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洋镜: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洋镜: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3 20: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洋镜: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读后感精选10篇

  《西洋镜: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是一本由[德]恩斯特•柏石曼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洋镜: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读后感(一):回望过去 珍惜现在

  提起历史建筑,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特别是旅游期间,当你来到某个城市或者某座名山大川导游总会带你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祠堂庙宇、名人故居、古街古巷……,那些雕梁画栋、木雕石刻、古砖古瓦,古色古香,无不体现出一个时代的建筑风貌,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气息文化韵味,真的感叹不虚此行。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100年前这些历史建筑的风貌,又有人知道有多少历史建筑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呢?从《西洋镜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8》作品中,你可以找到一些自己想要的答案

  作者恩斯特·柏石曼作为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他在1902年第一次访问中国,并在1906年秋再次来到中国,花费三年的时间穿越12个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建筑和景观进行全面考察,拍摄下了数千张历史建筑的测绘图和照片,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这本书中收录了其中的288张照片,此外还有部分照片来自于100年后的2006年,澳洲学者桑晔先生为了纪念柏石曼先生这一计划100周年,特地发起民间计划。摄影师徐原先生夫妇和其他志愿者们循迹百年前的路线,细心谋划,精彩组织,复拍了百年前拍摄过的老照片。通过前后鲜明对比,让我们回溯百年前历史建筑的原貌,让人体味颇多。

  虽然国内从建筑学的角度资料的评定持有不同意见,但无论是从拍摄的过程,还是拍摄照片的数量质量上,我们都要肯定它的巨大价值。当时中国的交通情况,与现在的便利无法同日而语,特别是四川、陕西等地区交通更是不便,且许多历史建筑都深藏在山落之中,实地的拍摄只能依靠牲畜甚至是徒步,难以想象作者依靠怎样非凡的毅力决心才完成了这项浩荡的工程。在这本作品收录的照片中包含了42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80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至少有60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堪称时代的绝版。也正是依据这些宝贵的资料,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遭到破坏的都江堰灵隐寺才能得以复建成功

  正如书中所说 “唯有通过历史我们才能去理解生活五彩缤纷。” 历史建筑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它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书中我们知道,在这百年岁月中,许多建筑不是毁于战火,就是毁于灾害,剩下的只有资料让我们后人了解,这就更需要我们去精心保护,因为不论是皇陵、宫殿寺庙、祠堂,还是佛塔、砖雕、石窟、石刻,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中华民族的内涵会被继承并永久地保存下来,“今天是向前流动的,明天隐于人们视线之外,只有历史是生动可辨的。”让我们珍惜它们,保护它们。

  《西洋镜: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读后感(二):游离在开放艺术博物馆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上映的电影电视表情包充斥在我们的周围,街拍、美妆、网红也成了很多人对美的经验符号,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对于建筑的美便渐渐忽略,这本《西洋镜》正是为了唤醒大家对建筑的重新审美,那些凝聚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智慧与历史的建筑,真的是一场艺术的盛宴,记得一位建筑学家说过“建筑本身是一座开放的艺术博物馆,老建筑更是附带了历史文明气息的历经沧桑,在自然人文、时间中交错重叠,承载着的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自然风情隐在人间”,来吧,走进“西洋镜”看中国建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伟大的建筑作品都是为了迎合顾客需要的订单,但是,当一位建筑家在有所成就后,都会拥有自己的个性,他们不再仅仅为了顾客而创作,而是为了自己心中的艺术高度在创作。从这个意义来说,此时的他们开始更加随心所欲和发自肺腑的进行创作。而在《西洋镜》中,德国建筑师恩特斯·柏石曼和澳洲学者桑晔先生漫长职业生涯中练就的高超技能,就是他们能精确把握建筑内涵,从而拍摄自如基础

  记得去年6月去日本的时候,当时在奈良的一小寺庙,突遇一场骤雨,众人散作一团,我们嫌吵闹就去了殿后的一个偏殿,在石梯上静静地享受那种静谧气场,以及隐在背后的信仰的力量,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造就了各地不同的建筑风貌。说起来,日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真的做的很好。但是在国内,建筑作为具象的意识形态,按文化哲学视角,他的诞生成熟繁荣、落败都是命运,而价值的失落与价值相对质疑的流行,导致现在建筑单一化、复制化的泛滥。

  在《西洋镜》中,我国百年前的建筑和百年后的对比,虽然都是经历了百年风雨洗礼,但有些似乎没什么变化,有些却支离破碎,让人不禁扼腕叹息。那种色彩冷暖对比、肌理的粗糙与精细对比、凝重与轻盈的对比。体现了各处不同的地域艺术,那种老建筑神秘纯粹视觉感以及引人思考理性美让读者会去思考,时光感和沧桑感的熟悉,似乎也想起往事的一些细微联系。那些宏达或精致载体,串联起了生命与生命的呼应,这种建筑的解构和重构是轮回宿命,色彩、视角、画面创造了时间缝隙,让两者在空间里互相感知

  《西洋镜: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读后感(三):中国建筑之美

  建筑具有民族性,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筑形式。历史悠久而不断发展,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相比于其他古文明的发展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几千年来几乎从未被中断过,而随着文明的延续,中国建筑体系也成为最古老的营造方式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景观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景观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全球文化共融的今天,保持区域文化的独特性是对地方文化的保留,是各文化区特异个性的体现,对当代景观创造与保持地方各异性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传统建筑景观以自然基作为造景基础,经由历史、民族、种族、宗教、文化,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加以改造,是中国古代人类的文化意识、生活习俗社会背景及建筑构造方式等多重文化因子所共同构成的综合体,融合着时间累积与空间的变化,是一种“遵循天成,融合人作”的景观类型。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建筑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若干与其他建筑体系明显不同的独特气质。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如此执着地热衷于土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梁思成在《中国古代建筑史绪论》中指出:“从中国传统沿用的‘土木之功’这一词句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称可以看出,土和木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主要材料。 建筑是文化的结晶,孕育于中华文明之中的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一起并列为世界六大古老建筑。与其他古建筑相较,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用材上主要选用木质材料,因而木架构体系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第二,中国古典建筑主要以组群形式出现。诚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言:“中国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木结构的属性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的、个别的建筑物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展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多个建筑之间的有机安排”。

  《西洋镜: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读后感(四):寻找被历史长河掩盖的美

  这本书是徐原和赵省伟编译紫德国的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的原著摄影师徐原和他的同仁们重新去走了柏石曼在中国的足迹,尽可能的去还原照片的角度和内容。柏石曼的照片中的大部分的建筑在当代中国人看来,可能是平凡无奇,丝毫没有任何研究价值的存在。正因为柏石曼记录下了这些,才让我们在百年之后仍有有一睹“芳容”的机会。照片的顺序是按照省份来排列的,从直隶省北京开始,从周边的河北、山东、山西开始延伸到南方来。从里面展示的照片来看,就像柏石曼说的:中国的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和部分地域文化。在目前所常见,被称为柏石曼照片的288张的照片里,其中有200多张是他亲自拍摄的,大约四十几张是他雇佣中国的摄影师拍摄的。至少有一张是他征集自柏林艺术博物馆,摄影者不详。 在这288张照片中有42处是现今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一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或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约80处是目前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即使是这种受保护的单位,将现今状况与原照片稍加比较亦可发现普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毁,而且其中20余处为当代 复建或曾经落架大修。另外160处就 更不堪了,至少有60处建筑荡然无存。中国的地标性建筑--华表

  《西洋镜: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读后感(五):只愿岁月流转,山河不变

  在看这本《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时,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了林徽因,想起了她说过的那句话“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幸而真古董并未完全破坏殆尽,也幸而那些被破坏了至少还留下了一两张照片。

  出于对中国建筑的研究,1906年德国人恩斯特.柏石曼开始了自北京为起点的古建筑摄影与调研。对于他的研究成果,国内外的一些建筑家都有不同意见,但是他为了研究所拍摄的照片却成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见证。如今为了修复或重建这些古建筑,当年拍摄的那批照片成了依据,但再好的重建也只能建出些逼真的假古董,此时只能慨叹一声,重温一遍林徽因的大声疾呼罢了。

  书里除了放出了曾经的老照片,还有根据原照片的拍摄位置和角度在近些年对那些建筑进行拍摄的新照片,今夕的对照,有时让人欣喜,有时让人叹息。

  《西洋镜: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读后感(六):今天是向前流动的,明天是隐于人民的视线之外

  看着这些黑白相片,好像穿越了一个世纪,里面的每一张相片好像在诉说在那个年代故事。1906年,对于我而言,是很遥远的年代了,应该是我姥姥爸爸还在的时候。我呢,还不知道在哪呢。本书总共288张相片,是个叫恩斯特•柏石曼的德国人拍的,在当时德国政府的全额资助下来到中国,拍下这些,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非常有意义的相片。另外本书中有部分照片,于2006年拍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这些彩色和黑白的对比,也是时间的对比,历史的对比。

  看完这些照片,不仅对中国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我们住的房子为什么要坐北朝南?建墓地为什么也要讲究风水?为什么寺庙都建在山上?常见的二龙戏中有什么意义?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其实不仅仅是看中国建筑,也是看中国的传统,那些流传至今,现在仍然实用的传统。

  中国建筑讲究天地人合一,在古建筑就可以看出。

  《西洋镜: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读后感(七):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建筑

  《西洋镜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是一本由德国著名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编著的中国建筑类书籍,该书里面包含有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献,是外国人摄录下上世纪初中国的古建筑物,由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目前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的赵省伟和有着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声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影展的徐原共同编译,并由台海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是西洋镜系列作品中的一本,本书的特点是色调淡黄,给人一种古典大气感觉,书的制作工艺精良,纸张厚实耐磨,每一幅相片都清晰透彻,拍摄角度堪称一流,令读者大开眼界

  本书的作者恩斯特,柏石曼是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中国建筑学教授,可称做中国建筑摄影的鼻祖,同时也是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在1906-1909年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柏石曼跨越十多个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 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大量的照片和测绘记录。柏石曼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和拍摄的相片编写了很多的建筑类书籍,本书就是他的一本重要作品,是一个德国人眼里的中国建筑概况,本书的相片珍贵稀少,是研究当时建筑历史重要的佐证。

  本书作者首先在开篇用了简短的篇幅叙述了中国美丽的建筑和景观,对于中国的古建筑风格和建筑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宗教,哲学,政治等角度考量中国古建筑的成因,并且讲述了中国的五行八卦,天地阴阳等中国特有的二元性思考和合二为一的理念,并举出了运用这些理论的古建筑物和古代的历史,让我们这些中国人不禁眼前一亮,原来一个外国人都能讲出如此深奥的中国的历史,让我们不禁惭愧。再后面作者用了几百幅色泽清晰,形态各异的相片介绍了中国12个省市造型别致古典建筑物。那些色彩单调,古风古气的相片把我们带回到了清朝末期,让我们直观的领略到了当时建筑物的样式特点,这些都是文字描写达不到的精彩效果。

  中国的古代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的古建筑物都有着世界之最的美誉,那些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建筑物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气势磅礴帝王宫殿,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高耸入云的宝塔,都让世界为之震撼,清风高古的寺庙道观,青铜香炉祭坛,圣贤先祖的祠堂都尽显东方韵味,小桥流水人家,山水田园风光,渔船港口更是农家本色,中国地大物博,能工巧匠数不胜数,建造出了世界都为之称赞的古建筑,被称为难以逾越艺术。如此高的评价,可见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地位。

  在本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有很多图画是彩色的,作者是上个世纪初拍摄的影片,哪个时代因为科技的限制,摄影水平还不是很高,只能拍摄出黑白 的相片,那么这些彩色的相片是那里来的。原来这是本书的译者徐原先生按照原图片的位置亲自去再次复拍,把这些图片和原图片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时间的同一个古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建筑物风化了,还有一些被人为的破坏了。我们再也无法看到它们现在的样子,只能在原来的照片中去寻找曾经的辉煌。

  《西洋镜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里面有大量的古建筑物照片,还有一些复拍的照片,放在一起,让我们有了比较,有了更清晰的直观认识,看到了我们现代人为了保护古建筑作出的努力,这本书太有保存价值了,是不可多得的建筑历史素材,是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