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2: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读后感10篇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是一本由[加] 汤姆·斯利(Tom Slee)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读后感(一):分享经济,你的?我的?

  因为上经济学原理的缘故,我比较关注新经济现象和传统经济原理之间的冲突,而最近“分享经济”似乎跟我特别有缘,先是在机场候机的时候,看到一本腾讯研究院出品的《分享经济》。然后监考公务员考试,随手拿起缺考人员的试卷翻看,国考申论的三道大题都在讨论“分享经济”。再然后,参加的一个“书评群”,群里正在推荐的也是一本关于“分享经济”的书——《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作者是汤姆·斯利。喜欢也好,批评也罢,不得不说这已经成为一个国民热议的话题了。

  出门到楼下,点开滴滴,专车在几分钟之内就会开到门前;出国旅游,点开Airbnb,马上就可以预定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家庭短租;过季的服装,点开转转,顺手就可以转卖给别人;下暴雨了,点开饿了吧,好吃的饭菜几十分钟内就送上门来……这些在我读高中时还只能在科幻电影和小说里看到的情景,今天都成为了现实,那么这短短的几十年,发生了什么?共享为什么就这样突然降临到了“人间”?它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腾讯出品的《分享经济》包含七篇,分别是理论篇、全球篇、中国篇、影响篇、转型篇、治理篇和趋势篇。很显然,作者对分享经济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其可以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在扩大供给、扩张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环保等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对如何发展共享经济提出了多种建议,也分享了很多其他国家的经验,给政府的治理提供了它山之石。

  《分享经济》很明显跟社会上大多数的看法一致,看到了分享经济带给每个人的便利和好处,但真的这就是全部的真相吗?在所有人都狂热的时候,就需要几个冷静的人。

  汤姆·斯利就是这样一个冷静的人。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里,他用多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分享故事来说明了共享经济的真实情况。

  你看到空中食宿(Airbnb)是一个让“当地普通居民靠把自己的房屋拿来与世界各地的尊贵客人共享来赚一点钱”的网站,但却没有看到有人因此被房东赶出住所

  你看到了优步(Uber)似乎共乘收费而取得貌似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但却没有注意到司机的毛利润率下降了,而工时超长了;

  你觉得自己成为优步司机,变成了自己的雇主,成为了优步“合作伙伴”,可却没发现优步用“打分评价系统”管束你,而你对优步却毫无权利;

  任务兔子用最简单的方式帮你解决各种麻烦,但却在因此让你“消费上瘾”,同时减少了邻里社交,因为手机代替了面对面的交往

  ……

  汤姆不是并非完全否定“共享经济”,而是用事实和数据让读者清醒地认识到“共享”可能是在用理念建立了更不负责任的更强有力的“垄断”。

  共享经济营销的概念是“我的就是你的”,但在强大的市场能力之下,这个理念带来的结果是“你的就是我的”。共享的交换方式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经济”,这是市场交换的,另一个部分是“共享”,也就是“社区”的,是为了联系而建立的。传统经济形式下,这两部分是有界限可分割的,前者用金钱来交易,后者用人情来交换,但共享让二者融合,问题就在于融合让前者挤出了后者。特别是在互联网强大的指数效用让共享经济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形成了史上最强大的垄断力量,而且由于其跨国性,在管制上各国政府都显得相对无能为力,因此其发展速度快得惊人。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技术无好坏,但想用技术解决负责的社会问题必然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恶疾。

  将两本书——《分享经济》与《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一起推荐给大家,我不想做任何评价,只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读后感(二):站在共享经济风口的猪,会不会掉下来

  共享经济就是利用互联网和服务供应商匹配起来,并在现实世界里进行交易。通俗的说,是你将闲置的资源共享给别人,提高资源使用率,并从中获取回报。

共享经济的本质: ①互助,互相帮助,分享闲置东西供需要人使用, ②互利,互相赚钱,可以共享分享出来的东西获得利润。

  谈共享经济,这里不得不提到位于浪尖的优步(Uber)和空中食宿(Airbnb),二者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事业的跨越式增长,并把他们的商业模式带到了世界各地。优步今年融资10亿美元,估值超过500亿美元,而空中食宿同样在今年融资10亿美元,估值达到200亿美元。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的猪都能飞,共享经济就是未来5到10年的就是风口之一。而《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这本书却持怀疑态度——现在正在共享经济风口飞的“猪”会不会在未来的几年掉下来?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读后感(三):新旧商业模式时代的衡平

  文/Sofia

  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众号:岁月无声却有恒

  . 去读一本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书,其目的不是为了批判,而是吸收。世间万物,相辅相成。除己之外的任何他人,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优点,却也反射自己的不足。从镜子中学习,不仅扬长,亦可完善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像一位朋友说的,最强有力的联盟不是来自朋友,而是来自曾经的敌人。

  正文:

  去年年底的时候(2016年10月7日),中国的舆论和学者们还在为各地网约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热烈讨论的时候,我的偶像——大洋彼岸的法学家波斯纳法官对“出租车行业协会伊利诺伊运送贸易协会诉芝加哥政府”案做出了判决。波斯纳法官认为网约车平台如Uber和Lyft等,不需要接受类似出租车的价格监管,司机也不需要获得出租车经营牌照。

  波斯纳法官所写的判决书里有一段特别经典的话:“持有咖啡厅营业牌照并不意味着牌照持有人可以阻止一家茶馆开业。尽管这一牌照允许以特定方式在市场上展开经营,但持有牌照并不意味着有权在市场上排除竞争。专利权代表的是制造及销售专利产品的独家权利,而不是阻止竞争对手发明未侵权的替代产品,防止自己的利润受到损失。实际上,当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诞生时,通常的结果是老一代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式微甚至消失。如果老一代技术或商业模式获得宪法赋予的权利,将新生事物排除在自己的市场之外,那么经济发展可能停滞。我们可能就不会有出租车,而只有马车;不会有电话,而只有电报;不会有计算机,而只有计算尺。”

  振聋发聩。

  在波斯纳法官的价值判断中,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发展,这些利益超过某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

  从这里,你们大概也可以看出,对波斯纳法官崇敬得五体投地的我,也是秉承同样的价值判断的。显然,我的观点与《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一书作者的观点,终极意义上来说,是相反的。但是,这种终极意义上相反的观点,并不妨碍我认同《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一书里的论据和部分观点。

  在咱们中国,有一句极为粗俗的评语,“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

  依据《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一书的看法,空中食宿、网约车平台这些所谓的“共享经济”触怒大众的最首要的一点就是,所谓的“共享经济”,其真实的出发点并不是“共享”、“环保”,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是简单明了的“赚钱”,却偏偏要为自己的经济目的扯上一张人文的遮羞布。这种典型的“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行为让大众实在是看不过眼。

  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我却始终相信,在一个理性的市场里,等价交换是最基本的准则,这个世界上或许会有“捡漏”这一类的事情发生,但是绝不会是大概率的事件。

  自私有制诞生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便是交换,用自己所有的去交换自己所没有的。任何一种经济模式,倘若没有交换作为基础,而只是单方的赠与付出,其最终必然走向灭亡。

  我们假设一下。人们出于“共享”“分享”的本意,零报酬或者接受象征性的报酬,在途中搭载他人、提供便车,在自己家中接待陌生人,作为分享者,他们的所得(包括心理上的满足)可能远远低于付出。这种从经济学角度来算的“亏本”,一次两次尚可,如果次数多了,若非“不差钱”的慷慨之人,普通群众何以为继?更有甚者,一些别有企图之人在一些名胜之地以“免费搭载”为名行不齿之事。

  既然名为“经济”,又怎能忽略市场的作用?你情我愿、平等交易,这才是经济之实。又何必去计较“真分享”还是“假分享”呢?希冀他人免费分享的人,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内心是不是存有吃免费午餐的企图?这本身就不是一个理性的正常的经济人所为,起码他们忽视了对方的劳动价值、服务价值以及耗费的财物价值。

  更何况,从整体来看,分享经济,即便是有偿经济,最终惠泽的,也是我们芸芸大众。

  以出租车为例。

  在中国,没有滴滴、神州之前,出门不想乘坐公交或者地铁的话,只能选择站立街头挥手招停出租车。车资贵贱暂且不说。单说北京,冬季最冷时节、雨天是极难有空车的。为谁风雪立街边?瑟瑟风中。现在不一样了,app一点,大可在室内等到车来再出去,而且,心中确定,那车是来接自己的,无须在街边和人一窝蜂似的争抢一辆姗姗而来的出租车。

  在欧洲,出租车是有固定搭乘地点的,你得先走到搭乘点,然后再排队等车。车几时来、来几辆、还需要排多久才能轮到自己,均是未知之数。而这种共享经济下的网约车则既可免除跋涉到出租车站的痛苦,又可节约等车时间。显然,还是这种共享经济的app方便。

  诚然,共享经济的诞生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譬如,正如《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一书中所披露的,有些房东收回出租房,将出租房改做短租的空中食宿,导致很多租客无家可归。像巴塞罗那这样的旅游城市,便利的租房,导致大批游客涌入,更带来了城市生态的失衡。

  譬如,《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一书中提及的,纽约州对出租房屋的最短期限是有规定的——30天,而且,纽约州政府也采取了作为的态度——总检察长要求空中食宿提供住宿交易数据。

  纽约州的这种举措,不仅可以保护房屋租赁关系中的弱者(也有可能是房东),也可以对空中食宿、对房东征收赋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至于效果如何,那是职能部门应当考虑的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本文只讨论可行的方式。

  而巴塞罗那的生活环境失衡,除了住宿这方面的调节,其实还有很多其他调节方式,例如对签证的控制。

  十多年前,我在罗马求学的时候,原本打算暑假去巴塞罗那,但是订机票时发现罗马到巴塞罗那的往返机票需要近万元人民币,与北京到罗马的机票往返价格相差无几。在觉得票价昂贵的心理作用下,我改变了行程,去了巴黎。彼时,还没有空中食宿,但是巴塞罗那已然是一个热点旅游城市,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我去了巴黎。

  经济学家张维迎2016年10月17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研讨会上,批评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网约车条款名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实则在保护既得利益者群体的利益。张维迎教授说:“我可以预言一下,网约车出来之后,其实已经宣告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死亡。因为它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价值继续存在。它现在还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维护少数既得利益。这不是出租车司机本身的既得利益。真正受到利益损害的是那些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公司的监管部门。”

  因为垄断、因为特权所导致的劣等服务质量以及恶劣服务态度时,受损的是大众的利益,被保护的却是垄断方、拥有营业资格方的利益。在打破垄断、确保公平竞争环境方面,无疑市场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譬如,神州专车的司机会为你打开车门、提放行李,滴滴司机也会自主使用导航,出租车司机若不改进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即便是政策对其进行强行保护,也摆脱不了市场给予的式微的命运。

  当新的经济形态出现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各种矛盾以及磨合。

  套用一句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存在即合理。

  倘若新的经济形态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其最终必然是被淘汰。这几年来,创业已然是一个寻常词语,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门槛。但是走进大众日常生活的,却是极少的一部分,譬如滴滴、途家,大部分的创业(包括大部分的共享经济的创业)不幸都以失败者的面目充当了创业成功率的悲壮分母。这些失败的分母,有些是被市场需求规律淘汰的,有些则是被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烧钱烧掉的,当然还有一些是被“政策”灭掉的。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一书对共享经济诟病的还有,共享经济的评分系统可能滋生寻租行为。例如,商品/服务提供方买好评,商品/服务购买方以差评为要挟换取对价的行为。《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的作者认为这种撒谎式的评分系统违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则,对社区的建设起到了负面的效果。

  是焉。我大淘宝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刷好评的行为。但是,在市场里交了足够的学费以后,很多消费者已经能够辨别出哪些好评是刷出来的。而且,淘宝平台给一些店铺提供了是否加入7天内无条件退换货承诺的选择。

  滴滴,也在经过系统的计算之后,能够识别是否存在绕路行为,结账时为消费者提供选项——是否按照绕路扣除多余的费用,而不是等到消费者事后投诉时再做出被动回应。

  说上面这两个例子,不是为了说明我华夏儿女如何聪慧,而是为了表示,一些看上去有瑕疵的地方,其实是可以改进的。你不改进,ok,没问题,但是会有其他的竞争者改进,这个时候,你就会被市场淘汰掉。

  相反,就算是人为地垄断掉某个行业,就算没有这样的问题,也会有那样的问题。譬如说,我妈妈之前一直是出租车拥护者,原因很简单,她不会使用手机app约车,但是自从有一次她从北京南站打车过来,被出租车司机换了两张假币之后,她反而觉得手机支付可能更加安全。

  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样,有经济利益存在的地方,必然会有矛盾、会有问题。问题不是强制压制便能解决的。解决问题,需要的是积极的作为。无疑,年轻的共享经济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对食宿、网约车服务使用者的人身安全的保障;共享单车的停放;对兼职司机和房东的所得如何赋税;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便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有效的介入。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这本书的意义更多的则在于:警世、醒世,让读者们积极地去解决问题,而非一同因为新的经济形式感到悲愤。

  总之,恰如《古代法》作者亨利梅因说过的一句话:所谓进步中的社会,就是法律与社会的现实总是存在脱节,法律或者进步于社会现实,或者落后于社会现实,而人民的福祉与痛苦,完全由这两者的距离所决定。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读后感(四):共享经济,已慢慢成为了商业经济

  文/林小白

  如果让我为2016及2017年加两个关键词,我会选择“知识付费”和“共享经济”。这两件事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突然地大范围兴起,尤其是“共享经济”,从出租车到滴滴,从公共自行车到共享单车,从酒店到Airbnb。

  有人说,共享经济是好事,因为我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来体验不错的服务甚至更佳的体验。滴滴刚推出市场的时候,叫辆滴滴再扣去补贴,合算的简直令人发指。而共享单车也是,免去了买自行车的钱,一元钱就可以骑上一个小时。

  在阅读汤姆•斯利写的《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之前,我也是站在共享经济利好的圈子里,也受益于滴滴、共享单车、Airbnb,体验过不错的服务。但当我看完《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我不得不承认,书中提及的观点与事例在现实中着实存在,它让我更为客观地看待共享经济。

  首先,汤姆•斯利对“共享经济”一次提出了疑问,因为“共享”和“经济”是相违背的两个词。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公益与无私,而经济则意味着是商业交易与自私。

  汤姆•斯利举了Airbnb的例子。Airbnb一开始是由三个人发起的,他们把一些充气床以便宜的价格租出去,以为他人提供住宿,没想到他们收到了非常多申请者的邮件。随后,他们就开始了把房子和他人共享的“生意”。在2011年,Airbnb就有了5万个房源,2012年,这个数字翻了一倍多,直到2015年,它已经有了120万个房源,而世界上客房数量最多的最大酒店公司洲际集团的客房只有70万间。

  但随着它的发展与扩张,Airbnb起初的“共享”定义已少之又少。举个例子,Airbnb最初的初衷是,和陌生人共享房间,过上当地人的生活。但如今共享房间只占Airbnb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独立房间或独立楼房。我用过Airbnb很多次,我选择的都是独立楼房,即一个人拥有一套房子或是一栋房子。

  不仅如此,Airbnb最初的“共享”是让普通人在房间闲置的情况下租给陌生人,而现在出现在Airbnb上的大部分房东可不是普通人,而是专业房东,他们都拥有多个房源。无独有偶,我在Airbnb上预定住宿这么多次,遇到的房东都是专业房东,手下有很多房源,他们大多都过着不错的生活,而Airbnb只是他们的其中一项投资。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还给出了一个数据:在旧金山和柏林,有多个房源的房东数量占总数的40%以上;在伦敦和洛杉矶,他们占比50%;在巴萨罗那和罗马,大部分是有多个房源的房东,在有7000个房源的伊斯坦布尔,有多个房源的房东的比例不低于80%。而这些有多个房源的专业房东,也为Airbnb贡献了大部分的收入。也就是说,你去Airbnb预定住宿,基本订到的都是专业房东的房源。真正符合“共享”的房源,可能无人问津。

  因此,作者汤姆•斯利说,这已经不是共享经济了,已经变成一种不受多方监管的商业行为。这些共享经济平台不论是Airbnb还是优步,他们的起源如出一辙,基本都是一群有才华的年轻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了麻烦,然后建了一个平台解决问题,接着他们希望把它变成一门生意。在风险投资家的帮助下,他们建立起一个成功的、不断发展的公司。

  那你可能会问,他们做生意就做呗,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我还是能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比较好的服务啊。实际上,是有关系的。

  还是拿Airbnb举例,如果你现在是一名巴黎的市民,你应该不太欢迎Airbnb。为什么呢?根据书中提供的数据,在巴黎,Airbnb有很大的市场,有40000个房源。为什么房源如此之多?主要是有很多投资者竭尽所能买下公寓,通过Airbnb租出去赚钱,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市场上留给普通巴黎人的房产更少了,价格更高了。接着来看一组数据,在2014年的夏天,有66320个Airbnb的游客来到巴黎热门的玛莱区住宿,游客数量比这里居住的64795个居民还多,你这是还能大谈Airbnb的创业理念“过上当地人的生活”吗?游客的数量已经超过当地人了,这过的完全就是游客的生活。所以,答案显而易见了,所谓的“共享经济”可能会挤占本应该属于你的资源的。

  其次,如果你在共享经济提供的服务里受害了,你得不到相应的保护。Airbnb不像酒店那样需要通过消防、健康和安全检查,你的安全是否能得到有效保障,这里要打个问号。

  最后,我们在共享经济平台以什么依据来判断好坏呢?答案是评分。好比我们去叫滴滴,当司机接单后我们会非常下意识地看下他们的星级评分。但很不幸,《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告诉我们,这个评分不一定靠谱。

  当大部分的评分都非常高的时候,你需要警惕,这可能是有问题的。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因为公司在评价上有信息过滤,他们过滤了他们觉得不妥当的或有偏见的评价。那怎么判断是否带有偏见进行评价,然后选择过滤呢?答案是公司的人自己决定的。所以,答案再次明晰。这就像你又是律师又是法官,所有的监督执行权都在你手上,那有什么意义呢?

  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做出评价的时候,可能也会有所保留。一是害怕报复,毕竟某宝上给差评,对方报复的事情并不是没有过,滴滴司机在收到不好的评价后,给消费者发了无数条辱骂短信也不是没有过;二是有着“他也不容易”的心态,我们主观认为给我们提供服务的是个人,而不是某个公司,所以就觉得有一些小毛病就算了,还是会总体给个较好的评价。

  所以,即便你看到的是没有经过过滤的评价,这个评价里可能也会有水分。何况,它们基本都会进行评价过滤。

  正如这本书里说的这样,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短短几年,共享经济已经从“我的就是你的”的慷慨变成了“你的就是我的”的自私。即便这些公司一开始是基于分享的态度来创办平台的,但渐渐,他们就会为了个人财富而利用这些公司来推动放松管制,把注意力放在了金融利益上。即便他们一开始大谈反消费主义,但这些规模扩大后的共享经济公司和它所颠覆的公司一样,走得都是消费主义的路子。

  我们自然不能完全否定共享经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革,但我们应该及时跳出圈子,看看共享经济背后的那些事。这于你、于我,都是好事。

  —END—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读后感(五):我差点成了滴滴司机

  前两年滴滴和快车在争夺市场时,打车有一阵子几乎不要钱,但我属于那种与时代接轨慢半拍的人,所以从没有享受过这种空前绝后的福利。我总为此深感遗憾。

  去年产假后上班,恰逢优步杀入中国市场抢占一席之地,我算是赶上了末班车,享受了几回便宜的打车服务。可惜,好景不长,很快我就发现优步给乘客的红包少了,而司机也常常抱怨优步送给他们的福利不多了,收入大幅缩水。当时也只是恨自己行动上的慢半拍。

  由于上班的地方离家有60公里,一次偶然的机会,搭乘同事的车回家,却发现同事带着我兜了大半个圈,接了好几个美女一同回。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同事注册成为了滴滴司机,回家之前在滴滴上发布自己的行程,顺路载几个乘客回去,基本上油费就不用自己出了。

  同事将这个方法传授给我,让我依葫芦画瓢,省一点是一点。他说,反正你一个人开车回去也没味,位置空着也是空着,载几个人又热闹还赚了钱,何不乐哉?

  我仔细考虑了一番,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一个人开车回去也是开,干嘛不把闲置资源用起来?顺风车啊,反正顺路,又赚了外快,相当于自己给找了个小兼职啊。于我个人而言,这就是典型的资源共享嘛,双赢。于大处着眼,共享经济就是这么来的。

  那时候,我还没有概念,不知道这种将闲置资源共享的方式,实际就是共享经济的模型,我更不知道滴滴公司其实就是引领共享经济的公司。在我眼里,成为一名滴滴顺风车司机是十分美好的事情。

  直到我读了汤姆▪ 斯利著、涂欣翻译的《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才真正知道了共享经济究竟是什么。也才明白,所谓的共享其实远没有我以为的那么简单,也没有以为的那么美好。

  1、监管面临难题

  当我真正准备实施我的滴滴顺风车司机计划时,却遭到了老公的强力反对,他的理由简单粗暴。你一个女的,开车载不认识的人,万一碰上个坏人怎么办?我当时还在想,滴滴软件上应该可以追踪得到行程啊,能有什么危险?

  可是汤姆▪斯利在《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中写到“出租车的标准要比那些共乘公司更加严格”,优步(共乘公司)实际上以网络公司的名义,将个人车主和乘客链接起来,但是这样的个人车主的审核仅仅是提交一定的资料到优步就可以,而一旦发生事故或出现危险,共乘公司却不会站出来承担责任,而是更多的将问题推给个人。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这都是十分缺乏保障的事”。他举了好几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出租车公司对优步的一大不满是他们遵守的标准不同,出租车公司有各种从业标准,但优步却没有。优步司机和乘客遭到殴打,司机不是优步的员工,因此优步对发生在搭乘过程中的事情并不负有责任。司机被差评,无法申诉,直接就被拉黑。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中介绍的另一个领域的共享经济公司——空中食宿,是一个让“当地普通居民靠把自己地房屋拿来与世界各地的尊贵客人共享来赚一点钱的网站,已经发展壮大到足以挑战全球最大的连锁酒店。”这表明亲身的拜访——人与人的接触——可以取代没有人情味的、整齐划一的、大规模生产的旅游公司。在空中食宿,你可以租一个树屋、一座城堡、钟楼的一个房间或船屋。相比千篇一律的酒店房间,谁不更喜欢它呢?

  坦白说,换做是我,我也很喜欢,前两年去桂林旅游,我找的就是类似于空中食宿这样的平台提供的特色房屋。

  但事实上,空中食宿这样的公司,更是直接暴露了监管难而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它号称可以豁免遵守所有其他法律和社会规则,因为其在某种程度上是“网络公司”。但是,谁来确保住在房东家的客人是安全的?而旅馆、宾馆却要在自己的城市进行登记,必须通过消防、健康和安全检查,还要支付各种税费,所以无法与那些不受监管的公寓展开竞争,因为后者没有这些费用。

  今年以来,共享单车火爆来袭,就我知道的共享单车公司就有数家,而且还直接体验了几家。和优步、滴滴等公司一样,共享单车进入每个城市都开启了一波红包热,骑行得红包,既锻炼了身体又挣了小钱,原本很不错哇。然而,在我工作的城市,Ofo小黄车率先打入市场后一周即被叫停,原因在于四处随意堆放,影响城市美观和管理。

  可见,共享经济给监管带来了很大冲击,跟传统公司相比,共享经济公司存在监管盲区,更易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2、新的垄断的形成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介绍了优步(共乘公司)和空中食宿的扩张过程。“当优步(共乘公司)把业务扩大到一座新城市时,它会向司机和乘客提供补贴和特别优惠来启动业务。”最初滴滴、快车、优步等这类共乘公司抢占市场时,各种价格战打得不亦乐乎,反正烧得是风投的钱。司机拿补贴,乘客送优惠券,甚至一度逼得出租车司机到政府部门上访请愿,我们这里就发生过多次这种事。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架不住它的优惠、架不住它的方便,用得人还是很多,最终这些共乘公司顺利与出租车公司共同占有了市场。

  可是到它站稳了脚跟后,它从车费中拿走的比例越来越大,还常常降低车价。慢慢地,优步从每一笔车费中拿走的分成越来越大。最后,价格开始与出租车趋同,服务也开始与出租车看齐,甚至有些还不如出租车。甚至还实行峰时定价法,以吸引更多的汽车上路,从而确保高峰时段的用车。但于乘客而言,却变相增加了成本。

  我就曾经试过手机叫车后原地等了10几分钟,眼睁睁的看着眼前的的士车一辆辆的走了,却不能取消用车,因为预约后即便取消也会被扣费。关键是价格最后也不比的士车美丽。事实上,这些公司也走上了曾经的士车的霸道位置,司机拒载的事情时常发生。

  当遭遇不快,像优步这样的共乘公司能够提供给乘客的,不过是一个评价系统,但以我的亲身经历而言,多数时候,下车的时候司机会请求乘客给予5分好评,碍于当面,我一般都会给5分,然实际很多服务并不值5分。然而,即便乘客给出了差评,该评价系统并不能替代监管,相反,他们能够替代公司的管理结构,而且是个坏的替代品。

  我注册了滴滴后,却一直没有能够成为顺丰车司机,卡在了头像验证的环节,无论我怎么眨眼、摇头,它就是不能识别我,最后不得不放弃。同事说,怎么越来越复杂啊,他以前注册的时候不过就是动动手指而已。也许,这也是滴滴公司在准入门槛上的一种提高吧,虽然我与成为滴滴司机失之交臂了,但这种转变或许是好事呢。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读后感(六):人类发展史中的共享与开放

  书中对“共享”和“经济”说明“共享经济”的矛盾性,即“利益”与“非利益”的对立,同时作者和我们都希望这个新型的事物可以打破这一矛盾,这将带领人类迈入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健康、高效、环保的社会形态。

  在互联网流量变现越来越难的今天,每一个互联网人不得不从阳春白雪“媒体”身份中伸手去接触那些紧贴地面的服务和实体业,这种降低身价的情况导致互联网行业从未像今天一样大胆去尝试,当资本的嗅觉探测器不断寻求新领域机会时,创造和概念在互联网发展囧境中不断被放大和神话,这早就了一些昙花一现的产品,也因为验证而让一些创新者饱尝失败之苦。

  空中食宿和优步,是我们目前最熟悉、接触最多的两个共享经济下的产品,它们拥有良好的社会呼声同时也面临的各方的问责,这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全世界都出现的两方面问题,正面和负面永远伴随着新的事物。更加新颖、便捷、便宜的服务,还能提高或者额外增加提供服务方的收入,甚至帮助很多生活困难但可以通过“共享经济”收入改善困境的人们,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安全、疲劳“工时”、服务体验、环境影响、社会契约等等社会危机,包括例如共享出行中的顺风车,如何实现利益获取,保证资本市场的投入回报都将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邻里互助不只是出现在国际其他的国家,在国内也是层出不觉地吸引着创业者,但是目前我们遇到的更多是失败者,没有像空中食宿或者优步一样有着行业的明星标杆企业,除去方便和低成本外,更多涉及政策和职业安全或者职业保护方面的漏洞,似乎呈现着不易解决的矛盾。

  在共享经济中的信任机制有时候会让大众感受不到信任,的确,陌生人的信任往往是困难的,而从评价机制上又无法根据数据来判断真正的情况,这不论对顾客还是服务提供者都是一种难以跨越的鸿沟,相比之下这更像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商业或者非商业服务的问题。

  共享与开放之间的关系实际也存在共通,开放亦是共享的前身,从互联网开始的信息共享形态,从web1.0到web2.0的进步,从互联网信息到互联网+的出现,都是人类社会不断开放的发展史,世界在共享的推动下,下一步会开放成什么形态,我们不仅是拭目以待,更多的是跃跃欲试。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作者汤姆·斯利,马克马斯特大学理论化学博士,SAP高级产品经理,作家。近年来专注研究共享经济。曾著有《没人让你在沃尔玛购物》。译者涂颀,副译审,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获得英语语言硕士学位,加入新华社参考消息工作至今。同时本书由后浪出版公司策划发行出品。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读后感(七):共享经济的真相: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共享经济是打着“共享”的幌子,行创业敛财之实这事其实大家都已经心知肚明。换了个新的由头也只能激起公众一阵子情怀,不长,也不短,足够拿几轮风投,让核心高管们登上人生巅峰的了。若是有眼红的,只能怪你自己不够机灵,发现得不够早, 营销得不够好,怪不得其他人,不过作者本着为大家负责(100%纯正的为大家负责)的态度,追踪了现在几家超大型共享经济公司,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出发,论证共享经济的虚伪和乌托邦本质的观点,非常值得推荐。

  本文论述的观点如下:共享经济型创业公司一般具有,或短期内具有行业内技术优势(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通过“共享”的概念吸引风投和用户,通过成本外部化、逃避监管和税收等手段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持续烧钱撑到成为行业内掌握话语权者,“逼迫”行业内法规甚至外部法规为其改变,进而达到确认行业地位,走向正常化、商业化运营的目的。

  这样读来,是不是稍微有点“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感觉?

  其实就是这样,不少人都承认过这样一个观点,即互联网将颠覆整个社会的商业模式,而行业与行业之间,无非时间早晚的问题。那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他到底是想把这些观点讲给谁听?

  个人觉得作者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表露自己安·兰德黑粉的身份(看到的时候真是些微惊讶啊哈哈哈)

  2> 告诉那些真正热心NGO、公益,甚至觉得共享经济的出现是人性之光的人们,too young ,sometimes naive,nothing changed ,共享经济不是所谓的“照妖镜”,而人们也不会因为共享经济的出现而变得更加信任他人。

  3> 任何P2P最后都是C2B

  4> 共享经济部分稀释了个体与个体间的利益冲突(提供足量资源与资源优化配置),而让个体与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

  作者针对共享经济蓬勃兴起时代表人物津津乐道视若珍宝的几个点都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读来也是让人佩服不已。比如评价系统最后演变为出于礼貌而形成的J型曲线,让人豁然开朗。果然一切商业落脚点都是人性,诚不我欺。经济学的一般规律什么的,极端情况下也是完全可以抛弃。

  不过作者似乎将共享经济沦为赚钱工具这件事的错全归到平台身上了,在我看来,这未免也有失公允。既然平台是双边交易市场,那保证这个市场的自由度,促进交易便成为了平台的第一要务,为达到这个目的,平台当然要去跟不适用的法规抗衡,或者钻其空子。平台也不是自己为所欲为的存在,平台的本质还是商业化的公司,背后由资本操纵。如果你觉得平台是在钻空子,扰乱商业秩序,只能说明监管没有跟上啊对不对,看看在中国的共享单车彩虹大战和上海市出台的单车政策就知道了。说到数据开放的问题,作者似乎认为数据最后代表着权力,而权力只掌握在当权者手中,最后就演变为开放使掌权者掌握更多权力,这点我不否认。但我想提出的是,如果有合理的监管并保证监管的权威性,比起极端化的情况,开放还是更多的能带来好处。Just give them some time .

  关于作者论述的技术问题,个人觉得也有值得提出的改进想法,作者引用了富山健太郎的话”在读写能力和社会资本分布不均的背景下,技术往往会扩大不平等而不是减少不平等“,一样的不否认,但是如果从数据采样这个例子来看,引入监管是否可以保证基于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样本所占权重的差异化?

  同理,消除了不可读并引入监管,是否也保证了掌权者以前可以装作视而不见的东西现在不能再装作视而不见了?

  可能后几章关于数据、开放的东西离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国内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还比较远,说句实话,个人也不觉得以后还会出现第二个Linux或者维基百科,但读完此书确实能通透地知晓共享经济这码事的矛盾之处,期待未来能一一得到验证。还是那句话,反对把错归结到平台身上,都是资本的错,不过这么说资本也该叫屈了,投那么多钱就是为了收益啊,没有交易额哪来的下笔风投,哪来的IPO/退出机制?

  要不你说,咋跑赢通胀,毕竟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翻译角度第一这个书名没有翻译的很出彩,第二将TripAdvisor翻译为“到到网”有些不妥,不应该是“猫途鹰”吗?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读后感(八):共享时代真的有你想象的那么好吗?

  共享经济是新时代的福利吗?

  随着大街小巷各种各样的扫码即可骑走的共享单车不断走入视线,共享概念越来越火热,共享经济开始深入人心,我们似乎跨进了资源共享的时代。单就共享单车而言,大众对共享的感觉是:共享单车给大家提供了生活巨大的便利,简直是科技造福大众的典范。除了共享单车以外,滴滴和优步打车软件,让广大吃瓜群众感受到的,都是共享经济给生活带来的巨大福利。

  共享经济对很多人来说,出行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和大家一样,我每天用几乎免费的价格乐悠悠地骑着小黄车,出去随手叫个车,期待着有新的共享形式带来更大的不同和便利,大家都美滋滋地享受着共享经济的福利。

  然而,近期读到了一本让我颠覆了对共享经济认知的书:《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读完了这本书,感觉自己以前对共享经济的理解真是 too young too simple!

  那这本书作者汤姆·斯利又是怎么看待共享经济呢?共享经济是新时代的福利吗?

  共享经济是什么?

  首先,共享经济是什么呢?汤姆的总结正如我们所熟悉的那样:利用互联网将顾客和服务供应商匹配起来,并在现实世界里进行交易。

  正如《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开放和共享齐头并进:让某个事物开放就是阻止其成为一个商品,把它从私人财产的领域解放出来,在社区成员之间共享。

  但是这样为什么不是很好吗?为资源和需要资源的双方提供沟通的平台,不是一件乐事吗?

  真相很残酷。

  共享经济是一场掠夺

  毫无疑问,共享经济的核心是赋权。共享经济正把残酷、没有管制的自由经济扩展到我们生活中曾受到保护的领域。这种权利的转移,使资源拥有者更容易使用资源,缺乏资源的人失去更多的选择权。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一书的作者在每一章举了一个共享经济的典型例子,来揭露我们没有想到的共享经济的阴暗面。每一个例子要说明的道理都是相似的,以空中食宿为例。这是一个由年轻人发起组织的公司,公司一开始的宗旨是:为需要的人提供廉价的住宿。他们通过说服有空房的房东提供房源,将房子租给他人,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这一项措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公司网站的订单呈现爆发式地增长,但隐藏的问题也逐渐出现:一些租客租了房东的房子之后,通过短租出去赚钱,因此周围的固定的原住户受到了干扰。而且,很多的房东意识到短租可以得到更多的房租时,他们拒绝了需要长租的租客的租房请求,导致了一部分靠租房的家庭失去了住处或者需要付出更高的价格。由此可以看出,在一部分人享受了福利的同时,是以侵犯了他人的福利为代价的。

  问题不仅仅是这些。这一系列的背后,导致的一个严重问题在于,拥有较多资源的社会群体能够得到更多的收益,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却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进一步加大了贫富差距。而这些制造共享经济的公司,比如出行领域的共享巨头,他们自诩自己只是提供沟通的平台,对沟通的双方都不负有责任,因此他们不会为了乘客的安全或者司机的利益考虑。他们享受着司机带给他们的收益,但是他们不会为司机支付任何保险或者是提供任何福利,甚至,他们可以利用各种巧妙的方式去避税,他们所关心的,无非是如何使订单不断增加和如何避开政府或社会的问责。他们充当了资源拥有者和资源需要者的中介,但是他们甚至都不会像中介那样付出其他的劳动,有了一个网站或者程序之后,就开启了坐等资金进账的模式。这种模式,打一个比方,就像是旧社会的地主,雇人干活,平白收租,甚至连地主都不如,因为他们手中的“土地”是替他们去劳动的“长工们”的!

  共享经济,简单的说,就是新时代的地主。

  “圈地运动”后赢家通吃的垄断

  再回过头来看共享经济,就不难发现,目前共享单车的便宜只是各大共享单车在瓜分市场这块大蛋糕,靠目前一时的便宜来吸引顾客和流量。在这个流量为王的互联网经济时代,各大集团依靠着各大资本的投资基金,拼命圈地,企图夺得市场最大的份额,实现赢者通吃的局面,垄断市场,依靠前期培养的用户习惯,获取巨大的盈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出租车行业的演变。在最开始的时候,快的和滴滴等首先利用APP呼叫出租车进入市场,开创了新的打车的理念,后来“烧钱运动”中快的落败,滴滴独大,期间用户享受了两家的优惠,同时使用手机APP叫车的习惯逐渐被培养起来。国外的另一巨头优步瞄准中国市场,与滴滴展开竞争,最终优步退出中国市场。在二者争夺市场份额的时候,用户也是欢快地享受优惠。但目前,出租车的价格显著回归,但是在路边已经无法找到车了。在繁忙的时候,用户支付三倍的价格才能叫到车。虽然物以稀为贵并非过分,但是大家显然已经忘记了,出租车数量没有大的变化,在一开始的时候, 乘客以原价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了。而等共享单车的赢家尘埃落定之后,同样会出现类似的赢家垄断的局面,最终抬高市场价格,平台从中获利。

  我们该怎么办?

  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然而事情往往不那么乐观,大多数人的都沉浸在短暂的享受中,真正去思考背后逻辑的人不多。所以,去聆听更为专业的意见如《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这样反面意见的书或者去关注微弱的反对的声音,是大众最容易也是最简单办到的。只有更多人的觉醒,从共享经济中盈利的平台以及可以监管的平台才能够更快的反应过来,更多人的切实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障。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读后感(九):共享经济七宗罪——《What's yours is mine》

  本书的中文名《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直观的道出了作者要阐述的核心观点:“共享经济”的概念包装下,其实有很多普通人不了解的“坑”。英文书名则以共享经济公司的口吻,戏剧性的宣告: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种书名让读者们自然而然的阐述共情,未读本书内容之前,就已经在心里预设了airbnb、uber们的丑恶一面,也让我们回忆起在生活中与共享经济发生交互的一些细节,后知后觉的品味、揣摩自己忽略的一切——冰山之下,才是残酷的事实。

  我相信大部分人最初接触共享经济的体验都是美好的,强调“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的方式带来的除了经济性、环境友好性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去中心化”一直是互联网时代所强调的思想,科技领域的颠覆者们(大都是风投资助的创业者)用共享、P2P这样的概念武装自己,对抗着各领域的巨头们,这些举动都博得了消费者们的青睐,因为民众都对所谓的“巨头”、“垄断者”怀有敌意,而对颠覆者有天生的好感。但这些新的概念在我国的最大推动者,或许是经济性,或许是低价补贴,至于新的交易形式、去中心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也许并不是很多人去关心,不过这一点却恰巧揭示了所谓“共享经济”的本质。要知道,颠覆者背后也是资本,凡是资本都追求回报率,本质逐利的商业还能持续性推动共享精神吗?作者通过分析住宿、出行、任务外包等行业,并追溯到开源软件这一共享精神的始祖,一一剖析了共享经济在当代的“七宗罪”。

  一、“美妙”的故事

  相信当你登录共享经济公司的官网时,都会看到许许多多成功的用户故事,他们带着笑容向你诉说着“共享经济”对他们生活的改变。特别是初创之时,这类信息不但在公司官网,也会在大大小小的科技媒体上横行,虽然这都是各行各业惯用的手法,但是与常规宣传不同的是,“共享经济”公司更多的强调着概念、未来、趋势,仿佛你不去体验他们提供的服务,你就是落伍者一般,你不去分享你就是共享大潮的逆行者。可事实是怎样呢?最初在uber等平台提供服务的人或许真的享受到了共享平台所带来的福利,最初在平台用户在感受到了体验的升级以及无与伦比的经济性之外,也能够沉醉在“共享时代”即将来临的憧憬之中。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一切都是风投用钱砸出来的幻觉,所谓的美好未来只是海市蜃楼,所谓的新兴概念,实则只是商业的另一种包装。

  二、撕开“共享”外衣,商业化本质的暴露

  最初的“共享”更多的强调社区、邻里互助,让人们感觉可以回到商业化来临之前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友爱和互帮互助,在充斥着金钱的社会里开辟了一番世外桃源。不过一旦这些“共享经济”公司逐渐扩大规模之后,所有假象都灰飞烟灭,回到现实的人们这才发现,颠覆者并不是推行“共享”和“社区”的创新者,他们只是追求利益和规模的新一代巨头而已,与曾经他们所抵抗的巨头们在本质上并无任何不同。

  Airbnb在向标准化房屋发展的同时也逐步进军旅游行业,试图推出一些旅游产品;Uber们则在共享拼车之后,将重心完全转移到更标准化的专车,随着而来的费用的提升(对于司机是抽成更高,对于乘客是车费更高);Taskrabbit干脆从分享业余时间、邻里互助的众包平台,变成了专业、大型的服务外包商,handy等也完全变成了线上的家政公司。把视线转移到中国,同样的情景也不断再现着,只不过这一过程在国内被压缩的更短,外卖、快递、专车的标准化、专业化进程更加迅速,置身于这种环境的我们也似乎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当你将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这些公司最初能吸引用户(B和C端)的原因恰恰是反对商业化、标准化,然而他们现在却变成了他们反对的东西,即使大型酒店业、出租车等行业最终被“共享经济”公司们击败,我们看到的也只是更一些追求商业利益的大公司而已。所谓“共享”、“社区”早已被抛之脑后。

  作者提到了一个概念——“公地”,既代表了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也代表了不同领域中的非物质公共资源,如文化领域的公地,就是如广场一样的文化气氛和大家畅所欲言的空间。“公地”就代表着共享,但如今商业因素的介入却导致了公地的异化、侵蚀和扭曲。

  ①异化:公地与资本是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的,当一个蓬勃发展的非盈利组织模式被资本看中时,就会产生“挤出”效应,原本单纯的共享、奉献在掺杂了金钱因素之后逐渐变味,最终被商业、利益等因素挤出,人们的动机发生异化,并且是不可逆的。

  ②侵蚀:是对公地本身的破坏,最显著的例子就是airbnb对旅游景点带来的人流,同时也让该地的房价上涨,导致本地居民纷纷逃离,赖以吸引游客的氛围、环境便是城市的公地,而如今它渐渐被商业侵蚀。

  ③扭曲:公地的性质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发生了扭曲。Lending Club从信贷领域的颠覆者角色变成了为大机构提供客源的金融中介,无非是由于背后资本的介入,与自身的盈利相比,“颠覆者”的影响无关紧要。我们身边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当旅游投资者将一些原本自然和谐的景区纳入到自己商业版图时,原来吸引人们的东西立刻就被商业化所取代,规模化、可复制的元素便充斥着我国大江南北,仿佛在旅游景点上真的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三、冲击城市法制法规

  城市的井然有序是靠大量法律法规维持的,但“共享经济”公司就像入侵者一般,蛮横的撕开城市法规的伤口,在狭缝之间野蛮发展。Airbnb所带来的治安问题,Uber司机的保险问题,各种共享平台发生事故的责任归属问题,都被一句“我们只提供平台,他们并不是我们的员工”所敷衍,而在税收上,默许、鼓励平台服务提供方的逃税行为,在员工(B端用户)福利上,想尽一切方法逃避,难道“共享经济”之所以高效的一部分原因竟然是这些钻空子的行为?虽说商业本质都是逐利的,但追求利润的前提是在一定法律框架下,并不是像如今这样打着新经济的幌子名正言顺的去逃避和违规。

  或许野蛮发展之后一切将逐步正规化,也有人说,每个新兴行业的开端都是一段不顾法律的野蛮生长,但这一次不同的是,共享经济公司们并没有实质性的带来什么,他们走老路的同时却在法律法规的夹缝中寻求获利,与其说是一场创新运动,不如说这就是赤裸裸的投机。

  四、隐瞒部分数据

  如成功的“用户故事”一样,提供用户光鲜亮丽的数据也是他们的宣传手段,毕竟数据是直观的,而且也像他们保证的那样,数据是真实的,但这恐怕也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大量真实的数据却被深埋于水下。

  Uber号称他们在纽约的司机年收入可达9万美元,是普通出租车司机的近3倍,数字直观给人的感觉的确很具有诱惑力,人们似乎以为每天轻松的接几单uber就可以年入近10万刀,就是这样的宣传手段吸引了一批有一批年轻人加入uber司机行业,但当他们打开uber上路接单后就会发现,实际的数字与9万相去甚远,那么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Uber将9万的前提都隐去了,首先,这是uber对司机补贴最高峰的时期,这时候的一单可能要比平时奖励高一倍,再者并不是轻轻松松的普通兼职就可以赚到这9万,而是一周70小时的辛苦工作换来的!最后,这9万并没有包含uber的抽成和服务费,况且这还是在纽约,如果把上述所有因素都抛开,最终到手的也仅仅只有3-4万美元,与普通出租车司机的年收入几乎没有差别。

  另外在评分机制上,uber、airbnb们也使用了自己的小伎俩,他们都将评分低于一定分数的B端用户暂停使用(作为惩罚),因此在统计平均得分时这些B端用户是不包括在内的,那么最终的平均4.8、4.9甚至是满分,又有什么意义呢?

  除了上述数据伎俩之外,uber、airbnb们还有数不胜数的招数,将数据交给这些掌握技术的公司手中,我们看到的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在此就更不提我国因此催生出的刷分、刷评价灰产了。。。

  五、成本外部化,推卸责任

  “共享经济”公司们大都将自己定义为平台,除了概念炒作之外,还可以将很多成本转嫁给B端用户(商户),让自己的平台变“轻”,以此提升运转的效率。

  酒店业的消防设施都需要自己花钱来建设,但airbnb不用,这理所应当成为了房东的责任;出租车行业根据所在城市的要求,需要配备一定的残疾人座椅或者儿童座椅,但uber不需要,这都是司机的责任。还有各种各样的商业保险、福利等,都为“共享经济”节约了一大笔开支,这种巧妙的转嫁真的会带来良好的商业循环吗?我想在世界各地爆发的反uber、反airbnb运动足以说明了民众的心声。

  六、评分评价变成监督、惩罚的手段

  airbnb、uber们的政策几乎清一色倾斜到C端用户身上,一旦有用户对B端商户打差评、低分,他们的资格就会被取缔,这不但助长了C端用户故意挑刺的毛病,还将公司平台变成了一种人为干涉、无视公平的垄断者角色。拥有技术、数据的“共享经济”公司们,就像封建时期的帝王一般,以自己的意愿制定着不公平的制度,手中的残忍武器便是评分评价机制,所带来的酷刑就是各种严厉的惩罚手段,其苛刻的程度远甚于传统领域的巨头们。

  七、坐拥技术和数据,倒逼改革,却留下了大量社会问题

  科技行业常常是赢家通吃,某领域一家独大之后经常会带来很多问题,当公司因用户量的增加而掌握越来越多的数据,加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他们便有了与政府叫板的资本,倒逼政府改革政策,将自己曾经游走在灰色边缘的行为合法化。

  科技行业发展的太快了,以至于其带来的很多社会问题根本无暇去解决,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或许科技双刃剑的另一面便会爆发,到那个时候我们所要面对的就是一场灾难了。

  其实,新兴的事物多多少少都会带来问题,但当我们对其剥茧抽丝之后,看到的本质却依旧是旧世界的那一套,我们不禁会问:我们追随所谓的“新经济”真的值得付出这样的代价吗?不单单是“共享经济”,如今越来越多的概念涌入我们的视线,而他们的背后都有没有告诉我们的事情,到底是伪装的外衣,还是货真价实的新趋势?不要只看他们说的,而是要看实际中怎么做的,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不被概念所迷惑。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读后感(十):《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到底在说什么?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中对共享经济的定义让本书有了方向性的定位,作者认为“共享经济”本身带有矛盾性。“共享”不带任何经济色彩,而“经济”则是有市场交易的意思。而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认为“共享经济”是通过将人们享有的私有闲置资源,通过有偿服务的方式,让更多的社会参与者共同享有,而导致资源的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经济模式。以不同的方式让渡权益和取得收益,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社交媒介实现共同获得经济红利的话。那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认识。

  通过阅读了《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这本书,我从中感受到“我的就是你的”这种慷慨已经渐渐转变成“你的就是我的”的私欲的体现。前不久刚刚有一个共享经济的实体中的主要创业人员在中国的主流媒体宣传了一个这样的意思:如果这个共享经济的产品不能成功,我就当是做了公益了。可是也就刚刚过了不久,竟然传出该共享经济的实体主要高管收受回扣的丑闻。对于拿着投资人的钱来运营的人,一边在标榜如果不成功就是做公益了,一边还在使用收受商业回扣的行为来中饱私囊。这已经不是经济的范畴了,而是道德的范畴。这样势必会打击投资者对于共享经济的投入,让这个市场畸形地发展,靠着法律的空子来有一席之地,一边生长一边夭折。

  阅读《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这本书,你会发现它提到的那些例子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中国有现成的例子:宝宝vs东东;退出中国的优步vs其他类似的叫车平台等等。可以试想,如果我没有找到一份正式注册的公司的工作的话,我就可以随便在某个平台上不用缴税地进行我认为我拥有的资产使用权或者所有权的转移和让渡吗?这样做对其他从事该项活动的,但是缴税的人是不是公平?有谁可以监管我的质量?如果我不能履约了,有没有人能够监督我?没有税负的我的产品是否可以比同业的价格低,可以引起不正当的竞争?

  我们非常愿意接受新概念的: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从本地存储到云存储,从生物智能到人工智能。对于共享经济也一样不能逃离概念的炒作,共享单车之后来了共享充电宝。网上还在流传着有关德勤财务机器人“处理会计事务的信息”,会计包括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众多人士开始讨论共享会计的可能了。其实无论是要共享什么,都是共享服务的一种细分和延伸,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置身于共享经济之外的。

  就像是一本教材,一定要编一本辅导书一样。挑战一下《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来编一本辅导书吧。这是一本太具前瞻性的书,每一个章节里面的每一个观点都给了读者充分的深入和展开的立体空间。共享绝对不是谁占谁的便宜,无论开始于怎样的市场环境,如果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就要由共享经济投资人、共享经济运营人、共享经济享受人、共享经济所在的国家一起建立起一种符合经济运行的规范,并在对应的行业中公平竞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资源的最大利用,体现共享经济的本质。

  即使你不想编撰那本辅导书,也看看《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让我换位思考我们得到的同时是不是需要我们也要做到维护和合理的付出?

  创建于 11:50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