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10篇

2018-04-06 21: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10篇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是一本由[冰岛] 约恩·卡尔曼·斯特凡松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一):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所有想说的,都在这本书里。

  这本书的书稿,一年前读完,心里开阔深沉,当时我想,这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文学了。

  今年再读一遍,文字产生的魔力再次抓住我,我想,过了一年,这依然是我读到的最好的文学。

  就是一个男孩和他朋友故事。或者,就是一个男孩的故事。在冰岛的深海,暴风雪的夜,弥尔顿《失乐园》里的句子——nothing sweet,without thee.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

  没读到它之前,你怎么都不会知道,遥远的冰岛的人们内心是这样的。或者说,没读到它之前,你怎么都不会知道,近在咫尺自己,内心是这样的。是啊,好的作品就是这样的镜子,你有多爱,多疼,多想念,多迷茫,多孤独,多甜蜜,就算你都不知道,它会照见。

  “海上的雪,孤独的心,沉默困惑,甜蜜的爱。万物多情,令人生生世世想念。”第二遍读完书稿,我写了这句话。挪威的媒体评论它“粗犷、野蛮、富于古意般优美,好像斯特凡松经由人性最深处写就了这部作品。”对我来说,这本书像一口大钟,在心里大鸣。太喜欢了,所以不能多说。直接去读吧。

  .s.计划是冬天出版,应和书里的冬日风雪。但真正见到它的时候,已至夏日。或许更好,闷热天气下,如果要读一本书,非它不可。就像豆瓣网友所说,冰感的文字与北欧风雪最适合这六月天了。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二):活下去,总会遇见生活的甜蜜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

  这个出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作品《失乐园》的句子,不仅是这本书的标题,也是这本书的点睛句,反复在书中出现,起着深化情节主题作用。这部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只是叙述主人公——一个不知名字的男孩,他的好友也是工作伙伴巴尔特,在一次出海的时候因为沉醉于诗句而忘记了带防水服,因此冻死在海上,男孩在巨大冲击下,代替好友去把借的书还掉,并决意在那之后便和好友以死相聚,但是出发之后、还书之后所遭遇的一切让他对自己的生活生命又重新有了新的认识和困惑,死亡不再是必然选择

  “犹如牡蛎般——粗糙外表下,是一枚耀眼珍宝。”这是德国《明镜周刊》对本书的评价同时也反映出了这本书的特色——情节简单寓意深刻笔触优美。

  这部作品的文字是精妙的。这座冰岛小城有着极地蛮荒大地残酷气候地理,在这样的环境下,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是粗犷单纯的。而在作者笔下,这些景色却蕴含着细腻美丽,文字将精致与粗犷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描绘了冰岛独有的风景人文环境。“夜晚从海洋的底部一直弥漫到天空,在那里点亮了星星大海沉重呼吸着,黑暗寂静。” 这样优美的描绘平常景致的句子在书中俯拾即是,读起来令人十分愉悦。在当时的年代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千篇一律单调,他们对神明保持着近乎愚忠的信仰和过度依赖,连游泳都不愿意学。但是尽管看上去人们的生活如此单调,却也有着不同性格和生活。就连伴侣之间的关系,我们也能从书中看到男孩父母、古特杨和盖尔普特那样从始至终心灵相通的美满和谐,也有培尔图船长和安德雷娅、布里恩乔福尔船长夫妻之间的不协调

  简单的人物和生活下,有着复杂多样的生活和性格。另一方面,简单的故事情节下,蕴藏着珍惜生命和生活的宏大主题。

  在书中,男孩生活的转折点就在巴尔特的死。在那以前,他所生活的海边船队,除了巴尔特和船队管家安德雷娅 ,其他人无法理解、甚至是嘲笑他对阅读的痴迷,同时男孩父母双亡,妹妹也死了,与唯一的兄弟相隔甚远,少有联系,可以说,巴尔特就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光亮色彩。巴尔特的死亡让他的世界几近坍塌,失去了生活的支点和希望。但是当他历尽艰辛咖啡馆还书的时候,他碰上了新的人物,遇见了新的生活和环境。这些人理解他的悲伤和对阅读的热爱,他们把他容纳到新生活中,给了他活下去的理由勇气,使他对生与死又多了一层思考

  书中写道:“这就像是生活:若干灿烂时刻会被黑暗的日子分隔开来。”男孩经历了挚友逝去的黑暗时刻,却也在那之后迎来全新的朋友和生活。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悲伤和欢乐绝望和希望都是人生常态,唯有珍惜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才能体会生命和生活的真谛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这个句子出现在巴尔特想念西格瑞特的时候,出现在巴尔特将死之前,出现在男孩对巴尔特的怀念中,也出现在男孩在还书路上坚持不下去时浮现出的与巴尔特一起生活的记忆中,它代表着生活的希望与生命的坚强,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不是毫无意义的。

  书中有一个篇章特别地狱就是不知道自己是死是活。这个篇章描写了逝去之人的忧伤,他们想要珍惜生命,却再也没有机会珍惜,这便是地狱;他们看着自己被活着的人遗忘,这便是地狱;他们看着活着的人不珍惜生命,却无法跨越生死界限将劝诫的信息传达给活着的人,这便是地狱。其实这个篇章的作用,就是传达了小说珍惜生命的立意。男孩在还书路上历尽艰辛时看到的巴尔特,便是那想要传达珍惜生命信息的亡灵。男孩在进入新生活,结识了新的朋友后,有了想活下去的动力,却又再度看到了巴尔特,他以为那是巴尔特在召唤他前往死亡世界,其实有了这个篇章在前面作铺垫,我们都懂得了,那不过是男孩心中愧疚的曲解。巴尔特最多是希望男孩不要忘了他,也想传达给男孩珍爱生命的劝诫。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没有了生命,一切便再无黑暗与灿烂之分,唯有活下去,才能碰上生活的甜蜜。

  综上,无论是从翻译、立意还是文字,这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生命之书。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三):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看完这本书最后一页的时候正坐在出租车前座儿,网易云正好播到墙上的向日葵2014live版。中午的阳光刺眼,晒的脸发烫,沉浸在深深的strike heart中,想着男孩的生和死,想着人生的意义司机突然问我要不要吃糖,谢谢不用了,毕竟现在已经到了要吃抗糖化丸的年纪,怎么还能吃糖呢,关键是,为啥要问我吃不吃糖? 不管是前半part还是后半part,都挺震撼的,粗野中不失细腻,绝望中不失温柔。看的过程还是很享受的,全程脑补冰岛美图,偶尔还想起Bjork,偶尔又想起少年派,只不过不是夏日版而是凛冬版本的。恰恰好下午去看了coco,动画美的哟,死者的世界简直就是paradise,骷髅们都太可爱了有点Tim Burton风格,就好像death也没那么可怕了。看评论说原书英文翻译过来应该是heaven and hell,都说中文这个翻译太小清新了,我觉着特好啊,这句诗,这本《失乐园》,作为整个故事的关键点和导火索,甜蜜又沁人心脾。不然呢?叫天堂和地狱?更奇怪吧。 整个故事只有3天,对男孩却像是过了30年。都说时间长度和宽度没法定义,这本书把这句云里雾里的话清晰化、明朗化。一些事会让人快速成长,而一些人永远都长不大。今天下午见了两年没见的好朋友,我俩一起感慨这两年的变化之大,好像瞬间全世界都是比我们小的人了。聊起以前一起看的电影,她突然跟我说:Trainspotting2我都没看,以前那么喜欢猜火车啊,怎么就一直没看呢。 想想写的也算不上书评,就此尴尬落笔吧。 哦对,还想随意贴几个我喜欢段子。 “他看到盖尔普特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两颗尖利的犬齿,但是下面的两颗前牙是弯的,这样才好,洁白笔直的东西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让人感到疲惫。没有罪过就没有生活。” “带着三瓶啤酒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必要匆忙忙。” “本人不慎于本地街上遗失了生活目标,安然入睡的能力,我和妻子之间的欢愉,我的微笑和热切的期盼。有拾获者请将这些送到印刷店,必有重谢。” “词语是箭,是子弹,是神话中追赶神灵的鸟,是遨游了千万年之久的鱼,它们在深处发现了一些可怕的东西,它们编织的大网足以捕获整个世界和天空,也有时词语什么都不是,只是冰霜可以侵入的破旧衣服,是死亡和不幸可以轻松跨过的破败城墙。” “朝我走过来吧,然后或许我就会知道我是否爱你。” “心脏是中空的肌肉组织,把血液输送到身体血管里,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长度将近四十万公里,能够延伸到月球并恰好接触到月球外的黑暗空间,那里肯定是孤独寂寞的。” “人在独处时可以轻易欺骗自己,几乎可以缔造出一种个性,变得聪明深思熟虑,能够解答一切问题,但是与他人相伴时就不同了,你要经受考验,此时你无法思考,不够聪明,有时简直是个该死的傻瓜,说着各种愚蠢的话。” “从走廊厨房的路差不多只有十步,可是这些想法全都涌进了男孩的脑海。人的思想显然是宽广的,充满可观的机遇,但是这些想法大部分都荒废了,因为生活很快就流于平庸,机遇一年年地减少,大部分思想不是消失,就是成了黄沙漫漫的荒芜之地。” 妈的,太多了,贴不过来了,不贴了。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四):译后记(By李静滢)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是冰岛作家斯特凡松所著“男孩三部曲”的第一部,后两部是《天使的悲伤》(The Sorrow of Angels)和《人的心灵》(The Heart of Man)。三本书的内容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背景设定为一百多年前的冰岛,寒冷苍茫遥远孤寂冰雪世界。 这部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只是叙述了一个男孩在三个昼夜里的遭遇。故事从第一天傍晚开始讲起,男孩和好友巴尔特从小村庄咖啡馆返回海边的渔民小屋,带回了巴尔特从盲人船长那里借到的长诗《失乐园》。第二天凌晨,他们随船出海捕鱼,不幸遭遇暴风雪。巴尔特因为在出发前诵读《失乐园》里的诗句太入迷,忘了带防水服,结果冻死在男孩怀中。男孩伤心欲绝,当晚顶风冒雪独自出发,翻山越岭去替巴尔特还书,一心想在还书后告别人世幸运的是,他没有摔死、没有冻死,在跋涉三十多个小时后平安到达了咖啡馆,把书还给了船长,最后在咖啡馆主人的劝说下决定暂时留下来生活下去。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讲述了男孩的身世,以及其他船员和村民的故事,全书行文风格冷静从容,描写简洁有力,却又笔触细腻,充满悲悯。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五):一个人的朝圣之旅

  放眼如今的社会,若是新闻报道“某某因沉迷看书而被冻死”,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的人,之后可能当做趣闻随意略过。然而,这样的故事的确存在,就发生于一百年前的冰岛,且故事的后续发展颇具深意

  这本由冰岛作家、诗人约恩·卡尔曼·斯特凡松写作的《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便是围绕该故事展开,讲述了一个男孩在风雪里三天三夜旅程。在故事正式开始前,作者先为读者展示了别具魅力的冰岛世界。众所周知,冰岛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靠近北极圈边缘,冰雪覆盖率约13%,故作者刻意将故事的背景设定于气候极为恶劣的环境下。

  身处茫茫白雪之中,在山与海的夹缝中生存,人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出海打渔,其中有一位孤苦无依的男孩,家人都早早离世,对他而言,身边唯一的亲人就是好友巴尔特——在他受人欺负时挺身而出,从而成为亲密伙伴。在随船出海之前,他俩早早备好了一切物品,甚至向盲人老船长借了两本书,其中巴尔特太过沉浸于弥尔顿的《失乐园》里,竟忘记带至关重要的防水服。但不幸的是,途中突逢大风雪,巴尔特成了前文提到的“新闻主角”。

  可以说,巴尔特的意外死亡给男孩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他无法接受这世上又只剩下自己,经受过多次打击的内心已然承受不住,因此绝望的男孩决心自我放弃,不如就这么跟着巴尔特一起走吧,去那没有死亡的世界。但在死前还有一件事必须要完成,那便是把借来的书还回去。男孩片刻也不想耽误,很快就出发了,两个人的来时路,如今是一个人的归途,难以言喻的悲痛骤然袭来,而冰雪世界的一眼望不到头,又让男孩一度陷入迷茫状态,不过还书的坚定信念始终指引方向

  周国平曾说“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男孩的还书之旅,不正是一个人的朝圣吗?经过两天两夜的跋涉,男孩的旅程走到了尽头,在老船长的再三挽留下,他留在咖啡馆见识形形色色的人物,了解各种各样的故事。他突然发现,生与死并没有那么绝对,既然无法改变死亡,不妨正确看待生命。男孩在思考中愈发贴近生活的本质——坦然接受命运所给予的一切,不要纠结于内心的苦痛,别让负罪感毁了生活的美好,珍惜当下,好好活下去。

  同时,我们会发现,男孩并不像书中其他角色有具体的名字,或许在作者眼里,男孩可以是任意人的化身,他只是一个代名词,是我们心中的一面镜子,照亮内心世界,拨去重重迷雾,面对真实的自己。在时光的尽头,在人生的彼端,孤独与渺小是人类挥之不去的共性,可我们总是独特的存在,执着的行走于不同的旅程中,虔诚的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圣地。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六):何为温暖,何为甜蜜

  光越多,黑暗越多,世界就是这样。

  昆汀有部电影叫做《八恶人》,导演把暴力美学发挥到极致,密室般的冰天雪地为一场展现人性之恶的残杀营造了最好的环境。密室环境是最好的故事发酵地,风雪更加深了寒冷和思考。

  同这部电影一样发生在风雪之地的《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却并不是困扰在“何为正义,何为地狱”,而是因自然掌握万物,以诗意写就生命,展现人性至善。

  小说讲述了男孩唯一的朋友巴尔特,因为没有带防水服,在跟随捕鱼船队出海时遇到大风雪,冻死在男孩身边。在承受失去唯一伙伴的痛苦之时,男孩想到了自杀,但在自杀前他决定先替巴尔特还书。

  小说前半部分着重描写了在冰岛,有这样一群以打渔为生的人,他们在冰雪之地生活,在深不可测的海上求生,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似乎每个人都被磨得粗糙,但他们仍有自己的细腻。比如巴尔特和男孩爱着书,诗是他们生活中的阳光;船长培图尔深爱着妻子安德雷娅,但并不善于表达;安德雷娅却更加关注年轻的巴尔特;以及被称为“严苛的古特曼杜尔”。被自然掌握命运的蛮荒之地的人们,在面对冻死在自己面前的巴尔特时,生命和死亡让他们变得缄默。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作为唯一好友的男孩,他失去了亲人,在被培图尔等人欺负的时候只有巴尔特和他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唯一的精神支柱在面前消失的时候,男孩自然的想到了跟随巴尔特一起死去,但一路走到目的地准备还书时,他看见了美貌高冷的女孩,有魅力却让人摸不清情绪的海尔加,还有船长布里恩乔福尔,失去视力的科尔本船长。

  一切有生活气息,有悲喜的故事让男孩对死亡有了另一种看法,尽管他依然能看见死去的巴尔特脸上无神的眼睛,听见他说:我在那里,以为你就要来到我身边。

  男孩脱离了自己的生活,看到了科尔本那些人的热爱和坚持,看似了无生趣的科尔本依然爱着诗歌,并且只有诗歌和大海是他的所爱,这些比阳光还温暖的东西让男孩重获生命。

  这本书仅仅讲述了男孩三天的经历,用死亡完成生命的命题,又以生命升华生命的含义,书里的人都经历过寒冷、黑暗、以及掌管一切的自然,但他们仍有梦想和追求。就像序言,诗歌,或者类似诗歌的东西,只是把一些话语带给你,只是把一些关于生命的答案带给你,完成解救被遗忘的以往的事和已故的人。

  “或许他们心中的光亮并未完全熄灭,或许不论如何仍有希望。”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七):没有书,一切都不甜蜜

  1667年, 英国政治家、学者约翰·弥尔顿创作了史诗巨作《失乐园》。

  几乎没有人,能够在第一时间捧读这本来自冰岛作家约恩·卡尔曼·斯特凡松的《没有你,一切都不甜蜜》时想到弥尔顿的《失乐园》。

  350年之后,这句“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听起来更像是一部甜的发腻的言情小说的名字,而原作中的诗意荡然无存。

  在弥尔顿的诗中是这样写的:

同你谈着话,我全忘了时间。时间和时间的改变,一样叫我喜欢。早晨的空气好甜,刚升的晨光好甜, 最初的鸟歌多好听!太阳带来愉快, 当它刚在这可爱的大地上洒下金光, 照亮了草、树、果子、花朵, 只见一片露水晶莹!萧萧细雨过后, 丰饶的大地喷着香气;甜蜜的黄昏 带着谢意来临,接着安静的夜晚 降下,这里鸟在低唱,那里月光似水, 天上闪着宝石,全是伴月的星星。 但是早晨的空气也好,鸟的欢歌 也好,可爱的大地上刚升的太阳 也好,带露的草、果、花朵也好, 雨后大地的芳香也好,温柔的黄昏 也好,安静的夜晚和低唱的鸟, 游行的月亮和闪亮的星光也好, 没有你,什么也不甜蜜。

  选段写的是夏娃对亚当的一次谈话,你可以理解为夫妻的情爱之作,也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情感共鸣的细腻之作,但是唯一没有的是,后世我们越来越习惯的言情表达,谁谁谁,我爱你,没有你,我就怎么怎么样……

  看完《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又去看了看弥尔顿的长诗,随便摘出几段,都有荡漾心旌的美感。如果你还能在喧嚣的尘世里读进去诗,还能感受弥尔顿文学语言之伟大,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本书、一段诗,会要了一个人的命了。

  我们的主角男孩与巴尔特翻越风雪借来一本弥尔顿的《失乐园》,在出海的当天,巴尔特因为背诵书中的选段忘记了防水服。在冰与浪的搏斗中,巴尔特失败了,他冻死在男孩面前。

  回到营地之后,男孩收拾起巴尔特的遗物,返回小镇去还书。

  男孩还书的行为,变成了犹如朝圣一般的行为。

  在风雪中,男孩一度迷失,一度想要放弃,但是想要完成“还书”的信念让他坚持到小镇,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他不喜欢,有些人他不理解,有些生活很遥远,有些为什么永远无解,但是一切的一切,最终又回到了弥尔顿的《失乐园》上。

  盲人船长,拥有四百本藏书,但是看起来却毫无书香之气;小镇女孩,从服务员变成了一位富翁的太太,不被当地同阶层的人所接受;宣言与行为相悖的牧师,有所追求的木匠……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和事未曾经历,男孩决定留下来了,他不想死了。

  起初,见到好友死在自己眼前,男孩觉得世界上的一切,已经不在“甜蜜”了。在生存面前,人类似乎很渺小,因为生存,就要承担死亡的风险。男孩已经失去了父亲,然后是妹妹,然后是母亲,一同读诗的好友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巴尔特像是一面镜子,照着男孩,让他感受到“活着”是一种什么样的触觉。

  艰难的跋涉和遇到的知音,给了男孩死亡之外的意义。

  语言是有价值的,文学是伟大的。阅读会让人思考,思考会让人痛苦,然而,没有这种痛苦,就无法体验甜蜜。走过的路,也是一路在失去,美好的诗歌会让人失去生命,但是美好的诗歌也会让人热爱和在乎生命。

  一切源于一本书,一切之于一本书。

  人只要活着,就会面对生存的挑战;人只要活着,就会面对孤立和质疑;人只要活着,就会有痛苦,有失去,但是,有了书,和那些读书的人,即便面对生与死的纠结,即便孤独的面对大海、群山,一切都会有意义,而甜蜜,总要到最后才能体味。

  这本营造了孤绝、寒冷、遥远的小说里,有书籍的力量,无关情爱,有关心灵和灵魂,还有,成长。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八):在这个什么都“不确定”的尘世,你给的甜蜜是一切的意义

  “一场大风雪,一个男孩的三天三夜,一百年前那个古老迷人的冰岛世界。”我是先被这句话迷住,才决定读这本书的。它让我瞬间想起《老人与海》——一个老人,两天两夜,在看不到海岸线的大海上孤独地与大鱼搏斗着。

  何其相似的场景!

  几年前,在我完成《老人与海》的青少年版(世纪金榜图书公司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改写的那些日子里,深深地沉入到作品中的那个情境中,以至于吃饭睡觉,都觉得自己摇摇晃晃地在那条小船上。它的震撼人心在于:特殊的境遇里,生命在孤独中被放大,个人的力量、信念、意义以及与周围一切的关系被一一凸现。我猜测,这应该也是一个有关于生命在孤独中呈现的故事,我想知道它是否能剥离出更多有关于人的本质的东西。

  果然,这本书没让我失望,甚至有惊喜连连。

  读前半部分,男孩和他的同伴们出海捕鱼时,我总是忍不住拿它和老人与海里的情形比较,因为真的极相似(其实读第二遍时,就发现是主观感觉作怪,没那么多相似点)。但当读到男孩唯一的朋友巴尔特在暴风雪中冻死的经过时,才发现,这本书原来不在于探求人的本质,而是在生与死的边缘,讲述所有有关于生命的宏大主题;生与死,爱与被爱,阅读与思考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我以为,作者不是通过故事来给答案的,他似乎只负责抛出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没有答案,但又似乎都有答案。因为,有你在读,在一起寻找——

  1.不确定的世界里,意义感在哪里?

  这个世界的残酷在于,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在这个北极的小渔村更鲜明地得以彰显:

  生与死的不确定。大海、风雪将生与死只隔成一块薄薄的船板,一条六人渔船在望不见海岸线的极地洋面上,就是一只棺材!而对于年轻的巴尔特而言,生与死的残酷就是遗忘一件防水服的不确定。

  亲情,爱情的不确定。男孩的亲人一一的猝然离开,让所有的来自亲人的温暖瞬间冰封;相距十米却几十年不说话的古特曼杜尔、培图尔兄弟俩……爱情的不确定简直遍地都是,结婚三十年的培图尔突然发现自己和妻子有了莫大的距离感,却丝毫不知问题出在哪里了,是的,三十年也可能是不确定的;而挚爱妻子的船长布里乔福尔骤然间惊觉自己再也找不到妻子的那份曾让他迷恋的美好了……

  生活、未来、梦境与现实、一切问题的答案……都是不确定的,这些不确定全到包裹在男孩到底要不要生存下去的不确定里,直至他觉得自己本身也是不确定的。 是的,如果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那么生命的意义感在哪里?

  2.追寻意义或不追寻意义,你要怎样选择的生命状态?

  小说里有两类人。一类是除了生存关注读书的,男孩、巴尔特、船娘、盲人船长、咖啡馆女主人,等等;一类是只关注捕鱼喝酒以及女人的,培图尔、尼雅、艾尔纳,以及许许多多的渔民们。 阅读让阅读的人思考,并追寻意义感。但追寻意义感的过程是痛苦的,不追寻的人反倒更容易获得生命的快感。 盲人船长、咖啡店的女主人都因此忍受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安德雷娅则在三十多年婚姻里感觉与丈夫的无可融合,又自责于对年轻的巴尔特的欣赏;而巴尔特,甚至因为耽于读几句诗而搭上了性命……

  作者反复强调“词语是有力量的”,耽于词语中的人,虽然痛苦,但是内心却获得了更多更广阔的延展,并且,他们最终是被“词语”(阅读)所救赎。 只是不选择追寻意义的人,是否觉得这样的生活无法理解,纯粹是折腾是矫情呢?

  3.爱情、亲情、友情,能真正让我们享受到持久的“甜蜜”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巴尔特死了,男孩就不打算活下去了。因为“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男孩失去了温暖他的亲人,又失去了他的朋友,在男孩的心里,最后一份温暖都没有了——特别是在极地巨大的寒冷背景里,这种温暖格外珍贵——生命的意义便荡然无存。

  男孩有可能有爱情。但他遇见的那份瞬间的心动之后,发现那不过是一个冰冷的眼神。

  那么,爱情、亲情、友情,能温暖我们,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恒久“甜蜜”的到底是什么?不止是陪伴,不止是相濡以沫,有些陪伴只是表面的陪伴,内心其实很远——无论是亲人还是爱人,很多都是——而是内心的贴近,心灵的共鸣。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小说的结尾是乐观的。男孩应该不会去死,因为有咖啡馆里的四百本书的陪伴,还有能够彼此打通心灵的读书的盲人老船长、喜欢读书和喂养乌鸦的咖啡馆女主人盖尔普特。他不孤独了。

  当然,整本书里需要整理和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还需要再读。我还急切地想要说的是,整本书的语言实在是太美了!不仅仅美,还有饱满的情绪和哲理,充满张力。很多句子,若独立成行,就是诗歌。对了,作者就是诗人啊,所以,说它是诗体小说也不为过。大量的人物心理的细腻而唯美的刻画,怕只有诗人才能做得如此动人心魄吧,简单摘几句吧——

  ◎房屋两边的山墙都装上了窗户,一扇框住了山,另一扇框住了天空和海,而它们框住了我们的存在。

  ◎天空让我们感到谦卑,又赋予我们力量,有时似乎是在对我们说话。它的话语温柔地洗净了旧时的伤口。

  ◎没有梦想的人就有危险。

  ◎在时间背后的某个地方是不是存在着永恒的大海,里面满是死去的鱼,其中一些早已在这个世界上灭绝了呢?

  最后,唯一有点要吐糟的是,这个书名翻译得有点滥啊,对大多数并不熟悉弥尔顿的《失乐园》里句子的读者而言,第一眼里,感觉像本滥俗的言情小说啊。(虽然读完之后,觉得书名也还蛮不错的,哈哈)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读后感(九):还是喜欢原版的书名

  因为计划8月去冰岛自驾,出行前顺手买了冰岛人写的书来读,字里行间,尽是想象。

  这个译名不得不吐槽一下,同事们看到后笑了我很久,哪来的小清新、小矫情,冰岛人也这么腻歪吗。当我把书封撕掉,看到原版的封面设计,顿时明白了。原版封面是通体的蓝色,印上了“天堂与地狱”的书名,简单有格调,这种感觉在旅行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强化。

  一起旅行的小伙伴说,冰岛30多万的人口,20%出过书,而且冰岛是人均诺贝尔奖获奖率最高的一个国家—尽管只有一人获得过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人口基数小带来了统计学上的优势。

  欧洲杯淘汰英格兰是我对冰岛最近一次的印象,再往前便是2010年冰岛火山爆发带来的航班瘫痪,再往前是2008年冰岛破产。我从来无法想象30多万的人口怎么会有这么多创造力,要知道我家一个县城的人口差不多就到了这个数。当我踏上冰岛,看到眼前只有苔藓和些许灌木的山脉、火山口一碗一碗的湖、倾盆而泻的冰川、随处可见的悠哉的冰岛羊,发型酷得不行的冰岛马,还有瀑布以及瀑布的好朋友彩虹,还有那美得令人窒息的冰河湖,这些仅是夏日能够看到的美景。我可以想通了,为什么这么一点人口,可以如此富有创造力,集体艺术品味这么高,因为这是自然赋予的,是老天爷给生活在极端自然条件下的冰岛人的馈赠。

  我们嚷嚷着冰岛多么美好,空气、水、牛奶多么优质,我甚至想以后蜜月要来冰岛,作者却在书中写到(第129页):在冰岛,除了群山、瀑布、草丛以及能让你转变成一个诗人的极光之外,再没有什么可看的了。

  看吧,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最后,译文还算可以,读的时候没有特别别扭,可毕竟是从英文版翻成中文,转了两道手,原著是什么样,多少有些失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