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晚清帝国风云:火烧圆明园》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晚清帝国风云:火烧圆明园》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35: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晚清帝国风云:火烧圆明园》读后感10篇

  《晚清帝国风云火烧圆明园》是一本由关河五十州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8-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清帝国风云:火烧圆明园》读后感(一):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晚清帝国风云)是著名作者关河五十州晚清系列中的一本。作者是一个著名军事纪实文学作家,尤其专注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著有多部书籍,以现代军事为主,而且是今日头条的签约作者,开设的历史自媒体栏目受到读者的好评。

  《火烧圆明园》(晚清帝国风云)一书中作者参考阅读了国内外丰富的史料,进行了详尽的考究,采用多视角的观察,而且还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深入地理解历史现场各方的立场,并且分析论证真实人性,经过长期的梳理,为我们再现一个真实的晩清,解读历史的多样可能性。在书中作者讲述了火烧圆明园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给所有中国人的内心都造成了巨大的创痛。这次侵略给中国造成了无法计量的损失,多少国宝被掠夺,又有多少宝藏葬身火海。在本书中作者以火烧圆明园事件为切入点,通过这个焦点将晚清帝国的矛盾逐渐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风雨飘摇的晚清帝国真实现状,文中对诸多历史人物进行深入刻画与细节描写,使得文章更加真实可信,在这场中外的对决中,清政府的进退考量,文武大臣的态度立场,在关键时刻人性的闪光、懦弱与复杂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文中更多的是对火烧圆明园等诸多历史的深刻思考。

  火烧圆明园是近代中国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历史事件,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大量财富和许多特权。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希望获得新的侵略权益,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军炮轰广州,重新挑起战争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后西方列强强行攻入北京开始了烧杀抢掠,其中损失最大的就是圆明园。火烧圆明园不仅仅是焚烧圆明园,其他的涉及焚烧范围也是相当大的,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都给中国带来无法衡量的损失。在这场大火之中,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焚烧了几天几夜,无数珍宝毁之一旦。这些侵略者抢走了数百万件珍惜文物,这些文物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攒下来的瑰宝,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每一件珍宝都是价值连城。而且有很多无辜的人也在这场大火中丧生,这些都是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巧取豪夺,杀人越货的罪行,这次火烧圆明园无疑是历史上最为恶劣的文化毁灭行动之一,是被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不能允许的,可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我国面临如此严重的灾难,也时刻警醒我们,落后就意味着受欺负。

  《火烧圆明园》(晚清帝国风云)是关河五十州的一本讲述晚清历史的书籍,关河五十州是作者的笔名,作者原名赵劲,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史实为基础,借鉴参考了中外文献,经过长期的编写,终于出版了这套晚清帝国风云系列,受到读者的好评,这本书 对于我们了解火烧圆明园的过程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作用。

  《晚清帝国风云:火烧圆明园》读后感(二):火烧圆明园

  整本书看下来以后,发现其实这本书更重要的是在写晚清风云,火烧圆明园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或者说是必然事件。我觉得中国人对于清朝其实是有一个特定的感触的。就像歌词里,你站在万人中央,感受着那万道荣光。在清朝的初期,还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当时的我们中华,拥有世界各种奇珍异宝和先进的文明。但到了火烧圆明园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了一只沉睡的雄狮。最近看普京的报道,他说,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已经醒来了。我们能够感受到是国家的日益强大,但是并不能忘记历史。因为清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吧,是封建社会的终结和新革命的开端。

  作者是关河五十州,他是在历史写作方面有自己非常多的个人特色,他参与了国内外的丰富史料,深入了解了律师现场的各方面,而且还还原了真实的人物性格特点,文章读起来非常的有趣,逻辑分析特别到位,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给所有的中国人内心都造成了巨大的创痛。但是火烧圆明园这个事件的出发点,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到底是怎样的?具体是哪些人参与了其中的各项是细节,本书中都一一作了解答。本书以与火烧圆明园事件为切入点,将晚清帝国的没落,以及当时的各个粉墨登场的人物都一一做了描写。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共计59本,可以猜想作者为了写作,下了很大的功夫.

  作者分别从湘军的溃败,李鸿章的禀性高傲,洋务派主导人物,如何在朝廷上据理力争,对西洋各国是用讲道理的原则,备受打击。在北巡世界上那拉氏的表现,咸丰皇帝是否留在京城?还是咸丰要弃京城而去?这在当时都是十分举足轻重的大事。我们都只知道大将曾国藩,却不知道曾国藩还有一个,兄弟叫曾国全。两人的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有超人的意志和毅力,遇到艰难险阻,能够坚持到底,不同的是,曾国权在指挥作战时,比他的兄长更坚定更大胆,颇有一股汗,不畏死的蛮劲。在镇压太平军时,太平军发狠,他也发狠。当时的太平天国和湘军以及皇帝之间的,各种权力利益拉扯,相互较劲。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也没能阻挡帝国灭亡的大趋势。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我们国人当铭记。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火烧圆明园的前后做了特别系统的概述,是一本极其相近又十分好读的历史书。

  《晚清帝国风云:火烧圆明园》读后感(三):解读晚清历史风云

  现代出版社新出版的《晚清帝国风云--火烧圆明园》是关河五十州的近代历史系列著作之一。

  书中详细讲述了腐败无能的晚清帝国已经风雨飘摇,这一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南方的太平军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对的决战。此时,清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起。

  火烧圆明园成为了中国的一大耻辱,作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给所有中国人的内心都造成了巨大的创痛。这次的耻辱对于中国人都是牢记于心。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什么湖南人能当兵打仗,这与当地风气大有关联。湖南民风之强悍,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第十章,发生了杀降事件,戈登天天拿着手枪到军官去李鸿章,想要杀死他,李鸿章避而不见,于是戈登便率常胜军绝尘而去。还有人说,李鸿章的部下问是否要先发制人,把戈登抓起来。李鸿章长叹一声道:“我自己不修德行,乃至招来了外界的怨尤。洋人刚直豪爽,随他去吧,我不怕。”

  作者关河五十州,是著名军事纪实文学作家,他专注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代表作有《一寸河山一寸血》《战神粟裕》《彭大将军》《谋帅刘伯承》《虎部队》《中原大战》《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民国总理段祺瑞》《张作霖大传》等;今日头条的签约作者,开设的历史自媒体栏目阅读量近亿计。

  在这书中,作者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丰富史料,运用多重的观察视角,对这里的历史人物的真实人性底色和认知逻辑,深入讲解历史上各方的立场角度,重新梳理了近代史的发展情况,真实地再现晩清时期的历史风貌,用心的思维解读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

  《晚清帝国风云:火烧圆明园》读后感(四):风云突变

  清朝末期,战争的风云,一触即发。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开始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侵略矛头直指中国……

  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清政府统治下,且因闭关锁国的政策,国内百姓对于外界的纷争一无所知,依旧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而此时的清政府,政治腐败,军备松弛,国内财政困难,却又狂妄自大,自以为自己便是“天朝上国”,无须担忧蛮夷的存在,面对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威胁,仍然不改其政策,就这样一直自我封闭,自我满足地过着统治人民的日子。

  然而,清朝统治者的美梦,终究有醒来的一天。

  1840年六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进行挑衅,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也宣布正式开始。

  七月初,英军侵占浙江定海,八月初到达天津大沽口外,直逼北京。清政府大为惊慌,与英军谈判,表示只要英军撤回到广州,就惩治林则徐。英军同意了。道光帝连忙撤去林则徐的职务,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方谈判。

  但是在议和时,英军却突然对广州发起了进攻,陆续攻占沿海城市,清军不敌……

  1842年八月,英军舰队来到了南京江面,扬言架炮攻城。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在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南京条约》,就这样,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此结束,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由于鸦片战争过后,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大批洋货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宣布破产;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僚也趁机搜刮百姓…在如此的压迫下,农民暴动,接连不断,太平天国运动,便是在这时候应运而生的。

  1843年,洪秀全于《劝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教义,创立“拜上帝教”,以传教为名,发动群众,掀起一场起义运动,即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英国借口在广州黄埔捕捉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犯天津。

  1858年,清政府又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天津条约》,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是法国作家雨果在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作为的谴责。

  正如雨果所描绘的那般。1860年十月,英法联军占据圆明园,园内守军两千余人,却军心已乱,无力抵抗,逃散一空。书中也如此表示,“反倒是平时那些不起眼甚至是受人歧视的太监更应该值得人们尊敬。”然而,五百名太监中仅有二十多名“技勇太监”,再怎么反抗,终究是寡不敌众……圆明园被洗劫了。

  但是,圆明园的劫难,并未结束……

  10月18日、三四千名英军奉命闯入圆明园,在园内到处纵火,肆意盗取之前劫掠中他们遗漏的宝物……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这座万园之园、艺术宝库,就此化为了焦土残垣的荒芜。

  ……

  ……

  关河五十州所著的《晚清帝国风云》系列文,将那道中国人至今不愈的创口再度撕开,再度血淋淋地展现出来,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耻辱,更是一段令人深思的历史……

  它让我们时刻铭记着这样的一句话: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晚清帝国风云:火烧圆明园》读后感(五):历史的尘埃

  2015年仲夏,我来到北京圆明园,当我伫立在大水法的遗迹前,曾经课本上描绘的圆明园遭遇浩劫时的场面仿佛又浮现在我脑海中。

  梦回大清,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帝国已不在,道光、咸丰所处年间,西方国家对工业及火药的发展和不断壮大的野心,使其将魔爪伸向了中国这个几千年来一直处于帝国统治的封建国家。

  清朝这个第二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当年虽盛极一时,但毕竟不是汉人当权,这在当时有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到清朝中后期,这种不稳定的现象愈发明显,打着反清复明口号的叛乱者、起义者不在少数。本系列三本书就是介绍了关于清朝开始没落到灭亡的这段往事。视角多变,上到皇帝,下到太监,从不同人物的身上分析不同时期历史进程的变化。

  此系列名为鸦片战争、湘军崛起和火烧圆明园,但内容上却不单单是这些事件,作者用了大量史料的记载将晚清年间这篇宏伟图画描绘的波澜壮阔,晚清时候的曾国藩、李鸿章、洪秀全等数位名人悉数登场,从欧洲列强将中国视为进行鸦片交易可获得巨大利润开始,不堪一击的清政府再也不是那个昌盛繁荣的至强政府,腐败依旧,软弱依旧,当权者昏庸,军队战力不堪,国民内乱,列强干预,垮台是板上钉钉的事,此时的各省军阀并起,各自占山为王,雄踞一方。而广东及沿海一带作为山高皇帝远且气候炎热之地就成了鸦片入境的贸易之地,爱国志士的顽强抵抗,文人的曲线救国等等,无数的血与泪成就了这套梳理了清朝衰败过程的书。

  从书中我们看到,在外国列强利用清政府的软弱无法镇压大批叛乱特点,使得无能的清政府一步一步退让,用割地赔款的方式使得巨量的白银流失,在列强突破北京城后,无数国宝、史书真迹、珍奇装饰被掠夺,世界的瑰宝被抢走,文化被亵渎,文明被践踏,而当时逃出京城的皇帝还夜夜笙歌,该看戏看戏,该游玩游玩……

  相反,皇帝的妃子却非常有远见,认为皇上在京还有与列强谈判的余地,若皇上逃跑,则国家必亡。

  中国自晚清开始就是屈辱的开始,毁灭自己的不是弱小,而是傲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