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就是凡·高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就是凡·高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7 21: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就是凡·高经典读后感10篇

  《这就是凡·高》是一本由[英]乔治·罗达姆 著 / [波]施洛瓦·哈拉西莫维奇 插图著作,后浪出版公司·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就是凡·高》读后感(一):真正的人民艺术家——凡·高先生

  和很多人一样,我以前一直以为凡·高是一个很会画画疯子。但是看过这本传记后,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我觉得称呼他为“人民艺术家”也不为过,你很少见到这样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时刻惦记着劳苦大众的人。

  这不是调侃,而是凡·高悲惨一生写照

  《悲伤老头

  《这就是凡·高》读后感(二):梵高:我的孤独永远不懂

  一 这世界上总有些人,内心孤独,永远觉得任何人都不懂他,然后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或抑郁焦虑或独自取暖,或自我解脱才华横溢。 而我却偏爱那些习惯孤独享受孤独甚至被孤独所困扰终生的人,总觉得他们身上有种魔力是自己一直追求的,也许和自我内心的那名孤独患者有关吧。 其中最喜欢的一位,是梵高。 市面上,关于梵高的书籍和画册都不少,作为一个凡高迷,我买过很多本。 有在荷兰梵高美术馆参观时买下的厚厚一本《梵高博物馆杰作》,以图画为主,配合文字解说梵高美术馆的藏品。也有《梵高手稿》,以书信为主的内容,相对读起来乏味一点,尤其是对于那些初识凡高,并非艺术脑残粉的朋友来说。更晦涩一点的还有以梵高生平撰写的《渴望生活--梵高传》小说。另外还有蒋勋老师系列书籍《蒋勋破解梵高之美》,相对来说更易读。 最近在读的这一本是天津人民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的新作《这就是凡高》,是我认为最适合普通大众去了解梵高,鉴赏其作品的一本入门书籍。 乔治罗姆达著,吴啸雷翻译,文字部分亦由相关领域专家撰写,简明易读。作者围绕凡高生平和创作关键节点生动解读了凡高的艺术魅力。 从荷兰的童年,到伦敦的生活,再到法国和阿姆斯特丹宗教的召唤,从对印象派画的一见钟情,到受到日本文化深刻影响,到和后印象派的艺术家们不谋而合找到知音。从圣雷米精神病院,到后来清醒的时刻,再到著名的奥维尔小镇,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本书用时间方式叙述着凡高的一生,既易读又鲜明。中间穿插着每个时期凡高的著名作品,让人更明白每幅画背后的意义背景。所以我很推荐那些对艺术有喜好朋友们来读。 二 永远有人是你的迷弟 提到凡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星夜》和《向日葵》,稍微了解艺术历史的会知道他精神病割耳朵故事,再稍微喜欢他一点的人可能知道与之相关的另一位非常重要的艺术家高更。 但真正想要了解凡高,有一个人绝对必不可少,他就是凡高的弟弟,提奥。 凡高的弟弟提奥绝对算得上是凡高的超级迷弟外加经纪人。 可以说,如果没有弟弟提奥,这位伟大画家也许会穷困潦倒的连饭都吃不上,更别说创作。 没有他的鼓励,凡高也不会一直坚持自己的艺术热爱,没有他,后人也不会知道关于凡高的那么多故事。 凡高一生像有强迫症一样给弟弟写了数百封信,这些鉴证了他一直以来的心路历程。他们之间的书信,甚至成为比画作本身更具有价值财富。 凡高20多岁的时候被家里安排从事画廊艺术生意,但他完全不喜欢,甚至直接被画廊开除了。弟弟就陪他去海牙的画廊。 凡高后来学习神学,但在宗教领域也没能有一番作为,拒绝成为和爸爸一样的牧师,所以一直很压抑。弟弟提奥就一直想办法排解他的苦闷。 凡高告诉提奥说自己热爱巴比松画派,弟弟就鼓励凡高申请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 凡高经常把绘画的草图和解释寄给弟弟,定期咨询他的意见。而弟弟提奥也在为凡高这些非传统的作品竭尽全力的寻找买家,徒劳无功,就自己接济哥哥。 其实提奥自己身体状况不好,但还是更关心哥哥的精神状况。 提奥一直忠诚支持者哥哥的艺术事业。提奥给凡高负担房租,给他提供生活费,还帮他宣传画作。即使在凡高在精神病院的时期,提奥还特别帮他准备两间屋子,其中一个用来画画。 看完这本书,你肯能会很感谢提奥,因为他为世界多保留下了一位伟大的作家,多保留下了那么多伟大的作品。 三 异类有时才是天才 凡高用他的画笔诠释什么是艺术,用这种艺术形式诠释他对周遭世界的强烈感情,既有对自然之美的狂喜,也有对人类苦难痛楚。 他从一开始抑郁症,逐渐变成狂躁症易怒症。但其实关于他是否真的患病,一直都被无止境的广泛讨论,并无定论。 有人认为他癫痫,有人认为他感染梅毒,还有人认为是铅中毒导致了精神失常。总之他是大家眼中的异类,就算没疯,也许别人也把他当成疯子了。 但到底是疯子还是天才,还是他的疯造就了他的天才,谁又知道呢。 就像华晨宇有首歌《异类》里唱到,“如果你不喜欢听我的歌请闭上耳朵,接下来要大开杀戒穿透你的耳膜,一直到达灵魂的深处让你崇拜着我。” 以前你觉得他是异类不喜欢他,以后你可能要被他的才华淹没崇拜他,凡高之于后人之于艺术界亦如此。 凡高一直追求一种乌托邦式的艺术公社,想远离巴黎艺术世界那种互相猜忌的竞争真正的自由平静的绘画,远离市场压力。 所以,后来他与周围人们的疏离感愈加加重,没有地方可以成为自己的救赎之地。 尽管凡高一直在体验着孤独,但他还是从自然中找到些许安慰,从荷兰的农田到普罗旺斯,自然之美忽然成为治愈他抑郁的一剂良药。 也正是对自然本真的这种爱,才让他的作品能够呈现出更多人看不到的自然的美感明亮的,简单的,美丽的。 尤其把普罗旺斯丰富色彩展现的淋漓尽致,南方明媚的阳光清爽甘冽的空气让这里有一种炫目的效果,凡高在他的画中完美的呈现出了这种令人折服炫目的美。 就像我刚从荷兰回来时写梵高的文章《关于梵高,那些你不知道的事。》里写的那样,天才的疯子本来就是一步之遥,很多时候,更是合体的存在。 梵高在精神疗养院度过的一年是他创作量最丰富的一年,创作的生命力如同火山爆发,滔滔不绝喷薄而出。他用创作把生命带到巅峰,也是精神崩溃的边缘。 他在画中想表达对生命的救赎,却有人嘲笑他,你连自己的救赎不了,还想救赎别人?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生命中缺乏极致疯狂,所以我们看不到梵高看到的美。也许只有极致的癫狂,才能创造极致的美。

  《这就是凡·高》读后感(三):应该如何展示你的一生

  对很多画家的认识都仅限于一两张代表作。

  而梵高,最熟悉莫过于他的《星空》和《向日葵》。但这两幅画作所展示的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向日葵》系列讲述的是热烈的生命,而《星空》讲的是有序永恒

  但是如果把这本书读完,可以发现有那么多画作都在表现他对生活其他的复杂感受。而当它们有序排列起来,你几乎可以听见这个坚硬的灵魂在生活的磨盘中逐渐破损的声音

  他内心中的热烈和激越像是一头他无法控制的猛兽。他戏剧化的喜欢和厌恶亲人与朋友,不断的在一段关系里倾其所有又铩羽而归长久的感到孤独和受伤,他无法让它对这个世界妥协。这种激情让他表现出一种自毁倾向,从他用尝试自残威胁别人去爱他,到伤害自己来表达爱。或许在他自愿进入精神病院或许是他对自己内心激情的一种畏惧,他知道自己控制不了它,他知道这种激烈情绪对自己和亲近的人的生活是有害的。所以他选择了放逐自己,将自己和这个正常的世界隔绝开来。而从他对自己之后的心理医生评价,也能知道他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是清醒的。

  他是一个热情的,内心充满高尚与理想的,信仰爱的好人

  但这些品质都并不能让他在人间获得幸福

  他内心的热切的激情让他痛苦与孤独。他有一个正在燃烧的灵魂,而世界给他的只有冷雨,或者说他激越敏感的灵魂只感受到了冷雨。

  《有苦艾酒的咖啡桌》几乎是苦涩的孤独的具象了,画面里最为明亮澄澈的就是玻璃容器中的苦艾酒,和放着酒杯桌子。酒液的倒影几乎也是一种柔和清澈波痕,而窗外的一切都显得疏离和泥泞。他把这种孤独表现得表现的非常平静,像是早已习惯了。这更让我感到伤心

  人世让他感到困惑和痛苦,但自然给他平静。他一直被拘束的,被拒绝的,被锉磨的灵魂像在此刻像是涨满风的白帆。这种自由快乐的时刻被永远的保藏在他的画作里。

  这本书完成了对梵高一生的陈述。它讲述了梵高一生的故事,他生活中的痛苦和快乐。书中的插画也非常美,非常温柔,它表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时刻,让文字更加有力

  当那些痛苦的不安的时刻和平静的愉快的时刻相互穿插交替,他的一生几乎也在慢慢的被看见,被感知。这些画让人去爱他炽热的才华。而当观者真正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梵高在创作它们的时候都经历着什么,或许会去爱他天真而痛苦的灵魂。

  《这就是凡·高》读后感(四):这不是梵高,这是圈钱

  这不是梵高,这特么是骗钱!!! 选的配图质量就不说了,文字部分也是鸡肋,言之无物。 很好奇首页上一水儿的好评感人,泪目都是哪来的?真的买了这本书么,就这糟糕的印刷和纸质也好意思说是精装? 双十一打折的时候买的,半折我都觉得浪费钱。微笑脸。 为什么呢? 大概是因为封壳和封底占了差不多一半的厚度吧。 好气! 你们这样赤果果消费普通读者对梵高的热情真的合适么? 好奇楼上几位给出那么高的评价是为什么。 真的是见识短浅,看到这样的东西都觉得很好看? 还是因为喜欢梵高这个人,所以为了情怀给这本书打四星五星? 还是其他不太好说原因? 只是想告诫一下各位想买的读者,最好去实体书店看看实物再做决定也不迟哟~ 实在没时间懒得出门的,仔细看看各家网站评论综合考量一下。 毕竟60块钱的定价,就算打个折也要差不多40多块钱。有这40块钱买个肯!德!基!翅!桶!也挺好的。 当然了,土豪钱多任性的请随意。 不废话了,越说越气。

  《这就是凡·高》读后感(五):Vincent and Theo

  如果长时间曝光,夜空中的星星轨迹正是《星夜》里的景象。当发现这一点时,我们对凡·高的疯狂感到了恐惧。如同哥白尼发现日心说,人们便将其视为异端。凡·高的疯狂,某种程度上却是现实真相,也让我们感到害怕。同时,他的孤独也让人难以靠近。

  一生之中,除了和高更破碎友谊之外,凡·高所能感受到的最大温暖,莫过于他的兄弟提奥了。

  “凡·高一生都在强迫症似的写信,这数百封写给弟弟的提奥的和其他亲友的信笺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他一生中多数时光都是独自度过的,这些信笺某种意义上也助长了他无尽的孤独感和日益折磨着他的抑郁情绪。”

  这本小书梳理的脉络当中,我最想读的,便是关于提奥的篇章,那些凡·高的坏脾气和对提奥无止尽的要求,不仅仅经济依赖提奥,艺术思想上也常常去信探讨。

  ——对于疯狂的人儿,我们不敢接近。靠近他的方法,恐怕只有是他的作品、他身边的医生、他信任的兄弟。

  凡·高称得上杰作的第一幅画,应是1885年完成的《吃土豆的人》。关于这副画,他写信给提奥说:

  “这些乡亲,他们在微弱灯光下吃着土豆,这些在盘中取食的双手正是在地里耕种的双手,画面想表达的就是体力劳动——他们用双手诚恳地获得了食物。”

  同年,他还写信给提奥:”相比于大教堂,我宁愿描绘人们的眼睛,因为在人们的眼中能看到大教堂没有的东西……人的灵魂。”

  而关于《卧室》,他在信里是这么描述的:”色彩是这幅画的重点,通过它的存在,事物被赋予了一种宏大风格,一切都简化了。在这里,我能得到基本的休息或安睡。简单地说,看着它就能让心灵休息,或者说更是让想象休息。”

  凡·高在阿尔勒期间,每周要给弟弟提奥写两三封信,描述他所想所做的一切。这些信,成为了我们了解凡·高的珍贵记录。而弟弟提奥也尽力为凡·高非传统的作品寻找卖家,艰难但一直不曾放弃。这恐怕是艺术界当中最有名的兄弟情深了。

  于是想起Leonard Cohen写的一首小诗,题目就叫《好兄弟》:

  Good Brothers

  Vincent and Theo

  I’ll dance with anyone

  On your sunny graves

  I’ll live in cornfields

  Under tidal waves

  Of crowstained sky

  I’ll bellow looney sounds

  To keep the crows away

  Those who weep for you

  Who tell tales of tragic art

  I’ll overwhelm

  With jawbones of solid light

  Who wouldn’t give his cash

  Or a lobe of flesh

  For six good years of sun

  I’d slice my mind

  For half the chance

  O good brothers

  Your graves recoil like cannon

  From the knees

  Of mournful pilgrims

  unbathers

  Are what you need

  With a taste for storms

  And none for shelter

  (May your yellow skeletons

  e forever happy

  Chewing sunflower seeds).

  于是,当阅尽整本书的最后一章时,不知道你是否也想到,麦田里、向日葵花下、乌鸦飞过的天空……凡·高孤独的灵魂终于找寻到了归宿。

  《这就是凡·高》读后感(六):一幅画的精神空间

  说起梵高,我总是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顾城,顾城是将他的精神寄居在帽子里,他不想让他的思想被世俗所污染,他的帽子就是他所独有的空间,接受采访也好,在街头散步也好,去朋友家聚餐也好,他都会带着他那顶普普通通的帽子,他像一位店小二,像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唯独不像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诗人,他的每首诗都为他日后的生活埋下了伏笔,从“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到“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从顾城的诗的表现来看,他从一个天真的仿佛孩子般纯洁的灵魂,变成对世俗失望的情感,他的作品深刻的表现出了情感的坎坷。顾城将精神赋予在了诗和他的帽子上,梵高也如顾城一样,不过他是将所有的情感赋予在了笔以及他的每一幅画上,他们的结局也如出一辙,都以自杀的方式,仓促的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梵高的父亲是位牧师,基督教的宗教主旨是将凡人带入神的爱中,帮助人们脱离罪恶的辖制和死亡的恐惧,这也侧面反映出日后梵高所描绘的对象与他的出生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的母亲安娜是订书匠之女,她潜移默化的培养了梵高一生对阅读的热爱,喜爱阅读的人,独处之时,脑海可以上演一出又一出的舞台剧,虽然观众只有他一人,当一个人能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的时候,社交便成了多余。

  梵高的三位叔叔是艺术品交易商,他们成为了梵高初次步入绘画世界的领路人。梵高在16岁的时候就进入了画廊,度过了四年愉快的时光,他白天在画廊工作,晚上则刻苦的学习《圣经》,年少时父亲对他的影响日濡月染,致使他的宗教信仰十分的强烈,离开画廊后,他回到家中备考神学院,可惜天不如人意,他落榜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认为求学或许会耽误他的传道,他索性将信仰付诸行动,于是他来到了比利时波里纳日的煤矿工地,他同底层的人民生活在一起,他丝毫不在意自己着装的影响,衣衫褴褛,身体也营养不良,他完完全全的成了旷工中的一份子,在如此环境下,1881年4月他画出了《背着袋子的旷工妻子们》这一作品。

  《这就是凡·高》读后感(七):天才画家的陨落——凡高

  以前,对凡高的印象比较模糊,只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画家,后来自杀身亡,代表作有《向日葵》、《吃土豆的人》等。

  当看到《这就是凡高》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吸引住我的就是封面上的自画像。眼神专注、深邃、神秘,面部瘦削、冷峻,整个人很精神,再加上络腮胡,活脱脱一个艺术家。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他很祥和、很自然,虽然气质高冷,但并不拒人于千里之外。

  这本书只有区区80页,配了大量的插图,文字也很简洁,大概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看完。这本书的作者乔治·罗达姆在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大学里教授艺术史,语言简洁明快,毫不拖泥带水,用记述的手法将艺术家凡高的生平做了详细的介绍,还对凡高的著名画作的背景、色彩、技巧以及艺术性做了详尽的阐释,整本书文字部分内容丰富、翔实。虽然文字不多,我却看了很久,也许正因为文字简洁,反而更显文字以外的力量。

  这本书还配了大量的插画和凡高的画作,插画由一位波兰艺术家施洛瓦·哈拉西莫维奇完成,凡高的画作既有举世闻名的《自画像》、《向日葵》、《吃土豆的人》等,也有《背着袋子的矿工妻子们》、《悲伤》、《落日中的播种者》等普通人不太知道的画作。虽然配了大量他的画作,但是不仅没有缩短我阅读的时间,反而更让我面对着他的画作沉思许久。

  向日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