容拒人于千里之外由一个个华而不实空洞无味词语堆叠而成的不知所云、不知为何物的所谓的文章,我看到的像是一位多年未见的好朋友躺在一起分享着旅途中遇到的种种尴尬种种幸运种种感激,而我就是在旁边哈哈哈大笑的听众。

  而回忆到苗黔山的时候,像一个归娘家的闺女,满满的都是情怀,一切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事物在她的笔下变得那么温柔,这些精彩的部分只有自己看了才会拍案叫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