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2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经典读后感10篇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方向》是一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著作,49出版的30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读后感(一):深夜陪伴解决人间烦恼

  你经常有

  目光短浅时候

  愤怒的时候

  万念俱灰的时候

  无聊度日的时候

  这个时候,你需要文学和艺术

  想起李笑来的一句话:“相信我,你并不孤单”。我们都是凡人折磨你和乔布斯、海明威、梦露、卡波特、原研哉……的,是同一种东西大师们 未 必有生活的解药,但你会从他们的故事发现一些实用而不失格调的生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丈量世界坐标系。保持镇静、不被生活吞没,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张伟“文艺教主”,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GQ智族》副主编、总主笔,中文非虚构写作代表人物。同是“新世相”公众号创始人。他提倡有物质基础都市生活价值观,提倡品位审美和有物质基础的精神生活。

  近日看完他的随笔集《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与朋友分享。一朋友告诉我。她曾经喜欢世相,是她的深夜陪伴者,而现在她告诉我,她不再喜欢它的文章,因为她认为自己已经从那个阶段走了出来。我很高兴她对我说的感悟。更坚信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经历一些相同的东西,进而成长。让人认可气质永远是自己遵从内心喜欢并长期坚持结果。就像没有明天那样去生活,真诚坚韧。每天坚持具体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仍然是最大的道德

  张伟的人生指南是尼采的一句话:“最动人的美不做暴烈的醉人的进攻”。

  他提倡文艺,将文艺青年这个身份视作一件严肃重要事情。文艺本身是一种向美的东西,是精致设计生活的某个方面追求精致的精神生活。文艺的内容就是对真实世界的洞察理解选择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之前,要知道有哪些类型的人可以成为,因此系统知识储备必不可少。只能靠多读好的文艺作品,增强自己的修养总结经验,规避教训词汇量一定要多,不能只记得几个所有人都记得住的词。

  改变了历史的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正改变历史,这件事对我们有极大鼓励作用,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生活在,我“正创造未来”的自我意识中。在我们惯常的现实生活里可能藏着了不起的生活。正如做一个有魅力的人,只需进行必要技术训练,便会知道怎样建一栋好房子,也知道如何打扮一位美人。技术训练辛苦简单首饰的搭配、形体的培育、文章的起伏,都有章可循。美的总体意识的养成则艰难得多。我们需要阅读,旅行,观赏优秀工业产品的每个棱角阴影,分辨百灵和喜鹊叫声,都在为这个总体意识加成。所有的亲身经历中有意识地提取审美意识的点滴,汇成我们赖以构建风格元素。形成一团雾一样迷蒙的感召力,让人念念不忘

  愿我们能有更深刻的生活。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读后感(二):用文艺解决人间烦恼的样本

  除了阅读之外,我在两件事情上感觉到极大的充实,一是逛书店,二是“扫荡”名人公众号。前者是我在大一下学期养成的习惯,基本上每周都会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去逛书店,重庆的书店很多,每个区都有那么一两个特色书店,但是基本都被我逛了个遍。我也经常拍照发在社交媒体上,一开始担心被人误会这是在作秀,但是久而久之又成为我个人理解的“哲学”,因为我开始发现了其中的趣味。首先,逛书店可以远离校园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我总觉得学校反而没有大千世界单纯,有时候太压抑了,会让人喘不过气来;其次,我在书店里可以最快了解到新近出版的各类图书,看见感兴趣的我就拍下来,然后更新自己的待读书单,所以,我从不担心自己会落伍;最后,书店里好书如云、环境优雅,我可以选择任何一本我想看的书,花上几个小时就能解决它,截止到目前,光在书店里蹭完的书大概就有30本,这是具体能看到的收获。看不见的是,在书店里,我总有一种浑身布满受体的饥渴感,它让我知道自己的渺小

  后者是最近半年养成的习惯。因为自己创建了一个没有多少用户的公众号,所以我经常下意识地去研究其他经营特别好的公众号,然后取百家之长,为己所用。为什么说是“扫荡”名人的公众号?因为我发现很多名家都有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他们在上面会更新自己的最新文章,通过他们的思考我可以更快速了解身边的世界,比如最近关注的熊培云(思想国)、马家辉(马家辉在香港)、白岩松(岩松白说)、木卫二(MOViE木卫)、吴伯凡(伯凡时间)等等,我只要动动手指轻点一下“查看历史消息”,他们的真知灼见立马出现在我眼前。我不喜欢碎片的阅读,所以每天我都会花一点时间集中看某个人的公众号,然而从头到尾浏览,“扫荡”是我能想到的最贴切的动词了。

  扯了这么多,好像跟书评没什么关系,的确,本来也没什么关系。非要说有关系,那就是今天下午逛书店的时候,本来想看《蒂凡尼的早餐》,但是书店没有,所以随手就拿了这本《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3月1号才出,算是看的最新的一本书了),看的还挺带劲,300多页就这么看完了。书名给人的感觉鸡汤一类,我不知道鸡汤应该怎么定义,反正肯定是属于耐看的那一类。作者是“新世相”(其实是张伟),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知名公众号的名字,曾经策划过“4个小时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战”“新世相图书馆”等活动,我虽然不怎么感兴趣,但是闹腾一下总是好的,这个时代需要有人打着“文艺”的旗号来卖乖,重点是不要弄巧成拙,至少,目前看来,新世相是成功的。(不是都出书了吗?)

  因为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所以我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有意思概念、故事和思想,有时候脑子实在装不下,我就选择倾泻在微博上,但是还是有很多东西潜藏在意识底层,急需一个东西来激发它,有时候是某部电影、某首歌,有时候是某本书,大多数情况下是杂文集或随笔集,因为包含的内容多,所以往往能激发我的共鸣,发现原来自己也不是一无所知。共鸣过后,那些知识点再次潜藏,但是每激发一次,它们的寿命也会更长一些。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就属于能激发我的诸多共鸣的一本随笔集。全书共五个章节,84篇关于人生的随笔。也许书的内容就和封面一样,让人摸不清头绪,但这并不是说书的内容零散杂乱语言逻辑以及思想感情让人摸不着头绪,或者说语言微涩难懂,而是说作者在这细碎散文中,关于人生的一点点深刻而具体的感悟,并不是一言道出,像拼图一般,看似零散,却共同汇聚成一句句值得深思的话语。在这个喧闹而又吵杂的万千世界里,真的需要你拥有一颗沉寂而甘于寂寞的心,才能深切地读懂书中的零星箴言,回归万千世界。

  我们身处在一个平凡的世界,努力卓越只是为了保住平凡的生活,以保不再坠落。“对这个时代的走向我们无能为力,但每个短暂的故事,都最终以微小力量参与到我们的时代的表现中。”“我们奋斗,未必是要更改世世代代循环,而是纵使身处这时间之流的一个小小的片段中,也想让自己激起些稍纵即逝浪花,这稍纵即逝的浪花,便是人类自我成就意义所在。”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读后感(三):无味的世界,与潮水做伴

  这本书是新世相创始人张伟写的,带给我们在这世界上的共鸣和精彩面对生活勇气。和大数人一样,知道“新世相”是从“新世相图书馆开始的,应该是在2016年7.8月的一天,无意中被一个标题为:”每月129元,4本书漂读,漂回全部书后退款“的这么一篇文章所吸引,从此,深不可没,无法自拔。在我参加新世相的几期漂书中,每本书都足够精彩,选书力度空前强大。接着,“4小时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战”,快闪活动的发起,使我们越来越思考在这生活中的意义。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书中题目便足够压倒一切。在这84篇文章中,说明了整体趋势,陪伴着处于人生选择中的我们。她不似我之前看过的闫红的《从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那样精锐,观点强大。这本书是温暖人心的,它不鸡汤,而是哲思中能让你回味无穷。这本书,在你欢快时,告诉你不要太夸张,保持镇定;在你人生失意时,告诉你光明就在前方,并非遥不可及

  曾几何时,爱读书,爱旅行,被人们说成是“文青”,那时有种贬义直言,羞于承认,无法躲藏。但今天。我们可以很勇敢自豪的称自己为文艺青年。文艺青年特有的细腻,与世界友好相处,终究会被人们所认可。有点诗情画意有何不好?在这单调的世界给予一抹独特色彩

  青春梦想,总是美好而令人向往话题。对此,我们拼搏,真诚的对待。《我的滑板鞋》这首歌也曾在大学中听过。 那时是舍友放着,我们在一旁嬉笑。看过这篇《我从来没有羞于承认过,无论是汪国真还是余秋雨》就会觉得,别人的经历也许外人并不知道,但理应尊重他们。就如作者在书中所写:对于我们不了解,未曾经历、无法接受的生活所带给他人的基因,我欣赏态度是不赞同,但体谅。如果不体谅,起码尊重。要知道,没有多少人不是被生活定义的,没有多少人有能力机会幸运,最终对抗了自己的经历。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会觉得不如意。是更注重精神,还是物质。在表面关系中,在独处时,我们又该怎样?这本书诠释了最好的答案。对于这个世界的无奈,我们更要放手一搏。去做想做的事,想到以后要消失很久,不妨现在做出自己的选择,去更高,更广的天地,去北上广,去闯一闯。由未知变成已知,你的人生经历,你的豁达,你对世界,便会阳光依旧。

  生活是常态,我们都是他的客人。在孤独迷茫时,感激有了新世相的陪伴。对于潮水,对于趋势,对于方向,我们的精神大门已经打开。请尽情狂欢。这不仅是小部分的事情,就像《格调》中,人们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第三帝国一样。属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已经构成。对于豆瓣这个文艺良品的不断扩大,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更好的提升自己。在这潮流中,在这世界中,保持自我,并更好地发展下去。“人”是这里的主体,每个人都应当有属于自己的天空,无关权利富贵。最后,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与之,共勉。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读后感(四):改变潮水方向的都是文艺青年

  曾有人这样解释文艺青年——“穷且追求与众不同的人”。有人说,若按照这个标准,孔子将光荣地成为最早、最知名的文艺青年之一。孔子是穷困习惯了的,自称“吾少也贱”,成年后还有过连续几天没饭吃,饿到脸发黑的经历。但作为文艺青年的先驱,在当时世俗人的眼里,他大概挺装蒜、挺矫情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这本书,就是为孔子这类文艺青年而写的。作者张伟是百万粉丝自媒体、最具影响力的文艺大号“新世相”创始人,在书中,他集结了84篇用文艺解决人间烦恼的样本,为文艺青年们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一条继续维护自己的出路

  新世相这个公众号,说来惭愧,我并没有过多了解,但我知道其口号是“我们够呛能改变潮水的方向。”这一句话,在我看来,简直踩到了现代人的痛点——没什么底气,却总想干点什么,鼓起勇气去干了,也不一定能成,反正已然这样了,那就试试呗。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读后感(五):我们终究会掌控方向

  “世相”公众号,在之前我偶尔有听朋友聊起过,一个因为某些事件而被封停的公众号在之后再度回归,起名“新世相”。而在回归之后博主的第一篇文章里,他就说:

世相有一句挺流行的口号,叫“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大意是我们一定能扭转坏流行,杀死坏品位,让世界美好起来。这些天不止一个人调侃着说类似的话:咱是不是就不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了? 要是还有机会再来一次,我真想把那句口号改一改。“我们够呛能改变潮水的方向……” 。。。。。。 但这次我准备把那个口号改一改。“我们够呛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但还是要试试。”

  这也就是这本书的名字由来,《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收集了“新世相”公众号推文至今中84篇最受好评的文章,作者世相君重新修改、创作,在实体书独家发布。作者说这84篇文章是他写的用文艺解决人间烦恼的样本,为文艺青年们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一条继续维护自己的出路。在当下各种公众号和书籍纷纷投身知识贩卖和心灵鸡汤领域,这本写给“文青”的独白书可谓是一股清流般的存在

  都说现在说“文艺青年”是个骂人的词,其实不然,“文青”这词很大程度是被那些标榜自己很有文艺气质的“伪文青”给毁掉的,“文青”哪里不好了?广义上来讲,喜欢文化艺术,爱好电影音乐,有点小资情调,喜欢小清新风格,爱发表一些感触,这就是文青。你看,这样分解来看我们差不多每个人身上都多多少少有些文青的成分,只是没有那么明显而已。文艺是什么,张伟说他是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生活方式和内心存在方式,在一个大多数人对生活不满,所有人面临精神困闷的年代,文艺一定会流行。难道文青不好么?文艺有错么?文艺让社会退步了么?我觉得没有,“文艺青年”的存在,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精彩,只是大多数人都只把“文青”当做一个调笑的词罢了。

  翻看这本《潮水》,你会理解“文艺青年”这样的存在,然后你可以知道,其实这群人只是比普通人多了一些对情感和世界的感悟,在作者张伟的笔下,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文青”,在文青眼里的世界,“文青”的生活方式,还有作者所提倡的有物质基础的都市生活价值观。。。。。。看完之后,你会改变对文青的看法,或许你会跟我一样,羡慕“文青”们的生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生活过成文艺的样子,因为我们终有一日可以改变潮水的方向。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读后感(六):保持镇静,不被生活吞没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有的人会越挫越勇,有的人则就此消沉,他们常为此感叹世态炎凉。其实大可不必,我想劝慰你的是,在你目光短浅的时候,愤怒的时候,万念俱灰的时候,无聊度日的时候,你需要一点文学和艺术,读读书,或许内心就静下来了。要知道,没有人会想成为你的敌人,也没有人非得做你的朋友,你需要时常反思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只有这样,你才能改变潮水的方向。

  新世相著的《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写到了乔布斯、海明威、梦露、卡博特……这些大师们都曾遇到过困惑、焦虑,他们当时也未必就有生活的解药,但是你会从他们的故事里发现一些实用而不失格调的生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丈量世界的坐标系,所以他们最终还是成功的。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史记》,作者司马迁就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典范。我们都知道《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能写出这样一部巨著的人,一定是博学多才,有所作为的人吧?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在遭受了宫刑之后,才完成这部巨著的,司马迁仅仅是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就获罪被捕,被判宫刑的,而那年他才47岁,正当年。我想一般的人如果遭受此刑,能否重新振作起来都很难说,又有谁能有如此的毅力,著出史家之绝唱。

  我们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总是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困扰。当然我这样说有些偏颇,有些时候,可能我们觉得很小的事,在他那里就是天大的事,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想不开,做出傻事。然而很多事情,真的就那么无药可解吗?每每如此,我们才更应该想想这些能忍天下事之人,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最终成为一名大将军;一直输给项羽的刘邦,最终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李斯曾经受尽了五刑,最终成为丞相;孔子流浪各国受了许多苦,后来创作了《春秋》;孙膑在受理膑刑被截去膝盖骨后,成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还撰写了《孙膑兵法》;朱元璋早年做过和尚,讨过饭,后来成了汉宣帝等等,他们都曾处于困境之中,却依然都成就了大事,所以遇到逆境、挫折不一定都是坏事,把它们当作对自己的历练,自己努力克服各类困难,还是会有一番作为的。所以我更欣赏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也常常用此来缓解自己的压力,与这些大家遇到的难题相比,我们遭遇的那点小挫折简直不值一提,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还是振作点吧,或许你的能力并不差,或许你的坚持也会铸就一个新经典。不要过多去关注别人的目光和说辞吧,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才会令自己的一生更完美。

  我也想过,为何我喜欢读书,是什么吸引我,是其中的那些充满正能量的小故事?还是从那些智者的身上感悟到了活着的意义。夏晓凌老师曾经说过:“眼下,能力大战烽烟四起,在这场比显能更比潜能的比拼中,我们谁都不该缺席退场。我们不妨从激发潜能开始,去果敢地尝试那些曾被自己拒绝过、逃避过的事项,把自己的人生当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靠激发潜能,走出社会的皱褶地带,面向阳光华丽前行。”是呀,你要想改变潮水的方向,那你就要保持镇静,不被生活所吞没,什么时候你自己强大起来了,曾经的苦难都将成为过去。

  1995年,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做了一档公益节目,假装有人偷井盖,看看路人会不会管,一个弱小的青年,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站在属于自己的安全距离,向偷井盖的盗贼大喊一声,将井盖搬回去,这个人就是后来大家都很熟悉的马云。从这件事的处理上,我们看出马云的聪明和机智,他不是一个蛮干的人。成功需要聪明才智,还需要一些勇气、一些坚持、同时还需要一些机遇与运气。成功不是偶然的,而偶然的东西也必定存在必然。 556097.shtml“美图秀秀”在巴西市场火了-�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读后感(七):他的文字如水般流过心间

  凉川v评《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后来看到一段话:你经常有——目光短浅的时候,愤怒的时候,万念俱灰的时候,无聊度日的时候,这个时候,你需要文学与艺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理,人生不缺少意义,少的是给自己一个意义的决心。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由张伟零零散散在新世相上写的84篇用文字解决人间烦恼的样本。在一个深夜里,打开台灯,细细品读,然后安然入睡。

  被外界称为“文艺教主”的张伟,一开始也许并没想到自己的文字会陪100万人度过漫漫长夜。书中分为五大章节,有让人摸不清头脑却有些意思的语句,有充满烟火气息接地气的生活方式。但无论是哪种,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使其变得更好。

  在书中,文艺青年不再是高高在上神端的存在,也不是矫情各种作出来的毛病。张伟笔下的文艺青年更接近生活,他在我《为何该勇于承认自己是文艺青年》的故事里说道:“文艺”代表着一种雕琢的努力,一种抒情之美。这些令大多数人不屑一顾的标签与身份,在王伟这里得到了美的诠释与释放。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里也有一针见血的见解:《你选择了现在的生活还是被迫过着现在的生活》,《我们都是敏感的时代病人,强求生活不具有的美好》。其中一篇文章《扮演成整天自我矮化的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让我想到了自己,我一直自嘲与自怨自艾中,看不到生活的美,无法释放真正的自我。其实像张伟说的那样“自我矮化上瘾者”有很多,因为不必担心正面评价给于的压力。不停地抨击自己,贬低自己,是会得到一时的同情与谅解。不过时间一长,这样自我矮化的面具就戴在脸上摘不下来,最后忘记原本的面容。所以奉劝用自我矮化保护自己的人一句:自我矮化不是万能的,关键时刻还是得正面应对压力,迎难而上。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并不是鸡汤,张伟不仅写了文艺写了美,还写了许多与现实接轨的文字。尽管语句有些散乱,逻辑上有些不通。但并不妨碍细细阅读,慢慢品味,里面有些文章或语句还挺有味道的。那些张伟释放自我,信手写下的文字,在你我心间如水般流过,于是便变得如此令人难忘。

  本文为笔者原创,若需使用或转载,请豆邮,谢谢!

  公众号:liangcv7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读后感(八):怎样才算文艺青年?

  一提到文艺青年,你想到了什么?高晓松老师的《同桌的你》?穷游?总说“没有去过xx的人生是不完整地”,人生还需要诗和远方,留着长头发,去西藏。。。。。好像听了几首文艺歌曲,说了几句文艺话,留个长发,就可以称为“文艺青年”。

  但是,这真的是“文艺青年”吗?什么时候文艺青年只要说几句话,知道几首歌,就可以称为文艺青年了?真正文艺青年,根本没有这么肤浅。知乎上做出了解释:真文艺是种情怀和格调,伪文艺是将文艺作为手段。

  是的,真正的文艺青年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品味有一种莫名的执着,真正的文艺青年,你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拥有坚持品格的勇气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火了武亦姝,一个19岁的高中生,对诗词如痴如醉。

  在6岁时与诗词结缘,从此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遇到喜欢的诗词会反复读,反复背诵。如今,她拥有的诗词量高达2000首。

  武亦姝喜欢诗人陆游,大多数人只知道陆游《十一月风雨大作》的其二“僵卧孤村不自哀”,不知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猫奴不出门。

  武亦姝的翻译是:

  “啊,天气不好,风雨那么大,我就不出门,在家摸猫”。

  武亦姝,她像一个古典女子。她坦诚承认自己喜欢古诗词,随时随地带着一本苏轼诗集阅读,把陆游封为男神,这才是文艺青年。而伪文艺青年会说:“这都什么时代了,谁还看古诗词,我们要诗和远方。”

  一个没什么追求,没什么品格的人,怎么可能是文艺青年。一个敢于坚持自己的品味,并且不会因为他人拒绝,有人鄙视而羞于讨论自己的品味的人。她才有可能称为文艺。真正的文艺青年,她遵从内心喜欢并长期坚持的结果。

  不会因为你对古诗词不敢兴趣,武亦姝就不再看古诗词;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安妮宝贝,喜欢看的人从此不再她的书籍;不会因为你不喜欢乔布斯,就没有人买苹果产品。

  文艺青年,是对选择的清醒和坚持。

  朱光潜在《谈美》中写到:“从前老先生们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现在一般青年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自己寻找某种文艺精神

  文艺的生活是一种深刻的生活。换句话讲,我有故事,你有酒吗?它并非只需要不是情绪,它需要有思考和人生经历作基础的情绪。

  江一燕,我以前对她没什么印象,直到有一次在宁波举办了江一燕摄影展,我出于好奇,去参观了一下。我发现她摄影技术不错,拍出的照片有故事,我从她的照片中看到了大自然有美,看到了孩子们的童真。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读后感(九):成为文艺青年的方法与执行手册

  前几年“文艺”“小清新”之类的词在生活中出现得多了之后,脑海里一直有一个对文艺青年的刻板印象。他们不喜好娱乐和人间,只关注诗和远方。他们似乎更爱文学书籍,欣赏民谣以及小众音乐,不看国产影剧而追求或许制作更精良的英美日剧。提到旅行(要区分旅行和旅游),他们不爱旅行团和人山人海的景点,更喜欢穷游,或者独自去西藏。由于感情充沛细腻,他们常常有各种感慨,显得多愁而善感。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这还不足以成为一名文艺青年。

  品味是很容易被改变的,当文艺在社交媒体中被定义、被追捧,人们会受到影响,而形成新的审美追求,就如同漂浮在潮水之中,受它的冲击而流动。以上各种爱好及行为,都是可以被模仿的表象,如果仅仅以此作为认识的来源,识别到的对象就会把伪文青囊括其中。

  那怎样才算是合格的文艺青年呢?书名已经给出答案,那些可以改变潮水的方向的人,才算是合格的文艺青年。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对某一领域特别深入的认知,并在这些思想的支撑下,建立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且在谈论对某种风格的偏好的时候,最好已经了解它之外的风格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以精神为支撑的表达。

  在前言部分,作者就已经向读者解释了何谓文艺青年以及如何成为一名文艺青年,是方法论以及操作指南。如果要从书中学到什么理论,读到此就可以结束,因为正文部分的内容非常细碎且连接感不强,更像是聊天一样,作者向读者分享他的经验,于此只能可以获得一些观点的碰撞和思想共鸣。但其实这恰好给我们演示了何谓真实的文艺青年:在日常生活始终保持思考并且发表问题的见解,以理论串联人生经历。

  整本书即从方法到执行的文艺青年范本,不像精彩的人生经历会给你一剂鸡汤,让你也去旅行读书种花晒太阳,它做的事情是敦促你去思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读后感(十):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书的封面是黑色,腰封上把书的功用定义为“深夜伴读品”, 84篇用文艺解决人间烦恼的样本。以为会是浓浓的鸡汤文,实则更像是带着鸡汤味的白米粥,寡淡直白里,却会被不经意的温热填满。

  书的前言论述了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文艺青年,并且坚信文艺终将纠正人们的社会偏见,成为社会潮流。我对这样的观点不置可否,文艺和摇滚、俗、宅、二次元、暴力等等一样,是价值观赋予的标签,这些标签本身又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对其的定义不尽相同,相比成为社会潮流,我更坚信文艺存在于每个人的血液里,只要还愿意在生活的任何方面追求美,谁不是“文艺青年”呢?

  一、“ 犹豫往往来自对安全感的过度渴求。有些人从不犹豫,毫无顾忌,就像没有明天那样过着生活。”

  作为一个纠结致死的双子座,每天都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的纠结中浪费时间和生命,犹豫着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到最完美。到最后发现,世上根本没有两全之事,最终总是要以牺牲一部分利益做代价的。这样想来,再选择的时候心里也就不至于太过沮丧,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已得到的现状上。

  说到底,还是因为太贪心,想要提前掌控未知的一切,想要确保万无一失,是对未知的安全感的过度渴求,所以就会害怕,就会犹豫,就会纠结。然而,费尽心思做出选择之后,事情的发展又往往和理想有出入,不如意的时候,又开始陷入“早知道”、“还不如”、“如果可以”的无限懊悔纠结的死循环中。

  有时候会告诉自己,这都是何必呢?为什么不能洒脱一些呢?想那么多干嘛呢?然而,还是因为总有明天会到来吧。很少有人可以做到从不犹豫,毫无顾忌,把每一个今天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那些当机立断雷厉风行的人,大概是因为比这些纠结至死的人脑子更灵活,有着更能快速判断选择之间利弊的能力、决心和勇气吧。

  既然还是脑子慢半拍的纠结症患者,那就时刻提醒自己:“不为昨天的选择而懊悔,不为明天的未知而忧虑”。做好当下事,才能让明天到来之前的自己更强大。

  二、“相比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更应该成为一个识趣的人。”

  每天都有“好看的皮囊很多,有趣的灵魂太少”这一类的鸡汤出现,每个人都在极力地显示自己的有趣,维护着被人关注和夸赞的虚荣心。生怕在社交圈里被人遗忘和唾弃。

  那么,如果就是要与世界为敌,鄙夷一切有趣之事,专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自己,会是种怎样的感受呢?

  有大概半个月的时间,我不想和世界有任何接触,不想和任何人说话,不想关心任何事情,只和自己对话,一切都按自己的想法来。半夜三点去撸串,骑车从东五环到西五环,躺在床上一整天不动,一碗面里加5个煎蛋,买一个很贵很没用但很喜欢的东西,只做自己想做的,不用告诉谁,不用征得谁的同意,不用在意谁的眼光。

  这种独处的生活拥有无限自由,是自己无声的宣泄方式,释放出内心压抑许久的渴望。放肆过后的自己反而越来越平静,平日狂欢之后的孤独感也并未来到。也许就是因为从头至尾只有自己一个人吧,一个人静静的时候还是有治愈疗效。渐渐的,倾诉和分享的欲望越来越小,与这个世界的纷争越来越少,就像是修行,思无邪,用最单纯的心灵,默默地旁观着一切就好,不再成为焦点,更不想被别人发现。

  但是不可能一直隐藏着,当被寻找和呼唤的时候,会感到自己也并不是没有人爱。但是最孤独的时刻,不是没有人搭理,而是没有人回应。那又何必给自己制造孤独呢?对别人要求太多,是因为对自己太过自信。也许,生活太过随性,太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丧失了太多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力,也渐渐丧失了爱人和被爱的能力吧。

  又或者,对很多事情的随性而为也恰恰是一些事物所给予的安全感。朋友一个月不联系,也不会离我而去,被爸妈责怪几句,第二天依然有肉有饭。

  这些宠溺的爱给了我任性独处的屏障。我不必极力地讨好着去卑微的有趣,而让自己变得识趣,在任何人和任何事里都能找到趣味,取悦自己就够了。活在世人眼里总归太累,爱人的能力也总归有限,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个,保护好自己的不同,相信自己与这个世界有所分别,有内在的分别感又带着平常心态面对外部世界,大概是最理想的。

  三、 “如果你壮志在胸,就得反复试验去哪里生活。”

  环游世界的梦想每个人都有,但终其一生,去过的地方又只是寥寥。“有时间没钱,有钱没时间”这句话并不准确,因为,大多数的状态是没时间也没钱。生活过成什么样子,都是自己决定的。一个拥有100万的人不一定就比拥有1万块的人去了更多的地方,每个人的消费结构和理想都不一样。相比于金钱和时间,更重要的,是支撑你环游世界的信念,价值观都未曾建立,何以踏出启程的那一步呢?

  都说人生是一场旅行,生活也是一场环游。每个人的路线都不同,有的人喜欢安稳,不用有太多的生活压力,日子也可以过的风生水起,而不安分的人都有一颗冒险的心,不愿意拘泥于一处,到处来回的折腾,日子也就充满了不确定。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安稳才能安心。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想要把一生的岁月都上了保险,那么接下来的几十年呢?就可以不用受苦,不用到了一把年纪还要苟且度日,这道理尤其针对女孩子受用。年龄和性别摧毁了太多本可以闪亮的灵魂,世上也就少了太多理想的绽放。

  年轻时都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为什么要在二十岁的时候去谋划六十岁的事?初入社会的时候会迷茫,会焦虑,会慌张,而正是这些会让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多去反复实验,尝试失败,也许至死也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像《摔跤吧爸爸》里14岁被逼出嫁的新娘,假如我们被剥夺选择的权利,没有看过世界的样子就被安插在某个确定的位置上,我们就失去了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世界真的很大,年龄不可以成为选择的绊脚石,为什么就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就结婚生子,把自己的生活固定了呢?有些人把工作看得很重,甚至会认为即使不喜欢也不能轻易丢掉,一直在极力忍受,很可能忍着忍着,也就麻木过一生了。

  很多人在北上广漂着,可能最终还是会回到小城里选择安稳,但是也有更多没有回到小城的人。不确定的人生更美好,在不断地选择和实验之间,才会让不确定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也许最终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但世间所及,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人在平凡的世界里辛苦奋斗,追求着继续平凡活下去的权利。伟大很难定义,就像在香港,人们很小就知道如果自己不是第一名的话还该如何快乐地生活,但在内地,大多数人都想做第一名。

  在心怀广大的年纪,我希望自己能去尝试不同的人生,太过折腾的不安分总是包裹一颗狂躁的野心,在平凡生活里不要丧失对风暴的感受力。像里尔克说的那样,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要时刻让心里有风暴。

  四、”北京,就像是一座漂浮的城市。”

  第一次来北京时跟着一个暑期旅行团,很幸运地赶上了7·23大暴雨,穿着雨衣打着伞在颐和园的狂风暴雨里,依然被淋的浑身湿透。而第二天我在一个被强拉着购物的珠宝城外,望着湛蓝的天空和大朵的白云,内心的郁闷和不快差点憋出泪来。第二次来的时候面试失败,离开时的心情比第一次更沮丧。而现在距离我第三次来北京,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这一年里,我成了千万北漂中的一个,感受着与城市的共振。

  我从未对这座城市有过什么抱怨,即使是雾霾严重的隆冬。见到蓝天的几率远比郑州和川渝大得多。北京是一座很有魔力的城市,这里不仅能够找到很多为人熟知的故事,也装载着太多的故事。四号线的终点是安河桥北,后海旁边的地铁站叫北海北,街边总会有弹着吉他唱歌的少年,五道口的铁路拆了,再也不用一群人等着火车呼啸而过,北语的食堂和传说中的一样好吃,雍和宫的鲍师傅不用排很久的队。在这里,感觉和整个中国靠的很近,大家讨论的话题很多都会在这里发生。

  同样的,我也总能在这座城市里发现很多未知的惊喜,城市的多元包容着各种各样的存在,想做的事情在这里都能找到一个入口。偶尔会发现爱听的民谣工作室离自己住的地方只有两个街区,喜欢了很久的书店就在经常路过的一个小胡同里,想插花,想看话剧,想参加一个很奇葩的游戏,在这里都能实现。

  这就是一个长见识开眼界的过程吧。但是,于我而言,北京只是一座漂浮着的城市,当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忍受浑浊的空气,因为琐事和中介费心周旋的时候,心里还是会难过。没有想过会在这里呆一辈子,但转而又会告诉自己未来的事情都说不一定呢。那么多有趣的地方为什么偏要委身一处,不想在太早的年纪就固步自封,囤于一处,未来的事情,没人能预知。

  在外上学这些年,一直都是在漂来漂去,其实,人这一生,只要心在游荡,哪里都不是最终的归宿。只是现在再也不会畏惧这种漂浮的状态,再也不会像大一的时候放假回家的第一天就开始忧虑开学。

  但是父母并不能理解和忍受子女飘来荡去的选择,隔代间沟通交流的阻碍一方面来自于身为父母的爱和责任感,一方面来自于儿女理解但不愿被孝心绑架的矛盾。这在目前是一道无解的题,也许多年过后,经历了岁月洗礼到达父母的年纪,一切也都迎刃而解了。

  看过何炅在北外做活动的时候说“家,是一个随时可以回去的地方”。每个人都要有个原点,像是一只风筝被拴着线,无论怎么飞,地上都有个原点可以回去。

  这根线不一定只有一根,也不一定是某个人,可以是一个故事,一本书,一首歌或者一件旧衣服。有时候,一种渴望,或者一种恐惧,都是一根拴住你的线。

  越是不顺利的人越不愿意回家,得面对父母的软性和硬性逼问,得回到起点意识到自己其实还没走到自己想去的目的地。

  出发地就是出发地,它会永远用一根精神上的线拴住你,不断记起你的雄心壮志,或者你的辛酸血泪。家,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需要被反叛的精神权威。

  不知道自己还能在北京呆多久,不知道自己下一站将会去向何方,也不知道哪天会不会回到故乡,但是,这座曾在人生中奋斗过的城市,我清晰地知道,它不是尽头。

  谁曾在年轻时到过一座大城,奋身跃入万千生命热望汇成的热气蒸腾,与生活短兵相接,切肤体验它能给予的所有,仿佛做梦,却格外用力、投入。摸过火,浸过烈酒,孤独里泡过,热闹中滚过。

  拆毁有时,被大城之炼丹炉削骨毁形,你摧毁之前封闭孤寂少年,而融入更庞大幻觉之中;

  建造有时,你从幻觉中寻回自己,犹如磐石上开凿羊道,一刀一刀塑出自己最初轮廓;

  烈火烹油中来,冰雪浇头里去。在现实的尘土飞扬与喧嚣之中,你迟早会有一瞬,感到自己心中的音乐,与这座城市轻轻共振,如此悠扬,如此明亮。谁的生命曾被如此擦拭,必将终身怀念这段旋律。

  ——绿妖《沉默也会歌唱》

  五、“这两年你过得好不好,你已经改变了多少 ?”

  很久没联系的朋友,聊天或者见面,习惯性的寒暄一句,最近过得还好吗?条件反射地会回答一句,还是挺好。但接下来的聊天内容,总会变成两个人对当下生活的各种吐槽。

  喝多了鸡汤,被告诫要自信,要暗示自己你很棒你很棒,但是说多了之后,自己都不敢相信了。

  现在有一种整天自我矮化的人,他们越是拼命地抨击自己,贬损自己,心里就越感到某种踏实、快乐和释放。自我矮化是一件让自己特别有快感的事。

  这可能是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是一个道理。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是给自己施加的最大的压力。认为自己事业有成的人心里往往害怕自己失败,认为自己好看的人往往怕自己变丑。但是一旦你更改成自我矮化,你就会把那些逼迫自己不断努力的因素全部扔掉。当你身处低谷,无论去哪个方向都是往上走。

  《请回答1988》里面,阿泽状态不佳,比赛失败一蹶不振,别人都在安慰他,而德善却开口骂他笨,阿泽开始很震惊,但是当他和德善一起骂自己的时候,身上的压力反而被释放了。这大概就是一些人反复对着你说自己很差的时候,你怎么安慰都没有用的缘故吧。自我矮化的人不需要鼓励,鼓励会让他们反感,因为你是在将他反复扔出的压力重新还给他。

  另外一个例子,现在各种各样的自拍软件和修图软件可以把我们的照片美化很多倍。人们在朋友圈的自拍照下夸赞的,只是一个并不真实的自己。

  和自我矮化相反,自我美化的恶果,是被赤裸真相伤得更深。用美图软件修正的容貌,会让镜子里的自己更加扎眼。于是再也不敢放上自己哪怕一张不完美的照片。

  可是,即使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当别人再问起你过的好不好的时候,你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说好,我们仍然顶着压力向别人展示美化后的自己,自我矮化的戏码,留着自己发泄就好了。

  我们不会再像个孩子一样无遮拦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说一句话做一件事的顾虑会越来越多。一个人还在成长的证据,是每次过很短时间回头看自己,会发现当时的自己幼稚、含混,充斥着误判,甚至为当时的举动觉得尴尬。

  成长意味着不断调整、否定自己,甚至突然折向相反的方向。成长是改变自我而不是进一步确认自我。成长是件终身大事,每一段经历都会教会我们改变,会变成什么样子,就要靠自己的顿悟了。

  Dew 写于 2017.06.0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