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洋镜:中国园林》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洋镜:中国园林》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3 20: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洋镜:中国园林》经典读后感10篇

  《西洋镜:中国园林》是一本由[瑞典]喜龙仁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3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洋镜:中国园林》读后感(一):与历史悠久自然艺术品结缘

  “我分别于1922年、1929年和1935年待在远东,然而让我用于涉足中国园林这个领域,并保持热情的正是那些独具魅力美好回忆。”正如本书的作者喜龙仁在前言中所说的这句话,中国园林中的诸多特别的构成元素都别具风情,对于园林艺术研究者更是具有致命吸引力

  喜龙仁是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专家,曾数次来华,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都有极深的研究,一直以来在他的领域中久负盛名。而他与中国艺术结缘,正是因为罗汉绘画,于是他从西方艺术研究转向了中国艺术研究,并深深地爱上了中国艺术,《中国园林》正是他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书首版于1949年发表,时至今年,依然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园林研究开山之作。

  然而,观赏和研究毕竟是不一样的,由于东方文明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占据了不同巨大的领域,像中国园林这种两相结合的“衍生物”,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却难以捕捉到起起初发展的痕迹

  这份研究工作时艰难的,也是需要专注的,虽然辛苦,但喜龙仁对于艺术研究的热情和韧性使得他不辞劳苦地三次奔赴远东(中国),不过喜龙仁也是幸运的,他能够在那个时代只身一人安全地来到中国,游历于北京和苏州,并在1922年有幸走进紫禁城,拍下了宫中的诸多园林和建筑,以及在城墙拍摄北京街道,并且被允许进入中南海、北海和颐和园等地方进行考察和摄影

  喜龙仁醉心于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和中国绘画艺术,园林是他在中国艺术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西洋镜:中国园林》,就好像是跟随着喜龙仁一起探究中国古代建筑一样。《西洋镜:中国园林》此次作为《西洋镜》系列的第八辑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本书共收编了十篇喜龙仁对于中国园林的研究文章,收录了近400幅图片,还附有醇亲王奕譞府邸的60幅罕见照片,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一窥这些旧时风貌。

  喜龙仁同时还是一名诗人,通过他的文章可以知道他的文笔很好,而且甚是喜好中国的诗词。在喜龙仁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园林的研究考察是非深入,而且全面的,大至园林的构造结构,小至园林景观中的一花一草,都有着大量的观察信息记录

  本书分别从山水、石雕、花草树木、建筑元素几个方面详尽地归纳了当时我国园林中的构造特点和取地选材方面的特点,并记载于此。这几篇文章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些基本元素,也为阅读后面几篇文章和深入了解中国园林打好了基础,读完之后再去阅读三海、圆明园、颐和园和玉泉山的独立分析文章,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围墙、楼阁、长廊、凉亭、山林、水塘、石雕、花草都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元素,它们是构成独具特色的园林最具独创性的元素。围墙和楼阁保持着古建筑的恢弘气势庄重感,长廊和凉亭是代表着人们对于自然美景追求和观赏休憩的心思,其余的元素则是为了人与自然融合相得益彰存在的,山林石雕充满了人们对艺术的创新性,水池花草则柔和其中,形成有一种刚柔并重的美感。这些元素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大部分名流仕达和艺术家普遍认识和追求。

  中国园林不同于欧洲园林,欧洲园林遵循了一定的几何图形和对称规则,看起来庄严、气派、端庄豪华,缺少了些许生动气息,相较于此,中国园林更为贴近自然,后庭园林中的小桥流水和亭台美景充满着怡然和自由的气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管是谁都会喜欢美丽感动人心之物之景,我国的园林建筑不仅对中外的艺术家具极致的吸引力,对我们年轻一代也同样具备着不可言喻的吸引,这本书不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研究著作,也为我们打开了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大门

  《西洋镜:中国园林》读后感(二):中国园林,中国之美

  中国园林文化闻名于世园林体系,园林设计方案完全包含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在具有包容性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中国古典思想里面始终存在的最高追求,而这种追求也反映了中国人审美特点。在中国园林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传统诗词、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影响了中国古典园艺特点的形成。甚至某座园林建造起来以后还是作为一个艺术场所,包含了它独特哲学意境丰满内涵高雅的境界。 中国园林体系的形成过程离不开中国文人阶级,可以说他们才是中国园林的建造者,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也始终包含着文以载道和文艺造园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建造园林的工匠并没有什么价值地位,作为园林设计者的文人阶级就直接把文人思想中追求的哲学意境展现到这座园林里面。文人在设计园林的时候充分把他们从诗书画学习到的美学意境也展现在园林里,园林借助文人的创作大大提升了境界,文人们也在园林中得到自我的释放。 在古典园林里面,儒道佛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也是无处不在,影响着古典园林的每个空间,也影响着园林的空间构。儒家思想能成功维系古代社会秩序主要借助于注重道德修养讲求积极入世的观念。老庄认为大自然本是无意创造东西,却于无形中成就了一切,推而言之传统园林追求崇拜自然的原因是对潜在其中“道”的求索,不是对形式美本身的膜拜,传统文化在深度以及广度上深受道家影响。佛教与儒道合一,形成禅宗,佛法劝人向善有宇宙与人合一的精神概念。儒家哲学为园林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道家哲学直接决定了造园手法,佛教思想为园林渲染意境启发人们思索,给人们提供平静心灵的场所是禅学传达给园林空间的精神氛围。 中国传统自然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传统审美观也存在这种“师法自然”的思想。中国文学巅峰唐诗宋词,《庐山草堂记》、《履道坊宅园》中记述了白居易庐山草堂的景观风貌:门前有流水,墙上多高树;竹林绕河池,萦回百余步;波闲戏鱼鳌,风静下鸥鹭。《枫桥夜泊》是落榜后的张继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写夜晚落月鸟鸣,江上枫树渔火,这首诗的创作说明不要仅仅局限于院内的景致应该同时关注园外风光

  《西洋镜:中国园林》读后感(三):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园林风貌

  外公退休后,便一直带着我,由于他是林业工程师,经常有意无意的培养我对树木的兴趣,奈何我始终对此不感兴趣,犹如对牛弹琴,至今都分辨不了几种树。然而看到这本《西洋镜:中国园林》,我有种特别的亲切感,或许是园林与树木有不少联系,总能想起外公教我认树的画面

  当然树木和园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树木只是园林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修饰。尽管从未实地见识过中国园林的美,脑海中对中国园林的印象,也只停留在初中学过的课文《苏州园林》但并不妨碍我通过这本书,去认识美轮美奂的中国园林。

  此书是由瑞典人喜龙仁所著,他曾六次来华,被美妙的东方艺术深深吸引,因此他专心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建筑、雕塑、绘画等,并出版多部书籍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而这本也是他的摄影集,他特地走访拍摄了苏杭等地私家园林,甚至获准进入中南海、北海、颐和园等地进行考察和摄影。而不少园林建筑因战火的侵蚀,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风采,正是有了这些摄影留存,我们才能时隔多年,从一幅幅黑白照片中领略旧时中国园林的风貌,这些老照片也见证了历史的痕迹。

  说起园林的历史,距今已有几千年了,世界园林可分为三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而我国园林凭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水平,加上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工艺等艺术于一体综合特性,不仅显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还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犹记得《苏州园林》里,叶圣陶先生以生动形象笔触,点明了苏州园林是着眼于画意的,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图画此情此景,从文字便能传递到脑海当中,故拿到这本书,更加迫不及待的翻开了。

  作者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和组成部分,其中山水是园林必不可少的元素,不过智慧的中国人,不会简单的用已有的自然景观,必须做出不小的调整,但也不会大刀阔斧的整改,一定要在改造保证自然,这也是中国园林更具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原因。除此之外,作者还详细的论述了我国园林的设计特色,如何构图才美观,怎样装饰更具形象美,而不同地方的园林,必要将当地一些有特定意义的东西装饰进去。还有园林间的有趣对比古老千篇一律的日本园林,遵循几何构图的欧洲园林,中国的城镇园林(大部分是私人的)和乡村园林,作者也从这些方面,也揭示了我国园林的艺术特点和发展流变。

  由书中内容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将中国园林了解的如此透彻,的确费了不少功夫,其中附录里罕见的60张照片,也让我们更加感谢作者对中国艺术的付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本书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中国人非常需要了解中国园林之美。

  《西洋镜:中国园林》读后感(四):读西洋镜 赏园林美

  提起园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哪个城市没有几座像样的园林供游客参观呢?在我的记忆中,小学的时候每逢春游或者是秋游,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去游览城市中的各个园林。就在那时,我们走遍园林的各个角落,领略到园林优美秀丽风光。所以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并不感到十分的惊讶,只是看做某位外国友人在那个年代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拍摄的园林风光,虽然精美不足震撼人心

  但是当书到了手中时,第一感觉是很沉,再翻开目录,367页的内容中文字部分差不多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而且几乎无处不在的引经据典,让人难以想象是出自一名瑞典学家的笔中。从开头序言对作者的介绍中我们得知。作者喜龙仁教授最早因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而名声大噪,从而成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一名教授。在他接近40岁的时候,因为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中国艺术,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就开始了他的中国艺术研究之路,期间花费的精力心血让人为之钦佩。正是依靠着他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有这部著作与我们面世。

  全书文字部分共分为十章,包括中国园林——自然主义的艺术品、山水、花草树木、中国园林的建筑元素、部分私人园林等等,从中国园林的整体介绍,到山水、树木的类别,再到建筑元素的分析,中外园林风格的对比,无不彰显了作者高超的艺术修养。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对《园冶》一书的详细解读,对全国各处园林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叙述。特别是对园林所用土地的分门别类,使用山石的不同特性,花草树木的选择,甚至是楼台亭阁的结构、装饰和花纹,这些园林知识的品鉴都让人大开眼界。我以前只知道园林建筑有假山,有水池,有花有草,有树木,就很完美,至于楼台亭阁,小桥流水什么的要根据园林的具体情况确定,这次通过书中的讲解让我对园林知识的了解加深了不少。

  第二部分中大量精美的图片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从场景真实记录到经典画作的翻拍,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园林的盛况,让人为之陶醉。特别是大量北京著名园林的细致入微的写实,让我这个还从未去过北京的人心驰神往,恨不得现在就能亲眼目睹北京园林的秀色。

  稍显遗憾的就是作者在书中对我家乡的园林评价不高。我曾经去游览过苏州的拙政园,雨中漫步园林,眼中的景色确实别有一番风韵,但是家乡的园林同样名列中国四大园林之一,吸引无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想来也不是浪得虚名吧。况且这里还有许多特点不一的私家园林,小而精致绝对让你不虚此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作者的作品中我看到了祖国园林的无限风光。园林这么美,我想去看看,不能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也要来一次计划中的园林风光游吧!

  《西洋镜:中国园林》读后感(五):外国人看中国园林

  《西洋镜 中国园林》是瑞典著名美术史专家喜龙仁的作品,是一本关于中国园林介绍的书籍,这是从一个外国人的口中评价中国的园林。本书是由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目前关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的赵省伟和现任教于北京华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邱丽媛共同编译的,并由台海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历史园林书籍。该书给人的感觉是外观形状大气色调古雅经典,书的手感细腻,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精美书本,里面的文字图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这本书是西洋镜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一本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园林,是一本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历史。

  本书的作者是瑞典的美术史专家喜龙仁,他对于中国的美术历史非常有研究,而且造诣颇深,曾经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瑞典国家博物馆绘画与雕塑部主任馆员等职务,并且获得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在世界多国曾经讲学,并且经常来到中国,爱上了中国的艺术,对于中国古代的建筑,雕塑,绘画艺术都有独特的心得体会,出版过很多关于中国古典美术的作品,本书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本。

  本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十个章节简明扼要的介绍了中国园林,首先全面的概括了中国园林,给予中国园林相当高的评价,称之为自然界的 艺术品,这是天然去雕饰的感觉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见中国园林艺术家的造诣之高。接下来作者分不同的章节介绍了山水,这是任何园林艺术都必不可缺的基础,风水大师们都非常注重这些,象征着财富和地位。花草树木这些点缀当然也是极为重要的,代表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最难为可贵的是,作者竟然对于那些建筑元素也都了如指掌,材质,花纹图案都详尽的记录在本书中。书中还介绍了文学和绘画中的园林,这是古老文化的结晶,同时还拿日本的园林作比较。在后半部分,作者还列举了一些私人的园林以及皇家园林,都给读者带来愉悦的享受。特别是在附录中,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照片和画像都让读者大开眼界,看到了很多从没见过的历史资料和收藏品。

  园林本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由于世界各地人们对于园林的理解不同,偏爱有别,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大体上世界园林分为三种,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特别是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那种 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的艺术原则,把传统的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融为一体,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本书作者用细腻温婉的写作手法,详尽的描绘了宛若天成的中国园林,并在其中穿插一幅幅美丽的版画和照片,尤其那一幅幅珍贵的相片把我们带回到曾经的岁月,让我们看到了哪个时代的园林景观。黑白色的照片把我们的思绪也带回了过往,勾起我们的回忆。

  《西洋镜 中国园林》是瑞士作者喜龙仁的经典作品,作者凭借在中国多年的经历,详细的描写了中国的园林景观,并且介绍了一些建筑物的材质,花纹图案, 以及一些私人园林,让我们受益非浅。从外国人的角度欣赏到了中国园林另一种美,非常喜欢这本书。

  《西洋镜:中国园林》读后感(六):重现中国园林那悠久的辉煌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影响所及,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也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为此,我国园林被誉为世界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

  到了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中国园林艺术名扬海外。自此,针对中国园林的摄影作品在世界范围流传,一度成为一种时尚。

  《西洋镜:中国园林》首版于1949年,共收录图片近400幅,系统论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和发展流变,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园林研究开山之作。1921年,喜龙仁得到民国总统的特许,成为少数几个获准进入民国政府办公地中南海、北海、颐和园等地进行考察和摄影的外国学者之一。其后,遍访拍摄苏杭等地私家园林。并获得弗利尔美术馆等海内外馆藏支持,拍摄大量中国园林的名画。这些园林大部分或毁于战火或遭人为破坏,幸亏有喜龙仁费尽心血拍摄的图片,我们才得以从中一窥旧时风貌。另附录醇亲王奕府邸罕见照片60幅,为国内首次印刷。

  《西洋镜:中国园林》读后感(七):如何欣赏一座中式园林

  本书的作者是瑞典美术史学家喜龙仁,他在1920年旅居中国期间,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版了诸多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著作,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介绍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这里有一篇我找到的关于喜龙仁及其著作的简介: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7886885/可以加深了解。

  下面来说说园林了。一提到园林,到苏杭或北京旅过游的人肯定不陌生,多少都溜达过那么一两个,没溜达过也肯定听说过圆明园、颐和园和拙政园、留园的名号。这里提到的四个园林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元素也就由于南北的分布而有所区别。

  中国的园林独具特色,艺术性强,充分表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中国的园林各有特色,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也不遵循几何构图,要的就是随性、自由、放纵。中国园林的欣赏并不是由点及面,你想从花园门口一睹全貌那是不可能的,园林的建造设计者们一定都是些充满情趣的工艺匠人,因为他们在追求美的同时还带给人们很多不可思议的意外体验,比如曲桥,九曲八拐,在桥上一边欣赏精美的亭台楼阁,一边喂着水中的游鱼,不知桥的尽头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比如假山,看似不大,却可以穿行其中,探路其中又能避暑乘凉;又比如楼阁中的曲径,以为走到了园子的尽头,过一道拱形门廊,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每一处景致,都要循着观赏者的脚步一点点得发掘它的美。

  园林虽然设计的自由,但是丝毫不失讲究。

  园林中路线的设计要讲究光影效果和立体感,巧妙的运用地形构造,山水的搭配则是意趣表达的手段,用于烘托气氛和构造意境。石头更是古人用于理解自然的一个重要侧面。不论山石的形状和颜色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笔墨画就的,它们看起来都必须具有野趣。园林碑石中最为贵重的是太湖石。太湖石具有很多空隙和深纹,可以按照非常写意的风格雕琢出流畅曲折的纹路,进而构造出强烈的光影对比效果。现代人对太湖石的评判进行了简化,只用四个字便概括出了它的特点:“瘦、皱、漏、透”,其中的精妙还是得个人去体会了。

  我虽然不是园林爱好者,但有幸逛过几个园子。可能是季节的原因,我更喜欢不太热时的南方园林。苏州的留园、顺德的清晖园是最近逛的,印象比较深。我去的时候游人不多,阳光正好。“曾经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进到园林之中,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悠然、宁静,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没有喧嚣吵杂,只有鸟语虫鸣,好像拿起手机拍照都会破坏整个园林的美。寻一处人少的亭子,坐在其中,被温暖的阳光晒着脸,听着苏州评弹,看着水中的鱼儿争抢食物……我想让时间就停在这里,忘记了今天愁明天忧。

  在寸土寸金的地儿置这么大个园子,有山有水郁郁葱葱的,每天在其中喝酒作诗、赏花逗鸟、弹琴邀月,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无聊了就呼朋唤友、搭台看戏,真是人生一大乐事!现代人所追求的自然悠闲,古人早就在享受了。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中南海不只是国家政务办公处,而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在解放前中南海一直是历朝封建帝王的行宫和宴游的地方。珍贵图片,不容错过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