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摩天大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摩天大楼》读后感10篇

2018-04-14 20: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摩天大楼》读后感10篇

  《摩天大楼》是一本由陈雪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天大楼》读后感(一):所以,我喜欢台北

  刚刚读完变革中国后,翻开陈雪的摩天大楼。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习惯,宏观和微观总是相互交叉着,其实也是给大脑一个休息,财经类书籍小说之间,有一个群体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巨大鸿沟,你看到人类历史整体在滚滚向前,同时,每个人命运,你也能设身处地的感受

  这是从两个方面向一个角度的叙事,少了任何一个层面,好像都不够完整

  宏观导致冷酷,微观就变得温暖。这是一本摩天大楼以后给我的直观感受。

  你看到一个立体的台北,看到在人造的都市里,一派派的众生相。

  阅读的过程里,一遍一遍的感慨于台北的多元,一开始你觉得好像是日本作家侦探小说,后来才发现,好像多元的价值观在日本有点难以存活,所以反而不如陈雪笔下的台北那般有趣

  一栋大楼,大家彼此完全陌生,好像在各自的世界生长植物奇形怪状恣意妄为。惧旷症的罗曼小说写作者、轻度抑郁的乖乖女、看上去一切殷实的孕妇、购物狂的打扫阿姨、不经世事年轻人被干爹包养着在房间里和喜欢男生做爱到地老天荒、黄昏恋的老年人生命余晖里重新找到了心中的火、当然还有那些形形色色男男女女,同性爱的,拉拉和gay们,宠物重度患者,为了十几条狗,彻夜不睡,相互折磨的欧巴桑。

  女主(如果说真的是女主的话),和四个男人一个女人走过的最后那段生命过往

  拍成电影,应该也会好看

  就好像很多年前看到的台北朝九晚五,那个时候自己还是二十几岁的少年吧,看着对岸那个只有四分之一福建大的天空下,自己同龄的年轻人去夜店,过那样电音、酒精药品生活,已经觉得目瞪口呆

  到今天,读到摩天大楼,发现台北又多了何止一个维度。

  这样变化多端的台北,是不是因为夹在大陆和日本之间的缘故,有大陆人的奔放,也有微型岛屿人们的紧迫感。好像一个台北一个台南,就完全是两个不一样地方,台北好像时间标尺放在十年以前的东京,而台南,会不会就延续冲绳一般优哉游哉样子,漂到时间尽头。

  最喜欢的人物很多,但我的性格来说,还是喜欢那些偏门的人群,比如李铁布、比如通过运动慢慢治疗好自己干燥症四十多岁家庭主妇;对于爱的太沉重的人,保罗、大森、包括女主角,我好像都没有太多感觉,只觉得那样的畸恋,总有不健康成分空气里,这样的揪心疼痛和两难,我的人生里,还是不要了吧。

  我又想起老罗说过,茫茫宇宙中,人类的城市才是我们目前为止已知的奇迹,我们亲手建立起自己的城市,然后将城市的功能浓缩在大楼里,建立自己的巢穴,宅在里面,头脑通向全世界

  喝咖啡健身房、做爱、美食、饮酒、音乐、电影、偶尔旅行、出走、遇见有趣的人,伤害和被伤害,这就是我们的一生,一个人丰富坚强的游走。

  《摩天大楼》读后感(二):尿道结石要戒饮料

  一栋20多层高的摩天大楼里发生的命案,书中的世界几乎跟我们的现实世界同步,出现了诸如红米手机,肾6、村上春树、御宅族等熟悉名词,更让小说具有带入感。书中角色年龄层,生活环境方式,从事行业,在现实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甚至让人怀疑现实世界里的某件都市丽人谋杀案就是这本小说的蓝本!总之阅读的乐趣除了在于通过一则有趣的故事发人深省之外,更会让你对现实生活多了一些怀疑,怀疑书中离奇吊诡的事件,此时是不是正悄然的发生在自己所居住的楼层里!

  披着推理小说外衣情爱小说,或许作者从下笔之初就没有把其作品定位成推理小说,只是有些看不惯出版社把东野圭吾,吉田休一当作噱头印在本书的封面上,明明是一部能够带给读者流畅阅读体验的好小说,为何还要蹭热点呢!322页提到的那所私人图书馆是出自《海边的卡夫卡》吗?毕竟从整本书里完全可以窥见出作者没有少吸收日本文化,另外乱伦、偷情等畸恋很对口味,口味可以再重一点。

  《摩天大楼》读后感(三):「究竟是谁杀了她?怎么杀的?重要么?」

  笔误时将「摩天大楼」的「摩」写成了「魔」,于是将错就错——其实也未必算错——在我生活的城市,魔都有无数的摩天大楼,魔都本就是一座摩天大楼,它包容一切牛鬼蛇神,枝臂伸向世界,也盘踞着本土。无数人在蜿蜒的廊道中穿行,相会,或终其一生也无缘侧目。无数妖魔鬼怪穿墙赴会,谁也没有真的撞见过,但命运总是在无意中被粗暴地篡改,阴差阳错。

  错在陈雪著的《摩天大楼》并非发生在上海,而是台北。岛屿上的摩天大楼与陆地的意义不同,尽管都象征一个「再也回不去了」的现代化符号。它承载的并非几户人家日常照面、惺惺不惜,在光怪陆离的局限中,其实不需要照面。然不照面怎么会发生故事呢?没有故事性的小说怎么会好看呢?

  在现代景观的构建中,左领右舍的确是无需照面的,风声依然蛮横地从一切缝隙中传来。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出门兢兢业业可能一无所知。在摩天大楼中,你知道有那样一个美女,所有人都知道;你无需见她,又不由自主出现在她附近,所有人都在附近。这个局限同时也是牵连;她美时一切都美,她死时抽丝剥茧。

  究竟是谁杀了她?怎么杀的?重要么?

  美女是一个非常便于传播的符号,未必具象为某个人,也未必真的如某个影像那么美。文字中的影像存在欺骗性,任何一个介入到摩天大楼符号体系中的读者,都被陈雪刻画的这个有魅力人格所吸引,从而对应上经验中的人物形象。可谓引人入胜。被列入目录的一组人物群像中,惟有死者——美女,有这样一种效益,主要是因为她美,鲜花簇拥,其次她脚踏悲惨的命运,更惹人怜爱。这份怜爱横贯小说,连缀起许许多多同样擒着称不上不悲惨命运的人们。像魔咒。

  如果这是置落在魔都的一座摩天大楼,就会黯然失色。死亡与簇拥都显得平淡,进进出出更为绵密、直接。有时进与出并不一定对应,偶然死了一个人也少有电视名嘴」争奇斗艳。正因为在台北,高墙内外的生活格局被更为清晰地隔离,我们明白,一定要有进才能够杀人,一定有出才引狼入室。

  陈雪建构一座摩天大楼,同时建构一部名唤《摩天大楼》的小说。在小说中,复杂交错的迷宫一旦进入,便开始探寻出路可能性。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在曲折中扰乱思路,平淡叙述与自白的背后究竟在掩饰什么样的谜底。如果这是一座本就没有出路的迷宫呢,连如何进入到其中都变得扑朔迷离;哪一个读者可以说出如何开始阅读一部小说,而不是如何解读一部小说?因而案是破不了的。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为,经由一个入口从外部世界可以走进摩天大楼,那么一定存在另一个出口,可以回到外部世界。如果外部本就是一个更大的摩天世界呢?

  掩卷后审视这座城市,审视自身,便明白你我自一开始便身处其中,所谓「真相只有一个」是一个温柔童话经历了那么多,哪有什么真相可言。

  《摩天大楼》读后感(四):阿修罗的爆裂与温柔

  千万不要被陈雪新作《摩天大楼》的宣传语所迷惑作为出版机构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几乎是近年来出版文艺类书籍品质最高的内地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理想国”中,曾用《一切从大楼里那具漂亮的女尸开始》为题来介绍《摩天大楼》。书籍封面上也有些标题党的赫然印着“东野圭吾般的畅快节奏,吉田修一式的幽微洞察”。

  如此介绍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吸引读者,但我觉得作为陈雪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小说,《摩天大楼》根本不需要这些博人眼球的噱头,因为故事本身早已超越了任何修饰词藻。

  陈雪是谁?

  作为台湾一个不太知名(有多不知名?这么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在百度百科里的排名竟然在一个同名的发型师之后)的70后女作家,她以《恶女书》在台湾文坛崭露头角。之后接连写了《桥上的孩子》、《陈春天》、《附魔者》三部长篇小说,而这也是她的“自传三部曲”,讲述了她隐秘的家庭、难以道尽的成长史和过分夺目的情感历程

  而陈雪的故事构造和文字驾驭能力在之后的一部长篇小说《迷宫中的恋人》中登峰造极,《迷宫中的恋人》用繁复的语言冗长情节讲述了她身患的一种身体怪疾和在三人的感情世界中难以走出的心理怪疾。初读此书时买的是台湾印刻出版社的繁体字版本,我这么一个被黄碧云的各式香港版本小说训练得读简体字和繁体字几乎无差别的人,也在陈雪忽而天马行空忽而暴烈温柔的叙述中,并伴随着繁体字带来的眩晕,如逛迷宫般云里雾里,时而梦里醉里。

  那种因读书带来的微醺感太过美好,所以《迷宫中的恋人》我一读再读,有些词句反复体会把玩,甚至独自一人时常常忍不住念出声来。是啊你们那些不读书的人怎么会体会得到我们这种人阅遍世间文字后碰到一本对胃口的小说时的幸福感

  七月正浓,你又不知年月

  我在浓荫之绿等待召唤

  错失但终会完结的相逢

  风从海上行走

  发在眉间争斗

  眼目在我指尖遇见

  你初现的灵魂,如此张狂色厉

  你若知道歉疚,如我知道肉中之肉

  你停顿并且稍问,何曾归来何曾远去

  何以承担,两个坏身的必腐不爱

  我也曾低眉也曾垂目

  也曾以为挑剑可绝,断指可决

  天裂留余,琐碎生活,埋葬一城风雪

  在日落之前,你必受火炼

  最终的拷问之时,你诚实相对

  光亮的闪金祭坛,你稳步前踏

  并不勇敢不过无法躲避

  当诸如此类的文字大篇大篇出现在一本长篇小说当中时,别人只能看到繁华绮丽,而你却懂那是人物的呼喊和嘶叫。某一刻你因自视窥到了作者创作初心而把自己感动一塌糊涂

  跑题了,继续说陈雪。之后陈雪又创作了散文恋爱课》(现在《恋爱课2》应该也出版了),这一次陈雪扮演午夜电台里的知心姐姐为大家剖析情感难题。这本书我买了kindle版的,但几乎读不下去,难道我有小说幽闭症、只适合读小说?

  要我说,作为一个写出过那么多让人激动沉迷的小说的作者,写这种情感散文简直是浪费人才暴殄天物

  之前就觉得陈雪的“自传三部曲”一部比一部好,我曾多次给朋友推荐《附魔者》,而之后的《迷宫中的恋人》又超过了前面所有。这一次,陈雪更是携带着《摩天大楼》强势来袭,真的,太好了,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陈雪,一个更好的、接近完美的陈雪。

  《摩天大楼》里的确有一宗死亡,但是超越这宗死亡而更吸引人的,是看似完美的摩天大楼里隐藏的百态众生,和一个个不可言说的或悲伤无奈或沉沦或挣扎的故事。

  “这大楼矗立在台北市外围,楼高一百五十米,地上四十五层,地下六层,费时八年造成,分为ABCD四栋,共有一千五百单位,三千住户。‘天空之城,君临天下’,在台北101出现之前,曾是天际线的庞然大物,象征上个世纪末的野心欲望;蜂巢式规划,全天候管理各行各业一应俱全,有如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就是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大楼里,也住着一个个过往庞大、内心复杂的人们。在女主角美宝出现之前,所有人那难以言说的过去似乎被暂时冰封到了一个真空世界,在真空世界里他们维持着表面平和,不念过去不惧未来

  32岁的摩天大楼保安谢保罗,大学毕业的他本前途光明,却因驾车意外撞死人而背负沉重心负担。他通过各类辛苦低贱的体力劳动及不断满足受害人家属的不合理要求来赎内心的罪,在摩天大楼工作期间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平静状态

  45岁的摩天大楼中介人员林梦宇,从20年前大楼预售开始即从事和大楼买卖、租赁相关的工作。多年来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在这栋大楼里的他,既离不开大楼又常常产生厌倦之情,还好他通过和不同的女人在待售的空屋交合的方式找到了倦怠期的出口。

  32岁的小说作家吴明月,因几年前在国外旅游亲见同行团员当街被抢劫刺杀而患上了怪病,无法迈出家门一步。近年来通过找到一个合适的钟点管家而把不出门的生活料理的井井有条

  35岁的室内设计师林大森,幼年生活颇为艰辛,但始终好学上进,又娶得有钱人家女儿,在岳父帮助下事业不断发展妻子小产两次后终于再次怀孕,生活在平淡中幸福着。

  所有人都有不堪回首的过去,但是,在此时,在短暂的此时,他们至少都是平静的,未受疾风劲雨之侵。终于,美宝出现了,阿修罗出现了。

  29岁的美宝既是摩天大楼的租户,又是楼下商业一家咖啡店的店长。早年她逃离荒唐不堪的母亲和嗜赌好色的继父,近几年来只和精神抑郁的同母异父弟弟往来,但又不得不背负母亲不断制造债务上帝虽给了她魔鬼般的父母,但也给了她天使般的面容和性格,她的美丽、她的可爱、她的善良使周围所有人都喜欢她,但他们的爱只会给她负担,并最终害死了她。

  是的,美宝死了,在美宝死后人们才知道那样一个招人喜欢、几乎没有缺点的女孩,过着怎样混乱的生活。而其他所有人的生活呢,如果说美宝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平静,那么美宝的死亡可以说将这些人的生活彻底撕破。

  原来设计师林大森和美宝相识于彼此卑微的幼时,在摩天大楼重逢后他们背着住在同一个大楼的妻子开始疯一样的偷情;原来中介人员林梦宇是个变态狂,他因为暗恋美宝而从隔壁将美宝家隔层敲破,常常潜入美宝家去呼吸她的味道;原来大楼保安谢保罗早就和美宝暗度陈仓,他们甚至已经商量好一起离开这里开始新的生活;原来美宝同母异父的弟弟一直和她保持着异于平常姐弟的关系;原来美宝的继父从小就觊觎她的美貌,多年来从未放弃对她的纠缠;原来和美宝不冷不热地相处了两年的男友已经通过安装监控而知道了美宝的一切秘密。

  她明明是那个给自闭的邻居带去真诚关怀的美宝,明明是认真做好当下每一件小事从不抱怨的美宝,明明是对每一个人微笑用心去相处的美宝。但她也是别人的情妇,背着男友劈腿,和弟弟乱伦,是一朵刺眼的恶之花。

  陈雪把《摩天大楼》总共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宝在家中被勒死之前,所有人物的生活轨道。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陈雪写得很温柔,没有《附魔者》的狂乱,也没有《迷宫中的恋人》的癫疯。读这部分时我甚至觉得是幸福的,陈雪写尽了每一个人凄厉的往事,但这些人又那么凛冽地活着,勇敢地活着。你根本不必替他们伤痕累累的过去而悲怆,因为他们正以失忆般的勇气去忘却一切。

  第二部分是美宝被害后,和她的死因毫无关联的一些人的回忆,而第三部分,则是每一个都有成为凶手的可能性的人们的回忆。

  读到这里,我已经开始不喜欢这个故事了,当然不是说不喜欢陈雪的《摩天大楼》这本书本身,小说依然让人沉迷,只是开始有些惧怕有些厌倦这个被陈雪描述的过于残忍的故事。

  故事开始变得不再幸福有味,那些人们心中被抑制的恶魔相继觉醒,他们张牙舞爪地互相伤害也自我伤害,一个个露出丑陋面目而无法收场。

  好像又回到了陈雪其他小说中那种熟悉的感觉当中,颠沛流离的生活,疯狂失控的人生,甜蜜灼烫的情感,无法遏止的心魔。再庞大雄壮的大楼也掩藏不住那么多的秘密与痛苦,大楼愈庞大,人们愈把自己一个个难以对外人道出的秘密倾倒其中,直至有一天以美好到摄人心魂的美宝的死为导火索,再也塞不住那么多秘密的大楼痛哭流涕,轰然爆炸。

  神话中的阿修罗有男有女,男则暴烈残忍,女则貌美妖冶,共通点是谁靠近他们都将遭遇灾难。美宝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卑微地隐藏在摩天大楼中不想引人注意、但终因过分耀眼而招致杀身之祸的阿修罗吧。

  小说第四部分是美宝事件告一段落后,大楼里一些原来的或新搬入的人们的平静生活。和第一部分一样,每一个会在电梯里遇见对你微笑、健身房遇见一起锻炼、咖啡店遇见偶尔搭讪的普通人,也都有着如暗涌般的过去。他们依然努力维系着当下的平衡,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让自己不那么乍眼,也都拥有了暂时平静的生活。但是,小说发展到这里,再也读不出第一部分的幸福与知足,因为你知道他们当中一定隐藏着另一个美宝,也许一个不注意,就要再次掀起一场更大的风浪。

  谢谢陈雪,再一次残忍地打碎了我们的美梦,那些背负着秘密的人怎么可能有幸福?那些看似就要得到救赎的生活怎么可能实现?那些过去遭受的痛苦怎么可能在之后的人生翻盘?那些你自以为是的爱情怎么可能会让对方幸福?

  《摩天大楼》以寓言故事般的结尾给我们敲响了一记深刻的警钟,因为陈雪把最坏的结果都写在了故事里所以阅读的同时也会让你庆幸:摩天大楼里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艰难到足以去死的生活,他们尚能如蝼蚁般匍匐前行,你身上这点小灾小难又有何妨?

  原来陈雪这般狡猾,她把残忍写进故事里,把温柔留在寓意中。

  正如小说结尾那个差点与美宝私奔成功的谢保罗在写给以前同事的信中说到:“美宝确实死了,但就像她活着时那样,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绝境,她从没有自暴自弃,更不会让身旁的人不幸。没有美宝,也还可以过着美宝想要的生活。我想,这才是继续爱美宝的方式。”

  读到这里,那种贯穿阅读始终、似被打了镇静剂般被故事本身冰冻的心,终于被陈雪暖化。她终于不再是那个一面袒露赤裸裸的伤口、讲述自己悲恸经历,一面疯狂地挥舞着刀剑与世界为敌的瘦小女孩,她终于学会用另一双明亮的双眼去发掘世界的另一面,去接纳去容忍,去轻柔地爱。

  自《摩天大楼》,陈雪走出了创作自传体小说的束缚,虽然之前阅读感也很好,但日后,她一定会成为更优秀的小说家。

  再说一句,《摩天大楼》很棒,真的很棒。

  《摩天大楼》读后感(五):爱谁不重要,如何安放无根的灵魂才是主题

  《摩天大楼》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陈雪写着远在台湾的一栋摩天大楼里的各色人等,那些人和事却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那些发生在小说里的丑恶的、无奈的、扭曲的、龌龊的事情仿佛也可以发生在我的周围,一切离经叛道都有他不得不发生的命定轨迹,我无法用简单的好与恶来评判故事里的人,正如我不能用世俗的幸福程式去界定他们的幸福。 那么美好的美宝死去了,故事里的所有人却因此得到了救赎,一切也回到所谓正轨,或许美宝本不属于人间,这么想,我的忧伤终于望见一点亮光。陈雪只能杀死美宝。 陈雪的文字在人们的内心深处造成文学的贯通与跨越,这是许多作家终其一生无法完成的。这是她一再强调的一个作家应有的强烈的企图心的陈成果之一。 我仍惊讶于看到陈雪时瞬间达成的信任感,我相信素未谋面的陈雪可以写出暗藏于我心底的情愫,事实也确实如此。自此,再从同性恋主题作家的角度去理解陈雪已经不合时宜,她现在站在更高的人的角度去摹画笔下的人物,爱谁,爱男人还是爱女人,这些已经不是问题,茫茫人海,须臾几十载人生,如何安放无根的灵魂成为主题。 毫无疑问,陈雪将走得更远。 (说明,本篇不能算严格的书评,只是字数过多不宜放在短评区)

  《摩天大楼》读后感(六):强推丨这部小说比欢乐颂深刻十倍...

  太深刻了,我读完之后的第一感觉。

  欢乐颂大家都看过吧,没看过这个之前觉得已经够不错了,相对一些言情啊,霸道总裁啊,够写实了。

  看完这个发现我太幼稚了。

  这本书表面上是远离普通人的,因为书里面的人都有病,各种各样的病:惧旷症,囤积狂,干燥症,与多人性交,妄想症,那些听都没听过的奇怪的病…他们的遭遇有些过于阴暗。

  而事实上呢,你又能在每个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的遭遇都是必然的,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小说只是以一种更激烈更深刻的方式在表达,那个刀痕很重,重到你读到时感觉心头一颤,“我有那样的遭遇,但没那么深罢了”。她将现代人的孤单,淡漠,爱与关系一点点摊开摆在你面前。

  关于孤独与淡漠

  杨雪将现代人的孤独的根挖的很深,你表面上看现代人他们只是孤独,只是冷漠,彷佛都只是摩天大楼的错。

  当然摩天大楼也有错,它将人们隔离开来,使人们再也没有了之前住平房时,邻居一个个的都认识,互相很亲昵地天天打招呼的亲密感,有了关系,人们之间的纽带就没有断,就显得有人情味儿。

  我觉得住楼房跟住自家盖的房子确实不一样,楼房毕竟是在空中,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不要说现代人浮躁,我觉得跟住楼房也有关系。每次我回到家,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觉得自己在地上了,因为平常在地上的时间真的不多。

  事实上,人的孤独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文中写到的都是一些过去的惨痛经历,使得主人公一个个不愿再去亲近人群,不相信爱了。

  现实中的我们呢?可能来源于深深的讨好感。跟人相处,总是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总想着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你看8090后在不断地去打破些什么,其实就是想做抗争,抗争的过程就是痛苦的,深深地受着别人的影响,却又特立独行想做自己,所以我们身上矛盾很深,一方面想接近人群,不想做个不合群的人,另一方面却总想逃,因为太累了,和人相处真的是太累了。

  那种想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想法,根源在父母那里。我们想让父母喜欢自己,想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有时真的是逃脱不过的厄运

  比如第四部,作者写到一个女孩子深受母亲的摧残,好好的一个家庭,因为母亲的不安全感,怀疑父亲,最终破散,父亲跟另外的女人好了,那个女人是自己母亲曾经怀疑父亲出轨的对象……多么可笑啊,你一直觉的他会跟一个女人有染,最终真的就有染了,然后你把它叫做命…

  转而将这些痛苦施加到女儿身上,不断地让女儿去帮自己窥探那对狗男女,是否过得不幸,即使很幸福,你也要竭尽全力去破坏。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女孩,不幸的可能性真的很大…

  所以说,好的小说家都是心理学家,她将人性表达的如此通透,她将小时候一些遭遇与你长大之后的种种厄运联系起来,逻辑严谨,读起来真的是称赞!

  最终,拯救我们的,一定是爱与关系

  杨雪一定不是一个悲剧主义者,因为她在描写所有这些人生无法承受的痛苦与厄运时,透露了唯一可以拯救厄运的办法———爱与关系。

  结尾,通过第三人称转述,那些曾经深深受过女主人公爱的人,最终在女主爱的鼓励下走出了人生阴霾:惧旷症二十多年的女人打败心中的魔鬼,终于走出房屋,去完成和女主曾经约定的梦想。

  另一个深爱着女主的人,做起了女主生前最想做的事。

  “没有她,也可以过着她最想过的生活,我想,这才是继续爱她的方式”

  《摩天大楼》读后感(七):读陈雪《摩天大楼》

  我不认识陈雪,台湾中生代女作家。《摩天大楼》年初刚出版的新书,豆瓣上书评也几乎没有。从理想国的公众号上顺便得来,算是17年的第一本书。

  大陆版的书封上写着“台湾中生代重要小说家陈雪,首次尝试推理元素”、“东野圭吾般的畅快节奏,吉田修一式的幽微洞察”,比起这样非得要贴着几位读者熟知作者的名声卖书的讨好方式,我倒更喜欢台版书的书封。“一座风华不再的摩天楼 一个谜样女孩 一桩凶杀疑案 牵引出错综复杂的生命样态”。读毕,你会想说,这哪是什么推理(也可能是自己“真相只有一个”的柯南剧集看太多),跟东野圭吾又有什么关系,是要和白夜行比较庞杂的叙事能力,还是和嫌疑人X的献身论细枝末节的逻辑。但是我喜欢她写人,大楼管理员、咖啡店店长、楼宇中介、钟点管家,那些在生活中可能随时接触到的人。这些陈雪式的人物,在小说中搔首弄姿的一个个大楼人,其实就是我们。

  钟美宝,29岁,阿布咖啡店店长。美宝在烘焙室休息,可以透过小窗格子看见天空,天空这回事,不会因为面积缩小就不蓝、不美,有时正因为它是那么小,使人感受到的旷远却强烈上好几倍,旷远的、辽阔的,好似总在远方的,像是一种跟自由有关的事物……

  林梦宇,45岁,摩天楼中介业者。从事中介工作以来,他偶尔会与女人在尚未出租的空屋内幽会。他喜爱的是那种感觉一切未知,什么都有可能的,即将开始什么却很快就会落幕,使得过程里的每一分钟都是最后一分钟。

  叶美丽,54岁,钟点管家。实际上是,进出过许多人的家之后,叶美丽学会一种态度,不轻易以外表论人,也无须以内在评断,对于内外的分别,她越来越感到不明确。对于他人,若不是敬而远之,那么就保持开放的心态,看见什么都收放在心里。

  林大森,35岁,室内设计师。他对妻子茉莉的爱清淡而简单。茉莉这样一个女人,生命平顺得令他羡慕。或许他爱上的就是她这种与生俱来的这种顺利。而每次与美宝做爱时,他都会嘶吼着,“嫁给我,嫁给我,你是属于我的。”而这些话语,事后回想,更像是催情的甜言蜜语,全然不负责任。美宝没有掉入他的陷阱。

  与他人的交往我总是浅之又浅。不是一个愿意倾诉的人,可能也不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我总是害怕麻烦,害怕其实别人根本不愿意听我絮叨,也害怕成为聆听者好像在窥探他人的何种秘密一般。常常不发问,只回答。我可以用礼貌代替交往,然而一旦礼貌范畴内的方式不起作用,我就会陷入一种困境。这种状态,好像让我对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免疫。无论你见过多么外向的我,总有一部分的我是淤滞和封闭的,偏安一隅,个性才不会被过度的交流冲淡和稀释。陈雪的大厦就是一座巴别塔,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写的疏离而又黏稠。命案发生、轰动一时、嘈杂慌乱、时过境迁、恢复常态,《摩天大楼》的最后一部,陈雪以速记方式记录大楼一个月又一个月的变化——或其实没有变化。一切的一切仿佛就是鲁迅所谓的“无物之阵”的循环。

  去年七月从三亚回京之后,一直都没写过些什么。忙着重新回到快节奏的工作,高强度的工作似乎总让自己疲于应付,小伤不断,担惊受怕。忙着定目标、做计划,又可惜自己的执行力真的太糟糕。又或忙于恋爱?似乎也成效甚微。还是感谢小伙伴还记得我这断断续续的爱好,总之被记得也是件很幸福的事情。碰到一本书应该也和遇到一个人一样难得吧。

  翻看小说家陈雪的豆瓣主页和微博,倒是不再让我疑惑书里频繁出现的同志设定,作者本人是一名同志,也经常奔走于台湾同性婚姻修法的战役之中。对于在餐厅吃饭,遇到隔壁桌的同志,倒也觉得跟普通恋人无异。陈雪把与阿早的婚姻生活分享在社交网站上,写困惑也写温暖。我同她一样,非常害怕冲突,没办法处理歧见,不知道怎么从争吵里复合。本身是个对自己在意的事情特别认死理的人,没办法接受给出的在乎被别人弃之如敝屣,开玩笑的也不行,有时候甚至较真到谁先挂电话和分开的时候有没有回头这种小事上。也有小心眼到睡不着的时候,连蓝色小药片都起不了作用。想来爱情的执念,药物也无法挽救。然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使他人用你想要的方式去爱你。很多时候也觉得爱情里的人,无论爱的多么强烈,分开时有多么痛苦,不多久都会找到新的对象。爱情的可替代性,任何人、任何事,都会被新的人事物取代,任何伤心都会痊愈。这样的爱情似乎很健康。庆幸的是,无论陈雪曾经存在怎样的问题,现在和阿早的关系里,有着她们自己已经认定的,仅属这个人,独一无二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呈现在每一个时刻里,即使是犯了错、发脾气、因为好强而说出伤人的话,总有某一种方式和好。

  不知道怎么结尾了,总之,推荐一下这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