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成熟的父母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成熟的父母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04 20: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成熟的父母经典读后感10篇

  《不成熟父母》是一本由[美] 琳赛·吉布森(Lindsay C. Gibso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一):放弃情感不成熟的父亲较劲

  这本《不成熟的父母》虽然只花了我几个小时时间但是却让我认识到我有一位情绪和情感不成熟的父亲 以前我试图从他那儿寻求情感交流以及想让他认可和接纳我的思想观念想法但是他没有反倒说我幼稚不成熟 这让我感觉伤心生气和挫败 我在他那里只是他的所有物 他不是平等得看待我 发现这一点之后情绪一直会被他所影响 然后也一直试图去说服他做出了一些尝试想让他改变 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放弃了 因为这根本做不到 一位活了五十多年的中年男人他的三观性格已经定型 除非他自己想要改变 任何的外力对他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所以我现在要自己认可自己 在跟他谈话的过程中要目的性很强 不涉及情感安慰 有事说事 尽量不被他的情绪所影响 然后做我喜欢事情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二):有一个不成熟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感觉?

  1

  武志红老师提出“巨婴”的概念,让很多人记住了“原生家庭”这个词。

  很多人看了书,会有一点点怨念,怪不得我今天的不如意,原来是中了原生家庭的毒。武老师的观点有一点值得探讨的是,他认为这很大程度中国的愚忠愚孝文化带来的影响。

  而我对此一直有困惑,“巨婴”是国人特色还其实是全世界都有的现象

  最近看到一本书《不成熟的父母》,倒是很好解答了我的困惑。

  原来全世界都有不成熟的父母。

  2

  我们本应该知道,一个人是否成熟并不看年龄,是看他能否控制自己的言行

  不成熟的父母的言行,往往会深深伤害自己的孩子。有人说:父母不成熟,养孩子就是造孽。

  比如:

  【1】情绪型父母

  情绪型父母自己也是个孩子,当他们情绪崩溃时,他们会带着孩子一同去体验那种崩溃状态绝望愤怒和憎恨。

  想起很多国产片子里的妈对着孩子哭诉:你爸爸就是个没良心的,你永远也不想相信任何男人

  【2】驱动型父母

  驱动型父母看起来是最正常,但他们总想控制孩子的选择

  有手段的驱动型父母会选择性赞美和促进自己乐于看到的孩子的做法,而不是发自内心接受孩子独特兴趣生活道路。然后他们会巧妙用各种手段逼孩子做他们觉得应该做的事情。

  这种父母在中国似乎更多,各种虎妈,好像都中枪。

  【3】消极型父母

  消极型父母简单说就是逃避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他们会对孩子很好,但是当孩子面临真正的麻烦,比如施暴,虐待,欺凌,性侵犯,他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

  有的消极型父母会在家庭遇到困难时候,选择玩消失,这会让孩子非常受伤,最重要的父母尽然会抛弃自己。

  说起来那些爱离家出走的男人或女人,恐怕都很容易用逃避回避问题结果让孩子赤裸裸面对过大的压力

  【4】拒绝型父母

  拒绝型父母不让孩子接近自己,他们回避亲密感情他们的孩子习惯父母以自己想法为中心,长大后往往很难开口请求帮助。这反而让他们未来事业生活中遇到种种麻烦。

  如果孩子遇到这样的父母,会变成怎样的人?请继续看。

  3

  我们本应该知道,一个人是否成熟并不看年龄,是看他能否控制自己的言行。

  不成熟的父母的言行,往往会深深影响自己的孩子,孩子为了学会和不成熟的父母相处,会发展处两种模式

  【1】治愈型幻想

  孩子会用幻想暗示自己“要是....就好了”,他们用幻想教自己乐观面对的童年痛苦,幻想只要自己忍过现在的痛苦,以后会有人爱,有人关心,这种幻想激励着他们前进。

  有治愈型幻想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对自己投入情感的人映射了童年的幻想,你一定是我要找的那个人。

  一旦发现这个人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就特别失望

  【2】角色型自我

  有的孩子发现自己和父母沟通很困难时,会用虚假的自我来代替真实的自我,来和父母沟通。

  比如孩子会想:如果我做出牺牲,别人就会赞美我,爱我。又或者,无论如何都要让他们注意我。

  有些孩子角色转化很成功,有些孩子就选择了消极型的角色。如果扮演的角色不是你真实的自我,那么孩子长大后会害怕别人发现自己是一个“骗子”。

  不管是哪种情况,孩子会发展出两种生活模式。

  一种是【自我掌控者】,他们积极主动热爱学习,善于反省,把生命中挑战看做是锻炼机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未来变得更好。他们会本能承担独自解决问题的责任。

  一种是【外物掌控者】,他们往往不经思考就采取行动,不会进行反思,把责任归咎于其它人或环境。他们要么缺乏自信,要么拥有夸张的自信,他们终于变成了他们父母的样子

  在这本书里面,对两种风格的孩子讨论非常有趣,让我看到很有趣的一段话是这样解释中年危机的。

  自我掌控者在过度紧张孤独的时候可能会采取外化的应对方式。过于牺牲自我的自我掌控者,有时会通过婚外情来减轻自己的压力。他们对此感到羞耻,并害怕东窗事发,但他们难以抵制这些诱惑

  这本书自信写到,如果你是一名自我掌控者,你乐于搞清楚自己,你会更喜欢这本书的冷静分析

  那么,你觉得你会对这本书感兴趣吗?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三):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儿,你还好吗?

  自从有了孩子后,我加了不少妈妈群,发发牢骚同时也会聊一些孩子教育的问题。有一次,大家聊到了原生家庭的话题,有一位妈妈忍不住大倒苦水,原来她的母亲情绪极其暴躁,打骂孩子是家常便饭,稍有不满就满屋追着打,还不准她哭。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妈妈生气,把她暴打一顿后,又把她的书包窗户扔了出去,年幼的她去整理书包时,不小心被书包里打碎的墨水瓶扎烂了手,鲜血直流,因此又被打了一顿,像这种只要一不高兴就拿孩子出气的场景在她上大学之前从未断绝过。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她在调配一栏除了家乡以外的任何地方都填了服从。时至今日,她早已脱离父母,与他们也甚少联络,感情极其冷淡,我们其他人听了一阵唏嘘

  前段时间的一个新闻。在江苏泰兴,9岁的小男孩乔乔被自己的亲生母亲用胶布贴嘴,用棍子活活打死,只因为玩耍时弄丢了手机。当时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几乎震惊的说不出话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歇斯底里的母亲,才能将自己的孩子虐打致死?! 父母、家庭、亲情,这些本该是温情脉脉,让人感到依恋幸福词汇,在一部分人心里却成了最深的伤痛。有些人穷尽一生也无法从悲观和绝望中走出来,也有好多人通过激烈决绝的抗争摆脱了豺狼一般的父母,但内心深处那个可怜的孩子依然在默默的哭泣。为什么会有这样残忍的父母?面对这样的父母,又该如何拯救自己呢?直到我看了《不成熟的父母》一书后,才找到了答案。《不成熟的父母》这本书通过理论案例一步步帮你揭开那些冷酷父母的真相教会你如何从心灵上远离他们对你的伤害。

  《不成熟的父母》一书作者是琳赛•吉布森(Lindsay C.Gibson),心理学博士,她曾任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和欧道明大学心理学助教,也是美国自身的临床心理学家,从业20多年,经验丰富,主攻不成熟父母这一研究课题。从书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她的来访者众多,形形色色各行各业,不仅有普通大众,还有许多精英人士。可见“为人父母却不用考试”真的是一件太不靠谱的事情!

  《不成熟的父母》首先谈了不成熟的父母的性格特征和四种类型,而后是应对不成熟父母的孩子会演化出那些行为模式和性格模式,最后详细讲述了如何使用“三步法”走出不成熟的父母的阴影,重获新生自由。我也将会按照这个顺序谈谈书中那些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些东西

一、 不成熟父母的类型

  吉布森将不成熟的父母一共分了四种类型,分别是:情绪型父母、驱动型父母、消极型父母、拒绝型父母。从字面意思来看,情绪型父母指的就是情绪起伏大,完全无法自控诸如乔乔亲妈那种类型的父母;消极型父母则是“甩手掌柜”、无为而治,当自己的孩子遇到问题和挫折时,脚底抹油溜之大吉;拒绝型父母更绝了,完全忽视孩子,坚决抵制孩子的亲近,让人不禁怀疑,你为毛线要生孩子?这三种类型的父母不约而同都无法给足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始终在恐惧的夹缝中生存。

父母用自己的意志取代孩子的想法

  最最有意思的要数驱动型父母,这种父母呢,表面看起来完全没毛病,甚至还让人觉得他们很努力,很认真的在养孩子。他们一边省吃俭用为孩子提供一切物质需求,一边又用高压强迫孩子做到他们满意的结果。在我看来,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基本都是这样的,尤其是在一些知识分子家庭。吉布森在书中写到:“他们无法及时地和孩子进行交流,也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相反,他们会逼迫孩子去做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做的事情”。

  朋友圈里曾有一篇刷屏长文,你一定不陌生。北大学子、留美研究生王猛(化名),因无法忍受父母对他的情感需求的忽视,多次与父母沟通无效后,拉黑父母6年,甚至12年都不愿意回家过年,撰写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数年来的冷漠和控制。 比如,从小到大,父母只关注他的学习成绩,对心灵交流极其漠视,多次当众拿他的糗事开玩笑,毫不顾忌他的面子;不愿放手,任何事情都要包办,对他的生活大加干涉,不给他选择的自由;在他脆弱难过的时候,不提供任何情感支援,只有训斥和嘲笑。这些琐事听起来是不是都很熟悉?我们这一代子女几乎都是在这样的物质丰富、情感匮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也许有很多人也都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就像王猛一样,但是他们过的都或多或少有压抑的感觉。

二、 孩子的反应

  吉布森在书中提到,面对不成熟的父母,孩子往往会在心目虚构出一个治愈性的幻想角色,这个角色可能是成年后一个极度包容他们的另一半,也可能是忽然变得宽宏大量的父母。孩子们借着这个可怜的希望,孤独、快速的成长,想要尽快的实现心中的那个美梦

  民国才女张爱玲才华横溢,然而一生凄凉令人扼腕叹息。母亲的冷淡,父亲的残暴继母的毒辣,无一不使她的童年晦暗,谁也不知道她是靠着什么意志活了下来,并创作出一部部巨作。然而她的心始终缺了很大一个口子,需要一个能治愈她的人,所以当遇上风流倜傥,对她钦慕不已的胡兰成时,她不顾一切的一头扎了进去,她的悲剧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还有一些孩子们擅长察言观色,为了能够获得父母的爱,为了能让父母满意,又或者是能让自己平安的度过童年,他们会选择伪装自己,学着去做家长满意的那种孩子,用吉布森的话说,这叫角色型自我,孩子本不是这样的性格,但为了生存,逐渐内化成了真的自我。

  其实在生活当中,角色型自我的人比比皆是。有很多寻求心理辅导的人,最终都发现自己的病源在于因为隐藏了真实的自我而陷入了极大焦虑恐惧之中。因为真实的自我是本能,角色型自我则是逆本能,如果本身是迫于无奈而打造出的角色,势必会在扮演的过程中压力重重,就跟扯到极限的弹簧一样,会有最猛烈的反弹。

三、“三步走”拯救自己

  虽然原生家庭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就应该自怨自艾的沉沦,深受其害吗?不,吉布森总结了“三步走”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的脱离不成熟的家庭环境影响,更好的完成自我分化。

  1、 独立观察

  何为“独立”,即不再用一个孩子眼光去看待你的父母,而是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去分析你父母。

  “首先,将自我放入观察、超然思维框架之中”,比如放慢呼吸,想象一些美好画面等;再来,“保持情绪的客观冷静,观察他人的行为举止。”在这一阶段需要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被父母的行为激怒,任何情绪的波动都会影响客观,那么你就永远无法改变,始终被情绪掌控。假如真的对方让你觉得痛苦,你可以选择离开,暂时远离这个场景,就算对方是你的父母,也没有委屈自己的必要

  第一步主要是调整心态,心态决定一切,只有真的冷静客观,你才能不被对方的行为带偏。

  2、 成熟意识

  吉布森提到,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要运用成熟意识法才能够保持自己的淡定。即专注于结果,而非关系。曾有一个大V说过:“处理问题一定要以结果为导向,解决争端不一定要靠改变和控制他人。”

  当你反复纠结于父母对缺失的爱,想要父母像其他那样宽厚的父母一样而试图改变父母时,我只能告诉你这是缘木求鱼。不成熟的父母已经用这个方式活了大半辈子,要想改变很难。你能做的就是用你的行动得到你想要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可量化的,比如父母的一个道歉,比如他们从此无法用情绪控制你。

  3、 走出角色型自我

  这一步就需要你勇敢的剖析自己,看到你真实的内在,勇敢的做你自己,哪怕你会暂时失去什么,因着这些本不属于你。当你能够悦纳自己时,你会活的更开心。

思维导图

  对于每个人来说,原生家庭都很重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的拥有一个成熟的原生家庭系统,也许童年时期,我们无力抗争,在心灵上受到重创。但当我们成年时,我们拥有改变的能力,与其抱怨,不如抗争!而我们每个人或许都终将成为父母,那我们更有责任和意识来让自己学习成为一个成熟的父母,让代际流传的悲剧在你这个停止。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四):有谁敢举手说,我是成熟的父母?

  因为最近荣升为小一家长,对教育这个东西越来越觉得高深莫测,不想浪费太多时间和金钱去摸索,急需找到有效指导,然后遇到了这本书。严格来讲,本书不是在指导读者如何做父母,而是帮助那些“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刚拿起这本书,我觉得很吃惊,因为文章里字字所刻,讲的不就是身边的每一个人吗?比较严重的不成熟表现例如我婆婆,我爸爸,我妈妈,乃至我自己,我老公,几乎我熟悉的曾走进他们生命中的每一个人。于是乎,开始读这本书让我很累,因为我得每句话去套不同的人,去回想他们的所作所为,说话时的腔调等等,生怕漏过分析某人的某一特质。后来我发现是徒劳的,人性之复杂,没法用书中的简单分类去概括,我不能输入一个动作,一个事件,然后输出某人的分类。但我基本可以判断,80后的父母在情感上的成熟度基本上低于他们的子女。这没有什么可以骄傲或者愤怒的地方,盖茨比的爸爸说过,世上并非所有人都有你那样的条件。时代不同造就的结果而已。

  说几条我感触比较深的事情。

  如果父母情感上的不成熟导致的家庭大战,让你陷入困局,书中的建议不是家长里短再去分辨是非纠缠不清,而是远离。有些子女总是会对父母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想要弥补小时缺失的关注、爱或是伤害,但是何奈父母就是块顽石。虽然伦理上道德上和实际上他们都既成事实的抚养过子女,甚至竭尽所能以他们的方式去“爱”子女,但是在晚年,却实实在在成为了子女生活中的一块绊脚石。在中国这个长久的人情社会里,这个建议听起来好冷漠,但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是吗?让每一个人都陷入在无解的亲情羁绊中痛苦挣扎,就是一首值得赞美的颂歌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纠结二胎的事情。经过我的不完全不精密社会调查,发现对于二胎的看法,80%的男人是举双手赞成的,也许是男人繁衍留种的基因在作祟;而只有20%的女人认为生二胎很幸福,这部分女人的共有特性是,对生活有一种开悟,有一种生活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她脸上的笑容抹去的能力。我的妈妈就是一个反面,很不支持我要二胎,她不止一次和我说,生小孩是件最没有意思的事情,养好了是国家的,养残了是自己的。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在仔细分析她所透露出来的所有想法,我发现,她真的没有在育儿方面获得过任何乐趣,单纯就是个任务,完成后尽量撇开,我慢慢感觉到,我就是那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虽然完成的不错)。我才发现,我对她最深层次的怒气,不是别的,是她好像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爱我。而且她没有让自己幸福满足的能力,虽然我用尽全力,买了新房子分担家务,满足了她之前总是抱怨和我住在一起的种种,她还是不开心,我以为是我的错,其实不是。所以我买了一张飞机票,让她坐最早的航班回家了。希望她能找到她的快乐,而我也不再纠结她的不快乐。当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愤怒的同时,也就释怀了。人,生而不同,即使亲如父母,她没责任负责我的人生,反之亦如是。

  此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最后一章,告诉读者情感成熟的人有哪些特征,该如何练习情感成熟。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明白别人的反应与你无关。当我觉察到这一点时,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嘎吱,欢迎来到不会受伤的坦诚世界。

  可是,可是我又想到,这种心理练习是不是一种自我催眠?要做到本书所说的情感成熟到极致,岂不是要去无欲无求地参禅?果然所有的问题都是哲学问题啊,渺小的人类。

  可是,不管怎么说,能让自己更强大一点点吧?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五):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父母

  《不成熟的父母》这本心理方面的书带给我更多的是不知所措,一种对既往行为以及未来的不知所措,对于同时兼负着女儿和母亲角色的自已来说,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我的父母,以及不知道如何评价做为母亲的自已。这本书也同时带给我更多反省,对自已所经历的一切进行反省。

  这本书是美国的一个心理医生写的,书中很多例子并不能给我很大的触动,甚至觉得那些都谈不上是伤害,我想可能是中西方人文环境和传统不同,所以在同一件事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我的父母应该可以归为书上所说的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之列,因为他们在情感,也可以说是思想上基本上不大与我们儿女沟通,所以我们应该在情感上都有缺陷,家庭成员之间基本没有亲密的感情互动,很疏远,情感上没有理解,没有互相支持,表达感情都存在问题。我应该是内化了的自我掌控型孩子。时至今日,我不能去埋怨父母,他们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去养育我们,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比我们还要糟糕,没有什么人是完美的,虽然我们的成长经历中一直都存在孤单和贫困,但是我仍然非常感激他们,感激他们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咬牙承担着所有的生活压力,感激他们对孩子们的一视同人。如果我处于他们的位置,我想我承担不起这么重的压力,我会垮掉的。从另一方面来解,内化了的自我掌控型的人会更自律,更有可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的经历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痛苦,还有成长。

  做为一个母亲,我应该也可以归为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之列,从一开始看这本书我就不断的从我的父母和我自已所做的一切进行反思。我应该是给我的儿子很多伤害,还自认为所谓的教育,我其实是在延续父母的做法,只不过我避开了一些我曾受的深刻的伤害。我清楚的记得,我曾在他小的时候把他独自关在屋里,还把他打受伤,还洋洋自得的把小小的他送到了幼儿园,却没有对他进行任何安慰,对他的行为进行贬低,从不进行鼓励,所有的这一切,只是为了发泄我对生活的不满,把他做为一个可以操控的人来对待,一旦他达不到我要求的,我就会歇斯底里的疯狂的攻击他。想想那段时间,我的所作所为带给儿子的是多么大的伤害啊。

  我爱着他,却爱的这么自私,总是从自我认为来规范他的行为,没把他当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甚至很多时候还要利用他的愧疚来控制他的行为。

  这本书让我反省我所做的一切,让我清楚自已的行为,虽然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变得成熟,但我努力让自已更成熟,要平等的去对待儿子,独立的对待他,让他能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