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育儿基本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育儿基本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5 21: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育儿基本经典读后感10篇

  《育儿基本》是一本由高志宏 / 徐智明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育儿基本》读后感(一):让孩子拥有自主的人生

  作为一个4岁宝宝妈妈来说,育儿书是我最喜欢的版块之一,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尤其大,推荐在宝爸宝妈中摸索前行的你们来阅读此书。

  《育儿基本》是由宝爸徐智明和宝妈高志宏共同编写的,里面用大量的实例来向大家讲述身为两个宝宝的家庭,如何让孩子自主学习,自主生活的。他们从一个家庭里父亲母亲两种角色两个视角出发,去完善自己教育孩子,他们的想法做法,是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家庭从育儿的焦虑中走出来,定心思成长真谛,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找到适合的育儿方法

  对于中国大多数家庭来说,我们作为父母的这一代人通常帮孩子代办太多事情 ,帮忙拿书包,帮忙准备第二天的衣服 ,帮忙给孩子报各种各类自认为对孩子好的补习班等等,一切事情都是由父母包办,没有太多倾听过孩子的想法,这样累的不仅父母,同样还有孩子本身。

  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何让孩子自主!他们创建的是一种中国人比较陌生的家庭关系:娃的事情娃做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希望遇到这本书的我们能学以致用

  徐智明宝爸更是颠负了传统意义上的爸爸定义,成为了超级奶爸,并乐此不疲,我觉得这本书我看完后也要让我先生看下,人家学历的爸爸都能这样做,何况我们呢!哈哈哈哈哈

  对于父母来说,如何培养孩子自主的能力呢?

  1.作为父母来说,首先我们要学会担当。

  升级成父母,我们需要担当改变,我们要担当压力,担当责任,担当辛苦

  2.我们要学会充足陪伴

  陪伴是最好的告白。多留些时间陪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这一点我很欣慰,无论多辛苦,我们都把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没有让他成为留守儿童,虽然这种现象农村普遍。但是我觉得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无论有钱没钱,应该都会很开心的。如果有可能,尽量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充足的陪伴他们成长。

  3.对于孩子来说,我们需要充分尊重

  尊重孩子的一切,不要把孩子当作是个孩子,而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小大人”来看,尊重他的一切。不要拿大人的的思想是管束孩子。让孩子觉得被尊重。

  4.跟孩子平等交流

  平等的跟孩子交流,事事不以父母观念为主,多与孩子交流。孩子犯了错误,先听孩子来讲下原因,再进行教育。而不是一味的发泄你的脾气,宣泄你的情感

  而且在《育儿基本》这本书中,徐智明宝爸和宝妈高志宏给我们分享了是如何培养大儿子天真自主阅读的方法,这也是我们现在大多数宝爸宝妈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一章节我也做了重点标记,大宝是错过了最佳时期期待二宝降临时使用天真妈妈的方法哈!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从书中多跟着天真、开心爸妈,学到育儿知识,培养出自主健康的孩子。

  《育儿基本》读后感(二):二胎时代,如何轻松养两个娃?

  01

  自从怀了老二,经常有人问:“现在老大老人给带着?老二出生后有人给看着?”

  每次我都回答:“老大我们自己带着,老二出生后除了月子,产假里我打算自己带着。”

  然后就会收到各种或同情怀疑目光

  在很多人看来,带一个孩子就已经够累了,要带两个那不是要把自己累死的节奏

  在我看来,自己这样的决定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

  生第一个孩子时,出了月子,一直到我上班,孩子都是自己带的,并没有像很多人说的有多累,反而很快走出了月子的抑郁同时尽情享受带孩子的快乐,自己也有大把的时间做了很多自己的事情。

  养育第一个孩子,没有给我留下特别苦累的印象,反而因为孩子的出生,自己的生活有序充实了许多,所以对于老二的到来,没有太多的纠结。

  为什么同样养育一个孩子,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我思考过这个问题,觉得可能是自己比较粗线条,对养育孩子没有那么精心和敏感,所以并没有感觉有多累,直到今天用了一天的时间看了《育儿基本》这本书,我才对自己的思索有了一个比较理性答案

  02

  《育儿基本》是徐智明和高志宏夫妇共同写的一本育儿的书,他们都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当然,这不是我对这本书认同理由

  之所以对这本书认同,是因为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共鸣,他们的育儿理念也是我一直在无形中实践的。

  书的扉页上写着“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其实,在写育儿文章之前,我并没有刻意研究过育儿的方法,只是按照自己喜欢方式养育孩子,没想到与作者夫妇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

  《育儿基本》的核心理念是:孩子自主,爸妈轻松,意思就是父母要学会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这样父母就不会越做越累,反而比较轻松。

  作者夫妇的两个孩子基本是他们自己带大的,只是月子里孩子的姥姥帮忙了几天,两个孩子都是一岁多的时候孩子的妈妈就出去上班,两个人没有因此而手忙脚乱,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事业,反而觉得养两个孩子是比较轻松的事情。

  他们的教育观点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平等与孩子交流,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大人和孩子都省心

  03

  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是我们家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实践的。

  比如让孩子自主生活,孩子可以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自己搭配

  孩子不娇气,摔倒了,让她自己爬起来,与别的小朋友冲突家长不参与等等;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孩子自己选书读,不给孩子讲书;

  不逼着孩子上她不喜欢兴趣班,回家不逼着她学习;

  不随便让孩子不上学;

  ……

  细读之后,终于为自己的“懒”找到了支撑,原来这样养大的孩子还有这么多的好处,也不禁沾沾自喜起来。

  书中还有不少我没有实践过,将来可能用到的方法,比如二胎出生后如何对待两个孩子,如何让两个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等,这是需要以后不断实践的。

  当然,我并不是全然同意作者的方法,在大方向上没有问题,让孩子自主这一点我很认同,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自主的习惯我也很认同,不认同点是个别的小细节,比如孩子阅读读什么书,作者提到不让孩子读经典童话,这个我不太认同。

  与市面上那些自己没养过孩子却当专家的书比起来,这本书可以说是经验之作,既具有可操作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特别是它的育儿理念,对很多家庭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04

  养孩子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家长充分尽职尽责,充分的陪伴,但也并不是说养个孩子就需要一家几口,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轮番上阵,个个疲累,孩子还是越养越累,越养越不省心。

  特别是在二胎时代,人人谈论二胎,但一些年轻人对生二胎并不热心,除了经济原因,他们主要担心的是自己的精力问题,身边很多朋友选择不生二胎,理由主要是:一个就够累了,生两个还有没有活路?

  那些觉得养一个孩子就已经累死累活的家长,我觉得《育儿基本》这本书值得一看,这本书中传达的养孩子的理念,能让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轻松不少。

  当然,养育孩子不是一本书能够解决的,而是如何把理念长期应用到育儿的实践中,边实践边总结,总结出自己养育孩子的实用方法。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其实养两个孩子并不是那么可怕,找到好方法,也能够比较轻松的做父母。

  不是看了这本书才这么说,是这本书无形中契合了我的养育孩子的理念。

  《育儿基本》读后感(三):那颗爱孩子的心,在学习如何爱

  遇到儿童养育的各种状况,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有问题不能简单百度一下,因为网上的说法五花八门,有的甚至互相矛盾。需要看医生就去医院,想从书中找答案也要读经典的育儿书。比如当我给老公推荐《育儿基本》:“这本书很好,你也读读。”他首先会问:“是谁写的?权威吗,靠谱吗?”

  《育儿基本》的作者高志宏、徐智明不是专家,也不是权威,这本书只是他们夫妻十几年养育孩子的经验谈,就像身边的同事好友在分享育儿经验一样。如果你觉得他们说的对、有道理,那就琢磨下怎么帮到自家小孩;如果觉得不实用、没道理,读读别人的经验教训也没啥损失。What will you lose if you read? Nothing!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长见识!原来还可以这样带娃。作者的两个孩子都没有请老人帮忙带,大儿天真一岁两个月上幼儿园小儿开心两岁上幼儿园,加起来一共请了三年住家保姆,后来基本由夫妻二人独立带大,期间真心爸爸全职工作,真心妈妈只停工两年多的时间。真心兄弟每天自己穿衣、吃饭、做作业、收拾书包,这些日常琐事不需要牵扯爸妈的体力与精力,原来通过培养,是可以轻松做爸妈的。

  所谓“轻松”,用《育儿基本》的概念分类,就是实现孩子“自主生活、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情感”。

  那他们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呢?

  一、终生学习。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在如何备孕、孕期保养、婴幼儿照料上,学习热情很高,很快会成为“专家”。但是对孩子出生后心理行为发展,孩子的素质养成,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很少花功夫学习。谈起孩子吃什么奶粉、穿什么衣服时,可能头头是道,但说起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时,束手无策,满脸茫然

  高志宏与徐智明都是从小城考上北大的(估计学习能力很强)。他们先后读过几十本经典育儿书,然后夫妻反复讨论确定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书中推荐的几本经典育儿书如下

  《怀孕圣经》安妮·迪安著

  《完全傻瓜指导系列·做个好爸爸》凯文·奥斯本著

  《从出生到三岁》伯顿·L·怀特著

  我买了《完全傻瓜指导系列·做个好爸爸》和《从出生到三岁》,如果你要读权威、读经典,这两本都建议入手。

  事实上我也从他们的教育方法中看到了《正面管教》的理念,比如培养孩子自主吃饭时提供可行选项——“宝贝,咱们家现在有鸡蛋、鱼、虾,你中午想吃鸡蛋羹呢,还是蒸鱼肉,还是炒虾仁?”而不是简单地问中午想吃什么。这个方法应用了心理学知识,如果餐厅服务员想多推销酒水,问顾客“要啤酒还是饮料”比“要酒水吗?”更有效

  二、理性讨论。

  作者夫妻多年来养成了理性讨论的习惯,乐于在无数深夜耗费无法统计的时间讨论如何

  养育孩子。遇到儿童养育问题,家人可能会出现意见一致的时候,这时候理性讨论难能可贵。不是这个埋怨那个惯着孩子,或者那个埋怨这个没时间顾家,而是就事论事言语温和、理性讨论,最终拿出一致方案解决孩子的问题,使一家人受受益于从反复讨论中获得的理念。

  三、让家成为欢乐所在

  做妈妈需要更多智慧,不是无私付出就会有好结果:不做超级全能育儿嫂、不批评爸爸笨手笨脚、不让爸爸成为唯一经济支柱、多谈爱、少谈钱,让家成为欢乐所在。我很欣赏她家的生活方式:外出就餐,每周一次,每人轮流提议;大小假期规划有趣但不奢侈的旅行等。比如中秋节到京郊古寺的四合院小住,一家人在院子里赏月、聊天,想想就是美好的回忆

  最后分享一段《育儿基本》的文字:“生理上做父母的能力,是天生的;照顾宝宝衣食住行技术,也很容易学会;但心理上做父母的能力,需要终生学习。让孩子看到相爱的父母,庄重虔诚经营自己的感情,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一点一滴地分享给孩子。”

  《育儿基本》读后感(四):和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上了三年级作业越来越多,加上她的拖延症,常常做到11点还没结束,周末的奥数课更是焦头烂额钢琴虽然每天必弹,也都是敷衍了事,我和孩子她爸常常被孩子折磨得不轻。尤其是她动不动就哭的习惯让我无比抓狂,且只要被说就会咆哮,怒目相向。我常常问自己:那个乖巧可爱女儿去哪里了?是什么让她变成如今的模样?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她更快乐地成长?

  直到前段时间遇到基本育儿这本书,我的一切疑惑基本找到了答案:长期的过度爱护,让孩子独立自主能力非常差,做作业需要陪伴,睡觉需要陪伴,去任何地方需要陪伴;过度保护,什么都不让她独自尝试,导致孩子在外说话都不敢大声;平时大小事情都由家人包办和催促,导致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什么不催促不完成,这一切的根源都在我们大人身上,也是让老人带孩子付出的代价

  找到了问题症结,开始对症下药,培养孩子自主能力,和孩子约法三章,哪些事是她自己的事,需要自己完成,比如作业,收拾书包,书架,自己的房间衣柜;哪些事是父母的事,比如准备早餐,购买书籍文具,家务,不需要她完成;她需要父母改变的内容有哪些?父母希望她新年有哪些提高?我们写了一个协议,爸妈和孩子签证确认,最后执行。现在执行效果还不错,尤其在时间管理上,我用闹钟定时的方式让闹钟提醒她,效果明显,几乎能在预设的时间完成作业,钢琴,阅读或是动画电影。

  在平等交流和充分尊重的章节,我的感触也很大。有一次要求女儿弹琴,她迟迟不肯弹,然后我说一弹琴你就不愿意,不如把钢琴卖了好了,然后我拿手机拍照,她挡住我不让拍,我说你挡住我我就拍下来一起卖好了,没想到我的一句玩笑一下让她哭得奔溃,说我不要她了,要卖掉她,虽然后来我赶紧跟她解释哄好她,但大人的玩笑和伤害的话还是不要说出口,对于孩子来说,你就是她的全世界,我们要学会尊重她,给予她独立的人格,予以平等的交流机会,慢慢去跟她讲道理。大人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如何有效沟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宝出生后,多数时间她是爱弟弟的,但遇到大人说她几句,她就开始说爸妈只爱弟弟,对弟弟温柔。看了育儿基本相关章节后,我改变策略,给老大取了个小名叫:大心肝儿,老二叫小心肝儿,以此让老大感受到她也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这一招非常管用,每次叫大心肝的时候女儿就一脸欢笑,而且还特别粘腻。再加上平时多创造条件让她跟弟弟互动,弟弟见到她就笑不停,她也越来越爱弟弟。

  关于阅读,女儿不迷恋任何游戏动画片和电子产品,只有对书无比执着,只要有书看,她可以一直安静看一天。每次要求的奖励也是买书。这个爱好也真的跟真心爸妈说的一样,家人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超过任何说教。女儿还不会说话时当我们教她儿歌时,她就会把书翻到正在读的那首儿歌的位置,换一个故事,她就把书翻到你正在讲的那个故事那里。从没单独教她认过字,但到幼儿园大班时,她已经开始读没有图画全是文字的读物了。

  养育孩子,是人生的另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无止尽。

  《育儿基本》读后感(五):中国城市家长的普遍焦虑怎么破? 育儿理想状态怎么建?

  怀孕还没多久,不到四岁半的女儿就开始问:“妈妈,小宝宝出生了以后,你最喜欢我还是Ta?你觉得谁最可爱?”。同样的问题也被拿去问了爸爸,奶奶,爷爷......家里的每个成员。

  瞧,二胎家庭的压力,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来了。于是当我看到一对二胎父母写的《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这本书的时候,立即觉得需要入手好好学习一下!

  等认真看完这本书每一个章节的时候,不仅看到了适合二胎家庭的建议,更多的是作者对养育孩子“道”的阐述,也看到了中国城市家长普遍面临的育儿“焦虑”和“理想”。

  中国城市家长的普遍焦虑

  中国目前所有城市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存在普遍的“焦虑”现象。

  最典型的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的孩子都在报XX班了,我们不报的话会不会落后?”“孩子不爱学习,成绩不好,作为家长我应该怎么帮助他?”“如果进不了重点小学/中学/大学,孩子的未来怎么办?”“以后要不要送孩子留学?”“孩子以后要留学,从2-3岁起就应该让孩子学习英语,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孩子就会吃力了!”......

  以上大多数焦虑是围绕孩子的学习的,也有为孩子的行为习惯苦恼的:

  “这孩子做什么都磨蹭!”“我儿子怎么老是不听我的话,还调皮捣蛋?”“我女儿什么都要我替她操心,真是愁死我了!”......

  但是,很少有家长会谈论这样的育儿“理想”,或者有家长有这样的“理想”时却仍然不知如何实现: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个快乐,自主,独立的孩子;Ta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学习上自主自觉;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热爱的事情可以自发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勤于练习以至优秀;不用大人唠叨和啰嗦,不用大人跟在屁股后面叮嘱; 不磨蹭,不无理取闹,.......

  这样的“理想”孩子,我们经常在欧美的电影里可以看到,而真实世界中,也有很多的人成长为了这样的人。

  这个“理想”也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认可和渴望,但是为什么我们虽然心怀理想,日常讨论和关注最多的还是中国式家长的“焦虑”呢?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中国变化的太快。

  现在孩子所处的生长环境,学习环境,已经跟我们这一代父母小的时候,大不相同。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要求给孩子以素质教育,乃至全球化的教育等等。这些和二三十年前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进行的应试教育完全不同,我们从上一辈那里无法借鉴到经验,育儿完全靠“自我摸索”!

  第二,家长无法判断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可以由孩子自主

  新生儿无论吃喝拉撒,都需要成人照顾。《人类简史》里说是人类的婴儿都是早产儿,的确是这样!

  由于孩子从小什么都不会,全部依赖大人照顾,大人也逐渐对照顾孩子形成了惯性。试想,1岁多才开始会走的孩子,是不是已经用1年多的时间让身边照顾的大人形成了巨大的”惯性“?

  我们都知道孩子长大后,独立能力会逐渐增强,都在期待孩子长大。但是却忽略了”能力“是从日常练习中获得的,不是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后就自然会的。比如说用筷子吃饭,总要练习才会。

  作为家长,我们往往对孩子什么时候该开始练习一项技能判断不清,比如是10个月就开始让孩子自己拿勺试着吃,还是1岁再开始?是2岁开始让孩子自己穿衣服,还是3岁开始?

  另一个典型的方面就是对孩子的提醒。是每次过马路的时候都应该拉着他的手,告诉他要小心,还是在4岁的时候相信他可以自己安全的过马路?或者是5岁,亦或6岁?是不是每次孩子上一个台阶都要在旁边说一句"注意别摔着”,即使那个台阶只有5公分,对孩子来说已经不再是危险。

  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也造成了我们的判断不准确,而判断不准确的结果就导致我们错过了培养孩子独立的时机。

  第三,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与让孩子“自主”相悖。

  最近很受欢迎的一本《巨婴国》提到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分不清彼此的边界,家长喜欢包办孩子的事物,最终孩子长大了仍然是“婴儿,只不过是"巨婴"。

  我们就是在这种传统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孩子,现在成为父母,想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常常需要完全颠覆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不仅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还要辨别这种影响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每个细节都要考虑是否“做对了”!

  这个挑战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尤其是当孩子的行为举止让我们失去耐心的时候,往往会发自本能的用我们曾经习惯的方式,比如唠叨,比如打骂,比如直接帮孩子做来达到当时的目的,就违背了我们希望给孩子建立的培养孩子的“理想”愿景和规则。

  更难以避免的是,在中国,大部分家庭仍然由老人帮忙带孩子或者接送孩子。那么,想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力量就更加的难了吧!

  但是,无论现实有多么的困难,可以看到,仍然有很多的中国父母在积极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育儿理念,积极地在用各种努力培养自信,自主,自强的孩子。

  北大父母高志宏和徐智明的这本《育儿基本》用带两个孩子的实例讲述了他们在培养孩子道路上的心得,其中的某些很值得借鉴!

  首先,书中开始讲得不是如何培养孩子,而是对待孩子的态度--不把养娃当投资,亲子关系不是所有关系,亲子关系不是控制权!

  这个大概是最颠覆中国家庭为“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观念的地方了。

  中国过去一直说养儿防老,孩子要绝对尊敬和服从父母,要听话,要乖。而现在居然让我们改变思想承认孩子是独立个体,我们养育他不是为了获得年老时的回报,也不是控制孩子?!

  虽然很多家长已经开始接受这个说法,但是在行动上却还是处处管理孩子,插手琐事,不能给孩子自己决定自己一些事请的自由。好在,书上给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来执行。

  其次,书中强调的是“父母要不断成长”。

  尤其“不是孩子叛逆,是你成长太慢”这一句的确有发人深省的意味。

  我们一直都在想怎么教孩子长大,学习,却没想过我们父母其实更需要学习如何育儿,如何学习新的技能,与时俱进。其实相对孩子来说,父母们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更丰富的社会经验,更强的思维能力,以及通过自己的行为来理解,引导,改变孩子的能力。这个提法真的是“醍醐灌顶”!也值得父母们改变思路,去积极实践!

  第三,父母要给予孩子“充足的陪伴”。

  中国家庭还有个普遍现象,就是父亲的缺失。

  作为一名母亲,真心羡慕本书的作者里的爸爸从小就积极主动得参与了孩子的成长和陪伴。即使主要是夫妻两人带孩子,也没有感到手忙脚乱,孩子也得以健康的成长。这一章里给出了一些如何鼓励爸爸参与的方法。

  但是,我想,这些具体的方法建立的前提在于父亲应该意识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和良好亲子关系所带来的乐趣。还有就是对家庭幸福的重视程度。

  很奇怪,中国传统很重视“家”文化,但是却鲜于提倡家庭的“幸福感”。当然,也有可能是原生家庭没有教会现在的父母如何在家庭中表达爱(观点源于罗辑思维解读的《巨婴国》。所以,作为一个明智的父亲,应该看到这个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更多得参与孩子的教育,主动追求家庭的幸福!

  第四,书中强调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和孩子建立自主规则”。

  如果一个父母能够意识到第一点,那么把孩子当成一个自主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也就会自然得多。就好像和同事的交往,基于尊重和平等,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麻烦。每个人各司其职,在需要的时候协力合作。

  我认为西方为什么孩子很小具有自己的见地,主张,甚至是政治观点,是因为家庭和社会都把孩子当成一个具备思考能力的“人”来对待有关的,而不是当作只需要被告知行为准则的“孩童”。

  第五,书中介绍了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自主生活”,“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的。

  这三章里有大量作者家庭的亲身实例,可以成为解决大部分家长头疼的问题的很好借鉴。当然书中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家庭,需要按需所取。

  梳理完这本书,再回到开始所提的“中国城市家长的普遍焦虑和理想状态”这个主题。我认为中国城市家庭的焦虑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兴趣班

  如何给孩子报兴趣班是第一个困扰家长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素质教育重视的就是孩子各方面的兴趣,爱好,特长,社会实践等,而各种证书的加分也鼓励了家庭对兴趣班的投入。

  虽然近年来升学逐渐取消了诸如奥数等的加分政策,但是特长生仍然是存在的。比如今年北京市小升初,就取消了以往的推优,主要采取派位制,但是特长生的招收仍然是可以不受学区限制的。

  有些家长给孩子从两三岁就开始报各种兴趣班,生怕孩子在各方面落后。这样是不是好呢?

  如果是为了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和擅长的地方,是可以的。但是之后,就要考虑收了。也就是专注于孩子擅长的1-2个兴趣重点培养,而不是”面面俱到“。因为这样只会让孩子分散精力,在每个兴趣上都不能得到充足时间的发展和沉淀。“憨爸在美国”里的憨爸就分享了自己在给孩子报班上的“失败经历”以及后来的醒悟。

  另一方面来说,给孩子报了兴趣班之后,就可以保证孩子比别的孩子优秀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在孩子喜欢和擅长的事情上获得支持和鼓励,从而越做越好,培养能力,增加自信和快乐成长应该是兴趣班的主要作用,但是把兴趣班仅仅作为功利的一种手段,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吧?

  书中的作者几乎没有给孩子报过课外班,学校里的兴趣班是孩子自己选择和自己决定,去冬夏令营也是自己决定。大孩子自己报的乐器班坚持了好几年,考了9级。这也是引发我们参考的一个好例子。

  2.帮助学习

  大部分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后,就怨声载道:要每天辅导孩子功课,要检查作业,要给孩子的作业签字,要不断的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写作业。

  而书中作者提到的对待孩子的学习,可能让很多的家长大跌眼镜:从来不问孩子的作业,不管孩子开始做作业的时间,晚上只给孩子做完的作业签字,不问有没有做完,也不检查做得怎么样!不帮孩子整理书包,不帮孩子背书包。只在孩子有困难自己思考后又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才提供不遗余力地帮忙。两个孩子没有发生过写作业遭老师批评的情况,成绩也都还不错!

  这个让我想起我自己小时候的状态,作业的确是从来不用父母操心,自己写完交上去,考试错了自己改完错。感觉这个才应该是孩子对待作业的态度,而不知从几何时,城市里现在孩子的作业变成了大多数家长的“作业"了呢?

  听到有家长说现在作业题目难度都比较大,孩子自己不一定能做出来。我想说,现在孩子从小接触的各种知识和刺激也比我们那时多多了,营养也好很多,智力发展也比我们早多了。如果国家教材规定了老师在课堂上教相应的难度,孩子只要认真听讲,为什么会学不会呢?是不是孩子在课堂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比如说认真和关注?是不是应该帮助孩子解决如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问题,而不是每天督促作业这样治标不治本的方式?

  专注力的重要性也是我感受到的我们中国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我们小的时候,家里房子小,作为孩子,很少有自己单独的房间,做什么事情都和别人一起。即使有单独房间,父母和家人也是随时出入的,检查有没有在学习,有没有偷看课外书,有没有不务正业......很难培养对一件事情长期的关注度。

  很不幸,现在的孩子虽然环境允许了,有自己的房间,但是仍然会被打扰,无法专心地自己完成手上的事。比如我们会认为按时吃饭很重要,不管孩子是否在兴致勃勃地拼插一个乐高模型,在画一幅画,都需要放下手中的事情来吃饭,而国外家长能够可能就会允许孩子在他想吃饭的时候自己去吃饭--当然家长不会负责在就餐时间外的时间帮孩子热饭或者重新做饭,孩子需要自己搞定因为不按照时间就餐产生的麻烦。但是这往往才能让孩子评判到底是按时吃饭重要,还是坚持自己的快乐并承担相应的麻烦重要,并在下次类似事件发生的时候做出合理的选择。

  我们还时不时得问孩子,要不要喝水,要不是上厕所,要不要吃水果来使孩子分心;甚至有的家长会认为:怎么一件事做了那么长时间,是不是累了?该换换了?孩子还没累的时候,家长先替他做了决定。

  实际上,我也是刚才描述的家长之一,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我越来越开始刻意注意不去破坏孩子在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的耐心和毅力。让他沉浸在专注的事情上,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他对这件事情的深入程度,发现新的境界!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事习惯,对自己负责的习惯。

  3.上好学校

  为了给孩子上个好学校,是不是买学区房,在哪里买学区房,是很多父母的纠结,尤其是在北京这样房价超级昂贵的城市,学区房逐渐成为很多家庭心目中的痛!最近两年房价的疯涨更加雪上加霜。今年北京小升初取消推优等政策,好像更是把学区房的必要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实话说,我很质疑北京市目前推行的”让教育更加公平”而制订的“学区派位”政策是否真得能让“教育资源更公平”?至少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还看不出来。如果教育资源的差异仍然较大且很明显,那”学区派位”也只能加速对“学区房”资源的争夺,扩大因经济能力而造成的不平衡,甚至出现教育的社会分层--参见《罗辑思维》里“即将到来的社会阶层”。眼看着学区房一天一个价,家长们更加得焦虑了......

  最近几天网上很火的话题“既然清华北大的都买不起房子了,那还买学区房干嘛?”。仔细想想,学区房的直接作用其实就是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将来进入好的大学,比如清华北大。但是有了清华北大的学历和背景却又买不起北京的房子,无法在北京安家落户!那我们煞费苦心得让孩子上“学区房”以进入好的大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还有人说学区房的作用是为了获得圈子。互联网时代,传统圈子(同学圈,单位圈)的作用仍然象我们之前了解的那么大吗?身边的“朋友圈”,工作里的“工作圈”是不是才是更影响我们生活的圈子?另外,圈子的选择权和生活方式一样,不是更应该由孩子自己去争取和选择吗?

  最后,我想说如果有条件给孩子买学区房的话,那么可以买。如果没有条件,与其花几百万去砸一个所谓的“平台”和“圈子”,不如真正把钱用在孩子的视野开拓上和他自己的社交经验拓展上!比如一年去两次国外旅行,鼓励孩子参加增长知识和技能的游学活动,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哪怕要去国外比赛,也可以爽快的随时买一张飞机票让孩子去!这些实践和真实得感知与体验才是我认为我们能够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支持。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不是由父母给予的,而是要靠自己争取。比如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国家统一招生是相对公平的平台),让孩子自我成长!

  第六,自主情感

  这本书的最后“自主情感”的部分,给出了关于二胎家庭,如何对待两个孩子,以及两个孩子如何建立深厚感情的亲身经验,很值得借鉴。

  当我在读作者分享的育儿笔记的时候,为兄弟俩可爱的事迹笑出了声。女儿就好奇得问我在笑什么。我趁机给她读了两个孩子的故事,告诉她未来等她有了弟弟/妹妹也会发生好玩的事情,他们会成为相亲相爱的两个宝贝。

  感谢这个章节,完成了我最初对这本书的诉求。

  整本书,也引发了我对孩子教育的更多思考,值得推荐给所有和我一样心存焦虑和迫切希望给予孩子良好教育的家长!

  《育儿基本》读后感(六):给孩子最好的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盖尔戴维斯博士早在1928年就对孩子做过一个关于“吃”的实验:她让一群孩子自由地吃,即随意吃他们想吃的食物,而限制另一群孩子吃,即由大人给他们准备好食物。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孩子,比另一群自己没有选择食物权力的孩子长得更高更胖,而且身体也比较健康。有趣的是,自由吃的孩子乍看起来吃的很没有规律,但有时他们光吃自己喜欢的食物,有时又一口也不吃;有时一天只吃少量食物,有时却吃的很多。仔细统计两组孩子吃饭的总量和品种,也许每一餐并不足够和均衡,但一星期下来,食物的摄取居然是足够且均衡的。实验说明,每个人生下来体内便有一种机能来获得营养的均衡。可见,“吃”是孩子因需要而选择,更是孩子的自由,家长没有必要过分干预。

  由此推之,孩子的成长也如此。个性总师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张扬,而过度的管教和呵护会使他们失去自由和快乐。这样的孩子,即使能有个学习上的好成绩,考出高分数,也只能算是一个百依百顺、只会做题不会创造的人,难以在未来竞争中展示个性,突出自我,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

  《育儿基本》读后感(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你真的认识到了吗?

  北上广深,有来的,有走的,有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

  去,还是,留,是个大问题。

  最近引发大家热烈讨论的两篇文章正好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一个离开,一个重返。

  一个,无力承担好学校学区房的高房价,离开北京。

  一个,离开北京,一年后回到北京,然后又离开,现在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去了广州。

  为什么?

  说到底,还是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北上广深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是大的、外在的教育环境的差异;还有一种小的、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也不能忽视,那就是家庭教育。

  一旦已经选择在哪里定居,外在的大环境无法改变,那么家庭教育就更应该被我们重视起来。

  与职场妈妈相比,作为全职妈妈的我,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更加重大。有的时候甚至会很焦虑,就怕教育不好孩子。

  那么,办法只有一个,就是通过阅读来学习。

  《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 轻松做爸妈》,正是一本适合爸爸妈妈好好研读的好书。

  《育儿基本》读后感(八):美好,从遇见一本好的育儿书开始

  我有个远在美国的同学,我一直叫着大姐,有一天她在圈子里说:“今天是儿子17岁生日,可面对他的叛逆,他的孤独、无助与迷茫,我却没有办法去帮他,我在回家的车子里,哽咽得不能自己”,我与大姐同学有十多年了,在我心里,大姐一直都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作为妈妈,也是无可挑剔的,忽然看到大姐这样说,心里感同身受的痛楚大于震惊,想给大姐一个深深的拥抱,可我知道,我们之间远不止一个大西洋那么遥远,只是告诉大姐:“给彼此一点时间,坦诚以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成长是伴随着阵痛的,但却不是主旋律”,几天后,我看到大姐的更新,有这个17年少年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有与弟弟的欢乐嬉戏,有与爸爸妈妈的其乐融融,有这个少年一整面英文版专题报道的报纸剪影,大姐说:“哥哥已做的很好,需要反省的是爸爸妈妈”,从父母的神坛走下,学会反省、检讨自己,尊重、平等的对待孩子,给予孩子以理性且明智的分析、引导,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跟随孩子的步伐,不断学习、进步,既是成全了孩子的成长,也是成就了父母这一角色,大姐由衷感叹“孩子是我们这一世的修行”,而我仿佛看到那个17岁少年背着双肩包,迎着朝阳正大踏步向前迈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育儿基本》读后感(九):在做父母和做自己间取得平衡

  总体来说是一本三观正且70%以上内容具有实操性的育儿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育儿书,值得所有为人父母予以借鉴。

  我有我做不到的,比如第三章里爸妈守则二:充足陪伴。这点我做不到,做不到就说做不到。

  因而我只能在其他的方面弥补不足,寻求平衡,就如书里讲的,父母没跟上,才会觉得孩子“叛逆”,明智的父母应和孩子一起进步。

  另外之如平等交流,充分尊重,自主学习、阅读和生活等,难与不难,就看你怎么看,换位思考一下,你就想如果你是你的孩子,你是不是也比较希望在相对公平,宽松,向上,自主的环境中成长,换位一下就容易做了。

  做父母的得把自己心态放低一点,说白了不过就是比孩子们老了二十几岁甚至三十几岁,拍照还得靠美颜,有啥可了不起的啊。

  同样,做父母的做父母之前先做好自己,自己乱成一团糟,就先把自己理顺好了再教育子女。别给我提什么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绝对有,有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做不成100分的父母,但可以自己给不是父母的自己和是父母的自己各自打个分,取得个平衡。

  再有的纸上谈兵就不够用了,就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吧。

  《育儿基本》读后感(十):北大高知父母教你轻松育儿

  【导读】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父母。育儿路上,阅读过来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让我们走得更顺畅。《育儿基本》是我阅读的第7本育儿书,作者是一对夫妇,育有2孩,书中的育儿理念新颖、实用,值得宝爸宝妈们学习,这不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家庭教育书,作者还分享了夫妻相处之道,推荐给为人父母的你。下文为我的阅读总结。 这本书为什么值得读? 1.北大高知父母的育儿经验谈。 2.书中的观念新颖、实用,适合对孩子教育无从下手的父母阅读。 3.育2孩,并能做到事业家庭两不误。这经验值得学。 个人评分:5星 如何用这本书? 1.如果你准备要二胎,请翻看P273-P282,作者分享了如何让大宝接受小宝的方法,也介绍了大宝的心态变化,以及父母如何应对。 2.如果你是一名小学生/初中生的父母,请翻看P219-P261《自主学习》章节,作者分享了如何对待孩子学习的问题。 3.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请翻看P101-124,这里作者教你如何轻松与孩子交流,并提出了日常交流与沟通的不同,交流是轻松的,沟通是要达成一定的目标的。 4.如果你和爱人育儿观念不一致,且育儿方面成为单人主导,那么建议你翻看P005-092,作者分享了夫妻如何相处,做好榜样,给孩子营造好环境。 我的收获与理解: 一、 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夫妻感情好,孩子内心负担少。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家里的气氛紧张,孩子注意力会被分散,心态会存在焦虑不安。 好的夫妻关系不仅应该相互扶持,还应该共同成长。有了孩子后,可能部分妈妈们逐渐以孩子为中心,忽略了丈夫的感受,以至于亲密关系,每况愈下。更有甚者,夫妻关系不佳,还牵连到孩子要站队——你是爱爸爸还是爱妈妈?这显然既不利于夫妻关系也不利于亲子关系,更是令孩子为难,父母与孩子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这样两难的选择,简直是让家庭往分崩离析的方向发展。 因此,为人父母者,要努力完善亲密关系,它将有利于培养到健康向上的孩子。 二、养娃不是投资 更新了我的观念,从前以为养娃是一项投资——心里想着,要给娃最好的一切,说不定有天她能成为总统呢?(呵呵……)而作者更明确的说明了养娃非投资,一旦存在投资心理,就对投资的项目存在所有权的掌控,而孩子与父母之间不存在所有权支配的问题,孩子与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 如果存在投资心理,就会求回报,一旦没有如愿,就会出现怨念——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就不领情。把养娃作为一种投资,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因此,养儿防老观念该升级了。 三、培养阅读习惯 作者的观点与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的观点一致,都认为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会让他获益终生。“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有时通过阅读,孩子便可体会到其它生活。读孩子自身感兴趣的书,甚至让孩子亲自选书,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视野,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千万别把阅读定义为“课外阅读”,学习不分“课内”、“课外”。通过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代。 想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父母要注意了,要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应该让他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不能任务化,具体做法: 不设定阅读目标 不要求孩子写读后感 不要求孩子抄精美句子 不功利的想让孩子通过阅读提高作文水平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呢? 大人先有阅读的习惯,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之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如果父母本身就爱阅读,耳濡目染,不需刻意,孩子自然会养成阅读习惯。 孩子1岁左右,可以通过读故事给孩子听(记住:是读不是讲,讲的弊端在于加了太多成年人的理解,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买绘本书给孩子看,多图片少文字的图书类型。(孩子虽然不懂字,但看图画能了解个大概) …… 哪类书值得孩子读? 1.儿童科学常识/百科 2.儿童生活常识/百科 3.儿童生活绘本 4.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 5.适合孩子吟诵的古典诗词 6.儿童科幻故事 7.益智游戏书 8.儿童手工书 9.儿童历史书 10.儿童地理书 11.儿童自然书 12.原创童话 13.原创儿童小说 14.儿童科幻 15.儿童奇幻 16.儿童动漫 四、培养守规则、自主的习惯 看了多本育儿书,对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守规则方面,起初我是有疑惑的——担心对孩子限制太多,变木纳。通过《育儿基本》,学到了个方法: 在公共场合教孩子遵守规则,而非刻意的说教。比如,过马路时,教孩子看交通信号灯,比在家告诉孩子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会更好。久之,孩子会明白这个社会需要规则运作,规则并非无用,反而更有利于更好的运作。 在教孩子守规则方面,《法国妈妈育儿经》的作者德鲁克曼则提及家长权威(这种权威是建立在父母与孩子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当你不让孩子做某事时,采用坚定且自信的态度阻止,并告知孩子为何不能做。——“一个有自信的家长,会使孩子打消疑虑。” 让孩子守规则,懂规矩的好处是:让孩子不孤立的以自我为中心,让他融入所生活的世界中去。或许,当你的孩子养成了守规则,懂规矩的习惯后,你会无形当中解放了自己,孩子不会事事都要你操心。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呢? 大人应该改变这样的观点——“他还是个孩子,能懂个什么”。他虽是个孩子,却人小鬼大,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事情在他能自己做决定的时候,要让他参与,家长不能一手操办。具体有哪些事情呢?《育儿基本》一书中,作者提到,比如,点菜、选书、买玩具、自己背书包等等…… 当孩子能自主,说明他更能去面对多项选择的人生,孩子也会更快乐、更自信。如果让孩子养成自主的习惯,他更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想必即便是在青春叛逆期,事事对着父母干的频次会少很多,一个人的需求时常能得到满足,情感被压抑的次数就少,也就能更开放的去看待自己所遇到的事儿。想想我们的小时候,很多事情,小到买什么款式的衣服,大到报什么学校,父母一句“他是个小孩,什么也不懂”,当时你的心情如何?长期不能自主,面对选择常常会不知所措…… 我的践行: 看完《育儿基本》后,我梳理出2个方向:育儿目标、父母育儿守则—— 我的育儿目标:希望孩子未来能够自信、独立、善良、快乐、幸福。 为什么定了这个目标? 自信: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现自信是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情的基本素质,如果过度自卑,那么注意力就会放在自己做不好的念头上,就真的做不好了。 独立:因为自己是家里的幺女,受宠最多,担当方面就会差一些,发现这点后,就不愿呆在家人身边,怕很多事情他们都帮忙想好了,这样对自己的成长是不利的。也正是自己做出选择后,才开始独立起来的。独立的好处是,让一个人能够去面对未知时,不慌乱,即便是遇见困难,也会努力想办法解决。这是生存下去的根本。 善良:作为一个善良的人,他能处处为他人设想,不自私自利,会收获更多,内心也会更充实。 快乐、幸福:我希望孩子既能快乐的投入一件事情中去,又能因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幸福。 定义补充: 快乐是灵长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从内心由内到外感受到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如快乐地一起玩耍。 幸福: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并不与快乐、快感、方便划等号。) 《父母育儿守则》 1.养成阅读的习惯 2.不狎昵,理性讨论问题 3.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4.不唠叨不说教 5.多陪伴孩子 6.共同分担家务 …… 最后建议 读读这本育儿书吧,并且身体力行的去践行,我相信你会有不少收获,欢迎你在留言区与我分享你的阅读心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