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帝国的后门》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帝国的后门》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07 20: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帝国的后门》读后感精选10篇

  《帝国的后门》是一本由龚小夏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后门》读后感(一):后门的价值不在欣赏精彩纷呈表演

  美籍华裔作家龚小夏女士身在华盛顿近二十年,亲身经历事情和打过交道的各式政客为数不少,她对美国政坛的重要事件人物自己的独到观察记录,这本《帝国的后门》就是其一。此书写得通俗易懂,而且长短适中,信息量也剪裁适当作为不探求精彩纷呈的政治表演,只作为一个冷峻观察美国政治的后门,自然再好不过。

  虽然作为女性观察家与研究者,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细腻感性,但本书的大体分类倒也有迹可循。本书分为五章,依次是:国会山、白宫的门、保卫民主、表演与政治、揭密者。

  第一、二章分别侧重介绍了美国的两大权力机关国会和白宫,先就基本概念党鞭、政客和说客进行阐明,然后以国会政治与白宫角逐为重点,讲述了在其中上演的各色权力游戏,从历史上到现实中,从真实案例虚拟剧情,几乎无所不包。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真正的现实版纸牌屋剧情每天不断地上演。

  第三章则着重讲述了各种敏感尖锐问题,如嫖娼、婚外情、黑人种族、斯诺登、医改、南北战争遗留问题、教育、司法。。。。。。这些事件件都是麻烦事,象征了民主的困境作者不仅说明它们的来龙去脉,也把处理麻烦、“保卫民主”的过程一一阐述清楚。问题虽然繁多,但从处理过程中,依然能够让人保持住对民主制度信仰

  最后两章则分别聚焦政治领域的两大群体:政客和媒体细致剖析政治表演与媒体监督细节,展现了政客丰富复杂个性与擅长表演的天赋,以及媒体人的无处不在与揭秘黑暗艰苦历程。尤其是展现政客的表演能力,妙笔如椽,着墨不多而依然勾画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政客形象。让人不得不感慨序言的那句名言:“华盛顿是丑人的好莱坞;好莱坞是蠢人的华盛顿。”

  作者身为女性作家的优势不仅表现简洁文笔、细腻的感触与对重要的细节勾画上,还表现在她对活跃在政坛上的人——无论是政客还是媒体人——有冷峻而独立的观察与描摹。在不动声色之中,她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好与坏、利与弊,都通过自己的描摹叙述,得到不同程度地呈现。

  或许,如作者所言,书中所记录的人事,虽然不如《纸牌屋》精彩,但因为都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所以能作为历史和现实的印证,并因此而意义不同。

  《帝国的后门》读后感(二):美国政治“零距离

  美国常以民主自居,每一次的总统大选都会在电视直播民众可以一览竞选人的精彩演讲激烈辩论;但隐藏在这光鲜亮丽背后的却是像《纸牌屋》里展现的政治黑暗——“没有永远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唐纳德·特朗普成功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更是出乎众人意料,很多人都说看不懂美国政治。

  龚小夏根据其在美国政坛二十年的亲历,写就了这本“零距离”观察美国政治的《帝国的后门——美国观察札记》。作者拥有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学历背景,长期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媒体工作熟悉美国政府各个部门以及民间机构的运作模式,以局内人的身份深入观察,又以华人视角保持距离,从国会政治、总统角逐、民主困境、政治表演、媒体监督五个方面剖析了美国政治与民主的细节。

  作者以风靡世界的美剧《纸牌屋》为切入点,透过她的分析可以感受到《纸牌屋》的情节是非常真实的,纸牌屋的编剧博·威尔逊也拥有丰富的从政经历,可以说美国的政坛就是一部现实版的《纸牌屋》。剧作主人公弗兰克·安德伍德作为众议院多数党的党鞭,善于耍手腕、熟稔议会程序、在党内有威望,游弋于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在议案提上日程之后,将本党议员的选票集中在一起以通过或阻挠议案。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汤姆·迪莱作为共和党的党鞭,以手段强硬闻名,获得“锤子”的外号

  在书中,作者也分析了政客与说客的关系,总统与副总统的关系;形形色色的政客,上演着一出出精彩的演出,决斗、谋杀、桃色新闻,无怪乎作者说:华盛顿是丑人的好莱坞,好莱坞是丑人的华盛顿,甚至像演员里根、施瓦辛格就成功地转型政客。

  总统的竞选也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公平,背后是资本的运作,“富人的游戏”。在《总统竞选人的家底》一篇中作者指出,能够参与到总统竞选的人士家境都较为富裕,有的人甚至拥有上忆资产。整个上层政治和经济权力集团中的家族人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白宫的主人虽然换了一届又一届,但身处决策集团之中的永远有这些家族与个人身影

  《帝国的后门》记录了当代美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龚小夏通过大量的亲历细节,近距离地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美国政坛。

  《帝国的后门》读后感(三):了解美国政坛表相与内幕的绝佳读物

  美籍华人作家龚小夏,以局内人的身份撰写的《帝国的后门-美国观察札记》,共分为五个大章节,分别是国会山-美国现实政坛的“纸牌屋”,白宫的门-权力的游戏,“保卫民主”-谁动了谁的奶酪,表演与政治-政客都是好演员,揭密者-无处不在的媒体。特别是第一章,结合这几年最热门的政治剧《纸牌屋》,讲剧集与现实的区别联系,特别引人入胜,看完后真想把《纸牌屋》从第一季开始,重看一遍。比如说解释了党鞭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可不是国内字幕组在剧集上添加的一条名词解释这么简单。美国参众两院的议会党团中都有党鞭这个职务。在众议院的多数党里面,党鞭的地位居于议长和多数党领袖之后,位列第三。在少数党里,党鞭位列第二,仅次于少数党领袖。党鞭的工作,是在议案提上日程之后,将本党议员的选票集中在一起以通过或阻挠议案。书中还举了2010年的奥巴医保法案为例。而最近这些年,党鞭做得最有名的,应该是1995年成为共和党党鞭的汤姆迪莱,因为善于用各种强硬手段迫使本党议员投票,得了一个“锤子”的外号。

  而在关于白宫的章节中,因为作者曾有近距离观察奥巴马总统的机会,所以这样直观的感觉,比一般的新闻描述,来得更为真切一些。奥巴马讲话基本不脱离讲稿,虽然他那富有动力声音抑扬顿挫,但是依然处处能够显示出谨慎老练。只有在批评富人的时候,他才偶尔离开讲稿,透出一点当年竞选时的激情曾经担任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在回忆他的从政生涯时,提到叔父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民主的领袖是靠说服大众领导的,而说服大众有两种途径,一种通过理性,一种通过感性。而奥巴马总统是以靠感性力量来打动选民而著称。

  第三章“保卫民主”里提到了一些在很多国家都会显得敏感的话题,比如美国官员嫖娼如何处理,还有政坛婚外情,黑人种族困境,以及奥巴马的医改,以及让政府大伤脑筋的斯诺登问题。

  第四章中介绍了华盛顿官场夫人们,以及切尼打猎时的误伤别人的事件,查理威尔逊在结束冷战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还有影视明星的从政之路,以及回报丰富的名人演讲。也正验证了序言中提到的“华盛顿是丑人的好莱坞,好莱坞是蠢人的华盛顿。”

  第五章则围绕无处不在的媒体,讲了令布什政府最讨厌的人,还有水门事件的回顾,甚至还有白宫里的假记者,以及重温八十五年的《时代风云》。龚小夏的文笔雅俗共赏,信息的强度也非常适中,像是发表报纸专栏的文章,但前后文都有很强的联系,而不是杂乱无章,说到哪是哪的。对于绝大多数喜欢看美剧,大抵是从剧集中了解美国的观众与读者来说,这是丰富美国政坛知识,深一层了解表相与内幕的绝佳读物。

  《帝国的后门》读后感(四):在后门读不懂美国

  《帝国的后门》作为一本书来读实在有些尴尬,尽管文字流畅,论述也足够到位,但所有的文章都散发出一种“生人勿近”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时间上的距离感。这本书2017年1月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但文章的素材大体都在2012年以前;从文字内容来看,写作时间都很早,因此读起来难免生疏。这是所有专栏文章的通病,虽然过了几年不至于毫无价值,但集结出版总有点“食之无味”的感觉。

  第二是空间上的距离感。作者龚小夏是华裔美国人中的第一代移民,但本书中的文章却不像出自一个长期在美国生活的人,尽管作者本人偶尔也在文章中出现,但没有什么代入感,仿佛只是一个身在国内、精通英文和互联网的美国政治观察家。这或许是出于作者的克制,但也造成了读者与文章的隔阂

  第三是视角上的距离感。龚小夏的这本“美国观察札记”,是以上层政治作为切入点,关注的是总统、议员和时政记者,他们叱咤风云,仿佛举手投足之间都影响着美国的进程。但令我不解的是,整本书几乎没有平民和民间社群的身影,仿佛美国政治已彻底由政客们主导。我很怀疑,难道这就是美国吗?

  所谓视角上的距离,就是观察美国的切入点与读者对美国的惯常理解方式有所不同。我过去读林达和刘瑜的文章,他们写美国多是以“我的邻居告诉我”开头;而龚小夏这本书,开篇往往是“2012年12月19日下午,我接到了来自弗吉利亚州共和党主席的一封邀请。”距离感因此产生。

  任何人去观察一个国家的高层政治,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形成视野盲区。官场之外的人不了解官场内部的运作,上级官员与下级官员相互抵触和猜忌,这样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无法通过谨慎和努力来弥补。所以哪怕是最清醒、最审慎的作者,在涉及现实政治的时候,都难免存在道听途说”的因子,这就很难去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以及这个国家本身。就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美国的普通人不见得能够领会政客们的政治机锋,更何况远在中国的中文读者呢?

  笔者对美国的了解自然是比不上龚小夏本人,对她的苛责不免过于狂妄。可恰恰是我这样对美国不甚了解的中文读者,基于先天存在的文化差异后天建构的视角偏差,才无法通过这样一本书了解实在的美国。

  美国的一个特殊性在于,当你书写一部美国历史的时候,几乎可以不必涉及任何一个总统。美国前国会图书馆馆长丹尼尔·布尔斯廷的“美国人三部曲”就是这种尝试典范,他洋洋洒洒地从殖民地时代写到公元1961年,几乎没有正面提及任何一个政治家,即使像托马斯·杰弗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这样的人物,也是以平民的身份出场。在美国社会与美国政治中,平民与社团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他们是桥梁阶梯,连接着看似无关紧要个体和看似至关重要的上层政治。因此,我很难想象一部关于美国的书可以不写平民和社团。

  当然,龚小夏的这本书并非完全没有自下而上的视角,比如在《以色列的政治地雷》一文中,“犹太团体以及亲以色列的游说机构”强烈反对傅立民就任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又如在《奥巴马医改:动了谁的利益》一文中,大学的校董削减雇员的工时以应对奥巴马的医改政策。这是我认为的全书中最透彻的几篇文章,因为整个政治运作的状态完整的,既有高层的博弈,又有从下而上的制衡;既存在政治上的态度,又不乏基于利益或观念主张。只有在这些信息完整的时候,我才可以理解美国政治的运行逻辑,也能知道民众在公共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可惜的是,除了这几篇之外,我再也找不到关乎民间的表达,因此美国政治犹在一团迷雾之下。

  这本书以“帝国的后门”为题,我们平时也往往戏称美国为“美帝”。然而,美国与“帝国”扯不上关系,无论总统的地位还是联邦政府的权势,都与“帝”字十分不匹配。美国政治的逻辑,是基于一个个联邦和一个个选民,基于各种各样的利益以及各种各样的观念,而非纯粹化的权力运作。因此以帝国的视角不仅无法解读美国,同样无法解读美国政治。

  另外我也认为,高层政治的视角不仅无法理解民主国家,也不能适用于专制国家。专制政府的最高层政治,可能纷繁复杂的利益博弈,或者是千人诺诺的一团和气。但如果把眼光放在政局之外,就能发现多种生态,有些人顺从,有些人抗争,有些人犬儒,有些人苟且。政治与政治之外的总合,才是一个国家的真实状态。

  《帝国的后门》腰封上写着一句话:“有时候会觉得美国政府简直是一个疯人院”。从书的内容来看,这个解读正确无比。如果美国政府是一个疯人院,美国民众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如果你不能首先去理解普通人,那么你也无法理解疯子。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帝国的后门》读后感(五):丑人的好莱坞

  一部《纸牌屋》,让很多国人了解了Underwood“党鞭”这个角色。但对于美国政治运作的陌生感并不仅于此,让人看不懂的川普胜选,使人迷惑的《纸牌屋》第四季第五季,大洋彼岸那个庞然大物的行事逻辑愈发扑朔迷离。本书是一位资深华裔媒体人的专栏文章合集,借着《纸牌屋》的热度解读美国两党政治的运作模式。

  作者引用了有趣的类比“华盛顿是丑人的好莱坞,好莱坞是蠢人的华盛顿”,一则隐喻美国政治中不可告人的后门,二则暗指比比皆是的作秀表演。书中都是小切口的短故事,很多对于美国民众都是见怪不怪的花边谈资,但对于国内读者则是新鲜的域外来风。与威风凛凛的自由标杆不同,后门中的政治运作使人从细节中感受美式政治运作的现实逻辑,一些表面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与结果实质有其深厚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比如,说客何以能明目张胆地与国会大佬们勾肩搭背,副总统的权力为何因人而异可大可小,大富豪们如何成了阁员最主要的来源,一个议员如何撬动数千亿外援干涉他国,什么样的丑闻会让高官卷铺盖回家,等等。

  作为美国政治的案例式入门读物,读过后不但许多《纸牌屋》中疑问豁然开朗,而且颇有更加知彼之感。

  《帝国的后门》读后感(六):在后门读懂美国

  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信大家都不会感觉太陌生:乡村的路上,有一个老农挑了一担大粪,挑着挑着,扁担折了,沾了一身粪便。 他生气地说道:“我要是皇帝就好了,皇帝的扁担肯定是金扁担,就不会断了。”

  对于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故事,大家读完都会笑一笑,说老农真想法天真,做了皇帝怎么可能轮到去挑大粪,金扁担什么的就更无从谈起了。可是,恐怕很少有人会去深一层想——老农为什么会想法如此天真?我们会不会也犯同样的错误呢? 是的,在某些时候,我们的天真程度堪比老农。比如,对美国很多问题的看法。

  美国,一个既熟悉又让人陌生的国度,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恐怕今生都无缘踏入它的过境哪怕一寸,却每天接收着无数有关它的信息,也在茶余饭后无数次的谈起它。

  关于美国,我们当然也会有很多认识误区,比如:美国黄、赌、毒泛滥成灾,性关系混乱;美国的“州”相当于中国的“省”;白宫是美国最高最神圣的宫殿;美国孩子读书轻松,全跟玩似的等等等等,针对这样不负责任的概念认知,我们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值得思量。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多一些阅读认知,会知道Mesquita B.B.D.和Smith A.在《独裁者手册》中告诉过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民主国家领导人与独裁国家领导人并无本质区别,他们都必须优先保证自己铁杆支持者的利益。如果你不在他们笼络范围内或并不重要,对不起,什么都不给你。二战后亚非拉各国的独立是如此,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也是,此所谓古今中外放诸皆准的权利法则。

  当然,《独裁者手册》并没有详细的告诉我们,一向自夸政治民主的美国到底是如何运作其政治与民主,了解这一部分内容,却又对有培养自己全球世界及大世界观格局需求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综上两点,这时候,一本专业且权威的美国相关书籍就显出了其价值,这类书,前有《论美国的民主》、《联邦论》等经典,后有《光荣与梦想》、《历史深处的忧虑》等好书,而现在,则轮到《帝国的后门》了。

  《帝国的后门》,作者龚小夏,作为美国政治的亲历者,她曾多次亲身参加各级政治竞选活动,对美国政治的实际操作和生活的具体情态均有细致观察和深入了解,《帝国的后门》也正如它的副标题说的,是“美国观察札记”,记录了当代美国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剖析了华盛顿的官场沉浮、内政外交的决策机制,揭开了美国在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博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为我们切实了解一个真实而复杂的美国开启一扇“后门”。

  对于对民主制度兴趣盎然的人来说,这部作品怕是绕不开的,毕竟它对美国式的民主有着深度挖掘;如果是对民主制度不以为然的人呢?恐怕更加不能错过这本书,毕竟书中把民主制下已经显露和可能导致的问题描述得入木三分。

  在书中,美国政治不再充满迷一样的神秘,而是让人感觉触手可及。美国总统、白宫雇员、国会政客、各州州长、媒体人轮番上阵,五个内容板块,五个章节解读,多个视角刻画美国政治的肌理,剖析美式民主的细节。

  对美式民主,龚小夏女士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并因此能以一种绝妙视角为我们展开美国,既不美化,也不丑化,而是平静的描绘,留给读者充分的思考空间,既让人看到如面对医改等问题时候当权者们的无奈,又让人有时不禁感慨“华盛顿是丑人的好莱坞,好莱坞是蠢人的华盛顿”。从穷到住在办公室的参议员贾森·查菲茨,到因为手握拨款权而无意间改变了阿富汗战争的花花公子;从挑战政府的律师,到锲而不舍追求真相的记者,从奥巴马医改的利益之辨,到揭露政府丑闻的FBI官员,无一不是不偏不倚的记录,确实难得。

  这是一本薄厚适度的书,几个小时就能看完,却也是本不乏深度的著作,足够让人沉思良久。今天的我们,大多会肯定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观点,即——世界是平的。对平的世界,我们自是要加深了解。当然,视角很重要,感谢龚小夏女士,让我们在对美国的认知上部分脱离了肤浅的认知,至于能不能完全摆脱“金扁担”,看我们日后的阅读&见识造化了。是以为记,为一本能带人在后门读懂美国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