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读后感10篇

2018-04-07 20: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读后感10篇

  《认真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是一本由王臣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读后感(一):有你在,世界就有温度

  两个人步入婚姻殿堂,一份隽永的情感:就是在漫漫庸常的柴米油盐生活中努力为你学做羹汤,努力喂好你的胃。

  诚如钱钟书和杨绛先生。一向不懂照顾自己的钱先生为杨先生煮早餐,一煮就是一辈子。杨先生也是,为了他,她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家闺秀炼成了厨房巧妇。

  读完全书,最令我动容处是他们这份相濡以沫,相爱一辈子仍不够的情感。

  高山流水知音!钱先生和杨先生初见,便认定彼此是自己一辈子的惊艳世间最美好的爱情模样不过如此

  钱先生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杨先生具备何等风姿,赢得先生一世的依恋

  从小性格娴静,热爱读书,深得父亲喜爱的杨先生。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阿季说“不好过。”父亲再问“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一星期都白活了。”——这样一位被袅袅书香熏染出来的女子,外加一副面容姣好的模样,令世间多少才情男子孜孜以求啊!然而,直到在清华园遇见钱先生,杨先生那颗少女恋爱的心方始萌动。钱先生也是,见到她只想与之亲近。这纵使命运辗转,终归是要相遇的缘分,或许是上苍一早已注定了的。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钱先生和杨先生在携手这人生风雨中,无论历经多少劫难,只要钱先生一想到杨先生在,他的心就安稳。因了她在,无论遭遇多少困苦磨难,他心里都会淡定从容。    

  琴瑟和鸣的婚姻生活,激发出两人巨大创作热情,杨先生率先以剧本一炮打响。因为她的名声在外,导致广有才情的钱先生有了小小的“吃醋”。这时候,杨先生为鼓励钱先生写《围城》这本小说,她牺牲自己,心甘情愿做灶下婢为他付出。心心爱着的钱先生,看着杨先生的辛劳、付出和牺牲,疼在心里,化为写的动力,终于写出了享誉世界的《围城》。《围城》是钱先生献给杨先生的爱的礼物

  ……

  读整本书,看杨先生的日常,看她和钱先生的日常,看他们和女儿钱瑗的日常,总让人觉得不管岁月怎样险恶,他们仨的生活都是自在喜乐的。

  认真地生活,优雅地老去的杨先生,无论从年轻到老去,无论面对怎样的厄难,都是那么优雅从容。

  有你在,世界就有温度。如今,杨先生与钱先生,与他们的女儿钱瑗永远在一起,他们一家人圆满了……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读后感(二):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白头

  从前,在这世上她只是一个人,后来,她们是三个人,再后来,这世上她又是一个人。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让人唏嘘不已。 杨绛出生于江南水乡,天生丽质家庭环境又好,父母又都是教育极好的知识分子,这对她成长影响颇深。她从大王小学到东吴大学,从初尝爱情到嫁作人妻,从民国才女到文学大师……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每一步都牵引出太多故事。 “最具汉语文字美感”的作家王臣,在其动情之作《世间最美的情郎》畅销数年以后,再执笔书写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时值杨绛先生去世一年余,王臣执笔为其写传,无疑给了人们多一种怀念方式。况且王臣的文笔又有什么怀疑的呢? 看了《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之后,我不得不说,这确实不愧是一部“迄今更富诗性与美感的杨绛传记”。王臣运用文字的功力我不得不由衷钦佩,虽然我不曾读过他畅销一时的佳作《世间最美的情郎》,但我光从此书中便可窥知其人笔力之柔、语力之美。 民国女子大多特立独行,唯有她,自在清心,从容优雅面对百年人生。遇见钱钟书,是她百年人生的高潮起始,或许是冥冥之中天意安排,她和钱钟书就这样相遇相知,最后走到了一起。 后来,杨绛与钱钟书生下个女儿钱媛,构成了“我们仨”的格局。杨绛与钱钟书携手六十余年,演绎了一场世间少有的倾世情缘。无论是在初时的相知相念,还是后来的相濡以沫携手一生,他们皆以心相交,以爱共生。 王臣以他独特的笔法,将杨绛的一生书写得如此瑰丽优雅,给我们塑造出了一位众人喜爱又敬仰的一代文学大师的形象。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遇见一位自己理想中的能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人,可是生活或许经常会让你不如愿。杨绛的人生或许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复制的,但我们并非不能够也如她一般“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优雅从容度过自己的一生。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在静寂的时光里,愿你能与自己喜欢的人深情共白头,愿你能有值得回忆美好岁月。在历经沧桑之后,从此从容,寂静永远。这便是此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读后感(三):越老越美的典范

  杨绛,百年人生,她就这样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读完这本书,立刻到网上查找杨绛的照片,一张张认真地看着,可以说老年的杨绛更美!满头银发,一丝不乱,坐在书桌前,手执一支笔,用那笔书写人生,面容沉静,从辱不惊,那是一颗怎样的心呀,才能如此波澜不惊!我懂得,那是因为一生的经历与积淀,呈现于面容的安详与从容,更多的是对世事宽容与接纳!杨绛堪称越活越美的典范!

  王臣的这本杨绛传,文字优美,文字美,一是作者轻松地驾驭文字,熟练地用文字来描述人生,二是他对主人公杨绛心怀敬意。如此,方能写出如此诗歌一样美文。作家王臣的那本“仓央嘉措”的书,也读了,非常喜欢

  百岁老师病逝的那日,有多少人心中怀有不舍,一个世纪见证,她历经常人经历的一切,也经历了常人没有经历的过往。从小就聪明伶俐的她,深受父亲的喜欢,家族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书香世家里,有父亲人格的培育,有母亲精心的养育,杨绛成为人中佼佼。

  她一生只爱一人,那就是钱钟书,为了他,她可以牺牲一切,她陪着他一起走过,甘愿做绿叶,但这绿叶怎么也遮不住那藏在骨子里的灿烂。第一部剧本就获得轰动!动乱年代,他们不离不弃,在特殊时期,他们不离不弃,走向衰老,他们不离不弃……杨绛,送走了女儿,送走了丈夫,她在八十岁的人生里,又创作了辉煌。最后,她坦坦荡荡地送走了自己。

  一个瘦弱身躯,怎么具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楼梯不好走,你以后再不要知难而上了。”一句话让费老彻底死了心。这就是杨绛,从一而终。钱钟书与杨绛,这是何等的缘,让他们一见就从此不离不弃!这世上的确有这样的缘,三生三世永不弃,看到钱钟书和杨绛,我的确信了!

  刚正不阿的钱瑗,是他们的爱女,怎么就有一个女儿呢?这样的才子佳人,怎么不多留几个后人于这人世过目不忘的钱瑗,最终还是先于父母离开。这一家子都让人敬佩――我们仨!

  一本书,一个世界,一个人生。喜欢。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读后感(四):更富诗意与美感的杨绛传记

  优秀的杨绛先生,她优雅、大度勤勉、好学、谦虚乐观,走过百年,荣辱不惊,她是很多人学习榜样,因而,我们都对她的大家风范表示敬仰。连我家某人都说,她比钱钟书更知名了。她的故事,她的一生对我来说,会比对钱钟书更关注些。就仿佛,钱钟书先生要被冠名为杨绛先生的先生了。

  没错,我们称她为“先生”,虽然鲜有女子被世人尊称为“先生”,但她——杨绛先生是个例外

  当她离世的时候,我们通过网络迅速地看到了不少关于她的身世、她的人生经历故事,但是网络上的那些只字片言不够系统,如今,我读《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这本来系统地了解一下杨绛先生。这是一本富有诗性和美感的杨绛传记。

  该书的作者是王臣,被誉为“最具汉语文学美感”的作家。在读他的这本书时,确实会感受到文字的唯美,书中采用的排版格式是当下网络比较流行写作格式,每段之间加一空行,让段落之间留有余地,也让整个版面显得不那么急促,这样的格式会让阅读视觉舒适些,因为不拥挤了,而且多一换行,好像多了缓冲,读完一段,可以喘一口气感觉我喜欢这种段落排版方式。

  再言归正传,回到杨绛先生的故事上来。她的故事经王臣如此撰写,更富有诗意了,章节名被赋予了诗词韵味:从前、后来、可是、然而,千回百转,故事的迭宕,人生的起伏,通常就是以这几个词来开头的,大章是如此划分,而小节,则如词牌名:无邪、花年、初见、流火、矜独、……短短两字,既道出内涵,又见诗意。配着清浅的彩色水墨小插画,仿佛只见美好,未识劳顿。

  在杨绛先生的身上,有深厚文化积累沉淀,源自她的谦虚好学、源自她的坚持不懈,这是一位极其恬淡静美的女子,她不仅有深厚的文学造诣,而且智商情商方面修养都极好,但同时她又低调谦逊,在教学工作、在文学著作中都兢兢业业,这样的一位女子自然会被大家尊称为“先生”,这样的称谓用在杨先生的身上是很妥的,因为她除了女子的婉约内敛,并具有男儿的胆识和勇气。我喜欢王臣笔下描写的她,觉得她既具有大家气质,又有着孩童纯真无邪。书中有一段,写到在文革时,她被安排去打扫外文所的一个储藏室,在那里,她发现了自己被收缴的《堂吉诃德》译稿,她如获至宝当下便要“偷”回自己的译稿,但是被监管人发现,她像抱着自己孩子一般地不肯撒手,监管人心生恻陷,同意先替她保管着,从字里行间,我看到了杨绛先生身上那股“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处世之道,她与世无争,但得自己心安。对于自己的译稿,她是护的,毕竟她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但是最后她还是同意监管人替她保存,等到后来再索回自己的译稿。说到杨绛译本《堂吉诃德》,它还曾被作为国礼赠予西班牙王室。

  一本书,娓娓道来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历程,在这诗意的文字里,我系统地了解了她的一生,除了敬佩,还得到了无限的激励。她温和、从容、优雅、淡定。耄耋之年的她,经历了唯一的女儿、一生的伴侣相继离去,换作别人的话,可能就此生活在悲伤中,但是依然那么坚强,用她的大爱守护爱人、女儿和她心中的家。还写下了经典之作《我们仨》,以文字来记录他们之间的爱。

  她内心笃定坚守,她性格淡定从容,她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烤暖了人世间所有的幽暗和不明,也为这世间的来往过客取暖

  文/ashley

  原创,若转载刊用需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读后感(五):保真心,守自然,成就百年优雅

  民国女子大多特立独行,唯独她,不攀高也不怕下跌,用心去爱,用心生活,于从容不迫间,成就百年优雅。

  ——题记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读后感(六):问杨绛:什么样的人能活过一百岁?

  杨先生2016年去世的时候,我还不太认识她,以前囫囵儿看过《我们仨》,只觉得满篇的我们家最好,于是无感,等到她去世的时候,才发现,先生已经一百零五岁了!

  在民间,过了一百岁的老人都有个雅号,叫人瑞,寿终正寝的叫寿喜丧。年纪大的老人家似乎都很开心,满脸的褶子堆着,讲话慢声细气,豆大的眼看什么都准。我一直觉得我肯定活不到一百岁,六十岁都很困难,因为我时不时要生气,时不时要和那些乌漆麻黑的人大干一场,有的时候高兴地过分,有的时候生气地没有道理,我总怀疑自己哪天会心脏病突发,从此成为人间遗憾,但是我又好怕死。所以,得知杨绛的高龄之后,我总是忍不住想知道她到底是怎么活到一百零五岁的。

  这本书倒是讲的清楚,一生的事情都在,但有主有次,有故事有分析,看得明白

  第一便是,心好大。杨绛本是诗书世家的千金小姐,老爹砸了一堆的钱供她读书、生活,从最好的小学到最好的中学,再到最好的大学,最后是最好的留学,甚至连出生的接生费都比一般人贵了不止一大截,足足达到十五个银元呢!结果嫁到贫寒的钱家。住得简陋就算了,还要照顾公公婆婆的起居,给大家伙儿做饭,学习烧煤球、扫地、洗衣服,甚至连小叔子的破内衣也要补,别人家都看不过,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这种身份转变是极其自然的,一点也不委屈,丝毫没有下嫁的感觉。

  这种宽心,贯穿杨绛的一生,不管是和背信在先的李季玉校长冰释前嫌,还是名声大噪的时候甘居幕后支持钱钟书写作,亦或是下放时见谁困难就去帮不管是否曾被其落井下石……杨绛总是乐呵呵地做这做那,只说不要紧。她不自居,不偏激,甚至发现文革中的许多人都是披着狼皮的羊,认为真正温暖人性还是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心中。这种豁达和大度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上是源于对人的信任和对文化的信仰:山重水复时便是峰回路转的时刻,真正人性和文化的光辉总是绝处逢生时最后的支柱。

  也是因为这份信任,造就了杨绛的第二个特征,坚持。她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有人写大字报批评钱钟书的政治倾向,杨绛不服,于是手书字报,亲自贴在大字报下面,批驳不实之处,导致被单独揪出并被公开大规模地批斗一番。说到此事,杨绛不无得意,她说自己是整个外文所唯一一个敢和人民群众拍板的人。除此之外,便是坚持读书,一年365天,一生105年,除开最开始的时候,她总是在读书,惜时如金地读书,读书也不是为了著书立说名扬后世,只是成了一个习惯,即使在困难时期也是如此。调任小学教员,先读完图书馆的书;扫厕所的时候心心念念《堂吉诃德》,学西语,译文章,不好的重来,绝不马虎。

  因为这点坚持,还有了点不同常人的倔强。比如被学生揭发的第二天,她坚持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走进菜市场,亲证世态炎凉的威力,想起来那个样子肯定比《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玛莲娜走在一群了无生气的小岛民中更加好看;在厕所发现被丢弃的译稿,死活抱着不肯放,完全忘了那还是一个特殊年代,那份译稿是赃物……畏耻与爱美是杨绛这一生中都放不下的两样东西,即使在朝不保夕的乱世,即使在一片狼藉之中。

  宽心的人容易流于浅薄和不忠,因为什么都看得过更多的时候是无原则的畏怯;有所坚持容易流于刻薄,因为有坚持的人大多恃才傲物。杨绛早期的作品中还是能看到点傲物的影子的,然而时间越久,经历的人事越多,她的作品中傲物之气,越来越少,看开了的真趣愈发浓厚。《干校六记》本是极悲极恶之事,却写得极有真趣,一个在混乱年代心心念念丈夫与女儿的老太太形象跃然纸上。《“隐身的”串门儿》又写得极其自然,本应是高深的文论读来却处处是生活的味道,平易近人,好得出奇。

  越往后,老太太的生活哲学越发融合,她接受的东西越来越多,坚持的原则也越来越清晰坚定。这大概便是宽容与守中平衡之后的产物。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什么东西可有可无,什么东西分毫不让,这需要的不仅是先天的大智慧,更是一生的摸索经验。很多人不是在无原则的宽容中丧失自我,就是在无限制的坚持中丧失盟友,不要说活到一百零五岁了,能在每次动气中全身而退就不错了。

  我看了这本传记,只觉得杨绛是个了不起的老太太,能活得那么久,还能活得那么漂亮。从活着,到活得久,再到活得漂亮,这其中对境界和努力的要求简直就是指数级增长。我不指望看了这本书就能从六十岁活到一百岁,但觉得学点宽心和守中的道理,兴许能多活十年呢。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读后感(七):读书,可以让你活得更高级!

  今天,看到群里在讨论“高级感”,高级感,真是个有意思的词汇,可什么是“高级感”?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之为“高级”呢?

  当我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是精致、干净、优雅、有格调等等这些能带给人美好印象的词汇。如果要用它来形容一个人的话,我想到了杨绛先生,最近刚看完了她的传记-《杨绛传: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深感于她的从容智慧与贤良淑德。

  杨绛先生是一个既有独立思想的现代知识女性,同时又兼具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近乎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化身。钱钟书曾评价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先生不仅饱读诗书,而且一直无怨无悔地照顾钱老,夫妻两相伴几十年,钱老依然能够如此高赞她,可见杨绛先生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奇女子,用“高级感”来形容她丝毫不为过。

  杨绛,原名杨季康,杨绛是她的笔名。祖籍江苏无锡,一个比画还美的地方,或许,是江南的水土赋予了她水乡的剔透与玲珑,娴雅与温柔。

  在那个东西文化交融的年代,民国的女子,各个百花争艳,一比一个特立独行。才华横溢的张爱玲,众星捧月的林徽因,交际明星陆小曼等人都已经出尽了风头,个个恨不得成为一段传奇。

  但只有她,永远不争不夺,就像她曾说,我跟谁都不争,跟谁争我都不屑。她不关心外面的浮华,远离纷争,却又将世俗看破,只愿安安静静地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学问,从始至终都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即使身处乱世、面临着诸多的政治风暴与人生的颠沛流离,她依然淡定从容。在我看来,这就是高级感。

  那么这种高级感,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杨绛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杨荫杭早年留学海外,眼界开阔,有学识,更有胆魄,追求民主与进步。母亲是父亲曾经的同学,颇有才华,但结婚后就一直在家里相夫教子,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父亲会给母亲讲工作上的事,并与母亲讨论,用杨绛先生的话来说,他们永远也说不完的话。

  杨绛自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温暖和爱的家庭,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很小的时候,她便被父亲送到了上海最好的教会学校念书。

  或许是受到爱读书的父亲的影响,自幼时起,杨绛就非常酷爱阅读。

  她的父亲曾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读书,你怎么样?”

  “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读书呢?”

  “一个星期都白活了。”

  这就是杨绛当时的回答,在她看来,读书和睡觉、吃饭一样,已经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她热爱读书,从阅读中汲取的营养也滋养着她,几年过去,她已经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而又满腹才情的年轻女孩,是老师最得意的学生,也是同学眼里最优秀的同学。

  在东吴大学读书的时候,她几乎一头扎进了书里,她的好学与贞静的气质吸引了很多男孩子,其中就包括日后非常有名的学者费孝通,然而,她终日沉浸于书本,并不曾理会这些儿女情长。

  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众人眼里爱慕的对象,追求她的人依然络绎不绝。腹有诗书气自华,杨绛的这种高级感一半来自于家教,一半来自于阅读。

  后来,杨绛和钱钟书在清华相遇了,两人几乎是一见钟情。一年之后,他们顺利订婚,成为了羡煞旁人的情深伉俪。同样出身于书香世家,同样热爱读书,同样喜欢做学问,在很多方面,他们几乎都是不谋而合。

  结婚后,他们有了自己的住所,两人最大的乐趣就是一起读书,他们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身边有爱人作伴,有好书可读,读书之余,两人还能交流心得,抑或是玩耍打闹,散步闲谈,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吗?

  然而,并没有永远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况且她所处的是一个跌宕起伏,暗流汹涌的年代。

  纵然每日只知埋头做学问的杨绛和钱钟书,依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革命的牵连。她被激进分子拉过去批斗,被剃“阴阳头”,被安排扫厕所,受尽侮辱和白眼,但她也只是默不作声地给自己做了一顶假发,然后戴头上照样出去买菜。

  她总是用一贯的坚定与平和面对一切艰难困苦,不仅如此,她还常常鼓励钱钟书要努力熬过这段时光。

  只要一有时间,她就翻译自己的作品,看自己的书,无论外面如何动乱,她依然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宁静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她永远是祥和的,丰盛的。

  杨绛先生曾说,“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或许我们找不到改变这个世界的方法,但是我们能找到平静自己的途径。”

  读书赋予了她智慧、温和以及对抗一切黑暗和不公平的力量,从而使她成功度过了那个最苦不堪言的年代。

  但岁月沧桑,物是人非。在送走了女儿和丈夫之后,她成了一个孤零零的老人,在思念他们之余,还能做点什么呢?

  读书,唯有读书才能温暖她的心,才能减轻她失去至亲的伤痛。

  在她九十多岁的高龄,她开始读圣人之书。从孔孟到老庄,从罗马帝国到柏拉图。她开始思考生与死、肉身与灵魂的故事。在书中,她与生死聊天,与岁月交心,与人世交谈。

  即便是到了行将就木的年纪,她依然初心不改,活得这般优雅、高级、安然。

  她还开始整理钱钟书的所有手稿,并出版发行,还写下了深情动人的《我们仨》,并将自己和钱钟书当年所有的稿酬和现金以及全部的版税捐给清华大学,成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读书使她一生受益,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到被政治风暴卷入的中年,以及在最孤独的老年,阅读温暖了她的整个岁月。而在今后,无数读书人也将因这位伟大的老先生受益。

  晨钟暮鼓,前尘往事,她的毕生所求却只是“平常”二字,她一生都不愿意做官,不想参与政治,她只想做一个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教书匠,与丈夫、女儿相伴,做平常的人,过平常的一生。

  但她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女性,她的人生,必定又是不平常的。她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优秀的翻译家。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93岁出版的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她翻译的西方文学名著《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无论是她的作品,还是她与钱钟书的爱情,在中国文坛史上一直被传为千古佳话。

  走过岁月的历史长河,一百年的光阴凝聚在她的身上,尽是温和与从容、优雅与淡定。她活成了一个史诗般的女子,她的人生便是一部举世无双的巨著。

  无论横亘在她面前的是刀山火海,还是生离死别,她永远淡然处事,乐观豁达,想得明白,活得清楚,甚少纠结。总能给人一种遗世独立、优雅从容、回味悠长的高级感。

  还记得杨绛先生曾经对年轻人说过的一句话,迷茫是因为你读的书太少,却想得太多。

  一语惊醒梦中人。或许只有杨绛这般睿智,深受书籍熏陶的女性,才能说出如此透彻、却又云淡风轻的至理名言。

  所以,多读书吧!它不仅有助于减少你心中的困惑与迷茫,丰盈你的内心,还能让你获得温和的力量,以及满满的高级感!

  作者简介:笑薇,自由撰稿人,有书签约作者,悟空问答职场达人,曾从事于旅游研究与媒体工作。爱读书,爱写作,爱旅游 ,坚信生活不仅要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更要有琴棋书画诗酒花。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读后感(八):“认真地年轻,优雅的老去”,走心的笔触,慢慢地接受

  “他们执手并肩,

  走过生命的坎坷与摇曳。

  他们相依为命,

  踏过岁月的孤寂与飘零。”

  其实说起来有些惭愧,在之前的时候,只是知道杨绛和钱钟书的简单的事迹和他俩的爱情故事,但是深入里就不知道了,对于他俩受到的苦楚那是更无从得知。读了这本《认真地年轻,优雅的老去》之后,才知道,原来他俩有着这么多的不容易。

  读完了这本书,喜欢上了这样的文字,不仅仅是因为文笔的优美,还有着文字间得走心,平平静静的,一点点的深入进去,慢慢的接受了到最后他们的离去。再读文字的过程中,感情波动是丰富的,有初刻的欢喜,有中间的紧张,也有后面的伤感,但是这些波动并不是大起大落的,而是非常细腻的带有缓冲的。

  “江南之美,见于文,见于诗,鉴于她的仪容、气质。”

  杨绛就出生在这个出美人的江南水乡,透过书里的文字,即便是没有见过她本人,也会浮现出一个那个年代的美人的形象,再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那真是内外兼修,十足十得美了。

  书中提到了她的父亲与母亲,每个人的品性与家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的母亲具备了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具备新时代知识女性的素养,还有着一位爱他的先生,他俩的爱情也影响了杨绛。

  我们只知道杨绛和钱钟书是名人,但是他们生活在那个年代,即便是出名,但是受到的苦难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住的。

  还好,他们都这样过来了。所有的不好缓慢的渗入,也就让人接受了他们离去的事实。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看看这本书。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读后感(九):毕生所求只是平常二字

  一个出生于民国初岁,颠沛流离于荒乱年岁,一笔一笔长成无数人仰望之传奇,却又无惧于生活给予之仓皇和低迷……如此一个女子的传记,在你的想象中会是怎样?非我所愿,它并没有南渡北归系列的波澜壮阔和痛心疾首,也未见得被硝烟弥漫之时光蒙上了尘垢。然而,我并没有失望,书曰先生人淡如菊、人简如素,这本书如是,一如先生一世如是。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与其说这是一本人物传记,倒不如说是一本清淡却余味隽长的散文集。作者王臣以一种极为温柔宁静的句子,从那一年的无锡开始,描绘了一个深受父亲宠爱、母亲慈祥的女孩儿,是如何一点一点的长成一幅诗意绵长却又不乏市井俏皮的模样。

  人说三岁看老,又说每个孩子的模样都是父母镜子里映出来的光景。杨绛身上怕是把这一点渲染到了淋漓极致,无论是她父亲杨荫杭,为人认真且执着,被官场所累不胜其烦,终于远离那团“脏乱差”避世教书。她的母亲唐须嫈,处世细腻而温润,能见人不能见之美好,能体恤被冷落的良善,家里家外妯娌公婆无一不周到妥帖。

  而杨绛,正是那样一个集合了父亲认真和母亲细致的人。

  当我想要援引书中一二,来表达一下对先生在战乱或曰动乱年代的怜悯和叹息,竟惊觉无从下笔。她的一生是那样的纠结以及被各式各样的纷乱打搅,似乎从未得到一些些的天伦祥和,为什么我竟寻不见一丝一毫的印象,能够以此哀叹一二?

  王臣倒也不是没有提到。他以极为安静的笔触,将先生面对苦难的平心静气和温和从容,娓娓道来,既和金刚怒目的歇斯底里隔岸对望,也与先生年少时受天主教之慈悲熏陶遥相呼应。

  读到那些段落的时候,我的心里头其实还是有些说不分明的哀伤,但终究还是觉得无须用怜惜来表达自己对先生的同情——这些无谓的情绪看来是如此的无趣,充满了庸俗的调子,腻味枯燥。

  是的,若是年轻时认真的不顾一切,年老时悠闲的静好祥谧,又何必用别人的同情来弥补心里头的裂隙呢?

  况且,如这本安安静静、宁和美好的传记里头所呈现的,即便度过了那样纷乱的年岁,她的内心因为所经历的一切,而变得饱满丰富,何来裂隙之说?

  虽然未能在父母晚年承欢膝下,但是她已然将父母的好处活出了另一番精致神采。虽然年少时曾与清华失之交臂,但是末了还是得偿所愿的满足了学问上的所有憧憬。虽然夫妻间真是被人世间所能想到的痛楚都尝了一回,然而连相偕同病都成了浪漫,夫复何求,妇复何求。虽然唯一的女儿最终还是先自己而去,但是我们仨的字字温柔,又有多少人能够从感动里感恩自己的感同身受?

  我翻看着那些平实的文字,便忍不住想着杨绛终其一生都尽可能远离漩涡的避世态度,既感慨于杨荫杭对她的影响,也感慨她自己洁身自好和淡泊名利的本心。其实钱钟书也是一样吧,唯有如此惺惺相惜的两个人,才会那么单纯的追求学问,才会经历了那样不堪的年岁还能保有一份赤子的贪恋。

  季羡林的《人生十讲》里似乎也有表达过类似的俏皮心性。是的,那些只醉心在无色无味的学问里的人,总是有本事把这个世界上叫人抢破了头、斗红了眼、恨不得肝髓流野的俗物,漫不经心的束之高阁,任凭它积满了灰尘,任凭它招来了蠹虫,也不觉得心疼,乃是原就不觉得它有什么珍贵之处。倒是一笔一划的手稿,才是人生里头最最要紧的东西,承载了晦暗岁月里头的光亮,也寄托了旭日光芒的期望,比什么腥气的铜钱傻白的银子可爱许多。

  呜呼,大约这就是所谓的毕生所求,无非平常二字。并不是有多在意那些冠冕堂皇的约定俗成,也没有很刻意的追求笔下乾坤。杨绛所言所行,甚至骤然成名,都显示着那种追求学问之余忽得惊喜的意外和紧张,那种惴惴不安的小情绪,在淡淡的笔墨间跃然纸上,实在是有趣极了。就连顺带提到的钱钟书的小脾气,也活脱脱的从白纸黑字间,冒出一二分的情侣脸红模样,套用今时今日的话来说,钱钟书的佯怒和赌气,杨绛的尴尬和包容,活脱脱的一把狗粮撒地遮天蔽日。

  那样的爱情,杨绛竟也唯有惊天动地之自觉。不论是年少夫妻相偕留学,还是战火纷飞一再分离,或是文人浩劫饱受责难……杨绛和钱钟书只觉幸而有你、幸而是你的感恩,也真是落到了粗茶淡饭里的寻常夫妻之道。

  于是,我倒迷糊了。这果然是我想了解的那个到老依旧从容美好的人物,本该是用跌宕起伏的一生来折服每一个读者的人吗?

  然而,我又感动了。这果然是那个忽然于不安份的时代,以平心静气的力量来重启已经被浮躁熏得睁不开眼的人们的初心。

  王臣援引先生的话:

一本书就是一段人生,是别的某个人的人生。读一本书,于她而言,就如同去旁人家里做客,听听那家人的故事。

  我亦如同到了先生的家里,和先生及作者,一人一杯清茶,望着窗外落日余温,触手温暖可人,相对而坐,却并不说话,静静的,便是极好……便是极好的那种平常……

  ,想读《洗澡》和《干校六记》。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读后感(十):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说到杨绛很多人会想到的是“钱钟书的媳妇”。这个甘心做背后的女性的人。她才情卓然,是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其作品《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风靡海内外。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译本。夏衍先生曾说:“你们都捧钱锺书,我却要捧杨绛”。《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给我们讲述“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

  作家、编剧王臣给我带来的《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是为追述杨绛先生而创作的传记。从杨绛的出生、幼年、童年、学习……一直到去世,按照时间顺序给我们讲述杨绛一生的悲欢离合。书中所述作者都经过了详实的考证,并且用心研读先生作品。书籍是在此基础上,潜心写作而成的。六个章节的一本小书完整展现了“我们仨”的动人世界。

  装帧美上这本书打开就有一种让人窒息的美感。封面,目录到插画文字的排版,无处不散发一种从容的气质。一种细腻的情怀,阅读的过程中不觉这应该就是杨绛先生的“精致美”。书籍从内容到书籍的装帧都是美不胜收。下面看看书籍中的内容:

  杨绛出身书香门第。最大的兴趣就是读书。上学的时候具备了男生追求女生的五个条件“相貌好、年纪小、功课好、身体健康、家境好”。阅读的过程我记得:老师规定,提出的问题不能杨绛先回答,要给其他同学先回答,因为杨绛回答的最好;功课好被选去做记录员、到了讲座现场,杨绛因为听不懂,一字未记录的不懂假装。钱钟书工作调动,杨绛特制的裤子,容易磨坏的地方都加厚了,好似一个移动的小坐垫……

  书籍中写到杨绛的爸妈,杨绛的姐妹。更多的是书写她自己,她的女儿和钱钟书“我们仨”。书籍的阅读我记得那个浅湖色纱衫,白鞋白袜、白裤子的十五六岁少女;也记得那个被剃成阴阳头的杨绛,也记得那个和农民在一起的杨绛;也记得那个知道女儿去世,要在丈夫面前假装无事的杨绛……

  另外书籍中还收录了“钱钟书传:若无死别,永不生离”和“钱瑗传:我要的只是一个寂静无声的黎明",这无疑是“我们仨”的最好诠释。在我的脑海中女性被称为先生有两个一个是宋庆龄,另外一个就是杨绛。杨绛为何能配得上“先生”的名号,这本书是一个最好的诠释。

  生活工作家庭,是一个难于权衡的话题,杨绛却做得很好。她是作家杨绛,她是翻译家杨绛。她天生气质美丽,追求者无数。她出名比钱钟书早,她进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能游刃有余的处理妯娌、同事、朋友各项人际关系。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人生路上杨绛做到了爱情、事业、家庭三丰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