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习之道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学习之道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19 02:09: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习之道读后感精选10篇

  《学习之道》是一本由[美] Josh Waitzkin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习之道》读后感(一):用渐进理论,先学会学习,再去学习

  别人比更努力,别人还更会学习

  01

  学习,这两个字,从我们出生到老去,伴随一生。要不然也不会有俗语的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常常把“学习”挂在嘴边,可是未必懂得学习的本质。只有当我们的技能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但是,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这,学习那,却又有几人能懂得先学会“学习”这个底层规律呢,先践行最基础的刻意练习呢,更别谈将“学习”这个技能技能练习得炉火纯青,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方式了呢?

  乔希·维茨金的书《学习之道》,是美国公认的学习领域第一书,作者年纪轻轻,就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的冠军。这是普通人一生都不敢想象的,如果说象棋的冠军是有天赋的原因,那太挤推手的世界冠军绝对是学习力的最佳体现。

  他学习的境界很高,并通过简单的文字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描述出来,这是一种独到的简介。学习力是可以迁移的,他可以把象棋的学习力和太极拳的学习力互相迁移,融会贯通。任何一个普通的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有个大咖推荐这本书说,如果你一生只想看一本关于学习的书籍,那就选择《学习之道》吧。正如维茨金自己所言,“我意识到自己最擅长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极,我最擅长的是学习的艺术。”本书并不是教你如何学象棋或太极拳,而是让你掌握适用于任何领域饱尝成功的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

  02

  高效阅读的第一要务是带着问题去读书(或带着框架)。比如作者第一次为什么失败,作者第二次又是如何成功?作者在早年象棋“学习”生涯中的关键点是什么?什么是整体理论、渐进理论?

  高效阅读的第二要务是把握所读内容的重点,甚至几个关键词即可。前三章里面,作者最核心的是提出了学习的两个基本要素:兴趣、专注。

  1、兴趣可以让我们更主动、积极,更愿意表达自我,就好比作者在书中提到:第一年的象棋比赛非常顺利,和同龄人相比,总是战无不胜,或许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表达自我。

  2、专注:连续8个小时完全沉浸于一个棋局的分析,在烟雾缭绕、旁观插画、嘲笑讽刺不断的公园中下棋。完全融入下棋这项活动,挖掘自己的思维潜能。

  要有正确的学习理念: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

  1、整体理论:把学习的能力看成是一个固定的不能再进步的状态,把成败归结于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

  2、渐进理论:事情都是可以改善的,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就能获得成功。认为,学习不好是没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训练方法。

  3、两种理论的心理学测试对比:“整体理论”者:遇到困难,更容易急躁甚至放弃。“渐进理论”者:在困难面前,更愿意迎接挑战。

  我们每个人的都不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而且这种差别只是一个最底层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有学习和改变的能力。虽然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起点是不一样的,但每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在不同领域的能力的,这就是渐进理论的观点。

  《学习之道》读后感(二):学习之道有边界

  汉翻书名其实没有《The Art of Learnig》英文书名好“the art of learning”其实才真的get到本书的内容。 本书非常精彩,是一个在两个领域都取得多次世界冠军的大师级人物,在美国有影响力的传奇人物Josh Waitzkin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梳理和总结反思学习过程的实践之做。本书结合Anders Ericsson的《刻意练习》效果更好,把心理表征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的进行了一次完整阐释。

  The Art用的相当准确,Josh学习的艺术就是顺应身体的感觉开发身体的灵感在大限度的把大脑的灵性开发出来的方法,绝非死板的办法。学习时如何专注从而调动大脑的学习能力,比赛时如何调整最佳的心理状态。“细腻的感觉难以把握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中的要求并不高但在高水平的竞赛中变得非常重要,本书就是精细的简介了Josh在感觉和心理状态地方法和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软区域和漩涡效应。

  “感觉和心理状态”是精妙和难以言传的,当我们要深入研究和学习专项技能的时候具有非凡的价值。但是我们知道任何技能或理论都有边界,那么这个学习之道的边界在哪里?如果能结合笛卡尔的不可知论,可见学习之道依赖于人的感觉通道,更多的是经验性的和感觉性的而不是抽象的和逻辑性的。在技能的经验的学习中是非常有用的,例如艺术,棋类,太极等;在需要抽象思考逻辑推理思考的学科中应该没有用武之地。明白了学习之道的边界加深了我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学习之道》读后感(三):学习能力的关联:发散思维与专注思维

  依然是《学习之道》这本书,不过目前市面上存在两本学习之道,前几天看到是维茨金的,这本书芭芭拉的。两本不一样,但都非常值得阅读和学习。

  1、与学习相关的两种思维

  第一,专注思维模式(Focused Mode),是人集中注意力去认识,理解,记忆,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心情更加紧张,甚至呼吸都停滞了。

  比如我们以前都跑过1000米,在正式开跑之前都要做准备,当裁判员喊出“预备~跑”,这几个字的时候,大家就蹭的一下窜出去了,这就是专注思维模式。

  第二,发散思维模式(Defuse Mode),是大脑在相对放松时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大脑的神经元处于放松的状态,注意力涣散。

  比如我们过年放假,我们飞到南半球去过夏天,在海边吹着舒服的海风,躺在沙滩上,或者摇摇床上,心情舒适,放着轻柔的音乐,似睡非睡,。这就是发散思维模式。

  芭芭拉的学习之道

  2、想象一下手电筒

  其实,可以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手电筒,不过不是手机的手电筒,而是传统的家用电器手电筒。手电筒可以聚焦、扩焦,当手电筒聚焦死后,光束更强更密集,但区域小,只能照到一个点,这就是我们处在专注思维的时候。当我们处在发散思维的时候,光束分散,看的区域更大,但是光的强度会非常低。

  所以,如果我们要学习、解决某个事物,就可以用聚焦的专注模式,而如果我们要理解或者接受新鲜事物,那么最好用扩焦。当我们锁定一个方向之后,就可以转换为聚焦。

  其实,当我们长时间用专注模式考虑一个问题时,就会有许多想法,有一些是造成问题的思维,有一些是解决问题的思维,但当我们找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通过这种切换手电筒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转换,让我们把造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分离开来。

  类似手电筒

  3、知识关联(知识是打通的)

  很多人看过刘未鹏的《暗时间》,里面提到过一个栗子,原文大概是:他父亲自己在家组装电视机,全都安好后,电视就是不出图像。父亲白思不得其解。结果睡到半夜,突然想到是哪里出了问题,立刻起床修整,果然电视能看了。还一次是父亲帮刘未鹏的妹妹辅导高中数学,碰到一道题解不出,父亲又是在睡午觉时,想到了解题方法,做出了题目。

  刘未鹏将这个事情分为:明意识和潜意识。当我们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候,使劲儿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时候使用的都是明意识。但当我们不再去思考问题,转向其他问题时候,就开始用潜意识思考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老走神)。

  就好比手机后台,虽然我们退出了微信、登录了微博,但微信仍然在运行,它是用潜意识在运作,所以,我们可以用潜意识在睡前、走路、休息的时候可以留一些时间,思考一些问题,这样在睡觉的过程中潜意识会继续围绕这些问题做工作,并得出结果。

  有没有发现,刘未鹏提出的明意识、潜意识,与芭芭拉提出的专注思维、发散思维基本是一致的。专注思维类似明意识,类似我们手机界面正在看的微博,而发散思维类似潜意识,就是手机后台正在运行的微信。

  但在后台运行的微信并不比前台展示的微博工作能力差,所以,学会调用潜意识、发散思维去处理各种问题,可能会受到更多效果,尤其是“学习”。

  《学习之道》读后感(四):你应该更努力一点才是,人是能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进步的。

  一、什么是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

  整体理论:比如表扬孩子在某某方面很聪明,很有天赋。这样就切断了成功与努力的关系,容易让人把成功与天赋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努力的作用。

  渐进理论:对孩子说你的每一次成功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鼓励孩子不断地去学习,去相信成功来源于努力,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慢慢变好。

  读书的时候我们就经常看到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里已经把成功归结于汗水,即我们付出的努力,与成功是成正比的,而非天赋,我们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

  在本书中能发现,作者本人非常有天赋,在6岁的时候,偶然经过公园中,发现了自己对象棋的热爱,从而产生后续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兴趣是起点,之后持续的行动,才能成功,在书中我们会看到作者很用心去体会如何掌握一门技能,很用心去做。不停的调整自己的状态,直到颠峰。

  说明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努力程度,对结果的影响非常大。

  “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建立在热爱、激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的。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

  二、走出舒适区,爱上学习

  不断学习一些新的技能,让自己爱上学习,去挑战那些蹦起来才能够得到的目标,不要害怕犯错误。

  就拿书中的例子来说:有一次作者和一个230磅重的彪形大汉的太极拳推手比赛中,被彪形大汉撞成了右手骨折。一般人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办法是先休养一段时间,等右手骨折好了再接受训练,但是作者却没有休息,使用比较弱的左手开始训练,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克服情绪带来的负面作用,心平气和的接受,再试着将这些为自己所用。

  走出舒适区,就是要我们能承受挫折,并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来改善自己,提升自己。

  三、划小圈,学习要深不要广

  划小圈:“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这是书中的原话,用大白话来说划小圈就是要精减自己的学习目标,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对一个技能要充分学习,直至掌握后,再去学习下一个技能。 不要什么都想想学,什么都想要,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什么都得不到。

  能成为顶尖高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学得更深可以让我们把潜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

  本书作者也是在两件事情上做得足够深,下象棋的时候专心钻研象棋,学习太极拳的时候全心投入进去,而不是什么都想学,结果什么都学不好。

  要充分的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然后不断地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并记住哪些已融会贯通,哪些已遗忘。

  成长就是要完全融入某项活动,挖掘自己思维的潜能。不断地深入拓展,不停的深耕自己所处的领域,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金句:

  1.我们永远无法预测结局,唯一可以肯定的只有出乎意料。

  2.我们需要不断的分析自身,对知识进行分解,积极探索自己的经历。

  3.如果你的目标只是做到中等,那你出错的空间就会很大

  4.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而不是期待别人来理解我们为了发挥出最佳水平时所要做的事情,伟人在一次次磨炼中乐意承受挫折。

  5.拥有更好的心态,无论从好与不好的经历中,都能得到成长,这样的人才能一路走下去,并且一路都能走得很开心。

  《学习之道》读后感(五):刚才,我好像打通了“学习”的其中一个“终极”知识点

  01

  依然是学习能力的主题阅读,依然是《学习之道》这本美国公认的学习领域第一书。对于如何学习一个新技能,或如何巩固一个旧有技能。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划小圈”。

  划小圈,即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外实质。一段时间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

  其实就是,把握事情的内核,之后我们吸收的信息,做的努力,都应该是为了巩固这个内核的。其实我们能成为顶尖高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

  我知道以上文字看起来是多么的枯燥,但看下面这张图大家就会有跟清晰的感受。

  手绘知识点

  《学习之道》读后感(六):《学习之道》:与其说是讲学习方法,不如说是人生修炼指南

  坦白说,开始我是带着功利的心态去读这本书的,我把它当成了使用说明书,只关注里面的干货、技巧。读到后面,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收获之一

  之前在豆瓣上看过这本书的评价,有部分声音认为,书中关于作者的传奇故事过多,干货较少。然而,读后才发现,这些故事正是理解干货的关键,所谓干货技巧,再干再精炼,也不能脱离一定的适用场景,作者的故事正是在具体适用场景中的操作指南。

收获之二

  从前,我以为的学习,是对知识的处理,也就是,我的动作对象是“它”,是与我相对的身外之物。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要处理好“它”,就必须要先处理好“我”。

  本文较长,我先列出内容提纲:

1.如何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 2.如何训练自己的注意力 3.如何应对压力 4.如何让自己在关键时刻调整到最佳状态 5.连续犯下错误后,如何让头脑恢复清醒 6.如何面对困难 7.总结

1.如何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

划小圈+组块+练习。划小圈

  划小圈的学习方法,就是把知识揉碎,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块。不断熟练细节,各个击破。

作者原话: 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钻研微观的细节事物从而理解是什么促成了这些宏观上的问题。 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

  例子,作者学习国际象棋时,不是从开局开始,而是把其他棋子拿开,只剩下王和兵,熟练它们的走法,作者熟练了这些准则以后,就可以一步一步增加棋子,往复杂和高难度进击。

组块

  划小圈之后,就是组块。组块的目的是尽量多的形成无意识思维,让有意识的思维处理信息尽量少的信息,提高思考的效率。

  组块的做法:将一系列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内化成无意识的行为,当遇到相关领域的问题时,这系列内化的知识作为条件反射出现了,需要有意识思维处理的东西就更少。

  例子,作者学习柔道技术中扫荡这一个动作。先分解动作,逐个项目练习、熟悉,然后又把各个步骤融合起来,成百上千的进行练习。一段时间后,这个技巧的每个步骤在脑海中又发展成为越来越详细的细节。

  到了场上比赛的时候,他使用这套动作已经游刃有余了(不用费脑子去思考每个动作如何出招),与对手对抗的时候,只留意对手做出了什么反应,然后就对手的反应而变换动作。

  然后,作者还强调:关键还是不断练习。

2.如何训练自己的注意力

让自己保持在软区域,不去对抗干扰,而是顺势而为。硬区域VS软区域

  设想一个情景:你正在专心做一件事情,这时候有个电话突然打入,或者周围有人大声说话打扰了你。

  当你的行为处在硬区域时你的表现:你用手捂住耳朵,整个身体绷紧,想阻止自己分心,要求有个合作的空间让你正常进行工作,这个时候你进入的是硬区域。像树枝一样脆弱。

  当你的行为处在软区域时你的表现:你平静接受眼前的事,将自己融入周围的环境中,让你的思维也融入进去。这个软区域弹性十足,柔韧、顽强,注意力更具灵活性。

  所以,要保持自己注意力的集中,首先要让自己处于“软区域”,也就是先接受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是将自己和干扰对立起来。

  作者在进行象棋比赛的时候,发现脑中会突然响起一首歌,并且他一直摆脱不了,直接影响他思考。后来,赛场周围的声音,也会影响到作者的思考。

作者在文中的做法: (1)要学着心平气和对待一切已经发生的事情; (2)学着将这些事情为我所用; (3)学着做到自给自足,制造一些起伏和波动来激励自己前进。训练自己的注意力的方法

  如果仅仅告诉自己,要接受周围的嘈杂,还是不足以让自己集中精神的,要真正做到不受干扰,需要一定的训练。作者在文中提到了自己训练注意的方法:

(1)在卧室下象棋时,将音乐放大,放各种音乐,无论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 (2)频频光顾家附近的象棋店,在烟雾缭绕中下棋。 (3)到华盛顿广场下棋,因为有旁观插话、嘲笑讥讽。

  结果是他锻炼了适应周围嘈杂的能力,在下棋时,当播放的是摇滚类的歌,他会主动出击,如果是梵文歌,就会激发他对象棋的新发现;公园中的人们说话声可以激发他的斗志,并且,对烟雾也渐渐适应了。

作者:乔希·维茨金当软区域受到挑战时怎么办

  其实,软区域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有些情形就很难自我调整。比如被无理挑衅,被冒犯的时候。

  作者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在象棋比赛中,他遭到对手小手段的干扰,在关键时候对手会在桌子底下用脚踢他,作者会因此而恼火,常常败下阵来。这个时候,软区域方法不适用了。

  他的处理方法是:不要否定自己的情绪,不去压抑自己的情感,不要试图避免不舒服,而是要淡定的直接面对,然后引导这种情绪,让其作为激励自己的因素。

  简而言之,就是“你故意整我,想破坏我的好事,我就不中你的计,我就要做得更好。”重点是,要把自己的情绪引导到事情本身。

3.如何应对压力

有意识打断紧张+HIIT训练。有意识打断紧张状态

  作者在书中说,一直以来,在象棋比赛中,他都是时时刻刻把自己放在一个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中,但是这种长时间的集中精力有时候会让他发挥失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他开始监控自己思考的效率,如果感到迟钝,就休息片刻,放下一切,放松一下,恢复自我。

  象棋比赛中,在对手思考的时候,他没有强迫自己处于一种全心关注局势的状态,而是开始让大脑释放一些压力,换一种抽象的方式考虑棋局,或者离开棋盘,去喝水或者去洗把脸。然后,精力充沛的重返棋局。

  就是说,我们应该留意自己的状态,当察觉到自己处于一直集中引起紧张,思考不顺利时,就要知道,是时候用些方法打断这种状态,让自己放松一下,让注意力有个恢复。

  但是,要让这些方法发挥作用还需要做一定的锻炼。

用心脏血管间歇性训练来锻炼放松能力

  “心脏血管间歇性训练”是一种高强度运动与低强度运动间歇进行的运动方式。我搜索了一下,也就是“高强度间歇性训练(HIIT)”。

  HIIT是目前一种流行的减肥健身方法。同时,在学术研究领域,HIIT被证实了能提高心肺功能,对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有积极影响。 所以,进行HIIT的好处至少有三:减肥健身、锻炼心肺功能、还有作者所说的快速释放压力和从精神疲乏中恢复过来。

  作者的训练过程:在装有心脏监控器的固定自行车上进行训练的,先是增加自行车的阻力,让自己的心率达到每分钟170次,感觉筋疲力尽后,就降低自行车自行车阻力,轻松一分钟,心率大概达到每分钟144次,之后又进行高强度运动,如此往复。

作者对HIIT的锻炼方法的建议(1)选择一项运动,跑步、举重、游泳等都可以; (2)在进行运动时,把自己推向体力的极限,然后休息一两分钟,之后再继续把自己向前推进; (3)制定一个有规律的休息间隔,随着练习的增加,加强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慢慢压缩休息的时间。

  这种方法适用于生活中方方面面,比如在读书工作时目光涣散、大脑呆滞,就深呼吸,或者休息一会,洗把脸,让大脑一张一弛。放松的方式还可以是太极、瑜伽、坐禅。

  例子,一名著名制作人找到作者请求帮忙,原因是这名制作人在重要会议或者任务的最后限期要到来时无法集中注意力。作者建议他进行固定修炼。 根据以下步骤,坚持大约一个月。

(1)让制作人找出在生活中做什么事情让他最接近内心的平静。制作人说是在和12岁儿子玩球的时候能达到这种状态。 (2)制定一套固定修炼: 第一步:吃10分钟某种固定的低脂肪零食; 第二步:15分钟的冥想; 第三步:10分钟的伸展运动; 第四步:听10分钟鲍勃.迪伦的歌(制作人最喜欢的歌手); 第五步:和儿子玩球。 (3)在大约一个月时间里,制作人每天和儿子玩球之前都进行上述的固定修炼。目的是让修炼中的每一个步骤与玩球联系起来,让他感到自然、愉悦。 (4)在制作人完全将固定修炼吸收后,去开重要会议之前的早上就进行他的固定修炼。

  得到的效果是:制作人发现自己能够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完全平静。

  固定修炼的原理,就是在固定修炼与在它之后发生的活动之间建立一种心理联系。内化一套固定修炼,用于任何活动之前,一种相似的心理状态也将出现。

  所以,选择什么作为固定修炼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选择能让你心态平静甚至愉悦去做的事,这个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爱好。

  但是,有时候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或者突发事件,并不允许有这么多的时间单独做一套固定修炼,所以要对固定修炼进行调整。目的是让自己能在更短的时间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为此,制作人对固定修炼进行了三次的调整。

固定修炼的调整

  制作人的第一次调整: (1)每天上班前进行固定修炼,将吃低脂肪零食改为吃一顿丰盛的早餐 (2)然后进行15分钟冥想和10分钟伸展运动; (3)在开车上班的路上听歌。

  制作人的第二次调整: (1)缩短冥想的时间,从15分钟改为12分钟; (2)缩短伸展运动的时间,从10分钟改为8分钟; (3)尝试改变冥想和伸展运动的顺序,感觉状态依然良好; (4)将伸展运动和冥想压缩到仅有的几分钟; (5)开始准备工作前听歌,但是制作人很喜欢鲍勃.迪伦,所以听歌时间没有压缩; (6)如果不饿,就不吃零食。

  制作人的第三次调整: 逐渐把听歌的时间减少,直到他无须听歌,只要想起旋律,就能进入状态。

5.连续犯下错误后,如何让头脑恢复清醒

接受错误,走出感情舒适区,主动改变。

  当犯第一个错误时,引发一连串的错误,从而一败涂地,因为,错误发生以后,人会习惯地待在之前情感舒适区域,没有意识到要主动改变去适应局面的变化。

  例子:作者作为国际象棋手的经验之谈。在比赛中,往往在占优势时犯了一个错误,但是仍然坚持自己还拥有优势,然后坚持这种错误的想法去计算后面的布局。或者,对手扳平了局势,造成自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绪,要在这场比赛中占据主导地位。作为选手,在比赛中拒绝了他本应接受的变化,过分迫切的要求赢,结果往往是输。

  要想办法让自己从错误中抽身出来,避免它的影响,作者的方法是:

首先要在心理上接受错误,接受小事故。 然后,让自己从错误中抽身: (1)做两三个深呼吸; (2)在脸上拍点冷水; (3)跑步。

  目的是让自己有一份崭新的心境。

6.如何面对困难

用寻找解决方法的心态面对困难。

  例子:作者的武术生涯中,总会在受伤的第二天就回到训练场,想着如何利用这种新情况来提高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技能,充分挖掘当时的学习潜力,逆转困境为我所用。利用阻碍来刺激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创造的新视角,让挫折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日常的训练方法:

有意识平衡我们的惯性行为。比如,一个篮球运动员应该训练自己的左手,来平衡在运动中的表现。一个喜欢用右脚射门的足球运动员,不应该一直用右脚射门。

  联想:与万维钢在文章《反脆弱式学习养生法》中提到的方法很像,利用外部刺激,主动拥抱不确定性,时刻挑战自我去应对新局面。给自己主动制造困难,让自己克服。

7.总结

  从上面的方法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时,作者都是把“自我”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只要将自我安放在平静的常态中,任何问题就容易应对。比如,用HIIT的锻炼方法和固定修炼,都是为自己的心情找到平静的状态。

  另外,放置“自我”的这个位置十分恰如其分,既不会过度关注,也不会过于忽略。比如,在集中注意力的问题上,作者会放下自我融入干扰,但是当自我情绪显现时,又不逃避情绪,不压抑愤怒;在困难面前,作者不忽略自己的弱点,但是又不认为弱点是劣势,而是利用其取得进步;在面对连续犯错误的问题上,作者会先宽容自我接受错误,但是又不忽略处于犯错误状态的自己,并努力纠正。

  所以,与其说《学习之道》是一本讲学习方法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个人修炼指南。

  《学习之道》读后感(七):周芷若为何在蛛儿的“鬼魂”前露了马脚?丨情绪管理

  本文由拆书帮三级拆书家莫妮卡编写,若需转载,请联系拆书帮可乐:447023578.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倚天屠龙记里这样一个片段,当周芷若在荒野里的小屋里,恍惚看到蛛儿的身影时,她被恐惧控制住了,捂着脑袋大喊“蛛儿不要来找我索命,我不是故意杀你的!”一不小心把自己苦苦隐瞒的秘密都抖了出来。为什么一向谨慎内敛的周芷若会这样呢?这就是情绪的力量。一旦被这种激烈的情绪控制,你的理性根本没法控制自己,只能被情绪死死的驾驭住,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

  《学习之道》读后感(八):学习能力是可以迁移的,资质平庸的我们也可以做到

  学习

  在《学习之道》的后半部分讲述了关于如何实践学习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比赛前准备、比赛中环节、比赛后调整,尤其是最后的章节中对比赛现场的详细描述,将所有的学习理论都应用了进去。

  01

  比赛前如何准备,类似于在学习之前如何准备。在比赛前释放压力、激发状态,是最常采用的方式。

  如制定一个有规律的休息间隔,随着练习的深入,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同时,慢慢地压缩休息的时间,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慢跑、举重、武术训练或是任何其他体育项目。而对于学习来讲,可以把这种思路糅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好花几个月时间来练习面对和释放压力。

  在自在从容方面,我们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来训练自己如何控制压力,直到坦然接受痛苦,坦然承受数小时的密集的思考。在忍受学习的压力和痛苦的忍耐能力要比其他人更强(让我想起了做科研的痛苦)。

  在情绪方面,应该培养自己的软区域,要能够适应自己的情绪,观察和研究它们,了解如何让他自然宣泄,学习如何利用他们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然后将劣势转变为优势,直至不再否认自己内心情绪的爆发。最后找到那种情感状态可以激发最佳竞技状态,发现什么状态最适合你。这样就制造这种状态并随心随欲的利用它来激发自己的潜能。

  学习

  02

  万物合一的理念。维茨金发现所以的学习和实践都有相同的道理,不论是在下象棋、学习武术,以及其他方面,学习的理论具有融通性,也就是能力迁移。那怎样才能变得比别人优秀?怎样迈出从技术性上的娴熟到独特的创造力这一步呢?

  就是万物合一的境界。只有当我们的技能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这种学习方法的美妙之处在于我们一旦感受到技术磨练的博大精深,无论技巧多么细微,我们都能够把这种感受当作指路灯塔,照亮我们继续前进的道路。

  《学习之道》的后半部分,基本是作者将自己的学习理论进行应用,以维茨金自己的亲身故事来讲的,主要内容也是是由两块组成:作者故事+分析。所以可以采取快速阅读、甚至跳读的方法,抓取故事关键词,厘清故事主线,快速略过故事细节部分,直接看分析。

  比如,文中讲述如何与老虎对峙,那个男人怎么被吓到成为精神病,这些读与不读,对理解这个小章节并没有影响,只需看后面的分析即可。甚至,分析来的结果基本我们都是已知的,所以也可以快速略过,只需要看作者如何将老虎对峙与象棋对峙进行关联,并引申出自在从容这个知识点即可。

  维茨金他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自己对学习的独到领悟,他的行动表明学习力是可以迁移的,资质平庸的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习之道》读后感(九):学习之道:或许你该这么读这本书

  学习之道

  第一天

  内容:《学习之道》 前言至前三章

  1、问题

  第一,作者第一次为什么失败

  第二,作者第二次由如何成功?

  第三,作者在象棋“学习”生涯中的关键点是什么?

  第四,什么是整体理论、渐进理论?

  2、信息

  学习的两个基本要素:兴趣、专注。

  第一,兴趣可以让我们更主动、积极,更愿意表达自我,就好比作者在书中提到:第一年的象棋比赛非常顺利,和同龄人相比,总是战无不胜,或许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表达自我。

  第二,专注:连续8个小时完全沉浸于一个棋局的分析,在烟雾缭绕、旁观插画、嘲笑讽刺不断的公园中下棋。完全融入下棋这项活动,挖掘自己的思维潜能。

  3、理念

  正确的学习理念: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以“渐进理论”为核心,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可以不断改变的过程。

  第一,整体理论:把学习的能力看成是一个固定的不能再进步的状态,把成败归结于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

  第二,渐进理论:事情都是可以改善的,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就能获得成功。认为,学习不好是没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训练方法。

  第三,两种理论的心理学测试对比:“整体理论”者:遇到困难,更容易急躁甚至放弃。“渐进理论”者:在困难面前,更愿意迎接挑战。每个人的性格、天赋、能力是有差别,这种差别只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有学习和改变的能力。虽然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起点是不一样的,但每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在不同领域的能力的,这就是渐进理论的观点。

  第二天

  内容:《学习之道》 4章到9章

  1、问题

  第一,什么是软区域?如何创造软区域?

  第二,什么是漩涡效应?如何避免漩涡效应?

  第三,当出现情绪时,该如何处理?

  2、信息

  第一,“硬区域”与“软区域”

  硬区域:要求外界环境适应自己,提供一个满足自己要求的舒适空间。

  软区域:接受任何外界环境和条件,主动适应环境。

  第二, 接纳不完美,创造“软区域”

  面对不完美的外部条件,以接纳的心态去面对去适应,构建软区域。

  第三,漩涡效应

  在巨大压力下,连锁反应的小错误和失去控制的漩涡效应。在错误发生之后,人会习惯性地呆在之前的情感舒适区,可能也会产生一种令人不安的预感。当我们出了差错并且思想还停止在过去那一刻时,就会出现这么一个断层,这就会产漩涡效应。

  不要让过去的错误或者懈怠影响自己,每一步都可以作为一个节点,我们只要把它当成是新的起点就好了。

  第四,化情绪为力量

  人的情绪有时就如一匹野马,如何驯服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高手对决时起决定作用。作者写道,很多围棋高手,在面对不利于自己的局势时,往往会崩溃,不知所措,失去冷静思考的能力。如何化情绪为力量?面对真实的自己,不必伪装。将愤怒,生气等情绪化为力量,融入到比赛中。

  第三天

  内容:《学习之道》 10章到14章

  1、问题

  第一,什么是“划小圈“,它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你手头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件事,如何套用划小圈这个方法。

  第三,作者利用“重心”的原理将对手掀翻在地,与“学习能力”有什么关系?

  2、信息

  第一,划小圈,即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外实质。一段时间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其实就是,把握事情的内核,之后我们吸收的信息,做的努力,都应该是为了巩固这个内核的。成为顶尖高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

  第二,维茨金提出的划小圈的方法与成甲《好好学习》书中的底层规律,采铜《精进》书中的洞察深层结构,帕累托的二八原则、李笑来的最少必要知识,虽然概念不一样,但这5个概念的本质却都惊人的相同。即一个技能,一个能力,最应该被首先学习和掌握的,只有那么关键的几步,甚至最简单的几步。通俗来说,就是从最基础、实质、必要的步骤开始反复练习,直至让技能内化到潜意识之中。

  第三,任何技能的提升都需要依赖于其他技能(最基础的技能),格斗比赛中拳头其相互击中,二者力量相抵,或一大一小,大力胜小力,但如果力量不是建立在“身体重心”这个基础能力之上,也会遭遇失败。

  第四天

  内容:《学习之道》15章到18章

  1、问题

  第一,在比赛前释放压力、激发状态,在比赛中需要自在从容、化愤怒为力量, 这四个方面你是否了解?如果哪一个方面不了解,在看15-18章时有针对性的重点看。

  第二,化愤怒为力量与这本书前面的软区域如何关联起来?

  2、信息

  第一,15章、16章、17章、18章的核心内容很多人都有了解,这四章的内容也多是由两块组成:作者故事+分析。所以可以采取快速阅读、甚至跳读的方法,抓取故事关键词,厘清故事主线,快速略过故事细节部分,直接看分析。

  比如,文中讲述如何与老虎对峙,那个男人怎么被吓到成为精神病,这些读与不读,对理解这个小章节并没有影响,只需看后面的分析即可。甚至,分析来的结果基本我们都是已知的,所以也可以快速略过,只需要看作者如何将老虎对峙与象棋对峙进行关联,并引申出自在从容这个知识点即可。

  第二,培养自己的软区域,要能够适应自己的情绪,观察和研究它们,了解如何让他自然宣泄,学习如何利用他们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然后将劣势转变为优势,直至不再否认自己内心情绪的爆发。最后找到那种情感状态可以激发最佳竞技状态,发现什么状态最适合你。这样就制造这种状态并随心随欲的利用它来激发自己的潜能。

  第五天

  内容:《学习之道》19章到结束

  1、问题

  第一,作者提到的万物合一的理念是什么意思?

  第二,读罢全书,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用一句话表达。

  2、信息

  第一,怎样才能变得比别人优秀?怎样迈出从技术性上的娴熟到独特的创造力这一步呢?只有当我们的技能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这种学习方法的美妙之处在于我们一旦感受到技术磨练的博大精深,无论技巧多么细微,我们都能够把这种感受当作指路灯塔,照亮我们继续前进的道路。只要你知道什么叫做好,你就有了目标并不断追寻。

  第二,第20章是最后一章,也是前面所有章节的归宿,这一章只有故事,不讲道理,是对之前所有理论的践行结果的实际测试。可以略看,也可以细看(根据个人喜好)。

  第三,全书读罢,记得今天写一篇500字以上读书笔记,发到评论区哦。因为这本书是主题阅读的一本书,所以建议多写对“学习能力”这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理解、思考等等,为后续的阅读做好基础。

  《学习之道》读后感(十):学习能力是可以迁移的,资质平庸的我们也可以做到

  在《学习之道》的后半部分讲述了关于如何实践学习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比赛前准备、比赛中环节、比赛后调整,尤其是最后的章节中对比赛现场的详细描述,将所有的学习理论都应用了进去。

  01

  比赛前如何准备,类似于在学习之前如何准备。在比赛前释放压力、激发状态,是最常采用的方式。

  如制定一个有规律的休息间隔,随着练习的深入,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同时,慢慢地压缩休息的时间,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慢跑、举重、武术训练或是任何其他体育项目。而对于学习来讲,可以把这种思路糅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好花几个月时间来练习面对和释放压力。

  在自在从容方面,我们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来训练自己如何控制压力,直到坦然接受痛苦,坦然承受数小时的密集的思考。在忍受学习的压力和痛苦的忍耐能力要比其他人更强(让我想起了做科研的痛苦)。

  在情绪方面,应该培养自己的软区域,要能够适应自己的情绪,观察和研究它们,了解如何让他自然宣泄,学习如何利用他们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然后将劣势转变为优势,直至不再否认自己内心情绪的爆发。最后找到那种情感状态可以激发最佳竞技状态,发现什么状态最适合你。这样就制造这种状态并随心随欲的利用它来激发自己的潜能。

  02

  万物合一的理念。维茨金发现所以的学习和实践都有相同的道理,不论是在下象棋、学习武术,以及其他方面,学习的理论具有融通性,也就是能力迁移。那怎样才能变得比别人优秀?怎样迈出从技术性上的娴熟到独特的创造力这一步呢?

  就是万物合一的境界。只有当我们的技能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这种学习方法的美妙之处在于我们一旦感受到技术磨练的博大精深,无论技巧多么细微,我们都能够把这种感受当作指路灯塔,照亮我们继续前进的道路。

  《学习之道》的后半部分,基本是作者将自己的学习理论进行应用,以维茨金自己的亲身故事来讲的,主要内容也是是由两块组成:作者故事+分析。所以可以采取快速阅读、甚至跳读的方法,抓取故事关键词,厘清故事主线,快速略过故事细节部分,直接看分析。

  比如,文中讲述如何与老虎对峙,那个男人怎么被吓到成为精神病,这些读与不读,对理解这个小章节并没有影响,只需看后面的分析即可。甚至,分析来的结果基本我们都是已知的,所以也可以快速略过,只需要看作者如何将老虎对峙与象棋对峙进行关联,并引申出自在从容这个知识点即可。

  维茨金他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自己对学习的独到领悟,他的行动表明学习力是可以迁移的,资质平庸的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